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合集下载

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中华 脑血 管 病 杂志 ( 电子 版 )2 1 年 1 01 0月 第 5卷 第 5期 C i JC m m  ̄cDs(lcoi E io )O t e 1 , o5 N . hn e b v i Eet n d i ,c br 0 1 V l , o5 r c tn o 2

临床研究 ・
血 管 内治疗 颅 内段椎 动脉 夹 层 动 脉瘤
薛绛宇 李立 白卫星 王子亮 李钊硕 许 岗勤 朱 良付 李天晓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 1 例颅 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的治 疗效果 。方法 7 20 年 5月至 08
2 1 年 2月河 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 收治 l 01 7例颅 内段 椎动脉 夹层动脉 瘤接受血 管 内治疗 。3例栓 塞动脉瘤 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 ,4例 采用血管 内重建技术 :2例支架辅 助弹簧 圈技 术 , 1 l 2例单纯 多个
L ,A e x g, A G 一ag L h osu , , — n Z in - ,IT nx o Dp r et iB IW i i W N l n ,IZ a— o XU —n i h l q ,HU Lag u L i —i . eat n g i f a a m
I tre t n lT e a y He a rv n i lH s i l Z e g h u 4 0 0 C ia n ev n i a h rp , n n P o ic a op t , h n z o 5 0 3, h n o a C rep n ig a to : I T a — i o E— i: r 1 i n i o r . 6 . o o rs o d n uh r L i n xa , ma l d . i a x a @ i 1 3 c r t p n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颅内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发生撕裂,形成一个假性腔,在腔内血流的作用下逐渐扩大。

该病病程较长,症状隐匿,但一旦引起脑梗死或子动脉壁瘤破裂进行性增大,会给患者的生命和身体造成重大威胁。

对于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治疗:对于被确诊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立即积极治疗。

目前,手术和介入治疗被广泛认可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在夹层部位放置血管内接近装置,堵塞假腔和消除下行血流动力学影响,稳定病情。

介入治疗采用经动脉置管技术,将血管内的金属支架导管送至夹层血管内,通过堵塞穿破鞭骨动脉开口来排除夹层。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控制病情。

2.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和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或者疑似动脉瘤破裂的征象,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3.避免诱因:颅内椎动脉夹层容易发生脑梗死,为了预防梗死的发生,患者应避免诱发梗死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需要控制好相关疾病。

4.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搭配,少食多餐,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5.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抗血小板药物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减少了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6.心理疏导:颅内椎动脉夹层患者常常会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惑,提供积极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活动来减轻心理负担。

7.定期复查:颅内椎动脉夹层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特别是在术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应定期进行颅内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检测颅内椎动脉内部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以便及时发现夹层的再出血或复发。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椎动脉是从颈椎1-3级的椎动脉孔出发,经过颈椎横突和椎管,最后进入颅腔,供应大脑后部和背侧。

椎动脉供血区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下部。

颈动脉病变及颈椎病变影响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可引起重大的神经系统疾患,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眩晕等。

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易于操作的检查方法,在颈部血管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椎动脉发育异常是指在胎儿期或幼年时,椎动脉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椎动脉未完全发育2. 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减少或缺如3. 椎动脉位置异常,如前位或后位这些异常可能会导致椎动脉供应区的缺血性病变或脑梗死,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椎动脉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检测颈部、颅底的血流情况变化来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

B超等非侵入性手段尤其适用于儿童和孕妇,可以有效避免了传统高分辨率磁共振显像(HR-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可能产生的辐射危害。

在椎动脉病变方面,早期诊断是有关治疗效果的关键。

常见的椎动脉病变有以下几种类型:1. 动脉粥样硬化(AS)2. 动脉瘤3. 动脉夹层4. 血栓形成AS是指动脉内的胆固醇、脂肪等物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并逐渐形成斑块最终会堵塞管腔,引发缺血性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超声检查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AS患者的斑块特征,并根据危险性状和程度制定治疗计划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动脉瘤是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和薄弱处形成的球形或卵圆形扩张,常见于椎-基底分叉处。

通过超声检查结合颜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U)等技术,可以对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估,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动脉夹层是血压过高导致血管内膜剥离,形成假腔,在其内径腔与原腔相通的疾病。

该疾病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医生的难题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和定位动脉夹层,同时精确测量假性腔的大小和位置,以便决定不同治疗方法的方案。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Wallenberg综合征;椎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作者】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3**************患者,男性,39岁,公司职员。

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0 h余”入院。

患者发病前1周前曾有急刹车导致剧烈转头动作,后出现颈部疼痛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1年余,最高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 kPa),未曾口服药物治疗,曾有高血脂病史。

否认吸烟及饮酒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无脑卒中家族史,近期无发热史。

查体:BP 165/105mmHg;神清,答题确切,言语清晰;左额纹变浅,左眼裂变小,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直径约2mm,右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灵敏,两眼水平眼震(+),活动自如,左鼻唇沟稍浅,口角稍右歪,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合检查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提示正常。

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示:左侧延髓下端背外侧脑梗死,见图1A;颈部MR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血管显影不清。

后行DSA检查提示:LVA V3~V4段动脉管壁不规则,节段性血管狭窄,呈不规则的增粗和变细交替出现的“珠线样”改变,见图1B。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壁层之间发生断裂,导致血液在其中一层内流动,形成夹层状。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主要根据夹层的位置和形态来确定,常见的分型有以下几种:
1. 壁内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通
常不涉及外膜,形态呈膜状或薄层状。

2. 壁间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中膜和外膜之间,通
常不涉及内膜,形态呈纤维状或翼状。

3. 混合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同时涉及内膜和中膜或中膜和外膜
之间,形态呈复杂的混合状。

4. 椎基底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进入颅腔前的部位,形态呈漏斗状或鼓状。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壁内型及壁间型椎动脉夹层常可自行愈合,而混合型椎动脉夹层则需要手术干预;椎基底型椎动脉夹层则易发生致命性脑梗死,需及时诊治。

因此,对椎动脉夹层的分型及早发现和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 1 -。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摘要】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❷底旨跤澳匝❷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 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

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 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

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置入;弹簧圈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CUI Yan-feng, ZU Mao-heng, GU Yu-ming,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16, 13 (35): 113-117[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ethod :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clinical data from 1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Xuzhou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August 2015.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f aneurysms. DSA , CT and clinical follow-up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odified RANKIN Scale ( mRS ) scor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Result : All 16 cases were successful treated without bleeding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12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st ent impla nted in PICA and then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proximal vertebral artery and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1 case died after operation. An acute hydrocephalus occurred in 1 case after operation an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follow up 1-24 months,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bleeding and infarction. 7 cases were followed up by angiography , DSA showed that 7 aneurysms were disappeared. 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is feasiable.The selective method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eurysm is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 Vertebral artery;Dissecting aneurysm;Stent implantation; CoilFirst-author' ❷发3讨论自发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0)/万人口[3], 80%发生在30〜50岁人群。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解决方案
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结合神经外 科、影像科和心血管内科等专业医生 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治疗过程
治疗策略
诊断明确
通过CTA、MRA等影像学检查, 明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
累及范围。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等。
治疗结果与预后
治愈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愈率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
到缓解或消失。
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 感染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症 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复发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需要定期复查和 随访。
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要 长期随访和关注。
02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分析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成因
遗传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家族遗传性动脉瘤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 重要成因之一,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壁结构 异常,增加动脉瘤发生的风险。
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使血管壁变脆、弹性减弱, 容易发生夹层分离。
动脉壁 损伤,引发夹层形成。
05
病例总结与反思
本病例的治疗经验与教训
早期诊断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复杂,易误诊, 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以便早期确 诊。
紧急处理
在疑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情况下, 应立即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以便快 速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时机
在确诊后,应尽快安排手术,以免夹 层动脉瘤破裂导致严重后果。
术后护理

外伤后左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案例分析

外伤后左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案例分析

解 离 性 动 脉 瘤 亦 称 剥 离 性 动 脉 瘤 或 夹 层 动 脉瘤 , 为少 见 病 ,9 4年 Y m ua温 习 文 献 中 的 报 19 a ar 告共 1 2例 ; 6 可发 生 于颅 内血 管或颅 外血 管 , 但好 发 于颈 内动 脉 、 脑 中 动 脉 、 基 底 动 脉 ; 见 于年 轻 大 椎 多 人 , 高峰 年龄 为 2 3 其 0— 0岁 , 男性 多于女 性 ; 床 主 临
院 ) 左 椎动 脉 PC 以 近 可 见 椎 动 脉 表 形 扩 张 , : IA 侧 位可见 有与 正常 血脉 较淡 边迹 表现 , 无分 开影 。 余椎
要表 现为 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或脑 缺 血 症 状 , 部 分 都 大
述头 痛 、 颈痛 和 眩晕 。此 例 即表 现 为 蛛 网膜 下腔 出 血, 剧烈 头痛 。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5期
川 北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o.2 N _ 1 2. o 5
20 0 7年 1 O月
J RNAL OF NORT I HUAN ME C L CO L GE OU H SC DI A L E
0C・ 0 7 t2 0
2 0 H 0, 0 mm 8月 1 日查 体 , 7 体温 3 . 8 8—3 . 9 0度 , 腰
穿检 查 , 黄 色 脑 脊 液 , 压 4 0 m 8月 2 淡 脑 0 mH 0, 2 日, 脑 室外 引流 术 , 行 8月 2 3日, 病人 自行 拔 除 , 8月 2 日腰 穿 , 力 4 0mm 终 末 压 20 mm 8 4 压 0 H 0, 5 H 0, 月2 6日腰 穿 , 力 4 0 m 8月 2 日转 院 治 压 0 mH 0, 7 疗 。辅 助 检 查 : C 0 . . 头 T( 4 84)未 见 异 常 ; C 头 T (48 1 ) 0 . . 7 左枕 叶可见 高 密度 改 变 ( : 明伤 当时 注 说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椎动脉夹层是一种较为罕见但危险的血管疾病。

它是指在椎动脉内部形成的一条裂隙,导致血液在夹层内缓慢流动,可能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干扰正常的血液供应,并有可能引发中风、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椎动脉夹层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但以下几个原因是比较常见的:1.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椎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动脉血管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斑块形成和狭窄。

这些因素导致了血管壁脆性增加,容易发生夹层。

2. 外伤:头颈部外伤是另一个常见的椎动脉夹层的原因。

外伤可以导致血管壁损伤,进而使其形成夹层。

外伤的形式包括运动伤害、车祸、跌落等。

3.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的厚度增加,弹性减弱,易于出现血管病变,包括夹层。

高血压患者患椎动脉夹层的风险较高。

4. 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并形成的肿块。

血管瘤的壁内压力增加,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夹层形成。

5. 先天性血管异常:有些人天生就存在血管壁薄弱、缺陷或其他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增加椎动脉夹层的风险。

6. 烟草使用: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形成夹层。

7. 药物滥用:某些兴奋剂类药物,如冰毒、可卡因等,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椎动脉夹层的风险。

8. 颈部姿势异常:长期保持不良的颈部姿势,如低头、弯腰等,会增加椎动脉被压迫、受损的几率。

以上是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不同,对夹层的易感性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预防椎动脉夹层的发生,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颈部外伤、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等。

如果出现椎动脉夹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
维普资讯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 8月 5日第 3O卷第 8期内科 版 ChinJPostgradMed,August5th2007,V01. 坠
·47 ·
临 · 床 论 著 ·
颅内椎 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的临床 特点和影像学特征
潘 东波 陈晓 丽 韩钊
临床 资料
收集温州市第八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1998年 4 月 ~2006年 12月治 疗 的 15例 VBA—DA患 者 ,男 9 例 ,女 6例 ,发病年龄 24~66岁 。分别经头颅 CT、 磁 共 振 (MR)、磁共 振 血 管 造 影 (MRA)、CT血 管 造 影 (CTA)、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DSA)及 对 比 增 强
样闭塞征 5例。82例行 DSA检查 ,发现串珠样 /线 样征 68例 ,双腔征 16例 ,锥样闭塞征 7例 ,同时有 串珠样 /线样 征 和双腔 征 1O例 。33例行 MR检 查 , 发现动脉壁 内血肿 25例 ,内膜瓣 8例 。33例行对 比 增强的 3一DSPGR检查发现双腔征 22例。
文献报道 107例 VBA—DA患者 中表现为椎 一 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9例 ,表现为脑梗死症状 24例 , 表 现为 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症状 71例 ,1例 表 现为 面肌 抽搐 ,1例表 现为左上肢及左胸疼痛 ,l例女性患者 表 现 为性 高 潮 时剧 烈 头痛 ,植 入 动脉 支 架后 头痛 症 状 消失 。
作者单位 :325000温 州市第 八人 民医院神经内科(潘东 波 );温 州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陈晓丽、韩钊 )
结 果
1.临床表现 :15例 患者 ,1例仅表现为椎 一基 底 动 脉缺 血 的症 状 ,即 头晕 、恶 心 、呕 吐 及 耳 鸣 等 , 四肢肌力正常。4例表现为脑梗死症状 (一侧或双侧 小脑 、脑干 、丘脑梗死 ),其 中小脑梗死 2例 :头晕 , 视物旋转 ,恶心呕吐 ,共济失调 ;脑干梗死 1例 :头 晕 ,构音障碍 ,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 ,一侧肢体偏瘫 , 偏 身感 觉障碍 ,表 现为 Wallenberg综合征 ;双侧脑 干 、一侧丘脑梗死 1例 :发病前记忆力 、计算力 、定 向力等认知功能障碍 ,发病时肢体抽搐 、双眼凝视 、 昏迷及四肢瘫等 ,表现为椎 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1O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其中发病前有头 晕 、共 济 失 调 症状 4例 ,突 发 剧 烈 颈枕 部 疼 痛 伴 恶 心呕吐 6例 ;意识障碍、昏迷 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1O例 ;不同程度肢体肌力下降(O~4级 )6例 。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分析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分析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分析目的浅析将多支架技术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将于2014年8月~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5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形态,为患者提供双支架治疗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三支架治疗等。

结果在为患者提供治疗后,通过造影结果发现,支架植入处血流有显著变化,同时夹层扩张处缩小。

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血栓事件,未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仅发生1例严重血管痉挛对比剂滞留,在使用罂粟碱后能够迅速减轻。

在随访时,大部分患者的头晕症状消失或是缓解,同时患者在术前存在的饮水呛咳症状消失或是缓解,仅有1例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造影随访发现,采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1例患者动脉瘤没有再通情况;多支架治疗后,有8例夹层动脉能够恢复到正常,同时,6例扩张部分有显著变小。

结论采用多支架技术对患有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出现的有关病症。

标签:多支架技术;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技术要点及疗效近几年,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不断发展,同时神经介入材料以及方式也有改进,针对后循环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措施与疗效,也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循环颅内段夹层动脉瘤,较为罕见的有颅内段椎动脉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这两种病变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仍旧是一个重要的难点与考验。

本次研究中,本院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使用多支架套叠技术对患有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临床表现、技术要点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于2014年8月~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5名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在36~66岁,平均年龄为(52.3±0.8)岁。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
夹层动脉瘤是血管的异常扩张,通常会引起血管壁的撕裂,导致血液在血管壁内部形成一个假腔。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是指血液在夹层动脉瘤内部通过假腔进行供血的机制。

夹层动脉瘤假腔指的是形成在动脉壁内、与真腔相分离的异常管腔。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会从心脏通过主动脉进入各个分支动脉,而在夹层动脉瘤发生后,血液会进入夹层动脉瘤的假腔内部。

假腔是通过撕裂的动脉壁内部形成的,通常是由于动脉壁的强烈撕裂或动脉壁的层间出血引起。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是通过两个主要机制来实现的。

首先是动脉壁内的撕裂导致了血液的分流,其中一部分血液进入了夹层动脉瘤的假腔内。

其次,由于撕裂造成的动脉壁的压力变化,夹层动脉瘤假腔内的血液会形成涡流,进一步推动血液进入夹层动脉瘤的假腔。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由于假腔与真腔相分离,两者之间的压力差异会导致进一步撕裂或动脉壁破裂,从而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此外,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引发血管堵塞或栓塞。

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的理解对于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治疗策略通常包括手术修复,通过缝合或覆盖夹层动脉瘤来防止进一步的撕裂和假腔供血。

此外,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如内膜支架等)也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总之,夹层动脉瘤假腔供血原理是夹层动脉瘤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夹层动脉瘤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 32•中|nj实用阪刊 202丨年 2 Jj 第 48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丨of Practica丨Medicine,Fe丨>•2021,V〇l. 48, No. 4metformin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alone a randomized pla-ct*l)〇-controllecl trial [ J . Pharmacotherapy, 2013,33 ( 8 ) : 817-826.I)OI:10. 1002/phar. 1301[2 J Seaquist EK, Anderson J, Childs B, et al. Hypoglycemia and diabe­tes: a report of a workgroup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ihe Endocrine Society [ .1. Diabetes Care, 2013, 36 ( 5 ) :1384-1395. L)0l:10.2337/dc12-2480.^3 ]Duan J , Zheng C, Gao K , et al. Ultrasonography of lower limb vascu­lar angiopathy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ndfinding its relevance to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formation ^ J j. Pak JMed Sci, 2014, 30(1):54-58. 1)01 : 10. 2337/dc l2-2480.[4]关子安,孙茂欣,关人顺,等.现代糖屎病学[M].大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7.[5]欧阳征丨:,孟莉娟.彩色多蛰勒超卢对2型糖泌病伴高血丨K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W动脉硬化杂志,2016, 18(12):972-974.[6]易芳,王小书,秦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奄老年2型糖冰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 (5 ):878-881.[7]朱静.用彩色多«•勒超声检査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3):丨64-165. D01:10. 3969/j. issn. 2095-7629. 2018. 23. 121.[8]周畅,周军,廖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搪尿病及高血压患齐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J].航空航天医学杂忐,2016,21(10):1763-1764. D0I :10. 3969/j. issn. 1005-9334. 2010.10.006.[9]张韬,赵峰,王洪兴,等.18 M H z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民学,2016,19(29):3539-3544. DOI :10. 3969/j. issn. 1007-9572. 2016.29.006.[10]王晓蕾,李雪娇.彩色多普勒超卢诊断老年2型搪味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丨6) :40874088.DOI: 10. 3969/j. issn. 1005-9202.2017. 16.082.(收稿 U 朗:2020-07-15)(本文编辑:傅利霞)高分辨力M R 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刘彦荣1苏雪娟1宋彦21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473000;2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73000通信作者:刘彦荣,Email :liumiumiwo@ 163. com【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 R丨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价值。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王朝华;谢晓东;程美雄;张昌伟;范锋;张紫寅;游潮;贺民;孙鸿【摘要】目的:总结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ruptured vertebral dissecting aneurysms,RVDAs)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探讨其血管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RVDAs40例,其中内孤立术9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20例,双支架置入4例,覆膜支架置入7例.结果:39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4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9例行内孤立术患者闭塞效果确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20例患者中,11例致密填塞者夹层未见显影;7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大部填塞患者,5例夹层无改变,2例瘤体缩小;2例疏松填塞患者,瘤体缩小.4例行双支架置入者,DSA随访的2例示夹层病变局部血管管腔扩大,瘤体较术前缩小.7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6例置入成功,夹层病变未见显影,支架通畅;1例因动脉迂曲,支架未能成功置入,术后1d患者发生夹层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是RVDAs的理想的选择,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5页(P217-221)【关键词】动脉瘤;夹层;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支架【作者】王朝华;谢晓东;程美雄;张昌伟;范锋;张紫寅;游潮;贺民;孙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率较低,约为1.5/10万,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1]。

椎动脉瘤标准

椎动脉瘤标准

椎动脉瘤标准一、引言椎动脉瘤,作为一种相对罕见的血管病变,近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椎动脉瘤的诊断率也在逐年上升。

为了更好地规范椎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本文将对椎动脉瘤的标准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椎动脉瘤概述椎动脉瘤是指椎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而形成的肿瘤样病变。

根据瘤体形态和病理特点,椎动脉瘤可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三种类型。

椎动脉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遗传因素等。

椎动脉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缺血、脑梗塞等严重后果。

三、椎动脉瘤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椎动脉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

当瘤体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时,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医生在接诊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椎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椎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1)超声: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点,是筛查椎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超声可以显示椎动脉的血流情况和瘤体的形态,但对于较小的椎动脉瘤和深部病变的显示效果有限。

(2)CT: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增强CT扫描还可以显示瘤体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瘤体的性质。

(3)MRI:MRI检查具有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以显示椎动脉瘤的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

MRI还可以评估瘤体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4)DSA:DSA是诊断椎动脉瘤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

DSA检查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李静伟;吕超;杨帆;李桂林;张鸿祺【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患者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

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CTA)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图1),未予治疗。

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患者既往无明确颅内出血及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最高160/110 mmHg,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d,血压控制为140/90 mmHg)。

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发音略模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行全脑DSA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处动脉瘤。

考虑患者病史较长、症状较轻、病变累及范围广及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暂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及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d,1次/ d)等3个月保守治疗。

3个月后行高分辨MRI提示:双侧椎动脉假腔形成,周径增粗,对脑干形成明显压迫,并且管壁强化明显,提示管壁结构不稳定(图2)。

DSA复查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及多发动脉瘤较前有增大趋势(图3,4),存在破裂出血及脑干缺血等风险,遂决定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页数】3页(P656-658)【作者】李静伟;吕超;杨帆;李桂林;张鸿祺【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例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伴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J], 陈志鹏;霍晓菁;徐鹏2.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J], 潘耀华;江基尧;丁圣豪;万杰清;徐巳弈;包映晖;梁玉敏;殷玉华;熊文浩;邱永明3.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J], 康慧斌;纪文军;刘爱华;李佑祥;吴中学4.血管内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J], 陈志;冯华;朱刚;缪洪平;王宪荣5.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 [J], 刘建民;张鑫;许奕;洪波;张珑;赵文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chemic symptoms
症状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ymptoms Unilateral, occipital headache with or without ipsilateral neck pain, followed by progressive onset of ischemic symptoms, is the hallmark of VA dissection [5, 22]. A prospective study found that headache or neck pain occurred in 57 (85%) of 67 patients with VA dissections; intracranial VA dissection presenting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ymptoms carries a relatively good prognosis Posterior fossa mass effect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ates of rebleeding of ruptured VA dissecting aneurysms range from 30% to 71%. Rebleeding most often occurs during the hyperacute phase: 57%– 93% of rebleeding occurs within 24 h of the first hemorrhage. Reported mortality rates for patients with rebleeding are 47%–71%
•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AH, a dissecting aneurysm with proximal and distal stenosis (pearl and string sign) is the typical angiographic finding; retention of contrast medium within the pseudolumen on delayedphase images are diagnostic of VA dissectio血、缺血、无) 位置:是否涉及分支或基底动脉 是否出血 优势 若为双侧,要判断出血侧别
Dissection of the V4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clinicoradio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治疗方式的选择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Proximal parent artery occlusion: leaving the aneurysm itself, can be performed emergently to prevent rebleeding before elective bypass surgery or when surgery is contraindicated; • Use of an intravascular stent: another therapeutic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origin of the PICA; • Hypoplastic contralateral VA or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VA dissections: Stents, followed by coil embolization of the pseudoaneurysm, can preserve the arterial lumen while excluding the aneurysm from the circulation; • 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 stents, several limitations. vessel rupture during placement of the stent or coils acute thrombotic occlusion of the stent or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dissecting aneurysm with detachable coils (internal trapping), and concomitant occlusion of the parent artery, is considere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ruptured VA dissection in the acute stage VA dissection involving the origin of the PICA, bilateral VA dissections, and VA dissection with a hypoplastic contralateral VA remain therapeutic challenges. Treatment of VA dissection involving the origin of the PICA is problematic because inadvertent occlusion of the PICA might cause brain stem or cerebellar infarctions. In these patients, bypass surgery (occipital artery–PICA anastomosis), followed by endovascular internal trapping of the dissecting aneurysm, is generally recommend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