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部分)初唐部分唐诗繁荣的原因:内因(文学自身的因素):1、诗歌传统到汉魏古诗、乐府直到南北朝新体诗的萌芽,中国诗歌已经走过一千多年的历程,各种题材、风格、体式基本都已经出现,有的已经接近成熟;2、南北朝文学的成就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的作用,即唐诗对南北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1、社会经济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十分繁荣;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兼取其长,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3、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唐朝以诗取仕;4、其他因素,党争,贬谪等。

杨炯诗歌成就及其特点: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战争诗作最为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四杰的价值与地位:1、具有改革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有明确的审美追求;2、开拓了诗歌视野和题材;3、昂扬的诗歌感情基调;4、对歌行与五律两种体式的探索,也为唐诗在体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

律诗体制的发展过程:1、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2、初唐:唐太宗、唐中宗及武后时期的宫廷文人多身居高位,亲近皇帝。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谏规、应致、颂美、娱乐等。

内容多为台阁文学,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如上官仪总结六对、八对,虽较繁琐,但对于规范律诗对仗探索其内在规律有一定贡献。

3、文章四友及四杰:四友以杜审言为代表,五、七律诗及排律、绝句创作杰出。

四杰分别在五律和歌行两方面有建树。

4、沈宋:沈宋完善了诗歌音律法则: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要求诗歌创作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并得到时人认可。

盛唐部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色彩美、布局美、意境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先秦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有《诗经》。

这段时期的文学以歌颂王室、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题,形式简练,言简意赅。

2.唐诗盛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唐诗以儿女情长、山水田园、仕途沧桑等为题材,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著称。

3.宋词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高峰时期,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情感真挚细腻,意境优美。

4.元曲的创作: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西华山》等。

元曲以独特的曲调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著称,既有悲剧的《窦娥冤》,也有喜剧的《西华山》。

5.明代小说的发展: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发展时期,代表作品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

明代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6.清代文学的变革:清代文学虽然受到了严格的思想控制,但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清代文学更加注重心理描写和社会批判,形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

7.诗词曲赋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有诗和曲,还有词和赋等多种文学形式。

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规整,音韵优美;曲是中国古代的戏曲剧本,以片段化的表演形式著称;词是与曲相辅相成的短小抒情诗,以婉约的风格和深刻的感情描写著称;赋是一种辞章体文学形式,追求辞章华丽,意境丰富。

8.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有“文心雕龙”、“唐宋文学批评理论”等,这些批评理论对后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通过不同的时期和文学形式,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为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体”(白居易体)。

代表人物是当时的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

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昆体”(西昆体)。

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

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2、(#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3、(二)王安石的诗歌:“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4、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1、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2、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1、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他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又用人比喻各种不同的事物。

2、他不仅能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还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1、苏轼为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为有,或化有为无。

2、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5、“一祖三宗”(之说):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导论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1、 历史概况建安220年—梁陈581年(361年—“中古文学”)特殊:①分裂的动荡的②人的觉醒→人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山水文学)→思想家;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中的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学束缚下解放 <孔子 老庄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山水文学<玄佛结合>,明清之交:一大批思想家<14世纪-17世纪>)(思想解放的标志:1、旧有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2、思想学术极为自由,活跃多元3、出现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③经济重心南移,门阀制度兴起④玄学、清谈、道教的兴起,佛学的流行(玄学发展,玄佛结合,经学崩溃)2、 文学概况(本时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桥梁。

中国文学史上“自觉的时代”)①文学觉醒,由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到魏晋南北朝的诗言情,打破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说)②五言诗兴盛,七言诗确立③抒情小赋兴盛④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等志人志怪小说)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辅相成第1章 建安文学(196—219)“建安”: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动荡的社会暂时安定,诗人对现实有感触的基础上产生代表人物:三曹七子第1节 曹操和曹丕曹操:领袖地位,有武功、有文学成就的政治家,诗风苍凉曹丕:诗歌充满感情;内容倾向鲜明(游子行役,思妇怨别)风格:笔触细腻,情辞哀婉,人生多故,追思悼亡。

从中透露出人生乱离的时代氛围,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文学史上的贡献:“缘情”,“典论论文”(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于此)①强调作家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文以气为主”)②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宜丽”)③文学评论要有正确的态度,反对文人相亲,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④肯定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⑤奠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第2节 曹植1、 诗歌创作分期前期(建安25年,29岁前):才华横溢,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充满俊逸的少年意气。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曹操字孟德诗歌特色: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古朴、率真散文与诗歌“去骈化”改造文章的祖师2.汉末实录: 《薤露行》《蒿里行》3.《观沧海》可说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4.曹丕字子桓(魏文帝)诗歌风格:细腻缠绵、清新流丽题材:1.军事征伐《至广陵于马上作》2.游宴诗《芙蓉池作》3.游子思妇诗《杂诗》游子,《燕歌行》是思妇诗代表,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5.《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又含生命流逝与建功立业之深沉感慨6.曹植字子建(陈思王)前期:(贵公子生活)1.游宴诗、建功立业诗《白马篇》2.抒发个人理想怀抱3.反映社会现实《送应氏》后期: 1.悲愤与壮志难酬《杂诗》2.抒发痛苦和不幸《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3.游仙诗和情诗《七哀诗》《美女篇》《弃妇篇》抒情小赋《洛神赋》7.诗歌特色:乐府形式(第一个使乐府诗文人化)、词采华茂、工于起调(少平铺直叙,结构精巧)、善用比喻8.文学成就: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代表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以及此后五言诗的发展趋势9.“建安七子”: 孔融(文举)、王粲(仲宣)、刘桢(公干)、陈琳(孔璋)、阮瑀(元瑜)、徐干(伟长)、应玚(徳瑾)10.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怜、王戎、阮咸11.阮籍:五言《咏怀诗》是政治抒情组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咏史12.嵇康:《幽愤诗》他好玄学、尚老庄13.太康文学特点:繁缛、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句式骈偶14.太康文学:指西晋太康年间的文学。

这个时期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左思成就较高,代表作《咏史》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抗议和批判15.陆机:(文辞繁复)“太康之英”《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16.潘岳:(清靡流丽)二十四友之首《悼亡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悼念亡妻的先河17.左思风力: 是对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循循善诱,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是非鲜明,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2、创作赋和诗《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但表现手法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屈原与楚辞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以由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楚辞体共同点:1、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2、从体式言,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离骚》精神价值: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民歌形式,散文笔法屈原的其他作品:清新幽眇的《九歌》;平实素朴的《九章》;《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招魂》特色:1、结构精密;2、长于铺排描摹宋玉《九辩》艺术表现特色:1、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2、造语用词也很值得称道。

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双声叠韵字和叠韵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秦代散文《吕氏春秋》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最大的成就就是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李斯《谏逐客书》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在汉初众多的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贾谊文章特点:1、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实晓畅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过秦论》晁错文章特点: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

如《论贵栗疏》2、文章以事实为根据,准确的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3、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从汉武帝即位到西汉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

到了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

政治文化新的发展趋势,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

文风转向平实沉稳,极少感情波澜。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董仲舒的文章特点:推衍《春秋》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征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正,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

西汉中后期情真意切的叙事。

抒情文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

两者均为写个人怀抱之作,以其真挚浓烈的情感撼人心魄。

桓宽《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东汉散文的演变东汉前期散文:疾虚妄,崇实诚:桓谭《新论》、《陈时政疏》;王充《论衡》东汉后期散文:切中时弊,情感浓郁:王符(字节信)《潜夫论》仲长统(字公理)《昌言》(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比较激烈);因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的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东汉其他散文东汉时期除经世致用的政论文外,还有少量文章或叙写个人情事,或讥刺世情浇薄,情感浓厚,以冯衍、朱穆成就最高。

冯衍,字敬通,《与妇弟任武达书》朱穆,字公叔,《崇厚论》、《绝交论》:针对世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司马迁《史记》史官世家出身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鲜明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

2、“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深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实现他人生价值的最有力的支柱。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2、刻画人物性格的几种典型手法(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班固和《汉书》班固,字孟坚。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于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

全书10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汉书》的文学价值:叙事详实平妥,语言典雅凝练,笔法严谨,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

他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赵烨《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两汉辞赋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可分为两类:1、以抒情述志为主如贾谊《吊屈原赋》2,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东汉中后期,出现”抒情小赋”,成为汉赋发展新趋向。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发展: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讲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贾谊;枚乘:无论内容还是形制上,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其特征是: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

3、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着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司马相如、杨雄与汉大赋的勃兴司马相如赋的创作特征: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4、遣词造句更加繁难僻涩杨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班彪《北征赋》情感浓郁沉重;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东汉文学的创作轨迹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演变。

班固《两都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京都赋);杜笃《论都赋》(京都赋的开端)张衡在赋史上是上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主要有赵壹和祢衡。

两汉诗歌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最早的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

《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特征:1、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两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1、题材的承变2、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第一,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述描的手法抒情。

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诗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建安风骨”的成因:建安时代,连年战乱,经济萧条,人口剧减,民生凋敝。

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給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格。

在思想方面,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厚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的感情浓烈,反映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1、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胜局面。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之,曹操的诗大都写的高远扩大,语言质朴,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地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植诗歌: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华丽绮幻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