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
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
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收稿日期:2000-09-25作者简介:郭济桥(1973 ),男,助理馆员。
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职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至今。
主要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方向邺城考古和北方瓷窑考古。
郭济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 050061)摘 要:井径窑制作以白釉器为主,唐代多点彩装饰,金代多印花。
井器以瓷枕最具特色,装饰手法多戳印划花。
图案为姿态各异的鹿和牛。
金代井器运销全国,以正定为中心,行销各地,记载很多。
以海丰镇为中转站,出口海外。
井陉窑地近邢窑、定窑。
其西为山西平定窑,平定窑有可能与井陉窑同为一窑,从文献可见端倪,但平定窑资料尚未公布,此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
井陉窑之此种地理位置是其发展的自然原因之一。
井陉窑的兴衰也有其社会原因。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金国对其管理很严格,井陉率先恢复瓷器生产。
另外战乱也使邢、定两地工匠来到井陉,为井陉窑之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井陉窑;考古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642(2001)02-0046-02 历史文献有许多关于井陉窑的记载。
如 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
% 大明会典!工部十四∀:#洪武廿六年定,凡烧造贡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起取人匠入京∃∃凡在京烧造,天顺三年题准,琉璃窑瓷缸,十年一次烧造。
旧例,缸土、釉土派行真定府。
%再早的记载如 金史!地理志∀ 河北西路∀#真定府。
产瓷器、铜铁。
%#有丹粉场、乌梨。
%尽管关于井陉窑的文献记载有许多,但井陉窑的窑址却未真正发现,1973年,冯先铭先生发表了 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将井陉窑排在了61个有待寻找的瓷窑址的首位。
一九八九年十月,河北省文物局抽调全省业务人员对太行山东麓县市进行文物复查(文物研究所孟凡峰先生负责井陉县地下文物的补查)。
考古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井陉窑的三处窑址。
转:河北四大瓷碗之井陉窑
转:河北四大瓷碗之井陉窑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之国,巍巍太行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井陉窑、磁州窑、邢窑、定窑,河北四大瓷窑,在水与土、泥与火的缠绵里,烧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瓷器,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故事。
这一回咱们要说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这里曾经创造了怎样的辉煌、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呢?今天开始我们就说一说河北四大古瓷窑。
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
去井陉窑之前,我们先到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子看看。
这就是正定南杨庄,前些年归了石家庄长安区。
我在根脉文化系列曾经说过,上世纪,南杨庄发掘出了仰韶文化遗址,轰动了全国,还留给世界陶瓷史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在5500多年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片釉陶片,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瓷器。
它的出现,将我国的瓷器历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瓷器与陶器有着三种本质区别:一来,瓷器烧制要在1200度以上,而陶器烧制的温度700-900度;二来,瓷器原料是瓷土,而陶器原料是泥土;第三个区别就是,瓷器结构致密、不透水,而陶器质地要疏松、透水。
南杨庄地处平原,绝对没有瓷土。
那瓷土从哪儿来呢?当然是来自太行山。
古老的太行山,是地质学上新生代隆起的山脉,但这里却包含了十几亿年的地层,瓷土资源丰富。
从河南辉县到北京和河北交界的涞源,分布着广泛的瓷土矿。
从南杨庄到太行山最近的垂直线路,肯定是井陉。
或许早5500多年前,井陉的瓷土就被南杨庄先民发现了。
南杨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发现地,有图有真相、有实物为证。
由此推测,井陉窑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烧制地。
考古工作者在井陉盆地先后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古陶。
悠久的陶器烧制历史,为井陉窑瓷器技艺的发祥奠定了基础。
在井陉欢喜岭商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精美的井陉白陶,那工艺水平,和殷墟发现贵族用的白陶没什么区别。
这就意味着,井陉窑与殷墟白陶一样,具备了烧制瓷器的基础。
在很多历史文献上,也留下了关于井陉窑的记载。
河北井陉县北防口瓷窑址调查报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井陉县北防口瓷窑址调查报告摘要: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1989年10月,通过多次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11处。
2015年7月,井陉县北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瓷窑址。
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北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关键词:井陉窑北防口村瓷窑址晚唐五代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柴与煤燃料,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
1993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井陉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井陉窑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确认井陉窑址范围共10区,分别为天长镇的河东坡区、城关区、东窑岭区;秀林镇的梅庄区、秀林区、南横口区;南陉乡的南陉区、北陉区;孙庄乡的南防口区和井陉矿区的冯家沟区。
2005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先生等人在秀林镇北横口村采集到金、明清时期的遗物与窑具,确认了井陉窑第11处窑址的发现。
2015年7月,北防口村村民在旧村南门龙王阁北侧地下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了部分白釉碗、漏斗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瓷器与窑具,县文保所派人对现场进行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窑址。
2016年4~6月,为明确井陉窑址的分布范围及埋藏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因北防口窑址是最新发现的窑址,故对该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勘探,现将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耿宝昌谈井陉窑
耿宝昌先生谈井陉窑2000年12月4日至5日,我国著名的陶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和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研究员陈华莎女士来河北文物研究所,参观了井陉窑瓷器,提出了对井陉窑的保护建议,并与我所孟凡峰先生和河北省文物交鉴定组穆青先生就井陉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谈。
现经整理,予以发表。
孟先生: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井陉窑窑址被发现,我们对其窑址分布、烧造方式、瓷器种类、瓷器装饰特点有了比以前更清楚的认识。
耿先生:井陉窑很早就有记载。
考古重新发现只是近几年的事。
河北三大窑——定窑、邢窑、磁州窑从此要添一个新的窑口。
孟先生:井陉窑烧造时间跨度大,上至隋代,下至明清。
地理位置特殊。
其北为定窑,南为邢窑,西去山西不过一驿路程即是柏井平定窑,均有陆路相通。
且自然条件适宜制瓷,瓷土、釉土、水源、燃料当地均有丰富的出产。
陈先生:平定窑,最早可至唐中后期,中心在平定柏井镇,水既生先生发现。
水先生属轻工业部,年轻时调查过平定窑,现已70多岁,住在太原市,为人热情。
水先生有许多瓷器标本,大多是瓷片,有山西临汾龙瓷枕(板截窑多瓷枕)和辽代大同青瓷。
水先生自己会烧窑。
前几天冯先铭先生的女儿曾去水先生处拜访。
孟先生:井陉窑窑址出土瓷器标本,百分之八十系白瓷,也有部分黑瓷,黑瓷釉色闪亮。
另外还出产三彩器。
出产瓷器分精粗两种,从精致瓷看,井陉窑有是官窑的可能。
耿先生:或者定窑和井陉窑互相分配来自官方的的任务,应考虑金代地域范围内是否有同类器,可以在金国腹地找寻。
辽宁、吉林等地有黑釉器和带梅花彩器物。
邢、定、井、平定窑范围地区再向西可延伸至山西太原、临汾;往北是北京磁窑务、龙泉务,承德隆化安州窑以及内蒙赤峰的缸瓦窑,经山西大同,然后向东北发展了。
以前认为井陉窑只是出产粗黑瓷,象“天威军官瓶”,在青岛博物馆和故宫都有保存。
此次发现出土于井陉窑窑址的黑瓷,非常精致。
胎白坚致,釉色好。
此件仿建窑黑釉菱花碗很少见,外结晶釉。
定窑也有同类瓷片。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作者:杨文山来源:《文物春秋》2014年第01期【关键词】唐代;邢窑;井陉窑;细白瓷【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
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
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
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
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
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
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
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
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
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
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
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
河北四大古窑之一——井陉窑
河北四大古窑之一——井陉窑作者:吴言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9期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烧瓷历史自隋代始,历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至现代,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古窑址群。
2000年冬天,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考察后指出,“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另三大古窑为邢窑、定窑、磁州窑)。
井陉窑较之其他窑口,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其烧造历史中,均以白瓷为主,酱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见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器。
白釉无论时代早晚,细瓷均为纯白,中粗瓷则白中泛青,到元代则呈浅豆青色。
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
井陉窑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显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艺术,其图案反映内容丰富,技法多样。
所见标本自晚唐开始使用点彩,宋代出现划花、刻花和印花,金代印花大盛。
器形以各式的碗盘为主。
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对井陉文物进行复查时,发现了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村三处窑址,并在此后的8年时间内,在井陉境内的天长、秀林、南陉三个乡镇及矿区天护、冯家沟村约1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9处窑区,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
1995年,井陉窑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图案各异,精美程度不仅比定窑模子毫不逊色,且图案形式内窑款超出了定窑的品种。
1998年7月,井陉窑又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窑炉、作坊。
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窑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莲花熏碗、白釉双鱼四系背壶、宋代的水波纹腰圆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纹叶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展示了这一窑口长达1300多年的制瓷历史,对推动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2000年,“井陉窑出土了戳印点彩戳模”的消息震动了国内陶瓷界,对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我国文物界的热点话题。
井陉窑最出名的年代在金代。
因为井陉的战略地位重要,金人加强控制,使之比邢、定更早恢复了社会生产秩序,故而能在金初出现“繁庶倍昔”的景象。
窑遗址调研报告
窑遗址调研报告窑遗址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窑遗址是指在某一地方发现的古代窑炉、窑炉遗址或窑炉碎片等,这些遗址与古代陶瓷生产密切相关。
窑遗址的调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陶瓷生产的制作工艺、器物种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并研究窑遗址的分布情况、时代特征,探索其与古代陶瓷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窑遗址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 档案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窑遗址的分布和特征。
2. 现场调查:实地考察窑遗址,进行测绘和文物保护等工作。
3. 采访调查:与地方居民、文化专家和考古学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窑遗址的认识和看法。
四、调研成果1. 分布情况:通过档案调查和现场考察,我们发现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地区,尤其是陶瓷生产比较兴盛的地方,如陶都景德镇、临汾、宜兴等地。
2. 时代特征:窑遗址的时代特征多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时代,一直延续到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各个时期的窑炉形式、排列方式和烧制技术都各有特色。
3. 与古代陶瓷生产的关系:窑遗址是古代陶瓷生产的见证,通过研究窑遗址,可以了解古代陶瓷生产的制作工艺、烧制温度和器物种类等方面的情况。
4. 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影响:窑遗址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窑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统保护和传承,也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五、调研结论窑遗址作为古代陶瓷生产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保护和研究窑遗址,对于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窑遗址的调查和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古代窑遗址的可持续利用。
六、建议1. 增加窑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陶瓷生产的历史和技术。
2. 加强窑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3. 利用窑遗址开展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工作,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惊艳了我的井陉窑古瓷器
惊艳了我的井陉窑古瓷器千年窑火辉映古陉河北省供石雕塑博物馆井陉窑陶瓷邀请展备注:截止到6月18日(免费参观)瓷,关于生活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就是陶瓷。
河北四大名窑一一井窑之美井陉窑坐落于河北省西部太行腹地井陉县境内,距省会石家庄市区三十公里,是我国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一处大型瓷窑集群。
窑厂的分布区域曾达到160平方公里,是河北的四大古窑之一。
它创烧于隋代,晚唐五代至宋金发展鼎盛,元代一直烧造,与定窑烧造历史大致相同。
井陉旧时属真定府治辖,《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写有“真定府、产瓷器、铜铁”清乾隆《正定府志·物产》中也非常明确的记载着“正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那时的陶瓷还能充贡品,可见井窑的陶瓷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简单到极致是自然一场新颖独特的陶瓷文化盛宴。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学者和广大群众参观指导,提出宝贵建议。
展览时间:截止至2019年6月18日展览地点:石家庄市长安区古城东路118号世界湾c座博物馆集群六楼1号展馆电话:159******** 冯先生主办单位:河北省供石雕塑博物馆协办单位:河北省收藏家协会河北石家庄庭瑞中医院河北供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场新颖独特的陶瓷文化盛宴。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学者和广大群众参观指导,提出宝贵建议。
展览时间:截止至2019年6月18日展览地点:石家庄市长安区古城东路118号世界湾c座博物馆集群六楼1号展馆电话:159****7888冯先生主办单位:河北省供石雕塑博物馆协办单位:河北省收藏家协会河北石家庄庭瑞中医院河北供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作者:吴喆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6期吴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31)【关键词】柿庄墓群;唐纪年墓;井陉唐代治城;间道;官户;标型器【摘要】2003年春,井陉柿庄壁画墓群内发现了同一家族的纪年墓,从而将这一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由宋提升至唐。
所获随葬品虽寥寥,但系井陉窑相应时段的标型器。
所出墓志对于研究唐代井陉治城位置,井陉驿路等问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 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正。
井陉矿区唐墓发掘记
井陉矿区唐墓发掘记作者:郝建文来源:《当代人》2015年第11期2005年初春,我随王会民先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去井陉矿区白彪村,发掘清理了两座唐代的墓葬。
因墓葬未被盗掘,所以,出土了不少瓷器和青铜器。
那两座墓葬,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先生在矿区进行文物调查时意外发现的。
我曾向他了解过墓葬发现的情况。
他说:“当时,井陉和矿区在争着把一座电厂建在自己的境内,双方都有了建在什么地方的设想,于是,省里派文物部门对两地的文物做调查,看看哪个选址的文物少,就选择把电厂建在谁家。
”我问他:“电厂最终建在谁家了?是哪座电厂?”他笑了,说:“最后,那座电厂并没有在井陉或矿区修建。
”当时,孟繁峰承担了文物的调查任务。
在矿区调查的途中,他发现,远处有个施工现场,好多人围在一起,他感到有情况。
于是,便急忙赶去查看,发现是挖出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瓷器已经暴露。
他亮明身份,让施工方马上停工,同时,给矿区文物旅游局的局长打电话。
局长一行很快赶到现场。
孟繁峰嘱咐他们派人日夜看守,等待省里安排人来发掘清理。
孟繁峰说:“那是座唐墓,有的瓷器仅上了釉子,并没有进窑烧,所以发酥,不像普通瓷器结构那么光滑坚密。
”孟繁峰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了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那两座墓葬情况。
因他马上要提交考古调查报告,脱不开身,领导便派王会民和我前去清理、发掘。
刚出正月,我和王会民等一行5人,租了辆大车,带着床板、行李和锅碗便出发了。
矿区文物部门帮忙联系,我们考古队准备住在白彪村大队。
车到白彪村委会门口,矿区的同行早已在那里等候我们了。
我们几个赶紧卸车,把床板、铺盖搬到了东侧二楼的一间大房子里。
简单的安顿和分工后,在矿区同行的陪同下,我和王会民便去古墓现场查看情况。
那两座墓位于一个洗煤厂的西侧,墓北三四米高台地的断面上,挖土机留下的抓痕非常清晰。
取土后的地面距墓底仅有50厘米左右,墓室里棺床上的器物已经裸露。
第二天,我们找到墓室的轮廓后,便开始对墓葬进行清理。
井陉·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
井陉·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其中井陉县11处,井陉矿区1处,分布总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图一)。
12处窑址集中分布于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的陉里盆地、天护盆地、天长盆地及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燃料柴与煤,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
叶麟趾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就指出,河北省井陉县南横口村有清代窑址,但胎釉粗劣,呈黄褐色、黑色或带灰色[1],后未有人再对该窑址做过考古工作。
冯先铭先生在《记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2]中,将井陉窑列为中国61个待调查瓷窑址的首位。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已对井陉窑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并进行过8次考古发掘,分别是1993年的城关窑址发掘,1994年的城关窑址显圣寺发掘,199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1999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0—2001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4—2005年的城关窑址发掘,2007—200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17年的北防口窑址发掘,发掘总面积1784平方米,但窑址资料因各种原因未公布。
为进一步明确井陉窑各窑址的分布范围与时代,为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翔实依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6年4—6月,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
现将各窑址情况简报如下。
一、北陉窑址位于井陉县南陉乡北陉村,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12.39万平方米。
窑址核心区位于北陉村村委会北约150米处,以民国时期刘知府宅院处地表遗物最丰富,可见大量漏斗形匣钵、垫饼、泥条及细白釉薄胎碗盘残片。
通过钻探可知核心区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5~1米;第②层黄褐土,厚0.3~0.5米,土质较硬,含少量红烧土、白釉瓷片等;第③层灰褐土,厚0.8~1.5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红烧土、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白釉残片等,为文化层;第③层以下为红褐色生土。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中)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中)本期推送的⽂章选⾃《⽂物春秋》2017年第4、5期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中)河北省⽂物研究所井陉县⽂物保护管理所【关键词】井陉窑;瓷窑址;调查;勘探【摘要】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瓷窑址之⼀,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积约102万平⽅⽶。
从已进⾏的考古⼯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
2016年4—6⽉,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物研究所与井陉县⽂物保护管理所⾸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了全⾯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接上期)五、天护—冯家沟窑址天护—冯家沟窑址位于井陉矿区天护村村北、村东和冯家沟村南的瓮窑沟两岸,⼤部分叠压于村落、⼚房、公路之下。
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积约17.4万平⽅⽶。
窑址核⼼区位于天护村北与冯家沟村南瓮窑沟沟南,其中天护村北⼀座废弃煤场西门⼝断⾯可见厚1.5⽶的环形⽀圈与⽩釉碗盘残⽚堆积层。
核⼼区窑址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厚0.2~0.5⽶;第②层黄褐⼟,厚1.5~1.9⽶,⼟质疏松,含⼤量⽩釉碗盘残⽚、炉灰等,为⽂化层;第②层以下为黄沙⽣⼟。
该窑址仅在天护村北采集到少量遗物,釉⾊有⽩釉、化妆⽩瓷、⿊釉、双⾊釉4类,器形有碗、盘、钵、盆等,另有部分窑具残⽚。
现简介如下。
⽩釉碗 3件。
16JTF∶18,薄唇,敞⼝深曲腹。
⽩胎泛灰坚致,⽩釉泛青光亮。
内外施满釉,芒⼝。
残长2厘⽶,宽3.7厘⽶(图六,1)。
16JTF∶4,圆唇,敞⼝,斜直腹微曲。
⽩胎泛黄,较坚致,⽩釉泛黄,发⽊光,内外施满釉,芒⼝。
残长3.8厘⽶,宽4.8厘⽶(图六,2)。
16JTF∶9,下腹斜直微曲,⾼圈⾜。
黄砂胎坚致,⽩釉泛青,较光亮。
水镇瓷韵越千年
水镇瓷韵越千年南横口,中国传统古村落、陶瓷之乡,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南8公里,绵河、甘陶河交汇于此。
千百年来,南横口村民世代烧制瓷器,所产陶瓷销往全国各地,在宋、金时期达到鼎盛。
徜徉其间,陶瓷路、陶瓷墙、陶瓷屋……到处可见的陶瓷元素是它最明显的标识。
在古村落旅游盛行的大背景下,南横口村早已被当地政府美其名曰“陶瓷水镇”。
两河相遇南横口山因有水,而有了灵性。
村边再有条河,这在北方无疑是奢侈的。
南横口村绝对是幸运的,依山傍水不说,流经太行山的绵河、甘陶河恰恰就交汇于村头,然后依山就势向东流去。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横口自古便是交通要道,据说东天门到娘子关的秦皇古驿道距离这里不远,也难怪这里的建筑特色和风格都有晋商遗风。
遥想当年水陆码头的熙熙攘攘,井陉人把窑口建在这里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听井陉窑文化研究会会长印海廷讲,南横口现存的窑场遗迹共有5个片区14处,是井陉县内井陉窑遗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瓷窑遗址群,也是全国独此一份、省内绝无仅有的丘陵地势“馒头窑”。
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当地一部分人还在以烧制瓷器为生。
2016年11月,南横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早在1968年,南横口人就沿绵河两岸修建了“民主渠”,以灌溉山丘高处的山地农田。
因中间隔着河道和石太铁路,智慧的南横口人采取了倒虹吸法,把水引到河对岸山上,使用至今。
记者看到,倒虹吸口上镶刻着“为人民服务”,身上用小鹅卵石镶砌“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
吃水不忘挖井人,2019年12月26日,人们在此矗立起了毛泽东塑像。
民主渠,现在也已作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接待各方游客。
不难察觉,南横口在铆着劲儿做“水”文章。
满村尽戴“黄金甲”集古建、陶瓷、人文于一身的南横口村落,有着它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气质。
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笼盔”垒成的房屋、院墙,甚至是猪舍鸡圈也不例外。
有破损残缺的“笼盔”,还能变身花盆,形成别致的街头小景。
窑遗址调研报告
窑遗址调研报告窑遗址调研报告为了了解窑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我们进行了对某地区窑遗址的调研。
该窑遗址位于某地区的山间,面积约为10亩。
调查发现,该遗址建于明代晚期,主要用于生产瓷器。
遗址内有多个窑洞,据初步推测,当时可能有多窑共同生产,窑洞之间通过隧道相连。
调查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详细测量和拍摄照片,并采集了一些遗址内的陶瓷残片和窑灰样本。
测量数据显示,遗址内的窑洞呈矩形,深度约为2米,长宽各约为10米。
窑洞内有多个烟囱,用于排烟,窑洞周围还有排水系统,用于排放窑洞内积水和窑灰。
调查人员还在遗址周围的山脚下发现了一些废弃的矿石,通过初步分析,这些矿石可能是当时窑洞内所使用的原料。
此外,在遗址内的窑洞墙壁上还有一些残留的涂料,初步判断可能是当时绘制瓷器图案所用。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还与遗址附近的居民进行了交流。
居民们表示,他们曾经听老辈人讲述过当年窑遗址的繁荣景象,窑洞内不断冒出的烟雾,让整个山间都被罩在一片白云之中。
当时,窑遗址的瓷器远销各地,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通过对窑遗址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有了初步了解。
该窑遗址作为明代晚期的瓷器生产基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窑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明代瓷器生产工艺和商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对该窑遗址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保留窑洞和相关遗迹,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或纪念馆,用以展示窑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另外,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窑遗址,促进地方旅游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总之,窑遗址的调研工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希望该窑遗址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我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
定窑与井陉窑的梳理与比较
定窑与井陉窑的梳理与比较
马小颖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24()11
【摘要】河北白瓷在中国白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邢窑和定窑作为北方白瓷的代表,在从唐到金时期开创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目前,有关邢窑与定窑的对比研究颇丰。
近年来,随着对井陉窑的考古探索和相关认识的加深,河北白瓷的历史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其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称“河北四大名窑”。
作为同以烧白瓷为主业的窑址,井陉窑与定窑相距不远,烧造历史脉络重合部分多,所烧产品相似,一度难以区分,所以有必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对两窑进行比较研究。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马小颖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浅述井陉窑与定窑的关系
2.邢窑、定窑和巩窑白瓷显微结构的对比分析
3.乡愁记忆千年窑火——“井陉窑”大瓮
4.邢窑与定窑白瓷的色度比较研究
5.一模一样细腻精巧——定窑与井陉窑的印花工艺及出土印花模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来源:《文物春秋》2017年第04期[关键词]井陉窑;瓷窑址;调查;勘探[摘要]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
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
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其中井陉县11处,井陉矿区1处,分布总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图一)。
12处窑址集中分布于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的陉里盆地、天护盆地、天长盆地及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燃料柴与煤,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
叶麟趾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就指出,河北省井陉县南横口村有清代窑址,但胎釉粗劣,呈黄褐色、黑色或带灰色,后未有人再对该窑址做过考古工作。
冯先铭先生在《记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中,将井陉窑列为中国61个待调查瓷窑址的首位。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已对井陉窑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并进行过8次考古发掘,分别是1993年的城关窑址发掘,1994年的城关窑址显圣寺发掘,199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1999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0-2001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4-2005年的城关窑址发掘,2007-200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17年的北防口窑址发掘,发掘总面积1784平方米,但窑址资料因各种原因未公布。
为进一步明确井陉窑各窑址的分布范围与时代,为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翔实依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6年4-6月,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
现将各窑址情况简报如下。
一、北陉窑址位于井陉县南陉乡北陉村,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12.39万平方米。
窑址核心区位于北陉村村委会北约150米处,以民国时期刘知府宅院处地表遗物最丰富,可见大量漏斗形匣钵、垫饼、泥条及细白釉薄胎碗盘残片。
通过钻探可知核心区地层堆积隋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5~1米;第②层黄褐土,厚0.3~0.5米,土质较硬,含少量红烧土、白釉瓷片等;第③层灰褐土,厚0.8~1.5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红烧土、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白釉残片等,为文化层;第③层以下为红褐色生土。
因窑址整体被民房叠压,采集遗物不多,种类有细白釉碗、盘、钵、罐,化妆白瓷碗,黑釉碗、罐,素烧执壶及部分窑具残片,其中细白釉器所占比例小,但白胎细腻坚致,釉色微泛青,光亮,体现出较高的制瓷水平。
化妆白瓷与黑釉器数量较多,多为黄砂厚胎,器类有碗、盘、执壶等,比例较大。
现择要简介如下。
白釉碗4件。
16JBX:19,尖唇,敞口,上腹斜直。
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施满釉。
残长2厘米,宽3厘米(图二,1)。
16JBX:10,圆唇,敞口,花口微侈,斜腹。
胎釉同上,残长1.4厘米,宽2.8厘米(图二,2)。
16JBX:11,圆唇,敞口,花口微敛,深腹斜曲。
胎釉同上,内壁对应花口处有纵向凸线纹。
残长2.6厘米,宽2.6厘米(图二,3)。
16JBX:15,唇口卷沿,敞口,上腹斜直微曲。
胎釉同上,残长2.6厘米,宽3.8厘米(图二,4)。
白釉碗底1件。
16JBX:4,下腹斜曲,宽圈足,足端斜削。
白胎,白釉发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
底径5厘米,残高1.8厘米(图二,5)。
白釉钵2件。
16JBX:24,尖唇,敛口。
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光亮。
残长2厘米,宽2厘米(图二,6)。
16JBX:25,尖圆唇,敛口,沿外缘压印花边。
白胎坚致,白釉泛青光亮。
残长1.4厘米,宽2.7厘米(图二,7)。
化妆白瓷碗2件。
16JBX:1,圆唇,口微敛,上腹内曲。
细黄砂胎坚致,器内及口沿上化妆土后施透明釉,器外施透明釉至口沿下部,釉泛黄,发木光。
口径24厘米,残高5.5厘米(图二,8)。
16JBX:3,尖唇,侈口,上腹斜直。
细黄砂胎坚致,釉泛灰色,较光亮。
残长2.1厘米,宽4厘米(图二,9)。
黑釉碗3件。
16JBX:8,2件粘连残片,圆唇,敞口,上腹斜直。
黄灰胎坚致,内外施黑釉,较光亮。
残长4厘米,宽4.3厘米(图二,10)。
16JBX:6,下腹内曲,圈足,足端斜削。
灰白胎泛黄,较坚致,黑釉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黑釉至下腹。
底径6厘米,残高3.2厘米(图二,11)。
16JBX:7,下腹斜直,圈足,足端斜削。
黄砂胎,黑釉泛酱色,内满釉,外下腹无釉。
底径7.6厘米,残高3.2厘米(图二,12)。
筒形匣钵1件。
16JBX:26,可复原,斜方唇,矮直壁,平底。
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外壁施酱釉:内底粘有耐火砂,外底粘有两层环形封填料。
口径23.2厘米,底径24厘米,高7.6厘米(图二,13)。
漏斗形匣钵2件。
16JBX:28,可复原,斜方唇,上腹高直,下腹斜直微内曲,小平底内凹。
灰黄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内底粘砂。
口径17.2厘米,底径5.2厘米,高8.8厘米(图二,15)。
16JBX:27,可復原,形制基本同上,仅上腹矮直。
黄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内底粘砂。
口径24厘米,底径5厘米,高8.6厘米(图二,14)。
三叶形支钉2件。
16JBX:31,完整,平顶,三叶端部捏出矮支钉,叶瓣间内凹较浅,黄砂胎坚致。
长8厘米,宽8.2厘米(图二,16)。
16JBX:32,完整,基本同上,仅叶瓣间内凹较深,个体稍小。
长6.2厘米,宽7厘米(图二,17)。
二、南陉窑址位于井陉县南陉乡南陉村,窑址范围基本为西北一东南向的菱形,总面积约12.3万平方米。
窑址核心区位于南陉幼儿园东至村中南北向主街道之间区域,村民王法兵家盖房时曾在西院墙断面上发现厚2.5米的窑业堆积层,地表遗物与北陉窑址基本相同。
窑址核心区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2~0.5米;第②层灰褐土,厚0.5~0.8米,土质疏松,含少量红烧土、碳粒等,为文化层;第③层灰黑土,厚0.8~1.2米,土质较硬,含草木灰、燒土及窑具残片等,为文化层;第③层以下为黄沙生土。
窑址整体位于民居下,核心区被民居、猪圈、厕所等占压,地表遗物较少。
遗物胎釉特征、器类和北陉窑址基本相同,但器类更丰富,细白釉瓷器的比例较高,新出现黄釉碗、钵等黄釉类器物。
现择要简介如下。
白釉碗3件。
16JNX:30,尖唇,敞口,上腹斜直。
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黄光亮。
口径14.8厘米,残高2.2厘米(图三,1)。
16JNX:28,圆唇,侈口,上腹斜直。
胎釉同上,残长3.2厘米,宽2.8厘米(图三,2)。
16JNX:25,圆唇,花口微敛,上腹斜曲,白胎较厚,泛黄,坚致,釉泛黄,较光亮。
口径20厘米,残高4.8厘米(图三,3)。
白釉碗底2件。
16JNX:33,浅斜曲腹,矮圈足,足端斜削,内底一周凹弦纹。
胎釉同上,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外下腹与圈足有粘砂。
底径5.2厘米,残高2.6厘米(图三,4)。
16JNx:39,胎釉、器型与北陉白釉碗底16JBX:4相同,底径5厘米(图三,5)。
白釉盘1件。
16JNX:38,可复原,尖唇,侈口,浅斜曲腹,高圈足外撇。
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光亮。
口径17.2厘米,底径9厘米,残高3厘米(图三,6)。
白釉钵2件。
16JNX:41,胎釉、器型与北陉细白釉钵16JBX:25相同,残长2.5厘米,宽5.4厘米(图三,7)。
16JNX:18,圆唇,敛口,宽沿,圆曲腹。
白胎泛灰坚致,釉泛黄光亮。
残长6厘米,宽3.8厘米(图三,8)。
白釉研磨盏1件。
16JNX:29,圆唇内卷中空,上腹斜直。
白胎细腻坚致,釉泛青光亮,外满釉,内无釉,用四道平行线为一组的划纹装饰。
残长3厘米,宽2.4厘米(图三,9)。
化妆白瓷碗2件。
16JNX:1,厚圆唇微敛,敞口,浅曲腹。
细黄砂胎,内满釉,外施釉至上腹,釉泛黄,较光亮,有开片。
残长3.2厘米,宽3.5厘米(图三,10)。
16JNX:7,唇口,上腹斜曲,胎釉同上。
口径18厘米,残高5.5厘米(图三,11)。
化妆白瓷盘1件。
16JNX:11,尖唇,花口微侈,上腹斜曲。
灰胎坚致,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
残长4.8厘米,宽5厘米(图三,12)。
黄釉碗2件。
16JNX:20,厚圆唇,斜曲腹。
黄砂胎坚致,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较光亮,有开片,釉下有白化妆土。
口径15.2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三,13)。
16JNX:19,饼足,足心内凹,足端斜削。
黄砂胎较坚致,内底黄釉,下有白化妆土,饼足无釉。
底径8.8厘米(图三,14)。
黄釉钵1件。
16JNX:21,方唇,敛口,上腹圆曲。
灰褐砂胎,较坚致,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光亮,有开片,釉下有白化妆土。
残长4厘米,宽3.4厘米(图三,15)。
漏斗形匣钵3件。
16JNX:44,斜方唇,上腹高直壁微收,下腹斜直微曲。
上腹外壁施酱釉,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折腹处、沿面均粘有环形封填料。
口径28厘米,残高14.5厘米,上腹高7.3厘米(图三,16)。
16JNX:43,可复原。
斜方唇,上腹直壁,下腹斜直微曲,小平底微内凹。
胎同上,无釉。
口径22厘米,底径5厘米,高7.6厘米,上腹高3.3厘米(图三,17)。
16JNX:42,完整,斜方唇,上腹直,下腹斜直微曲,小平底,上腹中部有镂孔。
胎同上,上腹施酱釉。
口径18.8厘米,底径5厘米,高9.5厘米,上腹高4.6厘米(图三,18)。
三叶形支钉1件。
10NX:48,器形与胎同于北陉窑址三叶形支钉16JBX:31。
长7厘米,宽4厘米,高0.6厘米(图三,19)。
三、北防口窑址位于井陉县孙庄乡北防口村北半部,东侧紧临冶河,窑址范围基本为北宽南窄的梯形,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窑址核心区位于旧村西北部,东西向主街的南北两侧。
窑址核心区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约0.2~0.3米;第②层灰褐土,厚0.7~2.2米,土质较硬,含大量红烧土、碳粒、化妆白釉碗片,为文化层;第②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
该窑址为2015年7月新发现的窑址,未在2001年公布的井陉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
2017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该窑址试掘42平方米,发现一批晚唐五代时期的瓷器与窑具,其中包括细白釉“官”字款碗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