中国水文地质图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 ........................................................................ ........ 1 123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 54.3 任务 ................................................................. ........................................................................ ..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 5 56 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 .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 .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 . (9)6.3 设计书审批 ................................................................. ................................2 (10)7 图幅调查 ................................................................. .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 . (13)7.2.1 平原地区 ................................................................. .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 .. (13)7.2.3 岩溶地区 ................................................................. . (14)7.2.4 滨海地区 ................................................................. . (15)37.2.5 内陆盆地区 ................................................................. (15)7.2.6 黄土地区 ................................................................. . (16)7.2.7 红层地区 ................................................................. . (17)7.2.8 冻土地区 ................................................................. .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8)7.3.2遥感调查 ................................................................. .. (19)7.3.3水文地质测4绘 .................................................................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 ..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 (27)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 .. (29)8 综合评价 ................................................................. .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 ................................5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 .. (31)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 . (32)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 ..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 .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6价 ................................................................. .. (43)8.2.5 供水安全论证 ................................................................. ..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 .. (47)9 图件编制 ................................................................. .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 .. (47)9.2 单幅图 ................................................................. .. (48)11.3 综合评价图 ................................................................. . (48)710 数据库建设 ................................................................. .............................................................. 48 10.1 基本要求 ................................................................. .............................................................. 49 10.2 数据库内容 ................................................................. .......................................................... 49 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 .............................................. 49 10.4 数据库格式 ................................................................. . (49)11 成果 ................................................................. ........................................................................5011.1单幅图成果 ................................................................. .. (50)11.2区域成果 ................................................................. (51)12 成果验收 ................................................................. ................................8.................................. 52 12.1 野外验收 ..................................................................... ........................................................ 52 12.2 报告审查 ..................................................................... ............................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地下水赋存
包气带水的特点
包气带水的来源: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 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分,地 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包气带水的赋存和运移受毛细力和重力的共同影 响:重力使得水分下移,毛细力则将水分输向空 隙细小的与含水量低的地方。 包气带的水、溶质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受 边界条件影响很大:气象因素,天然和人工植被、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水文地质学基础
24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给水度存在很大的区别, 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上,承压含水层具有哪些特点? 在无入渗补给而有蒸发排泄的条件下,如果潜水含水层地下水 水位逐渐下降,其上部包气带的含水量将 ,而地下水 蒸发强度将 。
水文地质学基础
25
这组地层是含水层还是隔水层?
A B
为布设引水、排水工程的 位置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基础 15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
3.5.1 定义: 充满于2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 16
3.5.2 基本要素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 隔水顶板;
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厚度(M); 承压高度(H):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 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 补给区和排泄区;
理解不同埋藏条件的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水文地质学基础
23
(1)对比概念:
毛细水带与包气带; 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排泄区与补给区; 上层滞水与潜水。 (2)辨析:
思考
在排泄区,地下水不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只有测压水位高于地面的地下水才叫承压水; 地面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包气带扩散到潜水中,但不 会影响承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 0 69.0 30.92 0.05 0.04 0.003 100
2.5%
97.5%
淡水 咸水
29.9% 0.9%
0.3%
冰和永久积雪
地表淡水
68.9%
地下淡水
土壤水、沼泽 水和永冻土
• 不同层圈其水分含量、分布及物理化学状态不同,可以区 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 分布于大气圈到地壳的上半部的水; 分布类型: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 物理状态: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液态水为主。 化学状态:以自由水分子形式存在; 深部层圈水 分布于地壳的下部到下地幔之间的水; 物理状态:高温高压,压密的气水溶液; 化学状态:多以离子态或矿物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2 地球中水的循环
从大气圈到地幔的各层圈的水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根据循环的途径、速度和深度等,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Geological Cycle)
➢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它与岩浆活动、岩 石重结晶、沉积成岩等地质活动有关,它 主要表现为伴随地球物质的运动、转移、 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水分循环。 ➢具有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循环周期 长)的特点。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有助于分析地壳浅 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 源、预测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具有重 要意义。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定义:是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之间的水分交换。 特点: 是一种直接循环,即浅部层圈中水分子的直接转换; 具有循环速度快,循环途径短,交替迅速的特点。 分类: 大循环:海洋—陆地之间,受控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 小循环:陆地—陆地,或海洋—海洋,受局部气候影响, 可调控。 水文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 水文循环的意义 水质净化、水量更新再生;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第7页/共23页
2.3 水文 滹沱河:发源地、流域面积、平均、最大、 最小流量、季节性还是常年性河流,在本区 的位置; 黄壁水库:从指导书中摘录与水文地质有 关的内容; 2.4 经济概况
第8页/共23页
3 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元古界
(1)下元古界滹沱群(Pt1H) 东冶组
大气降水入渗,描述包气带的岩性、厚度, 地下水位的埋深,地形,植被等。以说明是 否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不及。
地表水,河流流量,季节性,河床岩性, 以说明补给特征。
地下水侧向径流的位置。
第14页/共23页
(2)径流 地下水径流,根据地下水位线图描述(附
等水位线图)。 工作区地下水的整体流向,局部流向,降
第17页/共23页
蒸发量计算:
蒸发强度:
E0 (1
S S0
)n
E0——水面蒸发量,1500㎜; S——地下水实际埋深(m);取;
S0——地下水极限埋深(m),取3。 n——系数,取2。
5.2 地下水质评价
本次实习只进行农田灌溉水质评价。评价盐害、 碱害、盐碱害、综合危害。
对每个水样进行计算,对照标准评价。
第11页/共23页
含水层描述的内容:
(1)层位(地层时代),含水层岩性;
(2)含水层的厚度及埋藏条件(顶、底板的埋 深);
(3)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包括出露的和埋藏 的);
(4)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
(5)地下水位特征(水位的变化范围,水位埋 深的变化范围);
(6)富水性(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的变化范围, 单井涌水量,单位涌水量);
1黄壁庄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图2黄壁庄地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等埋深线图3黄壁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图第20页共23页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在用到每个图时必须对图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
全国水文地质图集
北京市水文地质图.
柴达木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图.
福建省水文地质图.
甘肃东部黄土区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
关中盆地水文地质图.
广东省水文地质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贵州省水文地质图.
河北省水文地质图.
河南省水文地质图.
河套平原盐碱土改良水文地质图.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辅图.
湖南省水文地质图.
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水文地质图.
黄淮海平原浅层淡水水文地质图.
吉林省水文地质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辅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图.
江苏省水文地质图.
江西省水文地质图.
雷琼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辽宁省水文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_渗流基本定律
13
在研究地下水运动时,由于地下水的流速非常缓慢,
速度水头相对于测压水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忽略速
度水头,而用测压水头代替总水头,即
H Z p
伯诺里能量方程适用条件
➢ 水是不可压缩的理想液体;
➢ 水流是稳定流;
➢ 作用在流体上的质量力只考虑重力;
➢ 水流为均匀流或缓变流,其中流线几乎是平行的,并 且流线曲率很小,流线几乎是直线,流量沿程不变。
流线反映的是某时刻流体的流速向量,迹线是反 映流体中某一质点不同时间走过的轨迹;因此流线 可看作水质点运动的摄影,迹线则可看作对水质点 运动所拍摄的电影。
水文地质学基础
5
过水断面与流量 垂直于所有流线的横截面,称为过水断面(渗流断
面)。
3
1
2
过水断面
单位时间内通过渗流断面的地下水体积称为渗透
流量。
水文地质学基础
16
4.3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方法
特点: 流线不能相交;流线不 能是一条折流线示意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
3
基本概念
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时段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
迹线的特点: 对于每一个水质点都有一
个运动轨迹,所以迹线是一簇 曲线,而迹线只随质点不同而 异,与时间无关。
地下水迹线示意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
4
流线和迹线都是流场中的一簇曲线,都与流体的 运动有关,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概念:
Re
d
v
从层流转化为紊流时的临界 雷诺数,称为上临界雷诺数;
Re:雷诺数,是一个无因次量; υ:断面上水的平均流速,L/T ;
从紊流转化为层流时的临界雷 诺数,称为下临界雷诺数。
ν:运动粘滞系数,L2/T,表征
水文地质手册
开篇中国水文地质发展史及水文地质分区一、中国水文地质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参考文献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形地貌一、中国地形特征二、地貌类型划分三、河谷地貌形态类型四、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五、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型六、冰川地貌形态类型七、岩溶地貌形态类型第二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分期二、第四纪喾物的岩性分类和命名三、第四纪喾物的成因分类与标志四、黄土五、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六、新构造运动第三节矿物和岩石一、矿物二、沉积岩三、火成岩四、变质岩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劈理二、裂隙(节理)三、褶皱四、断层五、区域断裂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与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的有关数据第二节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一、气象资料二、水文资料本节参考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的释义及探讨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二、松散岩石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三、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特征二、泉的主要类型及时性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物质组分与水质指标二、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三、地址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四、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五、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查六、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七、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第六节地下水运动一、地下水渗流的形态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决定方法第七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二、地下水的排泄三、地下水径流四、三水转化及其关系第八节地下水系统一、地下水系统的含义二、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三、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与边界四、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第二篇水文地质调查第三章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要求一、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准则二、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三、调查区地质地貌类型四、水文地质条件分级五、不同分级条件的工作重点第二节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阶段与步聚一、阶段划分二、目的方法三、调查工作步聚第三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二、弋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六、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七、海岩带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第四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第五节找水工作程序与途径一、找水工作程序二、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三、基岩山区找水途径四、民谚与地下水五、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六、岩溶地区洞穴调查第四章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地下水污染区域调查评价一、目的与任务二、基本要求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五、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要求六、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与要求第二节污染场地调查、一、目的二、任务三、一般要求四、工作内容及要求第三节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污染调查一、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调查二、垃圾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方法三、垃圾场对地表水的污染调查方法第四节饮水型地方病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第五节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一、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类二、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三典型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第六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灾害调查一、主要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三、技术要求四、地质灾害评价第五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矿山水文地质分类二、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分类三、地面水文地质调查四、井下水文地质调查五、矿山充水条件调查六、矿山水文地质环境灾害调查七、矿区排水、供水现状调查八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一、矿山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二、矿山水文地质动态观测三、试验方法四、矿山水文地质勘探新技术方法第三节矿山水文地质评价一、在建和生产矿山二、关闭矿山(尾矿)三、矿山排水、供水综合水文地质评价第六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二、缺水区人畜饮用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三、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第二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技术要求一、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二、主要技术指标三、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四、专门水文地质试验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二、土壤水的利用技术三、节水技术的推广四、与农业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第七章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一、地热资源调查珠主要目的、任务二、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三、地热资源调查方法四、地热资源评价五、地热能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第二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一、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三、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四、浅层地热资源环境评价第三节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一、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二、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三、天然矿泉水资源评价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三篇技术方法与测试第八章水文地质遥感第一节水文地质遥感方法第二节遥感数据类型及特征第三节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第四节水文地质遥感解译第五节水文地质遥感制图第六节遥感调查仪器设备与软件本章参考资料第九章水文地质物探第一节部署原则与工作流程第二节地面物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三节测井方法原理与应用第四节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方案第十章水文地质钻探第一节水文地质钻孔类型与结构第二节钻进方法及常用钻探设备第三节水文地质钻探及成井管材第四节成井工艺第五节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岩心编录第十一章水文地质试验第一节抽水试验第二节压水试验第三节钻孔注水试验第四节渗水试验第五节地下水流速测定、连通试验第六节地下水野外弥散试验第十二章环境同位素技术第一节环境同位素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同位素方法的采样与测试第三节同位素数据处理及解释本章参考资料第十三章榈采集与测试第一节水样采集与保管、运输第二节样品测试第十四章地下水动态监测第一节地下水动态的一般概念第二节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第三节专门性地下水监测网第四节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第五节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六节观测仪器与设备第十五章地下水模拟技术和管理模型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数理统计方法第三节地质统计学方法第四节数值模拟方法第五节现代新技术方法简介第六节地下水管理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第十六章水文地质计算第一节地下水计算的解析解第二节地下水计算的数值方法第三节地下水溶质运移与热量运移计算第十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第一节利用室内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二节利用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三节利用冲击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四节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第五节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数值第十八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原则与要求第二节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流程。
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保德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泉域面积约13921.5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及半裸路面积9607.9km2,碎屑岩分布面积3410.4km2,变质岩分布面积903.2km2,天桥泉域又分成老牛湾岩溶子系统和天桥岩溶子系统,老牛湾岩溶子系统面积为2185.3km2,天桥岩溶子系统面积为11736.2km2。
二、区域含水层及其特征依据岩性特性和含水空隙的性质,将区内地下含水层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前寒武系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天桥泉域的南部,含水层为前寒武系花岗片麻岩、片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风化—Ca·Mg型为主,裂隙和构造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水化学类型以HCO3为中等富水~弱富水。
当地入渗补给,就近排泄,多以散泉形式流出。
2.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本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分布较广。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总厚度770~885m,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和泥灰岩为主。
地下水的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岩性、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岩溶裂隙水的富水性一般较强。
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石炭系地层中的砂岩及石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分布于西部地区。
地下水往往沿砂岩、—Ca·Mg型。
石灰岩与下伏页岩的接触面流出,形成下降泉,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HCO3 4.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在区内西部,该含水层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山区及丘陵区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含水层地层为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砂岩,单层厚度5~15m,层间分布的页岩、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与泥页岩接触带有泉水出露。
为弱富水性岩组,水质类型以HCO—Ca·Mg型3和HCO—Ca·Na型为主。
35.松散岩类孔隙水层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河漫滩及阶地内,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5~30m,水位埋深0~5m,黄河谷地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桐梓县狮溪煤业有限公司松南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人:审核:总工程师:编制单位:松南煤矿生产技术科编制时间:年月日桐梓县狮溪煤业有限公司松南煤矿《松南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审批表目录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7)(一)矿井基本情况 (7)(二)地形地貌、气象及地表水 (13)(三)地震烈度 (14)(四)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14)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15)(一)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15)(二)地质工作评述 (15)(三)以往水文地质工作 (20)三、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24)(一)区域地层水文地质条件 (24)(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6)(三)含、隔水层水文地质分布规律和特征 (27)四、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井田老空区分布状况 (30)(一)充水因素分析 (30)(二)生产坑道及老硐水文地质特征 (32)(三)冒落带、导水裂隙带 (34)五、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35)(一)大气降水 (35)(二)地表水 (35)(三)岩溶裂隙水 (36)(四)断层水 (37)(五)老空水 (37)(六)钻孔水 (37)(八)矿井涌水状况 (38)六、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评价 (38)(一)矿井开采水害影响程度 (38)(二)矿井防治水难易程度评价 (39)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40)(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40)(二)防治水工作措施 (42)(三)防治水工作建议 (42)八、附图 (44)九、资料来源 (44)松南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矿井及井田概况(一)矿井基本情况1、松南煤矿于2012年6月开工,目前矿井处于基建阶段。
根据2012年4月中煤科工集团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南煤矿初步设计说明书》,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服务年限30.6a。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主井口及主工业场地位于松坎镇茅坝村;松南煤矿全矿井划分为+420m、+200m和±0m三个水平,共9个采区,初期开采一采区,布置一个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达到矿井450kt/a的生产能力。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寒武纪石煤至第四纪泥炭沉积,共有十个聚煤期,其中,以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为主要的聚煤期。
大地构造控制了煤田的分布、成煤时期、沉积环境、构造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以北的东北和内蒙东部沉积早侏罗纪——晚白垩纪含煤地层;以南至昆仑山——祁连山纬向构造带以北,贺兰山经向构造带以东的广阔地区,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昆仑山——祁连山纬向构造带以南,康黔古陆以东则沉积了晚二叠纪含煤地层;西北地区则在侏罗纪形成了一些大型陆相煤盆地;此外,云南——西藏及台湾地区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沉积了含煤地层。
以上聚煤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结合矿井防治水的需要,可以将中国煤田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类型区,即东北侏罗纪孔隙——裂隙水类型区,华北石炭二叠纪孔隙——岩溶水类型区,西北侏罗纪裂隙水类型区,华南晚二叠纪岩溶水类型区,云南——西藏中生代裂隙水类型区及台湾第三纪裂隙——孔隙水类型区(图1)。
其中,以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和华南晚二叠纪煤田的水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矿井水害严重。
主要的水文地质问题有三个。
即:华北煤系底盘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水害问题;黄淮平原新生界松散层水害问题;华南煤系底盘下二叠统茅口灰岩水害问题及顶板上二叠统长兴灰岩水害问题。
西北侏罗纪裂隙水类型区纬向构造带华南晚二迭纪岩溶水类型区昆仑山—祁连山云南—西藏中生代裂隙水类型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北侏罗纪孔隙—裂隙水类型区华北石炭二迭纪孔隙—岩溶水类型区贺兰山经向构造带康 滇 古 陆台湾第三纪裂隙—孔隙水类型区图1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图图1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图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太原统和陆相的山西统中,其底盘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
太原统中的夹层灰岩在华北煤田有广泛的分布(图2),总的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海水逐渐加深,灰岩层数由2~3层,增加到14层以上,灰岩总厚度由5m 以下,增加到60m 以上,皖北可达70m 。
12-DD 2019-04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4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Specifica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mapsPart 1:Hydrogeological mapping(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编图原则 (2)4.2 编图程序 (2)4.3 编图方法 (2)4.4 编图要求 (2)5 表示方法 (3)5.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3)5.2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 (5)5.3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5.4 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它 (5)5.5 地下水化学特征 (5)5.6 区域地质背景 (5)5.7 水文地质剖面图 (6)5.8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6)5.9 镶图 (6)6 图式图例示例 (6)6.1 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相关附表参见附录A.1 (7)6.2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图面配置示例参见附录A.2 (7)6.3 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参见附录A.3 (7)6.4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示例参见附录A.4 (7)6.5 水文地质剖面图示例参见附录A.5 (7)6.6 含水岩组与咸水体分布区概化剖面图示例参见附录A.6 (7)6.7 水文地质立体结构概念模型图示例参见附录A.7 (7)6.8 图幅位置索引图示例参见附录A.8 (7)6.9 接图表示例参见附录A.9 (7)6.10 责任签示例参见附录A.10 (7)6.11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参见附录B (7)6.12 地理底图编制要求参见附录C (7)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相关示例 (8)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 (32)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理底图编制要求 (39)参考文献 (41)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前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
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
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
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
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高清丨全国各地区、各省水文地质图(55幅)
⾼清⼁全国各地区、各省⽔⽂地质图(55幅)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51 轻松⼀点,聆听⼭⽔之籁来⾃矿业界关注后回复“⽔⽂地质图”即可获得55幅⾼清⽔⽂地质图(178M)记得转发给⾝边的⼩伙伴哟!1/55中国地质图2/55中国⽔⽂地质图3/55中国年径流深度图4/55中国年降⽔量分布图5/55中国地下⽔化学图6/55中国地下热⽔分布图7/55松辽平原农业⽔⽂地质区划图8/55东北地区地下热⽔分布图9/55黄淮海平原浅层淡⽔⽔⽂地质图10/55黄淮海平原深层淡⽔⽔⽂地质图11/55长江三⾓洲地区⽔⽂地质图12/55江汉平原⽔⽂地质图13/55南⽅岩溶地区⽔⽂地质图14/55黄河中游黄⼟地区⽔⽂地质图15/55西北⼲旱地区⽔⽂地质图16/55西北⼲旱地区浅⽔化学图17/55青藏⾼原冻⼟地区⽔⽂地质图18/55北京市⽔⽂地质图19/55天津市⽔⽂地质图20/55⼭西省⽔⽂地质图21/55河北省⽔⽂地质图22/55内蒙古⾃治区⽔⽂地质图23/55河套平原盐碱⼟改良⽔⽂地质图24/55辽宁省⽔⽂地质图25/55吉林省⽔⽂地质图26/55⿊龙江省⽔⽂地质图27/55关中盆地⽔⽂地质图28/55⽢肃省⽔⽂地质图29/55⽢肃东部黄⼟区农⽥灌溉⽔⽂地质图30/55宁夏回族⾃治区⽔⽂地质图31/55青海省⽔⽂地质图32/55柴达⽊⾃流盆地⽔⽂地质图33/55陕西省⽔⽂地质图34/55新疆维吾尔⾃治区⽔⽂地质图35/55上海市⽔⽂地质图36/55江苏省⽔⽂地质图37/55⼭东省⽔⽂地质图38/55浙江省⽔⽂地质图39/55江西省⽔⽂地质图40/55江西省地下热⽔分布图41/55福建省⽔⽂地质图42/55福建省地下热⽔分布图43/55台湾省⽔⽂地质图44/55河南省⽔⽂地质图45/55湖北省⽔⽂地质图46/55湖南省⽔⽂地质图47/55⼴东、海南省⽔⽂地质图48/55⼴东、海南省地下热⽔分布图49/55雷琼⾃流盆地⽔⽂地质图50/55⼴西壮族⾃治区⽔⽂地质图51/55四川省⽔⽂地质图52/55四川⾃流盆地地下⽔化学图53/55贵州省⽔⽂地质图54/55云南省⽔⽂地质图55/55西藏⾃治区⽔⽂地质图。
全国水文地质图集
北京市水文地质图.
柴达木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图.
福建省水文地质图.
甘肃东部黄土区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
关中盆地水文地质图.
广东省水文地质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贵州省水文地质图.
河北省水文地质图.
河南省水文地质图.
河套平原盐碱土改良水文地质图.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辅图.
湖南省水文地质图.
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水文地质图.
黄淮海平原浅层淡水水文地质图.
吉林省水文地质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辅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图.
江苏省水文地质图.
江西省水文地质图.
雷琼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辽宁省水文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9)异常点剔除。
精选PPT
15
埋深图
一、用途
(1)推断地下水形成条件;
(2)可以指导生产,布置井的类型,选 择泵的类型和功率。
分级有学生自己定。
二、注意事项
(1)埋深成果:防止分界过多,不能过 多的穿越地形等高线;
(2)一般由于地形和等水位面均为连续
变化的平面,所以埋深分区不能越级接触。
精选PPT
透水性质的变化。
精选PPT
14
五、注意事项
(1)统测时间不要太长;
(2)勿在雨后或大量抽水后测水位;
(3)天然水体没有水面标高;
(4)水位点要足够多、均匀、埋深测量正确;
(5)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不能相交,不能穿过 地表水体、沼泽、湿地;
(6)插点时在地形坡度变化最大方向插;
(7)泉的埋深为零;
(8)水位资料不足的地区用虚线连接(推断);
22
1.2 工作区位置 实习区位置。 工作区位置。 区内交通条件。 附工作区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1.3 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附研究程度图
精选PPT
23
2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指导书中有一部分。
河谷地貌:二级阶地、一级阶地、漫滩、 河床。P32
2.2 气象
按气象要素描述,气温、温度、降雨、蒸 发、风、霜冻等。
精选PPT
3四、综合水文地质图 Nhomakorabea1. 综合水文地质图上应反映的内容
(1)各年代含水岩系和非含水岩系。
(2)含水岩系的富水性。
(3)地下水的流向及其天然出露现象(泉,矿泉, 温泉等)。
(4)地下水矿化度等值线。
(5)地形和地表水流与水体。
东王村水文地质读图报告
水文地质图读图提纲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剖面图可知A→A′地势先缓慢上升,升至最高点后急剧下降、在3.4km处出现断层,随后持续上升至砂岩、片岩及片麻岩接触处又一断层,走向由东至西,最后上升至最高地势;主要汇水区域集中在右半部分水岭两边,汇水原因可能是大气降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其他含水层的互相补给和对地表水的补给。
2.降水特征:主要集中在六月、七月,降水量从一月份到六月份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其中六月最多,十二月最少。
气温特征: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
3.水文:水系不太发育,分布不太集中,有些松散,水系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少,喝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外围流量小于中间地带;河流沿盆地边缘由西北向东南流向,它的分水岭也发育于盆地边缘,发育在第四系水系上分布最广,在灰岩地区地下水汇势常形成较大溶洞,且该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有各向异性,页岩和细砂岩因透水性能差,该区域水系分布少,构造对地表水的发育和中断起决定性作用;由该图可知,正北方向构造对河流起中断作用,形成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图正南方向构造对地表水的起源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的流向由东到西。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该地区从上往下一次为石炭纪片岩及片麻岩、二叠纪砂砾岩、第四系砂岩、侏罗纪石灰岩、石炭纪砂岩,它们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中片岩及片麻岩主要分布在东部,出露高,中部地带主要为砂岩和砂砾岩,石灰岩、砂砾岩分布较少。
整个地区地层以二叠纪和侏罗纪最广。
2.构造:该地区西部有一背斜,中部偏东有一向斜,西部的背斜核部为石炭纪砂岩,两旁是二叠纪石灰岩,偏东部的向斜核部为侏罗纪砂岩及页岩。
两旁为二叠纪石灰岩和石炭纪砂岩。
东部地区有断层,走向为东南,分布在石炭纪,西南部有一比较大的断层,断层会影响岩溶的发育,地质勘探孔的分布,以及泉的分布,断层外及其旁边泉分布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