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话语与现代性批判_哈贝马斯美学思想述评

合集下载

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近现代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近现代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近现代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近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塑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如何揭示了近现代社会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

一、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概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源于对于现代社会理性化过程的反思。

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理性成为掌控社会生活的中心议程。

然而,这种理性化过程也伴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社会不平等的加深。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批判理论揭示这种权力和不平等的根源,并通过对话与交流来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近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近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思想家们追寻真理,崇尚自由和人权,试图推翻专制统治和宗教束缚。

他们主张个体的理性和道德判断,并对社会制度和权力进行批判。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近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这些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和导向了社会的方向。

三、哈贝马斯对意识形态的批评哈贝马斯对意识形态持有批判的态度。

他指出,意识形态往往以一种排他性的方式形成集体共识,并试图将其强加于整个社会。

这种强加的过程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判断的空间,使得社会无法进行平等和公正的对话。

四、批判理论对社会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揭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揭示了社会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他认为,意识形态的确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但社会也不是完全被意识形态所支配。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交流,个体能够解放出自己的理性判断,从而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

五、批判理论的实践与社会变革除了对社会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揭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对话和交流,人们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

哈贝马斯认为,只有在平等和公正的对话中,才能达到理解和共识,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哈贝马斯的批判美学-作为交往行为的未来哲学

哈贝马斯的批判美学-作为交往行为的未来哲学

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 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 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与其他欧美思想家关于方法、关于现代性 与后现代性、关于历史的等激烈论争
哈贝马斯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 的思想路线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 术论争。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伽达默尔 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的现代性之争;与亨 利希的形而上学之争;与诺尔特等的历史学之 争;与鲁曼的社会理论之争、与罗尔斯的规范 民主之争、与斯洛特迪杰克的基因技术之争等。
4)当代国家、交往、科技不再以经济基础为转移, 反过来却对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因此,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不再适用了。
2:社会交往行为理论与晚期资本主义
“改造”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社会交往 行为理论”。
所谓“交往行为”,是指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 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
法兰克福学派的弱点 :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
有三大弱点:
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 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 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 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 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
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 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
“人 并不是想要彼此交往,而是必须相互交往。”
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
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高鸿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理论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

他通过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卢曼、米德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各种学说的阐释与分析、整合与扬弃,创立了颇具影响的沟通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本文无意对哈氏的庞大理论体系、复杂的论证过程以及具体的学术观点全面评说,仅对其中有关现代性与现代法范式的观点予以概要考察和简略评析。

一、现代社会的法律及其危机论及法现代性问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韦伯。

韦伯是稍晚于马克思的另一位德国学人,作为颇有建树的社会问题“诊断学家”[1]和社会学的“开山鼻祖”[2],他以一种“学术的凝重”与“浪漫的激情”[3],以“先知”般的救世使命感,在经历了“精神崩溃”[4]的痛苦心路历程之后,他运用了独特的类型学,对以西方为典型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总体性研究,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关系和价值取向,并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和发展路径。

韦伯的社会理论涉及了法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对现代法治命运的诊断和分析尤其令人深思。

[5]首先,韦伯以一种“价值无涉”(value free)的姿态,从考察人的行为及其赋予该行为以某种主观意义的动机入手,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合理功利预期的目的理性(purpose rational)行为;二是以某种信念和价值为依归而无实用目的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三是由感情与激情所决定的情感行为;四是由根深蒂固的传统所支配的传统行为。

[6]与这四类社会行为相对应,他提出了四种合法性秩序:一是法律型;二是价值型;三是情感型;四是传统型。

他认为,法律型行为的合法性或者基于相关人们的自愿协议;或者基于合法权威的强制。

[7]在经验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了三种合法性权威类型:一是基于“一向如此”惯性的传统型权威;二是以个人的“神性”与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克里斯玛”(charisma)型权威;三是依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规则而行使职权的法律型权威。

哈贝马斯与现代性——一个合理化的视角

哈贝马斯与现代性——一个合理化的视角

我们可 以仿效形式与实质的二分法 ,把这里 提到的两个条 件看
现代 性 的 实质 前 提 。 那 么 , 么 是 “ 什 现代 主 义 的姿 势 ”呢 7换 句 话 说 ,
哈贝马斯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 , 是在交往理性 的基础 上把科 学、
新 建 立 艺 术 与 社 会 、个人 生 活 之 间 的 联 系。 这 意 味 着 既要 保 持 一定
哈贝马斯一方面为审美现代性辩护认为新保守主义对前卫艺术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没有区分文化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却把享乐主义社会身份认同的缺乏纪律意识淡薄自恋不思进取等由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统统归结为知识分子对前卫艺术的鼓吹
艺 术 论 坛
哈贝马斯与现代 性
个合理化 的视角
曩be a 麓 鼍 窖 M od ni a Ra i er t y: t onai ed 0 s i e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T {V
传 统 惯例 剥 离开 来 ,震 惊 与启 示的辩 证 交错— — 只有 以现代 主 义 的姿势
代化所 带来的消极后果统 统归结为知识 分子对 前卫艺术 的鼓 吹。另 方 面 ,哈 贝 马 斯 对 那 种 试 图 扬 弃 或否 定 文化 的 前 卫 艺 术 又 持 保 留

态 度 。 他 认 为 , 以 超 现 实 主 义 为代 表 的那 种 前 卫 艺 术 之 所 以 失 败 , 其 原 因 在 于 ,在 试 图 摆 脱 审 美 自律 原 则 、 重 建 艺 术 与 生 活 之 间 联 系
作 是审美现代性的形式前 提 ,而把 “ 现代主 义的姿势”看作 是审美 道德、审美三个 自律 领域重新整合 到生活世界 中来 ,以这种 方式 重

法治下从哈贝马斯的哲学看现代性与现代

法治下从哈贝马斯的哲学看现代性与现代

从哈贝马斯的哲学看现代性与现代法治下上面谈过,当人们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理性讨论,发挥他们的沟通理性时,他们便凝聚了一股力量,可称为沟通权力。

哈贝马斯认为,通过民主立法,这种沟通权力可转化为行政权力,从而进入社会系统之中,对系统的运作进行规范和调控,并把系统合法化。

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有其双面性:它一方面诞生于生活世界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可在社会系统里发生作用。

它既带有沟通理性的烙印,又能与政治、官僚和行政系统的权力逻辑发生关系,并成为行政权力的媒介。

因此,哈氏把法律形容为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中介,它在现代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角色。

由于它同时接触着生活世界和系统,并把沟通理性带进社会系统,所以它有助于化解系统的非人化、异化的危机,对治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问题。

关于民主立法,一般学者比较重视的是正式的立法程序,即从法案的起草、到议会中的审议法案和政治角力、再到法案的最终投票通过,而立法的民主性则主要基于议会中的民意代表的民主选举产生。

哈贝马斯则特别注意正式立法程序之前以至与这正式立法程序同时进行的公共领域中的辩论、社会舆论的发展和公共意志的形成。

在他的著作中,他花了不少篇幅去研究在公共领域中不同层次、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和不同性质的理性讨论,例如关于道德问题以至实务问题的讨论,关于利害关系、利益的冲突和协调的讨论,以至在价值观念的层面的讨论等。

除了指出法律在调控系统的运作方面的重要功能外,哈贝马斯又提到法律在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法律能把生活世界中人们相互承认的关系予以普遍化和抽象化,建构为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我们能亲身经验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承认、互相对话和互相理解,但是,在复杂而庞大的现代社会中,有需要把这种人际关系抽象化、普遍化为法律关系,亦即是说,透过法律,把在生活微观层面的道德、伦理关系大规模地转化为在整个社会中普遍适用的规范。

因此,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乃在于它们的互相补充。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尤尔根·哈贝马斯画家和电影人之后,建筑师们现在亦已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承认了。

承认的结果,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却令人失望。

在威尼斯参展的人们倒转了战线而组成了一支前卫。

打着“过去之在场”(the presense of past)的口号,他们凭着一个新品种的历史主义牺牲了现代性传统:“整个现代(建筑)运动是通过与过去的联姻得以维系的,没有日本(建筑),弗兰克•洛伊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不可想象,古典建筑遗迹、地中海建筑与勒•科尔布席尔(LeCorbusier),辛克尔(Schinkel)、贝伦斯(Behrens)的建筑与米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也都是这种关系,所有这些事实都被默然忽略了”。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员W•培恩特用这样的评述来支持他的主张,这一主张把我们时代的最初发端甩在一边而对时代作了重大的诊断:“后现代性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形式决定性地自行呈现。

”1这一主张适用于一种情绪性倾向,这种倾向已然深深浸染了知识界的每一领域,它还引出了关于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后现代性、后历史(post-history)等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简而言之,它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

阿多诺和他的工作与这种倾向有着鲜明的对立。

阿多诺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可是毫无保留的,乃至于就当他试着区分本真的现代性和单纯的现代主义之时,他很快领教到对现代性本身所受污蔑的情绪性反应。

因此,如果我把关于现代性的时兴见解的疑问追究下去,以此表达我对获得阿多诺奖金的感激之情,这或许并非不恰当的方式。

现代性是像后现代主义者论述的那样“过去”(passé)了吗?或者是,广为宣扬的后现代性到来本身是个“骗局”?“后现代的”是否就是一个口号,一个默不作声地继承了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已经在文化现代性(culture modernity)对其自身的反动里摆出来了的那种情绪性态度的口号?新和旧任何设定“现代性”肈始于1850年前后的人,比如阿多诺,都是通过波德莱尔(Baudelaire)和前卫艺术的视角意识到这一点的。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捍卫现代艺术的立场的具体表现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捍卫现代艺术的立场的具体表现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捍卫现代艺术的立场的具体表现
(1)他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区分为“光晕艺术”与“后光晕艺术”,对现代艺术打破传统艺术的“光晕”,引导人们摆脱依附、寻求解放的功能予以肯定。

(2)他认为现代化趋势使得资产阶级艺术更加独立于其社会环境,从而滋生了反正统文化、反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锋派艺术,先锋派艺术体现的不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希望,而是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是对交往行为合理化要求的潜在期盼。

(3)他对现代艺术特别是先锋派艺术的特征与趋势作了精辟分析,认为“光晕”的丧失和“寓言”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有机一体化被破坏、虚假整体意义被消解,与丑和否定的畸形结合以及与传统的有意决裂都使艺术成为一个自主化的试验场所。

(4)先锋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对资本主义正统文化的反叛与挑战,哈贝马斯对现代艺术否定传统文化、批判资本主义的特性持基本肯定的态度。

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 大学 博士后 流动站 ,上海 20 3 ) 复旦 0 4 3

要: 作为法 兰克福 学派第二代 的代表人物 , 贝马斯通过 清理 现代 性的历史范畴 , 哈 完成 了对形而上 学思想 的
批判 。在对 审美现代性 的批判 与重建的过程 中, 贝马斯 回答 了审 美现代性 面临的困境及其历 史根源 , 哈 力主恢 复理性
3 4
3 ] 。 否抛弃强制取得 自由的钥匙 。审美既是科学的兴趣 , 艺术之间的矛盾【 也是道德 的象征 。但是在康德美学那里 , 他仍然没有 完全意识到现代美学的真正肇因 , 没有现代意义上 的 二、 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 与悖论 自我的真正成熟。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真正 的现代意 义 上 的 自我 确证 的美 学 , 自我 ” 一次 在黑 格 尔 的语 “ 第 哈贝马斯 通过词 源学 的考察 , 出“ 得 现代 首先是 境 中呈现出他 自主运动和 自我标榜的时代特色。 哈贝 在审美批判领域里力求 明晰 自己的 , 那些经过不断的 马斯在《 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 中这样写道 :康德把现 艺 术 讨 论 与 洗 礼 的 j “ 见代 性 词 语 : m dme 、 ‘ oe ’ 代世界说成一座思想大厦 。由此可见 , 康德哲学尽管 moe tt、m dmi ’ dmi ’ ‘ oe t 等词 至 今 仍 然 具有 审美 性 的 a e 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 , 但是康德并没有把这个时 本 质 涵义 , 集 中表 现 在 先锋 派 的 自我 理解 中”1 并 [ 2 。哈 代当作讨论意义上的现代来看待。【 i ”币 只有到黑格尔 , 贝马斯得 出的结论是 :现代性 的观 念与欧洲艺术发 J “ 他才真正意识 到现代性 中的 自我人格 ,黑格尔是使 展紧密相关。 【 因为审美现代性取代了上帝的权威 “ ”】 2 正 现代 脱 离 外 在 于 它 的历 史 的规 范 影 响 这个 过 程 开 格 性 , 于是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和悖论就显现出来 了。审 为哲学 问题 的第一 人 ”1 格 尔认识 到现代 是 一种 关 美现代性一方面要取代上帝的地位 , 是他 的内核却 [ 1 。黑 但 于 自我的结构 , 而这一结构 , 被黑格尔称为 “ 主体性” 又 落 实在 个 体 的 自我理 解 上 , 。 审美 既 是趋 向统 一 的 又 哈 贝马斯 在 对 黑格 尔 的现代 概 念 的考 察 中 , 出 是支离破碎 的。本杰明在《 得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 作为现代 自我结构 的主体性包含着四种内涵 :a “) 个人 诗 人 》 书 中在 对 巴黎 的考 察 过 程 中 , 一 在对 波 德 莱尔 ( t 主义 : 现 代 世 界 中 , 有 独 特 不 群 的个 体 都 自 的解 读 中看 到 了这 种 统 一 与 碎 片 之 间 的 矛 盾 所 在 。 g) 在 所 命 不 凡 .) 判 的权 利 : 代世 界 的原则 要 求 , 个人 “ b批 现 每 在本雅明看来 ,由于资本 主义的高度发展城市生活 都应认可的东西 ,应表明它 自身是合理的;) 1 行为 自 的整 一化 以及机 械 复制 对 人 的感 觉 , 3 记忆 和下 意识 的 由: 在现代 , 我们愿意地 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 d 最后 侵 占和控制 ,人为了保持住一点点 自我的经验 内容 , 是 唯心主义哲学 自身 ; 黑格尔认为 , 哲学把握 自我意 不得不 1益从公共场所缩 回到室 内把外部世界还原 3 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伟业。 【 历史上贯彻主体性原 为 内部 世界 。 居室 里 , 花 一 木 、 饰 收 藏无 不是 这 ”班 - 在 一 装 则 的历史 事 件 主要 有 三 件 : 教 改 革 、 蒙 运 动 和法 种内在愿望 的表达。 的灵魂只有在这片 由自己布置 宗 启 人 国大革命。正是因为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 , 审美现代 起 来 , 着 手 的印 记 、 满 了 气 息 的 回味 的空 间才 能 带 充 性的原则才走 向自我个性的张扬与抒发。 随着启蒙时 得到平静 , 并保持统一 自我的形象 ” 。正是在这样的 嗍 代的到来 ,古代世界经典著作 的价值魅力首次随着 境遇之下 , “ 自我才面临着 焦虑与压力 。 在居室里 , 他虽 启蒙理想的出现而消失殆尽”1艺术的教化如 同上帝 然可 以享受一点平静 , 自我的享受却因为空 间的狭 [ 2 。 但 的灵 光一 样 走 向 了历 史 的终 点 , 之而 起 的则 是 艺 术 小 , 受 隔 离 的煎 熬 。审 美现 代 性 的 自我在 社 会 的挤 代 倍 的 自律性 原 则 ,这 种 自律 性 与 自我 的张 扬 密 不可 分 。 压 之下 , 着无 尽 的恐 惧 、 带 迷离 和彷 徨 。在古 老 的叙事 梵高在 自我戕 害中去感受用浓烈色彩描摹出来 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哈贝马斯认识到现代性

传播学批判学派:哈贝马斯认识到现代性

哈贝马斯认识到现代性是一个没有完成的计划,颠覆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按照合理性的意义重建理性概念”,结果才有了“交往行动理论”的皇皇巨构。

在他看来,他所谓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通过论证演说促使自愿联合和获得认可的力量的中心经验”,可以理解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题的一种素质。

合理性体现在总是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这意味着,合理的表达要经得起客观评价。

……对有争论的运用要求所做的一切明显得检验,都要采取一种具有论证前提和充分要求的交往形式。

”[17]说到底,理性就是一种维持交往和行动得以能够继续的能力。

哈贝马斯的“合理性”观念是把理性从其高高在上的规范性的地位复位到生活世界的津梁,他对内在于理性之中的交互性的认识顺应了思想由理论领域向生活领域复归的潮流。

他说:“从主体中心向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也鼓励我们再次恢复从一开始就伴随现代性的那种反话语。

由于尼采对理性的激进批判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沿着形而上学或权力理论的批判路线进行,所以,我们便转向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途径。

一种正在崩溃的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基础也许能在其他前提下加以考虑,这样,我们就能公正地对待自尼采以来就被看做恶毒的、轻率告别现代性的动机。

”[18]哈贝马斯关于交往合理性的另一条途径给我们更多史料上的启示,历史理性将逐渐在人类的交往中活跃起来,思想的复兴将承担起更为伟大的使命。

四、结语理性的定位既是人类的自我重新定位,又是思想复兴的表征和开端。

历史上不绝如屡的理性探索者总结出了理性的能力的全貌:理性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能力;理性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生活;理性把探求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最后,理性是所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主体的独立的道德源泉。

[19]总之,理性的含义是丰富的,随着理性的不断复兴,新的内容必定会不断增加到理性之中去,或者反过来说,我们对理性性质的揭示和体会必将逐渐深入,正如波普尔说言,“这个…世界‟不是理性的,但将它理性化却是科学的任务。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重建的思想研究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重建的思想研究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重建的思想研究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是用意识哲学的理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他不同于其他理论家,提出了语言哲学的批判路径。

哈贝马斯试图用交往理论,重建现代性以解决现代化问题,使现代性批判走出困境。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现代性重建一、现代性问题的批判现代性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思想产物,但是这一问题具体从何时开始,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连现代性含义的确定都莫衷一是。

“按照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解,所谓现代是指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至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1]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西方思想流派众多,理论范式五花八门,现代性是基本语境,现代性批判是主题。

”[2]所以,在很多哲学家的思想里都渗透着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面对现代性问题,哲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在尚未创立唯物史观之时,用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在论证国家、法律、宗教和社会意识中支持或是批判现代性,理论中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观点创立、唯物史观形成后,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具有深刻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

韦伯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现代性问题。

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论为现代性批判理论提供了基点,并且关于“意义”和“自由”丧失的现代性理论成为其后理论家难以逃避的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理论家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霸权进行批判,他们否认理性,主张用宗教、艺术或美学等非理性的东西来拯救理性。

福柯试图用人文科学的方式通过批判理性本身来批判现代性问题。

哈贝马斯用语言哲学进行批判,构建交往理论,探索解决现代性问题的途径,试图重建现代性。

二、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理论基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重建现代性提供理论基点。

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研究

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研究

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学这门学科也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人们审美的理论。

而在审美理性视阈中,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

一、哈贝马斯对审美精神的解释哈贝马斯认为,审美精神是指我们在感性认识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感受到的合理性”,或者说是一种“感觉中的理性”。

在他看来,这种理性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概念系统,而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即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或者经验的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是感觉、情感或直觉,而这些又都可以被带入到我们的理性认识之中。

二、哈贝马斯审美精神在交往理性中的应用1、在艺术品的欣赏中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审美体验的,而这种感性认识也是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感觉中的理性”。

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首先我们会被它的色彩所吸引,然后再去寻找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而这种感觉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感觉中的理性”。

2、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其他领域,在文化交流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共识。

比如,当我们交流有关某个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我们的感性体验来达成共识。

这种共识是建立在我们对于某个文化现象共同认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审美判断基础之上的。

3、在社交礼仪中的应用在社交礼仪中,我们往往也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

比如,我们在穿衣服、打扮妆容等方面,就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而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也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

比如,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我们需要注意到每个人所表达出的意图和情感,以便更好地与其沟通。

4、在社会价值观念中的应用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美学作为中介运行于现实之功效与价值——兼论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的作用

美学作为中介运行于现实之功效与价值——兼论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的作用
9 0
陆、 文艺 复兴 时 期 、 蒙 运 动 、 国大 革命 等 , 1 启 法 至 9世 纪 德 国 的思 想 家 黑 格 尔对 现 代 性 作 了 比较 完 整 的表 达, 一直延 伸 到现代 的 时间轨 道 。 其次 , 哈贝 马斯 理解 的现代 性 包 含着 内在 的矛 盾 与张 力 。西 方资 产 阶级哲 学 的发 展 历 史表 明 , 随着 资
这个 意义 上 , 哈贝 马斯认 为 奠定 现代 性 的根基 是在 美
首先 , 哈贝马斯所谓的现代性是起源于基督教的
末世 观 , 是一 种 时间观 念 。此种时 间观念具 有直线性 、 进化 性 和不可 逆转 性 的特 点 。它经 历 了 自 1 6世纪 以 来 西 方 发 生 的主 要 历史 事 件 , 如宗 教 改革 、 发现 新 大
是 哲学 、 社会 学和 语言学 , 贝 马斯理 论 的核心 是 “ 哈 交 往 行为理 论 ” 。他 强调 以语 言为 核心 的交 往活 动在 社
会规 范建 立过程 中的作用 , 主张通 过 民 主方式 达成 的
哈贝马斯认为 : 现代性是 “ 由启蒙哲学家们在 1 8 世纪精心 阐述的现代性规划 , 是一种遵循其内在逻辑 坚持 发展 客观 的科 学 、 遍 的道德 和 法律 与 自主 的艺 普 术的努力。同时, 这个规划 旨在把每个领域 的认知潜 能解放出来 ,是指从令人费解的宗教形式 中摆脱 出
来 。启 蒙思想 家们想 要利 用这些 专 门化 的文化 积累 以 丰富 日常生 活 , 就 是 说 , 了社会 日常生 活 的理 性 也 为 组织” , “ 是 把现 代 文化 与 日常实 践有 所 区分 的结 合起 来 ,这样 的 日常 实践仍 依 赖重 要 的文化 遗产 , 但 是仅 仅通 过传 统 日常实 践将 会变 得 贫 困。然 而 , 这种 新 的结合 只有 在如 下条 件下 才能 实现 , 就是 社会现 那 代 化 向一个不 同的方 向发展 。生活世 界不得 不从其 自 身发 展 出一 些机 构 , 限制其 内在 动力 学 和一个 几近 以 自主 的经济 系统及其 管理 辅助 的指令 ” 哳 。 哈贝马斯 的上述思 考 体现 了一 种文 化 的 自觉 , 同时也 指 出了现 代性 的基本 的涵义 。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

结论
总的来说,艺术自律是现代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体现了现代性的美学 话语,又在现代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艺术自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艺术家提 供了创作自由,强化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并有助于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价值。展 望未来,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艺术自律将会继续在现代 艺术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艺术创新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性美学的语境下,艺术自律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凸显。它不仅体现了艺 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和超越,更在审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自律使 得艺术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受现实约束,这种自由表达的方 式为观众提供了审视现实世界的全新角度。
四、结论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艺术自律作为现代性的美学话语,对于理解艺术在当代社会 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超越,也为 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探讨:
1、艺术教育:通过在学校和社区中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公众对艺术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将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美学素养。
2、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实践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与文化产业相结 合,可以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文化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和特色。
3、社会公益:实践美学也可以与社会公益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方式社会问 题,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 激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和思考。
4、艺术自律性与生态美学:在生态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将艺术自律 性与生态美学相结合,创造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艺术表达?
参考内容二ຫໍສະໝຸດ 言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自律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现代性 的美学话语对现代艺术自律性实践的影响,并分析艺术自律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 性和价值。通过对现代美学话语和现代艺术自律性实践的深入剖析,本次演示将 阐述艺术自律如何为现代艺术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未来现代主义艺术的 发展提出展望。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在1963年的《理论与实践》和1968年的《认识与兴趣》中,哈贝马斯开始关注与海德格尔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相关的“生活世界”概念,并开始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

1981年的《交往行为理论》和1985年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生活世界”这个主题,同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得到了强化和深化。

本文试图以“动荡”和“前理论”这两个基本特征和要素为参照点,考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之间的一些深刻差异,辨析前者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

一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形式语用学分析,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反思获得生活世界之不变的一般的结构。

(参见哈贝马斯,1994年,第165页;20xx年,第18页)它涉及到的“不是具有一定历史特征的具体的生活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的有效性(参见哈贝马斯,20xx年b,第350、375页),它所提供的形式主义的道德理论最终也是普遍主义的。

所以,虽然他也使用了燜aktizitat(实际性、事实)和Geltung(有效、规范)这两个词,但是与将后者回溯到前者的海德格尔相反,他的最终目的在于后者,而理由是:Faktizitat是经验性的,Geltung是普遍的、先验的。

二对于哈贝马斯来说,“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蓄库”,它是“由一种向来已经知道的文化知识储存组成的”(哈贝马斯,1994年,第171、173页),“生活世界当中潜在的资源有一部分进人了交往行为,使得人们熟悉语境,它们构成了交往实践知识的主干”,这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世界”。

(哈贝马斯,20xx年,第82、21页)可见,他所谓的“生活世界”作为行为主体的共同背景或视野,实质上是一个观念的储存库,意指“‘神秘’的知识共同性”。

在这个意义上它乃是一个“观念的世界”,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

现代性话语与审美话语──从一个侧面解读哈贝马斯

现代性话语与审美话语──从一个侧面解读哈贝马斯

作者: 张辉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14-22页
主题词: 哈贝马斯;后现代性;现代性话语;审美话语;德里达;泛审美主义;黑格尔;文学批评;现代主义;尼采
摘要: 现代性话语与审美话语──从一个侧面解读哈贝马斯张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英文版序言中,哈贝马斯曾经说过,“现代性哲学话语是与审美话语通过多种方式互相关联互相交叉的”①。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在哈贝马斯整个理论体系中占重要位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索 2008/3审美话语与现代性批判———哈贝马斯美学思想述评谭容培 唐红兵摘 要: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现象进行分析,并在审视传统审美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审美内涵。

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框架之内,审美才能走出传统审美话语局限于主体意识哲学的迷城,呈现出它的广阔胸襟,进而为现代人重建美好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话语;交往理性;生活世界;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3-096-04作 者:谭容培,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审;唐红兵,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基金项目:湖南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04Z B04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明确说过,“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现代性的美学话语”①。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在哈贝马斯整个理论体系中占重要位置的概念:现代性,以及现代性话语与审美话语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

一现代性问题,是哈贝马斯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他的美学思想就是在这一问题的反思中形成的。

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性的诸多蕴含中,审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他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得出“现代性”一词的使用开始于17世纪中期的文艺论争,是与欧洲艺术发展紧密相关的,“现代首先是在审美批判领域里力求明晰自己的,那些经过不断的艺术讨论与洗礼的现代性词语:‘moderne’、‘modernitat’、‘moder2 nite’等词至今仍然具有审美性的本质涵义,并集中表现在先锋派的自我理解中。

”②这就是说,现代这种意识首先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发端的,新时代的降临往往被艺术家率先敏锐地感悟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认为奠定现代性的根基是在美学批评中滥觞的。

但现代性作为哲学问题则首先是由黑格尔来揭发并回答的。

要明确这一点,必须对现代历史的发生与现代性哲学思想的发生作出区分。

1500年前后,以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划出了中世纪和现代的界限。

新时代的独特性在于,社会原来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原则性基础迅速消逝了。

17世纪中期文艺界关于古典的/现代的论争,就直接产生于文艺的发展突破了古典艺术的标准,需要在新的原则下来评论和肯定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这一事实,无疑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来确定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和原则性。

现代性哲学思想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回答。

而黑格尔就是“第一个使得将现代性从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过去的标准中超越出来的过程,上升到哲学层面。

”③这是因为在黑格尔那里,他认识到,现代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结构———“主体性”。

哈贝马斯在对黑格尔的现代概念的考察中,得出作为现代自我结构的主体性包含着四种内涵。

“(1)个人(体)主义: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2)批判的权利: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应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3)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愿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4)最后是唯心主义哲学自身。

黑格尔认为,哲学把握自我意识乃是现代的伟业。

”④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是确立主体性原则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

正是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现代历史发展为一个社会不断分化/分裂的运动。

现代性的自我确定,实际上展现为它的基本内容的多重分离。

到18世纪末,科学、伦理和艺术作为体制化确定的相对独立的认识系统,同时实现了对信仰的分离和对日常生活的分离。

哈贝马斯将这一分离描述为:“通过宗教世界观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所表达的实体理性,交错地表现在因素中,这些因素只是通过论证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流传下来的问题,在真实性,规范正确性,实在性或美的特殊观点下划分,并且可以作为认识问题,正义性问题,趣味性问题对待,区分科学、道德和艺术的价值领域。

在相应的文化体系中,进行着道德理论,法律理论等科学研究讨论,艺术生产和艺术批判,作为专业人员的事务而机制化,文化传统的手工业上的加工,在一种抽象的运用方面,划分出认识工具性、道德实践性和美学表情性的知识复合体。

”⑤简单地说,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分化为三种理性结构:“认知———工具理性”结构、“道德———实践理性”结构和“审美———表现理性”结构。

而且这三种理性结构各自具有自身的特征,各自走向自身的“合法化”:“认识的工具理性的合理性,在科学活动中被机制化;同时,经济的和政治的生活秩序的特殊规律性的发展得以实现,这种生活秩序的特殊规律性的发展,按照形式合理性的标准决定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

”“美学实践合理性,在艺术活动中被机制化;当然,独立自主的艺术,正如为了下属体系而形成的不固定的机制的相对的文化一样,不能为整个社会提供结构形成的效益;这些领域的日常以外的价值,总之会形成一种针对内部世界拯救所确立的‘人们享乐’的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的焦点,这种角度对科学中、经济中和国家中的‘专业人员’的日常的‘理论和实践’的理性主义的‘压抑’发生作用。

”“拯救宗教兄弟情谊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合理性,是与专业人员和享受者同样不可连接的;现代世界是享受生活秩序支配的,通过生活秩序,这两种其他的合理性复合体得到支配,并且通过积极的劳动,建立一种‘非兄弟情谊的世界统治’;与这种统治相独立,同时认识的工具性的物化,并且转向主观主义东西的世界,具有道德观点,这些道德观点,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以交往调和为根据的独立自主,但是没有充分的贯彻这种目的的条件;兄弟情谊论理学在机制中找不到依据,但是兄弟情谊伦理学可以持续地在文化上再现这些机制”。

⑥因此,作为统一整体性的现代性开始出现分裂,出现危机。

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我们将看到的首先是不同的态度(客观性、标准的一致性和表现性),其次是不同的言说方式(实用的科学话语、道德话语和审美批判),随之则是不同的危险(客观主义、道德主义和审美主义)。

⑦这样一来,人类精神的整体性失去了,现代性存在本身从而也实际上被抽去了依托。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现代性问题加以反思和批判。

二有趣的是,为了解决现代性的这一问题,现代性哲学话语,从黑格尔之前的康德、席勒开始,就始终寻找一种审美化的途经,即希望把在现代社会运动中相互分离的主体和客体、个体和整体、人与自然通过审美(艺术)的途径重新统一起来。

按照康德的理解,审美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联结起来,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而审美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它是无目的合目的的探求,是无功能性的功利性活动。

席勒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他要在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求统一,并把这种统一归结为美的使命。

他说,“一言以蔽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

”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意味着美和趣味的社会性,就在于它们能将在现代性中被割裂开来的所有东西,如需要的体制化、官僚政体化、道德和科学的抽象化“引向共识的开阔天空之下”(席勒语)。

在此之后的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都是被审美化了的理论。

另一方面,尼采、阿多诺和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不断在审美经验中发掘被中心化的主体(理性)压抑的更原始、更个体、更自由的主体因素,并认为只有通过审美经验所具有的非理性和非同一性机制才能保存和发展这些被压抑因素。

据此,哈贝马斯指出,审美在现代性话语中具有两面性。

其一,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现代性意识本身,也就是说,它是主体中心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因为对人的审美方面的认识也正是人企图认识自身的一个方面。

其二,审美话语本身又是作为批判的力量存在的,它是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种反悖,因为就其特性而言,它不仅具有康德意义上的中介性,而且也能够被普泛化,从而对一切主体性哲学话语的存在提出质疑。

质而言之,审美承担了双重功能:一方面,是面对社会整体的必然分裂,提供一种想象的完整性幻象;另一方面,面对权力中心化的主体性(理性)的压抑,为非中心化的主体性(理性的他者)提供避护所和表达话语。

而这后一点正是后现代主义给审美话语赋予的新内涵:一切都可以被“审美化”或“泛审美化”。

也因此,美学在宗教衰落之后,被创造为一种新的神话。

而这就是哈贝马斯着力加以分析并企图超越的东西。

哈贝马斯指出,审美取代了上帝的权威性之后,它不仅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光晕”,而且消解了现代艺术。

后现代美学虽然鞭策了传统理性和现代艺术的主体性,但他们那种断裂、破碎的非理性艺术也无法深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只得求助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大量生产的商业化的“大众文艺”。

这样,审美一方面希望启蒙大众反抗社会的潜能,但是它又必须依赖商业化的“大众文艺”,精英的审美于是成了大众的随意把玩,审美的尊严荡然无存。

在后现代美学中,审美对主体性、总体性、同一性进行全面颠覆,但它仍然难逃主体意识哲学的巢穴,只不过它倡导的是感性主体性而非理性主体性。

在主客二元论的美学模式中,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审美创造主体与审美欣赏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分裂的: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要么倾向于主体一极,主体的审美意识凌驾于审美对象之上,审美对象只不过是审美意识的消极地确证(如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美学等)或主体移情的结果(李普斯等人的移情论美学);要么倾向于对象一极,把审美对象当作与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如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美学等)。

无论哪一种情况,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都是对立的关系。

在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在对审美活动中审美创造主体(作者)与审美欣赏主体(读者或欣赏者)的地位的认识问题上,要么重视作者忽视读者,要么重视读者而忽视作者,或者将作者和读者都排除在作品的存在之外,结果审美成为批评者的理性分析。

因而主体性就不能解决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不能把握住审美的本质内涵。

因为审美的本质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混糅未分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感性———理性”的混糅体这一原本状态的保存形式之一。

这样,审美自然就会遇到不可解决的理论困境。

“第一,建立在主客对立二元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生存的自由本质问题。

主体性哲学把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构造和征服,导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其所形成的美学理论,把美学看作人的自我扩张和自我实现,而自我并不能成为美学的根据。

第二,局限于认识论,仅仅关注主客关系,忽略了本体论,即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

美学也被当作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遗忘了美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美学并不是知识学,而是一种生存体验和有关生存意义的学问。

第三,主体性的认识论不能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⑨因此,在哈贝马斯看来,以反理性、颠倒的理性或泛化的审美方式来疗救以主体为中心的现代性的危机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是以倒置的形式重新陷入主体性哲学的思维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