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章 明清文学教案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教案(元明清)

古代文学教案(元明清)

****师范学院授课教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古代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讲教师***职称讲师使用教材中国文学史文学院教案(首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第三章清代文学第二节清代戏曲清初戏曲创作有三个流派:(一)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作者身分和作品都具较强的市民色彩。

李玉早期《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被称为“一人永占”。

《清忠谱》写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党羽的真实事件。

《千钟禄》写巨大的历史变动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

苏州派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系改编宋话本,广为流传。

(二)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案头化倾向。

吴伟业的《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多是抒发亡国之悲。

尤侗的《读离骚》、《桃花源》、《吊琵琶》都是借前人故事抒写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曲的形式技巧,以戏曲的娱乐功能为最高目标。

李渔作剧10种,几乎全部是婚恋故事,大量运用偶然性、意外性、误会、认错、逆转等手法。

一、《长生殿》(一)洪升的生平、著作1、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2、先后师事诸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

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二)《长生殿》的思想1、《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2、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或说双重主题,众说纷纭。

3、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4、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

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第一编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元代文学现象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一、元朝历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206—1234)自成吉思汗统一北漠各蒙古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创立蒙古帝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

2.(1234—1279)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统一了全国。

3.(1279—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主要指后两个阶段130多年间各民族人民用汉语记事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标志为: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元代社会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的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越来越多地接受汉族文化,忽必烈采用儒士许衡等的“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但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赋税常向西城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还还不清债,元代经济掠夺江南地区尤烈,江南三省(江苏、江西、湖广)每年所征税粮近六百五十万石,占全国总数二分之一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元末农民义军韩山童的宣传口号)。

过去对元代落后、黑暗面讲得多,近来元史研究专家认为元朝也有些前代没有的积极因素。

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商人地位的提高,同时带来了某些文化“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和新的活力,也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

明清文学教案(学生版)(1)

明清文学教案(学生版)(1)

明清文学教案绪论:明代文学概说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社会的整体状况;2、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及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

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元年以后,明代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史学家大多以嘉靖时期为界将明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集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皇帝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为巩固皇权,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对有功大臣也不例外,实行恐怖统治【大肆杀戮功臣,洪武13年兴胡党大狱(加左宰相胡惟庸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26年兴蓝党大狱(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

列侯以下坐党锢夷灭者不可胜数)】。

清人赵翼说:“明祖借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廿二史札记》卷32)。

第二,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其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

并对知识分子和自由思想进行恐吓和禁锢,加强文化统治。

所以,高压政策下,明代(特别是明初)的文字狱层出不穷,文人不为所用者皆腰斩(如高启),以此树立绝对皇权。

文人为了免祸,谨小慎微成为一时风气。

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

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

弘治、正德间,出现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即王学,又称心学),这是明代理学的重要发展。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明清及近代文学教学大纲

明清及近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四)》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Ⅳ【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 【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社会对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掌握明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明代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二、明代商业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商品化,传统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审美趣味等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一、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二、个性解放思潮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个性解放思潮对于冲破僵化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元明清部分)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课程编号:0111009课程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三、四卷元朝、明朝、清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课程任务:元明清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元代到明代至清代的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元明清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六编元代文学史第一章元代文学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一、元代文学的特点二、元代文学的成就第三节元杂剧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课程的重点、难点: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一、生平二、个性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一、历史剧二、爱情风月剧三、公案剧四、关汉卿作品选讲:1.《窦娥冤》:(1)题材溯源;(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明代文学教案专题

明代文学教案专题

明代文学教案专题第一篇:明代文学教案专题一、社会概况1、政治概况明代文学教案第一章:概说中央集权,八股取士,特务政治,宦官干政,权臣执柄,党派之争。

2、经济概况工商业发展,市民壮大,新的读者群,文学的商业化,市民趣味。

3、文化概况王学左派的兴起,禅宗思想的渗透,张扬个性的思潮,对人欲的肯定。

二、文学概况1、小说从讲史话本演变成长篇通俗小说,章回小说的形成,小说话本的整理,拟话本的出现,明初、明中叶、明末三次创作高潮的兴起。

2、戏剧从南戏到传奇戏,明杂剧对元杂剧的改造,传奇戏创作的高潮,戏曲流派的产生,戏曲作品的整理,地方戏的流行。

3、诗文流派纷呈,复古与创新,晚明小品,散曲与民歌。

第二章:《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版本一、成书过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类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杰作。

其成书经历了一个群体创作的漫长过程,除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之外,还有民间流传,诗文吟咏,野史杂史,笔记杂录,说话艺人讲唱,戏曲舞台搬演,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国故事素材。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列书志》),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创作成《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二、作者简介1 罗贯中的生平,目前所知甚少。

明人贾仲名《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大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1364)复会,竟不知所终。

”其籍贯除山西太原说外,尚有东原(山东东平)、钱塘(浙江杭州)、庐陵(江西吉安)诸说。

明王圻《稗文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

大约生活于元末明初,相传曾投身于反元斗争,为张士诚幕僚,后来则致力于小说戏曲创作,现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据说还是《水浒传》的撰写者之一。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掌握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3)分析明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欣赏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明清小说原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明清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交流和表达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2)领悟小说中的人物品质和道德观念;(3)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明清小说概述(1)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特点;(2)阐述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3)概述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1)分析明清小说的结构布局;(2)探讨明清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3)欣赏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

3. 第三课时:《红楼梦》鉴赏(1)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4. 第四课时:《西游记》鉴赏(1)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5. 第五课时:《水浒传》鉴赏(1)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明清小说》相关章节;2. 参考书目:《明清小说史》、《红楼梦鉴赏辞典》、《西游记鉴赏辞典》、《水浒传鉴赏辞典》;3. 网络资源:相关明清小说的网站、论坛和学术论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明清小说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明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小说作品来展示明清小说的魅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了解程度。

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部明清小说,并写读后感。

第二章: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类型,如章回体、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2.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手法明清小说代表作品的特点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类型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小说的异同,提高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类型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如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

明清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鲜明、类型化、个性化等。

明清小说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魅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第四章:明清小说的情节结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和手法。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4.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主讲人:白显鹏康相坤王若明马建平元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元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概况,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成就。

教学重点:叙事文学的兴盛教学难点:大异于温柔敦厚的自然于显畅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元代文学成就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一)话本小说的兴盛(二)戏剧的繁荣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戏剧演出和体制(一)杂剧的体制杂剧简述杂剧兴盛于元的原因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历史——明清小说教学设计1

历史——明清小说教学设计1

历史——明清小说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四大名着的作者,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明清小说繁荣原因和对四大名着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学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开展”走进四大名着”的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着。

2、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壮大使小说繁荣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道理;通过对四大名着在世界上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四大名着难点: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四大名着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定位:初一学生与知识视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易中天图片,导:易中天当今中国的文化名人,有人称之为”文化超男”,说他比”超女”还火,他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的”品三国”,掀起了了解三国历史,再读《三国演义》的热潮,今天,我们也一起来了解《三国演义》,了解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着,进而进一步探讨以四大名着为代表的明清小说。

一、中国古代四大名着、让学生列举出四大名着的名称。

2、师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部着作?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理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并板书。

4、处理”学习测评”的第1题。

二、活动:”走进四大名着”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层层相扣且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

第一、二环节为小说的基本要素;第三、四环节是回归历史,提升主题。

第一环节人物填充、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被人们称为”三绝”的是:”智绝”、”奸绝”、”义绝”。

2、《水浒传》中108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绰号,如:智多星、黑旋风、豹子头、及时雨、母夜叉。

3、根据《西游记》填空:阳光灿烂、白边猴头、憨厚老成、阿弥陀佛是,慢慢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

明清文学教学大纲

明清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A五明清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明清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课程代码:0014216学分/总学时:54开课单位:人文学院面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一般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本时期其它文学现象(如诗词、散文、散曲、说唱等)有一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在“雅文学”之外,还有大量的、内容深刻的“俗文学”;也使学生通过研读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加深认识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古代汉语、文学理论。

三、课程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占总课时比重较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中国古代文学”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养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具备独立研究某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文学史知识由三部分组成:1、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样式分类的总论,着重说明总貌,理清线索,指出特点,把发生、发展、兴衰嬗递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示明白。

2、作家作品的评析,包括对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的较全面地评析,次要作家作品主要特点的评介,以及对一般作家作品的简介。

3、是某些文体特点的专章介绍。

四、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目的要求]1、介绍明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了解明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韩洪举元代文学绪论一、社会概况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二、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话本是“说话”的故事文本。

二、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话本的突出内容一是爱情故事,一是公案故事。

三、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叫“平话”,它实际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

四、说经话本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法。

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话”指其中有诗有话。

五、诸宫调诸宫调是孔三传首创的一种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今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董西厢》热情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

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清代文学教案

清代文学教案

清代文学教案(不含晚清)第一章:概说一、社会概况1、政治概况民族矛盾,中央集权,康乾盛世,封建末世,列强觊觎,风雨飘摇。

2、文化概况程朱理学独尊,文字狱,编书与禁书,乾嘉学派,启蒙思想,外来文化。

二、文学概况1、小说章回小说的颠峰与衰落,拟话本小说的持续和堕落,文言小说的颠峰及流派。

2、戏剧传奇戏的颠峰和衰落,杂剧的衰落,地方戏的蓬勃发展,花雅之争,皮黄戏的形成3、诗文诗歌创作的总结,四大诗说,词的中兴,词派,古文与骈文,桐城派。

第二章:《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人。

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膳生,71岁高龄方补岁贡生。

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随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文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此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

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之中。

此外,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

《聊斋志异,则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

在大部分的篇章里,与狐鬼花妖发生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

一、揭露科举弊端《聊斋志异》创作的这个特点,以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最为明显。

蒲松龄长期困于场屋,感受最强烈的是科举弊端,关键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进庸劣。

《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讽热嘲,不遗馀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考弊司》等篇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演示稿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演示稿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明清文学(1368-1911)文化消退期四个阶段:①明洪武到成化年间;②弘治到明末;③清初到十八世纪末;④十九世纪初到清末。

一、明前期社会与文学1、经济政治背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大大强化(1)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卷一)①移民垦荒,兴修水利;②军队实行屯田;③改革元朝而来的匠户制度;④重农抑商。

(2)政治上:强化皇权独裁①废除丞相制和三省制;②设立特务组织;③分封藩王;“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④清洗建国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2、思想文化上笼络与恫吓并行笼络手段:(1)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立为官方哲学。

(2)实行八股考试。

内容特点:“代圣贤立言”。

形式特点:格式固定,字数限定。

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

不良影响: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知识阶层整体文化素养低下;②奴性意识被大大强化。

◆正面意义例一,铁弦“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例二,方孝孺“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3)设馆阁、编图书以养士。

◆馆阁养士◆《永乐大典》解缙等奉谕编纂,前后历时5年,“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