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康熙帝的防灾思想

合集下载

康熙时期地震灾害及赈灾述论

康熙时期地震灾害及赈灾述论

民五万二千六百余名。 ” 1 4 1 3 6 7 虽然我们无法详 由于 当政者在刑 狱 、 冤抑 、 用人吏治等方 面 五斤 , 如是三 1 3, 兵民始能果腹。 ……再发仓
细统计康熙朝地震伤之人 口的总数量 , 但通 存在失误而上天给予 的警示。“ 兹者异常地 米二千六百余石 , 民心埔定” 5 [ 1 4 5 2 。
“ 山西平 阳府 、 洪洞等三县 , 地震 , 既而地 中 又发 , 淹死人畜又无算” [ 5 ] 3 8 3 。
2 . 勘 灾 。地震 发 生 后 迅 速勘 查 灾 区 受灾 营 、郯 州县俱被伤最重蠲 免本 州钱粮十
是制订救灾方案的依据 。康熙十八年 分之 四 , 出火 , 烧死人畜 , 树木 , 房屋 , 什物无算 。 随水 情况 , 其安 丘 …县 , 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 地震后 , 康熙帝迅速派五城御史勘查受灾情 免” 。三河——平谷地震中“ 最重者应将本 4 . 灾民悲伤恐 慌 , 社会秩序动荡。地震 况 ,后增派不在五城 的满汉御史详加稽查 , 年地丁钱粮尽行蠲免 , 次者应免十分之三 , 又 副都统 、 参领亲行详察 旗下 次者应免十分之二” 呻 。除蠲免当年钱粮 , 也 巨大的破坏性使人们会产生一种 巨大的恐 另派八旗都统 、 “ 至于穷苦兵丁 , 出征在外 , 房屋 有蠲免几年或震 前积欠 的情况 , 三河——平 慌情绪 , 康熙七年地震 , “ 震声 , 坼裂声 , …… 受灾情况 , 人号哭声 , 父子夫妇呼急救声 , 千百齐发 , 远 毁坏 , 妻子露处 , 无力修葺……淅行详察 , 毋 谷地震 中重灾县 l 一河“ 又免康熙十七年 以前
过 这 些 县 志记 载 也 可 见一 斑 。
震, 岂非皆 由朕躬处理机务未 当 , 大小 臣工

周末消防:清朝皇帝关注消防治理

周末消防:清朝皇帝关注消防治理

周末消防:清朝皇帝关注消防治理康熙康熙⼆⼗⼆年(1683年),国内政局趋于稳定,社会治理已获较⼤成效,但康熙皇帝外出时,仍念念不忘皇宫的安全,专门谕旨太监⼩⼼⽕烛:“近⽇朕愈加喜悦,宫中不必挂念,惟嘱咐尔等,时近冬⾄,阳⽓初⽣,多风多燥之际,必须⼩⼼⽕烛,凡紫禁城内皆传知,特谕。

”康熙⼆⼗三年三⽉⼗⽇(1684年4⽉24⽇),北京正阳门外民居失⽕,康熙先派⼈到⽕场观察情况,发现附近官兵⽆⼈扑救。

就⼀⾯下令遣宫内⼤⾂侍卫往救,⼀⾯亲⾃登城指挥,终于将⽕扑灭,对官兵不救⽕⼀事,康熙⾮常恼⽕。

第⼆天,即三⽉⼗⼀⽇,谕旨⼤学⼠等:“昨⽇正阳门外被⽕,朕数遣⼈往视,该城及属坊巡捕等官,并⽆⼀⼈在者,亦⽆救⽕之⼈。

因遣内⼤⾂待卫往救,⽕势⽅炽,未能旋熄,朕亲⾃登城指挥,⽅得扑灭。

该城及司坊巡捕营等官,是其该管之处,职分所在,平⽇不加谨提防,遇⽕⼜不急救,殊为怠忽。

左都御史科尔坤、兵部侍郎郭丕、阿兰泰奏称,⾂等留视,俟⽕势熄灭⽅回,及朕回官,使⼈看时,伊等亦已散去。

城外等汉官所居之地,遇此等事,亦应协⼒料理,及置若罔闻,袖⼿不顾,则他事亦因循坐视可知。

伊等皆国家⼤⾂官员,凡事当视若⼀体,乃于⾝外⼀不关⼼可乎。

尔等可将此旨,传谕吏兵⼆部及都察院知之。

”从谕旨可以看出康熙对官兵在⼤⽕⾯前袖⼿旁观的愤慨,并以此类推,指出对别的事也会“因循坐视”。

这是对⾂下⼗分严厉的指责。

时隔三年,⾄康熙⼆⼗六年⼀⽉⼆⼗⼀⽇(1687年3⽉23⽇)夜,北京正阳门⼜着⽕,汉官仍袖⼿旁观不事扑救。

对此,康熙除恼⽕外,提出了救⽕防⽕的组织安排。

在第⼆天的谕旨说:“昨夜正阳门外失⽕,汉官皆不事扑灭,但袖⼿旁观。

⼋旗都统、副都统、五旗护军统领不预值宿。

今可于要地,分班轮值,若遇⽕,即为扑灭,倘有传集之事,亦易齐聚。

⽅今时际升平,伊等并⽆效⼒之处,分班轮值,以尽勤劳,份所宜然。

今满洲、蒙古、汉军都统、副都统、五旗护军统领会议闻之。

”⼤学⼠接旨后不久回奏:“⾂等传谕⼋旗都统等,据伊等会议,分班值宿,两黄旗于地安门、两⽩旗于东安门、两红旗于西安门、两蓝旗于东西长安门,更番预备,如遇何⽅失⽕却往扑救,其官兵应派数⽬,交兵部议奏。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熙理学思想初论姓名:季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王俊才20100328摘要明清之际,社会“天崩地解”。

一个文明悠久而辉煌的大帝国被一个落后的小民族所取代,这一事实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因此,士大夫开始对明朝以及自身展开了反省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理学进行反思,思想界出现了理学批判总结的潮流。

这是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康熙学习理学的另一背景是当时满汉的冲突与融合。

康熙作为满族贵族政权定鼎中原的第二代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坚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汉化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

所以他努力学习理学,并将理学用以治国。

康熙作为热爱汉文化的顺治帝的继承者,效法乃父,苦学儒经。

作为自幼失去双亲的人,康熙的祖母孝庄无疑在对他倾心汉文化这一点上有引导作用。

康熙亲政以后,在日讲官熊赐履、汤斌、孙在丰等尽心启沃下,学问益进,并倾心理学,服膺程朱,进而开始寻求真理学的标准。

康熙把理当成世界的本体和伦理的源头,主张从经验世界中格物穷理。

他既注重阴阳生化,又宣扬圣人教化,形成敬天威、尽人事的天命观。

康熙遵循理学内圣外王的思路进行修身和治国。

他用程朱理学的内外兼修的方法修养身心,尤其提倡读书。

作为一个信奉理学信条的人,康熙对圣人的崇敬和对臣民的爱护是皇帝中少有的。

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实而真实的人,拒绝尊号的奉承。

康熙把理学用于治国实践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用真理学的标准改善吏治。

同时以身作则,把孝、节俭、勤劳作为美德在全社会提倡,使清初道德沦丧的混乱社会局面得以改观。

康熙推崇理学家,但不排斥佛道,并且还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这是康熙实践理学而具有包容心胸的表现。

我们说康熙是一位具有理学思想的君主,而不是理学家,像理学家斥佛道为异端,反对事功主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康熙的思想中很难找到。

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目的是治理好国家,稳定自己对汉族的统治。

康熙帝

康熙帝

1721年(康熙60年),沃波尔成为英国首任首相。
另一种声音
康熙时代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英国 中国
传统农耕经济发展,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 地位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空 前加强
大力推行儒家文化, 束缚人们的思想 闭关锁国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资产阶级革命,君 主立宪制的建立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启蒙运动解放思想
盛世辉煌:
落日悲歌:
学以致用 1.(浙江高考2009.17)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 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 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 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概括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 影响
使台湾重新……,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 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平定“三藩之乱” 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叛乱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推行文 化宽容 政策 崇尚儒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 家文化 的发展步伐,利用儒学,维护统治 尊重喇 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 嘛教 的。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 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国家主权。
列举中俄对处理东北边界问题的几种不同意见,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最终采取了哪种意见。
康熙帝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无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捍卫者!
另一种声音
鉴 赏
南宋画家楼寿绘《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 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作者:孙雅彬李开周来源:《党员文摘》2008年第07期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严重的大地震。

古人虽然科学知识不及今日发达,也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和救援工具,但面对天灾,历朝历代政府和民间力量依然有救灾赈灾的措施。

今天,让我们以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为例,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齐心合力,与灾害搏斗,重建家园的。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震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该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

震中位于平谷、三河,震级8.0级,范围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破坏十分严重。

根据文献记载,仅北京一地就造成12700余间房屋倒塌,18000余间房屋损坏,近500人被压致死。

《光绪顺天府志》这样记载:“京师地震,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宝坻、蓟州、固安等处尤甚。

蓟州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法国人杜赫德在《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中如此描述当年地震的惨烈:“埋葬在废墟内的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万多人压死。

”《三河县志》卷十五中收录有《地震记》一文,生动地记录了挖掘被埋灾民的过程。

任塾,江南怀宁人,时任三河知县。

地震发生时,正在小睡的任塾被惊醒,只跑到门边便被塌陷的房屋梁柱压埋,牙齿腰身俱伤,幸而头顶尚有一洞,呼救几声后,气息不足,只好“极力伸右手出寸许”。

恰好家人在外寻找,“望见手指动摇”,遂率众搬木挖土,用了一顿饭的工夫终于将其救出,幸无大碍。

任塾遂带领儿孙继续寻挖被压埋的亲人,“俯而呼,有应者,掘出之。

”经历此次地震,特别是在搜救过程中,任塾总结出一条经验,如果地震发生时躲在床桌下面或门窗旁边,生还的几率比较高:“大抵床几之下,门户之侧,皆可赖以免,其他无不破头折体,或呼不应,则不救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任塾奔波抗灾一线,扶助灾民,极大地缓解了震灾带来的破坏,稳定了百姓情绪。

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广东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假如由你来担任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的导演,你应该安排下列哪些历史人物的角色演员()①唐玄宗②唐太宗③松赞干布④吐蕃使者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来求婚,后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故选A。

2.某同学准备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为题搜集一些图片,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当时的一些妇女喜好骑马、弈棋、音乐等活动。

“唐蕃会盟碑”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②。

故选C。

3.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哪项属于他的历史功绩()A. 建立元朝B.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C. 创制西夏文字D. 统一契丹各部【答案】B【解析】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

故B符合题意。

4.8世纪初期,给唐朝皇帝上书,称两族“和同为一家”的是()A. 回纥B. 南诏C. 吐蕃D. 靺鞨【答案】C【解析】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称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故C正确。

浅析清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关于清军在平叛中对民间人口的荼毒劫掠

浅析清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关于清军在平叛中对民间人口的荼毒劫掠

Vl . 8 No. 0 2 I 3
20 0 6年 9月 Fra bibliotekS p20 e .06
浅析清康熙朝平定“ 三藩之乱” 研究中 个被忽 视的 问题

— —
关于清军在平叛 中对民间人 口的荼毒劫掠
刘 丽 君
(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 8 ) 00 1
内容摘要 : 清康熙朝平定“ 三藩之乱” 的过程 中, 清军所到之处不时对民间人 1大肆劫掠。由于民族传统相异 , : 7 朝堂之上满汉 臣 僚对清军此举 持不同的两种意见。在这一问题上,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康 熙帝本 质上是倾向于满洲统治集团的 , 这也是清军掠 良为奴的弊病难以
的发展 , 就人 口数量 相 对较 少 的 女真 人 大 希 图在较 短时 期 内成 就 其统 一 大 业 。期 间 , 本
量的投入战争 , 因此他们需要俘掠更多的异 清军 制造 了不 胜枚举 的类 于 著 名 的 “ 州十 扬 族人从事各种劳役 , 甚至是兵役 。特别是在 日”“ 、嘉定三屠 ” 的惨 烈事件。此外与对被 参战者本 民族的传统观念中, 俘掠的人 口从 征 服者 的血腥 屠戮 和 财产 掠 夺 相伴 随 的 , 还 实质上讲等 同于财货 , 也同样意味着财 富, 有对人 口的野蛮抢掠。统上观之 , 其历次战
十几个省 区的反叛 , 清廷不惜一切代价 , 投 招致所谓上天示警的六 件为政过失, 其第三 入了大量兵力 , 经过一番鏖战终于在康熙 十 条即有“ 用兵地方诸王 、 将军 、 大臣于攻城克
五年(6 6迎来 了战场上的转机 , 17 ) 逐步取得 敌之时, 不思安民定难 , 以立功名 , 但志在肥 了主动权。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 , 许多饱经 己, 多掠 占小 民子 女。或借 为通 贼, 每将 良 战乱之苦并刚刚摆脱了叛军统治的地 区, 迎 民庐 舍 焚 毁, 女俘 获, 物 攫 取 ” 子 财 的陈 述。 J 【八月十一 日癸酉 , 3 九卿等 对前谕遵命 来的不是一切恢复晏然 , 而是即将陷于新的

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档

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档

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2008-7-4 15:20:04 来源:南方网进入【秦楚论坛】作者简介赫治清,男,重庆市开县人,1939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国家清史工程清史编委会典志组专家。

长期从事清史、经济史、灾害史等研究,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

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一、报灾勘灾报灾,指向官府报告灾情,宋代称作“诉灾”。

勘灾,宋代称为检视或检放,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级乃至朝廷派遣的官员共同勘查核实受灾范围、程度。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向上直至朝廷如实报告。

官员在复查核实时,往往把轻重灾情分十分定级。

宋代报灾最初没有时间限制,往往“秋诉夏旱”,或者“冬诉秋旱”,也就是在收割之后再报。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正月,朝廷出台了报灾时限:凡荆湖、江淮、二浙、四川、岭南百姓向官府报告水旱灾害,夏灾四月三十日,秋灾八月三十日为最后期限。

明初报灾不拘时限,随时申报。

万历九年(1581年)还规定,地方凡遇重大灾伤,州县官亲赴现场勘明,申呈抚、按。

巡抚立即将勘实分数具奏,作为复请赈恤的根据。

清朝明确要求地方有灾必须及时上报。

清朝勘灾有一套严格程序,比起明朝还要完备,受灾人户要填写简明申报表。

经核对后,申报表作为勘灾底册,交勘灾人员一一核查。

然后,州县官将结果汇总造册,然后上报。

户部接到各地报灾题请后,要派员复勘,查证属实,勘灾结果可作为蠲免的依据。

如果有需要赈济的人户,还要增加审户程序,把灾民划分极贫、次贫等各个等级。

报灾、勘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据。

正如朱熹所说,“救荒之务,检放为先”。

明清两朝对此要求尤其严格,若迟报逾限或报灾不实,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罚。

必修四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分析课件

必修四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分析课件
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持开放态度,与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童年经历
在父亲顺治帝的庇护下, 康熙在童年时期接受了良 好的教育,培养了深厚的 文化底蕴。
少年继位
1661年,年仅8岁的康熙 即位,由四大辅臣索尼、 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共同辅政。
康熙的继位与亲政
铲除辅臣
康熙亲政后,通过智谋和 果断铲除了权臣鳌拜,实 现了真正的亲政。
统一台湾
1683年,康熙派遣施琅攻 取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 祖国怀抱。
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康熙皇帝注重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他设 立市场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商业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这些措施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商业的健康发展。
改革赋税,减轻民负
推行“一条鞭法”,简化赋税制度
康熙皇帝推行“一条鞭法”,将各种赋税统一为一种,简化赋税制度,方便征收和管理。他还实行“摊丁入亩” 政策,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中征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税收的征收效率,减轻了农民的经 济负担。
06 康熙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对清朝历史的影响
巩固清朝统治
康熙在位期间,通过平定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抵御沙俄侵略等举措,巩 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为后来的盛世 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动满汉文化融合
康熙重视汉文化,提倡满汉一家,推 动了满汉文化的融合,对清朝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奠定中国版图基础
康熙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 外交手段,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奠定 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通模拟)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选A。

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嫁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

2.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

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体现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

3.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

材料中“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1·南通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专营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二上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二上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聊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什暖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以辈衣食无所矣“这则材料所反映的最本质的问题是()A. 出现劳动力市场B. 存在失业现象C.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匠有常主什暖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以辈衣食无所矣”体现的是雇佣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选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2.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 ”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A. 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B. 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C. 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D.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清朝中央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康熙帝”“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囯家清朝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是在元朝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康熙帝”不符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昰在雍正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康熙帝”不符故选B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掌握了决策权B.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C. 明朝政治初露民主端倪D. 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阁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4.清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B. 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C. 延缓了满族的汉化进程D. 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了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变为六部及内阁这一转变与政府决策科学性无关故A项错误六部及内阁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利于皇权的集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皇太极、顺治帝仿明朝制度的做法可以体现凊政府的汉化并没有延缓满族的汉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仅涉及皇帝与官员权力与社会稳定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5.明末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田赋、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并译制了体、面、线、点、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对角线、比例等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反映出当时()A. 传统数学受到西方科技冲击B. 西学东渐推动思维方式改变C. 儒家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D. 经世致用理念受到社会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各领域并译制了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些属于新的思维方式的运用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射人新的数学思维方式并未提到传统数学是否受到西方科技冲击故排除A 项材料中的“田赋天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信息并不属于儒家思想内容故排除C 项将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由赋、人口等领域能够体现经世致用理念但并不能说当时经世致用理念受到社会重视故排除D项故选 B6.清朝中期以前对颁授历法书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颁朔典礼是国家级典礼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主要是为了()A.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B. 凸显大一统帝国的权力象征C. 加大开发边疆进行前期准备D. 表现政府对农业的特殊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可得出清政府强调由中央向地方及边疆地区颁授历法书彰显了大一统帝国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农业排除D故选B7.如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材料中近代中国思路的历程一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一是国粹轮到中西互补论再到中国本位论故A项概括不够全面应排除依据题干图示可知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B项正确C项错在“回归传统儒学” 应排除天朝儒学道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属于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渐故D项错误故选B8.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其三部10万众南下投清康熙为安置喀尔喀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喀尔喀属于()A. 蒙古族B. 汉族C. 满族D. 藏族【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喀尔喀属于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故A项正确B项明显错误排除C项处于东北地区排除D项处于西南地区排除故选A9.《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国家政治制度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A.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C.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D.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可以看出大臣与君主是可以相互制约的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满洲贵族集体议事清代还是专制的统治不是民主的故A项错误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故B项错误材料“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是指在爱新觉罗氏家族内选新君没有体现“禅让制” 故D项错误故选C10.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伏尔泰的观点()A. 看到了儒学文化的本质B. 体现了反封建专制的精神C. 有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D.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可以看出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体现了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故B正确看到了本质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到理性内容排除C伏尔泰对儒学的推崇并没有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D11.自明朝中期起中国在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属于“新现象”的表现的是()A. 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普遍种植B. 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的兴起C. 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在各部门普遍存在D. 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解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如晋商和徽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这些新农作物还未普遍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雇佣劳动力出现而不是各部门普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2.《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老子化胡说”客观上()A. 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B. 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C. 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老子创立佛教然后传入中国没有体现文化交流的内容故A 项错误佛教是印度宗教并非源于道家学说故B项错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依托本土宗教便于国人接受有利于佛教的传播故C项正确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在隋唐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13.在整个18世纪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从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万镑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是中国市售茶叶的大约七分之一这表明在18世纪()①清朝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②中国传统外贸商品在国际上仍有优势③大量白银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④英国由此控制了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从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万镑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体现的是中国的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也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因此②③正确 C选项符合题意清朝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 A选项排除英国由此控制了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 BD选项排除故选C14.下列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B. 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各民族比较团结C.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D. 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因此在台湾建立行省不是康熙帝的措施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5.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城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C. 大兴文字狱D. 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表现是大兴文字狱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排除B项是汉朝排除D项是清朝外交政策排除故选C16.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B.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C.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D.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社会环境较为压抑排除C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方式上的体现排除D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阻碍了社会进步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瓷外销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中市场的变化谈谈你对市场的认识【答案】(1)表现农村集市增多城市市场繁荣区域性市场发展全国性市场形成全国市场网络形成原因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商帮推动区域贸易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广泛流通货币经济发展全国人口增加市场内需消费能力增强【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福建八府一州的农村集市至清乾隆年间已增至700多个”“岭南、苏松等市场在区域范围内调剂着余缺集散着本区域内的土特产品并与其他区域性市场进行着商品交换”“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区域贸易的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市场内需消费能力增强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答案】(2)特点外销地域扩大规模由大到小品种类型多样呈阶段性变化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色彩认识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市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商品贸易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国际市场易受国际诸多因素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解析】(2)特点根据材料“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明代外销瓷不仅有青花瓷、釉上三彩瓷、景德镇细瓷还有较粗的日用瓷、克拉克瓷、纹章瓷等定制新型瓷”“逐渐表现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贸易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特点是外销地域扩大规模由大到小品种类型多样呈阶段性变化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色彩认识根据材料“涉足华瓷外销的国家均从中获利颇丰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瓷器贸易规模的整体升级逐渐表现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贸易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与经济发展、商品贸易的关系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答案】(1)“第一期”原因社会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解析】(1)“第一期”原因方面根据材料“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促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可得出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可得出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可得出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答案】(2)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2)历史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逐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可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会把自己囿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阔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9.(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特点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影响【答案】(1)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解析】(1)依据材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答案】(2)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亚非许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解析】(2)依据材料“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示例如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亚非许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与政府反应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与政府反应

10
中国史研究
大辛寨庄南有砖井,形歪斜,人呼为搬倒井,亦地震 移动之所致。”蓟州也“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 昏地暗……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 震”[4] (卷六十九),固安“西北有声如雷……在城西北里 许地裂丈余,长二十丈,涌黑水,溢地数亩”[5] 。 (卷一) 通州“巳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如小舟遇风浪然, 人不能起立……黑水涌出丈许”。武清、顺义、涿州、 良乡等州县皆有“地裂”、“水涌”的记载[1] 。 (卷八)
大震之后余震接连不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且余震的强度与危害都不小。七月二十八日 夜,京师又连震三次,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 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八月十三日、二 十五日晚各大震二次。九月初八、十二、十三复大震 如初。有人记载道:自被灾以来九阅月,或一月数 震,或间日一震,或微有摇杌,或势摧崩。并有其他 的伴发性灾害,如八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大雨三日, 衢巷积水成河,民房尽行冲倒[1] 。 (卷八)
2008 年第 20 istory Teaching
总第 561 期 Sum No.561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与政府反应
刘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所,北京 100872)
[摘 要]康熙十八年(1 679 年)京师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面对此次灾难,康熙皇 帝立即采取各项措施,调动官员积极赈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迅速反应使灾民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救济。 这对于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稳定统治意义重大,同时也显示出当时行政系统强大的应急能力。
康熙当即发布谕旨令户部工部速议救灾对策并令有关部门督责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详察八旗兵丁家属受灾状况又增派不在五城满汉御史详加稽查京城受灾情18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同时还发布修省诏书令在京都院三品以上官及科道在外督抚等官员指陈政治得失19卷七十七此刻左都御史魏象枢尚未知晓上述谕旨以为灾变非常是进谏的大好时机于是匆匆赶至朝门力请进见奏曰

康熙独撰《地震》论文

康熙独撰《地震》论文

康熙独撰《地震》论文1679年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大旱至夏, 七月才开始见雨。

老百姓还没来得及在上苍恩赐的雨露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一场巨大的灾难便突如其来。

文 / 邓凌原往事H I S T O R Y“朕临揽六十年,读书阅事务体验至理。

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

程子曰:凡地动只是气动,盖积土之气不能纯一,秘郁已久,其势不得不奋。

老子所谓地无以宁,恐将发,此地之所以动也。

阴迫而动于下,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广者千里而遥,近者百十里而止。

适当其始发处,甚至落瓦倒垣,裂地败宇,而方幅之内,递以近远而差。

其发始于一处,旁及四隅,凡在东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当67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在一个静寂的夜晚意兴勃发地写下这篇关于地震的论文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作为天子,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一年后即撒手人寰。

这篇短短534字的文章,在冷静的分析与说理背后,跳动着康熙亢奋的情感与曲折的人生经历。

当后人评论康熙皇帝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阐述自己的地震理论,开创国君撰写科技论文的先河时,或许只有康熙本人知道,康熙十八年(1679年)那场京师大地震带给他的内心震撼。

亲历大地震1679年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大旱至夏, 七月才开始见雨。

老百姓还没来得及在上苍恩赐的雨露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一场巨大的灾难便突如其来。

这一天是9月2日,北京城刚刚入秋的日子。

太皇太后的义女、离开皇宫九年的四格格孔四贞突然回到了紫禁城。

久别重逢,康熙显得非常高兴,他搀扶着年迈的太皇太后孝庄来到皇后赫舍里氏的储秀宫里,畅叙别后之情。

正说话间,宫外隐隐传来隆隆之声,随着太监们的惊叫声,储秀宫的门窗开始作响, 大殿四角的宫灯左右摇晃,人也站不稳了,紫禁城里一片惊叫慌乱之声。

太皇太后连忙喝命众人保持冷静,并在嫔妃们的簇拥下跌跌撞撞地来到门外空地上。

大地像醉汉一样在摇晃,宫殿的梁柱随之咯咯吱吱地响了起来, 天空中扬起了漫天黄尘。

从康熙的治民之术入手,浅析康熙帝的社会控制思想

从康熙的治民之术入手,浅析康熙帝的社会控制思想

从康熙的治民之术入手,浅析康熙帝的社会控制思想引言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来说,如何治民、如何实现良好的社会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对于帝王来说,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才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国家和社会都不稳,那么帝国肯定也就谈不上强盛。

而古往今来,治民的思想无非也就两种,一种是儒家的德治,另一种则是法家的法治。

实际上,大多数的帝王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法家的法治作为统治的核心,而将儒家的德治作为统治的外衣,这样一来,民众便会心甘情愿地臣服。

但这结合二字说来容易,实际上要把握得好却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历史上就不乏因为法治太过严苛而导致统治被推翻的例子,同样也不缺因为德治太过松散而导致朝政一片混乱的例子。

因此,如何结合好德治与法治,对于帝王来说是一门并不容易学好的必修课。

儒释道文化而清朝的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应该说是在这一方面做的不错的一位皇帝。

虽然说在康熙帝的晚年国家因为其宽松政治颇有一些积弊,但是总的来说,在康熙帝统治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治民与社会控制一直都是做的不错的。

康乾盛世康熙帝的社会控制思想正如前文所说的,中国封建王朝实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不过两种,一种是儒家的德治,一种是法家的法治,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往往是将两种结合起来使用,康熙帝也是一样,他在统治期间提出的是以德化民,以刑辅教的社会控制思想。

康熙帝一方面希望通过儒家的道德伦理的教化来教育百姓,使得百姓能够接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则通过法律的威慑来对百姓的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

康熙帝在其所作的《宽严论》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德治和法治的看法:“朕抚绥元元,期以纯王之道,化民成俗。

凡束湿之政,弗敢庸也,苛察之明,弗敢尚也。

”在颁布《圣谕十六条》时,康熙帝也说:“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

……念兹刑辟之日繁,良由化导之未善。

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

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

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

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说到康熙皇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传奇的一生,或者是他如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有些事情可能大家并不太了解,比如他是如何应对天灾和民困的,特别是在赈灾这件事上,康熙可真有一套。

别看他是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实他在处理灾难时,展现出的治理理念,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很“接地气”的。

真要细说,康熙赈灾的方式简直就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强硬又温暖。

我们今天不妨聊聊,看康熙是如何用他的治理理念,让百姓在灾难面前看到希望。

康熙在赈灾这事上,非常注重民生。

你看,咱们一说到“救灾”,往往就能想到发一些救济物资、捐款或者修路建桥啥的。

没错,康熙确实做了很多这些事,但他的重点可不止是物质援助那么简单。

他做的更多的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比如如何保证灾后的重建,如何让那些受灾的百姓能够有活下去的希望。

你想啊,当大地震、旱灾、洪水这类天灾来临时,受灾群众往往首当其冲的是房屋破坏、粮食短缺,而这时候,康熙不是光想着怎样一夜之间送去一车车米粮。

他更看重的是如何让百姓能够自力更生、恢复生产。

所以他会组织地方官员把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里,避免了那些只会空喊口号的“空头援助”,也让灾民觉得自己不是被抛弃的那一方。

再说到康熙特别讲究的“因地制宜”。

你别看当时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大灾,康熙并不会把一个解决方案硬套到所有地方。

根据不同地区的灾情,康熙会制定具体的救助办法,尤其是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

有的地方可能是旱灾,有的是水灾,不同的灾情,康熙采取的手段可不一样。

你比如说在一些旱灾严重的地方,康熙不仅仅是发放粮食,他会鼓励地方官员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建设,以便今后能够有效地抗旱。

而对于水灾严重的地方,康熙则要求加快堤坝建设,防止洪水泛滥,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绝不是简单的“撒胡椒面”,而是把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你别看这些措施做得很实在,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康熙特别注重民众的心理疏导。

浅析康熙在位期间的民生

浅析康熙在位期间的民生

浅析康熙在位期间的民生摘要:在当今社会,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在距离我们几百年前的大清皇帝康熙就意识到安民生乃为政之首务,安民生就是要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本文意在对康熙在位期间的民生进行阐述,主要从康熙继位之初所遇到的民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措施以及措施施行后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康熙;民生;土地;整顿吏治;一、康熙继位之初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康熙虽然是清朝入关的第二个皇帝,但实际上他所要面对的许多是开国皇帝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时的清朝并没有有效的实行对全国的统治,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乃至在康熙登基后的很长时间内,仍烽烟连绵,战火不绝,经济萧条,财政匮乏,民生问题更是矛盾重重。

(一)清初土地大量抛荒,流民成群早在顺治年间,满洲贵族就不断大规模地圈地,二三十年后建立了许多皇庄、王庄,因之他们逐渐地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对佃农的压榨激起了许多地方的佃农起义。

对于这样的民族反抗,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镇压,杀虐人口,抢劫民财,焚烧民舍,使人口锐减,耕地荒芜。

在顺治二年以后又推行“逃人法”,十三年实行海禁。

这些暴政使人民四散流亡,有的“携男挈女,千百成群”,“竟无所归”。

有的逃避于深山穷谷,也有流亡关外。

导致“城内数宅茅房,小民难以安居,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二)战争连年不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康熙即位之后,除掉了鳌拜集团,消灭了朝廷内部侵夺皇权的势力,自己虽已亲自执政,但是国内仍然存在着不安定因素。

大大小小的叛乱有很多,这里以三藩叛乱为例,就是以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康熙大帝13治理黄河

康熙大帝13治理黄河

康熙大帝13治理黄河内容简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历代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黄河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水害的一面。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曾经成就了一朝又一朝的江山如画,但是千百年来它一次又一次的决口又成为几千年历代王朝的噩梦,而这一切随着明亡清兴近百年的战乱的破坏,黄河的威胁几乎已成为大清王朝的心腹之患。

那么面临着如此严重的黄河问题,康熙皇帝究竟能不能降服咆哮的黄河呢?全文:解说:当我们走进故宫紫禁城,在那些仿佛隔世的光影之间串行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在这里的某一根柱子上,刚刚亲征的年轻康熙皇帝曾经把河务、漕运和三藩等三件大事写成条幅悬挂在这里,时时提醒自己。

而此时此刻,康熙皇帝已经用了8年的时间剿平了“三藩之乱”。

现在在年轻康熙的心头,多年的黄河不断决口与泛滥,已经成为了他挥之不出的噩梦与阴云。

此前的历朝历代,黄河的每一次大的决口,都会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同时也会引来王朝统治的震荡,甚至是王朝的覆灭,熟读史书的康熙皇帝对此了然于心。

但是,明亡清兴近百年的战乱破坏,早已让咆哮不已的黄河积重难返,治理黄河又该从何下手?那么,康熙皇帝,在不亚于“三藩之乱”的严峻形势之下,他究竟如何能够降伏这条奔腾的黄河?而在这其中,究竟又发生过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讲康熙治河这个问题,我分三个小题目,就是三个“重”,第一,重视治河。

第二,重用靳辅。

第三,重要经验。

我今天就围绕着,三个“重”字讲康熙治河,先讲第一个问题。

第一,重视治河。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3500里,我亲自考察过。

1966年,我从北京骑着自行车,一个飞鸽牌的破自行车,经过河西务、杨柳青,沿着运河,经过微山湖,经过扬州、苏州,一直骑到杭州,3500里。

整个京杭大运河我考察了一遍,其中就骑到清口就是现在的江苏淮阴,就是运河、黄河、淮河,这三条河在这儿交汇。

一出了问题,这运河就停运了。

所以这个京杭大运河对国家运输,对国计民生至关重大。

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

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

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王日根 苏惠苹内容提要 康熙朝海疆政策屡有变革,这缘于对客观形势变化的因应。

由于康熙本人及其大部分臣僚不熟悉海洋,制定海洋政策的分寸就很难把握。

来自地方和民间的奏章和呼声,有的无法上达;有的虽然上达,也不一定马上被中央所理解和认可,直至变成政策。

当政策施之于实践时,不同的官员又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态度,执行起来又会多种多样。

正因为康熙帝力图沟通中央与地方、把握各方面的实态并及时调整政策,才导致了康熙朝海疆政策中时禁时开、时严时弛、多有反复的现象。

关键词 康熙 海疆政策 认识 目前,学术界有关明清两朝海疆政策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海外贸易政策更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笔者以康熙帝为个案,就其禁海、开海的相关言论进行分析,试图理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的海洋管理政策在中央层面的演变过程。

从明朝中后期的隆庆开海到明清之际的海禁,再到康熙年间的开海设关,乃至康熙晚年的禁南洋案,海洋管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迁。

我们知道,康熙帝作为清朝前期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者,他在禁海、开海问题上的认识无疑是影响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指标。

我们要探讨的是,从禁海到开海、从开海到禁南洋案的发生,康熙帝个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对海洋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康熙起居注》、《清圣祖实录》等基本史料。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25日),玄烨行亲政礼,开始行使治理帝国的权力。

作为记载康熙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是我们了解康熙帝言行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笔者所能看到的康熙朝起居注不完整,仅包括了康熙十年九月至二十八年十二月、康熙三十九年(残)、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五十三年正月至五十七年三月等时间段的内容,尽管这样,清朝政府收复台湾、开放海禁、禁南洋案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含括其中。

从中,我们或可窥探以康熙帝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在禁海、开海问题上的认识是逐步演变和不断摇摆的。

从禁海到开海明清鼎革,清军与郑氏海上政权在东南沿海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策 , 劝谕常平一仓 , 如“ 须多积米石 , 以备赈救之用 ” 圈茜‘ 。 (弼
图对康熙帝的防灾思想进行分析 , 以期对当今的备荒救灾活
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


顺 天应 人 的 禳灾 思 想
同时 , 康熙认为封建君臣只有 时常 “ 反躬 自己” 才能达到“ , 消
在古 代封建社会 ,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 人类对 自然的 控制力极为薄弱 , 儒家思想倡 导的“ 天人感应” 的天命观居于
我国作为一个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农业 国, 如何有效地 备荒 以防凶饥 , 缓解 因灾害导致 的社会动乱 , 就成为历代圣 贤君主必须解决的问题。 康熙帝作为我国封建帝王中杰 出的 君主之一, 洞悉灾荒与社会动荡之间的恶性因果关 系, 曾言 :
“ 良善之民屡遭水 旱, 且 迫于衣食 , 亦为盗矣 ! t ” 嘲故本文试
K y r s Ka  ̄ i mp rr; i tr r v nin to g t p e a i g o au a ia tm a e o sn e wo d : n x E e o d s e e e t u h ; r p r r tr d sse w r h u ig s a p o h n f n l
自己才是代表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 行顺天应人的政事。这也 是康熙天人感应论同以前统治阶级天人感应论的相 同之处 ,
但 同时康熙 的“ 天人感应论” 在神学论的外衣下还渗透着“ 重 视 民生疾苦 , 民生” 体恤 的禳灾重民的民本思想。 如康熙二十
五年 日: 目今天旱有 蝗, “ 恐政事或多阙失 , 民间疾苦 , 有不能 上达者 , 即传谕 九卿 问之 。”I 磷 屡下诏谕寻求防灾 的良 P - @-
r rvni n i s rrs t tho got a os el s sr tE r n ns det yas f rtecpcyo d at eetnadds t -eia ruh u vl u go a lQ D y o ow t s e p o ae sn t  ̄ r n
Bre i fAnaysso pe o ng iSD ia t rPr v nton Thou ht l i fEm r r Ka x ’ s se e e i g
WA NG i— a Jn y n 。
( f oma U i ri , f S a g o g, 7 1 5 C ia OuuN r l n es y Ouu。 h n d n 2 3 , hn ) v t 6
E prr agi i s r rvni o gt i oie sfle oso u i s r rvni dr i t i so a. m eo nx’ds t ee tnt u lp v e s n r s t eetna l fc v e dy K S aep o h h w l r d u u l s to d a ep o n e eai t t i
21 第 1 0 0年 期
齐齐哈 尔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nlo qh r u irT ah r Co ee o ra fQiia J no ec es ’ Ug
N o. 2 1 1, 0 0
( 总第 13期 ) 1
Ge e M. n r No. 3 1 1
析康 熙帝 的防灾思想
王金艳
(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 3 6 7 1 5) 摘 要 : 由于连年战争, 清初 各地防灾抗 灾的能力明显减弱 。 康熙帝作 为我 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


轸念民艰 , 体恤 民生, 采用了“ 积谷备荒、 藏富于民” 的积极防灾理念 , 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
o vo s e k n d K ̄ g iE e o so eo emo t c iv me t i g na ce t h n , e mb r d w t r a Or W o ep o b iu l w a e e . y x mp rra n f h s a h e e n n si in i a r me e e i g e t / ft e — t K n C h S O h p es ad h p c mp s n t p o l ’ l e io d. ea o t ep st ep e e t ni e b u r p r gg an a an t au a i s i’ h r s i . o a i ae e p es i l o S h d p e t o i v rv n o a a o t e a i r g i s n tr l s — s o v h O dh i i ds p n i d a tr d p s e sn a t mo g te p o l , h n h x lrd e e t ew y f mp e n a o . e r i gf m t ̄, ep mp c v f esa o s s igwe l a n e p e t e e e p oe f c i a so l me tt n L a nn o Hso t e e f eo n h h v i i r h i
视 康熙帝的防灾思想 , 以史为鉴 , 对当今我 国的防灾救 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关 键词 : 熙 帝 ; 灾 思想 ; 荒 仓储 康 防 备
中图分类号 :2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 9 3 5 ( 0 0)1 0 2 - 2 K. 。 4 2 A 10 — 98 2 1 0— 1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