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第二辑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三第四次月考读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A项文段中的“奥运理念”即“人文、绿色”,注意题干的暗示,即把握的是语境中的特定意义;C项“巨大的资金投入”原文没有涉及,是无中生有;D项登珠峰活动一直备受争议,而非“自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是时间滞后) 2.A(B项偷换概念,“奥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的历史”;C项与原文不符,据第四段内容,应是“近200人”而不是“200多人”;D项文中用语是“势必”,确信无疑,而非“可能”,含混推测) 3.B (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罹难的事例意在说明圣火登珠峰风险太大,应“权衡利弊”,再加“斟酌”,而非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三、(15分,每小题3分)、4.A(B:“他”;“到”C:“到”;“在”D:“因为”“替”)5.B 6.C(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7.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②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
(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的不同意义) 8、(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或: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先,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啊! “所以”“先”“后”(2)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壮”“朝夕”“收系”(3)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若夫”、“乘”、“辩”、句式。
译文: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
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
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
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已成成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还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作者对其中人物在消极被动方面的描绘,虽说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八八七年左右,当时工人运动己在蓬勃发展,而《城市姑娘》却把当时工人阶级描写成一群消极被动的、等待“来自上面”恩施的人,这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环境不够典型。
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
恩格斯与人为善,话往往说得很委婉,在肯定她的人物够典型之前加上一句“在他们的限度之内”。
这封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推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八一六——一八四八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能说明典型须符合历史发展真实情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答复拉萨尔的两封信。
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指责拉萨尔所谓“革命悲剧”《佛朗茨·封·济金根》里把一个已没落而仍力图维护特权的封建骑士,写成一个要求宗教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向罗马教廷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
拉萨尔没有看到当时革命势力是阂泽尔所领导的农民和城市平民。
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
更荒谬的是他把十七世纪的德国封建骑士的内讧的失败说成是“革命悲剧”,而且认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和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各国革命的失败也都是复演那次骑士内讧的悲剧,并预言将来的革命也会复演那次悲剧,理由是革命者“目的无限而手段有限”,不得不耍“外交手腕”进行欺骗。
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20XX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社会儒学”的概念,李维武认为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哲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信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
而他所说的“社会儒学”是指儒家的礼学,“礼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儒学,所考虑的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懦学,是以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的,但它又包含着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诸罗层面,儒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也由此而更为广泛。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儒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
怎么进行现代转换?首先,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信学这一维度,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
近30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传统文化热,兴办私垫、兴建书院、举行会讲等社会化组织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家学者也走向民同,普观信学,专播道德,教化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修身传统仍然需要重新强调。
现代人不懂修身,不讲修身,已经基露出诸多弊端:从个体生命来讲,出现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生命失去意义,人生价值不能彰显;从社会来讲,人们不讲修身为本,社会乱象丛生。
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于,希贤希圣,将会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
第三,侍承齐家之道,重视家庭建设。
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
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有的基础。
第四,传承传统社群组织,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
百年来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如行会、公所也被破坏了,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因为先天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斗场面等,长期为影视界所(钟情/衷情)。
,,再现那些震憾人心....的历史瞬间,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在当代萤屏..上占据很大比重。
从时代文化建构的高度来看,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本质真实、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始终是抗战剧创作的努力重心。
对于创作者来说,抗战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窜改)。
国仇家恨、生死存亡和敌我对决是抗战题材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内核,但为了吸引人,违背历史事实地(大事/大肆)渲染、拼贴、嫁接..,已经构成当下抗战剧创作的潜在风险。
一些陷入闹剧的抗战剧,已然丢弃了中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教益悄然退居幕后,艺术的真实....,徒有夸张、扭曲、戏谑和艺术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说辞..。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恢弘磅.礴(páng)萤屏 B.震憾人心戏谑.(xuè)C.叱咤.风云(chà)嫁接D.文化底蕴说.辞(shuō)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钟情窜改大事B.衷情篡改大事C.钟情篡改大肆D.衷情窜改大肆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以抗日战争为话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B.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还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C.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剧中的历史事件有的还是国人亲身经历的D.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答案】1D2C3D【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所选字词皆是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常用常见易错的,涉及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异形字。
A项“萤”应改为“荧”,“荧”与光亮有关,而“萤”与虫有关;B项“憾”应改为“撼”,“憾”是遗憾,“撼”是撼动;C项,“咤”应读“zhà”,注意该字的声母。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优待.等待.待.遇优厚待.会儿去B.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C.渎.职赎.罪买椟.还珠案牍.劳形D.吟.哦湮.没一望无垠.寅.吃卯粮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黯淡好高骛远焕然冰释初生牛犊不怕虎B.憔悴仗义执言痛心疾首防患于未然C.洗练琳琅满目各行其事迅雷不及掩耳D.晦涩振聋发溃高屋建瓴放之四海而皆准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B.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飞绕,可怜的小桃树。
C.学校领导讨论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学生的视力?D.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
(2)去年,我市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招聘。
(3) 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备受重视。
A.界限意向由于/因而B.界限意见因为/从而C.界线意见由于/因而D.界线意向因为/从而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历经层层筛选,终于走到了飞行员选拔的最后一关,同来的二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人,这时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天津一中2023-2024-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四次月考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I卷(共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人正在成为电商界的新宠。
数字人虚拟主播拥有栩栩如生的面容、()的表情、悦耳的声音,大有替代真人主播的架势。
成本更低成为虚拟主播受到热捧的驱动力。
数字人能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帮助商家()零散时段的流量,部分场景下的带货数据()。
但据此就得出“数字人吃上了主播饭”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数字人口型对不上、音画不同步、问答反馈慢……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虚拟主播。
1.依次填入上文三个括号处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A.多变抓取精彩绝伦B.丰富捕获可圈可点C.丰富赚取精彩绝伦D.多变捕捉可圈可点2.上文画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成本更低以至虚拟主播受到热捧B.成本更低导致虚拟主播受到热捧C.成本更低赢得虚拟主播受到热捧D.成本更低是虚拟主播受到热捧的驱动力3.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衔接自然的一项是()A.交互性不足、缺乏真实感,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B.真实感缺乏、交互性不足,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C.真实感不足、缺乏交互性,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D.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一缺乏真实感、交互性不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9分。
材料一:(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高三语文月考四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A(3分)(B项,“只反对”缩小范围,据第2段的意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是整体上反对种族中心主义;C项,“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犯了未然与已然关系的错误,据原文第一段“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和原文最后一句话“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说“可实现”有点过于武断;D项,因果不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方面的原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
而不是“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
)2. D(3分)(“总分”不正确,应是“总分总”,第1段提出问题,第2-4段分析问题,第5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前面分析完后的结论,属于总结问题。
)3. B(3分)(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的超越,并不是取代,而且“种族中心主义”是否消失跟很多因素有关。
)4.B(3分)(根据原文可知,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不是村委主任恼怒的原因。
)5.①侧面烘托。
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即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对民生关切的人文情怀。
②运用对比。
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
(共6分,手法2分,性格2分,分析2分。
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6.①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主要讴歌的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②从情节上看,以“清”为题,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清正廉洁的品格特点。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C(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玩乐为主”。
)2.A(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3.B(B项移花接木,那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4.(3分)*B.【不是小说。
没有情节。
】5.(6分)【反衬(“对比突出”)(1分)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3分),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3分)。
(本题最多得6分)】6.(5分)【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
(3分)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
(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2分)第⑼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
(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2分)(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
本题最多得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3分)*B.【A.“制止”不对。
C.“社会的普遍要求”不对。
D.“主要原因”不对。
】8.(5分)*C.*E.【C.“出发点就是解放家长”不对。
D.“与调查……价值没有必然关联,应该删除”不对。
】9.(4分)【答案示例一:为了落实教师职责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职责)(2分),应该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应该取消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2分)。
答案示例二:为保证义务教育的效率(为保证家长知情权和发挥其指导作用)(2分),应该由家长给家庭作业签字(应该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参考译文】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
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
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高三语文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3)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5):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6):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
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
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其诗不行于时。
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
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
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
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
吏人至门:强君入谒。
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
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
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
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
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
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
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
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
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
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
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2021-2022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II)
2021-2022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II)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巷(xiàng)道憧憬(jǐng)汤匙(chí)病入膏肓(huāng)B.横(héng)财胆怯(qié)解剖(pōu)参(cēn)差不齐C.谄谀(yú)禅(chán)让纤(qiàn)夫提纲挈(qiè)领D.邂(xiè)逅确凿(záo)铜臭(xiù)鄙夷不屑(x iè)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际数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土谷超豪获得了xx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领导才干等方面来衡量,谷超豪获此殊荣都是实至名归。
B.最近我们的电视荧幕很是热闹,先是二十多年前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各频道轮番重播,继而刚翻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又粉墨登场,一时间新旧齐飞,生老并现,观众可谓“大饱眼福”。
C.科学家的研究试验揭开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原来导致这艘豪华游轮沉没的罪魁祸首竟是船体的钢板,撞上冰山后船体钢板不仅向内凹陷,甚至断裂,最终酿成惨剧。
D.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着有激情、无资金的问题,仅注册资金、经营场所这两道门槛,就会令无数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xx申遗的“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组成。
B.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
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C.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事实证明,由于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地球,从而使维持了一万年稳定的气候出现急剧变化。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D. 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
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C.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D.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其细微错误点。本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4. 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9).doc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9)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⑴“如果科学的意义是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并加以解释,你必须在发现了某些情况之后,才能问它对我们是否有用。
在此之前,如果你去问那些还在‘发现’过程当中的人,‘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他们估计也不好回答。
”⑵在被多次问及“学这个有什么用”后,陶衍,剑桥大学心理语言学专业内隐学习的学生,这样诠释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理解——科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⑶走在伦敦城外的牛桥,就听到不少当地人抱怨“大环境不好”:象牙塔弄丢了“科学”,越来越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有人说,这是“火车”造的孽,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都市的声色犬马引入曾经远离尘嚣的知识净土;再以后,一颗名为“功利主义”的种子埋入人心,对学术的追求不再纯粹,商业、金融等应用型专业成为大众追逐的宠儿。
⑷但是,仍有一群人,在求索一些最基础的、或在世俗看来“无用..”的学科。
⑸很多时候,陶衍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专业。
“许多人听不懂,我也更怕被人问,‘学这个有什么用?’”⑹所幸,身处剑桥,陶衍并不觉得自己是“异类”。
自100多年前,这里就是“异类”的集聚地——大家只做学术,不关心“有用”。
⑺打开牛剑的故事集,到处充斥着“不可知论”者的传说:对一切不可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追根溯源;裹扎“怪行”,亦不足为奇。
⑻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在南美洲近5年的考察后竟引发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论物种起源》。
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森,当时只是试图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到底是什么”。
还有埃塞克·牛顿,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⑼为什么这些不算发达的乡村会如此密集地诞生那么多精英?许多人试图寻找答案。
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或许就是对“未知的尊重”。
⑽如同在20世纪的头10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6).doc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6)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64).doc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64)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拖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2020届___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20届___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中国传统叙事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被历史叙事所占据,这阻碍了文学叙事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有宏大的叙事作品如《荷马史诗》,而中国只有《左传》和《史记》等历史作品。
这种背景下,中西小说的文体产生机制也不同。
在西方,近代小说的产生源于史诗、戏剧、历史散文以及传奇等因素。
而在中国,小说文体的产生机制则受历史文体的影响更大。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存在“多祖现象”,但这些“多祖”所遗传的基因,从小说艺术构成形态着眼,则是多重文化和文体因素的共同构成。
尽管有多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但研究者们对中西小说文体发生的总体认识是相对一致的,即西方小说是文学的产物,而中国小说是历史的产物。
然而,既然中国的历史叙事在《左传》《史记》的时代就已经发展到那样高的水平,为何小说叙事却迟至唐代中叶才走向成熟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叙事并不能完全代替小说叙事,必须有待其他因素的介入,才能促使小说叙事从历史叙事中分离出来,走向自身的独立。
这种“其他因素”并不是简单地归结于与远古历史叙事共生并存的神话或子书,也不是文学内部其他文体的发展,而是一种富有威势与成效的外来因素。
在中国文明发展到唐代文化鼎盛时期,小说叙事的“多祖”因素,如神话和子书叙事,已经逐渐退隐幕后。
此时,宗教叙事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___叙事。
宗教叙事带来了与历史叙事完全不同的叙事形态,尤其是对叙事虚实观念的冲击,结束了《左传》《史记》以来的历史叙事统治地位。
这种外来因素促成了小说叙事的独立,也就是小说文体的独立。
本规划旨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是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有众多世界级创新企业。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7).doc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7)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
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宫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次.齐桓次:等次 B. 是知成败一.也一:相同,一样C.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 D. 而朝廷无援.援:依附于权贵,引为靠山5.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例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7、翻译下列两句话(10分)(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
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一个人与一门学科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
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
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
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
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
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
“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
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
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
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
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
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
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
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是的,他依然是这样。
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链接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