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掌握《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三、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象和借景表达方式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节:导入1.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月亮和家乡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第二节:学习诗歌1.讲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柳永的生平2.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第三节:理解诗歌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借鉴诗歌中的意象描写自己家乡或亲人第四节:诗歌创作1.编排学生创作《我的故乡明月》的小诗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美好祝愿2.学生赋诗后,进行同学欣赏和点评,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之美、月亮之明,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好,热爱家乡,珍惜文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含同步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含同步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含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情怀,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怀,欣赏课文中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月亮描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寄居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故乡的月亮,通过对比异乡的月亮,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教材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感受故乡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对远离故乡的感受可能不太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词语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故乡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一、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并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2.能读懂课文并汇总主要内容;3.能理解课文中夸家乡的意境;4.能读出流水文的读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2.帮助学生感受追忆家乡的情怀,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并抒发对家乡的情感;2.读懂课文并汇总主要内容。

难点1.理解课文中夸家乡的意境;2.读出流水文的读音。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3.教具:图片、PPT。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PPT展示家乡美景,引导学生讨论和描述家乡的景色。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活动中的情景表达;3.教师讲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及词语活用。

第三步:课文理解(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夸家乡的意境;2.学生分组合作,解答相关问题。

第四步:朗读与表达(10分钟)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流畅的朗读能力;2.学生展示家乡风景图片,用汉语进行描述。

第五步:读音巩固(10分钟)1.教师播放流水文音频,学生跟读;2.学生小组比赛,读出流水文的读音。

第六步:情感体验(1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下对家乡的感悟;2.学生小组分享并展示自己的感悟文。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再次表达。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用300字以上的篇幅描述自己家乡的一处风景。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含同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含同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含同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异地漂泊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对于课文中的某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等情感体验不太深刻,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重点。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故乡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离乡背井”、“月夜思乡”等。

3月是故乡明(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3月是故乡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3月是故乡明》,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文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3月是故乡明》,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进行朗读和书写练习。

4. 课文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3月是故乡明2. 板书生字词:故乡、思念、明亮、春天等3. 板书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较好,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客居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材通过描写故乡的三月,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故乡的美好,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描述,如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课文中的美好景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3月是故乡明》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故乡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分享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描绘了故乡的三月有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月是故乡明》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本课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来理解。

2. 情感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夜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

四、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对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检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诗《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背景•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了解古人对乡愁的感受能力目标•能够朗读古诗《月是故乡明》•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诗意情怀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朗读古诗中的句子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情感•理解古人对乡愁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深沉的家乡情感三、教学准备•课文《月是故乡明》•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录音设备和播放器•教学PPT或投影仪四、教学过程设计1. 温故知新•利用一段音乐或画面展示带有乡愁情感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 导入课文•播放古诗《月是故乡明》的语音,让学生感受诗意。

3. 教学重点•逐句解读《月是故乡明》中的内容和意境。

•教授古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4. 听读训练•要求学生听录音,模仿发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5. 朗读训练•分组朗读《月是故乡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6. 情感抒发•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他们写下自己的家乡故事或感受。

五、教学反馈1. 朗诵表演•鼓励学生展示朗诵的成果,分享自己的家乡情感。

2. 情感抒发•学生互相交流家乡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慨和思念。

六、课堂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

以上是《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感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大意。

同时,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容易产生共鸣。

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和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家乡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听力训练和情境设置。

2.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

3.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表演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能够听懂和讲述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内容,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2. 导入•通过问答、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兴趣。

3. 学习课文•先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讲解生词、诗句等。

•鼓励学生自主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请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表演、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归纳•综合课堂讨论和表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等。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以上就是本节课《月是故乡明》的教案,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图文讲解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

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作者介绍:季羡林(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斗:dǒu星斗dòu斗争燕:yān燕国yàn燕子近义词:孤单——孤独陪衬——衬托气派——气势盼望——期望澄澈——清澈广阔——辽阔平凡——平常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反义词:容易——困难澄澈——浑浊广阔——狭窄平凡——伟大不可胜数——屈指可数理解词语:【陪衬】①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

②陪衬的事物。

本文是第二种意思。

【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散文的意境、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同时,他们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增强对故乡的认知和归属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引导学生思考对故乡的认知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篇文章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对于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文学修辞手法,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老师通过文章的讲解来帮助他们认识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难点:理解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文学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故乡美景的图片或视频。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一些故乡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故乡的认识和了解,引出本课课题《月是故乡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3*月是故乡明借景抒情思念家乡[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考点梳理(全册)第一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gōng(供给)huǎng(晃眼)yān(燕园)供gòng(口供)晃huàng(摇晃)燕yàn(燕子)2.易读错的字稚.子(zhì)涟漪.(yī)蚌.壳(bàng)倭.瓜(wō)徘徊.(huái)点缀.(zhuì)旖旎..(yǐnǐ)顷.刻(qǐng)澄.澈(chéng)考点二:词语听写昼夜耘田桑树报晓蝴蝶蚂蚱樱花拔草瞎闹锄草铲地割掉承认拴着瓢虫闲逛明晃晃圆滚滚孤零零不可胜数恍然大悟乐此不疲离乡背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美妙绝伦良辰美景烟波浩渺茂林修竹一动不动考点三:词语积累1.动词(拼尽)力气(睁开)眼睛(钻出)地面(刮去)污迹(珍藏)梅花图(撩乱)银发2.修饰词(风光旖旎)的莱蒙湖(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缕缕幽芳)的梅花(远远)地抛(随意)地飞(郑重)地递给考点四:句子赏析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赏析:在作者的心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的,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表现了“我”的自由和快乐。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赏析:外祖父希望“我”和梅花一样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考点五:背诵、默写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考点六:课文理解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那些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也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的劳动)气氛。

《稚子弄冰》选取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祖父的园子》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月是故乡明》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时所见美景,借离乡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来寄托(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4.《梅花魂》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以及(送别时泪眼蒙眬),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考点七:日积月累1.古诗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léi(擂鼓)pō(血泊)擂lèi(擂台)泊bó(停泊)2.易读错的字幔.子(màn)遂.心(suì)弓弩.(nǔ)踉.跄(liàng)抓耳挠.腮(n áo)绰.起(chāo)迸.裂(bèng)山涧.(jiàn)碗碟.(dié)拖男挈.女(qiè)顽劣.(liè)嫣.红(yān)镌.刻(juān)肋.骨(lèi)瞑.目蹲身(míng)考点二:词语听写妒忌曹操都督委托遮住水寨擂鼓呐喊插满饥渴碗碟榜文手杖申请兼顾熟悉肋骨拖着坠下胸膛两截景阳冈请勿自误神机妙算一饮而尽结伙成队喜不自胜天造地设力倦神疲三更半夜七手八脚考点三:词语积累1.词语理解客官:客人印信:印章伙计:伙伴郎中:医生客舍:旅馆货郎:商贩墨客:文人筛酒:斟酒、倒酒2.人物及绰号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入云龙——公孙胜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3.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考点四:古诗积累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考点五:课文理解1.《草船借箭》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2.《景阳冈》讲述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3.《猴王出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了一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4.《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曹雪芹写了很多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大螃蟹)、(大蝙蝠)、(七个大雁)等等。

从这些风筝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风筝和(各自命运)相关。

考点六:名著知识1.四大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2.有关名著的知识(1)《红楼梦》的两条主线,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

(2)《水浒传》中著名的故事有: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等。

(3)《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有关他的事迹有很多,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4)《西游记》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西游记》中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

第三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jiān(监督)yān(殷红)chuāng(创口)jūn(龟裂)监jiàn(国子监)殷yīn(殷商)创chuàng(创造)龟guī(乌龟)2.易读错的字隶.书(lì)领域.(yù)蜀.国(shǔ)枇杷..(gāo y..(pípa)皋陶áo)造诣.(yì)祭祀.(sì)蜷.曲(quán)外甥.(sheng)提供.(gōng)楷模.(mó)书籍.(jí)报刊.(kān)小篆.(zhuàn)匈.奴(xiōng)考点二:词语听写遨游应声蜷曲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蕴含涌现古往今来笑而不答力所能及源远流长威名远扬举世闻名考点三:词语积累1.词语搭配(古老)的文字 (漫长)的演变过程 (独特)的艺术 (著名)的书法家(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仔细)地研究(创造)文字(奠定)基础(治疗)创伤(查阅)书籍(搜集)资料2.词语拓展(描写书法的词语)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铁画银钩方刚圆柔3.谐音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军师——无(吴)用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考点四:汉字的演变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商周、春秋、战国金文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战国隶书竹简、帛魏晋楷书东汉末年行草帛、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