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元明清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元明清诗词文1.神韵说:(清)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组成的文学派别,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3.高启诗风:(选择)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反映当时战乱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登览怀古。

4.桐城派: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姚鼐继承发展的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

5.“竞陵派”:晚明时期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他们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6.格调说: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诗歌创作也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7.“肌理说”: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以肌理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8.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人物传记,《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9.“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10.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是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1.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复古主张,拟古之作,重视时政题材。

后七子:以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其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模仿,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王世贞创作量最大。

12.陈维菘词风:以豪情抒悲愤。

元明清戏曲1.元代四大传奇共同创作倾向(爱情题材和家庭纠纷)A.爱情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突破世俗观念好女的可贵B.反映社会问题《杀狗记》财产纠纷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亲情的可贵。

古代元明清笔记

古代元明清笔记

第四章话本小说一、基本知识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明清文学笔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完整版)中国古代⽂学史袁⾏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中国古代⽂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学绪论⼀、明代⽂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艺与俗⽂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夫⽂⼈与民间下层⽂⼈地位:正统与⼩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与浅近俚俗B明代⽂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先,⼩说戏曲等俗⽂学向雅的靠近:四⼤奇书、三⾔⼆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假⼭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学主情思潮的流⾏。

A明初⽂化政策及对⽂艺的影响三部《⼤全》(《四书⼤全》《性理⼤全》《五经⼤全》),程朱理学在社会⽂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股⽂、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

B阳明⼼学对社会⽂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合⼀”、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即泰州学派王⾉等⼈怀疑以孔⼦是⾮为是⾮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斋先⽣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吃饭,即是⼈伦物理;除却穿⾐吃饭,⽆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答邓⽯阳书》),⼤胆肯定⼈的私⼼私欲:“⼈必有私⽽后其⼼乃见,若⽆私则⽆⼼矣。

”(《藏书》卷三⼆《德业儒⾂后论》),从⽽将⼈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的影响下,肯定⼈的私⼼私欲、追求个性⾃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股主要⽂化社会思潮,后⼈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情⽂学的流⾏D李贽“童⼼说”与⽂坛主情思潮“童⼼者,最初⼀念之本⼼”,“夫童⼼者,真⼼也,若以童⼼为不可,是以真⼼为不可也…天下之⾄⽂,未有不出于童⼼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说》)。

童⼼,即⾚⼦之⼼,未受后天污染的⾃然纯真之情。

“童⼼说”视⾃然之情为⽂学产⽣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批⽂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之诗本乎情”(《徐⽂长三集》卷⼀九《肖甫诗序》)。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第三本第六编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年)1、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类作品。

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I曲,而且同属于北曲系统的乐曲;从文学分类原则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关系密切,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内容:元曲在内容上大多代表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因此成为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2、元曲:①杂剧:戏剧②散曲:新兴的诗歌体裁3、特点:一般都可以合乐而歌,一般指的是北曲第一章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第一节一、中国戏曲的久远渊源1、以先秦俳优、唐参军戏为代表的滑稽戏俳优、伶优、倡优(滑稽戏谑、乐器、舞蹈)2、以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元曲为代表的歌舞戏唐代的歌舞戏:唐代带历史性的歌舞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演员自演自舞,反映了歌舞戏有叙述体想代言体发展。

3、以六朝俗讲、唐变文、宋诸宫调为代表的讲唱文学。

总之,上述的各种戏曲形式,都对戏曲的发展成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元杂剧的产生和元末南戏的成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过最早的戏剧雏形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固定的演出场所:1、互瓦舍(互肆):宋元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2、勾栏:古代戏剧演出的舞台和剧场二、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1、是在南北宋之交,在南方兴起的南戏2、是金末流行于北方的北杂剧(元杂剧)---成熟与山西河北一带,12-13世纪第二节一、元杂剧兴盛情况1、作家作品多,名家名作多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六大家:王实甫、乔吉)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白朴、《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2、演出遍及全国南北的许多城市3、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演员二、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1、经济恢复,城市繁荣提供了戏剧繁荣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2、尖锐的社会矛盾,丰富了元杂剧深刻的思想内容;3、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形成了有较好文学素养而又极为贴近人民的杂剧创作队伍;4、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杂剧的发展;5、杂剧是新兴的文艺形式,在当时是反应复杂斗争,使人民娱乐的一种更好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三代(袁行霈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三代(袁行霈版本)

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元代文学概述(一)元朝及元朝文学的时间界限元代:从通史讲,指忽必烈灭南宋的1279年到元顺帝从大都北逃的1368年。

从断代史讲,包括1206年-1271年的蒙古时期,1279年-1368年的元朝时期和1371年-1570年的“后元”时期。

元朝文学: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年)到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约134年时间。

(二)元朝的社会发展情况1.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政治上: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冤狱遍野,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弄得民不聊生。

3.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人分四等、十类。

4.思想上: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5.文化上,一是广泛吸纳各民族的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二是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低下。

(三)元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催生了庞大而密集的市民群体,为元曲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受众和土壤等物质条件。

2.社会的黑暗,腐败的吏治,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以及信仰的多元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3.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沦为书会才人,成为市民文学的编撰者、整理者和倡导者。

4.信仰的多样化,松动了封建礼教的磐石,使元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

5.文化的大融合,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四)元代文学发展概况1.抒情文学退居次要位置2.叙事文学兴盛,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辉煌代表(五)元曲1.曲的概念:曲是继词之后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歌词。

曲被称为“词余”,词即所谓“诗余”。

2.元曲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3.元曲主要包括两部分:散曲与杂剧。

两者在音乐、文字性质属同源,但在文学性质上却是异体。

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新诗体,多用于抒情,有韵,属于抒情性文学。

杂剧多叙事,属叙事性文学。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 笔记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 笔记

明清文学明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长篇章回小说(一)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回目提示每章的主要内容,历代兴亡和战争故事是它的主要题材。

元末明初出现第一批章回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根据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经说话和戏曲艺人不断补充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

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留着“讲史”的痕迹。

如“话说”、“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艺术的特征。

回目多为对偶整齐的双句,如《三国演义》开篇▪桃园共契顿教龙虎会风云▪萍水相亲为恨豺狼当道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明君贤相的理想▪《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生活年代约在元末明初。

▪1、主要内容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是一部生动的三国历史画卷。

▪2、思想倾向1)小说主题有明显“尊刘贬曹”倾向,皇权神圣的意识。

▪“正”与“邪”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

(2)善于通过错综复杂情节表现矛盾斗争,尤善描写战争。

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

(3)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重大的进步。

▪以前的通俗小说,都是以写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性格很少注意。

《三国》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这种意识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宋元金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荣,它们偏离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

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一)话本的产生及说话艺术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活动和“说话”伎艺的日益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对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的统称。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而“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的出现,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了。

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相比唐传奇和变文,话本体裁特色在于:○1为延迟正文开讲时间,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因此汲取变文中压座文的经验,在正文之前吟诵几首诗词或讲几个小故事(诗词、小故事大都和正文相关,可以相互引发),叫做“入话”;○2说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和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3话本结尾常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残留着说唱文学的遗响;○4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故事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这是章回小说分回的起源。

2、“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只靠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及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但只是取悦皇帝大一种方式。

而唐代民间的“说话”仍保留在文献中,有讲三国故事的,有讲士子与妓女爱情故事的。

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看,唐代的说话艺术渐趋成熟,就现存的唐本看,虽然情节不够集中,语言不够通俗,但无疑使宋元话本的先驱。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古代文学笔记(除诗文部分均有)

古代文学笔记(除诗文部分均有)

中国古代文学Ⅳ导言元明清文学概说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定位·目标·方法定位:探路—上路—飞跃—收获目标:学习元明清文学的目标——三种能力的提高。

(1)、原典、文本的阅读能力;(2)、文学艺术的鉴赏判断能力;(3)、人文精神的汲取方法:(1)、多读作品;(2)、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结举例:戏曲: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渊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古典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成熟(小说至唐而一变,鲁迅语)宋元——话本——更趋成熟明代——长篇小说《三’》《水’》《西’》等——很高的成就清代——文言小说《聊’》《儒’》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古典小说发展最高阶段诗文词:元代百人流传明清数千之多明诗: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四千多人,《全唐诗》所收作者的两倍清诗:数以万计《全元文》作者3000余人,60巨册,3万多篇叶恭绰《全清词钞》3196家,唐圭璋《全宋词》1331家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1、政治方面2、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3、社会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世俗化与个性化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一)文学样式的主流由传统诗文变为戏曲小说,文学发展由雅趣俗。

(二)更加“人化”的文学。

(三)表现了鲜明的时代新思潮。

(四)语言表现出明显的近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五)数量多,规模大,海涵一切的集大成面貌。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四、元杂剧的内容分类五、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艺术发展社会现实两方面提供了契机。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1-(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原始歌舞周朝“优人”伎艺汉代“百戏”中之角抵1-(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1-(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元杂剧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A、元代部分第一章、元散曲一、定义:散曲,是在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

作为元人的“乐府”,它曾有过自己的鼎盛与辉煌,与唐诗、宋词共放异彩。

可以说散曲是一种牢骚文学、说真话的性情中文学,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和审美风尚都被打破。

(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二、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名实辨元代有散曲一体,却并无“散曲”之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明清以来,散曲之名称繁多,诸如词、曲、词余、乐府、乐章、清曲等。

最先论述“散曲”名称问题的是任中敏,他在《散曲概论·序说第一》中明确地说:“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2.散曲兴起及兴盛的原因散曲后来居上,取代了诗词的地位,成元代韵文史上的主流。

兴盛的原因:词的雅化与衰落新声竟起与外乐影响时代精神的演变(二)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带过曲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三)散曲的风格前期风格以豪放为主后期风格以清丽为主 1、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明人何良俊“蛤蜊”、“蒜酪”之味以味论文的传统审美方式其内涵应包括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三方面。

20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在20 世纪前期对曲体风格的论述中,以任中敏影响最大。

在《散曲概论·作法》中将词曲二体的风格特征作了很精练的概括与比较:“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竟为言外而意亦外。

”田守真《反传统:元散曲的艺术追求与精神实质》因为思想上的反传统,散曲作家们所表现的“是一种非正统的思想意绪,人生态度”,所以“非走上另一条审美追求的道路、选择新的艺术格局不可,从而形成了以俗、谐、露为主要特征的新艺术格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

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

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

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

《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

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

《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

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

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

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