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二重预防,立辟温法
预防“温疫转相传染”,首重辟温。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2研究整理《伤寒论》:
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太阳病状: 用桂枝汤法57证,方5首。 用麻黄汤法16证,方4首。 用青龙汤法4证, 方2首。 用柴胡汤法15证,方7首。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 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 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 汤。”
2
化裁古方
《备急千金要方》中以小建中汤为基础方 加减化裁,变化出三张新方,用治妇人产后 诸证。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① 内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当归倍生姜而成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冷痛不止,呼 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等 症。 ②内补芎穹汤 小建中汤去生姜加芎穹、干地黄、干姜,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及崩漏过多虚竭,腹中 绞痛等症。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③大补中当归汤 小建中汤加当归、续断、麦冬、吴茱萸、白芷。 主治:产后虚损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少 腹苦痛,或从高堕下,及金疮出血多内伤等症, 男子亦可服之。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3创制新方
3 创制新方 ①苇茎汤 主治肺痈
①
组成:薏苡仁、冬瓜子、桃仁、苇茎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著作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被誉为古代医学百科全书
二、学 术 理 论
• • • • • • (一)论医德 (二)论养生 (三)脏腑辨证体系 (四)对伤寒的研究 (五)方药运用经验 (六)临床经验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孙思邈[精华]
孙思邈[精华]孙思邈一、生平著作・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享年白岁以上,经历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好释典”。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分30卷,233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
”•卷一为医学总论,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婴孺、七窍、……脉法、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
成书于孙氏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
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伤寒、色脉、针灸等。
二、学术理论・(一)治学主张•“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他还要求医生精通周易的哲学思想,掌握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更应该涉猎经史百家书籍,以丰富知识。
•(二)大医精诚论・《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
・1、高尚情操“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精湛医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养生论述・1、养性・"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 -(1) 抑情节欲•“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
”•(2)"常欲小劳”导引、按摩・“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讎,义在斯矣。
”•同时更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办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
・(3)依时摄生・《列子》:“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这种思想体现在医学上,即所谓的“天人相应”。
孙思邈
孙思邈孙思邈正在加载查看图集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基本信息中文名:孙思邈别名:药王籍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生年月:公元581年去世年月:公元682年职业:医药学家,道士宗教:道教代表作品:《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相关搜索孙思邈御女术张仲景李时珍吴道子生平介绍正在加载老年孙思邈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
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
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
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
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
《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
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
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
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
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首载药物八百余种。
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孙思邈的生平介绍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药王孙思邈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 “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 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 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 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 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 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 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 今医德医术 堪称一流的 名家,尤其 对医德的强 调,为后世 的习医、业 医者传为佳 话。
药王医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 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 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 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 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 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 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 作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 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 学。
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 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 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 后世尊称为“药王”。
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 邈文化节纪念活动
孙思邈对于行医的总结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来自欲方孙思邈汉族,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 西耀县)581-682年 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道士, 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被誉为
“药王”
药王生平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 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日 诵千言,西魏大将独 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晓诸子百家,博 涉经史学术,兼通佛 典。由于幼年多病,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 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代表作《内经》华佗三国著名医学家,发明麻沸散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查看更多人物生平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孙思邈个人画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馀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
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③精:实质。
译文: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
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
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着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中国第一位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中国第一位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孙思邈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十余岁时就已精通诸子百家,“善谈庄、老,兼好释典”。
但是因为其幼时体弱多病,多方求医问药而最终散尽家财。
因此,孙思邈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可以为劳苦大众解除疾苦,正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备急千金要方》序),终于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被后世尊称其为“药王”。
孙思邈二十岁时就开始为乡邻治病,每获良效,他自己多病的身体,也是靠自行调治变得强壮起来。
从此,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并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制药材的方法,就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所谓“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备急千金要方》序)。
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其医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医名鹊起,但是面对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以及高官厚禄的诱惑,他都一一固辞,自始至终都在努力为民间百姓解除痛苦。
孙思邈有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而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共30卷,载方4500余首,“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备急千金要方》序)。
在其成书后,孙思邈又时时感到其书不足,希望能对该书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成书的30年后,在其将近百岁高龄的时候,又集30年的临床经验,作《千金翼方》30卷,载方2900余首,以补《备急千金要方》之不足。
两部《千金方》内容详博,羽翼交飞,不仅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而且还对当时临床常用药物进行了系统总结。
《千金方》中共记载了当时133个州的519种地道药材,还在233种植物药的后面注明了应当何时采花、采茎、采叶、采果、采根,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金方》成为我国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医药学著作,被后世医史学者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
• 1、精神养生
•
其核心思想是“撙节”,即节用精神气力,以保
长生。所谓“人之天寿,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
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 具体方法有“十二少”:
• 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 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
•2、饮食养生
•详论饮食宜忌:将《备急千金要方.食治》 所载236种食物,分为果实类、菜蔬类、 谷米类、鸟兽类,详细论述了每味食物的 功效、主治和宜忌。
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用赤小豆、大豆、 乌豆治疗脚气病,用动物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 肿。
• 运动养生:
• ⑴主张适度运动以保健康。他说:“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
• ⑵导引、按摩
•(3)调气、内视法 是通过自我身心锻炼,以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却病强身的古代重要养 身法
调气,又称调息,即吐纳气息;内视, 即意专思存。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 专列“调气法”,详述具体动作。
• “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 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
4 严守禁忌
a养老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
“平居不得嗔,不得大语、大叫、大用力、饮酒至醉, 并为大忌。”
b不要触冒险恶自然现象
“又常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风恶气。 能不触冒者,是大吉祥也。”
孙思邈
REPORT
一生平和著作
孙思邈,号真人,自号太白处士。 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隋唐时期著名医学 家。 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六 年(公元682年),享年101岁(一说其生活年代为公 元541—682年,享年141岁)。
药王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
药王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推荐文章孙思邈起死回生的传说_孙思邈生平故事热度:医学家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热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热度:孙思邈资料简介_孙思邈的故事热度:毛岸英的生平简介热度:孙思邈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为我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药王孙思邈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药王孙思邈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药王孙思邈的传人孙继光,又名檀林,是药王孙思邈的的第36代传人,据说这个人很低调,在文、武和医学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人称三绝。
但是他却是从来不显山露水,平时也是甘于寂寞,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少知道孙思邈的传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奇人。
后来1995年发生了杨小霞事件,中西医很多的医生都对这个怪病一筹莫展,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治愈,就在这个时候,檀林终于现世。
不过也只是抛出了一篇万言医学论文,就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据分析,檀林身为孙思邈的弟子,在医德方面也继承了孙思邈的思想,为了救助杨小霞,也为了维护传统医学的声誉,檀林这才出现,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却再次选择了隐居。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简介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简介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孙思邈还将他行医的经验、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写成了《千金要方》一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著作有哪些孙思邈的一生作品据说达80余部,其中两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影响最大的作品,两部巨著被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书。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的第一卷《大医精诚》就是孙思邈认为的医德,将从医的精神具体化,是后来从医者必读的一本医德情操之书。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一部比较有医学价值的著作,里面记述了孙思邈的个人经验和感悟。
《千金要方》一共30卷,第一卷是总论,第1到4卷是妇科病,第5卷是儿科,第6卷是五官科,第7到10卷是中风、脚气、伤寒等病,第11到20卷是内科病,第21卷到24卷分别是疔肿痈疽、痔漏、解毒等,第26到27卷是养生,第28卷是脉学,29到30卷则是针灸。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生年争议”目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只是孙思邈著作之一。
他在行医过程中,曾便深感前代医方散乱浩繁,难以检索,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著了一本医学典籍,总结唐初及以前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难之际,价值更当胜于此,于是把这部书取名为《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
其中,该书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科、儿科独立的基础……它的影响太过深远,以致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此外,孙思邈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日月如梭,孙思邈也渐渐老去了。
晚年,他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也依然很喜欢读书,直到去世,依然手不释卷。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581年-682年),字法正,河南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中
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南北朝时期,是隋朝官员孙楚的后代。
他的父亲孙乾则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中医药学专家,孙思邈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医学教育和影响。
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已经精通了《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他曾
拜名医郑道传为师,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后来,他游
历全国,广泛收集医药资料,对药物性能和功效进行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编写成著作。
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有《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阐明了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孙思邈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巨大,他发明了不少方剂,如“小柴胡汤”、“四逆散”等,治疗效果显著,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他还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表里辨证”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著有医学著作数十种,其中不少仍被珍藏于国内外医学专业图书馆,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他的医学成
就和人格魅力广受后人赞颂,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孙家塬人。
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
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
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
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氏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就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倍受世人的敬仰,《大医精诚》更是流传百世,成为中医大夫的道德规范。
孙氏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
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太医精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孙思邈简介-孙思邈简介360doc个人图书馆
孙思邈简介-孙思邈简介 360doc个人图书馆精品文档孙思邈简介-孙思邈简介 360doc个人图书馆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
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隋大业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
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
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
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1 / 3精品文档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
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
按传说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
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次年改元永徽。
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
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一、生平著作•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享年百岁以上,经历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好释典”。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分30卷,233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
”•卷一为医学总论,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婴孺、七窍、……脉法、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
成书于孙氏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
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伤寒、色脉、针灸等。
二、学术理论•(一)治学主张•“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他还要求医生精通周易的哲学思想,掌握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更应该涉猎经史百家书籍,以丰富知识。
•(二)大医精诚论•《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
•1、高尚情操“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精湛医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养生论述•1、养性•“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1)抑情节欲•“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
”•(2)“常欲小劳”导引、按摩•“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
”•同时更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办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
•(3)依时摄生•《列子》:“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这种思想体现在医学上,即所谓的“天人相应”。
•在人体生理方面,反映于脉象有比较明显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现象。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十分重视“行不妄失,起居有常”的养生措施。
•在具体方法上,认为“春冻末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
”•孙氏又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4)内视、调气•所谓“内视”是一种专意存想的养生法,古人有“存思”、“存想”之称,起源于道家的方术。
•最早在《素问·刺法论》有记载,认为“内视”法可以调动人身正气,预防外邪干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古人通过调气中的呼气法,治疗五脏疾病。
•早在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呼气有六:吹、呼、唏、嘘、呬、呵,皆出气也”。
•调气法辅以叩齿、咽津,把调气与咽津配合起来,古称“胎息”和“胎食”,•(5)食宜、食养和食疗•食宜:知饮食宜忌;食养:以饮食调养;食疗:以食物治病。
•1)“食不欲杂”•“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佳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2)“常学淡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
《素问遗篇·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
”•孙氏继承《内经》之旨,特别重视大酸、大咸伤人,他说:“咸则伤筋,酢则伤骨,故每学淡食。
”•3)饮食有节•孙氏认为“饥则伤气”,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令有饥渴之感。
•孙氏更反对夜间饮食醉饱,他强调“夜勿过醉饱”,“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
”•4)安神定志•孙思邈还提出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不得暴嗔”,同时应注意“食勿精思,为劳苦事”。
•5)调和气味•饮食有气味,气味调和,则能生精养形,使颜色滋荣,体力充沛。
•“食气相恶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说明饮食气味不调,有损于形精。
•“食养” 是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内经》说:饮食“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孙氏主张结合季节特点,对饮食五味进行损益。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盐,以养肾气。
•孙氏积极提倡“食疗”,其原因是药物治疗往往有许多副作用。
•“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6)服食、服水•所谓“服食”是指古人为了强身益寿而进服一些方药。
•孙氏服食法,还具有三个特点:•①根据季节服用•②因人而施•③先去病邪,在补养之先,首先考虑除积,化瘀祛虫。
•服食药物先后有序:草药(天冬、地黄、黄精、乌麻),木药(茯苓、枸杞、柏子仁、松子仁);石药(云母、钟乳石粉)。
•孙氏对于水的功用作了论述,认为“可以荡涤滓秽;可以浸润焦枯。
”说明它既可除邪,又可养正,有利于推陈致新。
•(7)养老•“养老”专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
•①避六淫之邪;②免七情所伤;③脑力方面,不应“大用意”;④体力上,不可“强用气力”,“非其务勿行”;⑤注意饮食宜忌;⑥讲究食养;⑦常用“食疗” 。
•孙氏还认为老年人必须经常适当运动,进行散步、按摩、导引等锻炼。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纲领,是每脏每腑都具有“实热”、“虚热”脉证,并且,互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证各种情况。
•肝实热:左手关上脉阴实(沉而实)•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
•肝虚寒,左手关上脉阴虚(沉而虚)……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实热:左手关上脉阳实(浮而实)……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孙氏用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治疗“精神不守”症状。
•胆寒证:左手关上脉阳虚(浮而虚)……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神䀮䀮,胆虚寒也可有失眠,如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往往属胆虚寒证。
治宜温胆汤。
•(五)伤寒温病方论•1、对《伤寒论》的研究•“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濬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孙氏研究伤寒,有独创的方法,即所谓“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把太阳病分为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柴胡汤法、承气汤法、陷胸汤法,以及杂疗法等,各法之下,有证有方。
•孙氏还认为伤寒太阳病的正治法只有三种:一为桂枝,二为麻黄,三为青龙,至于柴胡汤,承气汤等方,只是治疗变证所用。
•(2)鸠集历代医家有关方论•①理论方面:如华佗对伤寒热病发斑深有研究,他认为斑属胃热,其形成有虚实两途。
•其一,始因伤寒“热毒在外,未入于胃(阳明),而先下之,其热称许入胃……胃虚热入,烂胃也。
”•其二,由于“病者多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
”•《外感热病篇》:“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证所合,方可断之”。
•②方证方面:晋唐医家对伤寒热病的治疗,创造了不少极有效验的新方。
•陈延之《小品方》葳蕤汤,治冬温、风温及春月中风伤寒,证见发热,咽干喉痛等证,方由姜蕤、白薇、石膏、杏仁、甘草、麻黄、独活、芎藭、青木香等组成。
•2、主于除热解毒,善用养阴生津•孙氏治疗伤寒,提出了“方虽是旧,弘之惟新”的创新论点。
最突出的有二点,主于除热解毒,善用养阴生津。
•(1)除热解毒•解表清里:治“时气表里大热欲死方”(麻、葛合升麻、石膏、寒水石、大黄、芒硝)。
•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豆豉、栀子、大黄、黄连、黄柏)•治时行热毒,变生外证,漏芦连翘汤:(漏芦、连翘、黄芩、麻黄、白薇、升麻、甘草、枳实、大黄,热甚加芒硝)•(2)养阴生津•太阳阳明篇中,“阴虚”、“亡血”、“亡津液” ,少阴病也有黄连阿胶汤清热存阴。
•孙氏“生地黄煎主热方”(生地汁、麦冬汁、生地骨皮、生天门冬、栝蒌、葳蕤、石膏、知母、竹叶、蜜、姜汁等)•3、重视温疫,详论证治•(1)《千金要方》伤寒一篇,包括了瘟疫的内容•“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其发病多“转相染着”,与“伤于四时之气”不同。
•(2)关于“时行温疫”证治•春季:青筋牵病,属肝脏温病阴阳毒。
•夏季:赤脉㩌病,属心腑藏温病阴阳毒。
•秋季:白气狸病,属肺腑脏阴阳毒。
•冬季:黑骨温病,属肾腑藏温病阴阳毒。
•四季各十八日:黄肉随病,属脾腑藏阴阳毒。
•(六)杂病论治•“中风”的原意是指被风邪所中伤。
《素问·风论》:“风为百病之长”,又有五藏风的说法。
•《千金·诸风·论杂风状》认为:“诸急卒病,多是风。
”因此,把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都归于“中风”范畴。
•(1)关于外风:《千金方》遵循古说,认为中风多因外风引起,在治法上多用驱风散邪,如大小续命汤之类。
•(2)关于内风:《千金方》虽无类中之名,却已有类中之实。
•孙氏认为,劳心嗜欲,摄养不慎,是造成中风的重要内因。
•孙氏还指出,内热是中风病机中的重要因素。
•2、虚劳•《千金》对五劳、六极、七伤的论述。
•病因病机:①因虚致损;②因邪致虚;③因虚邪滞。
•虚劳病证:①正虚证状,②邪留证状•《千金》记载,虚损的病证不同病人,不同的阶段,病证情况也有不同,或见虚证,或见实证,或虚实相兼。
•虚劳病证有虚,有实,有虚实相兼,孙氏论治虚劳除补益之外,还有补中兼泻,以泻为补以及寒温相济等法。
•治以补益:•①重于心肾:孙氏认为,五劳发生,常见心肾“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而导致全身为病。
•补益心肾之法:补心气,常用参、苓、远志、五味、甘草等;•益肾精则有两法:用草木药温润益精;用血肉填精。
•②母劳补子:•《千金方》记述了母劳则补子的方法,具体有心劳补脾,脾劳补肺,肺劳补肾,肾劳补肝,肝劳补心等。
•大补气方:•地黄(五两),秦椒、甘草(各一两),骨皮、干姜、昆布(各四两),白术、桂心、人参、浓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羊肚(一具去膏治如食法)•补剂兼泻:•对于正虚邪实的虚劳患者《千金方》在补益中加以祛邪。
•黄芪丸治肾气虚损,耳聋目糊,用参、芪、地黄、石斛、羊肾、苁蓉、当归等补药,并加入防风、羌活、细辛等。
•以泻为补:•当虚劳病证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千金方》常纯用驱邪之法,邪去则所以存正。
•寒温相济:•温阳散寒,济以苦寒泻火;•是甘寒养液,济以辛润宣通;•是温补精气,济以甘寒濡润。
•3、血证治法•孙氏分析吐血的病因、症状,而区别为三种:内衄、肺疽、伤胃。
•孙氏认为“凡吐血之后,体中但自 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
”•“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则是瘀血内停的表现。
•干地黄丸:•“治血虚劳,胸腹烦满、疼痛、瘀血往来。
藏虚不受苦,气逆不得食”。
•药用参、术、苓、草、麦冬、干姜等补中益胃;•加干地黄、当归、干漆、大黄、䗪虫,蝱虫等消瘀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