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诀
孙思邈《长寿诀》

孙思邈《长寿诀》
读一老中医的手稿,见其文中引用孙思邈长寿诀,感觉很好,现摘录过来,送给有心的读者朋友。此诀文字简单,应该不用翻译,稍有古文常识即可读懂。
孙思邈的《长寿诀》全文:
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濒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社会日益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殷实,我们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越来越多的人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成终极目标。
于是,养生的方法也就热门起来。
所谓的养生就是懂得调和阴阳,以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懂得和践行养生之道。
孙思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许多博大精深的养生方法,以防病治病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方能奏效。
那么,哪些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助我们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呢?下面列举古今2位名人长寿养生的方法。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据史料记载,孙思邈活到142岁寿终正寝辞世。
他精通养生之术,提出许多可行的养生方法且能身体力行,年过百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这套养生方法就是养生十三法,方法步骤如下。
面常洗双手对搓36下,以发热的双手上下扫面。
勤做此法可美容、去皱。
目常运双手掌心互搓36下,用发热的掌心覆盖双眼。
合目,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圈,顺序先从左→上→右→下;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再顺序从右→上→左→下。
以上动作为一组重复3次。
感觉眼睛疲劳就可以做。
勤做此操可明目,治疗近视,缓解眼睛疲劳。
电脑族、玩手机的人尤其适用。
齿常扣慢慢闭嘴,带动扣门齿动作,须轻扣有声,重复动作30-50次。
能防止蛀牙、牙痛和牙齿退行性变等。
漱玉津(口水)口微闭,舌尖伸出齿外,从左→上→下→右贴着颊粘膜慢慢转12圈,将口水咽下去;同法反方向再做一次。
口微闭,舌头在上、下颚面转圈,先从左到右12圈吞口水,口水吞下要有带到丹田的感觉最佳;同法,从右向左再做一次。
二者结合具有强健肠胃之功效。
耳常鼓双手掌覆盖双耳用力向下压,然后放手,自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此法于每天早晚睡觉前后做,可提高记忆力和听力。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养生十三法,又名聪明法是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孙思邈有着102岁的寿命,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欢迎大家阅读。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暖手后双手轻轻用力同时向外抚摸。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这是他3个最重要的养生法

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这是他3个最重要的养生法上医健康孙思邈,又名孙真人,喜欢中医的朋友,对他应该很熟悉。
不同于其他名医,他除了看病的方子,更写了很多养生之道,我们也常常推荐给大家。
因为他的养生之道,最令人信服。
作为古代名医,他活了101岁,并且是无疾而终。
作为平均寿命仅仅60岁的唐代,孙思邈真乃「孙真人」——真是「修真得道之人」。
他并非先天健壮,反而从小却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近倾家荡产,因此他从小就懂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立志从医,并成为一名精诚大医,他的著作《千金方》,便是取自「有贵千金」中的「千金」。
把人的性命看得如此重要,他认为每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绝不是命里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保养有方,就能长命百岁。
自己身体力行,医病更养生,在百岁时仍是少壮面庞。
这样一位真人,他的养生之法,并非丹药,而就在生活日常里,这三点我们也可以学起来。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孙思邈0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吃对了就能养虽然从小是个药罐子,但他主张食养,认为「食能排百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食物平和而少有副作用,这也是我们日常可以随时调整的。
关于吃,孙思邈说了很多需要注意的点,坚持下来,让它成为你的习惯: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也就是说,如果不饿,就先不吃饭,不渴也不必饮水。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
吃饭次数可以多,但一次不要吃太多,否则难以消化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
淡味养人,少吃厚腻滋腻味道的食物,多吃五谷,少喝酒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须煮烂停冷食之东方人脾胃不及西方人,吃肉要吃熟的,而且不要吃冷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
吃饱了不要马上睡觉,容易积食。
可以去散步。
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
从天寒地冻的地方回来,先等一会儿,等到彻底暖了,再来吃热食。
02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养护脾胃养护脾胃的阳气我们的脾胃是在什么时候受到伤害的呢?孙思邈认为是在春夏。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
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1、精神: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
”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
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
”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
“食毕摩腹,能除百病。
”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
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
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
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
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
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
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
药王孙思邈临终遗言:想要活的久,多吃这几食物

药王孙思邈临终遗言:想要活的久,多吃这几食物
药王孙思邈临终留下长寿秘方,千年流传的食谱现在依然常见
药王孙思邈大家都知道是咱们国家很有名的人物,为咱们医药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们孜孜不怠的在寻找长生的方法,至今也找不到能够永生的方法。
药王孙思邈现在史学家都公认的活了有一百多岁,咱们可以从这位寿星身上多学学,即使不能长生不老,能活个一百多岁也是很好的结果了。
据历史流传,孙思邈在世的时候非常注重养生,认为人这一辈子,食补很重要,一辈子究竟能活多久跟平时的饮食是大有关系的,所以咱们经常的饮食一定要做到规律,有营养,建议生活中多吃以下几种食物,如胡萝卜,核桃,葡萄之类的,这些食物都是号称长寿食物,孙思邈也是经常的吃这些。
另外咱们也可以效法孙思邈的生活方式,做到常梳头,常摇头,常散步,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收获不少了吧,希望大家能效法药王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真心地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能够长命百岁。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秘笈

141岁药王孙思邈的13个简单易行的养生秘笈孙思邈,是隋唐著名的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他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
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当弟子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孙思邈创建的养生十三法,流传至今: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诀
1、发常梳。
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梳头发,经后脑至颈部。
早晚各做数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梳头动作,可以明目,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第一个方法是合眼或闭眼均可,用眼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
重复3次。
第二个方法是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这两个方法可强化眼睛的功能,对眼疾及近视有调节的作用。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右侧臼齿,各30至50次。
叩齿时,不用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叩。
叩齿一方面可锻炼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
4、耳常鼓。
两掌使劲把双耳掩上,用力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二是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折),双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要噗噗有声。
这动作要在每天临睡前做,可起到增强记忆和听觉的效果。
5、面常洗。
一是双手互搓数十次后,用双手心上下敷面;二是两手搓热后,双手同时向外摩面。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6、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1次,共做6次。
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7、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
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的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要做50下,能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和胃痛、腰痛。
8、腹常揉。
搓手36下,手热后双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就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要由小到大,做9—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摄谷道。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
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肛门放松。
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相传这个动作是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0、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
要延年益寿,得由双脚做起。
11、常散步。
轻松地散步的时候,做好心无杂念。
如果方便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学练一下八卦走转。
卫生组织认为,散步确实是对健康长寿有很大益处的一种运动。
12、脚常搓。
一是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回脚跟为一下,共做数十次;二是两手大拇指轮流搓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上述两个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由于脚底集中了全身所有器官的反射区,因此,经常搓脚可以强化身体器官,对身体的全面健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