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教法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八章《运动和力》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的三要素4、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5、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全章概述:这一章是力学的开篇,学生在已经有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知识作为基础,本章学生将学习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进而归纳出力的一般性概念以及测量、描述力的方法,并直接为第九章和第十章及杠杆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机械功的内容学习打下基础。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力的初步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4节,建议7课时第一节力弹力1课时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1课时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检测及评讲2课时在摩擦问题中,要注意静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区别.对于静摩擦,运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它的大小.对于滑动摩擦,运用压力和粗糙程度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它的大小。

2.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物体的受力分析是个难点,物体受的力也就是外界对它的作用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肯定要受到重力(地球的作用),其次再分析与它接触的物体对它所施加的力,如拉力、支持力、摩擦力等.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简答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怎样描述物体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问:百米赛跑时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 (观众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的,裁判员 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的)
学生交流 归纳:
思考题: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怎
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如: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s,24 届奥运会一万米赛跑的成绩是28min,怎 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为什么能用路程跟时间的比来比较? 既然如此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吗?
你/s
48m/s
40m/s
谁的速度大、速度大什么意思说、意义、换算
关于单位换算:
1 km 1m 1m/s= 1000 3.6 km/h 1 1s h 3600
1km 1000m 1 1km/h= m/s 1h 3600s 3.6
对于复合单位,要教: 读法、写法、 换算的推导过程。注意规范性
教材教法分析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的教材分析(内容提要)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 二、课标要求 三、 课时建议 四. 各节教法建议 五、希望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误差、力、力的三要素、惯性、 平衡状态、二力平衡、 2、基本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基本技能: 刻度尺、钟表、停表的使用
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很重要,过 去常被忽略,新课标对估测提出了 明确的要求。基于这一点成了中考 的依据。
长度的测量
AB长还是CD 长?中心的两 ★通过图片的讨论认识到直觉往往不可靠,要对 个圆哪个面积 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借助仪器来测 大? 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描述、位置的相对性、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力的作用、摩擦力、二力平衡等。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数学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数学工具,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准备实例和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解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教法分析

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教法分析

力作用,物体将处于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2.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则物体受到的力必定是平衡力。 • 3.已知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 向,便可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节教材教法分析
第三节 摩擦力
一、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 课标要求
中考说明要求
1、影响滑动 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 2、摩擦在实 际中的意义
通过常见事例 或实验,了解 摩擦力;会测量 水平运动物体 所受的滑动摩 擦力。
二、新旧教材对比
旧教材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其实 测的是拉力,由于二力 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
新教材
二、新旧教材对比
旧教材 新教材
四、主要教学内容 摩擦力、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 滑动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 大小的因素、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五、教学目标 略
六、教法建议
1.认识摩擦 方式:从实验观察,问题思考出发: 目的:知道摩擦力的存在(种类) 和对物体的作用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 发。依据“从生活走 向物理”的理念
引入 方法一:小实验
三、课时安排
约需要8课时左右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 二力平衡 第3节 摩擦力 复习总结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本章可研究的课题很多,可 扩展的空间很多。愿大家根据自 己学生的特点,量力而行,有选 择的开展教学活动。
各节教材教法分析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牛 顿第一定律。用 物体的惯性解释 自然界和生活中 的有关现象。例 如刹车转弯车内 现象 中考说明要求 1、理解物体的 惯性 2、了解牛顿第 一定 律
(1)课标中科学内容划分三个一 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 能量。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 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 着相互作用。 (2)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划 分四个二级主题,多种多样的运动 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 和磁,本章的知识从属于机械运动 和力这个二级主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力和运动
年级

科目
物理
时间
标题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中心发言人
成员
一、教材分析
《运动和力》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 力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知识的系统性来说,这样的编排无疑是递进、合理的。本章初中物理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并对以后有关运动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 地位,是学习压强、功和能、浮力等有关初中重要知识内容必备的基础,所以本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章节。学习好本章内容,学生对力学概念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会建立自信心。学生如果不能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将会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甚至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
二、学情分析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本章的学习有利的因素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如: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管理的一些知识,如: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等简单力的形式,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如:许多同学很容易认为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所以本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给出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对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进行解释。
单元测试------------------------------ -----------------------1本处不设反思,只针对目标的遗漏和目标教学深浅的把握进行补充说明,没有可以不写)
第二节二力平衡---------------------------------------------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
复习------------ ----- --------------------------------------1课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章第1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第3节“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斜面、皮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说明其应用。

(3)解释惯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推、拉、挤、压等。

(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我所教授的八年级学生在年龄特征上正处于青春期的中段,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勇于尝试新事物。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物理知识。在学习习惯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存在拖延、上课走神等问题,需要引导和改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整体性和情境性,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存在的疑问。
2.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环节,提升学习能力。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2. 惯性;3. 重力;4.摩擦力;5. 二力平衡;6. 压强。

具体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乒乓球被击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弹簧、挤压海绵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足球等。

(2)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足球被踢出去,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力作用的什么效果?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请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等。

对于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如重力、摩擦力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对运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例子,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用钩码挂在滑轮上,观察钩码的下降速度等。

4.巩固(10分钟)讨论并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介绍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更深入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3.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练习组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概念、运动状态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章主题——运动和力,强调力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时汽车的运动状态变化、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题:完成课后练习题6-10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5.拓展思考题:针对本章内容,提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文章,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初中物理_运动和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运动和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复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的基础上,复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第一次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初步了解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初步了解了惯性知识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平衡力的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零散的,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由于本节课中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研究方法(实验加推理)的特殊性,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综合性,惯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学生在简单“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思维定势影响等原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

由于班级不同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同时复习课学习的知识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不再像探究新知识那样充满乐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往往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现象,这些因素都给复习带来一定困难。

但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解释生活中典型实例,都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复习课的学习兴趣。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六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上课,边学习边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说课稿
2.平衡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这些力的概念、特点及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动画、图示等方法,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理解。
3.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遵循清晰、简洁、层次分明的原则。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标题和知识点框架,中间为详细讲解和示例,右侧为总结和提示。
1.主要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平衡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拓展学习空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物体运动状态的短视频,如滑板运动员在斜坡上滑行、足球运动员踢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如何改变的?力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引发学生思考。
3.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进而理解惯性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本次教学活动,为您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活实例为依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绳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阐述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运动和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

5.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2. 难点:运动和力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和力的知识,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优秀教学案例
2.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演示,直观地展示摩擦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3.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实验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4.惯性: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本质和惯性的应用。通过实验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惯性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惯性的知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内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二力平衡、惯性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如自行车刹车、鞋底防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讨和实验,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提纲
1 2 3 课标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策略 4 教学建议
2011版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 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本节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 定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 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液泡(缩小使感温 更加灵敏0
传统的探究方式
增加的探究方式
创新的的探究方式
问题设计:对比这些方法传统的探究方法,有什么优 缺点?
情境族二:通过选用半成品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平衡力条 件实验,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有评估意识。
0 温度计的改进2.标准与刻度
把小瓶放在冰水混合物 中,当示数稳定时在水 柱表示的位置刻上0℃
•教材资源丰富,贴近生活实际。
单位 温标规定 了解常见的 温度值
使用方法 类型(体温计)
摄氏温度 温度计的 使用
构造
温度计
探究实验: 测量水的 温度
设计 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 新课程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先学后教,以学 定教。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 教师:演示温度计、烧杯(2只,分别装热 水、冷水)多媒体设备等 • 学生:实验用的温度计、烧杯(3只,分别 盛热水、温水、冷水)、试管、滴管、烧 杯(内盛红墨水)、带细长玻璃管的橡皮 塞、透明吸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说教学过程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第五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解读提纲
1 2 3 课标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策略 4 教学课时与反思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第1节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符号t 单位:摄氏度(℃) 2.摄氏温度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温度
构造: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3.温度计 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 使用方法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 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2011版课标要求: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本节教学目标:
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会从 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 系。 2.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体会透过众 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策略一: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三维学习目标
《温度计》学习目标
1.通过拉车运动实验体验,感受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能 正确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 2.通过经历斜面小车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科学 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价值。 3.通过相关情境族的操作和分析,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使用教材的构想: 增加了手拉正、反小车的实验,加强学生对摩擦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感受环节。
三维教学目标的精确制定是师生有效学习的保证。 情感态 度与价 值 观
知识与 技 能
载体 桥梁
过 程 与 方 法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 三者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 教法:实验、观察、讨论、训练和讲解相 结合,启发式综合教法。 • 学法:小组讨论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 析归纳等方法。
°c
2.放
°c
3.读
偏大 正确
偏小
策略三:总结提炼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
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变量法 教 学 重 点
探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探究多因素问题 思路模型
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等量替代法
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 利用拉力测量摩擦力
运用已知量求 出另一个无法 直接测量的量
理想推理法
在斜面小车实验的基础上推 冰水混合物
100摄氏度是这样标注的: 把小瓶放在沸水中,当 示数稳定时在水柱表示 的位置刻上100℃
100℃
0℃
沸腾的水
温度计的改进3.感温物质
100℃
102 908070605040302010 1020
0℃
水银、酒精、煤油 测温物质的 ← 选择
情境族三:通过观赏平衡与非平衡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达并解释相关现象,体会平衡之美。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构造特点:缩口 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 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 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 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起创设情境、 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 主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 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对三维 目标的具体化,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成功的 ----感悟体会 体验。 ……真正伴随人一生的并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 知识升华后留存于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冯.劳厄
基于核心素养 构建优效课堂
神舟飞天
蛟龙入海
和谐最高时速486.1公里
玉兔登月
物理课程总目标
为提高科学素养而努力!
使学生: 1、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用科学原理和科 学研究方法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神。
核心素养
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 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 ----学习所得 生活”“责任担当”“勇于探究”几个层面。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沐浴七色的 阳光,聆听四季花开的声音,感受力的美 与和谐,传递热的温情,世界是多姿多彩 的,让我们和学生手拉手,一起去探索未 知的奥秘!
谢谢!
• 使用教材的构想:将探究实验改为半成品开放性探究实验,增加实验 方案的评估、对比环节。
策略二: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情境,有效组织探究。 例如:《二力平衡》情境族一: 通过故事情境的思考与分析,知道平衡状态的含义 ,认识二力平衡的含义。
八马拉车 单马拉车 问题设计: 从单马拉车到八马拉车能加快马的运动速度吗?可能 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明理由?
1.空矿泉水瓶
瓶内空气变热 瓶内空气变冷
体积膨胀 体积缩小
2.金属球
金属球变热 金属球变冷
体积膨胀
体积缩小
物体温度变化
吸管
体积热胀冷缩
细管中水位升高与下降 (体积的热胀冷缩)
水温度的高与低
3。一小瓶水
温度计的改进1.结构改进
挂环(封口防止液体 膨胀过多溢出,操作 方便)
玻璃套(保护毛细管)
毛细管(使体积变化 更)
解读提纲
1
2
课标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3
教学设计策略 4 教学建议
心理特征
好奇心求知欲较强,
认知能力
学 情
知识准备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注重直观的感性认识, 对于温度有直观的认识,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不会用准确语言描述;接触 不能深入的理性思考, 兴趣又不容易保持。 过体温计和寒暑表,读数过 很难从现象看到本质。 程不科学。对测量工具的测 量原理、标准和设计思想不 太明晰。
在事实的基础 上科学推理
不受力
1.理解力和运 动的关系
对于运动状态 来说等效
逻辑 推理 模型
受平衡力 受非平衡力
教 学 难 点
2.摩擦力的影响 因素计划的制定 3.实验装置的 评估和改进
科学探究七步 探究模型
对比模型
课后练习:着眼建立知识对比模型,达到思维迁移, 知识外化的目的。
冰受到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运动员穿着滑 冰鞋(如图)在冰面上滑行,冰面受压会熔化变成水。请 你解释为什么滑冰鞋底部的冰刀会设计得很锋利?穿着 滑冰鞋,在水泥路面上难以滑动的运动员,为什么可以 在冰面上飞速地滑行?
《温度计》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情境的思考与分析,知道平衡状态的含 义,认识二力平衡的含义,有利用示意图表达现象 的意识。 2.通过选用半成品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平衡力条件实 验,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有评估意识。 3.通过观赏平衡与非平衡物体的图片和· 视频,理解 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解释相关现象,体会平衡之美 。
——第四章第一节《温度》说课稿
小店刘家堡一中 樊红亮 2017.10.16
解读提纲
1
2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学情分析 3
教学设计策略 4 教学建议
•本节在课标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运动和相互作用 能量 物态变化
科学内容
《温度》不仅是学生学好物态变化的基础,也是学 好热学的基础。因为温度的概念是理解有关内能及 热量等知识的前提,同时,温度计也是教材第一次 比较系统的介绍的测量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