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民族观念及自由意识
关于林语堂研究的一些想法
关于林语堂研究的一些想法林语堂先生1895年出生福建漳州五里沙村(今漳州芗城),1976年病逝于香港。
做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大师,先生一生著作甚丰,享誉中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
研究林语堂、宣传林语堂,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加强对外对台文化合作,推动漳州文化事业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做为家乡人,做为先生家乡的文化主管,深入研究先生的文学、先生的人生,应是本职工作的题中之义。
但因世务繁杂,更兼本人学识有限,因此只能见诸于浅尝辄止,只鳞片爪。
本文仅仅谈谈‚关于林语堂研究的一些想法‛,并以此就教于诸位学者专家。
一、关于先生关于先生的研究话题,有诸多方面,有文学的,人生的,家乡情结的,爱国精神的,等等。
研究的门类种类越多,好处越多,对于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有灵有肉的、鲜活的、理性的,研究先生,了解先生,再现先生,弘扬先生,当有极大好处。
这里,谈谈先生的文化特质。
中国的汉字,常用字三千字,多一点用,也就五千余。
倘若仅是就字学字,那是学生;倘若教人认字识字,阐释字义,那是教师;倘若将汉字排列组合,写出一些故事来,写出一些感情来,那是作家;倘若能在字里行间洋溢一种感悟与思想,在文字之外透示一种精神与境界,那才是文学大师。
先生属于最后的一种。
先生的文章,处处闪烁先生所特有的文化品味。
换言之,先生的高明,在于先生超凡不俗的文化特质。
1、先生的文化情怀先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孔子尤其推崇备至。
儒家的‚中庸之道‛,浸透先生的思想灵魂和人生态度。
先生在《论裸体》一文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
‛先生还说,‚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参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中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先生又说,‚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理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
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
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文学人生观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以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人文思考与潜在情感林语堂热爱人类文明和人文精神,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探讨,表达出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中,他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并试图通过文学来传承和延续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第二部分:对美的执着和追求作为一名文学家,林语堂对美有着极高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美学的赞美和讴歌。
他追求真实的美和精神的美,致力于将美带给读者,并通过自己对美的感悟来启发读者对美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黄金时代》中,他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第三部分: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林语堂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他对人的赞美和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和灵魂的层面。
他试图从生命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和人的存在,通过对生命的把握和理解来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他的散文《人生苦旅》中,他提出了生命即旅程的思想,探索了人的存在和奋斗过程中的快乐和苦难。
第四部分:自由与思想的解放林语堂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倡导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
他强调既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又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并呼吁人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声音。
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他以自由的视角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为思想的解放呐喊。
总结: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展现了一个对人文精神和美的追求,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思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启发了读者对自我、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并对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林语堂文化回归历程探析
林语堂文化回归历程探析林语堂,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
他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亲历了中国近现代的动荡变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对中国文化的回归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林语堂的文化理念、文化回归的历程等方面,对林语堂的文化回归历程进行探析。
一、文化的时代背景在林语堂的成长和活跃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推崇西学,主张变法维新;慈禧太后下令拥护保守派维护封建制度,拒绝接受外国文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碰撞和融合,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
二、林语堂的文化理念林语堂是一位身兼多职的文化名人,他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文化交流使者。
他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他文化回归的内在动力。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的认同。
他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倡文化的多元共生,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排他和文化殖民主义。
林语堂主张民族自信与开放包容相结合,提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自觉。
三、文化回归的历程1. 文化熏陶与文学启蒙林语堂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古文诗词和经典著作,深得中国文化的底蕴。
他的父亲是一位严谨的士绅,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所以林语堂自小接受严格的文学启蒙。
这段经历使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厚的感情,也培养了他对中国文化回归的最初概念。
2. 去国留学与西方文化的冲击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前往英国留学,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他对西方文明的惊叹、对欧洲思想的探索、对自由民主的向往,都对他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林语堂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
3. 文化使者的角色林语堂在西方学习期间开始从事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以独到的眼光和精湛的翻译技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吸收和汲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做简要赏析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做简要赏析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之情。
文章以吾国与吾民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特点。
林语堂在文章中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是一个人所属的共同体,是每个人的家园。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和奉献。
而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会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宁。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林语堂提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和弘扬,呼吁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林语堂关注了人民的生活和幸福。
他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关注人民的福祉,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
他通过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他认为,只有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林语堂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对人民的真挚情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吾国与吾民是一篇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对国家、文化和人民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之情。
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启示。
名人介绍-林语堂
详细介绍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林语堂的思想
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作 品反映时代变迁
推崇自然与人性
主张回归自然,追求人性自由和真实 情感表达
02
林语堂的主要成就
文学创作
1 2 3
小说
林语堂创作了多部著名小说,如《京华烟云》、 《红牡丹》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吾国与吾民》
总结词
该作品是林语堂的一部散文集,通过描绘中 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国 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
详细描述
林语堂在书中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他 关注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民族心理 等方面,对于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 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 生动的故事和例子,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具有 可读性和趣味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散文
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数量众多,风格独特,深受读 者喜爱,代表作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 术》等。
随笔
林语堂的随笔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善于用平实、 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考,代表作有《老舍幽 默诗文集》等。
翻译作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 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他翻译了 大量西方经典著作,如《浮生六记》、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名人介绍-林语堂
contents
目录
•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 林语堂的主要成就 • 林语堂的思想与观点 • 林语堂的影响与评价 • 林语堂的作品推荐
01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林语堂的作品
《京华烟云》
以抗战为背景,描述北平三个家族的命运变迁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论文摘要: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
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执着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在“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的熏陶下,林语堂自然地成了一名基督徒。
191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林语堂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
在清华学校,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向他敞开,他造访孔子的堂室,攀登道山的高峰,拨开佛教的迷雾,在儒道释的文化氛围里徜徉,宣称自己由基督教走向了“人文主义”。
“三十多年来我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
这是林语堂对自己三十多年“异教徒”生涯的总结。
然而他后来又说,这时期尽管“自称异教徒,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
终于在1959年,64岁的林语堂明确宣告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重新回到基督教,宣称“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己回到家中了。
综观林语堂一生的宗教信仰,似乎可以作如此的简笔勾勒:基督徒—异教徒(儒、道、释)—基督徒。
但是这样的简笔勾勒不能够描述林语堂一生精彩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也不能反映出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探险、怀疑及困惑,更不可能把握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的精髓。
因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林语堂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无论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接受了基督教,还是在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里徜徉,以至于最后的重新阪依基督教,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文主义的理性意识观照自身思想领域里的宗教精神,他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只不过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
漂泊与自由——论林语堂的流浪意识
J n 2 l u.00
Vo . 8 NO 2 12 .
第2卷 8
第 2 期
漂泊 与 自由
— —
论 林 语 堂 的流 浪 意识 李 艳 , 黎 明 张
( 津 大 学 国 际 教 育学 院 , 津 3 0 7 ) 天 天 0 0 2
摘 要 : 为 一 个 族 裔 散 居 者 , 浪 成 为 林 语 堂 的 生 存 形 态 和 叙 述 方 式 。 他 不 仅 译 介 了 流 浪 汉 小 作 流 说 , 且 通 过 自 己 的 创 作 深 化 了 流 浪 的 哲 学 意 蕴 , 将 “ 世 ” 种 中 国 式 的 审 美 生 存 方 式 进 行 了 创 而 并 游 这
作者简介 : 李 艳 (9 8)女 , 东莱 州人 , 津 大 学讲 师 , 津 师 范 大 学博 士 生 , 究 方 向 : 1 7~ , 山 天 天 研 比较 文 学 。
作 为一 个族 裔 散居 者 , 语 堂 对流 浪 有 着 深切 林 的关 注 , 至有几 分偏爱 。他 曾这 样表述 他 的志趣 , 甚
“ 我所要 的只是些 少现金 , 致令 我能 够到处 漂 泊” 『 。】 ]
居无定 所 , 早 年 便 留学 海 外 , 9 6年 又携 全 家 移 他 13 居美国, 从此 客居 他乡 3 O余 年 。此 间他 并没有 在美
造 性 阐释 。 他 的 流 浪 意 识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色 彩 和 现 代 意 识 。
关 键 词 : 语 堂 ; 浪 ; 泊 ; 由 林 流 漂 自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I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5 3 ( 0 0 0 —0 00 1 0 —8 7 2 1 ) 20 4 -3
林语堂的文化选择:自由主义
外有着 巨大创作成就的几十年里 ,自由是原则,也是武器 。
之长的胆识和气魄,而且善于看穿文化中对立、差别的虚假 有多少作品,就有多少体裁 ” “ 有文无类,类外无文 ” 性、相对性,将其调和统一起来 ,形成 自己的文化理想。虽 显而易见,林语堂这些 “ 性灵 ”的言论,是与他一贯主张小 然 林语堂称 自己为 “ 现实的理想家,热心肠的讽世者”,像 品文应 以 “自由”抒写性灵、应以 “ 自我”为表现 中心的 自
维普资讯
中现 擎 曼 胃 研 已
涸 堂 健毽 静 8 囟 室
0陈 红艳
纵观林语堂一生 的著述与生活,自由已成为其所有思想 “ ”的战斗精神;也不愿学周作人躲进 “ 韧 苦雨斋 ”一味地 的内核 。它以各种面 目或明显或潜藏的存在于林语堂的人文 去品味 “ 草木虫鱼”。而是以有着完全独立人格的自由文化 理想中,所谓别人眼里或 自己笔下 的 “ 中庸 ”、 “ 闲适”、 人的身份 ,在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 ,强 调文 艺的 “ 政治 超
堂: “ 他集 占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 ,看似 中西结合 ,
冲动 ,是无从纳入什么正宗规范,及无从在美学上 ( 非实际 却又不 中不 西,又中又两。”林语堂的确 已走 出了单一的文 上)分门别类的” 因此,古代所 谓 “ 义理 ”、 “ 笔法 ”及 化圈圈,走出了任何他人 的阴影 。林语堂不但有博采众文化 今之 “ 体裁”等,都是无稽之谈。 “ 文学没有一定的体裁,
一
蝇,皆可拿来或显或 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映现实人生。在创作理论上,林
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与创作风格
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与创作风格林语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作家、学者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在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擘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个人风格的呈现。
一、林语堂的文学理念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价值、文学追求和文学教育的看法上。
首先,林语堂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多彩与复杂。
其次,林语堂注重文学的娱乐性和普及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广泛的受众群体,能够为读者提供愉悦、娱乐和思考的空间。
他主张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关注高雅文化,也应该融入大众文化,以此来拓宽文学的影响范围。
再次,林语堂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他反对文学受任何形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压力的束缚,主张文学应该独立自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以人文关怀、情感共鸣、娱乐性和自由创作等为核心,他的作品也常常体现了这些理念的特点。
二、林语堂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魅力,他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林语堂的作品常常以隽永而细腻的语言展现情感和思想。
他擅长运用修辞和比喻,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同时,他注重细节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生动感和真实感。
其次,林语堂的作品富有幽默感和诙谐色彩。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通过夸张、巧妙的对比和讽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幽默感成为他作品的特色之一,也为读者带来了愉悦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再次,林语堂的作品常常融入跨文化元素。
由于他长期在海外生活和学习,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和碰撞,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表达。
林语堂的简介
林语堂的简介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翻译家、文化评论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文化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生平、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平林语堂,原名林义雄,1900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其父亲是一位医生,家庭背景较为优越。
林语堂年轻时便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和文学天赋,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
后来,他先后赴英国、法国和美国留学,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学,成为中国最早的西方文学翻译家之一。
1949年后,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和文学系主任。
1983年,他在美国去世,享年83岁。
二、作品林语堂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翻译和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深入浅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散文大师”。
他的代表作包括《古文观止》、《香港夜话》、《中国的礼仪》、《文化苦旅》、《中国人的性格》等。
三、思想林语堂的思想涉及文化、教育、人性等多个方面,他主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容纳性,反对文化的排斥和偏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
他的人性观念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反对权威主义和极端主义。
四、影响林语堂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散文风格被后来的作家和读者所喜爱和模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文化评论和教育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借鉴。
总之,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作品、思想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化精神,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语堂——在乐天知命中追求自由的学习
林语堂——在乐天知命中追求自由的学习◎万明华林语堂(1895 — 1976),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也是新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曾撰文写道,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很需要家庭的爱,因为他自己就切身地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家庭的爱。
林语堂的父亲叫林至诚,是位朴实而节俭的乡村牧师。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说:“林至诚没留下什么财产,却给了儿子热爱生活的性格,这显然比什么都重要。
”林至诚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林至诚不愿意继续在地里刨食,便去做了一名小贩。
由于常年扁担不离肩,林至诚的肩上磨出了肉瘤,但他不仅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很自豪。
林语堂出生之后,父亲便把自己当小贩时的一些经历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
林至诚告诉儿子,人只要有轻松、宽容的态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林至诚家里很贫困,上不起学,但靠着自身的毅力和聪敏,坚持自学,学会了认字,从而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所以,他在教导孩子时,始终告诫他们,要读书成名。
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林语堂形成了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养成了矢志不渝的学习品格,最终成为一个大作家。
林语堂学术思想的核心学养在于自由学习模式。
在生活中,他就一直保持着道家那种乐天知命的处事态度,这也是其自由学习思想的来源。
所谓自由学习,就是不约束学习者学习的内容,让人能够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学习者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自觉地学习。
一、人生态度:乐天知命的幽默生活林语堂一直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式的生活状态,他以陶渊明的生活状态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现实中,林语堂同样以一种幽默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写出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谴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他用轻灵的笔杆向西方人道出了“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情。
林语堂在书中谈到了庄子的淡泊名利,赞美了陶渊明的闲适和谐的完美人格,以及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赏雪、吟风弄月等。
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要获得快乐,就应该会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现代生活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人们往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追求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是协调了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圆滑和顺的观念的中用哲学。
在林语堂心目中,陶渊明就是具备这种和谐人格的生活典型。
当然,要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就要会调整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到享受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最会享受人生呢?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地、无恐惧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了情、智、勇的特质,林语堂认为,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乐,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正因为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以情为出发点的人生,便能充满温暖和活力。
可是,由于人生是残酷的,即使是一个有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的愚弄。
所以,林语堂说到“这种慷慨热烈的心情需要有一种哲学加以保护”,这样他很自然地把热情的智勇连接起来,因为只有智勇才能使我们从骗子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大骗子除了名、利、权之外,另一个次等的骗子就是时尚。
林语堂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
现实中,由于人们过度繁忙的工作和背负着重大的责任,人们过着熙来攘往的生活,这些人服役于财富、名誉、权力,这时候如果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入世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着半隐半显的生活,经济适度宽裕了,生活逍遥自在了,精神才是快乐。
林语堂: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林语堂: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1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2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3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4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5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6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
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
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8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此理解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9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10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教育思想初探
林语堂教育思想初探
林语堂教育思想初探
一、简介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林语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目标,以爱为基础,以理解为途径,以自由为根源,以文化为纽带,全面、系统地调动学生智力、情感、道德、体格才能等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幸福和成就。
二、核心思想
(1)健全的教育思想
林语堂坚持“科学+伦理”理论,核心是强调“为以爱心治教,坚持科学教育文凭和伦理教育根据”。
即教育要从幼年时期就开始从爱的角度来学习科学文化,通过正
确的处理实现对学生精神责任的教育。
三、优缺点
(1)优点
林语堂教育思想在爱、认识论、体育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在全面发展学生智力、情感、道德、体能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指导意义。
林语堂教育思想研究
林语堂教育思想研究
学习林语堂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具影响力、最具创造力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关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丰富他们的头脑。
林语堂的教育理念起源于春秋年间,其创始人是林梦调,以《“林'语诰”为核心。
林梦调认为,学习应以正义为基础,要鼓励公民思考和行动,注重灵活性、创新性。
他仅以三支短笛为教具,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潜力,培养独立性,营造了一种有趣、有创造性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氛围。
林语堂教育思想主要强调:学习要建立在真理和谨慎之上,在探索真理和追求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重视知识实践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系统的教学,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性,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在林语堂的教育思想下,学生不仅能在理论上受益,而且还能从实践中获得成果,从而促进他们的精神文化进步。
总之,林语堂的教育思想着重以真理、坚韧、古朴说教,旨在培养具有意志和创造力的公民,以建立一个快乐、公正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及学生贡献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种种教育哲学思想的借鉴。
林语堂教育思想初探
林语堂教育思想初探前言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林语堂的教育思想,通过对他的著作和言论的分析,剖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价值和启示。
教育思想的特点林语堂的教育思想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人的身体、心理、认知、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得到重视。
他强调自由、平等、独立、创新、协作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认为这些都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要的品质。
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发挥创造力,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思想的价值林语堂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他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中仍然非常重要。
其次,他倡导的文化教育意义深远,这也与当今时代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最后,他所强调的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协作等,也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理念之一。
教育思想的启示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启示有很多。
首先,他提倡的自由、平等、独立、创新、协作等品质,都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最后,他的教育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启示,如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关注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等。
结论林语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环境下,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性,强调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学习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于林语堂的民族形象
关于林语堂的民族形象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姓名:李雯指导老师:赵海燕随着鸦片战争,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国的文化也在和其他文化的碰撞中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国人要么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极度厌恶的民族虚无主义,要么就是故步自封、一味地坚信本民族文化的守旧主义。
反思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的平衡,我们便倍加敬佩林语堂的睿智,他妥善处理中西文化的差异取长补短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自己的笔头构建起了一个独具一格,独树一帜的民族形象。
从外文翻译到教育读物、评论集和散文。
他以全新的视角在国人和世界面前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形象一、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1915年新文化运动—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但当时这场运动也局限在知识分子中间,虽然本意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但人们口儿相传之后总是变了味。
新文化运动虽然打开了知识分子的视野给那些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戕害,以传统文化为借口的维护自身统治的人深深的震撼。
但是有一些不明所以然的人便据此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似乎只有这样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割裂开来,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思想。
尤其在鲁迅的《药》和《狂人日记》中喊出“吃人”的文化之后,传统文化可真是便如过街老鼠一路遭受追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形象在这一阶段可谓是一路低迷二、林语堂民族形象的构建在这思想混乱,传统文化让人觉得一无是处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那激进的时代仍能保持清醒头脑并坚持不偏不倚的林语堂。
可能从小生活在中西合璧的家庭,让他早已深谙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小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院的求学经历让他对西方进步思想很是了解,但又仍热喜爱着自己的家乡、父亲、母亲。
这些因素让他在中西方之间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林语堂既不同于鲁迅等一味偏颇地挖掘传统文化与国民略根性的作家,也不同于沈从文、废名等歌颂原始山乡、想回到田园乌托邦的作家。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吾国吾民》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
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
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吾国吾民》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中 国传 统 文 化伦 理 的人 文 价 值 及其 对 应 于 社会
文 化选 择 的个 人 文 化 特 质 ,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以 把 “ 刚柔并 济 ” 为特 征 的道 家 生 活 哲 学 和人 生 态 度 , 及 与之 相 适应 的儒 家 “ 中庸 之 道 ” 而 为一 , 结 合 归
面 来 了解 并 重新 阐释 中 国文 化 。他 从 儒 家哲 学 的
温 情 脉 脉 , 家精 神 的柔 弱 谦卑 , 道 以及 佛 教 宁静 通
并未 全 部接 受 哈佛 大 学教 授 白璧 德 的新 人 文 主 义 思想 , 而是 试 图通过 个 人 文化 趣 味 与文 化 感悟 , 阐
的理想 化 身 ,作 者在 姚 木兰 这个 形象 身 上 凝 结 着 “
的文 化思 考 ,则 旨在 营 造 出一 种 理 想 化 的人 生 形 态 。这种 形 态 在 姚 木 兰 身 上 的 主 要 体 现 有 两 点 ,
眼泪 冲垮 了一段 万 里长 城 。 - 此后 林 语堂 开始 自 ”-
特 质 同样 体 现 在 林 语 堂 的 文 学 创 作 和 文 艺 观 念
中 , 更 尊重 文 学本 身 的意 义 , 着重 于 人世 的真 他 更
实 面貌 , 倾 向 于传 统 文 学 的继 承 。他 的作 品饱 更
为 “ 国的人 文 主 义 ”, 图 从 宗 教 与 伦 理 两 个 层 中 试
是 对命 运 的 承 受 , 是 对 命 运 的 领 悟 。 …… 顺 二
其 自然 , 在顺 应 中 求 得 把握 ; 怀 处 世 , 宽 怀 中 宽 在
获得 坚 韧 ; 受命 运 的不 幸 , 承 受 中赢 得感 奋 和 承 在
国南京 文 学社 会 生 态研 究” S 2 0 0 4 ) ( K 09 08
作者简介:张 勇 , , 女 山西 灵石 县人 , 士 , 博 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 中文 系副教授 , 东南大 学艺术 学 院博 士后 ,
主要从 事现代 文 学 与文化 研 究 。
15 2
阅江学刊 :2 1 0 2年 第 2期
林 语 堂 是 游 走 于 中西 文 化 之 间 的独 特 个 体 , 是一 位具 有 良好 的 知 识 体 系 、 慎 严 密 的 逻 辑 能 谨 力和 “ 不党 不 群 ” 的政 治 理 念 的作 家 、 者 。这 种 学
中 国传 统 文化 和 习俗对 他 而 言如 同异 族 文 明一 样
林 语 堂 自幼 接 受 基 督 学 校 的全 盘 西 化 教 育 ,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9—2 0
化 的精 华 部 分 而 重 建 民族 意 识 。 赴美 留学 后 , 他
基金项 目:江 苏省 社科 基金 “ 国时期 南京 文 学研 究” 1 Z 0 1 ; 苏省 高校 哲 学社 会科 学项 目“民 民 (0 WC 1) 江
含 审美 的 民族 特 征 和 中 西 贯 通 的 自由情 怀 , 现 展 了与 2 O世 纪 2 、0年 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 信 念 操 纵 的 文学 03 作 品完 全 不 同的风 貌 。
一
、
林 语 堂的 民族 观念
学 传统 文 化典 籍 , 图 通 过 重 新 肯 定 中 国传 统 文 试
陌生 隔膜 , 民族 观 念 对 青 少 年 时 期 的林 语 堂 来 说
仅 限 于 自己 的国籍 和语 言 。 自教会 大 学 毕业 后 就 职 于 清 华 大 学 , 语 堂 才 发 觉 自己 的 知 识 缺 陷 。 林 “ 不仅是 我 的学 问差 , 还有 我 的基 督教 教 育性 质 的 影 响 呢 。我过 去 受 限制 不 得 看 中 国戏 , 实 大 部 其 分 中国人都 是从 中国戏 里 得 以知 道 中 国历史 上 那 些 名人 的。使 巴基 斯坦 的古 都 耶 利哥 城 陷落 的约 书亚将 军 的号 角 , 我都 知 道 , 我却 不 知道 孟姜 女 的
了文 学“ 灵论 ” 进 一 步张 扬个性 。 民族 观念 和 自由意 识 的 确 立帮 助 林语 堂 时 中 国人 的 生命 性 , 意识 有 了更 深切 地体 会 , 并在 中西 文化之 间找 到 了 自己的人 生信念 。
关键词:中国的人 文主 义 ; 民族 观 念 ; 自由意识
中 图分 类 号 :I0 . 19 5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分 类 号 :17 -0 9 2 1 ) 232 -4 6 47 8 ( 0 2 0 4150
阐发 中 国传 统 文化伦 理 的人 文价 值 及 其 对应 于社 会 文 化 选 择 的 个人 文化 特 质 , 中国传 统 文 把 化 中以“ 刚柔并 济 ” 特 征 的 道 家哲 学 和儒 家“中庸 之 道 ” 而 为一 , 结 为 “ 国 的 人 文 主 为 合 归 中
义” 。他 从 中国传统 文化 意 识 中寻 求 灵 感 , 帮助 自己确 立 了基 于 个人 主 义 的 自由观 念 , 并创 建
第 2期 21 0 2年 4月
阅 江 学 刊
Y e a gA a e i Ju n l u j n c d m c o ra i
No.2 Ap .201 r 2
・
语 言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
论 林 语 堂 的 民族 观 念 及 自由意 识
张 勇
( 南京 信息 工 程大 学 , 南京 2 0 4 ) 10 4 摘要:林语 堂深 受 中西 文化 浸润 , 民族观 念 体现 在他 试 图通过 个 人 文化 趣味 与 文化 感 悟 , 其
超 脱 。 当 日本 军 国 主义 发 动 侵 华 战争 , 兰 的 ” 木 家 人 , 括 自己 的女 儿 、 同姐 妹 的 曼娘 受 到屈 辱 包 情 和 残 害 的时候 , 以 民族 特有 的韧性 送 子 上 战场 , 她 勉 励儿 子英 勇 作 战 , 不 把 日本 鬼 子 赶 下 海 , 不 “ 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