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中_清_的概念

合集下载

试论古典诗词风格之婉约与清丽

试论古典诗词风格之婉约与清丽

《 艺苑卮言》 说: 词须宛转绵丽 , 浅至儇俏 , 挟春月烟花于闺I I 9 彗 内 奏之 , 一语之艳 , 令人魂绝 , 一字之工 , 令人 色飞 , 乃 为贵耳。至 于慷慨磊落 , 纵横豪爽 , 抑亦其次 , 不作 可耳。作则宁为大雅罪人 , 勿儒冠而胡服也 。 明人徐师 曾在《 文体明辨序 》 中说 : 至论其词 , 则有婉约者 , 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 辞情蕴藉 ,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 盖虽各 因其质 , 而 词贵感人 , 要 当以婉约为正 。 词在结构上 曲折 回环 , 纵横 交错 , 将心 绪 的绵 长、 细腻 、 深邃 的特点 , 错落有致 、 层层深入地体现出 来, 使词呈现出委婉深沉 的审美效果。 秦观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才华 出众 , 多才 多 艺, 举凡诗、 文、 词、 赋、 书、 画等 , 皆为时人和后世瞩 目, 其中尤 以词卓然名家 , 被推为“ 婉约之 宗” 。《 全 宋词》 收集的 5 2首秦 词 中, “ 柔” 字 出现 8 次, “ 轻” 字2 5次 , “ 小” 字2 5次 , “ 淡” 、 “ 幽” 、 “ 丝” 、 “ 细” 、 “ 微” 等轻柔 的字眼共计 出现 5 8次。在意象 的选取 上, 秦观 常 常选 择 与 自 己多愁 善 感 的 心境 相 谐 的 客 观意象 。词 中描写 的 自然景物大 多细小 、 轻淡 、 纤 柔, 如茅草 、 玉露 、 清风、 落红 、 流水、 垂柳 、 飞絮、 残月 等。如《 满庭芳》 : 山抹微云 , 天粘 衰草 , 画角声 断谁 门。暂停 征 棹, 聊共 引 离尊 。 多少蓬 莱 旧事 , 空 回首 、 烟 霭纷 纷 。 斜 阳外 , 寒鸦万点 , 流水绕孤村。 销魂 , 当此 际 , 香囊暗解 , 罗 带 轻 分 。谩 赢 得 青 楼、 薄幸名存 。此去何 时见也 , 襟袖 上 , 空惹 啼痕。

清和明的意思

清和明的意思

清和明的意思
“清”和“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名称,具体含义如下:
1. 明:
-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朱元璋建立,国号“大明”,因其早年加入的红巾军中有一支与白莲教分支“明教”有关联,故以“明”为国号。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首都在南京(初期),后迁至北京。

明朝在文化、科技、航海等领域都有较大发展,如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编纂等,同时实行海禁政策,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清:
- 清朝(1616年—1912年;其中,1616年至1636年称为后金,1636年至1912年称清朝),由满族人努尔哈赤建立,最初称为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清朝入关统一中国后,取代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位皇帝,首都设在北京。

- “清”这个国号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满语“ginsenggiyan”,意为“天命”或“上天所赐”,取其吉祥之意;另一种说法是,“清”字具有清澈、清明之义,象征统治者的德行光明正大,国家治理公正透明。

总之,“清”和“明”作为国号,分别代表了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理念、民族特色以及开国者对于新政权的美好寓意与期望。

论《二十四诗品》之 “清奇”

论《二十四诗品》之 “清奇”

论《二十四诗品》之“清奇”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诗论专著,其中体现的美学观言简意奥、耐人寻味。

司空图在《诗品》里靠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创造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空灵超脱或雄浑悲慨的画面,借此来比拟各种不同的诗歌意韵与诗人的内心品格。

他理想中的幽人、高人雅士与美丽的大自然一起成为这立体画面的主体,共同传达出作者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诗歌意境的细腻体会与深刻理解。

其“清奇”品:“娟娟群松,下有漪奇。

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清奇”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清远闲淡幽静之美。

“清”,与俗浊相对而言;“奇”与平庸相对而言。

这样的诗,诗意新颖,语言秀丽,有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

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的诗,多表现一种超凡绝俗的艺术风格。

杨氏《诗品浅解》释“清”为“清洁”,释“奇”为“奇异”。

孙氏《诗品臆说》说之较详,其云:“清,对浊俗言。

奇,对平庸言。

如数日阴晦,几于闷煞,忽然天开日朗,万里澄空,不惟视前日阴晦之天为清为奇,即视往日清明之天,为尤清尤奇。

奇,乃奇特,非奇怪也。

”二解均有道理。

“清奇”一词,以“清”为主,“奇”是补充说明“清”的,其意思用通常的话来说,大约就是所谓“清得出奇”了。

归结起来,“清奇”既对景、境而言,也对人而言,复对人与境的关系而言,它是一种主要以“清”为主而“清”到极致的艺术风格。

如王维的《山居秋螟》这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正是这种清奇之境,表现出物我相融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成是空的,那是诗人的心空。

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景物,是人生的醒悟,感叹,更是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明月”“清泉”“松间”“石上”这些物象与动词“照”“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么亮丽的景象。

内然景观的“静”的描写背后,还表达了作者“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更是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

清代诗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清代诗学的定义清代诗学是指清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它是在唐宋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后世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主要包括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其中以康熙和乾隆两朝最为重要。

清代诗学的代表人物有吴炳、纪晓岚、袁枚、袁宏道、郑板桥等。

二、清代诗学的代表人物1. 吴炳(1667-1749)吴炳,字省观,号鲸山,浙江余姚人。

他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论家,以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西湖百咏》等,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还著有《文心雕龙补遗》等诗论著作,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纪晓岚(JIXIAOLAN)纪晓岚(JIXIAOLAN),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论家,他是乾隆时期诗坛上的名流。

他的代表作有《纪重编诗话稿》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袁枚(1716-1797)袁枚,字应齐,号直斋,清代诗人和诗论家,他的代表作有《随园诗话》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袁宏道(1714-1973)袁宏道,字果堂,清代诗人和诗论家,他的代表作有《诗法述要》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郑板桥(1693-1765)郑板桥,字子介,号板桥,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板桥诗话》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清代诗学的主要特点1. 复古倡导清代诗学提倡“复古”、“崇古”,主张以唐宋诗为典范,提倡古体诗,推崇古典诗风。

2. 文学继承清代诗学在继承唐宋诗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

3. 文学多样化清代诗学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采用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表达方式。

宋初晚唐体清寒苦吟诗风与佛家怀抱

宋初晚唐体清寒苦吟诗风与佛家怀抱
人在佛教 中为 自己 “ 清寒” 悲苦” 的生活命 运找到 了终极 关怀。 、“ [ 关键词 ] 宋诗 ;晚唐体 ;清苦诗风 ;佛禅
[ 中图分 类号 ]10 2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3 4 (02)0 0 1 0 00— 5 1 2 1 4— 0 6— 5
自从 佛 教 传 人 中 国 以 来 ,几 乎 每 一 个 封 建 王
须 ” ( 延 让 《苦 吟 》);韦 庄 有 诗 : 异 国 逢 佳 卢
节 ,凭 高 独 苦 吟 ( 庄 《 州 水 馆 重 阳 日作 》) 韦 婆 。 除 此 之 外 ,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杜 甫 亦 苦 吟 。 李 白
这 样 认 为 : “晚 唐 体 则 九 僧 最 为 逼 真 ,寇 莱 公 、 鲁 三 交 ,林 和 靖 、魏 仲 先 父 子 、潘 逍 遥 、赵 清 献
之 父 ,凡 数 十 家 ,深 涵 茂 育 ,气 势 极 盛 。 (《 ” 送 罗寿 可 诗 序 ・桐 江 续 集 》 卷 三 二 ) 赵 敏 认 为 :
“ 作 诗 态 度 上 ,极 度 投 入 ,好 苦 吟 ; 在 诗 歌 体 在 [ 稿 日期 ]2 1 收 0 2—0 5~1 6
《 赠 杜 甫 》 曾 描 述 道 : “ 颗 山 头 逢 杜 甫 ,头 戏 饭 戴 笠 子 日卓 午 。借 问别 来 太 瘦 生 ,总 为 从 前 作 诗
宋 初 的 晚 唐 体 诗 人 的 晚 唐 苦 吟 诗 风 ,是 晚 唐 清 寒
苦 吟 诗 风 在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自然 过 渡 。 普 列 汉 诺 夫 认 为 : “ 何 一 个 民 族 的 艺 术 都 任
好 迎 合 了 他 们 内 心 的 需 要 。 于 是 ,他 们 游 历 寺 院 、寄 居 寺 院 、与 禅 僧 交 游 ,并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与

中国古典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至今仍在运用。

因为古代的欣赏家本人都是作家,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偏重感性的和印象的,以及创作经验方面的,特别贴近作品,审美感受相当细腻、准确。

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

由于现代人对古典诗歌的疏远,古人的感觉就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文本、感受诗词艺术的重要依据。

孟浩然诗歌“清淡美学风格及成因

孟浩然诗歌“清淡美学风格及成因

的主体风格前人已多加评论,均言及其“清远”、“清空”或“冲淡”、“淡远”等。

“清”或“淡”的内涵各有所指。

在盛唐这座百花园中,百花齐艳,纷相竞呈,孟浩然就是这座园林中散发着迷人清香的一朵。

宋代许�在《彦周诗话》中说:“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评价甚高。

历览孟浩然之诗及后者的述评,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多受青睐,备受好评。

评者多以清绝,清空,清远,清幽,清真等冠之。

但在不同的评者笔下,对浩然诗的“清”或概述之,语焉不详;或评述的角度不同,呈现不同的内涵。

最早对孟浩然诗冠以“清”评之的是孟浩然的好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写到“浩然清发,亦其自名”,继之,唐大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之六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徐献忠曰:“襄阳气象清远,……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清代施闰章《蠖斋诗话》云:“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余。

”等。

诚然,如评者所评,浩然的诗总是与“清”或“淡”脱不了关系。

一1、“清”字的大量入诗篇据统计,在《孟浩然集》中运用“清”字的诗句达50余次。

“清”字在孟浩然的笔下呈现一种清雅、清亮之感。

如“清泉不可听,沿月下湘流”,“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此观之,浩然多用“清”字喜爱用“清”字,清风、清泉、清音、清辉、清秋、清夜等。

据《说文》载:“清,澄水之貌也。

”“清”字的本义为水清,“清”与“浊”相对,清多指水之澄净,清晰透明。

给人的心里感受是清爽明净,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清”成为文人笔下抒写的概念时,就成为一种美学形态。

一如蒋寅先生在《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一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概念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构成性的概念,如神韵、理气、风骨、格调、体势等;一类是审美性的,如雅俗、浓淡、厚薄、飞沉、新陈等。

但有一个概念特殊,那就是“清”。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一、概述清代诗学,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最后一个高峰,不仅继承了前代诗学的丰富传统,而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审美追求。

这一时期,诗学思想多元并立,诗派林立,诗人辈出,诗歌创作和批评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清代诗学的发展,既是对前代诗学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反映和回应。

在清代,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诗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学传统各具特色。

例如,江南地区的诗歌以柔婉细腻著称,而北方地区的诗歌则多刚健豪放。

这些地域文学传统的形成,既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当地文人群体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的影响。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方面,清代诗学的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诗人们通过创作和批评,不断探索和总结诗歌的艺术规律,为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创作指导。

另一方面,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又丰富了清代诗学的内涵,为诗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清代诗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以及地域文学传统对清代诗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为当代诗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研究背景:清代诗学的发展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关联清代诗学的发展受到了地域文学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域文学传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在清代诗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例如,江南地区的文学传统以婉约、细腻著称,而北方的文学传统则以豪放、奔放为主要特征。

这些地域文学传统的差异在清代诗学中得到了体现,形成了不同的诗学流派和风格。

清代诗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清代诗学的繁荣和发展,使得各地的诗人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和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学传统和风格。

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性智慧

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性智慧

系是建立在 象形字的形 象思维和指事、 会意的初步抽象思维基础上的, 其言说方式表现为具有感性的文
学修辞的诗性语 言和逻辑论证 , 甚至采用诗体批评的方式。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 学; 人类学; 诗性智慧; 言说方式; 语词体 系; 感性修辞 ; 诗性逻辑
中图 分类 号 : 0 1 7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64(0 1 0 0 0 — 7 10 64 2 1 )5— 11 0
两者 被认 为是 汉 字 的用 字 方 法 , 管各 学 者 的 意 不
年代 以及其后 , 传统的以科学理性 为主导的认知
体系已经给诗学留下 了审美 缺失 的难题 , 而对中 国古典诗学的重新审视则发现其美学意义的斐然 之处, 显然这不仅与它的美学所指有关 , 也与它的 汉语语源相关 。汉语的诗性智慧和感性审美使得
基金项 目: 贵州 民族 学院民族科 学研 究院 2 1 0 1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杨昌国(92 , 苗族, 1 16 一) 男, 贵州麻江人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贵州民族学院贵州世
居民族研 究基地常务 副主任 、 教授 ; 2刘艳芳( 9 6一) 湖南科技 大学文 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8 ,

语 词体 系
中国古 典 诗学在 诗 学史 中虽然 没有 一 以贯 之
观 自然现象 的模仿。指事也 以形象 ( 符号) 显示 自然 关 系 , 拟 自然 关 系 。会 意则 是 对 事 态 的 复 模
杂关 系 的显示 , 不是 单 纯 的 象形 。这 基 本 上决 定
的理性逻辑甚至“ 诗学 ” 名称, 以现代西方诗学 但 的理论框架离析出来的理论范畴却是 比较清晰和 相对客观的。如袁行霈等人以诗学著作的观点为 理路梳理的古典诗学概念 , 胡经之以本体论 、 本质 论、 创作论 、 作品论和接受论为逻辑理路厘清的古

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

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

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
1、诗词: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思想深刻,语言优美,且兼具文化底蕴。

有着比较完备的体系,包括体制、创作流程、章法格式、文体类型等。

诗词为中国文学走向国际提供了独特的文艺景观。

2、节奏:节奏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概念为“韵律”,也即“音阶”,指的是古代中国传统字体中结构清晰、界限明显的字母组合,即古代以《小雅》为代表的音律文体。

节奏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学体系中的音乐性,在时节更替、节气变迁中都展现出其节奏的力量,更受到几千年来中国诗人的喜爱。

3、结构:结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组成古典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复句作用,它一定会按《诗经》、《楚辞》以及一定的章法要求来表达,即标题、前言、中正、读后等。

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技巧要求,它们都会按照一定的节拍来表达。

4、文言文:文言文是指用古文体写成的文章,主要收集和表达秦汉时代的文化内容,用来反映当时的伦理道德、习俗风俗、经济社会的变化,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展现了一种高雅、优美的文体格调,对古典诗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清”与“清”乐考论

“清”与“清”乐考论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 ] 何 庄 《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论 之 口、 论
“ ” 兼 及 陶 渊 明 的 品 第 》 、 显 树 《 一 一 个 重 清 一 ] 邹 清 要 的 美 学 概 念 》 、 青 万 , 国乾 《 清 ” 魏 晋 审 美 ] 靳 赵 “ 与 精 神 》5、 飞 , 厚 均《 : 朝 文 学 的 审 美 理 念 》 J ¨ 刘 ] 赵 清 六 及 宋 红 霞 《 论 中 古 审 美 “ ”尚 》 等 。 杨 升 之 浅 清
“ ” 清 与魏 晋人 物 品鉴 》 与王 新 霞 《 论 先 秦 诸 子 的 略 尚“ ” 向 》1 有 在 文 中 论 述 “ ” 音 乐 中 的体 清 倾 _ 则 清 在
现 , 都 不 是 中 心讨 论 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
动 , 天 地 如 之 , 况 建 侯 行 师 乎 ? 天 地 以顺 动 , 故 而 故
[ 来 西亚] 马 潘筱蓓
“ " “ " 考 论 清 与 清 乐
摘 要 : 清” 化 , 先 秦 至 汉 魏 六 朝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与 地 位 , 先 秦 至 汉 魏 六 朝 “ ” 化 一 尚“ 文 从 从 清 文
直 在 改变 与 深 化 , 尤其 在 音 乐方 面 。清 乐 是 汉 魏 六朝 主 要 的乐 种 , 受 文 人 雅 士 的喜 爱 。 清 乐 主 要 的特 深 色 是“ ” 了解 “ 在 音 乐 上 的意 义 , 能 了解 清 乐 为 何 在 汉 魏 六 朝 间流 行 , 与 人 们 “ 清 , 清” 就 这 清” 的 审 美 观 乐 念 改变 有 关 , 清 ” 的 内 涵 与 审美 意义 就 是 “ ” 而“ 乐 雅 。 关键 词 : ; 文 化 ;清 ” ; 美 观 念 ; 清 清 “ 乐 审 雅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千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从艺术体制上讲包括诗、词等形式,并相应地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词学理论等。

本章主要对20世纪的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和古代词学理论研究作简要梳理,并给予相应的学理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

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即古代诗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理念体现为:在继承传统诗体研究、诗法研究以及旧有的考据、疏证等学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进行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这一时期,还呈现出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固定和研究范围较为狭小的特点,大多集中在一些经典理论文本如《诗品》、《沧浪诗话》等;文献的整理也主要集中在诗话、诗纪事方面;诗学发展史的清理虽然已经起步,但大多仅具论述框架,历史分期尚不明确;比较诗学的研究和范畴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至新时期开始这段时间。

其中,建国后至“文革”开始,古代诗学研究仍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范畴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开始进入到研究者的操作中,但研究对象显得过于集中(主要是《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古代诗学研究开始进入低潮期,成绩也不大。

第三个时期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时期,古代诗学进入全面发展期,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成绩也较为突出,举凡诗学文献的整理与考订、诗学通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学体系的构建、专题研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清理、比较诗学研究等等,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研究之大势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学、构成、文体等顺序)所作的选择;此外,它还涉及到一种文学流派所建立起来的标准规则,以及当时必须遵循的实用惯例的总体。

全国T8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全国T8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校联盟·模拟押题卷(T8联盟)语文试题(二)(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

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

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

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钟嵘《诗品》“清”内涵初探

钟嵘《诗品》“清”内涵初探
第 19 卷 第 2 期 2019 年 6 月
Jour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9 No.2 June.2019
文 章 编 号 :1673-0453(2019)02-0049-0007
一、“清”的使用情况
“清 ”作 为 中 国 古 典 诗 学 独 特 话 语 系 统 中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在 古 代 诗 论 ,尤 其 是 在 唐 以 后 的 诗 论 中 具有极丰富 的 义 蕴:一 方 面,“清”被 作 为 风 格 论、 鉴赏论的基础[4],譬如“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 雕 饰” 即是状诗歌风格之清新自然;另一方面,从本 质论 的角度看,它又 被 诗 论 家 目 为 诗 之 所 以 为 诗 的 基
钟 嵘 在 《诗 品 》中 提 及 “清 ”字 凡 18 处 ,先 后 评 价 了 古 诗 十 九 首 、班 婕 妤 、嵇 康 、刘 越 石 、陶 潜 等 十 五人 所 作 五 言 诗 的 特 点。 我 们 发 现,作 者 许 以 “清 ”字 的 方 面 往 往 是 他 欣 赏 并 给 予 正 面 评 价 的 一 面。因此,在钟 嵘 的 品 诗 系 统 中,“清”是 他 在 《诗 品序》中没有 明 确 提 出 但 在 具 体 诗 歌 批 评 实 践 中 秉 持 的 重 要 标 准 之 一 。 这 一 标 准 与 其 “自 然 英 旨 ” 这一诗学主张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是 其 诗 学 理 想 在 批评实践中的集中反映。笔者从文本分析入手, 以描述和体认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具体作家 作品、 钟 嵘 所 处 时 代 与 文 化 背 景 ,从 不 同 侧 面 解 析 ,以 求 尽 量 还 原 钟 嵘 使 用 “清 ”字 的 本 意 。 期 待 通 过 对 这 一 范 畴 内 涵 的 分 析 进 一 步 探 究 “清 ”与 钟 嵘 诗 歌 美 学理想的关系。

清诗在诗歌史上的定位

清诗在诗歌史上的定位

四章》一时在大江南北被人广泛传诵和唱和就 是一 个 典 型 的 例 子 。 即 便 是 在 号 称 “ 平 盛 太 世” 的乾隆时期 ,也依然有笃好 诗歌如性命 的
人 。性 灵派 领袖 袁 枚 把 做 诗 当作 陶冶 真 性 情 的 大事 ,他说 : “ ,性 情 也 ,性 情 得 而形 骸 可 诗 忘 。 n ‘二 诗: 枚 的诗学 观确 然属 于一 种生 ” 童 树 疗袁 ’ 存 理念 的表 达 。另 一 位 乾 隆 时 期 的大 诗 人 黄 景
消 诗歌 的存在 ,这 也是一 个非 常重要 的事 实 。过 去 ,人们 并没 有注 意到这 一点 ,尤其 是焦循 提出


持与时 代 的 同步 ,及 时 地 适 应 变化 了 的 审 美 需 要 ,因此 逐渐 吸引 了广大观 众和读 者 的兴 趣 ,在 不 知不觉 中取代 了以前传统 的诗文 ,占据 了文学 的主导地 位 ,这 是 有 目共 睹 的。另 一 方 面 ,前 代 ,特别是 六朝 及唐 、宋 时期 ,诗 歌这种 体裁 正
着不 少 的误 会和不 甚 明确 的地 方 。甚 至很 长一 段
清一代 诗 歌 的深 入发 掘 ,全面研 究 和总结 中国诗 歌 向近现 代发展 、演 变 的规律 ,这是研 讨 中国诗 歌史 的当代 学人无 法 回避且 必须 回答 的问题 。

时 间里 ,相 当一部 分评论 家 ,包括 海 内外 的著名 学者 ,对 清 诗均采 取 了贬 损 和轻 视 的态 度 。应该 说 ,出现 这 种 情 况 是 有 其 历 史 原 因 的 。众 所 周 知 ,元代 以降 ,戏 曲、小 说等新 兴 的文学样 式后
仅仅局 部地达 到此 种境界 ,这就 必然地 引起 了人
了 。事 实上 ,我 们 清楚 地 知 道 ,任 何 一 个 时代 , 文 学都 是 以多元 的状态 存在 的 ,没有一种 文体 能 够 涵盖 一切 。不 同文体 之 间的相互 补充 、彼此借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丰富的时期,诗歌在清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诗学在韵律、格律、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清风诗”。

清代诗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写实,注重真情实感。

清代诗人追求真实的情感,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反对虚浮和华丽的修辞,重视生活情感的真切表达。

2. 以格律为重,注重声韵节奏。

清代诗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追求音律雅致,注重平仄押韵、内外韵的处理,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优美动听。

3. 多元题材,开拓诗歌表现领域。

清代诗人除了写山水田园、唐诗宋词外,还涉及政治、历史、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4. 追求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歌以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著称,注重平实言语和明朗意境,反对浓墨重彩,追求质朴而不失雅致。

5. 以诗歌为写乐,注重音乐性。

清代诗人将诗歌视为一种写乐的艺术形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歌谣之美和音律之韵。

清代诗学有着诸多重要的代表诗人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坛盛事,以及乾嘉学派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清代诗歌的风貌和魅力。

清代诗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批评家的贡献,如王士禛的《诗谱》、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清代诗学也受到了儒学、道家、佛教等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诗歌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清代诗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传承。

《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

《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

《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歌一直是最受赞赏和重视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诗十九首》是一部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诗集,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古典主义的诗学与美学观点。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

1. 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H2: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正是文人墨客们对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反思和表达。

H3:文人墨客的文化情怀《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反映了文人墨客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借鉴了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艺术理论和写作技巧,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使得《古诗十九首》成为了一部充满古典主义色彩的杰作。

H3: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强调对于形式和规则的追求,这正是文人墨客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追求字句之间的平衡和谐。

此外,在主题选择上,他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既有情感深刻,又能体现古代道德与伦理观念的题材。

这种审美追求赋予了《古诗十九首》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2. 古典主义诗歌的规则性和规范性H2:古典主义诗歌的规则性与规范性古典主义诗学与美学观点强调诗歌的规则性和规范性。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作品恰恰展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诗的结构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都体现了一定的规则和规范。

H3:古典主义诗歌的形式要求古典主义诗歌的形式要求包括韵律、格律和节奏等方面。

在《古诗十九首》中,可以明显看到韵律和格律的运用。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作者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写下了情感激昂的诗句。

这种形式要求,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H3:古典主义诗歌的表达手法古典主义诗歌注重用词严谨,追求准确而简练的表达。

《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如《秋夜曲》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展现了这种特点。

古典诗学中清0的概念

古典诗学中清0的概念

古典诗学中/清0的概念蒋 寅本文侧重于阐释/清0的诗学内涵,同时对于/清0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以及展开进行了分析和勾勒。

作者认为,/清0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与诗的本质论、创作论相关,又是审美性的概念,与诗的风格论、鉴赏论相联系;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清0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就其正价部分而言,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而其负价部分,则是单薄浮弱;/清0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有广泛的包容性,其派生能力极强,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衍变和内涵,是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 审美趣味 核心概念 清作者蒋寅,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清0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概念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构成性的概念,如神韵、理气、风骨、格调、体势等;一类是审美性的,如雅俗、浓淡、厚薄、飞沉、新陈等。

两类概念应用的领域截然不同,前者是构成本质论、创作论的基础,而后者则是构成风格论、鉴赏论的基础,一般不交叉。

但有一个概念特殊,那就是/清0。

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

当人们从本质论的角度来谈论清时,它是诗之所以成立的基本条件。

比如宋代林景熙说:/天地间唯正气不挠,故清气不浑。

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可以化今,可以传后。

而诗其一也。

0¹清代熊士鹏说:/诗,清物也,勿嚣而杂,勿昏而浊,勿粗而肤,勿冗而散。

,,此其所以为清物也。

0º而当人们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它时,它又是作者必具之素质,所谓/诗,乾坤之清气也,作诗者非钟夫清气弗能为也0»。

具体说也就是才清,而才之清又体现在格、调、思各个方面,最终构成诗的正格。

清之濯濯的意思

清之濯濯的意思

清之濯濯的意思摘要:一、解释“清之濯濯”的含义二、分析“清之濯濯”的形象特点三、探讨“清之濯濯”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四、总结“清之濯濯”的价值和意义正文:“清之濯濯”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词语,意指清澈明亮、洁净无瑕的状态。

这个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观、人物品质以及艺术作品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清之濯濯”的含义及其价值。

首先,从字面意义来看,“清”表示清澈、干净,而“濯濯”则强调明亮、闪耀。

结合起来,“清之濯濯”就是形容一种清澈明亮、洁净无瑕的意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这个词语常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如泉水、江河、湖泊等,寓意着一种恬静、优美的景色。

其次,“清之濯濯”在人物品质方面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高洁、品行端正的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清之濯濯”的特点。

这些人物往往心地善良、坦诚待人,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

他们的品质犹如一池清澈的泉水,令人敬仰。

这种形象不仅寄托了古人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再者,“清之濯濯”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领域,创作者们都追求一种“清之濯濯”的美感。

这种美感体现在线条、色彩、布局等方面,展现出作品的纯净和高雅。

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观者往往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最后,总结“清之濯濯”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词语传达了一种清澈、纯洁、高尚的境界,无论是在自然景观、人物品质还是艺术创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寄托。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清之濯濯”这一词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人物和艺术的审美追求,也传达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王夫之诗歌评点中“清”的内涵

王夫之诗歌评点中“清”的内涵

王夫之诗歌评点中“清”的内涵
贺艳艳
【期刊名称】《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1
【摘要】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第一流的学者,对古典诗歌的评论研究造诣很深,留存至今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包含了丰富的诗学思想。


中,“清”作为重要的诗学概念,多次被提及,这其中固然有对以往诗论思想的汲取,然而更多地体现了王夫之对“中和”诗美理想的坚守和对明代诗歌的反思。

不仅如此,“清”的内涵外延还被后世的评论家吸收,促成了诗学评论的代际转变。

【总页数】7页(P24-30)
【作者】贺艳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明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一)--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2.船山诗歌创作研究的新突破——评朱迪光教授专著《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
3.文史交参,绪密思清r——评《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
4.论王夫之《明诗评选》评高启诗歌
5.弥合历史长卷的文化诗学尝试——评清诗研究新著《嘉道之际诗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林景熙 :《王修竹诗集序》,《林景熙诗集校注》卷五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 ② 熊士鹏 :《贺 汀嵇麓集序》,《鹄山小隐文集》卷五 , 稽古阁藏板 。 ③ 赵一清 :《春凫诗稿序》,《东潜文稿》卷上 , 乾隆五十九年小山堂刊本 。
·146 ·
古典诗学中 “清”的概念
诗最可贵者清 , 然有格清 , 有调清 , 有思清 , 有才清 。才清者 , 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 若格不清则凡 , 调不清则冗 , 思不清则俗 。王杨之流利 , 沈宋之丰蔚 , 高岑之悲壮 , 李杜 之雄大 , 其才不可概以清言 , 其格与调与思 , 则无不清者 。 作者的观点是 , 举凡成为名家大家者 , 格调思必清 。清初魏裔介《清诗洄溯集》卷首所辑诗话 节引此文 , 首句作 : “陶谢韦柳为正声 , 何也 ? 以其才清也 。”明确将 “清才”许为 “正声”。而 在两人提到的经典作家中 , 被许为 “才清”的只有陶潜 、谢灵运 、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 、韦 应物 、柳宗元七家 。这一评价显然与偏于神韵一路的 “清淡派”的审美理想有关 ①, 但从 “才 清”的角度说 , 这也体现了古典诗学的一种固有观念 。嘉 、道间学者苏时学也同样认为 , 真正 的清才是很难得的 。他说 : “世之论诗者每曰清才多 , 奇才少 , 此不然之论也 。夫清岂易言哉 ? 孟子论圣人 , 而独以清许伯夷 , 则自伯夷之外 , 其真清者有几人耶 ? 今言诗之清者 , 必曰王孟 韦柳 , 然自王孟韦柳之外 , 其真清者有几人耶 ?”② 高延第更从天赋的角度加以发挥道 : 古今诗之极工者 , 非清之一字所能尽 , 要未有气不清而能工者 。顾诗之工可以力学造 , 而气之清非尽力学所能造 , 是盖有得乎天者焉 。③ 由此可见 , 清被视为一种难以企及的诗美境界 , 以致论者虽都倡言 “诗以清为主”④, 但同 时也不得不承认 “诗家清境最难” (贺贻孙《诗筏》) 。正因为清如此地和诗歌的一种审美理想联 系在一起 , 尽管 绝难至 , 它在诗学中仍日益成为诗家自觉追求的趣味 。清代殳梅生以诗稿请 张云 作序 , 友人问殳诗何如 , 张许之为 “清才”, 友人问 : “如斯而已乎 ?”张云 说 : “子何 视清才之易耶 ? 古今来言诗者曰清奇 , 曰清雄 , 曰清警 , 曰清丽 , 曰清腴 , 等而上之曰清厚 , 等而下之曰清浅 , 厚固清之极致 , 而浅亦清之见端也 , 要不离清以为功 。非是虽才气纵横 , 令 人不复寻其端绪 , 则亦如刘舍人所云采滥辞诡 , 心理愈翳者矣 。大都造诣所极 , 平奇浓淡 , 人 心不同如其面 , 有未可执一例以相推 , 而先以清立其基 , 虽李杜复起 , 吾言当不易也 。”⑤ 他在 将清作为极高品格来推崇的同时 , 也将它确定为风格的基础 , 以之为学诗的初阶 。后来李联 更具体地申说了这层意思 :
古典诗学中 “清”的概念
蒋 寅
本文侧重于阐释 “清”的诗学内涵 , 同时对于 “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 、确立以及展开进 行了分析和勾勒 。作者认为 , “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 , 与诗的本质论 、创作论 相关 , 又是审美性的概念 , 与诗的风格论 、鉴赏论相联系 ; 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 情趣和审美倾向 ,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 ; “清”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 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 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 , 就其 正价部分而言 , 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 , 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 , 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 , 此外还 有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 , 而其负价部分 , 则是单薄浮弱 ; “清”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 的审美概念 , 有广泛的包容性 , 其派生能力极强 , 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衍变和内涵 , 是 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 。
① 参看笔者《大历诗人研究》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第三节 “才子中的才 子 ———李端”, 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
② 竹田晃 :《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中的 “清”的概念》,《中哲文学会报》第八号 , 1983 年 6 月版 。
·148 ·
古典诗学中 “清”的概念
盛行的晋代 , 清在人物品评中被用得格外频繁 。竹田晃先生已举出 , 见于《世说新语》的《赏 誉》《品藻》两篇的 “清”即有 31 例 , 构成的词有 “清通”、“清直”、“清伦”、“清选”、“清 才”、“清远”、“清流”、“清峙”、“清士”、“清令”、“清贵”、“清鉴”、“清畅”、“清婉”、“清 疏”、“清辞”、“清蔚”、“清贞”、“清易”、“清便”等 。《赏誉》篇刘孝标注引《文士传》也称陆 机 “清厉有风格”, 可见这些概念标示的是与内在禀赋相联系的属于仪表 、风度的内容 。其中不 少词承袭了传统的道德意味 , 但如 “清通”、“清远”、“清畅”、“清疏”等 , 则诚如竹田晃先生 指出的 , 具有趣味的内涵 。这种 “清”的意味不仅指性格和行为方式 , 也用于学风的场合 , 如 《文学》篇 “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形容文辞 ———“清辞”。尽管这 “清 辞”指的是人的言语 , 但言语具有的 “清”味 , 不是一端联系清雅脱俗的胸襟 , 一端联系清华 明丽的风物么 ? 二者交织了清新隽永的言辞 。正是由此肇端 , “清”逐渐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 。
① 关于清淡派与神韵派的关系 , 可参看马自力《论韦柳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第 5 期 。 ② 苏时学 :《爻山笔话》卷一二 , 同治三年广州刊本 。 ③ 高延第 :《涌翠山房文集》卷二《诵芬集序》, 光绪刊本 。 ④ 宋咸熙 :《耐冷谈》卷三 , 道光九年武林亦西斋刊本 。 ⑤ 张云 :《殳梅生诗序》,《简松草堂文集》卷五 , 燕京大学图书馆 1941 年影印本 。 ⑥ 李联 :《好云楼初集》卷二八《杂识》, 咸丰十一年刊本 。 ⑦ 如邓牛顿《说清篇》,《中华美学感悟录》, 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 ;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尚
清字的本义为水清 , 与 (澄) 互训 。《说文》: “清 , 也 。澄水之貌 。”又曰 : “ , 清 也 。”竹田晃先生《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中的 “清”的概念》一文曾列举《论语》、《老子》、《诗 经》、《楚辞》、王充《论衡》、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中 “清” 字的用例 , 追溯它的语源 ②。《诗经》的用例 , 除水清的本义外 , 主要是用引申义形容人娴淑的 品貌 (《郑风·野有蔓草》: “有美一人 , 清扬婉兮”) 和宗庙气氛的肃穆 (《周颂·清庙》) ,《论语》 和《楚辞》则用于形容人的峻洁品德 (《离骚》: “伏清白以死直兮”) 。这些义项当然一直在后世 的著作中沿用 , 但真正在美学上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还是《老子》的说法 :
清意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147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1 期
概念及其审美内涵 ①, 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材料和研究之后形成本文 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 , 在有限的篇幅内当然不可能对概念的历史形成作细致的描述 , 而这也 是需要作大量的文献调查工作的 ; 本文在有限的阅读下 , 只能侧重于阐释清的诗学内涵 , 顺便 对它在诗学中的确立和展开略作勾勒 。
二 、作为传统审美趣味的 “清”
经验告诉我们 , 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总与历史上人们的生活趣味相关 , 而古典诗论中的美 学范畴也总与文人的生活态度及由此决定的审美趣味联系在一起 。尽管孔子曾以清称许陈文子 “辟恶逆 , 去无道”的操守 (《论语·公冶长》) , 但审美意义上的 “清”, 尤其是作为诗美概念的 “清”, 首先是与一种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联系的 ,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静理想 。 老庄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 、虚心应物 (涤除玄览) 的认知方式 、超脱尘俗的生活情调 、甚至道 教神话中的天界模式 (三清) , 无不围绕着清展开 。可以想见 , 道家思想作为传统观念的主要源 头之一 , 在深刻影响古代生活的同时 , 也将清的意识深深烙印在文人的生活观念和趣味中 。
昔之得一者 , 天得一以清 , 地得一以宁 , 神得一以灵 。(第三十九章) 大成若缺 , 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 ,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 大巧若拙 , 大辩若讷 。躁胜 寒 , 静胜热 ,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 王弼注 : “静则全物之真 , 躁则犯物之性 。故惟清静 , 乃得如上诸大也 。”以上诸大本是人们生 活中的终极期待 , 清静既被论定为实现诸大的前提 , 就被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本原性意义 , 清 连带也在玄学话语中活跃起来 。阮籍《清思赋》言美则 “窈窕而淑清”, 言心境则 “清虚寥廓”, 言时日则 “清朝而夕晏”, 言舆饰则 “华茵肃清”, 言身体则 “清洁而靡讥”, 言语言则 “清言窃 其如兰”, 显出清正与一种超越世俗的气质联系在一起 。而与此同时 , 道教的遁世修行 , 与《周 易》“不事王侯 , 高尚其事”的观念相呼应 , 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 “以清洁自守 , 不降志辱身为贤” (《论衡· 定贤》) 的隐士形象 , 更以 “绝谷不食 , 与人异食 , 欲为清洁” (《论衡·祭意》) 的生活方式给人 以超世脱俗的印象 。 在世俗社会中 , “清”则继承了《楚辞》的用法 , 指操行的清洁 , 常与 “浊”对举 , 如《论 衡》中就有 “道有精粗 , 志有清浊也” (《逢遇》) 、“操性清浊 , 性也” (《骨相》) 、“凡人秉性也 , 清浊贪廉 , 各有操行” ( 《非韩》) 的说法 。在东汉的人物品评风气中 , 读书人以 “清流”自任 , 又使清成为人物品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王充即称自己 “为人清重”(《论衡·自纪》) 。进入玄学
关键词 审美趣味 核心概念 清
作者蒋寅 , 1959 年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一 、“清”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
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概念大体分为两类 , 一是构成性的概念 , 如神韵 、理气 、风骨 、格调 、 体势等 ; 一类是审美性的 , 如雅俗 、浓淡 、厚薄 、飞沉 、新陈等 。两类概念应用的领域截然不 同 , 前者是构成本质论 、创作论的基础 , 而后者则是构成风格论 、鉴赏论的基础 , 一般不交叉 。 但有一个概念特殊 , 那就是 “清”。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 , 它既是构成性概念 , 又是审美性概 念 。当人们从本质论的角度来谈论清时 , 它是诗之所以成立的基本条件 。比如宋代林景熙说 : “天地间唯正气不挠 , 故清气不浑 。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 , 可以化今 , 可以传后 。而诗其一 也 。”① 清代熊士鹏说 : “诗 , 清物也 , 勿嚣而杂 , 勿昏而浊 , 勿粗而肤 , 勿冗而散 。 ……此其所 以为清物也 。”② 而当人们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它时 , 它又是作者必具之素质 , 所谓 “诗 , 乾坤 之清气也 , 作诗者非钟夫清气弗能为也”③。具体说也就是才清 , 而才之清又体现在格 、调 、思 各个方面 , 最终构成诗的正格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