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相传,在唐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他对医药学的研究成果甚多,对世人的医疗造福甚众,因此被世人尊为“医圣”。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他的父亲是一位以治疗疑难疾病而著称的名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各种疾病和药物都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仿佛与医药学天生就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医学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父亲传授的医术发扬光大。
他勤奋好学,对医学研究如痴如醉,不断钻研医书,深入研究医理,探索医术。
在当时,中医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疾病无法有效治疗。
孙思邈决心改进医学,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
他终日忙碌于临床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亲自检验处方。
在他的精心研究下,他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例如秦皮、木通等,这些药物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对很多顽疾有显著的疗效,使得患者们获益匪浅。
孙思邈还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时最知名的名医。
药王孙思邈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世人不修庙堂,甘当医者奴的精神。
他常常深入民间,为不幸身患重病的百姓治疗,以医术造福民间。
他常说:“医者,为天下百姓而医,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从不因一些名贵的药物而提价,而是给患者们用十分低廉的价格。
由此,他深得人心,被尊为仁医圣手。
有一次,他去一村庄,村里爆发了一种怪病,患者们无一例外的发高热,奇痒难耐,形成疫症。
孙思邈仔细观察后,立即调制出了特效治疗的良方,并亲自为村里的患者们一一治疗。
不久,疫症得到了控制,并且有很多患者康复,世人由此对他更加尊重和感激。
除了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仁心仁术,药王孙思邈还有许多奇迹般的传说。
有一次,有位宰相因病缠身,绝望之下,听说了孙思邈的名声,出百金寻访,期望他能为自己治病。
孙思邈知道宰相家境殷实,但他仍以最常见的胡麻油治疗,数月后,宰相果然痊愈。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1. 赐封为药王孙思邈采用悬丝诊脉,用针灸治好了长孙皇后的难产病后,唐太宗非常高兴,便请他到金銮殿相见,赏赐他金银财宝不要,又给他封官也不做。
唐太宗说:你金银不贪,赐官不做,莫非想要为王吗? 孙思邈说:臣愿听圣明封赠。
唐太宗说:我就封你为药中之王吧。
并赐予他冲天翅的王冠和赭黄色的王袍,孙思邈谢主龙恩。
最后唐太宗亲自送他出了京城。
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听到消息后大为不悦,心想自己为唐朝打天下,屡立战功,也没有封王,孙思邈进京才几天,竟得到如此殊荣。
他要追赶孙思邈,夺回王袍王冠。
孙思邈预知有人要来夺王袍,就把冲天翅扳成顺天翅,把黄袍翻穿成红袍。
敬德领兵追到灞桥时,见孙思邈却是身穿红袍,头戴顺天翅,在柳荫之下恭候。
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说:我专程赶来,想讨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送给他灵丹十八丸,保他东征胜利。
后来敬德后悔自己不该妒忌,便击掌发誓,愿在孙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听凭调用。
此事流传民间,至今成为美谈。
2. 锯末治腹痛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
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
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
孙思邈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受寒而得。
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气止痛,其锯末也有同样效果。
于是他抓了一把锯末,让父亲加点生姜作为引子,当即熬药服下。
夫妇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他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
夫妇俩高兴的逢人就说,是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了小孩的命。
从此他在乡里声名大振,得到周围村庄乡亲们的信任,一有病便纷纷前来就医。
以上所用方法中,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和胃;主治恶心呕吐,脘腹胀痛。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鲜品,性味辛温;功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主治畏寒呕吐,风寒表证等。
两药配伍,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故获良效。
3. 用葱叶导尿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其技术精湛,医德高尚。
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

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沈汝青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
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挑草药的扁担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对手。
可是这只虎并不追扑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孙思邈点头。
孙思邈十分惊奇,走近细看,只见老虎喉咙口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
这时老虎继续向他点头,孙思邈再走近仔细地一看,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
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
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上下颚,叫老虎衔着,自己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
老虎连连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
从此以后,外出行医的郎中纷纷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逸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药王名叫孙思邈,又叫孙真人,唐代杰出的医学家、道学者。
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
陕西省耀县人。
他精通老庄百家之学,以能医学、阴阳、推步。
长期隐居终南山,不幕外使,闭门著述,为人治病,被后人称为“药王”。
他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在我国医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因此,药王是赐福人间平安幸福、健康长寿的圣人象征,朝拜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海南定安县文笔峰玉蟾宫的药王殿,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朝山的圣地。
孙思邈少时因多病,为支付药费,几乎耗尽家产。
于是立志学医,誓为百姓救死扶伤,解除病魔。
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
青年时隐居太白山、终南山,取道骆谷,翻越秦岭、巴山,经通江转三台、中江到成都,住在魏家搞都江堰去青城采药,后又顺岷江,出三峡到湖北荆州给汉阳王医水肿。
接着又去湖南、江西、河南,后回陕西。
他在全国旅行,开阔了眼界,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药王追车夫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着:“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翻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他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你连我这‘胃疼’病都治不了,我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支吾了半天。
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脘痛的药方叫“千里尘”。
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孙思邈回想起,多年来,自己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痈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娱蚣钻鳞之症,却怎么也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吧。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哪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
快去!快去!”车夫一听忙赔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痛’的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强忍着疼痛,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
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嗯!”老人点了点头。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故事一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
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
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
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
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
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
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等皆以中医为基础发展。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药王——孙思邈个人简介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学医路程孙思邈出生后,父亲便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进入仕途,做大官完成自己曾经的梦想。
孙家并不富裕,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常常寻医问药。
因此家中生活十分拮据。
孙思邈从小便很懂事,觉得花费了家中不少钱财,十分对不起父母。
后来他发现村庄中经常会有村民因无钱看病而去世,于是便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孙思邈不敢忤逆父亲,只能自己悄悄研读医书,有时候会帮邻居看一些小病,效果良好。
渐渐地村庄的村民们都会来找他看病。
于是他立志钻研医学,经常进山采药,自己配制药方,有时还以身试药。
一天,孙思邈的父亲干完农活回家时,突然倒地不起,面色青紫,无法言语,孙思邈看见后立刻写了一个药方,让母亲去抓药。
一服药喝下,父亲的脸色渐渐恢复正常,他也发现了孙思邈的医学天赋,于是便同意他学医。
轶事典故孙思邈一边钻研医书,一边实践医术,渐渐的成为了十里八方有名的“神医”,因此,来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让他真正成名的还是因为他治好了长孙皇后。
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胎十几月,却未分娩,且终日卧床不起。
群臣遍访名医,在大臣的建议下,孙思邈入宫为长孙皇后诊治。
当时太医们都觉得孙思邈一介草民怎能为皇后医治,便想尽办法刁难他。
于是孙思邈提出“悬丝诊脉”,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便给出了治法。
长孙皇后不久便痊愈了。
太宗建议他留在太医院为皇室服务,但他拒绝了。
此后他依然一边学习医术,一边治病救人。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民间流传着她很多的传说故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孙思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思邈用衣服与牧童交换救下了一条小蛇,然后医治好蛇的创口后就将它放生了。
结果一天一个白衣少年见到孙思邈后就下跪拜谢,并将孙思邈带到了龙宫,少年时龙王的儿子,龙王设宴宽带了孙思邈,并将龙宫药方交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写成了《海上方》。
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
许多山里的百姓在百姓视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孙思邈就让这些来找他医治的人吃动物的肝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减轻了不少。
同时也有家里富贵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脚气病,孙思邈认为脚气病是和饮食有关,所以经常让那些人吃米糠麸子,不过这些富人的高血压都治好了,后来他发现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脚气病,这些富人的脚气病也逐个被治好。
孙思邈起死回生的传说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还有一件人尽皆是的小故事,说是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在途中遇到丧礼,却见棺材中不停的滴着血,孙思邈过去一问,原来是孕妇难产,一尸两命。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传说,孙思邈小时候身体就不太好,常常生病,但他对医学的热爱使他产生了学习医术的欲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读各种医学书籍,广泛涉猎医学知识。
不久,他发现了一味药材可以治疗自己身患疾病的母亲,他不禁对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孙思邈年轻时,曾经赴京城学习医术,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他勤奋刻苦,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造诣非常高,不仅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还能提出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
他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都因他的医术而得到了康复。
他的名声渐渐传开,被人们称为“药王”。
孙思邈治病不仅依靠药物,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康复。
他治疗病人的时候,总是非常细心地倾听他们的抱怨和痛苦,用心地了解他们的病情。
他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方式鼓励病人,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孙思邈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技能,他还亲自采集草药,炼制药物。
他对药材的认识非常深入,能够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品质和功效,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调配。
他还研究药物的炼制方法,不断改进制剂的工艺和用药方式。
据说,孙思邈还亲自炼制了一种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这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
孙思邈却宣布不会将这种药物公之于众,因为他认为人生就应该有生老病死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一种妄想。
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远离病痛,健康快乐地生活。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具有非常高超的医术,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患者为中心。
他提出“敦敦与人为善,而不忍丧其性命者,谓之善医”之说,表示医生治病除病之外,还应该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后来,孙思邈逝世后,被人们敬仰为“药王”,他的医术和医德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字子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生活在唐朝,被誉为“医圣”,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很快就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知识。
他不仅学习了中医,还研究了西医,对中西医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
孙思邈的医术高超,深受人们的敬仰和赞誉。
他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被誉为“神医”,许多病人都争相前来求治。
他不仅擅长治疗各种疾病,还研究了许多药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开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
孙思邈的医学理论也非常独到。
他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主张预防胜于治疗。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孙思邈不仅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他还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主张通过修炼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他还研究了许多养生方法和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对后世的养生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和道家学说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他的医学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家著作《道德经注》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思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他的医学成就和道家学说的研究,为后世的医学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孙思邈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和学术造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有一位药师名叫孙思邈。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年幼时失去了双亲,被养父母收养。
养父母非常疼爱他,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孙思邈从小聪明好学,对草木、虫鱼等生物非常感兴趣。
他时常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他还爱读书,特别迷恋药物方面的知识。
一天,孙思邈无意中发现山林中一种奇特的草药,他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这种草药具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养父母,并亲自为养父母制作了一剂药物。
果然,养父母服用后,身体病痛有所缓解。
孙思邈对药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要保持健康,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药物疗法,开始尝试和采用一些新的疗法。
孙思邈还深入的研究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探索了药物在人体内部的作用原理。
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许多疗效显著的草药方剂,并将这些经验总结成书,成为了后来的《千金方》。
这本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思邈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治。
他不计个人名利,无论是富贵人家的子女,还是贫苦百姓,他都不分高低贵贱地倾尽全力为他们治病救人。
他更是经常亲自赶往一些偏远地区,帮助那些无法前来求医的人。
有一次,孙思邈正在山里采集草药,途中遇到一个受伤的猎人。
猎人的脚被狼咬伤,伤口感染严重,他痛得无法行走。
孙思邈立即给他包扎伤口,并用自己研制的特殊药膏涂抹在伤口上。
在孙思邈的治疗下,猎人很快康复了。
猎人感激不已,深深地敬佩孙思邈。
他主动邀请孙思邈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并且将家里的一些困难告诉了孙思邈。
孙思邈了解到猎人的父亲患有顽固性的风湿病,治疗多年却没有什么效果。
他决定帮助猎人的父亲治疗这个疾病。
孙思邈经过详细地了解猎人的父亲的病情后,给他制定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治疗方案。
他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草药,并结合了按摩、针灸等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
几个月后,猎人的父亲的风湿病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太平广记故事-药王孙思邈

太平广记故事-药王孙思邈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孙思邈是雍州华原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年轻时好学不倦,博览经史百家诸子之说。
雍州华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他早年体弱多病,因此才发奋钻研医学。
唐朝廷曾多次授以官爵,他都借故不去做官。
他平时,不是上山采药,为穷人治病,就是伏案写《千金要方》。
同村有位老人,一连数日周身疼痛,整日坐卧不宁,简直不想活下去了。
请郎中治,没用。
让巫师装神弄鬼,说是给妖邪迷了。
使得病情更加厉害。
恰巧孙思邈在外行医归来,就立即被请了去。
他给病人扎了一针,没有反应。
另选止痛穴位再扎,病人依然痛得死去活来。
孙思邈拭了拭手中的银针,凝神思索了一阵,俯下身子仔细探索病人身上的致痛点,连找了几个地方,病人连连摇头。
当他再往另一部位按压时,病人忍不住大叫一声:“啊,是—这儿!”于是一针扎下去,病人脸色舒展了。
孙思邈抽出银针,病人动了动腿,一骨碌从床上起身下来,就像没疼痛过似的。
病人对孙思邈千恩万谢,说:“先生真神,刚才扎的是什么穴位啊?”他笑了笑说:“你刚才不是叫“阿是”吗?就称阿是穴好了。
”后世的医学家也沿用此叫法。
有一回孙思邈上山采药,发现一户人家正要将已亡孕妇下葬,便上前询问。
家里人说孕妇难产,断气好半天了。
孙思邈望了望孕妇裙边未干的血水,凝神切了切脉,肯定地说:“没死!”孕妇的家人都喜出望外,跪下求孙思邈救人。
孙思邈随即给她扎了一针,又取出药丸,用温水化开,撬开牙关灌了下去。
不一会,妇人渐渐苏醒,开始痛苦呻吟。
孙思邈又吩咐家人为孕妇临产作各种准备,一切就绪,只听“哇”的一声,一个胖小子出世了。
一针救活了两条性命,那家人欣喜若狂,对面前的这位神医不知如何感谢是好。
孙思邈起死回生的美名,不胫而走。
孙思邈很善良,不仅给人看病,有时还救治动物。
有一次,他看到牧童用石块砸一条小蛇,地上血迹斑斑,就求牧童把蛇放了。
药王孙思邈的小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小故事药王孙思邈终身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据传,孙思邈出生在唐朝,他从小就对草药和药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他的师父的指导下,孙思邈学习了中医理论和各种草药的特性。
他用心学习,不断实践,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中医药专家。
有一次,孙思邈在江南游历时,遇到了一位患有顽固性病症的老人。
这位老人经历了多次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孙思邈见到老人的病情非常严重,但他并没有灰心放弃,而是耐心地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观察。
经过仔细的分析,孙思邈认为老人的病症与肾虚有关。
于是他根据老人的体质和病情,开出了一副特制的草药方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康复了过来。
孙思邈还热心帮助贫困的百姓。
有一次,他听说一个贫困农夫患有顽固性疾病,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于是,孙思邈亲自前往农夫的家中,为他诊治病症,并开具了一副廉价而有效的方剂。
这个故事传开后,孙思邈的医术和慈悲之心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他的门诊室总是挤满了求医的患者,他不厌其烦地为每个人提供诊疗和治疗建议。
他总是以患者的利益为重,而不是追求荣誉或金钱。
孙思邈的贡献不仅仅限于临床实践,他还著有多部中医书籍,如《千金要方》等。
这些著作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他的治疗方法和经验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应用,至今仍被尊奉为中医药领域的权威。
药王孙思邈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深厚的医术造诣。
他不仅仅是一位医药专家,更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慈善家。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对中医药的价值和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字子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道士。
他生活在唐朝时期,被誉为“医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被后人尊称为“神医”。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广泛阅读医学经典,不断探索医学的奥秘。
他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对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
孙思邈的医术精湛,他擅长运用草药治疗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妇科疾病。
他发明了许多有效的药方,治愈了许多病人。
他的医术被广泛传播,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除了医学方面的成就,孙思邈还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修炼道家的内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他将医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医道合一”的理念,认为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体的健康,使人们能够长寿。
孙思邈的医术和道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道家思想也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他不仅治病救人,还积极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
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成为了杰出的医学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思邈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是一门伟大的事业,医生是社会的脊梁。
医生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术,更要有爱心和责任感。
只有将医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的价值。
孙思邈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追求健康和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积极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医学的发展,支持医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孙思邈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医术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医学事业,关注健康,追求长寿。
让我们铭记孙思邈的贡献,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开棺救妇。
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按住棺材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埋了呢?”众人就打开棺材请他看。
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腹部高隆。
孙思邈试了病人的鼻息和脉象,取出三根银针,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极。
三针扎下去,孕妇很快苏醒过来。
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
孙思邈让他们起来,又送给病人的丈夫一剂药、一幅图。
结果,病人不但没死,回去还生下了一个大胖娃娃。
巧识脚气病。
相传,唐时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胫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
为了查明病因,他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对粮食精制特别讲究,派人将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后才作为主粮食品。
孙思邈立即建议大家将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并且将一些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这种疑难病竟神奇的康复了,病人精神好转,浮肿全消退了。
消息一传出,长安城内外市民一片震惊,赞扬孙思邈真是天下神医!“抓药”。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
他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
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
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屠苏药酒。
唐朝初年,中国南方时有瘟疫发生。
孙思邈在常州一带,日夜奔忙,抢救瘟疫病人。
经过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
然而过了不久,瘟疫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
为了长期地预防和治疗此病,孙思邈经过潜心研制,拟出了一个以大黄、肉桂等配伍的药酒配方,取名为"屠苏药酒"。
人们喝了这种药酒之后,瘟疫再也没有复发。
孙思邈为了普及防疫知识,就找来一大张黄绢,把屠苏酒的处方及炮制方法都清楚地书写在上边,张榜公布在屠苏庵的山门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博学大医。
他智慧过人,医术精湛,因此被誉为“医圣”,流传千年不衰。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吧。
据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伶俐,热爱医学,常常帮助家乡的人们诊治疾病。
他的医术很快就出类拔萃,治愈了不少绝症患者,因此名声大振。
有一次,一个患者因中风而瘫痪在床,家人想方设法也无法使他康复。
孙思邈得知后立刻前去探望。
他细心观察了病人的情况,终于发现了治疗的方法。
他给患者做了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推拿,然后嘱咐他每天按时进行锻炼。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瘫痪的患者居然可以站起来走动了。
这一幕感动了所有的人,孙思邈的名气更是传遍了整个乡村。
后来,孙思邈被一位知名的医生收为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了数年医术之后,又四处向名医请教学习,终于掌握了很深的医学知识。
他在治疗病人时,总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为患者着想,因此他的医术更加精湛高超。
据传说,孙思邈还曾给一位妇人治病,当时她患了重病,派人去请医,请了好几位名医来看,都无济于事。
这位妇人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孙思邈。
孙思邈细心观察后,耐心地诊治了她,最终给她开了一副良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妇人终于康复了。
她非常感激孙思邈,立刻带了一大车的财宝来报答他。
孙思邈却笑着说:“我只是尽了医者的本分而已,不需要太多的报答。
”他坚持不收一分钱,只是叮嘱她好好保重身体。
孙思邈对医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钻研药材,总结经验,最终编撰了一部医学经典《千金方》,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包括了很多医疗方案,以及药物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部书对中国的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说,有一次,孙思邈听说有个高僧得了重病,医道无能,后来记起了孙思邈的医术,便派了人前来请他。
孙思邈闻讯后不敢怠慢,立刻前往诊治。
经过细心的诊治和用药,这位高僧终于康复了。
高僧见病愈后非常高兴,感激地对孙思邈说:“天下大病若是你医治不好,何必便抬棺材,何必草草收场?”这就意味着他认为孙思邈医术高明,是世间治病的良医。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医学家,他在医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一个叫做孙思邈的小孩在家乡成长。
他年幼时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着父亲到山上采草药。
他善于观察,经常会发现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细节,父亲对此非常赞赏。
孙思邈长大后便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学。
他的医术当时已经很高超,被誉为“当世药王”。
他拜访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和药师,向他们学习知识,并且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一次,孙思邈得知洛阳城内爆发了一种疫病,人们纷纷感染,情况十分危急。
听到这个消息,孙思邈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去洛阳帮助人们。
他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疫病是由自来水中的一种细菌引起的,于是他提出了用开水煮沸的方法来消灭病原体,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
后来,孙思邈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天下。
他被唐玄宗任命为“左补阙医官”,负责皇宫内的医疗工作。
在皇宫里,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案,也发现了不少新的草药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民间医术。
他认为民间医生在常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所以他常常去村庄中与民间医生交流,并向他们学习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还编写了一本名为《千金方》的医学经典,对于后来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孙思邈在医药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因此骄傲自满。
相反,他一直都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他经常说:“吾学不成天下之医,亦当以天下之人而自决也。
”在孙思邈的影响下,中国的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他的一生,不仅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也为后来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历史中的某一天,天气正好,药王孙思邈端坐在自己院里研究医理。
这时,一位痛苦不堪的患者急匆匆跑来找他看病,迫切需要他的帮忙。
仔细询问后,了解到他已经连续两天不能顺畅排尿。
俗话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但是这位病人双手捂肚,双脚跺地,极为痛苦。
孙思邈一时也无特别好的办法,忽然扭头看到自家庭院外面的小孩正在拿着一根葱管吹气泡玩。
灵光乍现,他跑到自己菜园,取新鲜葱苗,去除尖端,由中折断,缓慢插入病人的尿道。
但是葱管柔软,不能突破尿道肌肉,他用嘴对着葱管往里猛地吹气。
不一会儿,尿液顺利流出,病人痛苦解除。
后来孙思邈将它记录在自己的《备急千金要方》为:“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
”
大致意思为:如果尿没有办法排出,可以取葱叶削成尖头,插入阴茎三寸,在另一边吹气,就可以使津液畅了。
道教故事|药王孙思邈传说

道教故事|药王孙思邈传说1.志学于医槐荫苦读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
他先后两次患热病,一次患冷痢。
每当他面黄肌瘦,饱尝病痛之苦的时候,母亲总是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给他熬药喂药。
父亲也背着他翻沟过岭去找医生。
次数多了,支付不起医药费用,就只好变卖家产。
孙思邈看到,由于自己的病,给父母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心里难过。
他从自己幼年的痛苦经历认识到疾病对人的危害,体会到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
于是从很早就萌发了学医的愿望。
孙思邈天资聪明,“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他在离家较远的私塾土窑洞里上学,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学习,还经常在家乡的鱼儿岭一棵槐树下读书。
通过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从孙思邈的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虽然沧桑变幻,他当年读书的窑洞早已湮没,但这棵“千年古槐”现在依然旺盛地生长在他的家乡孙家原,成为历史的见证,供游览观赏,留给世人不尽的缅怀和无限的遐思,激励学子敬业奋斗。
2.冲破世俗少年时的孙思邈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他排除封建等级观念,敢于冲破当时盛行的儒士书生通过读书而进身于仕途的世俗,敢于批评鄙视行医救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偏见。
他不随波逐流,不屑混迹官场、沽名钓誉,而从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为念,胸怀济世之志,准备把毕生精力贡献于医学事业,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远远地高于当时的世俗之辈。
3.寒秋涉水孙思邈把贫苦农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服务。
他主张:若有疾厄者来求救时,医生不能先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宁肯自己跋山涉水,饥渴疲劳也要去救等待医诊的病人。
孙家原村南边有一条涧沟,水流湍急。
为给沟那边的群众治病,他不顾激流险阻,不顾深秋河水的冰冷,时常淌水过河。
有一个“火烧涧沟水”的故事,指的就是这方面的事迹。
说的是天神为了让孙思邈给对岸的病人治病,在他过河时,用火把水烧干,待他过去了再复原。
孙思邈长期为劳动人民“济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道教故事|孙思邈救蛇成神医

道教故事|孙思邈救蛇成神医传说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7岁的时候就能日诵千言。
长大后因为世道不宁,隐居太白山学习道术,精通天文医药。
一次孙思邈外出,碰见一个牧童砍伤了一条小蛇,很是同情,就用衣服包好带回家来,用外伤药敷好,包扎好伤口,放回了草丛中。
十几天后,孙思邈出游在外,远远来了一位穿白衣的少年。
少年来到跟前,翻身下马,跪倒便拜:“感谢你救了我的弟弟。
”孙思邈还未明白过来,少年又邀他到家中一坐,说着就把自己的马让给孙思邈,自己跟在后边走得很快。
不多会儿就走进了一个城廓,但见花木盛开,殿宇辉煌。
有一个人穿戴打扮像是一位王者,带着很多侍从,起身迎接他,说:“深蒙先生大恩,特意让我的孩子请你。
”说着指着一个穿青衣的小孩说:“前些天这孩子一个人外出,被一个牧童砍伤了,多亏先生您脱衣相救,这孩子才有今天。
”又让穿青衣的小孩跪倒磕头。
孙思邈才想起脱衣救青蛇的事,悄悄地问一个随从的人这是什么地方,那人说这是泾阳水府。
王者便设下酒席歌舞宴请孙思邈。
孙思邈说正在练习道术的辟谷服气,只喝了一点点酒。
在这个地方过了三天,孙思邈要走,王者搬出金银绸缎相赐,孙思邈坚辞不要,王者又叫他儿子拿了一本书叫《龙宫奇方三十首》送给孙思邈说:“这些方子可以帮您济世救人。
”就用车马送孙思邈回去了。
孙思邈用这些方子试着给人治病,非常效验,就把它编进了他撰写的《千金方》一书中。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伟哉!孙思邈做善事不求回报,心中只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就是真真的大慈悲家,大智慧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 (58l—682)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人)。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
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
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
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
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
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
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
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 ?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
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
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
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
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
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
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
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
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
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
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
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
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
”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
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
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
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
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
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
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
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
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
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
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医术高明的声誉传遍都城长安,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居埋名,钻研医学,为山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
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
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
一天,一个患腿疼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
他按照医书上的穴位,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
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仔细地认真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摇头。
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
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痛了。
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
这是孙思邈对我国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
隋炀帝奢侈腐化、在国内役使二百万人营造宫殿,对外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规模较大的即达几十处之多。
隋炀帝被困扬州,隋朝的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但不久,山西北部刘武周的一股军队又夺取了太原,并向南进军。
唐高祖李渊命儿子李世民率兵回师北上,在晋南一带迎击刘武周的军队。
据山西省洪洞县城南南安乐坂街的孙真人庙正殿的碑文记载:李世民在洪洞南坂一带与刘武周的骁将尉迟恭进行了一场决战。
战斗中李世民和好多将士负伤。
据说当时李世民伤势相当严重,但经孙思邈治疗,痊愈康复,得以继续北上消灭了刘武周的军队。
为了表彰孙思邈的功绩,唐太宗曾赐他爵位,唐高宗也封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未接受,继续在民间行医。
孙思邈行医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他告诫跟他学医的人们,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
他认为祖国医学是宝贵的,不愿为穷苦人治病的人切勿教他,不是热爱祖国医学的人切勿传授,正如他在《索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二要医术精益求精,他告诫从事医学技术的人,不能道听途说,必须勤学苦练,博览群书,对医术精益求精,他认为:“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他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乃为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三要视病人如亲人,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
”四要不为名利行医。
他说:“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五要不畏艰险赴救。
他说;“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六要加强责任感,诊治无差错,他说:“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
”七要求医生和病家不要谈与诊治病无关的话,也勿多语,影响病人的治疗和身心健康。
他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
”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和穷富,不论长老年幼和美丑,不论亲戚和朋友,不分民族和愚智,看病都同等对待。
他说:“若有病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九要切勿骄傲,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自高自大,骄傲起来,这是医生最危险的隐患。
他说:“偶然治瘥一病,即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膏育也。
”十要团结同道,他指出: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毀诸医,自矜己德”。
他在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努力,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亲自采集药物分析药性,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在他七十全书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方论五千三百余首,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书之规模之大,在唐代以前的医书中是罕见的。
其书倡立脏病二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对妇儿科方面,也有许多独创。
孙思邈认为:胎儿初生,必须“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对“落地不作声的假死儿”也提出了许多急救之法。
这部医书的问世,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
这部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要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孙思邈从七十一岁到整整一百岁 (681)时,他又把后三十年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
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等医书。
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682)病逝,相传葬于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
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是集七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的高尚医德永垂青史。
一千多年来,世人为了纪念他在祖国医学上的丰功伟绩,奉他为药王,在全国大部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而山西洪洞南安乐坂之孙真人庙,无论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众多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