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印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一件小巧玲珑的核舟工艺品。
以下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
1. 核舟的尺寸和形态:核舟大小只有一寸多长,但雕刻精细,船头尾及门窗都能活动。
2. 核舟的主题: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即苏轼、黄庭坚和佛印泛舟赤壁的故事。
3. 核舟的人物:船头三人(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横卧二人(船夫),共五人。
他们各自的神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4. 核舟的细节:船舱上刻有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篆文“初平山人”四字。
船底刻有“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样。
5. 核舟的艺术价值:这件核舟工艺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是工艺品中的珍品。
6. 核舟的故事意义:通过核舟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工艺人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 核舟的启示:核舟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下《核舟记》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核舟记》注释译文赏析部编版语文八下《核舟记》注释译文赏析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注释解析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核舟记拼音版原文翻译
核舟记拼音版原文翻译核hé舟zhōu记jì明míng有yǒu奇qí巧qiǎo人rén曰yuē王wáng叔shū远yuǎn,能néng以yǐ径jìng寸cùn之zhī木mù,为wèi宫gōng室shì、器qì皿mǐn、人rén物wù,以yǐ至zhì鸟niǎo兽shòu、木mù石shí,罔wǎng不bù因yīn势shì象xiàng形xíng,各gè具jù情qíng态tài。
尝cháng贻yí余yú核hé舟zhōu一yī,盖gài大dà苏sū泛fàn赤chì壁bì云yún。
舟zhōu首shǒu尾wěi长zhǎng约yuē八bā分fēn有yǒu奇qí,高gāo可kě二èr黍shǔ许xǔ。
中zhōng轩xuān 敞chǎng者zhě为wèi舱cāng,箬ruò篷péng覆fù之zhī。
旁páng开kāi小xiǎo窗chuāng,左zuǒ右yòu各gè四sì,共gòng八bā扇shàn。
启qǐ窗chuāng而ér观guān,雕diāo栏lán相xiāng望wàng焉yān。
闭bì之zhī,则zé右yòu刻kè“山shān高gāo月yuè小xiǎo,水shuǐ落luò石shí出chū”,左zuǒ刻kè“清qīng风fēng徐xú来lái,水shuǐ波bō不bù兴xīng”,石shí青qīng糁sǎn之zhī。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注释解析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注释解析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值得我们去反复理解与赏析,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翻译及原文注释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可是被选入到八年级语文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者整理的“《核舟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小编!《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核舟记全文注音
核舟记全文注音《核hé舟zhōu 记jì》魏wèi 学xué洢yī〔明mínɡ代dài 〕明mínɡ有yǒu 奇qí巧qiǎo 人rén 曰y uē王wánɡ叔shū远yuǎn ,能nénɡ以yǐ径jìnɡ寸cùn 之zhī木mù,为wéi 宫ɡōnɡ室shì、器qì皿mǐn 、人rén 物wù,以yǐ至zhì鸟niǎo 兽shòu 、木mù石shí,罔wǎnɡ不bù因yīn 势shì象xiànɡ形xínɡ,各ɡè具jù情qínɡ态tài 。
尝chánɡ贻yí余yú核hé舟zhōu 一yī,盖ɡài 大dà苏sū泛fàn 赤chì壁bì云yún。
舟zhōu 首shǒu 尾wěi 长chánɡ约yuē八bā分fēn 有yǒu 奇jī,高ɡāo 可kě二èr 黍shǔ许xǔ。
中zh ōnɡ轩xuān 敞chǎnɡ者zhě为wéi 舱cānɡ,箬ruò篷pénɡ①覆fù之zhī。
旁pánɡ开kāi 小xiǎo 窗chuānɡ,左zuǒ右yòu 各ɡè四sì,共ɡònɡ八bā扇shàn 。
启qǐ窗chuānɡ而ér 观ɡuān ,雕diāo 栏lán 相xiānɡ望wànɡ焉yān 。
闭bì之zhī,则zé右yòu 刻kè“山shān 高ɡāo 月yuè小xiǎo ,水shuǐ落luò石shí出chū”,左zuǒ刻kè“清qīnɡ风fēnɡ徐xú来lái ,水shuǐ波bō不bù兴xīn ɡ”,石shí青qīnɡ糁sǎn 之zhī。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核舟记词句注释篇一明:明朝。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曰:名叫。
王叔远:名毅,叔远是他的字,号初平山人,明末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
以:介词,用,凭。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寸:市制长度单位。
之:结构助词,的。
木:木头,木料。
为:动词,做,制,这里指雕刻。
宫室:泛指房屋建筑。
器皿(mǐn):器具。
皿:一般指盘盂一类的用具。
以至:连词,“以至于”,“直到”。
罔(wǎng)不:无不。
罔:否定副词,没有,无。
象:动词,模拟。
形;形状。
具:具备,具有。
情态:神情姿态。
尝:副词,曾经。
贻(yí):赠送。
余:人称代词,我。
核舟一:即一只核舟,古代汉语中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常用在名词后面,并常省去量词。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表示对原由的解释。
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大苏: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当时人们称苏洵为“老苏”,称苏轼为“大苏”,称苏辙为“小苏”,合称“三苏”。
泛:动词,坐船游览。
赤壁:苏轼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北。
苏轼曾两度游览,写了前后《赤壁赋》。
湖北省蒲圻县西北又有一处赤壁,即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
云:语助词,用于句尾,无实义。
首尾:从头到尾。
约:大约。
分:长度单位,一寸的十分之一有(yòu):同“又”,表示后面是一个尾数。
奇(jī):零头,零数。
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两粒黄米高,古代用黍粒表示长度单位。
可:大约。
许:表示约计数量。
中:中间。
轩敞:高起宽敞。
者:助词,这里和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短语,指高起宽敞的部分。
为舱:是船舱。
为:动词,是。
箬(ruò)篷: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篛:一作“箬”,箬的异体字,箬竹,竹子的一种,叶子可以编制竹笠。
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旁开小窗:船舱的两旁开着小窗。
左右各四:左边和右边各四扇。
核舟记字词注释及原文翻译
核舟记字词注释及原文翻译《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核舟记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核舟记作品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核舟记词句解释明:明朝。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曰:名叫。
王叔远:名毅,叔远是他的字,号初平山人,明末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
以:介词,用,凭。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寸:市制长度单位。
之:结构助词,的。
八年级下11《核舟记》 (共67张PPT)
顺 两边
序
次舟尾横卧一楫
船背 其船背稍夷
逻 辑 顺 序
局部
4.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所刻之情态必备。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总
核 详述核舟 舟 之精妙 记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分
直径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 ,
做,这里是雕刻
以及
树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无不 顺着
全都 就着 模拟
神情姿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总
课文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 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 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 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 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 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 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 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微雕作品展示
小品 0.10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熊猫图
0.16cm X 0.20 cm的象牙 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 后,
邓小平肖像
0.46 cm X 0.24 cm的象牙 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范曾画-小品 0.18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课后解析)
11《核舟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现,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课文第2-5段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生动地描绘了核舟上人、物、景、字等。
归纳概括即可。
二、参考答案第一问:核舟的部位| 说明的具体事物说明顺序船舱若篷、小窗、对联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空间顺序船尾右舟子(仰面)、左舟子(视听)船背题名、篆章第二问:原因有二: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还可以开合,由此写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后赤感赋》《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解析:本题意在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本文的主体部分,用心体会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六、参考答案:l.句中“奇巧“总说雕刻技艺的高超。
“能以径寸之木……木石”说明雕刻者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很广;“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
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这一特点。
2.“可”,“大约”的意思;“许”,“上下”的意思。
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这段话描绘了船尾两个具有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舟子的形象。
先写总体布局,再细写两个舟子的姿态、神情。
一个“啸呼”,闲散不羁;一个“视端容寂”,专注沉静,一个“听“字,突出了该舟子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育。
这段话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解析:结合句子描绘的具体内容,扣住关键词体会语言特点。
七、参考答案: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卷横幅书画长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3.总计这一核舟,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竹船篷、船桨、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解析:古汉语中使用数量词时,往往省略量词,有时数词还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②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③为④宫室、器皿⑤、人物,以至鸟兽、木⑥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⑦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⑧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⑨,高可二黍许⑩。
中轩敞(11)者为舱,箬篷(12)覆(13)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4),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5)。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16)而多髯(17)者为东坡,佛印(18) 居(19)右,鲁直(20)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21)。
东坡右手执卷端(22),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23),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4)。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25),其两膝(26)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27),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8),神情与苏、黄不属(29)。
卧右膝(30),诎(31)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32)倚之(33),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34)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35)仰面,左手倚一衡(36)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37)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38),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39)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40)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41),其色墨(42)。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43),其色丹(44)。
通计(45)一舟,为(46)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
盖简(48)桃核修狭(49)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注释】①节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约1596年—约 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著有《茅檐集》。
②〔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
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于鸟兽、树木山石,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情形。
这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核舟记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核舟记教材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解释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2.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4.为:做,这里指雕刻.5.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6.以至:以及.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8.尝:曾经.9.贻:赠.10.余:我.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12.约:大约.13.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14.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15.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16.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17.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20.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21.峨冠:高高的帽子.22.髯(rǎ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23.居:位于。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苏教版
核舟记原文及注释苏教版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以下是对原文的注释: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宫室:宫殿。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船游览。
有奇(jī):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可:大约。
黍:古代长度单位,一百黍约合今天的六寸六分。
许:上下。
轩敞:高起而宽敞。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糁:用颜料等涂上。
峨冠:高高的帽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可”的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
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核舟记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核舟记的原文及翻译注释《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核舟记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核舟记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核舟记》
课型:新授主备人:刘华审核人:韩宝志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组别:______ 时间:2012-10-4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读懂文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
2.请将你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请大家运用字典和书上注解自读这篇文章
2、请写出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搜集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展示理解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诎()倚()戌()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比:历历:坦:绝类:属: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5、古今异义
6、词类活用
7、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翻译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三、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完成问题。
1、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展示翻译)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四、当堂检测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苏轼字,号,朝代家。
谥号“”。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和弟弟称为“三苏”。
4解释加点词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4)如有所语.()(5)矫.首昂视()(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9)其船背稍夷.( ) (10)钩画了了
..( )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尝贻.余()(13)箬篷
..覆之()
我的收获
课题:《核舟记》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人:刘华审核人:韩宝志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组别:______ 时间:2012-10-4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翻译课文。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考问题,展示自学成果。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3、(1)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4、分析课文第四段的说明结构。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5、课文第五段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
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4、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5、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本文中心句是哪句?
2、点明主题的是那句?
四、当堂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链接中考。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课外文言文对接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
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进口。
或谓:“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仕:做官。
]
1。
解释加点词语啖〔〕并〔〕或〔〕欲〔〕
2。
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
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