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知识点整理 - 第一二三章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2第一、二、三、四、五、六章基础知识整理

地理必修2第一、二、三、四、五、六章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 人口最少的大洲:大洋洲 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非洲 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欧洲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②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多 ③人口增长过慢 ④男女比例失衡 ⑤人口素质低 ⑥流动人口多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和 自然增长率 共同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时间变化 注:自然增长率超过1%为高自然增长率,小于1%为低自然增长率3、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①欧美国家:现代型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变③世界: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④中国:由于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为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的方法:①居住地改变;②时间限制: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一般一年以上);③空间位移: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标准。

2、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4、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2)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等(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文化因素;婚姻家庭等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必修2第一、二章

必修2第一、二章

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措施。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高、高、低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传统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低、高过渡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低、低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死亡率首先下降“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1、含义: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时间改变):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2、国际人口迁移:(了解)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必修2知识点第一章到第三章

必修2知识点第一章到第三章

---------------------------------------------------------------最新资料推荐------------------------------------------------------必修2知识点第一章到第三章高中数学必修 2 知识点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侧视图:从左往右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 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2)平行于 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 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 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3 圆锥的表面积22rrlS+=2rrlS+=4 圆台的表面积22RRlrrlS+++=5 球的表面积24 RS=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 柱体的体积hSV=底 2 锥体的体积 hSV=底31 3 台体的体积 hSSSSV++=)31(下下上上 4 球体的体积 334RV= 第二章1 / 9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 45(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等表示,如平面、平面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AC、平面 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符号表示为 AL BL = L A B 公理 1 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必修二 知识点1-3单元

必修二 知识点1-3单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手工业和商业处于附属地位,共同构成古代经济的结构。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铁犁牛耕:A、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B、推广普及:汉代。

C、牛耕技术发展:西汉耦犁。

D、铁犁技术的发展:唐代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深浅,反映了唐代繁盛的生产力因素。

(3)播种技术:汉代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4)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春秋战国);西汉——代田法(5)耕作制度:宋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6)灌溉:魏晋——翻车;唐——筒车;明清——水车2、【经营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直到近代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2)原因:A、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3)内容:A: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B:地位:长期处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C、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分散性,封闭,个体脆弱性和整体稳定性。

(4)影响:A:经济:促进了古代农业发展,但也制约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B、政治:成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总之,成为中国古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第2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总况把握】(1)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长期存在,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发展有利有弊。

(2)在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并通过外贸,对世界产生影响。

1、【手工业经营方式】(1)官营手工业:封建社会前期最重要的手工业经营形式(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超过官营)(3)家庭手工业2、【三大手工业部门】(1)纺织业:棉纺织业: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捍-搅、弹、纺、织),创造新式纺车,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不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不同)一个地区如果自然增长率大于零,说明该地区的人口持续增长。

如果自然增长率等于零,说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变。

如果自然增长率小于零,说明该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德国、俄罗斯)。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世界的人口增长模式:欧洲、北美(发达地区):现代型(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除古巴)、非洲(除南非)、亚洲(除中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渡型)整个世界: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渡型)中国:现代型,原因: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3)分类:按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一年以上的迁移活动。

19世纪以前特点: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以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国内人口迁移: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古代:战争、自然灾害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到80年代中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80年代中以来(方向)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特点)人口大规模流动。

(原因)A、农村劳动力过剩B、国家政策允许农村人口进住城镇(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C、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根本原因)按方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农村。

必修二 前三章必背

必修二 前三章必背

必修二前三章必背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发达国家,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②知识点————立体几何一、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四个公理公理1:符号语言:公理2:三个推论:①②③它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3:符号语言: 。

公理4:符号语言:(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概念 异面直线及夹角: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我们把a '与b '所成的角(或直角)叫 。

(易知:夹角范围 )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 。

)2.位置关系:⎧⎧⎪⎨⎨⎩⎪⎩相交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面直线平行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面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1.23//l l A l ααα⊂⎧⎪=⎧⎨⎨⎪⎩⎩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在平面外.直线与平面平行: (4)空间中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1.//2.l αβαβ⎧⎨=⎩ 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三、直线、平面平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一)基本概念1.直线与平面垂直: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记作lα⊥。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角的取值范围:。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多面体定义:旋转体定义:棱柱的定义:棱锥的定义:棱台的定义:圆柱的定义:圆锥的定义:圆台的定义: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S直棱柱侧面积= S正棱锥侧面积= S正棱台侧面积=S圆柱侧= S圆柱表= S=圆锥侧S圆锥表=S圆台侧= S圆台侧=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V柱= V锥= V台=V圆柱= V圆锥= V圆台=(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球= S球=。

《必修2》1至4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2》1至4单元复习提纲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短暂春天: (1912至1919年)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四)迅速萎缩: (1920至1926年)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五)重获发展: (1927至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 (六)遭受重创: (1937至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七)最终萎缩: (1946至1949年) 美国的商品倾销;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垄断。 (八)重获新生,改造为公: (1949至1956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工业资产阶级崛起并逐 渐参与国家统治 垄断资产阶级控制 国家政权
政治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产品用于自家生活和缴税,极少流入市场 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列强“商品倾销”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并非“男耕女织” 西方列强“原料掠夺” 农副产品大量出口 并非“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 自给自 足
二、手工业
(一)主要部门: 1、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冶炼青铜进入繁荣期; ②汉代掌握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南北朝掌握灌钢法。 2、纺织业: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西汉,丝织技 术已相当成熟,通过丝绸之路,丝织品开始出口;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织技术,棉织业迅速发展, 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3、制瓷业: 瓷器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商代,烧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唐代,形成南青 北白两大系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开始出口; 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有青花瓷、粉彩瓷、珐琅彩。 (二)经营方式: 1、官营: 夏商西周,官府完全垄断;春秋战国,官府垄断被打破; 明中叶以前,官营一直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民营: 春秋战国开始出现;明中叶以后,民营开始超过官营, 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 伴随着小农经济的确立而逐渐形成

物理必修2第一二三章

物理必修2第一二三章

必修二 第一、二、三章 曲线、圆周、天体运动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曲线运动:1、定义:速度方向不断变化的运动。

(所以速度不断变化,所以a(F)≠0,是一种变速运动)。

2、速度方向:沿运动轨迹各点前进的切线方向。

3、加速度方向:总在轨迹曲线线凹面内。

4、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或a )和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各类运动:1、匀速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运动轨迹只能是直线)。

判断:合外力为0。

2、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判断:合外力不为0。

3、匀变速运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的运动。

判断:合外力不为0且为恒量。

4、非匀变速运动(变加速运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不相等的运动。

判断:合外力不为0且为变量。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二节合运动:现实中观察到物体的实际运动,简称运动。

分运动:虚拟想象的运动。

复杂的运动为方便研究往往分解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分运动。

合运动与分运动关系:1、独立性:任一个运动不因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2、同时性:合运动和各分运动同时开始和结束,经历相等的时间。

3、等效性:各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相同。

4、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运动的合位移、合速度、合加速度分别是分运动的分位移、分速度、分加速度的矢量和。

两分运动的合成后,若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在同一方向上,则合运动将是曲线运动示例:两个匀速度直线运动的合速度恒定,合加速度为零,所以合运动仍然为匀速直线运动。

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三节抛体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向空中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只受恒定的重力作用,所以抛体运动都是匀变速运动)竖直下抛运动:1、性质: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分解:速度为v 0的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3、规律: v t ﹦v 0+gt ;s ﹦v 0t +21gt 2;v t 2-v 02﹦2gs竖直上抛运动:1、性质: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g 的竖直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中必修二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全部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生和生活1. 社会环境和主观能动性本单元主要是讲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生的重要性。

人们经常通过社交互动来获取信息和经验,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人们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单元:生活与道德3.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道德的概念和特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和谐。

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准则和规范,同时道德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它起着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第三单元:理想与现实5. 理想的作用和现实的制约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

而现实则是人们生活的现状和条件,它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着制约。

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理想是现实的推动力,而现实则是理想的制约力。

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努力实现理想,同时也要对现实进行正确的认识,不断调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知识与方法7.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同时,人们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第五单元:人生观和价值观9.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和特点,人生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和选择。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取舍,是人们对事物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的文化、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自身的认识和选择的影响。

必修二全册知识点

必修二全册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0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周期3.族4.元素周期表的轮廓结构巧记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四长三个短,第七尚不满。

纵行称为族,共有十六族,一八依次现,一零再一遍。

一纵一个族,Ⅷ族搞特殊,三纵算一族,占去8、9、10。

镧系与锕系,蜗居不如意,十五挤着住,都属ⅢB族。

5.元素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0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1)利用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推断(本方法常用于确定原子序数小于18的元素)。

“三个”关系:等式一: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等式二: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等式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3)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如a X(n+1)+、b Y n+、c Z(n+1)-、M n-d2.元素原子序数差的确定方法(1)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2)同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情况。

①若为ⅠA、ⅡA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②若为ⅢA族至0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下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03/碱金属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相似性原子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它们的单质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

碱金属与水反应的通式为2R+2H2O===2ROH+H2↑(R 表示碱金属元素)。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②与O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更加复杂,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Na与O2反应还可以生成Na2O2,而K与O2反应能够生成KO2等。

③与H2O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与H2O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与Cs遇水发生剧烈爆炸。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CsOH的碱性最强。

高一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一必修2课程是中学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直线与圆的基本性质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介绍了直线的斜率计算方法,以及斜率与直线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2. 平行线与垂直线:介绍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以及判定方法。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相离和相交等情况,以及如何判断两者的位置关系。

4. 切线与割线:讲解了切线和割线的概念,以及如何求解切线和割线。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介绍了函数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常用的函数表示方法。

2.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讲解了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以及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等函数的性质。

3. 函数的运算:包括函数的加减乘除、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等运算方法。

4.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介绍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特点、性质及其图像。

第三章:三角函数1. 弧度与角度:讲解了角度与弧度的相互转换关系以及常用的角度制和弧度制。

2. 各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及其性质。

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介绍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绘制方法以及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4.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讲解了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以及其推导过程。

第四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介绍了数列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常见数列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通项公式: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方法。

3. 数学归纳法:讲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五章:平面向量1. 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表示:介绍了平面向量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常见的向量运算法则。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讲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

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涵盖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定义、求解方法以及几何意义。

必修2复习知识点归纳

必修2复习知识点归纳

必修2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三、化学键1相关概念(1)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结构式极性键和非极性键(2)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3)用电子式表示各种物质的形成过程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第二章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高中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 2第一章 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与X 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k=tan α)α= 0°时k=0、α=90°、k 无意义;直线的倾斜角一定存在、但斜率不一定存在)2.两直线的关系:①平行⇔k 1=k 2②垂直⇔k 1●k 2=-1 ③、异面、相交、重合3.直线的一般方程:Ax+By+C=0(①y=kx+b 、②y -y y -y 121=x -x x -x 121、③a x +by=1) 4.点与点/直线的距离:两点间距离公式:p 2p1=)()(y -y 2x -x 21212+ 点与直线距离公式:点p (x 0;y 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 d=)(y 220B A X CB A +++ 两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l 1、l 2)C=)(2221B A CC +-第二章 圆与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x-a)²+(y-b )²=r ²;x ²+y ²+Dx+Ey+F=0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交、外切、内含、内切)3.直线与圆方程位置的关系:(联立方程解决问题)4.空间直角坐标:(右手法则;四指方向为X 轴、弯曲为Y 轴、大拇指为Z 轴)5.空间两点距离公式:p 1(x 1,y 1,z 1)到点p 2(x 2,y 2,z 2)的距离公式p 2p 1=222z -z y -y x -x 121212)()()(++第三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平面的定义及公理:(a ∈α点属于平面;L ⊂α直线属于平面)平面是无限延伸的(两条不重合的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都在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2.空间中直线位置关系:相交(垂直)、平行、异面(垂直)、重合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者互补)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l ⊂α、无数点;l ⋂α、一个点;l ∥α、无交点)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垂直: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两个相交平面的夹角叫二面角:(βα-AB -)、空间直角坐标系第四章 立体几何与初步1.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主视图:正面观察)★俯视图:从上到下观察) ★左视图:从左边观察)2.简单几何体的面积:柱体、椎体、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S 柱体=S 侧面积+S 上底+S 下底S 椎体=S 扇形+S 下底S 球体=r42πV 柱体=h •S 底面积 V 椎体=31h •S 底面积 V 球体= r 343π3.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推导:★:(利用分割法和微积分计算得出)。

必修二知识点精简版

必修二知识点精简版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增长:一般地,发达国家增长慢,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老人的负担增加。

解决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4.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带来的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资源需求增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等。

解决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5.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6.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8.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大部分发达国家—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中国—现代型;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1)迁移方向: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2)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3)原因: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1)特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中国的人口迁移(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影响因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方向:东部→西部、内地和边疆。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因素: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背诵]2、几个重要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背诵)特点9、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中国人口约13.40亿(2014年);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 6.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3.在世界六大洲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始终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发展程度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影响措施 趋势发达国家 (欧洲、北美、大洋洲) 自然增长率低,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①经济发达;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③生育观念的改变。

①劳动力不足;②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③国防兵源不足。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数量较为稳定,有些国家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②政治独立(根本);③经济发展。

①制约经济的发展;②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人口模式 特 点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⑵、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B、现代迁移方向特点迁移原因新中国成立— 80年代中期沿海——边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规模小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80年代中期以来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山区——平原 内地——沿海 农村——城市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⒈经济差异 ⒉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⒊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②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环境恶化 6.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①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①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因素相关系 资源(取最少)——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资源) 正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交通) 正相关 经济发达度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时间 特 点方向原因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殖民扩张、新大陆的开发二战后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增加。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西亚、北非。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

流向 从北——南 特点 大批原因①农业经济的脆落性;②战争;③支边:④灾害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文教区:位于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的地区,远离工业区 仓储区:位于可用地多,交通便捷的港口和车站附近疗养区:位于无污染,植被条件好,风景优美的上风、上水的郊外 郊区:位于城市外围的农业区,常与高级住宅区混合一起,多建有卫星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地租)、扇形模式(交通的发展)、多核心模式(地租,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多)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宗教 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受市场和交通等优势的吸引,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中后期: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功能区 形态 分布特征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中心商务区(CBD )--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上风向、高坡、城市外缘、文化区附近;低级住宅:下风向、低地、内城、工业区附近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工业区集聚成片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或分布在郊区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1、便利的交通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污染轻:周边环境无污染,规模小:市区、居民区【如食品厂、印刷厂】污染严重水污染:河流下游 大气污染单一风:下风向季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城市热力环流之外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市区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城市③行政区划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①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②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城市化的标志—最主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其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利于改善产业结构),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病;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阶段水平特征常见问题发展趋势初期阶段25%~30% 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就业困难,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停滞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