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建设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0.06.09•【文号】国发[2010]18号•【施行日期】2010.06.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抗击历次地震灾害中有效减轻了损失。
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连廊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连廊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一、综合规划连廊安全教育基地位于城市郊区,占地面积约100亩,规划建设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实验区,是一个集安全教育、科普宣传、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基地建设以安全教育和实践为目标,通过场地设施、项目体验等形式对学生和社会大众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安全意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达到预防事故发生,减少伤亡的目的。
二、基地设施1. 安全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分为自然灾害实验区和人为灾害实验区。
自然灾害实验区主要包括地震模拟装置、泥石流实验场等,通过模拟设备和实验场地进行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模拟,让学生和公众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预警技术、安全疏散等知识。
人为灾害实验区主要包括火灾模拟、交通事故模拟等,通过模拟设备和场地进行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的模拟,让学生和公众了解人为灾害的防范准备、救援技能等知识。
2. 安全课程教室安全课程教室是基地的重要教学场所,教室内部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模拟案例展示区,提供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宣传,让学生和公众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3. 仿真场地仿真场地设有模拟道路、模拟建筑等场地,用于进行各类安全实践演习,包括交通安全、火灾逃生、山岭求生等项目。
通过模拟场地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和公众了解安全事故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和逃生技能。
4. 安全体验区安全体验区包括高空挑战、水上冲浪、登山攀岩等项目,用于提高学生和公众的逃生能力和自救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5. 安全宣传中心安全宣传中心设有安全科普展示区、安全专家讲座区、安全宣传媒体发放区等,用于向公众宣传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提高公众对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教育活动1. 安全知识讲座基地每年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邀请地质学家、消防专家、交通警察等相关专家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和普及,让公众了解最新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南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南》嘿,新手朋友们,想要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呀,这可是个超有意义的事儿呢。
我就先和你们说说基本的注意事项哈。
首先呢,选址很关键。
别学我当初,随便找了个地方,结果人群流量特别少。
这事儿就像开店似的,得找个热闹的地方。
要靠近社区、学校或者人员密集的商业区啥的,这样来参观学习的人才会多嘛。
而且交通要便利,如果人家想来,坐个车都要折腾好久,那很多人可能就不来了呢。
接着我给你们一些实用的建议哈。
展馆的布局很重要。
可以像盖房子似的,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防灾减灾知识展示区就像客厅,要宽敞明亮,把各类防灾知识都系统地展示出来,像地震、火灾、洪水等知识,用形象的图片、简单的文字去说明。
模拟体验区就像游戏室,但是这游戏可是严肃的,比如模拟个地震小屋,让人体验地震的感觉,这样参观者能有更直观的了解。
千万记住了,这里一定要当心设施设备的安全性,我可听说有的地方因为没检查好设备,在体验的时候出了小意外,这可不好啊。
还有很容易被忽视的点。
就像打扫卫生一样,很多人关注了大路,却忽略了角落。
消防和安全疏散通道一定要标识清楚。
我一开始也是觉得这没啥,但实际上,如果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就是救命的关键呢。
特殊情况咱们也得考虑。
比如当地如果易发某种灾害,比如说经常有台风,那在宣传教育基地里就要着重设置关于台风防范的区域,展出的内容也要更丰富一些。
最后总结一下要点哈。
一是选址,人多交通便利的地方;二是合理布局展馆功能区并且确保各个区域设备设施的安全;三是注重易被忽视的消防和疏散通道标识;四是结合当地特殊的灾害情况进行针对性建设。
咱们在建设的时候要稳稳当当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这样咱们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才能真正发挥功效,让大家学到有用的防灾减灾知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汇报8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汇报8篇篇1一、背景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的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本文将围绕这次总结展开,旨在分析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二、防灾减灾救灾现状1. 预防措施:我国在灾害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的灾害意识;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了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2. 减灾措施:在灾害发生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通过加固堤坝、清理河道等措施,提高了防洪能力;通过种植植被、建设防护林等措施,增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 救灾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我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各种资源来进行救援工作。
通过组织救援队伍、调动物资、提供医疗救助等方式,我们尽可能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1. 预警系统不完善: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预警系统,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
这导致公众在接到预警信息后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应急预案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应急预案存在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这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救援工作。
3. 救援力量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支规模较大的救援队伍,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救援力量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4. 社会参与度低:在一些地区,公众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参与度较低。
这导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四、改进方向1. 完善预警系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救援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方案
防震减灾工作方案防震减灾工作方案1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
为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开展“5.12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有关精神,切实做好我校“5.12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结合我校实际,展开如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一、学校制定“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并通过“校讯通”向家长进行安全宣传。
二、开展防震知识讲座活动期间各班级通过“班班通”白板进行一次防震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专题片,保证主题教育知识的科学性。
讲座后要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学生认识。
三、召开防震主题班会活动期间各班组织开展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班会采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在学生收集防震减灾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举行应急逃生演练学校在5月11日组织一次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应急逃生演练。
演练时要在显要位置标识紧急疏散线路图,所有师生都要熟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线路;演练时要增强现场真实感,提高演练效果。
学校将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制定详细的演练预案,对个别安全隐患突出的`部位和场所安排专人监管,对演练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时间和地段要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五、办好宣传板报学校制作防震减灾专题宣传栏,以班为单位办一期防震减灾专题教育宣传板报,开展防震减灾专题教育手抄小报制作和评比活动。
防震减灾工作方案2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增强防震减灾法律意识和综合防御能力,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做好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通知》(中震防发[]30号)及省、市地震局统一安排,结合本局实际,特制定度防震减灾宣传方案如下:一、宣传目标通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更好地贯彻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案(3篇)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作风建设年”和“爱岗敬业年”活动为载体,整体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一)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阵地建设1、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
一是进一步搞好已建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年内科普教育活动内容丰富。
二是搞好全区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并积极___符合条件的新建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参与___年度“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的创建工作。
2、搞好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一是进一步对小商品城的地震安全示范工作进行必要的充实完善,以达到科学规范、提档升级的效果。
二是积极与辖区内最大的地震次生灾害源企业海化华龙硝铵有限公司对接,力争年内将其规划建设成为地震安全示范企业。
3、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一是对照《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对全区各地震科普示范学校___一次检查考核,进行量化排名,形成检查报告。
二是配合省、市地震局对我区___所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进行综合检查评比工作。
三是做好___年度地震科普优秀辅导员的推选工作。
4、注重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队伍建设。
一是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前,集中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宣教基地和示范学校辅导员,集中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指导。
二是立足一专多能,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地震部门业务骨干为核心,以防震减灾助理员、灾情速报员和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辅导教师、地震应急志愿者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地震科普宣教队伍”,并给宣教人员提供必要的宣传教育参考资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宣教能力。
(二)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形式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我区防震减灾工作新成就、地震工作者爱岗敬业精神等,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不断强化全社会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2、充分发挥“区防震减灾信息网”的作用,整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子资源,定期更新发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知识。
2024年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范本(5篇)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范本今年____月____日是我国第____个“防灾减灾日”,____月____日到____月____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
为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根据省地震局《关于做好中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市减灾委《关于举行____年沈阳市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沈阳市地震局及____个区县地震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年初制定的宣教工作计划,主动、稳妥、科学、有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活动具体总结如下: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1、联合市教育局、市卫计委组织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主题宣传教育周活动。
“防灾减灾日”当天,在第126中学举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全市中小学校提高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积极性,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提高活动影响力及覆盖面。
同日,利用学校大课间时间,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集中组织全市____万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并利用下午第七节课,进行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地震逃生安全自救宣传片。
4、参加全市“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
____月____日,参加市减灾委于八一公园西门广场主办的全市“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配合市减灾委组织了防震减灾挂图展览,开展了防震减灾现场宣讲和解答咨询,并发放了七合一应急口哨、《地震应急避险与救护手册》、《沈阳市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指南》等宣传资料。
5、联合延安里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活动。
____月____日,联合延安里社区开展了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们讲解了灾害风险和逃生技能,展示了地震监测设备供前来参加活动的居民亲身体验,还以摆设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及地震应急物品等多种方式,帮助居民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6、参与全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竞赛。
____月____日,作为评委方和与会专家参与全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为选手进行现场点评。
【公文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但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当前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就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全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推进情况汇报材料
全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推进情况汇报材料根据《通知》要求,现就贯彻落实XX会议精神,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自然灾害发生情况2017年以来,我市共发生6次自然灾害,主要以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为主,直接经济损失累计22456.4万元。
尤其在20XX年7月,出现短时强降雨,直接经济损失16929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我市认真认真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加强“一案三制”为抓手,扎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防灾减灾抢险救灾能力明显提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一)逐步健全组织指挥体系。
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市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等自然灾害指挥机构组成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组建了市应急管理局,整合市相关自然灾害指挥机构后新成立市应急管理指挥部,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统一的、系统化管理,明确市应急管理局作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做好自然灾害救援、救灾工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领域做好防和治工作,做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机构、有人抓、有人管。
(二)不断完善机制建设。
率先与军队建立应急救援合作机制,为有效提升我市应急救援处置能力,2019年,市应急管理局主动对接XX支队签订应急救援合作协议,以市政府文件印发《XX市军地应急救援合作机制》,实践推动军地融合发展。
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各指挥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重要事项;市应急管理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和《自治区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进行任务分工,全市齐抓共管、协同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市气象局积极与水务、自然资源、住建、民政等部门联会开展风险会商,借助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联合及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市域内应急联动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总结7篇
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体防震减灾工作者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了年度防震减灾任务的顺利完成。
现将本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及成效(一)防震减灾制度建设1. 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确保了各级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公众对地震应急程序的熟悉程度。
3.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及社区的合作,建立了协同应对机制。
(二)地震监测与预警1. 优化地震监测网络布局,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
2. 加强地震数据分析处理,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3. 推进地震烈度速报网建设,为应急救援提供准确依据。
(三)防灾减灾知识宣传1.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 普及地震知识,增强全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度。
3. 推动学校防震减灾教育,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
(四)应急救援与处置能力1. 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了救援能力。
2. 开展救援技能培训,确保救援队伍随时拉得出、用得上。
3. 加强救援物资储备管理,确保救援物资充足、质量可靠。
(五)震后恢复重建工作1. 编制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明确重建目标及任务。
2. 协调各方资源,保障重建项目顺利进行。
3.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重建项目质量达标。
三、工作亮点及创新举措(一)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速度。
(二)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提高公众参与度。
(三)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本地防震减灾水平。
(五)探索建立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减轻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二)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仍需加强;(三)地震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四)部分基层单位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规划
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规划一、引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地方社会和教育事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地方,因此,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背景在我国,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学校和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然而,很多学校在应对灾害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规划势在必行。
三、重要性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提供学生和教职工在灾害来临时的避难场所,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合理规划的设施能够减少灾害对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损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规划能够提高学校的灾害应对能力,让学生在灾害中更加冷静应对,减少伤亡。
四、设施建设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包括建设一系列设施,例如避难屋、疏散通道、应急通信系统等。
首先,避难屋应该建设在学校场地的相对安全区域,具备足够的面积和承重能力。
其次,疏散通道应设置合理,通畅并且易于学生使用,同时,还要标明疏散的方向和距离。
最后,应急通信系统应当覆盖整个校园,方便及时传递救援信息。
五、应急预案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应对措施、疏散和避难的指引、救援流程和人员分工等信息。
学校应定期组织灾难演练,提高学生和教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六、设施维护设施的保养和维护至关重要。
学校应定期检查设施的状况,及时修复或更换老化和受损的设施部件。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合理的设施维护预算,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七、培训和教育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防灾技能和意识。
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防灾知识。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机构或组织专题讲座,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八、社会资源整合学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学校可以与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筹集资金和资源,推动设施建设和改进。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制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政策,明确 各级政府责任,确保政策落地实施。
完善农村防灾减灾工作考核机制,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 考核体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大对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资金投 入,提高防灾减灾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 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 的保障水平,满足 农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防灾减灾指挥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 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范预警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防灾减灾体系不完 善,缺乏统一协调 的管理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
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淡薄,缺乏必要的 应急知识和技能
灾害预警系统不健 全,信息传递不及 时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的必要性
减少灾害对农村经济的损失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安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生命财产 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住条件和生 活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 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 农村经济收入来源
全面加强湖北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湖北省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发展
伍建设 ,努力提高全 省减灾救灾 系统
领 导 干 部 和 工 作 人 员 的 减 灾 应 急 管 理 能 力 和 组 织 协 调 能 力 ; 二 是 加 强 减 灾
和动态管 理,增强预案 的针对性和 实 效性 。要 进~步强化 省减灾委 的综 合 协调职 能,加强各级 综合减灾协调 机
任 ,做好减灾救 灾各项工作 ,为维护
安 定 和 谐 的社 会 环 境 , 为 推 动 湖 北 科
救灾物 资储备库体 系等九大项 目的建
设 ,努力提升 民政部 门公共服 务能力
能 。以制 定完善综合应 急预案 、开展 经常性 的应 急演练 、设置安全适 用的 应急避难场 所、配备 公共和家庭减 灾 应急设 施、建立减 灾志愿者 队伍 为主 要 内容 ,加大投 入,强化考 核,深入 开 展 综合 减 灾 示 范 社 区 创建 评 比活 动 ,切实增强社 区群众 的安 全度和幸
二 、 切 实 加 强 政策 创 制 。积 极 争取湖北 省政府 印发 《 湖北省综合 防 灾减 灾 “ 十二五 ”规划》 、出台 《 湖 北省 自然灾害救助 实施办法 》,制定 出台救灾物资储 备库项 目建 设规划 、
救 灾 应 急 和 救 灾 捐 赠 工 作 规 程 、 救 灾
将 怎样加 强减 灾救 灾能力建设 ?
福 感。
学发 展跨越式 发展 、加快 构建重要 战 略支点 、实现富 民强省 的宏伟 目标 作
出积 极 贡 献 。
和应 急救援能力 。今 年重 点为基层办
四件 实事 :安g l o 万元 ,继续支持  ̄o o 十堰等 5 市州救 灾物 资储 备库 建设 个 改善基层救 灾装备 ,以适 应救灾应 急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红政发〔2015〕31号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正文:----------------------------------------------------------------------------------------------------------------------------------------------------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红政发〔2015〕3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为加强我州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在强化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等十大能力建设基础上,结合我州实际,现对进一步加强全州防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生命为第一要务,坚持防灾与减灾并重,坚持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按照“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的思路以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开展以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为重点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全州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救援高效、处置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农村居民住房抗震能力、监测预报能力、抗震设防能力、校舍安全保障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有显著提高,力争重点区域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能应对中小型灾害处置需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
2024年最新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以创建xx省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逐步完善社区减灾体系,提高社区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综合素质,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社区安全、文明、和谐、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利用X年时间,把社区建成一个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齐全完备,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具有成熟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安全、文明、和谐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社区,并于xx年争创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3、努力完成市局布置的其他各项任务。
最新防灾减灾工作计划3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本社区实际,特制如下订防灾减灾社区工作计划:
进一步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规划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通道和群众疏散通道,使社区居民在遇险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获得救助。
(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地震业余观测兴趣小组。组织社区养宠物的居民建立动物宏观观测点。建立完善地震安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遇险能够快速查阅。
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计划安排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如下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23•【字号】浙政办发[2011]131号•【施行日期】2011.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3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11〕42号)精神,扎实推进防灾减灾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治理、抢险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着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将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
合理部署重点防御工程和重点项目,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
突出灾害预防,加强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等工作。
坚持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工作。
--依法实施,科学应对。
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依法推进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合理制订防灾减灾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2.19•【文号】•【施行日期】2016.12.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但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当前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就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建立一个科普教育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针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方案:1. 地点选择:科普教育基地的地点需要选择在地震风险较高的地区,例如地震多发区或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地区。
同时,基地应是易于公众前往的地点,方便广大民众参观学习。
2. 建筑规划:科普教育基地的建筑规划应包括展示区、教育区和互动区。
展示区应该展示地震的起因、地震的形成过程以及灾后救援和重建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形式生动直观地向公众展示。
教育区则可以设立多个教室,用来进行专业的地震科普教育讲座和培训活动。
互动区则可以设置模拟地震场景,让公众体验地震时的震感和行动。
3. 设施建设:科普教育基地需要配备先进的设施和装备,例如震感模拟设备、沙盘模拟系统、地震救援工具等。
此外,基地应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地震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为公众提供科学的解说和指导。
4. 教育活动:科普教育基地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地震科普教育活动,包括地震科普讲座、地震模拟体验、应急演练等。
同时,基地可以与学校、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地震科普教育项目,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5. 宣传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参观学习,科普教育基地需要进行宣传推广。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渠道发布宣传信息,同时与媒体合作,开展专题报道和采访活动,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多种教育方法,使公众能够深入理解地震的原理、减灾的重要性以及应对地震的正确方式。
通过这样的科普教育基地,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做出更好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参与者来到展项观看了解操作说明; 2、参与者通过触摸屏选择题的类型进行答题。
展品尺寸:3.5*1.5*3.3米
模拟地震体验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展项通过地震屋模拟体验地震相关知识,让参与者了解在 家居环境感受不同震级的地震并了解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 造成人员伤亡。参与者进入地震屋,犹如进入真实的地震环境 中,可以提高观众对地震的认识,普及地震知识。 展项由模型 道具、感应系统、语音系统等多种声光电方式共同组合完成。 当参与者进入地震屋后,开始时感觉正常,一会儿,风雨的呼 啸声、房屋倒塌声、呼救声、玻璃破碎声等连成一片,即而房屋 地板开始上下左右不均匀的晃动,观众会感到摇晃,仿佛真实 的感觉到了地震的发生。专用运动平台可以进行震动模拟,随 着控制台输入不同的震级 和不同的震动方式,包括横波与纵波 的震动,并根据输入的时间,可以持续进行不同震级的震动, 如:10秒、20秒和30秒。逼真的体验让参与者感受到地震的危 险和基本了解如何寻找正确的避震点实行自救。 操作说明: 地震屋、显示器 进入地震屋通过模拟体验了解不同的地震级别所带来的危害。 展品尺寸:3*4*3.3米
北京盛世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序
言
科普中心设计是由消防安全、地震避险 、 交通安全三个主题
展区支撑,其设计理念是因地制宜,合理划分,以求将其功能最大
化、最优化。展厅以增强安全观念、防止意外事故、激发科学兴趣、
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以情景认知与青少年实践拓展为展教思路, 努力为广大参与者营造从实践中学习安全常识、感受科学魅力的情
新奇互动,通过模拟,互动的项目将地震科普知识传播给大众,使青少年了解 地震的构造和防震抗震的方法,探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展 区 素 模 图
三、展区平面图
分区图、人流走线图
顶视图
四、展 区 效 果 图
01
地震波互动演示装置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地球内部构造
境,通过互动、演示等展示方式,引导青少年进入探索与发现科学
的过程,为提高青少年科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展 馆 设 计 思 路
展区以“认识地震、了解地震、防御地震”为主题,以静态展示与互动体验 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增强青少年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效掌握 地震的相关知识,向观众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震分布,潜移默化地将避震意 识灌输给观众;坚持以创新为主线,以创意设计理念设计一系列展品,充分发挥 向青少年开展防震减灾教育。 展区合理利用展区场地,将设计理念融入布展当 中,创建文明、舒适、便利的参观环境,务求让观众浸润在科普的氛围里,满足 公众需求。 展区充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主要设备: 地球模型
全球板块分布互动拼图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 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 洲板块。环太平洋板块边界的板块活动最为活跃,故此地震作用 和火山作用也最为频密。展项通过液晶显示屏播放全球的地质 地貌相关知识、板块的组成与地震带的分布。展项全球板块分 布拼图,可通过手动拼凑打乱的拼图,参与者将板块拼图重新 组合,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参与者 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全球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并可了解自己居住 地是否处于地震带。
操作说明: 通过抽动操纵杆观看建筑模型的反应了解何为建筑结构抗震。
主要设备: 建筑模型、传感器
展品尺寸:0.8*1.2*1.8米
防震知识抢答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防震知识抢答主要是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逃生、地震的 次级灾害等方面来出题。展项通过结合多媒体知识答题系统, 以答题的形式向参与者介绍各种知识的逃生自救互救地震科普 知识宣传等。通过多媒体交互平台授于参与者在灾害发生时如 何运用防灾避险相关知识避险,互动体验的形式给于参与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并达到了提高防灾避险意识的目的,让参与者在 日常生活中能够对灾难作出正确决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 灾害带来的损失。
全球板块分布互动拼图 地动仪
建筑结构抗震
防震知识抢答 模拟地震体验 重大地震历史 地震案例
10
11
地震知识
地震带分布演示仪
互动多媒体展项描述
地震波互动演示装置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 球内地震波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 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 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 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 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 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展项模拟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 动,以一个互动地质构造模型,展示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运动过 程。参与者按下开始按钮,启动地震波演示装置,并可选择相 应的内容按下相对应按钮,了解地震波的频率、震幅等。参与 者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波、震幅是判段震 级大小的重要依据,以提高参与者防震意识,从容面对地震灾 害的突发情况,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主要设备: 地震波互动演示装置 展品尺寸:1.5*1.2*1米
操作说明:
1、参与者来到展项观看了解操作说明; 2、按操作说明提示启动相应按钮进行体验了解地震纵 横波的内容。
地球内部构造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 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 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 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 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 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 是便发生地震。 展项在立体地球仪模型的北半球沿赤道线、东经45°、西 经45°处切开,从内到外依次显示地壳、地幔、外地核,并标 明地壳等结构的厚度,直观的阐述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外部 展示七大洲、四大洋、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 北极圈等地理知识。展项让参与者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 震更深入地了解。 操作说明: 展品尺寸:R0.8*1.4米 观看地球内部结构。
操作说明:
1、参与者通过多媒体交互平台了解全球板块的相关知识; 2、手动拼凑板块模型。
主要设备: 显示器、全球板块拼图
展品尺寸:1.5*0.8*1米
地动仪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 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 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 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 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 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 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 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 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 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展项通过显示器和 模型展示地动仪的工作原理,让参与者了解人类历史对地震 的了解过程。
主要设备: 地动仪;显示器
操作说明: 展品尺寸:3.5*2*1.8米 1、观看模型和多媒体。
建筑结构抗震
演示的科学原理及展示方式: 抗震建筑,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 抗震设计建筑。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 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探讨建 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 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 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 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抗”的主要任务。 展项设计为3个不同造型的建筑模型,通过抽动操纵杆使无 法抵抗震动的建筑模型松落,展项让参与者了解相关地震理论 知识和科学的抗震结构建筑。
主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