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回延安》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回延安》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编者在单元导读中写出了编辑意图:“学习本单元,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围绕单元目标,本节课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韵律,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通过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所以课堂思路上,设计了“回乡情更浓,心安然”“等闲识得诗人面,心敬之”“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涵泳诗句兴味长,心怦然”“朗朗诵读意绵长,心激昂”“诗韵悠悠话乡情,心神怡”环节,通过听读、自读、品读、唱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情感,坚定报效国家的决心。
【预习设计】1.学生活动:熟读文章,识记生字词,可在诗句上圈画或在旁边批注引发重点关注的内容、感悟或自己的困惑等;2.教师活动:教师熟读教材,搜集、整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精读教材,进行问题预设;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和难点突破的方法,教给学生去分析、解决,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目标】1.通过画路线图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歌内容,初悟诗人回延安的感受。
2.通过赏读、赛读、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诗句改写的方式,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通过比对诗歌意象,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树立爱国爱家情怀。
【评价方案】1. 针对目标一,设计了“圈画回延安的路线图”和“谈谈在延安每一站的所见、所闻、所感”两个问题,以此检测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全诗有五个局部,试给每个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感受。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导入新课程。
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出了陕北老百姓对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拥戴与支持。
从陕北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对陕北和延安又有怎样的深情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何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
来自山东省易县(现枣庄市)。
1940年,他来到延安,进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日出花开》、《乡村之夜》、《歌曲集》、《雷锋之歌》、《何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计划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些新闻报道。
青年大会要办一个晚会,说诗人要做一个节目,所以诗人以最具地方特色的《新天游》的形式写了这首诗。
3、教学过程:阅读诗歌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到延安,保持兴奋。
(2)记住延安,感谢圣地养育了我。
(3)谈谈延安,谈谈现在和过去的欢乐。
(4)看看延安,用新的面貌赞美旧的面貌。
(5)祝延安为圣地做贡献,爱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带着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为大家展示朗诵。
老师范读一节,请两名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同学各朗读一节。
观看视频,听主持人朗诵最后两节。
学生准备后,朗诵自己喜欢的章节和句子。
其他学生点评。
出示点评标准。
读诗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3.通过课前布置的各项活动及课堂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4.在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
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同学们好,提到贺敬之这个名字。
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陌生。
可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
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了解贺敬之开始。
介绍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
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信天游呢?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其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
环节二、积累字词1、朗读下列词语,2、解释下列词语。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件上的内容,加深印象。
环节三、明确核心问题诗言志,诗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作者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问题逐步解决。
1、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2、五章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本首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环节四、讲解课文一、思考第一个问题。
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第一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1-4节是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
作者回到延安,先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然后用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荡开一笔,表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
最后以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
人教版(2017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回延安》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如革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回延安》这一诗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或者了解一个地方,让你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感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这个创作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通过对诗中具体描绘的景象进行分析,如“红旗飘飘”、“延河滚滚”,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怀念和崇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并根据信天游的知识,学习比兴。
2.准确归纳每章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全文,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
3.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并结合信天游的知识学习比兴、叠词的手法。
品味语言。
【作业设计】一、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抄两遍。
二、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略二、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自学导航:反复朗读这首诗,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不会的问题标上记号,然后和组员讨论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展示。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结合背景与诗歌内容思考,这首诗塑造了哪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
请在诗中找诗句并分析。
学法指导:赏析语言时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动词、形容、叠词、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
【检测案】(10分钟)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 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 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 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 _
【训练案】
绩优学案91页1、2、5题。
教(学)后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导学案
2 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1 / 2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题:2、回延安设计: 涂彦 审核: 吴世友 徐继洲 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 感知这首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 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 感知这首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 学法指导】做学案之前,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校正字音,解决生词。
2、浏览导学案内容,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学习探究】 1、检查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做朗读标记,大声朗读,读出诗中的激动、豪迈的情调,并初步感知诗作的内容。
2、简介诗作相关背景【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作品有《白毛女》、《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雷锋之歌》、《十年放歌..》等,本文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设计
2回延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1、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指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指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夸张、拟人修辞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二)信天游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附学习素材
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
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
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Βιβλιοθήκη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