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

合集下载

3 丝绸文化的影响

3 丝绸文化的影响

•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我国出产 的丝绸通过海路运销越南、印尼、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公元643年,唐朝政府 在泉州、扬州、广州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丝绸出口事宜。宋元时期,由于经济中心 的南移和北方丝绸之路的阻断,海上丝绸贸易发展迅速,中国丝绸远涉重洋,远达埃及东 部非洲等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
• 最后我想给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就是丝绸文化对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中国古代丝绸教 育往往是在手工作坊中师徒相传,缺乏一个专门的学院机构来传承丝绸工艺的相关知识。 直至1897年,杭州太守林启创办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丝绸教育机构——蚕学馆,该学馆 招募日本、欧洲的丝织专家为教师,采用当时西方最为先进的蚕桑设备为教具,同时学校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每一个学员既要学会理论又要学会亲手制种、养 蚕、缫丝等技术。该校培养出的丝绸工艺人才很快被各类丝绸学校聘为专职教师,极大的 推动了中国丝绸职业教育的发展,蚕学馆也成为中国近代丝绸教育的黄埔军校。新中国成 立后,该校制丝科与纺织工业类院校合并,逐渐发展成浙江理工大学,继续为当代中国的 丝织教育贡献力量。
丝绸文化对内影响
•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 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所 收字中“糸”旁260个,“巾”旁75个,“衣”旁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丝绸纺织 有关。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丝绸纺织的一些词汇还有很多复合词组和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作茧自 缚,其原指一条家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后多用来指自我束缚、自我封闭。另外,“锦 心绣口”、“锦绣河山”、“锦上添花”等都是用丝织物的美丽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美 丽。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 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说文解字》系部颜色字的文化探究

《说文解字》系部颜色字的文化探究
收稿 日期 :0 9—1 20 2-3 0 作者简介 : 荣 , , , 常 女 汉 陕西榆林人 , 硕士生 , 研究方 向为古代汉语。
紫, 帛青赤 色。从 糸此声。 帛青赤 色。从 糸此声。 红, 帛赤 白色。从 糸工声。
缲, 帛如绀 色。或 日: 缯。从 糸桑声。 深

8 ・ 9
从 糸晋声。
绨 , 厚缯也。从 糸弟声。
练 , 涑缯也。从 糸柬声。涑缯也 。 缟 , 色也。从 糸高声。 鲜
精, 赤缯也 。从 茜染 , 故谓之 靖。从 糸青声 。
算, 由 大丝缯也。从 糸 由声。
缦, 缯元文也。缯无 文也 。从 糸曼声 。
素, 白教 缯 也 。从 糸 ( ) 取 其 泽 也 。 凡 素 之 属 皆 从 ,
缁, 帛黑 色。从 糸 甾声。
境, 帛雀顼 色。一 日微 黑色, 如绀。境 , 浅也 。读若魂 。
从 糸竞 声
蝎 , 紫青也 。从 糸禹声 。 绶 纶 , 丝绶也 。从 糸仑声 。 青
缯, 帛也。从 糸曾声。
婿, 缯也。从 糸胃声。 绮, 文缯也 。从 糸奇 声。白文儿。
2 1 . 00 2
《 说文 解 字》系部 颜 色字的文化探 究
常 荣
( 北大 学 文学 院 , 西 西 陕 西安 70 2 ) 1 17

要: 文章主要通过梳理《 文解字》 说 糸部颜 色字来阐释其反映的文化 内涵: 首先 糸部颜 色 字集 中反 映 了古代 丝 织文化 的繁 荣 ; 次体 现 了人 们一 定 的 审 美心理 ; 三体 现 了中 其 第
第 1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9卷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织文化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织文化
嫘祖作为黄帝的元妃其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期尽管嫘祖养蚕的文献记载较晚即使第一个养蚕的人?是黄帝元妃嫘祖考古发现也证明我们的祖先在约五千?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
第 9卷 第 Vol. 9 No.
1期
1
JOURNAL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32
篇 》记载 ,夏末商初以丝织品作交换的商业情况 :“伊 尹以薄 (与亳通 ) 之游女工文绣 ,纂组一纯 ,得粟百钟 于桀之国 。”就是说伊尹曾以女工制作的文绣绸绢换得 夏桀的大量粮食 。《汉书 ·食货志下 》记载 ,周初 ,太 公建立货币制度 ,规定“黄金方寸 , 而重一斤 ; 钱圜函 方 ,轻重以铢 ;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 幅 , 长四 丈 为匹 ”。 《礼记 ·王制篇 》载 :“布帛精粗不中数 , 幅广狭不中 量 ,不粥于市 。”《郑注 》曰 :“数 ,升数多少 。”《孔疏 》曰 : “布帛精粗者若朝服之布十五升 。 ……广狭者布广二 尺二寸 。”上述记载说明 ,周初布帛和黄金 、钱币一样 , 是一种法定的交换手段 ,国家还规定了布帛的标准度 量 ,不合规格的不能用于纳贡 ,也不能上市买卖 。
考古资料显示 ,春秋时代以至后来的战国时代 、汉 代 ,虽然我国丝织业的中心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但事 实上在更广泛的区域都已经有了丝织业 。
三 、用途多 11丝织品产生之初 ,因其稀有而万分珍贵 , 可能 仅仅是作为某种身份的象征 。汉代刘安《淮南子 ·原 道训 》一书记载 :“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 《左传 ·哀公七年 》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帛是我国古 代丝绸织品的总称 ,那时的氏族必须拿着帛才能去朝 见 ,说明了丝织品的珍贵和功用的特殊性 。 21 丝织品作为衣裳的原料是其最实用的用途 。 《帝王世纪 》载 :“纣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 ,妇人衣绫 纨者三百余人 。”[8 ]《管子 ·轻重篇 》载 :“昔者桀之时 , 女乐三万人 ,端譟晨乐 ,闻于三衢 ,是无不服文采衣裳 者 。”《国语 》记载 :“齐桓公曰 :昔吴先君襄公 。陈妾数 百 ,食必良肉 ,衣必文绣 。”《说苑 》也有记载 :“晋平公 使叔向聘吴 ,吴人饰舟以送 ,左百人 ,右百人 ,有绣衣而 豹裘者 ,有锦衣而狐裘者 。” 31丝织品用于包裹贵重物品 ,如青铜器等 。考古 发现的丝织品有许多是在青铜器的表面 。安阳殷墟侯 家庄西北冈 1001 号大墓出土的铜爵 、觚 、戈上面有显 著的丝绢痕迹 ; 1950 年 ,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中出土 铜戈上“援面残留绢纹 ”[9 ] ;河北藁城台西墓葬中不少 青铜容器和武器上都发现有丝织品痕迹 [10 ]45 ; 北京故 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青铜戈和玉戈上 ,保留有带花纹 的丝织物痕迹 [11 ] ;宝鸡的西周贵族墓土伯墓和他的妻 子井姬的墓里 ,发现了一些保留在铜器上的丝织物及 刺绣的痕迹 ;河南浚县辛村 M60 的铜尊口上发现了凝 锈的丝织细绢纹痕 [12 ] 。 41丝织品用于贡奉 ,是先秦时期国家赋税的来源 之一 。《禹贡 》里记载用竹器盛放着丝和丝织物作为 贡赋上缴的在九州中有六州 。《周礼 》中的“妇功 ”即 指妇女们的纺织生产 ,它与王公 、士大夫 、百工 、商旅 、 农夫并列称为“国之六职 ”,足见它的重要性 。东周时 期 ,列国也把奖励蚕桑生产作为富国安民的要策之一 。 在我国的古籍中 ,无论是史家的记载 、政论家的文章 , 还是文人的辞赋 、民间的诗歌 ,随处可见“桑麻 ”二字 , 在形容某一地区物产丰富时 ,也常常用“桑麻遍野 ”、 “擅桑麻之利 ”、“宜桑麻 ”等词语 。由此可见 ,桑麻生 产在当时非常普遍 ,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基础的重要 组成部分 。 51丝织品广泛应用于商品交换 。《管子 ·轻重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织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丝绸的发展历程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浅析颜色词的色彩意义

浅析颜色词的色彩意义

浅析颜色词的色彩意义视觉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对于颜色的辨别又是视觉的基础方式之一,所以在各种语言中,表达记录颜色的词汇都是基本词汇。

汉语中有丰富的颜色词体系,常用的有“白、黑、红、黄、绿、蓝、紫”等词语,这些词的基本义是描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色彩,在语言应用之初,都是中性词汇,一般不具备色彩意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细化,对于一些事物或者现象开始表现出喜爱或者厌恶的情绪。

由于颜色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组词能力极强,在使用过程中,在特定的语境下或者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搭配组合中,部分颜色词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开始具备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一、颜色词色彩意义的表现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所以,作为语言中的基石,词语既有理性意义,同时又有色彩意义。

理性意义又称为概念意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色彩意义是指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

对于颜色词而言,理性意义记录的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色彩意义记录的主要是人们映射于一类事物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代对于颜色有正色和间色的区分,《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注释“正色谓青赤白黑黄。

青加黄为绿,赤加白为红,白加青为碧,黑加赤为紫,黄加黑为缁,皆间色”,古人推崇正色,认为间色不够庄重,这也体现了古人对颜色的不同态度。

1.形象色彩。

颜色词在构词上有描摹的属性,由于人们主观上对于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赋予颜色词不同的情绪和画面感,营造不同的氛围。

在汉语口语中,从颜色词的形、光、感等不同角度出发传达词语代表的情感,例如,“鹅黄”“嫩绿”会让人产生一种柔软、舒适的感觉,“土灰”“银灰”带来一种庄重、沉静之感,“绿油油”“白皑皑”“红艳艳”“黄灿灿”会有一种耀眼的光泽感,“灰蒙蒙”“黑漆漆”则让人不自觉产生沉郁、压抑甚至是恐惧之感。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引言:丝绸,这种柔软、光滑的天然纤维材料,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的兴趣和崇拜。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品,还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的记忆。

本文将探讨丝绸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其在各种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一、丝绸的历史1.1 丝绸的起源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中国,根据传说,中国的黄帝女娲发现了蚕丝并开始制作丝绸。

蚕丝被纺织成细丝线,然后编织成布料。

1.2 丝绸之路的兴起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中国的丝绸制品。

丝绸的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财富的流通,使中国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

二、丝绸的制作2.1 蚕丝的生产丝绸的制作始于蚕丝的生产。

蚕丝由蚕蛹吐丝形成,这些丝线被收集、纺成细线,并进行漂白和染色。

2.2 丝绸织造丝绸的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通常由熟练的工匠完成。

这包括选取适当的纺织机和工具,然后按照设计纺织出精美的丝绸织品。

三、丝绸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3.1 中国的丝绸传统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传统。

它被广泛用于传统服装、艺术品、家居用品等。

中国的丝绸技艺代代相传,保持着其独特性。

3.2 印度的丝绸工艺印度是另一个丝绸制作的重要中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而著名。

印度的丝绸织品通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纹样。

3.3 中东与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对当地的纺织工业和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皇室和贵族的象征。

四、丝绸的文化影响4.1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丝绸的象征意义丝绸在各种文化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财富、贵族、奢华和美丽。

它在文学、宗教和艺术中被广泛使用。

结论: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对世界文化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文化简介

丝绸文化简介

3.丝绸文化简介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

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

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

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

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富有诗意的美好名称,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曾使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说文·糸部》文化管窥——五色五行与丧服

《说文·糸部》文化管窥——五色五行与丧服

《说文·糸部》文化管窥——五色五行与丧服[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为之作注解的著作颇多,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最具权威性。

本文欲探索《说文解字注·糸部》中一些方块汉字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糸部;文化一、引言《绎史》卷五引《黄帝内传》:“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纤维之功。

”之后,黄帝的大臣伯余用那软软的丝做了衣裳,黄帝本人也用它做了帝王的礼帽和礼服。

黄帝的元配妻子嫘姐就把蚕宝宝饲养起来,人们纷纷效仿,蚕种滋生繁衍,愈来愈多。

采桑、养蚕、织布,这项劳动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妇女们的专业。

从上述神话可以推算,中国至迟在黄帝时代就已经用丝织品来作为服装的材料。

众多考古发现也证实用丝织品作为服装的材料,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的。

中国南北地区均有养蚕缫丝的遗迹,浙江吴兴的良渚文化遗址曾经发现有苎麻织物和丝织品的残存。

地处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曾经发现有红陶质的二联罐,罐的腹部阴刻有六条栩栩如生的蚕。

这些均说明中国人较早的发展到了以丝麻为布帛的时代。

到了东汉,中国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当然也包括麻制品。

许慎《说文解字》糸部下有251个汉字,从这些字的释义可以映射出当时有关丝织品的一些情况。

帛是用丝织成的,它因其颜色不同就被分为三十几种,如:緹,帛丹黄色。

紅,帛赤白色。

帛因其粗细、质地不同也分为多种,如:絺,细葛也。

綌,粗葛也。

纥,丝下也。

丝织品不仅可以用作服饰的布料,还有其它用途,如:绳,索也。

纷,马尾韬也。

紖,牛系也。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对糸部的某些颜色字的注解融入了五行说的相关概念,如,下,段说:按紫者,水克火之间色。

又因水生木而色青。

是为紫青色。

对某些字的注解则提到了丧服的规格,如,缌下,段引《礼经》:布八十缕为升。

斩衰三升、三升有半,齐衰四升。

穗衰小功之縷四升有半。

大功八升若九升。

小功十升若十一升。

穗布朝服之縷七升有半。

升數不同,而皆合二尺二寸之度以成布。

“糸”之新解

“糸”之新解

“糸”之新解作者:于伟东张曦瑶冯浩杨小明来源:《丝绸》2024年第03期摘要:现今大多数学者根据《说文解字》将“糸”释义为蚕丝,显然这将无法解释“糸”字符的出现(BP 7 100)早于蚕丝的应用(BP 6 000)、“糸”的象形特征与蚕丝形态上的偏差、“糸”部字大多与蚕丝无关的三对矛盾。

何况《说文解字》本身对“糸”与“丝”的释义并不存在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此两字有对等之意。

“糸”字在时序逻辑和史实存在上都与绳线即编、捻形成的纺物的制作和结构更为一致,而将“糸”释义为绳线或加捻束纤维而非蚕丝,显得更恰如其分、客观和符合史实。

相比自然存在的细长体,“糸”具有人为操作的特征,如集束、加捻和根据需要可无限接续延长,即便是对短纤维。

关键词:“糸”;蚕丝;象形字;《说文解字》;甲骨文;考古;断代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3-0143-07DOI:10.3969/j.issn.1001-7003.2024.03.016“糸(mì)”是《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及考究字源的字书,后文简称《说文》,成书于AD 100—121年)中囊括汉字数量最多的部首之一,其中带“糸”的汉字几乎都与纺织相关,常被学者作为研究中国纺织文化的窗口[1-2]。

《说文》释“糸”为“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释“丝”为“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学界多以此为据,认为“糸”就是蚕丝或蚕茧解舒的单根纤维,或将“糸”的早期符号认作“丝”,或将“糸”部字视为与蚕丝有关[1-4]。

若按多数学者对《说文》这两段话的释义,显然存在下述三个矛盾点:其一,往前追溯“糸”的字源可至7 100年前双墩遗址出土陶器(BP 7 300~7 100)上與“糸”相同的符号[4],如图1中刻画符。

其比可推测蚕丝已被使用的西阴村出土“半茧”(BP 6 000)[5-6]还早了至少1 100年,这与文字必然诞生于其所代表的事物出现之后的时序不符。

中国丝绸文化ppt课件

中国丝绸文化ppt课件

四大名绣之苏绣
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 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 男子,为世所罕见。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 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 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纹理清晰,绒条洒脱。唐代苏鹗 所撰《杜阳杂篇》这样描述了广绣:“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 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 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 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三大名锦之宋锦
三大名锦之宋锦
起源于宋末,主要产地在苏州。纹样组织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图案花纹对称 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流畅;色彩运用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制作工艺以经线 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宋锦实用性非常强,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 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 绸博物馆。
三大名锦
三大名锦之云锦
三大名锦之云锦
指在南京生产的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 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 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 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各异 [28] 。云锦的历史 可追溯至宋代,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 行于明清时期,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称作中 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一、四大名绣
演讲人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

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

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服饰文化服饰制度《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

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

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

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

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革”部.《说文解字》:①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革:兽皮治去其毛。

鞹:去毛皮也。

靼:柔革也。

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

革是:革履也。

革奚:革生革是也。

革丁:补履下也。

③履:“屐也。

”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

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在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古代丝绸发展人。

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在考古发现方面,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和1958年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表明,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利用蚕茧进行丝绸生产。

此外,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苏州草鞋山文化遗址和吴江梅堰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葛布和蚕形纹饰也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纺织的专业技术。

在古代,丝绸的生产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

中国的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对古代世界的物质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

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

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史悠久,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为世界丝绸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说文解字》“糸”部字

《说文解字》“糸”部字
•丝 •绒 •绢 •缣 •缯 •繒 •绩 •绺 •纐 •繐 •缳 •紁
丝线字
• 红线 • 白线 • 黑线 • 紫线 • 金线 • 银线 • 青线
细长物字
细丝
长丝
线绳
麻绳
03
“糸”部字的语义分析
丝织品字的语义分析
丝织品

与丝线、绸缎等有关的汉字,表达了与丝 织品相关的概念,如“绵”、“纺”、“ 织”等。
在方言中,“糸”部字的读音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化,有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但也有一些字 的读音与普通话相近或一致。
06
“糸”部字的比较研究与未来展 望
与其他部首汉字的比较研究
总结词
复杂、多样、独特
详细描述
《说文解字》中的“糸”部字与其他部首汉字相比, 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首先,从字形结构来 看,“糸”部字通常与其他部首组合而成,如“红” 、“绿”等,这种组合方式增加了汉字的复杂度。其 次,“糸”部字的含义多与丝织品、颜色等有关,其 语义内容丰富多彩。最后,“糸”部字在汉字演变过 程中,与其他部首汉字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 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丝织文化、礼仪制度等。
04
“糸”部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中的“糸”部字
总结词
甲骨文和金文的“糸”部字通常以象形的方式表现,形态类似于细长的丝线或 绳子。
详细描述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糸”部字的字形比较简单,通常是一条细长的线段,有 时在线段的末端添加一个小的横线,表示丝线的固定或打结。这些早期的文字 形态为我们展示了“糸”部字的基本概念和原始形态。
小篆、隶书中的“糸”部字
总结词
从小篆开始,“糸”部字的形态逐渐发生演变,字形更加复杂,线条更加流畅,表现出丝线的柔软和流动感。

“糸”之新解

“糸”之新解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糸 之新解Anewexplanationofthemeaningof Mi 糸于伟东1ꎬ2aꎬ张曦瑶2aꎬ冯㊀浩1ꎬ2aꎬ杨小明2b(1.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ꎬ湖南湘潭411104ꎻ2.东华大学a.纺织学院ꎻb.人文学院ꎬ上海201620)摘要:现今大多数学者根据«说文解字»将 糸 释义为蚕丝ꎬ显然这将无法解释 糸 字符的出现(BP7100)早于蚕丝的应用(BP6000)㊁ 糸 的象形特征与蚕丝形态上的偏差㊁ 糸 部字大多与蚕丝无关的三对矛盾ꎮ何况«说文解字»本身对 糸 与 丝 的释义并不存在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此两字有对等之意ꎮ 糸 字在时序逻辑和史实存在上都与绳线即编㊁捻形成的纺物的制作和结构更为一致ꎬ而将 糸 释义为绳线或加捻束纤维而非蚕丝ꎬ显得更恰如其分㊁客观和符合史实ꎮ相比自然存在的细长体ꎬ 糸 具有人为操作的特征ꎬ如集束㊁加捻和根据需要可无限接续延长ꎬ即便是对短纤维ꎮ关键词: 糸 ꎻ蚕丝ꎻ象形字ꎻ«说文解字»ꎻ甲骨文ꎻ考古ꎻ断代中图分类号:K85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3014307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4.03.016收稿日期:20230708ꎻ修回日期:20240103作者简介:于伟东(1956)ꎬ男ꎬ教授ꎬ博导ꎬ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结构㊁性能与成形ꎬ纺织文物的分析保护与科学文明考证等研究ꎮ㊀㊀ 糸(mì) 是«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及考究字源的字书ꎬ后文简称«说文»ꎬ成书于AD100 121年)中囊括汉字数量最多的部首之一ꎬ其中带 糸 的汉字几乎都与纺织相关ꎬ常被学者作为研究中国纺织文化的窗口[1 ̄2]ꎮ«说文»释 糸 为 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 ꎻ释 丝 为 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ꎮ学界多以此为据ꎬ认为 糸 就是蚕丝或蚕茧解舒的单根纤维ꎬ或将 糸 的早期符号认作 丝 ꎬ或将 糸 部字视为与蚕丝有关[1 ̄4]ꎮ若按多数学者对«说文»这两段话的释义ꎬ显然存在下述三个矛盾点:其一ꎬ往前追溯 糸 的字源可至7100年前双墩遗址出土陶器(BP7300~7100)上与 糸 相同的符号[4]ꎬ如图1中刻画符ꎮ其比可推测蚕丝已被使用的西阴村出土 半茧 (BP6000)[5 ̄6]还早了至少1100年ꎬ这与文字必然诞生于其所代表的事物出现之后的时序不符ꎮ其二ꎬ 糸 字显然具有多头互绞的象形特征ꎬ这与蚕丝的形态矛盾ꎮ对蚕丝而言ꎬ虽有两根平行排列的单丝通过丝胶黏连并被其包覆成一体(俗称 茧丝 )ꎬ至多有多根脱胶茧丝集束的 生丝 之意ꎬ但生丝并无有意 互绞 (即 加捻 )ꎮ而单独一个 糸 字便足以表达多根蚕丝的合并(集绪)体ꎬ即 生丝 ꎬ那为何古人要舍简求繁地用两个 糸 字合体创造刻画符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图1㊀ 糸 的字形演变Fig.1㊀EvolutionofChinesecharacterMi丝 ?且由构字法可知ꎬ部件字(糸)出现在合体字(丝)之前部ꎻ根据逻辑反推ꎬ糸虽能覆盖丝(这正好应了«说文»中 凡糸之属皆从糸 之义)ꎬ但其最初要表达的事物并非一定是蚕丝ꎮ由此可见ꎬ«说文»中的 丝 更可能是泛指那些类丝且长度连续很长的 纤维 ꎬ这正好应了«说文»中 凡丝之属皆从丝 之义ꎬ只不过 糸 几乎都用作部首ꎻ而 丝 直接作为字出341Vol.61㊀No.3Anewexplanationofthemeaningof Mi(糸)现ꎬ如细丝㊁蜘蛛丝㊁发(青)丝等ꎮ理由有三:一是用 纤维 这一复杂的字词泛指纤维材料ꎬ在当时还未出现ꎻ二是作为当时微细但又长度很长或较长物体的代名词ꎬ可能只有可见度大㊁构字简明㊁知名度高和能快速联想对比的 丝 了ꎬ即如丝般纤长ꎻ三是 毛 绒 都不可能直接替代泛词 纤维 ꎬ因为毛㊁绒与草㊁茎应该于同期发现ꎬ可能作为 絮 材使用ꎬ但是因其太短又细ꎬ不可能成为制作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 绳 的原料[7]ꎬ且又无法替代 絮 毛皮 之表达[8]ꎬ更无法表达纤维的成束或集束ꎬ反而若以泛词 纤维 替换 丝 的释义ꎬ变得更符合«说文»糸释义为 细丝(细纤维)也ꎬ象束丝(束纤维)之形ꎬ凡糸之属皆从糸 之原义ꎮ由此所有问题都集中在 糸 字产生前ꎬ是否已存在与 糸 字形相似的多头互绞或加捻制作方式及制成物ꎬ即纺制成形工具[9]若有ꎬ现今大多学者对«说文»中 糸 与 丝 释义的解读明显错了ꎬ尤其在两者间关系上ꎻ若无ꎬ对 其一 和 其二 的质疑依然存在ꎮ其三ꎬ若 糸 为蚕丝之义ꎬ则无法解释 糸 部字中大量含义与蚕丝无关或不完全相关的汉字的存在ꎮ由此ꎬ 糸 仅为㊁或最初是㊁或主要是蚕丝的表达ꎬ及 糸 部字与蚕丝直接相关的释义显然都存在偏颇甚至荒谬ꎮ本文对 糸 仅蚕丝的独享之义的说法产生质疑ꎬ并结合 糸 的象形表达㊁文献含义与考古时序ꎬ重新审视 糸 的含义ꎬ尝试对 糸 给出更符合史实的客观新解ꎮ1㊀ 糸 的象形根据汉字 六书 的分类ꎬ 糸 是一个独立成形的象形字ꎬ其最早可见于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BP7300~7100)上的刻画符号ꎬ其来自于陶器底部残片上ꎮ如图1刻画符中的4个双线互绞形ꎬ是典型的多纤维加捻之特征ꎮ其比可推测蚕丝已被使用的西阴村出土 半茧 (BP6000)[5 ̄6]还早了1100年ꎮ丝 字最早仅见于商王武丁时期(BP3200~3100)[10 ̄11]的甲骨文ꎬ图1中同时展示了 糸 从早期刻画符号到楷书的字形演变ꎬ可见 糸 字从古到今字形无甚变化ꎬ一直保持着原初多头(2或3)互绞的象形特征ꎮ而此象形特征在时序逻辑和史实存在上都与绳的制作和结构更为一致ꎮ其实ꎬ两头更多地表达捻绳及捻线ꎬ而三头更多地表示纤维束ꎮ从这一史实出发ꎬ 糸 作为 纤维 的有捻集合体释义更为合理ꎮ而且由蚕丝应用与产量增长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以往相关史料的综合分析可知ꎬ21世纪中国蚕丝年产量多在12万~14万t∕年[12]ꎬ为105数量级ꎻ清代(AD1636 1912年)约2万t∕年[13]ꎬ宋代(AD960 1279年)约1.5万t∕年[14]ꎬ唐代(AD618 907)约为0.5万t∕年[15]ꎬ均在104数量级ꎻ并根据桑农种植业从夏朝时期起步到唐朝的规模蚕丝产量的吨数量级应该也呈不断增长的总趋势[10 ̄11]ꎬ故可推得殷墟甲骨文(1600 1046年BC) 丝 字出现时期的桑蚕丝产量应在10-1万~10万kg∕年ꎬ甚至更低ꎮ由此可见ꎬ仅从比夏更晚的商代丝与 糸 字同期出现且丝在当时已使用纤维中的占比量极低(至少小两个数量级ɤ10-2)的现实下ꎬ便直接认定 丝 能包含 糸 或在纤维含义上ꎬ 糸 为 丝 的表达ꎬ显得既逻辑关系倒置ꎬ又罔顾事实ꎮ另一方面ꎬ汉典统计收录了甲骨文中的 糸 字共有9个ꎬ最早可追溯至商王武丁时期(1200 1100年BC)[10 ̄11]ꎮ根据字形特征ꎬ可将 糸 的甲骨文归纳为5种不同形式ꎬ如图1中虚线框甲骨文所示ꎮ虽然其随序号的增大ꎬ字形由繁到简㊁由具象到抽象ꎬ但 多头互绞 的特征ꎬ始终未变ꎬ故 糸 的甲骨文字形象至多只能是一束丝绞的象形ꎬ但肯定不是单根蚕丝或茧丝所为ꎮ而与多根茧丝集绪所成的生丝相比ꎬ也只能说形似ꎬ因生丝依然缺少互绞的表达ꎮ依据甲骨文糸字简化表达可以看出ꎬ其主题象形是两根条状物的互绞表达ꎬ即捻搓或绞编的表达[7ꎬ9]ꎬ而其两端的头数仅是表达 合并 或 汇聚 之意ꎮ如头端为0~2ꎬ尤其是单头ꎬ仅表示合并与 连续 (其已在重复互绞环中表达故为多余)之意ꎻ而三头分岔并非表示根数ꎬ而是在表达很多细条状物或纤维的合并ꎬ这显然是编绳的典型特征[7]ꎮ2㊀ 糸 在历史文献中的含义2.1㊀ 糸 在出土文献中的含义出土文献主要指考古出土的甲骨㊁金石㊁简牍㊁帛书等材料上记录的信息ꎮ出土文献中 糸 作为单字被使用仅见于甲骨文和金文ꎮ甲骨文又称契文㊁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ꎬ主要指中国商代晚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在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ꎮ目前已有考证的甲骨文最早可见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甲骨契刻符号(BP8600~7800)[16]ꎬ其中并未出现 糸 的象形文字ꎬ而能释读出字义的甲骨卜辞中的 糸 均作为人名出现[17]ꎮ金文又称铭文或钟鼎文ꎬ是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ꎬ始于商代中期ꎬ记录的内容多为祀典㊁赐命㊁征伐㊁围猎及契约之事ꎮ已释读 糸 的金文共有3个ꎬ分别见于子父癸鼎㊁子糸爵和糸父壬爵[18]ꎬ 糸 在其中均为族名ꎮ若 糸 为蚕丝ꎬ人们不可能在殷墟甲骨文之后的金文ꎬ将早于金文3000多年的 糸 的蚕丝之义遗忘ꎮ然而ꎬ«说文»更为清楚地分两句说明了 糸 与 丝 各自的所属关系ꎬ即 凡糸之属皆从糸 和 凡丝之属皆从丝 ꎬ两者相互独立ꎮ这说明 糸 出现时ꎬ仅为表达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ꎮ2.2㊀ 糸 在传世文献中的含义传世文献指通过抄录或印刷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ꎮ用爱441第61卷㊀第3期 糸 之新解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和ChineseTextProject对 糸 进行全文检索ꎬ 糸 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不韦撰写的«吕氏春秋»(239年BC): 是月也ꎬ糸鸟(鳥)至ꎮ 清代毕沅对此的校注中说: 糸鸟(鳥)ꎬ燕也ꎬ春分而来ꎬ秋分而去ꎮ 可见 糸 在«吕氏春秋»中是燕子的名称ꎬ该解释比许慎的«说文»(AD年121)早三百多年ꎬ无法从中看出 糸 有 丝 的实义ꎮ3㊀从 糸 部字看 糸 的含义及占比糸 部字是«说文»540部中较为庞大的一支ꎬ多达250个(不含新附字)[19]ꎬ其中除 糸 为象形字ꎬ 茧 绝 为会意字外ꎬ其余247个都是形声字ꎮ所有 糸 部字均含有 糸 的意义类别ꎬ故可从 糸 部字的含义推测 糸 的本义ꎮ糸 部字的含义大多与蚕丝有关ꎬ这也是«说文»释 糸 为细丝的原因[20]ꎬ但这既不能说明所有 糸 部字都与蚕丝有关ꎬ也不能说明 糸 的本义就是蚕丝ꎮ根据«说文»的释义ꎬ 糸 部字中能明确与蚕丝有关的约有34字ꎬ占13.6%ꎻ能明确与蚕丝无关的有41字ꎬ占16.4%ꎬ如緢(牛毛)㊁纻(紵ꎬ苎麻)㊁绩(績ꎬ将麻缕接续起来搓捻成线)㊁絺(细葛布)㊁绠(綆ꎬ汲井水用的绳索)等ꎻ其余约70.0%的 糸 部字表示加工材料㊁鞋㊁帽㊁服饰㊁织物的名称㊁颜色㊁数量㊁状态或纺织工艺等ꎬ如经㊁纬㊁织㊁(鞋子)㊁褓(緥ꎬ小儿衣)㊁緛(衣服褶皱)等ꎬ这些字与纺织有关但未指明纤维原料ꎬ其所代表的事物既可用蚕丝ꎬ也可用其他纤维材料或多种材料的结合ꎮ另一方面ꎬ在«说文»收录的250个 糸 部字中ꎬ明确释义与蚕丝有关的仅占13.6%ꎬ而有14.5%明确与蚕丝无关ꎬ还有70.0%可关联到任意纺织及其产物ꎬ而丝在 纺织及其产物 中ꎬ按产物量仅占比1ɢ~1%ꎬ故 丝 对这70.0%的字的影响忽略不计ꎮ因此ꎬ 糸 的本义必然不是蚕丝ꎬ其明确释义与丝有关的 糸 部字也不一定仅与蚕丝有关ꎮ由此可以推定ꎬ 糸 应是纤维或纤维集合体及其成形方式ꎬ其可代表由任何纤维原料编㊁捻形成的纺物ꎮ作为一种 纺物 ꎬ 糸 可以是植物纤维或毛纤维做成的绳线ꎬ也可以是蚕丝做成的丝线或绵线ꎮ相比自然存在的细长体ꎬ其特征在于有人为操作的集束和加捻ꎬ可根据人的需要无限接续延长ꎮ4㊀ 糸 的考古断代综合 糸 的象形特征ꎬ 糸 在历史文献中的含义和糸部字的表意来看ꎬ 糸 的本义更可能是由纤维集束加捻形成的细长物ꎬ而非蚕丝ꎮ而此 细长物 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 新纺器 即以加捻成形的软工具 绳ꎬ如图2[9]所示ꎮ此释义直接解决了«说文»释 糸 为 丝 所产生的时序颠倒㊁象形偏差和部首含义无法涵盖的三对矛盾ꎮ故将 糸 释义为绳线(即编㊁捻形成的纺物)而非蚕丝ꎬ更为恰如其分㊁客观和符合史实ꎮ在此释义下ꎬ可根据能证明绳线存在的考古证据对 糸 进行断代ꎮ4.1㊀ 糸 的考古实物证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文化(BP7000~6500)曾出土不少绳子ꎬ是用细长的麻的韧皮或草茎先搓成小股ꎬ再用2~3股合搓成绳ꎬ粗细略显不一ꎮ这些绳子最细的2mmꎬ最粗的20mm[21]ꎬ均为 糸 的实物ꎬ即搓捻加工所得的线绳ꎬ故根据实物至少可将 糸 的出现追溯至BP7000~6500ꎮ图2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麻∕草绳(BP7000~6500)Fig.2㊀Ropemadefromhemporgrass(BP70006500)unearthedfromtheHemuduSite4.2㊀ 糸 的考古间接证据辽宁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曾出土三根骨针(BP40000~20000)[22]ꎬ如图3所示ꎮ其一针长77.4mmꎬ针柄最宽处4 5mmꎬ针眼孔圆ꎬ孔壁内径1.6mmꎻ其二身长65.8mmꎬ针柄最宽处4.0mmꎬ针眼孔圆ꎬ孔壁内径2.1mmꎻ其三针长60 5mmꎬ针柄最宽处3.4mmꎬ针眼未钻穿ꎬ只有一个外圈直径0.7mm的漏斗状浅穴ꎬ可能是一件半成品ꎮ这几件骨针的针孔均在毫米级ꎬ说明当时已有使用细度达到毫米级的细线[23]ꎮ根据骨针的直接实物证据ꎬ便可推出毫米级的细线已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存在ꎮ因此ꎬ 糸 的实物至少已在BP40000~20000出现ꎬ被用于缝合㊁连接或吊挂ꎮ图3㊀小孤山遗址出土的三根骨针(BP40000~20000)Fig.3㊀ThreeboneneedlesunearthedfromtheXiaogushanSite(BP4000020000)541Vol.61㊀No.3Anewexplanationofthemeaningof Mi(糸)4.3㊀ 糸 的加工工具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出土了较多数量的纺轮[24 ̄25]ꎬ最早可见于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BP8000~7400)及华北地区的磁山文化(BP7400)ꎮ纺轮和捻杆一起构成纺纱工具ꎬ可实现对纤维的牵伸㊁加捻和卷绕收集ꎬ以形成纱线[26]ꎬ因此是用来制作糸的工具ꎮ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一期文化遗存(BP12000~11000)发现有3件穿孔石器[26]ꎬ其孔对钻而成ꎬ两件标本孔径依次为0.7cm和1.1cmꎬ如图4所示ꎮ结合同遗址出土的穿孔装饰品ꎬ故定有线的存在[23]ꎬ穿孔石器可作纺轮用ꎬ因此至迟在BP12000已出现用以制作 糸 的工具ꎮ图4㊀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穿孔石器(BP12000~11000)Fig.4㊀PiercedstoneartifactsunearthedfromtheZengpiyanSite(BP1200011000)综上ꎬ带孔的骨针带有能证明 糸 被使用的功能痕迹ꎬ而纺轮作为纺纱工具的组成部分能证明 糸 被加工生产ꎮ根据考古的直接实物证据ꎬ可将 糸 的出现追溯至BP7000~6500ꎻ根据存在的硬工具实物证据上的功能痕迹ꎬ可将 糸 的出现前推至BP30000(属3万~1万年的旧石器晚期ꎬ或称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期)以前ꎬ即推至旧石器中期ꎬ理论上就应该出现 糸 的符号甚至象形文字ꎮ若 糸 代表作为软工具的绳线ꎬ那 糸 所代表的实物可被断代至旧石器早期(BP100万~20万)ꎬ其典型实例就是投石索的存在物 石器 和已消失物 索 ꎬ即 纺器(软工具) [9ꎬ27 ̄28]ꎮ而蚕丝即便是根据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蚕茧[5]ꎬ亦只能追溯到BP6000[6]ꎬ而此时的蚕茧已被用来缫丝ꎬ依然停留在假设中ꎮ因此ꎬ 糸 及 糸 字符的出现远早于蚕丝的使用ꎬ 糸 的本义不会是蚕丝ꎬ而是对绳线成形结构的象形表达ꎬ代表用于编㊁结㊁缝合㊁连接或吊挂的绳线工具ꎮ5㊀结㊀论现有证据表明ꎬ 糸 字符要比可推测蚕丝已被使用的西阴村出土 半茧 早了至少1100年出现ꎬ比 丝 字要早了近4000年出现ꎬ而 糸 字从古到今一直保持着多头(2~3)互绞的象形特征ꎬ这与蚕丝和生丝的集束形态不符ꎮ而«说文»收录的250个 糸 部字中ꎬ明确释义与蚕丝有关的占比小于与蚕丝无关的占比ꎬ且所剩70.0%字却与纺织及其产物相关ꎮ因此ꎬ 糸 的原意并非表达蚕丝ꎬ其含义虽涉及丝纤维ꎬ但代表着由纤维编捻形成的纺织物ꎮ更何况«说文»对两者的定义十分明确ꎬ是否定现代学者一直传说的两字有对等之意ꎮ相反ꎬ 糸 不仅可表示麻㊁棉㊁毛纤维制成的绳线ꎬ亦可表示蚕丝做成的生丝或绵线和生丝加捻合股得到的连续丝线ꎬ即 糸 涵盖 丝 ꎮ而且ꎬ相比自然存在的细长体 丝 ꎬ 糸 存在人为集束㊁加捻和根据需要可无限接续延长之特征ꎮ根据考古实证ꎬ绳线作为用于编㊁结㊁缝合㊁连接或吊挂的工具(BP100万~20万)ꎬ远早于 糸 字符出现(BP7300~7100)ꎬ且两者均早于蚕丝(BP6000)的应用ꎮ 糸 字在时序逻辑和史实存在上ꎬ均与绳线的制作和结构更为一致ꎮ上述释义直接解决了人们误解«说文»中释 糸 为 丝 所产生的时序颠倒㊁象形偏差和部首含义无法涵盖的三对矛盾ꎮ而将 糸 释义为纤维集束加捻或互绞合股的连续细长体(绳线或编㊁捻形成的纺物)而非单指蚕丝ꎬ显得更为恰如其分㊁客观和符合史实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杨永华ꎬ羊霞.«说文解字»糸部与纺织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ꎬ2007(6):96 ̄97.YANGYHꎬYANGX.AnalyticalDictionaryofCharactersSiheadquarterandspinningandweavingculture[J].JournalofHotanNormalCollegeꎬ2007(6):96 ̄97.[2]谢玲莉. 糸 部字古代丝织文化研究[J].时代人物ꎬ2008(9):161 ̄162.XIELL.ResearchinancientsericultureofMipartChinesecharacters[J].TimesFigureꎬ2008(9):161 ̄162.[3]李强ꎬ李斌ꎬ李建强.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ꎬ2014ꎬ27(1):19 ̄22.LIQꎬLIBꎬLIJQ.Studyontextiletechnologyandcultureintheoracleboneinscriptions[J].JournalofWuhanTextileUniversityꎬ2014ꎬ27(1):19 ̄22.641第61卷㊀第3期 糸 之新解[4]牛清波.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ꎬ2013.NIUQB.ResearchonEarlyCarvedSymbolsinChina[D].Hefei:AnhuiUniversityꎬ2013.[5]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M]∕∕李光谟.李济与清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1994:33 ̄79.LIJ.PrehistoricremainsofXiyinvillage[M]∕∕LIGM.LiJiandTsinghua.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ꎬ1994:33 ̄79. [6]石兴邦.仰韶文化[M]∕∕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ꎬ1986.SHIXB.Yangshaoculture[M]∕∕XIAN.EncyclopediaofChina:Archaeology.Beijing:EncyclopediaofChinaPublishingHouseꎬ1986. [7]于伟东ꎬ王欢.纺器于人类文明起源中的痕迹辨析[J].纺织学报ꎬ2016ꎬ37(11):68 ̄74.YUWDꎬWANGH.Traceanalysisoftwistformedtoolsinoriginofhumancivilization[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ꎬ2016ꎬ37(11):68 ̄74.[8]吴玥.絮材的溯源及其出现契机[D].上海:东华大学ꎬ2021.WUY.TheOriginandTurningPointofFlocculentMaterial[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21.[9]王欢.论纺物的起源及纺器与石器的同步文明[D].上海:东华大学ꎬ2015.WANGH.OntheOriginofTwisting ̄formedMatterandItsSynchroniousCivilizationwithStoneImplement[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15.[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 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ꎬ2001.ExpertGroupofXia ̄Shang ̄ZhouChronologyProject.Reporton1996 ̄2000PhaseResultsofXia ̄Shang ̄ZhouChronologyProject[M].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ꎬ2001.[11]李学勤ꎬ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96.LIXQꎬPENGYS.StudyontheStagesoftheOracleBoneinYinRuins[M].Shanghai:ShanghaiAncientBooksPressꎬ1996. [12]李建琴ꎬ梁巧ꎬ顾国达.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蚕丝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ꎬ2023ꎬ59(3):336 ̄341.LIJQꎬLIANGQꎬGUGD.TheimpactofthenewcrownpneumoniaepidemiconChina ssilkindustry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J].ChineseJournalofAnimalScienceꎬ2023ꎬ59(3):336 ̄341.[13]李明珠ꎬ徐秀丽.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1996.LIMZꎬXUXL.ChronicleoftheEastIndiaCompany sTradewithChina(16351834)[M].Shahnghai: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Pressꎬ1996.[14]周道生.论宋代经济文化与赋税制度:上[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14ꎬ27(4):21 ̄28.ZHOUDS.OntheeconomiccultureandtaxationsystemofSongDynasty:Vol.1[J].JournalofHunanTaxationCollegeꎬ2014ꎬ27(4):21 ̄28.[15]杨希义.唐代丝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87(4):80 ̄87.YANGXY.ThestatusandroleofsilkinsociallifeduringtheTangDynasty[J].JournalofNorthwester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ꎬ1987(4):80 ̄87.[16]张居中ꎬ王昌燧.试论刻画符号与文字起源:从舞阳贾湖契刻原始文字谈起[J].中国书法ꎬ2001(2):47 ̄48.ZHANGJZꎬWANGCS.Onthedepictionsymbolsandtheoriginofcharacters:FromoriginalcarvedcharactersinJiahuSiteꎬWuyang[J].ChineseCalligraphyꎬ2001(2):47 ̄48.[17]李发ꎬ向仲怀.甲骨文中的 丝 及相关诸字试析[J].丝绸ꎬ2013ꎬ50(8):1 ̄5.LIFꎬXIANGZH.Ananalysisof SILK andrelativecharactersinoracleboneinscriptions[J].JournalofSilkꎬ2013ꎬ50(8):1 ̄5.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7.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tegrationofYin ̄ZhouBronzeInscriptions(RevisedVersion)[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2007.[1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3.XUS.ShuowenJiezi[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1963.[20]王旭东.从«说文解字»看东汉以前的纸与造纸[J].图书馆杂志ꎬ2020ꎬ39(6):133 ̄137.WANGXD.Onpaperandpaper ̄makingbeforetheEasternHanDynastyfromShuowenJiezi[J].LibraryJournalꎬ2020ꎬ39(6):133 ̄137.[2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ꎬ2003.Zhejiang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741Vol.61㊀No.3Anewexplanationofthemeaningof Mi(糸)Hemudu:ANeolithicSiteandItsArchaeologicalExcavations[M].Beijing:CulturalRelicsPressꎬ2003.[22]黄慰文ꎬ张镇洪ꎬ傅仁义ꎬ等.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J].人类学学报ꎬ1986ꎬ5(3):259 ̄266.HUANGWWꎬZHANGZHꎬFURYꎬetal.BoneartifactsandornamentsfromXiaogushansiteofHaichengꎬLiaoningprovince[J].ActaAnthropologicaSinicaꎬ1986ꎬ5(3):259 ̄266. [23]陶园.基于痕迹考古方法的纺织材料起源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ꎬ2010.TAOY.StudyontheOriginofTextileMaterialsBasedontheMethodofTrace ̄Archaeology[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10.[24]饶崛.纺轮的诞生㊁演进及其与纺纱技术发展的关系研究:以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发掘的纺轮为例[D].上海:东华大学ꎬ2010.RAOJ.StudyontheBirthꎬEvolutionofSpinningWheelandItsRelationshiptotheDevelopmentofSpinningTechnology:TakingtheSpinningWheelsExcavatedfromtheTypicalSiteoftheNeolithicAgeinChinaasExample[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10.[25]李强ꎬ李斌ꎬ李建强.中国古代纺专研究考辨[J].丝绸ꎬ2012ꎬ49(8):57 ̄64.LIQꎬLIBꎬLIJQ.AstudyonthespindleinancientChina[J].JournalofSilkꎬ2012ꎬ49(8):57 ̄64.[26]巫惠民ꎬ阳吉昌.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J].考古ꎬ1976(3):175 ̄179.WUHMꎬYANGJC.TrialexcavationofZengpiyancaveinGuilinꎬGuangxi[J].Archaeologyꎬ1976(3):175 ̄179. [27]于伟东ꎬ周小珍.编的起源及其出现的独立性[J].纺织学报ꎬ2017ꎬ38(12):69 ̄76.YUWDꎬZHOUXZ.Originandoccurrenceindependenceofbraiding[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ꎬ2017ꎬ38(12):69 ̄76. [28]周小珍.论编的起源及其出现的独立性[D].上海:东华大学ꎬ2017.ZHOUXZ.DiscussionontheOriginandOccurrenceIndependenceofBraiding[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17.841第61卷㊀第3期糸 之新解Anewexplanationofthemeaningof Mi 糸YUWeidong12aZHANGXiyao2aFENGHao12aYANGXiaoming2b1.CollegeofTextileandFashion Hu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 Xiangtan411104China 2a.CollegeofTextiles2b.CollegeofHumanities DonghuaUniversity Shanghai201620China㊀㊀Abstract ShuowenJiezidefines Mi糸as afinethread resemblingtheformofabundleofthreads andallthingsrelatedtoMi糸derivefromMi糸 .Morecommonly scholarsleantowardthisexplanation believingMi糸referstoeitherthesinglefiberextractedfromthesilkwormcocoonorrecognizingtheearlysymbolof Mi糸as si 丝silk .However thisfailstoexplainthethreepairsofcontradictionsofwhytheappearanceofthecharacter糸BP7100isearlierthantheutilizationofsilkBP6000thedeviationbetweenthepictographicfeaturesof Mi糸isinconsistentwiththemorphologyofsilk andtheexistenceofenormousMi糸 ̄serieswordsisunrelatedornotonlyrelatedtosilk.Reconsideringthemeaningof Mi糸basedonitsancientscriptimages meaninginancienttexts andarchaeologicaltimelinesaidsinunderstandingtheevolutionarypatternsofChinesecharacters comprehendingthesocietaldevelopmentofthattimemoreaccurately anddelvingintoculturalinsights.Thearticleemployedtextualanalysis textilearchaeology andstatisticaldeductionstoinvestigatethemeaningof Mi糸anddrewthreesignificantconclusions.First themeaningofMi糸shouldnotbelimitedtosilk.Onthetimeline theappearanceofthecharacter Mi糸occurredatleast1100yearsearlierthanthespeculateduseofsilkfoundintheexcavated halfcocoon fromXiyinvillage andnearly4000yearsearlierthantheappearanceofthecharacterSi丝 .Onpictographicfeatures Mi糸hasconsistentlydepictedmultiple 2 ̄3intertwiningthreadsfromancienttimestothepresent whichdoesnotcorrespondtotheclusteredmorphologyofsilkandrawsilk.Inancientdocumentsamongthe250characterscatalogedundertheMi糸 ̄seriesinShuowenJiezifewerhaveexplicitdefinitionsrelatedtosilkthanthoseunrelated.Furthermore theremaining70.0%ofcharactersarerelatedtotextilesandtheirproducts yetthespecificfibersourceisunspecified.Thus theoriginalmeaningof Mi糸doesnotsignifysilk.Second theword Mi糸ismoreconsistentwiththestructureandmakingmethodofropesandthreads i.e.twisting ̄orbraiding ̄formedtextilesintermsoftemporallogicandhistoricalexistence.ArchaeologicalevidenceindicatedtheuseofropesforvariouspurposesBP1000000to20000whichprecededtheappearanceof Mi糸BP7300to7100andsilkBP6000 .Third itismoreappropriate objective andconsistentwithhistoricalfactstodefine Mi糸asthreads ropes ortwistedbundlesoffibersratherthansilk.PreviousresearchmainlyfocusedoncharactersundertheMi糸 ̄series withlessexplorationintotheoriginalmeaningof Mi糸 .Thearticlepresentsthreecontradictionsininterpreting Mi糸 assilk.Itsystematicallyandcomprehensivelycollects organizes andanalyzes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 Mi糸andsilkbasedonitsancientscriptimages meaninginancienttexts andarchaeologicaltimelines proposestheoriginalmeaningof Mi糸asacontinuous elongatedmaterialformedbytwistingfibersandvalidatesthisconclusionthroughtextilearchaeologicalevidence.Inthefuture itwillbepossibletofurtherexploretheoriginalmeaningof Mi糸byexaminingspecificcontextsofitsancientusage.㊀㊀Keywords Mi 糸silk pictograph ShuowenJiezioracleboneinscriptions archaeology dating941。

关于丝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丝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丝字的研究报告摘要“丝”字是一个充满文化、历史及情感内涵的汉字。

研究表明,丝字具有特殊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不同的解释和使用方式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本文对“丝”字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其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方面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深入剖析“丝”字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引言“丝”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汉字。

它的形状似乎将天地之间连接成一体,同时又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古代,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丝绸成为了时尚的符号,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因此,研究“丝”字,除了能够了解其语义和语用特征,还能够深入地探讨中华文明的历程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丝”字的语义特征具体来讲,“丝”字的语义涵义极其丰富,其代表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从广义上讲,丝象征着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下面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丝代表着柔软和细腻。

在人们的想象中,丝具备细腻、柔软、柔韧、轻盈等特点。

因此,当我们用“丝”的形象来表达一些仿佛柔软的物体时,人们往往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其丰满的形状和细腻的质地。

2.丝代表着文化和艺术。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丝”的形象,如唐代李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便运用了“丝”的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到轻柔而细腻的画面。

3.丝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和贸易。

中国古代的丝绸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商品,丝绸的生产和出口曾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因此,“丝”也隐含了中国古代经济和贸易的繁荣。

“丝”字的语用特征1. 描述细腻柔软的物质。

在一些场合下,如文学作品、广告言辞等,我们可以看到“丝”的形象被广泛地运用来表达柔软、细腻、轻柔和高雅等含义。

2. 意味着某种群体的代表。

在许多场合下,“丝”被用来指代农村的妇女阶层。

《说文》“糸”部字与汉族丝织品文化

《说文》“糸”部字与汉族丝织品文化

《说文》“糸”部字与汉族丝织品文化
周曼
【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4(000)024
【摘要】《说文解字》糸部共收字248个,多与丝织品相关,从文字的角度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丝织品文化。

本文通过对糸部字字形进行分析,从文字学与丝织品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角度,力求全面详尽地发掘并展示《说文解字》糸部字所展现的古代丝织品文化。

【总页数】2页(P218-219)
【作者】周曼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天津 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说文解字》糸部字构形试析 [J], 金华
2.《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的文化探究 [J], 常荣
3.古代颜色观的发展 --《说文》糸部颜色字考 [J], 李英
4.试论《说文解字·糸部》与丝织文化 [J], 牟俞洁
5.会意字归部辨析——对《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所析《说文解字》会意字归部的意见 [J], 高一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那些与丝绸有关的词汇

那些与丝绸有关的词汇

那些与丝绸有关的词汇丝绸⼩知识本⽂转⾃吴韵蚕丝⽂章作者系苏州⼤学蚕学教授许雅⾹汉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之⼀,⾄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迄今为⽌连续使⽤时间最长,上古时期各⼤⽂字体系中唯⼀传承⾄今的⽂字,中国历代均以汉字为主要官⽅⽂字。

汉字在很长时期内曾是东亚地区唯⼀的国际交流⽂字,20世纪前,⽇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官⽅⽂字也都是汉字。

汉字起源有多种假说,概括起来主要有:结绳说、⼋卦说、河图洛书说、图画说、仓颉造字五种。

传说仓颉有四眼,这令⼈窒息的眩晕......综观⽂献,“仓颉造字说”更流⾏。

战国《吕⽒春秋·君守》:“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 汉许慎《说⽂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 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字不可能完全由⼀个⼈创造出来,如果真有仓颉这个⼈,最多是⼀个⽂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传说仓颉造字,由鸟兽⾜迹⽽受启发。

⼀切⽂化艺术的产⽣都离不开劳动⼈民的⽣产与⽣活,很多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们祖先的⽣产情景,如与丝绸相关的词汇,均由丝绸⽣产,丝绸功能作⽤等引申出含义,造出相应的⽂字。

我国养蚕取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在最早的汉字甲⾻⽂中,“蚕、桑、丝、帛”⼀应俱全。

汉语⾔与丝绸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已发现的甲⾻⽂中,以“⽷”为偏旁的有100多个,许慎《说⽂解字》所收字中“⽷”旁260个,“⼱”旁75个,“⾐”旁120个,宋本《⽟篇》,“⽷”部459字,“⼱”部172字,“⾐”部294字。

清《康熙字典》,“⽷”部约有830字。

与纺织丝绸业有关的:缫、绎、络、经、纬、绘、组、织、综、统、纪、纺、绝、继、续、绍、纡、缵、约、紊、辫、结、练、绣、缋、编、绪、缅、纯、绺、细、级、线、缕、绳、缝、纫、缪等等,等等。

与纺织品种类有关的:绫、罗、绸、缎、纱、绮、绡、纺、缯、纨、缣、绨、缟、缦、绒、绉、绢、乔其等等。

与纺织品⾊彩有关的:红、绯、绿、缥、缇、紫、绛、绀、缲、缁、缛、纯、素等。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丝绸作为衣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丝绸美化、滋润着中国人的生活。

艳丽柔美的绫罗绸缎装饰着男女老少的服装,装饰着家庭中的床褥,装饰着厅堂庙宇等公共场所,装饰着古籍书画等文房用品。

甚至小到手帕、荷包等小件,都可以觅见丝绸的踪影。

另一方面,蚕桑丝织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南方农村经济的主要依赖,也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及外贸收入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除了与这些表面的服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密切相关外,丝绸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丝绸与语言文学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有100多个。

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个,“巾”旁75个,“衣”旁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丝绸纺织有关。

在以“糸”为偏旁的文字中,关于纺织丝绸业的有缫、绎、经、纬、绘、织、综、统、纪、纺、绝、继、续、绍、纡、约、紊、辫、结、练、绣、缋、编、缉等,关于纺织纤维和纺纱搓线的有绪、缅、纯、绡、绺、细、级、线、缕、绳、纫、缪、绸等,关于纺织品种类的有缯、纨、绮、缣、绨、缟、绫、缦等,关于纺织品色彩的有绿、缥、缇、紫、红、绀、缲、缁、缛等,关于服装饰品的有缨、绅、绶、组、纽、纶、缘、绔、绦等,其他引申义的还有纸、彝、绥等。

其中关于丝绸工艺和服饰的占主要地位,约为50%;丝绸品种其次,占35%左右;织物色名约占30%;其他文字约占15%。

到南北朝时期,由纺织丝绸衍生出来的文字进一步增加。

梁顾野王《玉篇》收录与“糸”相关的七部共计400余字。

而到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459字,“巾”部172字,“衣”部294字。

至清代《康熙字典》中的“糸”部约有830字,又较宋代增加很多。

这说明中国语言与丝绸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丝绸纺织的一些词汇还有很多复合词组和成语,大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如“综合”、“继续”、“线索”、“约束”、“编辑”、“组织”、“机构”、“联络”、“连绵”、“经天纬地”、“锦心绣口”、“提纲挈领”、“作茧自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摘要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保存了汉字的篆文字形和古音古训,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汉字进行了辨形、释义、注音,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字典史及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文》收字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主要着手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收字进行分析,通过对选字的分析描述古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制式和文化。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衣、食、住、行,每一个部分中运用传统的训诂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衣食住行方面具有代表性收字字义的同时,探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分析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具体为:一、运用形训法、义训法与注释法对选字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通过选字所体现的生活生产方式来分析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食住行;字义;文化引言一、选题研究意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 文字使得语言由听觉转为视觉信息,使瞬间即逝的语言固定下来,使语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程清晰可见,因而文字不仅仅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且鲜活的载体。

《说文解字》分析古文字的字形、说解本义,辨识声读,不仅保存了词的本义、古音资料,并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

二、研究现状汉字学的研究上,对《说文解字》的关注从未消减过,切身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更是投入了颇多经历去探求。

宏观上,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均有发展,但相对“衣”与“食”的研究论文多于“住”与“行”,研究成果更加显著。

微观上来说对衣部、巾部、食部、走部、辵部等收字较多的部研究更为透彻,而分散于各卷的字研究相对较少。

三、选字范围由于《说文》中关于衣食住行收字很多,并且不拘泥于一个部首,所以选字并非集中于一个部首,而是根据收字的意义分类涉及较多的部首,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收字。

“襻膊”考辨

“襻膊”考辨

“襻膊”考辨作者:陈洁戴淑娇来源:《丝绸》2020年第01期摘要:宋代的劳动人民用一种叫“襻膊”的配饰来固定袖子,以方便工作。

文章基于现存资料,对“襻膊”的起源、特征及功能进行分析,并对“襻膊”在古代图像中的记载进行梳理分析,探寻与“襻膊”功能性相似的配件,从外观与功能两个方面对“襻膊”及其相似功能的服饰配件进行考辨。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服装中用“絭”“襷”“臂绳”“袢”等配件来固定袖子,这些配件的式样与服饰形态有很大的关联,袖子宽广度和长度的变化带来固定袖子的服装配件的式样变化。

关键词:襻膊;絭;襷;臂绳;袢中图分类号: TS941.12;K892.2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1008705引用页码: 011206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1.015Textual research on "Panbo"CHEN Jie1, DAI Shujiao2Abstract: The working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fixed their sleeves with an accessory called a "Panbo" to facilitate their work.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igin,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Panbo", combs and analyses the records of the "Panbo" in ancient images, explores the accessories which have the similar function with the "Panbo", and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Panbo" and apparel accessories with the similar func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Juan" "Pan", "Arm rope" and "loop" were used to fix sleev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The style of these accessor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ape of clothing. The change of sleeve width and length brings about the change of the style of garment accessories used to fix sleeves.Key words: Panbo; Juan; Pan; Arm rope; loop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图一六七的描述提及:“二铡草人衣袖都用绳索缚定挂于颈项间,把袖子高高搂起,实宋代发明,专名宜为‘襻膊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说文》糸部看丝绸染色业与古代颜 色观的发展
古代丝绸染色技术历史悠久,到商周时代已经有 了很大的提高。那时已掌握了使用矿物、植物、动物染 料涂绘和染色的方法。据《周礼》记载,周代设置了负责
染色的专门机构掌管染色的官职,染色工艺体系也开
始形成。用J二丝织品染色的染料品种/f;断增多,其中植
物“i中,蓝草用来染蓝色,茜草用来染红色,紫草染紫
彩象聚集的细米。 也就是说丝绸手绘与刺绣,与“十二章纹”的起源 有关。《尚书・益稷篇》:“帝F_j=I: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
矾为媒染剂多次浸染的“染色之变”:三人为缥(浅红 色),五人为鲰(黑中带lI:的颜色),七人为缁。以再染黑 为鲰、鲰是雀头色。、又再染乃成缁矣,知缁本出鲰。爵头
该书记载了5种“故色之工”,即“厕、绩、钟、筐”等;其 中“绩”即“绘”,与“画”的意思接近,都是指在织物上用 手绘的方法装饰五彩纹样。而刺绣在周代已具有相当水 平,当时称“黹”。J割王冕服有“希衣”,是刺绣的服饰。刺
续,《说文》:“白(帛)文完。《诗》日:‘续兮斐兮,成
是贝锦。”’引用《诗经.,J、雅・巷伯》的诗句,意思是花纹 错杂,色彩相问,织成有贝壳花纹的丝织品。 绚,《说文》:“《诗》云:‘素以为绚兮。”’引用《诗经》 的话,就是在洁白的底子Ii画着义彩。 缛,《说文》:“繁采色也。”指繁密的五彩的文饰。 蠕,《说文》:“缯采色。”是说丝织品呈五彩色。 古代中国丝绸纹样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纹样 主要通过织花、印花、绣花、于绘等方式在织物上表现 出来。殷墟出土的青铜戈表而黏附的丝织物残痕日,呈 现回纹形织纹:商代玉刀柄包裹着自雷(云)纹的提化 丝织物;河南侯家序殷基巾发现的白石上人像的衣服 纹饰,从殷商到战国,丝绸纹样大多是由直线和折线组 成的菱形、回纹形,以及它们的变体形。先秦丝绸纹样 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 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 术水平相适应。 同样,在东周的彩绘漆器与丝织品上,可以见到丰 富的问色与复色。这些f‘南的色彩常以黑、白或金、银 色为主调,求得色彩总体效果的统一。《考工记》中提出 的“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在《论语・八佾》中则称“绘事 后素”。其具体涵义,据朱熹的解释“后素,后于素也”, 即是说先以素为质地,然后施以五彩。 2_2手绘、刺绣精致
紫赤色也。表达了从第一次开始到最后多次染色所出 现的由浅至深红、到最后的黑色,这样一个染色效果。 说明当时的染色工艺已经积累了相当F富的经验。《苟
五色作服汝明。…‘十二章纹”就是只有圣王才有资格
存服装上装饰的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后来演变为皇帝龙袍上 的专用纹样。对这段记载,虽然历代学者的句汝不~, 意思也有差异,但一般认为十二章中,前六章是用于绘
绘,《说文》:“会五采绣也。”《虞书》日:“山龙华虫
作绘。”《论语》同:“绘事后素。”
色等。在工艺上,当时人们已掌握了用媒染剂进行浸染
和套染的技术,将不同的染料混台染出赤、黄、青、黑、 臼等五色及其他的色彩。《考工记》记述了用茜草以明
绣,《说文》:“五采备也。”即改色五彩俱备。 稣,《说文》:“绣文如聚细米也。”说的是绣画的纹
子》的《劝学》《王制》《正论》等篇中,总结了织物染色经 验,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科学论断,还比较
了紫草(紫色)、空青(青色)、赭色(红色)、涅(黑色)等
万方数据
一70
万方数据
绣是画缋的姊妹艺术,最初的刺绣又和美丽的丝织锦缎
并列,统称为“锦绣”。1976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刷A1 伯妾倪墓中,发现有较明显的刺绣印痕H。据观察,刺绣 的颜色大概是在刺绣以后向(平涂)上去的,绣法为辫子 股针法。花纹主要应用单线条(一条辫了股)勾勒轮廓,
个别部分为加强纹饰效果,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
万方数据
2从《说文》糸部看中国古代的丝绸加工 工艺
在《说文》糸部,反映丝绸工艺的字有绣、绩、绘、绚、 缛、缔等,反映了占人丝纵加工工艺的高超及多样化。
2.1纹样、设色丰富
(“作绘”),后六章是用刺绣(绣)的方法,将纹样“五采 彰施于服装之上的。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考工记》,
是记载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与生产技术的重要典籍。
如,针脚均匀齐整,说明西周刺绣技巧已很熟练。 春秋时代攀子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文
采”就是指绘画和刺绣。《诗经》的《唐风》《秦风》《豳风》 中了当时贵卅【们穿者华丽的绣花衣裳,电道出,‘当时刺 绣工艺普遍发展的概貌。 另外,在《史记》上还载有:“楚庄王有爱马,衣以文 绣,置之华屋之下。”是当时染织刺绣品在上层社会中 已经较为流行的另一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