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相传,在唐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他对医药学的研究成果甚多,对世人的医疗造福甚众,因此被世人尊为“医圣”。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他的父亲是一位以治疗疑难疾病而著称的名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各种疾病和药物都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仿佛与医药学天生就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医学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父亲传授的医术发扬光大。
他勤奋好学,对医学研究如痴如醉,不断钻研医书,深入研究医理,探索医术。
在当时,中医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疾病无法有效治疗。
孙思邈决心改进医学,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
他终日忙碌于临床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亲自检验处方。
在他的精心研究下,他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例如秦皮、木通等,这些药物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对很多顽疾有显著的疗效,使得患者们获益匪浅。
孙思邈还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时最知名的名医。
药王孙思邈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世人不修庙堂,甘当医者奴的精神。
他常常深入民间,为不幸身患重病的百姓治疗,以医术造福民间。
他常说:“医者,为天下百姓而医,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从不因一些名贵的药物而提价,而是给患者们用十分低廉的价格。
由此,他深得人心,被尊为仁医圣手。
有一次,他去一村庄,村里爆发了一种怪病,患者们无一例外的发高热,奇痒难耐,形成疫症。
孙思邈仔细观察后,立即调制出了特效治疗的良方,并亲自为村里的患者们一一治疗。
不久,疫症得到了控制,并且有很多患者康复,世人由此对他更加尊重和感激。
除了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仁心仁术,药王孙思邈还有许多奇迹般的传说。
有一次,有位宰相因病缠身,绝望之下,听说了孙思邈的名声,出百金寻访,期望他能为自己治病。
孙思邈知道宰相家境殷实,但他仍以最常见的胡麻油治疗,数月后,宰相果然痊愈。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字长卿,是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于隋朝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在南北朝、隋唐两代历经风雨,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和卓越的贡献。
孙思邈的医学造诣深厚,他通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多部重要医学典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善于运用草药治病,研究出许多有效的方剂,被誉为“方剂之宗”,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说中,孙思邈经常去山林采集草药,亲自制药,为民治病,他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村民郭老汉患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治之地。
孙思邈听说后,立刻前往探望。
孙思邈走进郭老汉的房间,房间里阴冷潮湿,散发着一股腐臭的味道。
郭老汉躺在破旧的床上,面色苍白,呼吸十分困难。
孙思邈仔细地检查了郭老汉的脉搏和舌头,发现他患的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肺炎。
孙思邈开始为郭老汉采集草药,经过一番研究,他研发出一种特殊的草药方剂,并亲自为郭老汉煎药。
郭老汉服下药后,不久便开始出汗,病情有所缓解。
孙思邈让他继续服药,并嘱咐他要保持床铺清洁,多通风,以加快病情的康复。
经过几天的治疗,郭老汉的病情逐渐好转,他的呼吸渐渐平稳,面色也有了血色。
看到这一幕,郭老汉的家人和邻居们都非常感激孙思邈的救治之恩。
孙思邈没有因为郭老汉的病情好转而满足,他希望进一步提高郭老汉的康复速度。
于是,他又联合当地的村医,使用了热敷、按摩等方式辅助治疗。
半个月后,郭老汉终于痊愈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从这次经历中,孙思邈认识到了深山采草的重要性,决定将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传承给后人。
他先后撰写了《千金要方》、《备急千金方》等医学巨著,这些著作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的重要参考工具。
孙思邈的故事展现了他无私助人的精神和对医学事业的忠诚。
他不仅仅研究医学理论,更是亲自为民治病,帮助许多病患摆脱病痛,重新获得健康。
孙思邈的医术精湛、治疗效果显著,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享有盛誉。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孙思邈我唐朝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那么唐朝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581年-682年),字法正,河南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中
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南北朝时期,是隋朝官员孙楚的后代。
他的父亲孙乾则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中医药学专家,孙思邈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医学教育和影响。
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已经精通了《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他曾
拜名医郑道传为师,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后来,他游
历全国,广泛收集医药资料,对药物性能和功效进行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编写成著作。
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有《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阐明了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孙思邈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巨大,他发明了不少方剂,如“小柴胡汤”、“四逆散”等,治疗效果显著,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他还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表里辨证”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著有医学著作数十种,其中不少仍被珍藏于国内外医学专业图书馆,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他的医学成
就和人格魅力广受后人赞颂,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药王追车夫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着:“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翻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他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你连我这‘胃疼’病都治不了,我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支吾了半天。
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脘痛的药方叫“千里尘”。
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孙思邈回想起,多年来,自己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痈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娱蚣钻鳞之症,却怎么也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吧。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哪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
快去!快去!”车夫一听忙赔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痛’的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强忍着疼痛,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
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嗯!”老人点了点头。
药王是谁——精选推荐
药王是谁 药王是谁 店铺告诉你 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约⽣于隋⽂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也有⼈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约⽣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物⽣平 孙思邈,出⽣于西魏时代,传说⽣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的101岁,第⼆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还有168岁的说法。
为唐代著名道⼠,医药学家。
被⼈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幼聪颖好学。
⾃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养形,究养⽣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博⼠,称疾不就。
隋⼤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与⾼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峨眉炼“太⼀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宗⼜征召⾄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宗召见,拜谏议⼤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诵千⾔”。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谈⽼⼦、庄⼦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分精通,被⼈称为“圣童”。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孙家塬人。
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
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
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
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氏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就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倍受世人的敬仰,《大医精诚》更是流传百世,成为中医大夫的道德规范。
孙氏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
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太医精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传说,孙思邈小时候身体就不太好,常常生病,但他对医学的热爱使他产生了学习医术的欲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读各种医学书籍,广泛涉猎医学知识。
不久,他发现了一味药材可以治疗自己身患疾病的母亲,他不禁对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孙思邈年轻时,曾经赴京城学习医术,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他勤奋刻苦,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造诣非常高,不仅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还能提出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
他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都因他的医术而得到了康复。
他的名声渐渐传开,被人们称为“药王”。
孙思邈治病不仅依靠药物,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康复。
他治疗病人的时候,总是非常细心地倾听他们的抱怨和痛苦,用心地了解他们的病情。
他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方式鼓励病人,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孙思邈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技能,他还亲自采集草药,炼制药物。
他对药材的认识非常深入,能够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品质和功效,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调配。
他还研究药物的炼制方法,不断改进制剂的工艺和用药方式。
据说,孙思邈还亲自炼制了一种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这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
孙思邈却宣布不会将这种药物公之于众,因为他认为人生就应该有生老病死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一种妄想。
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远离病痛,健康快乐地生活。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具有非常高超的医术,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患者为中心。
他提出“敦敦与人为善,而不忍丧其性命者,谓之善医”之说,表示医生治病除病之外,还应该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后来,孙思邈逝世后,被人们敬仰为“药王”,他的医术和医德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中国第一位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中国第一位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孙思邈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十余岁时就已精通诸子百家,“善谈庄、老,兼好释典”。
但是因为其幼时体弱多病,多方求医问药而最终散尽家财。
因此,孙思邈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可以为劳苦大众解除疾苦,正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备急千金要方》序),终于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被后世尊称其为“药王”。
孙思邈二十岁时就开始为乡邻治病,每获良效,他自己多病的身体,也是靠自行调治变得强壮起来。
从此,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并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制药材的方法,就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所谓“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备急千金要方》序)。
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其医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医名鹊起,但是面对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以及高官厚禄的诱惑,他都一一固辞,自始至终都在努力为民间百姓解除痛苦。
孙思邈有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而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共30卷,载方4500余首,“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备急千金要方》序)。
在其成书后,孙思邈又时时感到其书不足,希望能对该书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成书的30年后,在其将近百岁高龄的时候,又集30年的临床经验,作《千金翼方》30卷,载方2900余首,以补《备急千金要方》之不足。
两部《千金方》内容详博,羽翼交飞,不仅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而且还对当时临床常用药物进行了系统总结。
《千金方》中共记载了当时133个州的519种地道药材,还在233种植物药的后面注明了应当何时采花、采茎、采叶、采果、采根,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金方》成为我国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医药学著作,被后世医史学者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13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名耳聪明法
2、目常运 3、齿常叩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5、耳常鼓 6、面常洗 7、头常摇 8、腰常摆 9、腹常揉 10、摄谷道,即提肛 11、膝常扭 12、常散步 13、脚常搓
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 邈文化节纪念活动
药王生平
孙思邈幼年体弱 多病,汤药之资 而罄尽家产。第一
个提出“防重于治” 的医疗思想。发明
养生十三法,102 岁无疾而终。
孙思邈养生13法,又名耳聪明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 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 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孙思邈
汉族,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 西耀县)581-682年 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道士, 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被誉为
“药王”
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 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 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 后世尊称为“药王”。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生年争议”目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只是孙思邈著作之一。
他在行医过程中,曾便深感前代医方散乱浩繁,难以检索,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著了一本医学典籍,总结唐初及以前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难之际,价值更当胜于此,于是把这部书取名为《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
其中,该书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科、儿科独立的基础……它的影响太过深远,以致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此外,孙思邈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日月如梭,孙思邈也渐渐老去了。
晚年,他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也依然很喜欢读书,直到去世,依然手不释卷。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出生于唐朝,被誉为“神医”,可谓医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聪明好学,师从多位著名医学家学习医术,自己独创了不少医术,尤其擅长药物的配方和药性的研究。
他深入研究中医药著作,阅读了大量的医书,他的医术渐渐超过了他的师傅,被誉为“药王”。
他除了擅长医术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精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孙思邈的妙手仁心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信赖。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村庄,听说有个年轻人因病昏迷不醒,家人已经请了很多医生,却无法找到治疗的方法。
孙思邈听说后立即前往看望,并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症状,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病人是中暑引起的。
他立即拿出自己的草药来制作药膏,然后在病人的额头上抹上。
不久,病人渐渐恢复了意识,病情得到了控制。
家人感激地看着孙思邈,称他是他们心中的救星。
除了对人类的医学救治,孙思邈还十分关心人们的饮食安全。
当时,唐朝许多人都喜欢吃梨,但是这种梨虽然口感好,但会引起食道炎,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癌症。
孙思邈一直不能容忍人们因为不慎食用有害食物而受到病痛的折磨。
于是,他开始研究新品种的梨,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无毒的梨,并将其推广给了人们。
从此,人们吃梨不再需要担心有害物质的侵害。
这一举动让人们对他的敬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的救治工作,他开创了不少治疗方法和药物,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了一生的信念,认为养生之道就是让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提倡人们在饮食上讲究粗细搭配、五味调和,常饮糙米粥、海带汤等健康食品。
他还主张人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
孙思邈的学说和医术传承至今,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和毅力,不断学习并且勇敢实践,就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
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
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
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
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
《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
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
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
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
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首载药物八百余种。
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因为他总结和发明的众多医药良方,更因为他医德的高尚,被后人称为“药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希望有所帮助!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隋唐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被唐太宗封为“药王”。
相传孙思邈七岁时读书过目不忘,能一日背诵千言。
此后,他博览群书,融汇百家,才气过人,少年时他得了一场大病,屡造医门,常为庸医所以误。
为了治病而弄得倾家荡产。
于是孙思邈决心放弃功名仕途,立志要做一名“苍生大医”,悬壶济世造福于民。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前去拜师取经。
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隋文帝时,孙思邈的学识才气已经名满京城,朝廷曾征召他为国子监博士,他却借口体弱多病名医应诏。
此后,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他因治愈了帝王与后妃们的重病,朝廷多次许他高官厚爵,可他都坚决不受。
为了避免朝廷征召和官场的纠缠,他身着道袍,游医四方,居无定所。
晚年他隐居在华原五台山的太玄洞,潜心研究医术,总结前人与自己治病的经验。
大约在公元625年前后,孙思邈写出了《千金要方》30卷,此后又继写《千金翼方》30卷作为补充,两部著作合称为《千金方》。
为什么称为《千金方》呢?孙思邈说,人命之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也就是说,救人一命价值千金,故以“千金方”作为这本医学著作的书名,并且将《千金方》刻在一个石柱上,公诸于世为人所用。
到了明代,隆庆年间,唐刻千金方石柱已字迹模糊,于是有人用碑刻的形式,重新把《千金方》镌刻在几块巨大的石碑上,称为《海上仙方》和《千金要方》,供人们转抄使用。
四方百姓因感药王济世之恩德,即在孙思邈当年隐居过的太玄洞前,建起了一座纪念“苍生大医”孙思邈的药王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药王的诞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带着香烛供品,前来祭拜药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导读: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着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被西方称为医学论之父,被中国人尊为药王,下面一起来看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毕生钻研医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一次大病时多亏遇到了一位采药人,经抢救才得以活命。
饱尝疾病之苦和求医之难的孙思邈从小就立志学医,为穷苦人治病解痛。
他读了几年经史典籍后,开始拜师学医,长进很快,青年时期就远近闻名。
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给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却固辞不受。
孙思邈治病,在针药治疗的同时,很注意精神治疗。
《新唐书》记载,孙思邈给当时的大文学家卢照邻治疗恶疾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
卢照临终于被其所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
孙思邈行医过程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尿闭病人,急中生智,大胆地试用葱叶插入病人尿道,导尿成功。
这在古代医学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还有一次,他为人治腿疼病,用古书所记穴位针灸,全没有疗效,孙思邈不因循守旧,以病人疼痛反应部位为穴位,从而治好了这个人的腿疼病,以后人们便把这种穴位称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孙思邈认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写成了30卷的《备急千金要方》。
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着,全书广泛收集前代名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尤其重视儿童和妇女疾病的诊治,提出设立儿科和妇科,并把它列在卷首。
他还首次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
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
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
这部专着以脏腑、寒热、虚实分类,列证治232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博学大医。
他智慧过人,医术精湛,因此被誉为“医圣”,流传千年不衰。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吧。
据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伶俐,热爱医学,常常帮助家乡的人们诊治疾病。
他的医术很快就出类拔萃,治愈了不少绝症患者,因此名声大振。
有一次,一个患者因中风而瘫痪在床,家人想方设法也无法使他康复。
孙思邈得知后立刻前去探望。
他细心观察了病人的情况,终于发现了治疗的方法。
他给患者做了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推拿,然后嘱咐他每天按时进行锻炼。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瘫痪的患者居然可以站起来走动了。
这一幕感动了所有的人,孙思邈的名气更是传遍了整个乡村。
后来,孙思邈被一位知名的医生收为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了数年医术之后,又四处向名医请教学习,终于掌握了很深的医学知识。
他在治疗病人时,总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为患者着想,因此他的医术更加精湛高超。
据传说,孙思邈还曾给一位妇人治病,当时她患了重病,派人去请医,请了好几位名医来看,都无济于事。
这位妇人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孙思邈。
孙思邈细心观察后,耐心地诊治了她,最终给她开了一副良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妇人终于康复了。
她非常感激孙思邈,立刻带了一大车的财宝来报答他。
孙思邈却笑着说:“我只是尽了医者的本分而已,不需要太多的报答。
”他坚持不收一分钱,只是叮嘱她好好保重身体。
孙思邈对医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钻研药材,总结经验,最终编撰了一部医学经典《千金方》,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包括了很多医疗方案,以及药物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部书对中国的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说,有一次,孙思邈听说有个高僧得了重病,医道无能,后来记起了孙思邈的医术,便派了人前来请他。
孙思邈闻讯后不敢怠慢,立刻前往诊治。
经过细心的诊治和用药,这位高僧终于康复了。
高僧见病愈后非常高兴,感激地对孙思邈说:“天下大病若是你医治不好,何必便抬棺材,何必草草收场?”这就意味着他认为孙思邈医术高明,是世间治病的良医。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医学家,他在医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一个叫做孙思邈的小孩在家乡成长。
他年幼时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着父亲到山上采草药。
他善于观察,经常会发现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细节,父亲对此非常赞赏。
孙思邈长大后便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学。
他的医术当时已经很高超,被誉为“当世药王”。
他拜访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和药师,向他们学习知识,并且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一次,孙思邈得知洛阳城内爆发了一种疫病,人们纷纷感染,情况十分危急。
听到这个消息,孙思邈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去洛阳帮助人们。
他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疫病是由自来水中的一种细菌引起的,于是他提出了用开水煮沸的方法来消灭病原体,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
后来,孙思邈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天下。
他被唐玄宗任命为“左补阙医官”,负责皇宫内的医疗工作。
在皇宫里,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案,也发现了不少新的草药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民间医术。
他认为民间医生在常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所以他常常去村庄中与民间医生交流,并向他们学习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还编写了一本名为《千金方》的医学经典,对于后来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孙思邈在医药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因此骄傲自满。
相反,他一直都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他经常说:“吾学不成天下之医,亦当以天下之人而自决也。
”在孙思邈的影响下,中国的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他的一生,不仅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也为后来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家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
医学家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孙思邈生平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生平介绍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孙思邈于公元581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户家庭,自幼便体弱多病,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穷困潦倒,但他聪明过人,通晓百家之说,非常崇尚老庄学说,对佛典也颇有研究。
孙思邈十八岁的时候立志学医,二十岁开始为乡邻治病,一生致力于临床与药物研究,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针灸等方面都非常精通,且边行医边采药,对中医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苦大的贡献。
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中,因其才能与医术而获得了很高的声名,但他认为当官太过世故,因此拒绝了朝廷的多次封赐,而致力于研究医学。
孙思邈还将他行医的经验、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写成了《千金要方》一书。
唐朝建立以后,孙思邈开始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著《唐新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活了整整一百零一岁。
孙思邈的故事在古代民间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有很多,比如“龙宫方”就是讲孙思邈用衣服与牧童交换救下了一条小蛇,然后医治好蛇的创口后就将它放生了。
结果一天一个白衣少年见到孙思邈后就下跪拜谢,并将孙思邈带到了龙宫,少年时龙王的儿子,龙王设宴宽带了孙思邈,并将龙宫药方交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写成了《海上方》。
还有一个故事是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
许多山里的百姓在百姓视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孙思邈就让这些来找他医治的人吃动物的肝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减轻了不少。
同时也有家里富贵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脚气病,孙思邈认为脚气病是和饮食有关,所以经常让那些人吃米糠麸子,不过这些富人的高血压都治好了,后来他发现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脚气病,这些富人的脚气病也逐个被治好。
还有一个故事是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
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孙思邈简介及生平事迹(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着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曾感慨道: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甚至比千金还珍贵;一个药方有时候便能救人的生命,那这个药方就比千金还珍贵。有感于此,孙思邈便殚精竭虑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千金要方》内容很丰富,收有方剂5300个。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一般是一种疾病写一个方子,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则是一病多方,甚至有时候还会把几个方子合成一个方子而形成“复方”,以增强疗效,复方的首创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其中收录了许多唐代以前没有的药草和方剂。《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它们汇集了防治疾病的方剂近万帖,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后人甚至称赞它为“医经之宝”。
走了好长时间,终于来到了青石村,孙思邈连水都顾不上喝便对病人进行了一番紧急抢救,只听得病人“啊……”的一声苏醒了。病人的家人都很感激孙思邈,那病人的儿子很是激动,说:“您不愧是名医啊,我先前还疑惑路上您一直询问家父的病况和日常饮食,原来是为了更快地救治啊。”病人也很感激孙思邈,便想起身给他道谢,谁知刚想站起来,双腿就像刀割一般地疼,于是不禁失声叫道:“啊,我的腿好疼。”孙思邈连忙扶病人躺下,说:“您清醒过来就好,先不要动,我给您针灸止痛,然后您再服点汤药,保证会很快痊愈。”
孙思邈画像
孙思邈从小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但他却自幼体弱多病,家人经常寻求大夫给他诊治病痛,但疗效往往不佳。周围有许多人也同他一样,生病了却没有好的大夫治疗,病人常常经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有人还因此耗尽家财。于是孙思邈便立志学医,潜心研究医术,后来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成为唐代医学界的佼佼者。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很多都是首创。
孙思邈的围身里每天都装着采集来的各种草药,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村庄,忽然听到一声狗叫,只见一个女子躺在地上,嘴里还“哎哟哎哟”地叫个不停。孙思邈走近一看,原来刚刚一只狗把这个女子的腿咬伤了,还流着血呢。孙思邈略一思索,便从围身里抓出一把药草来,碾碎了给这女子敷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女子的呼痛声也小了不少。女子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孙思邈的救治之恩。孙思邈就这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采药,并用采来的药救人,每次救人时,他便从围身的口袋里抓出一把药草,所以人们就把这叫“抓药”。渐渐地,许多药铺也仿照孙思邈的办法,将药柜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并在抽屉外写上各种药材的名称,便于取记。直到现在,有人到药店买药,还称“抓药”呢。
孙思邈拿出针灸包,在几个有着止痛作用的穴位上用针,但是病人的疼痛并没有好转。于是孙思邈又选择了其他一些止痛穴位,结果病人还是皱着眉摇头,这时孙思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他想:“所有的止痛穴位我都用了针,但还是不起作用,难道说还有一些穴位在医书上也没有被记载吗?”于是孙思邈边按病人的双腿,边问:“哪儿疼?是这里吗?”起先病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当孙思邈按到病人膝盖左上方的一个部位时,病人突然大叫道:“啊!是!就是这儿疼。”于是孙思邈立刻在此部位扎了一针,这一针扎下去,病人面容顿时舒展,也不叫疼了。病人的家人很好奇,问道:“孙大夫,这是什么穴位啊,这么神奇,扎上就不疼了。”孙思邈笑了笑说:“他刚才不是叫‘啊——是’吗?这就是阿是穴啊。”自此阿是穴的名称便流传了下来。
三、孙思邈首创“阿是穴” 候仍然行医采药,病人有求于他,他从不推辞。有一次,孙大夫正在家里研究草药,突然有个人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说:“大夫,求您救命,我父亲得了重病,现在昏迷不醒了。听闻您的大名,特来相求。”孙思邈一听,赶紧背起药箱往外走,边走边问:“病人在哪里?”来人回答说:“在十几里外的青石村,要走一些山路。”那人说完,看了看孙思邈说:“您年纪大了,能行吗?要不我回去再把我父亲抬过来吧。”孙思邈笑着说:“你放心,我身子骨硬朗着呢,你如果回去抬人,这一来一回不知道要耽误多少工夫呢。”说着便和那人一同直奔青石村。
阿是穴在人体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疾病在体表的一种反应,不同疾病,反应点不同。但是在中医诊断中,阿是穴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多与腧穴配伍用于治疗相应疾病。孙思邈是医学史上第一个发现阿是穴并对其命名的医者,综合其他方面的医学成就,孙思邈可谓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永垂不朽的医学家。
四、“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
“药王”孙思邈
一、“药王”孙思邈及其《千金方》
如果论及隋唐医学成就的话,有一位医学家是最不可忽视的,那就是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他的代表作是《千金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据说他活了100多岁,人们都称他为“神仙”,尊称他为“药王”。“药王”一词来源于佛教,佛教里有个药王菩萨,他以慈悲为怀,经常给人施药,救治众生病苦,所以人们就把精于方药、救人疾苦的孙思邈尊为“药王”。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戒医者要恪守职业道德的誓言,原文为:“我以阿波罗、阿克索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如果我违反了上述誓言,请神给我以相应的处罚。”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它还是不少中医院校的医学誓言,激励着无数中医医师恪守中医职业道德,捍卫中医职业尊严,为人类健康而努力。
二、“抓药”的来历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抓药”这个词,当医生给病人看完病后,经常会让病人去抓药来服用,而关于“抓药”的来历便和行医救人的孙思邈有关。孙思邈无论去哪里行医,只要听说有好的药材,便会不辞辛苦地翻山涉水去采集,有时进入深山老林,有时攀爬悬崖峭壁。但是因为每种药的药性不一样,所以不能放在一起,为了方便药物的采集和归类,孙思邈便做了一个布满口袋的围身,每采到一种药,他就把药放进一个小口袋里,这样不仅不会混淆,而且还便于采集更多的草药。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
在现在我们看来很常见的病症,如甲状腺肿大、夜盲症、脚气病、糖尿病等,孙思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指出,用羊的甲状腺可以治疗和预防人的甲状腺肿大;多吃动物的肝脏可以防治夜盲症;以彀(gòu)树皮煎汤煮粥食用可以用来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这比欧洲人发现此法早了一千年。同时,孙思邈还发明了导尿术,也首先发现了糖尿病患者的小便味甘甜,并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