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字形体的演变(1)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产生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
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
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
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
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
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
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 皇后发廊——皇後發廊 古人云——古人雲 姓范— —姓範
•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古今字
•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
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 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
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
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 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 史文物。
2、西周 金 文
铜器 范铸
3、战国 大篆和六国古文 简牍、帛 毛笔写
4、秦 小篆
(二)过渡阶段:汉代:隶书 纸出现
• (三)今文字阶段:汉代:草书—— 楷书——行书
• [注意]:
• 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形体。 • 2、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
的字很少保存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容 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3、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 次深刻变革。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4、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不是结构的变化, 而是笔势的变化。
益溢、县悬、知智。
•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
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 的一个意义。
• (二)异体字
• 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学霸笔记)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一、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又因为甲骨文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狭义的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代,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由秦隶的草化、连笔演变而来的。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中还保留着隶书的波磔(zhe,波磔指汉字书法的撇捺),以《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成为更加自由简略的草体,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
唐代产生了狂草,狂草已经由实用字体转变为纯粹的书法艺术了。
6.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楷,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完全清除了非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7.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宇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
它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和楷书一样,一直使用至今。
二、名家书法1.草书历来都认为草书(今草)是汉代张芝始创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第二节 汉字的字体演变
2,西周金文
特 点: 一,新出现的独体象形字很少 新出现的独体象形字很少, 一,新出现的独体象形字很少,而形声 字却 大量增加. 大量增加. 二,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二,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三,块面笔画趋向线条化 块面笔画趋向线条化, 三,块面笔画趋向线条化,曲折笔画趋 向 平直化 <<返回>> 四,行款基本固定 四,行款基本固定
一,甲骨文的名称 二,甲骨文的发现 三,甲骨文的研究
一,甲骨文的名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之上, 故称之为"甲骨文". 商人(或称商殷,殷商)迷信神鬼,凡事必先占卜吉凶,其内容包括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祭祀,战争,农事,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 生育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卜部》云:"占,视兆问也,从卜从 口.""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纵)横也."指的 就是卜人(也称贞人)根据用为烧灼甲骨文所坼裂成的裂痕来卜问.具体方 法是把龟腹甲,龟背甲,牛胛骨经过一定的修治,磨刮平整,使其成固定的 形状,而后在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窝和梭形的凿槽,卜者用火烧灼已 制好的钻凿处,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竖的裂纹称为"兆 枝".兆干,兆枝像个"卜"字,故又称为"卜兆".占卜之后,卜人根据 这些裂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并将所卜内容用文字契刻在甲骨上. 因为甲骨文主要内容是占卜的记录,所以早骨文又称为"占卜文字","卜 辞","贞卜文字".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公元前
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以占卜和文字记录为主要用途。
甲骨文的
字形比较规范,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载体,采用刻写或书写的方法。
2. 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以青铜器为主
要载体,采用铸造或镌刻的方法。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些笔画复杂、形态独特的字形,如“鼎”、“良”、“觚”等。
3.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隶书
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正式纳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规范,速度较快,易于书写和辨认。
4. 汉朝楷书:汉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端正,具有一定的对称和平衡感,是汉字演变中的基本形态。
5. 唐朝行书和草书:唐朝时期,行书和草书逐渐流行,成为汉字
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自由流畅,具有一定
的变化和动感,是汉字演变中的高级形态。
以上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汉字的书
写形式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字形辨析
C、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在文章中水乳交溶,增 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
D、维护法律的尊严,要从司法部门抓起,个别营私 午弊,循情枉法者,要坚决从执法队伍中清除出 去,决不辜息。
C(A.暂→崭;B.摸→摩;C.溶→融,振→震;D.午 →舞,循→徇,辜→姑)
❖ ⒋结构推断法 ❖ 有些词语结构比较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
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关系,或相反相对、或相互 对照,考生可以通过其中一字来推断另一字,进 而从结构上记准这些词。例如:“仗义执言”是 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并列短语,若把“执”换 成“直”,就把动词变成形容词了,其语法结构 自然就被破坏了;“人情世故”中“人”与“世” 对应,“情”与“故”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 道理。 ❖ 另外,类似的还有(括号内为误字):一张一弛 (驰)、挑拨是非(事)、提心吊胆(掉)、真 知灼见(卓)、伶牙俐齿(利)、卑躬屈膝 (恭)。
❖ 高考试题直接考查字形辨析的题多在第Ⅰ卷以选择 题的形式出现;间接考查字形辨析的题多在第Ⅱ卷 以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句式的仿写与变换、名句名篇的默写以及作文等题 型出现。其涉及面之广、分值之重,理应引起考生 复习备考的高度重视。
三、复习重点
⒈ 形似字: 形似字是指形体相似、差别细微的字。形似
⑶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不能写成“善”)、
掠夺(不能写成“略”)、门可罗雀 (不能写成“落”)、鸠占鹊巢(不 能写成“雀”)、积毁销骨(不能写 成“消”)、东奔西闯(不能写成 “撞”)、天花乱坠(不能写成 “堕”)等。
⑷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不能写成“燥”)、泄密 (不能写成“泻”)、插科打诨(不能写 成“浑”)、贪赃枉法(不能写成 “脏”)、气冲霄汉(不能写成“宵”)、 脱颖而出(不能写成“颍”)、精神矍铄 (不能写成“攫”)、孽根祸种(不能写 成“蘖”)、娇生惯养(不能写成 “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能写成 “违”)等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形体演变(一)
占 卜 方 法
甲 骨 文 的 刻 写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上的刻画是古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龜 牢
犬
甲骨文特点
(一)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甲 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祇占27%左右。 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 强,形象逼真。例如:
虎
鹿
马
鸟
鼎
(二)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 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有些字的结构成分 多少不确定。如“羴”字有由三个“羊”字组成 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渔”有一个“鱼”旁 的,也有四个“鱼”旁的。有些字构成成分不确 定。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逐”字 或从“豕”或从“鹿”或从“兔”。有些字书写的方向 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 写法。
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时期的文字。
(时代)
类型: 1、地域:
秦国文字(秦系文字)--篆文(大、小) 六国文字(六国古文):韩赵魏、齐、楚、燕、 越、中山等。
2、书写材料:
战国金文(兵器)、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 印文、货币文。
战国时期汉字的书写材料多样,各国的文 字有较大的差异,汉字呈多样化的样态。 大篆:概念不太清晰,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 狭义的大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盂鼎铭文(局部)
金文的特点: 1. 象形性弱 化,符号性增 强 仍有较重的原 始绘画意味: 2. 趋向定型 化,但异体依 然不少。 3. 形声字增 加。 4. 注重字形 美化。
孝 申 神
舞
鑑 或 國
形声字大量增加:
(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 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 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 变化大。 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集中;西周政治统一, 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 字形体比较统一(甲骨文异构,属于事物出现早期的 不稳定)。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 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 间时期。战国时期有几个原因促使文字变化:诸侯各 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汉字形体的演变
(3)系统性。要求按学科、专业书刊、资料内在 的历史连贯性去搜集,以反映它们发展演变的脉络;在 收集时应保持连贯和完整,不能时断时续,支离破碎。 系统性的相对性。 (4)科学性。运用先进技术,达到快、全、正。
(5)全面性。收集时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 开展,尽可能搜集与本研究专题有关的多方面资料,包 括正面与反面资料,以及相关学科的资料。收集资料忌 带主观性和片面性。收集者的“观点”应该从对文献资 料的研究或实践体会中得出,不是先定下某一观点,然 后按此观点去取舍资料,这样必然会拼屏与自己观点不 符合的文献资料而带有片面性。
6)医史著作。
7)集注。集注,就是将历代医家对某一古典医籍 的条文、段落的论述汇集成书,有些集注还纂述诸家、 综合究竟、阐述已见、心殚厘定、辨疑正误。如张志聪 的《素问集注》等。
(4)专题性的电脑检索系统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天津、辽宁、陕西、上海、 江苏、湖北等均建立了不同的计算机数据库,可以向所 在专业图书馆了解具体使用方法。
教材上列出了许多,我们选择一些,请大家记录 (我们按教材上的次序): (1)内科。《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 《中藏经》(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金)、《丹溪心法》(元)、《杂病证治准绳》、 《医宗必读》、《温疫论》(明)、《杂病源流犀烛》、 《温热论》、《温病条辨》(清)、《理虚无鉴》 (明)。 (2)妇产科。《妇人大全良方》(宋)、《傅青主 女科》(清)。 (3)儿科。《小儿药证直诀》(宋)、《幼幼集成》 (清)。 (4)外科。《刘涓子鬼遗方》(晋)、《外科正宗》 (明)。
2.中医古典文献、理论的积累 中医古典文献、理论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 是通过阅读与笔记摘要。 (1)阅读 (2)笔记与摘要 1)笔记:笔记一般分成阅读笔记和心得笔记两大类。 2)摘要:概要性摘要、引语式摘要、节录式摘要、 综合性摘要。
汉字形体的演变
科目:汉语史班级:1112061 学号:111206110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韩晓鹏汉字形体的演变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民族。
然而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因此汉字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发挥了深远持久的力量。
所以汉字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不管是字形体态还是字形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项研究可以带你领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汉字体态结构演变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和字形结构。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汉字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
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汉字的形体虽然从古到今都是呈方块形,但在这数千年中曾发生过多次的变革,才成为今天通行的字体。
具体地说,汉字体态的演变经历过以下六个阶段:1、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
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
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讹而纷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
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
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
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片以上。
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 在右)o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新材料。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
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
汉字形体的演变ppt(微课)
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 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 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 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 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 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 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 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 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 商人竞相搜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 字 形 体 的 发 展 史
1、甲骨文 2、金文 3、大篆 4、小篆 5、隶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 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 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 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 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 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 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 一段时期。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 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 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 (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 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 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这不禁引起他的 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 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 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 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 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语文常识汉字形体的演变
行書
魏、晉以 後
楷書
東漢以後 真書、 (萌芽於 正書 漢、魏之 際,到南 北朝才成 為主要字 體。)
(1)由隸書簡化而來。 (2)特色:筆畫平直,結構方正,筆畫數目明 顯減少,書寫更方便。 (去掉隸書尾部挑法) (3)為現代漢字的通用字體。 (4)代表:唐代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虞 世南、柳公權等人。 (顏真卿字體渾厚有力,柳公權字體骨瘦而 遒勁,有「顏筋柳骨」之稱。) (1)由楷書變化而來,融入草書筆法,筆畫連 綴,活潑運行,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 (2) 張懷瓘: 「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 (楷書像人的端坐,行書像人的行走,草書 像人的跑步。) 另一說: 「楷如立,行如趨,草如奔。」 (3)張潮幽夢影: 「楷書須如文人,草書須如名 將,行書介乎二者之間。」 (4)王羲之蘭亭集序:堪稱名聞千古的行書傑 作(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
金文
商、周
大篆 篆 書 小篆
春秋、 戰國
籀文 秦前 統 一後 秦篆 大篆 小篆
異
同
結構繁複 筆畫圓云 結構簡單, 極其整齊
秦
隸書
秦、漢
(1)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 ★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2)程邈是著名的隸書整理者。 (3)筆畫:圓轉綿長→平直方折(畫圓為方) (4)字體結構:繁複→簡省 (5)最大特點:筆勢舒展,尾部有波勢挑法。 (強調「波」 、 「磔」 、肥瘦變化) (6)徹底擺脫圖畫性,為方塊漢字奠定基礎。 ★字義上:去「象形化」 ,而成「符號化」 的書體,使漢字成為真正的「方塊字」 。 ※補充隸書名稱與由來 1.據說這種字體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差役(皂 隸) 、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 「隸書」 。 另一說,是程邈在監獄中整理的。剛開始的隸 書叫「古隸」 ,又叫「秦隸」 。 2 隨著紙張發明和毛筆改良,西漢後隸書輪廓變
大学古代汉语课件:汉字形体的演变
(先秦文字)(古文字) (秦以后文字)(今文字)
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隶
书是今文字的开端。
汉字两次重大形体演变:
小篆---隶书,隶书---楷书Biblioteka 甲骨文 (殷商时期)
殷周文字
金文 (两周时期)
秦以前文字
六国古文
战国文字
籀文
石鼓文
秦国文字 诅楚文
小篆
(秦统一后文字)
1、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迄已经发现的、最早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成系统 的汉字——甲骨文。
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大致可 以以秦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秦以前文字和秦以后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
秦以前文字
秦 秦以后文字
的成系统的汉字。
(1)全称 “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 文
(2)别名。 A、贞卜文字或贞骨卜辞。 B、殷虚文字或殷虚书契。 C、契文或契刻文字。
(3)甲骨文的特点。
A、具有浓重的象形性。许多甲骨文类似于 图画。
B、异体字繁多。如:“羊”有: 种形体
等多
C、有的字采用的偏旁不固定,也有的偏旁 相同,但位置不固定。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从形成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符号系统,从字符的构形到书写体势,都有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按照以往的习惯,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古文字主要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有人认为秦隶(古隶)也属于古文字;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今文字主要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一、商代文字
在已经发现的商代文字中,数量最多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此外,在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资料上也发现有少量文字。
(一)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商代文字中,数量最多的,因此,人们习惯上把甲骨文视为殷商文字的代表。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通称,最早是在位于安阳小屯的殷墟发现的,所以又称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相当丰富,但绝大部分是关于占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或称殷墟卜辞。
1、甲骨文的缘起
殷墟,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直到商代灭亡,这里一直是商的都城,甲骨文就是这一时期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殷商时代,社会文明还比较落后,人们非常迷信,相信上帝左右一切,因而无论大事小事,如天气、收成、田猎,甚至做梦,都要卜之于天,看看是吉是凶。
当时的占卜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通常先在准备占卜用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因受热而产生裂缝,这些裂缝叫做“兆”,占卜的人就根据这些兆的样子来判断吉凶,并且由专人把占卜的时间、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是否应验等情况刻写在占卜的甲骨上,最终就形成了甲骨文。
2、甲骨文的发现
商代灭亡后,甲骨文也随之掩埋于地,长期不为人所知。
直到1899年,北京的古董收藏家王懿荣,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甲骨文。
这年他得了疟疾,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
药买来后,他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
他平素喜好金石学,对古文字有较深的造诣,马上意识到此“龙骨”决非一般药材。
于是他开始寻踪收购,并精心研究,最后终于考定这些“龙骨”原来是殷商时代的卜骨,其上的文字是比篆籀还要早的殷商文字。
3、甲骨文的研究
1902年,王懿荣长子王汉甫将家中甲骨全部出售给学者刘鹗。
刘鹗又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收集甲骨,总计收藏超过5000片。
1903年,他从中选出1058片编为《铁云藏龟》,石印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
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于1904年“穷两月之力”写成《契文举例》二卷,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孙诒让之后,罗振玉于1910年撰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卷,1914年增订,更名为《殷墟书契考释》。
1927年,进一步增订,改名《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这是继孙氏《契文举例》之后的第二本专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
研究甲骨最有名、贡献最大的四位学者,学术界称其为“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唐兰曾评价说:“自雪堂
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
(二)商代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专门搜集研究铜器铭文,现存先秦有铭铜器大约一万余件,其中商代占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商代铜器上的铭文大多比较简单,长篇的铭文很少,多数只有一到五六个字,主要记作器者所属之族名和所纪念的先人之称号(如父乙、祖己等),所以商代文字的研究仍以甲骨文为主。
(三)商代文字的特点
第一,此期汉字象形性很强,有些甚至带有原始图画的特征。
如下列各字:
第二,许多字书写置向不定。
或朝左,或朝右;或向上,或向下;或正面,•或侧面。
第三,字形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
有些字采用了不同的构件,如“牢”字;有些字构件的位置不同,如“物”字;有些字构件的多少不同,如“凤”字;有些字繁简的程度不同,如“奚”字等。
第四,经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合文”。
第五,有少数字形混同现象。
如“山”和“火”都写作,“甲”和“七”都写作“十”等。
虽然原则上讲“山”为平底、“火”为圆底,“甲”竖略长、“七”竖略短,但在实际材料中是很难分清的。
第六,行款不固定。
行款是字的刻写顺序。
甲骨文的行款复杂多样,有直书,有横书,有左行,有右行。
更有的简直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不仔细推敲就根本读不通。
如上图须按所标序号的顺序读才能成句,即:“癸未卜,• 贞:旬无祸?”
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说明,殷商甲骨文虽已大致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它距汉字起源的时代应该不会十分遥远。
二、西周文字
研究西周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西周是铜器铭文的全盛时代。
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过去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1、金文的发展历史
金文的发展,与青铜器的藏礼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藏礼,就是寓礼于器,是古代宗法礼制在青铜器上的物化。
青铜器早在商代以前就出现了,当时主要是一些日用器具,其上也没有铭文。
商代前期,个别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族徽性的单字。
商代后期,随着奴隶主宗法礼制的逐渐强化,青铜器的藏礼作用日益明显。
一些经常用于祭祀宴享的青铜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具有了明贵贱、别尊卑的特殊功能。
青铜器的不同组合方式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等。
青铜器成了国家的象征、家族的荣耀,“问鼎”便意味着侮蔑和挑战,“鼎迁”则意味着国家灭亡;家族成员立了战功,受了封赐,就要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便昭示后人,世代为荣,故金文中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
到了西周,青铜器的这种作用达到了顶峰,其上的铭文也变得越来越长。
西周末年的《毛公鼎》共铸有497字,是现知最长的一篇金文。
西周以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礼崩乐坏”的局面愈演愈烈,青铜器的藏礼作用逐渐衰落,到战国时期重又回复为日用器具,长篇铭文已非常罕见。
2、西周金文的特点
与殷商甲骨文相比,西周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西周金文在笔画上一改甲骨文瘦削方折的特点,变得肥厚粗壮,圆浑丰润。
字体庄重美观,大小渐趋一致。
行款多为直书左行,排列也越来越整齐,有时甚至先打格、后书写。
(2)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现,而形声字却大大增加。
如走部、言部、金部、厂部的字在甲骨文中很少或几乎没有,而西周金文中则大量出现,并且多为形声字。
形声字的大量增加,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3)异构字相对减少,结构渐趋定型。
形旁因意义相近而混用的现象已不普遍,如辵部的字,在甲骨文中往往有从彳、从止、从辵三种写法,而西周金文则基本固定为辵。
某些部件的置向及位置已不再随意改变,如从彳之字已基本将彳固定在左边,“及”、“方”等字的反书现象已很少出现。
(4)合文减少。
西周金文虽然仍有少量合文,但数量却比甲骨文少得多,而且排列方
式也不再那么随意,逆读合文消失。
如“五十”写作,而不再象甲骨文那样写作。
3、西周金文的前后发展
以上提到的特点,是就整个西周时期金文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来的。
实际上,西周金文自武王克殷(约公元前1130—前1018年之间),至平王东迁(约公元前770年),历经几百年,其前后的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
一般说来,早期铭文笔道粗细不匀,多有填实的团块;蜿曲笔道较多,象形性较强;字体大小不一,东歪西扭,排列极不整齐。
相比而言,西周后期的铭文,笔道粗细已相当均匀,填实性的团块也为线条所代替;字体大小基本一致,且均呈长圆型,已初具小篆形制;排列较为整齐,行列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