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官职

合集下载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①秩万石(月奉三百五十斛)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②秩中二千石(月奉百八十斛)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③秩真二千石(月奉百五十斛)秩二千石(月奉百二十斛)地方长吏:郡守、州牧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④秩比二千石(月奉百斛)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朗将、虎贲中朗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诸王国属官:中尉,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⑤秩千石(月奉九十斛)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三公属官:三公长史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大长秋属官:中宫仆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北军属官:屯骑校尉司马、步兵校尉司马、越骑校尉司马、长水校尉司马、胡骑司马、射声校尉司马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⑥秩比千石(月奉八十斛)太常属官:太常御太仆属官:太仆丞廷尉属官:廷尉丞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宗正属官:宗正丞少府属官:少府丞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将军部曲:军司马,使匈奴中郎将⑦秩六百石(月奉七十斛)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廷尉属官:廷尉左平大鸿胪属官:大行令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少府属官: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门功曹书佐、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师、簿曹书佐掌监北军:北军中侯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度辽将军司马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⑧秩比六百石(月奉五十斛)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将军部曲:曲军候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⑨秩四百石(月奉四十五斛)太常属官:太常掾少府属官:·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县令属官:县丞、县尉秩比四百石(月奉四十斛)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⑩秩三百石(月奉四十斛)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宗正属官:公主家丞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少府属官:·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永巷令属吏:永巷丞·祠祀令属吏:祠祀丞·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执金吾属官:武库丞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地方长吏:(小)县长12,秩比三百石(月奉三十七斛)三公、将军府掾:户曹掾、奏曹掾、辞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贼曹掾、决曹掾、兵曹掾、金曹掾、仓曹掾郡守诸曹掾史:功曹史、户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少府属官:中黄门光禄勋属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贲郎中、羽林郎、灌谒者郎中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13 ,秩二百石(月奉三十斛)少府属官:·符节令史、·尚书令属吏:尚书令史太常属官(太史令属吏):灵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诏少府属官(钩盾令属吏):钩盾苑中丞、钩盾果丞、钩盾鸿池丞、钩盾南园丞太子少傅属官:太子舍人诸王国属官(郎中令属吏):郎中地方长吏: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县长属吏:县丞、县尉秩比二百石(月奉二十七斛)三公府属官:御属将军部曲:屯长光禄勋属官:节从虎贲14,秩一百石(月奉十六斛)三公、将军府属官:阁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余令史县属吏:乡有秩、三老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飞翔的猫2011-01-24【官职】[太傅]不常置一般为每帝初即位时置,称太傅录尚书事,等该名太傅死后,辄不再置。

东汉官相关官职设置如下

东汉官相关官职设置如下

东汉官相关官职设置如下:
君主为皇帝时:丞相、司空、太尉、司徒、大都督、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君主为王时:光禄、大司农、卫尉、廷尉、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君主为公时:尚书令、太仆、太常、光禄大夫、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君主为大司马时:中书令、御史中丞、执金吾、少府、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
君主为大将军时:秘书令、侍中、留府长史、太学博士、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君主为中郎将时:谒者仆射、都尉、黄门侍郎、太史令、军师将军、安国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
君主为州刺史时:郎中、从事郎中、长史司马、威东将军、威南将军、威西将军、威北将军
君主为州牧时:太乐令、太仓令、武库令、卫士令、牙门将军、护军、偏将军、裨将军
君主太守时:主簿、谏议大夫、侍郎、中郎、忠义校尉、昭信校尉、儒林校尉、建议校尉、奋威校尉、宣信校尉、破贼校尉、武尉校尉。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品级:1.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2. 九卿:太常、大理、御史大夫、大司马、太仆、尚书令、尚书左右、光禄勋、卫尉3. 中二千石:太仆少卿、少府、博士、郎中令、郎中、功曹、主簿4. 下二千石:太仆丞、少府丞、郎中令丞、郎中令史、功曹史、主簿史5. 从九品:卫尉丞、长史、司隶校尉、司马、丞相府谒者、大将军府谒者、太尉府谒者、司徒府谒者、司空府谒者、太常府谒者、光禄勋府谒者、中郎、郎中、功曹郎、主簿郎6. 从十品:中郎将、郎将、功曹将、主簿将官职:1. 太尉:总揽军事、主持兵制2. 司徒:主管礼仪、教化百姓3. 司空:主管工程、负责国土建设4. 太常:负责祭祀、官方宗教5. 大理:主管司法、审判民事刑事案件6. 御史大夫:监察政府、检举官员不法之事7. 大司马:统领军队、主管军事8. 太仆:管理皇室饮食、器物、车马9. 尚书令:掌管朝廷文书、记录政务10. 尚书左右:辅助尚书令11. 光禄勋:负责宴会、礼仪、待客12. 卫尉:主管皇家卫队、保卫皇室13. 太仆少卿:协助太仆14. 少府:管理国家财政15. 博士:负责研究、编纂典籍16. 郎中令:主管医疗、卫生17. 郎中:协助郎中令18. 功曹:主管文书、记录政务19. 主簿:管理公文、协助功曹20. 卫尉丞:协助卫尉21. 长史:协助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22. 司隶校尉:主管都市治安、监察市民23. 司马:主管军事、兵器装备24. 丞相府谒者:辅助丞相25. 大将军府谒者:辅助大将军26. 太尉府谒者:辅助太尉27. 司徒府谒者:辅助司徒28. 司空府谒者:辅助司空29. 太常府谒者:辅助太常30. 光禄勋府谒者:辅助光禄勋31. 中郎:协助三公、九卿32. 郎中将:协助郎中令33. 郎将:协助郎中将34. 功曹将:协助功曹35. 主簿将:协助主簿。

资料——东汉官职

资料——东汉官职
一、 东汉职官
1、中央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2、地方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省二级。郡之上还有监察区性质的州。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郡的长官称太守(因太守兼领武事,故别称郡将;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每郡的都尉,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都尉区(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郡太守助手为郡丞(边郡为长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郡都尉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汉代官职表通用

汉代官职表通用

汉代官职表通用汉代官职表汉代官职表三公: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大司徒司徒)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又称:太常)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又称:郎中令)3、卫尉(掌帝之警卫)4、太仆(掌国之车马)5、廷尉(掌国之刑狱)(又称:大理)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又称:典客、大行令)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又称:治粟内史)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列于九卿执金吾(又称:中尉)(掌管京师治安)将作大匠(又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廷土木建筑)以上三公九卿的名号在秦汉间沿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东汉官职表——精选推荐

东汉官职表——精选推荐

中央官职: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

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

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

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

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

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

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

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

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怎么排列呢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怎么排列呢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怎么排列呢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

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吧,仅供大家参考。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

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

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

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

“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

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

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

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

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

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

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

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

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理事务。

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

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

东汉丞相官署:左、右长史:各一人。

徵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东汉时期的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

东汉时期的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

东汉时期的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在历史上,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逐渐完备、文化水平逐渐提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的演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东汉时期的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

一、官职系统在东汉时期,官职制度基本上沿用的是西汉时期的制度,只不过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变化。

东汉时期的官职制度分为三个等级:中央官、地方官和县官。

中央官为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的成员,由主持中央政务的大将军、宰相、御史大夫等担任。

地方官为地方政府的成员,由太守、郡丞、县令等担任。

县官则是地方政府的基层干部,由县尉、县令助、县丞等担任。

东汉时期的官员考试制度依然采用科举制,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个阶段。

通过科举考试后,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

二、社会阶层在东汉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阶级固化也越来越明显。

社会阶层主要分为五个等级:士族、富商、贫民、奴隶和官僚。

士族指的是拥有世袭官职的家族,他们通常也是贵族出身的人,对权力的掌控也非常强势。

富商则指那些在商业领域取得较大成功并获得一定财富的人。

贫民则是指社会上的底层人民,他们通常没有任何权利和财富,生活十分艰难。

奴隶则是被迫成为奴隶的人,通常是在战争中被捕后被迫成为奴隶。

官僚则是指社会上的官员,由于他们拥有权力,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三、结语本文通过探讨东汉时期的官职系统和社会阶层,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社会格局以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官职制度虽然保留了西汉时期的基本框架,但在具体细节上也展现出了时代特征。

而社会阶层的划分则为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汉朝武官一品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

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url]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六品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六品护军)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文官精编版,因为每个管都有很多属官,所以列出重要属官。

汉朝官职品级一览表

汉朝官职品级一览表

汉朝官职品级一览表
汉朝时期的官职体系较为复杂,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皇帝的统治下,官职体系也有所变化。

在东汉时期,汉朝的官职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郎官:
卫士郎:掌管宫廷卫士的官员。

侍中郎:担任皇帝身边侍奉的职务。

中郎将:主要负责宫廷的警卫和巡逻。

2.卿:
卿分为二千石和千石,这是官职的高级别。

二千石:包括太尉、司徒、司空等,负责国家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千石:包括大将军、御史大夫等,担任重要的军政职务。

3.中台:
大中台:类似于内阁,承担重要的决策职责。

小中台:辅助大中台的机构。

4.州、郡官:
太守:州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和行政管理。

从一千石到五百石:包括治理郡的官员,如太守、郡守等。

5.县官:
县令:县的最高官员,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

五百石以下:包括治理县的各级官员,如县令、县丞等。

6.乡官:
乡官:负责管理乡里事务的官员,包括里正、亭长等。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实际上在每个级别下还有各种具体的职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职体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东汉时期官职体系相对于西汉时期有所演变,而且在整个汉代,官职的设置和层级也受到了不少因素的影响,包括历代皇帝的个人政策和制度变革。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摘要:1.东汉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概述2.东汉地方官员的具体级别及职责3.东汉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4.东汉地方官员制度的影响与作用正文: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制度严密,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本文将对东汉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进行详细阐述。

1.东汉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概述东汉地方官员分为诸侯王、郡守、县令(长)三个级别。

诸侯王是地方最高长官,主要负责地方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

郡守是诸侯王下属的主要官员,负责一郡之内的事务。

县令(长)是地方基层官员,负责一县之内的事务。

2.东汉地方官员的具体级别及职责(1)诸侯王诸侯王是东汉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稳定,确保国家政策在地方的顺利实施。

诸侯王拥有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并负责选拔、考核下属官员。

此外,诸侯王还需定期向朝廷汇报工作,并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

(2)郡守郡守是诸侯王下属的主要官员,负责一郡之内的事务。

郡守的主要职责是辅佐诸侯王,保障地方治安,推行国家政策,以及管理地方财政、民政、教育、军事等事务。

郡守由朝廷任命,对朝廷负责。

(3)县令(长)县令(长)是地方基层官员,负责一县之内的事务。

县令(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推行国家政策,以及管理地方财政、民政、教育等事务。

县令(长)由诸侯王或郡守选拔、考核,对上级官员负责。

3.东汉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东汉地方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朝廷任命和诸侯王、郡守选拔两种途径。

朝廷任命的官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声望,而诸侯王、郡守选拔的官员则更熟悉地方情况,便于开展工作。

东汉地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官员的政绩。

朝廷会定期派遣使者对地方官员进行巡查,并根据巡查结果对官员进行奖惩。

此外,诸侯王、郡守也会对下属官员进行考核,确保地方官员勤政廉政。

4.东汉地方官员制度的影响与作用东汉地方官员制度对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级官员各司其职,有利于国家政策的顺利推行。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东汉官制承袭西汉官制而有所发展。

从中央官讲,三公分统九卿之制仍旧存在,但最重要的在于尚书组织的变化,当时称作“政归台阁”。

从地方官讲,最突出的是由郡(国)、县两级改为州、郡、县三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东汉官制之中央官东汉中央官的基本构成仍然是三公九卿。

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后,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

东汉设太傅,称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负责辅导皇帝。

录尚书事始于西汉,“录”,据《后汉书·和帝本纪》注:“总领之也”,即以本官总领尚书事。

由于当时朝政实权转移到尚书台,所以太傅录尚书事位高而任重。

不过太傅一职并不常设。

上公之下是三公。

东汉初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

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来的司徒居后,由御史大夫演化来的司空又后。

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

司徒主管民事,又分领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主管重大水土城防建筑工程,又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三公各有属吏长史及诸曹掾、史、属等。

国有大事,三公共同商议。

但东汉三公权力远不如西汉,这不仅从上述职务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

西汉初年,相职由列侯充任。

武帝时候,虽布衣可以为相,但封相之后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称君侯。

东汉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后封侯始,三公皆不封侯。

实际上三公成为徒有虚名的高官,真正拥有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的是内朝。

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任相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罢三公而置丞相,相权才骤然改变,成为王朝最高权力的实际操纵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东汉九卿及列卿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尚书组织的地位更加强了,所以当时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说法。

“台阁”,指宫内办事处,也就是内朝。

光武帝即位,勤于政事,不以实权交给三公,仅以侍从左右的尚书协助处理政事,于是尚书的权责日益上升,由原来的事务官演化为政务官,尚书台也就成为东汉中央非常重要的办事和决策机构。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东汉官制承袭西汉官制而有所发展。

从中央官讲,三公分统九卿之制仍旧存在,但最重要的在于尚书组织的变化,当时称作“政归台阁”。

从地方官讲,最突出的是由郡(国)、县两级改为州、郡、县三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东汉官制之中央官东汉中央官的基本构成仍然是三公九卿。

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后,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

东汉设太傅,称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负责辅导皇帝。

录尚书事始于西汉,“录”,据《后汉书·和帝本纪》注:“总领之也”,即以本官总领尚书事。

由于当时朝政实权转移到尚书台,所以太傅录尚书事位高而任重。

不过太傅一职并不常设。

上公之下是三公。

东汉初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

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来的司徒居后,由御史大夫演化来的司空又后。

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

司徒主管民事,又分领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主管重大水土城防建筑工程,又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三公各有属吏长史及诸曹掾、史、属等。

国有大事,三公共同商议。

但东汉三公权力远不如西汉,这不仅从上述职务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

西汉初年,相职由列侯充任。

武帝时候,虽布衣可以为相,但封相之后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称君侯。

东汉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后封侯始,三公皆不封侯。

实际上三公成为徒有虚名的高官,真正拥有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的是内朝。

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任相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罢三公而置丞相,相权才骤然改变,成为王朝最高权力的实际操纵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东汉九卿及列卿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尚书组织的地位更加强了,所以当时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说法。

“台阁”,指宫内办事处,也就是内朝。

光武帝即位,勤于政事,不以实权交给三公,仅以侍从左右的尚书协助处理政事,于是尚书的权责日益上升,由原来的事务官演化为政务官,尚书台也就成为东汉中央非常重要的办事和决策机构。

东汉官职简介

东汉官职简介

东汉官职简介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

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东汉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东汉中央官职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

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

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

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

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

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

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

规章制度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规章制度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规章制度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一、古代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制度非常重要,它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政府设有各种官职,每个官职都拥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力。

官职制度基本上由封建王朝开始形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完整的官职体系。

在古代,官职分为文官和武官。

文官包括从太子少师到郎中、博士等文职官员,而武官则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校尉等军事官员。

二、汉朝官吏制度汉朝的官吏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在汉朝,官职分为九品,最高的是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其余六品的官员则分别为侍中、尚书、卫尉、大长秋、大司农、御史中丞。

每个官员都拥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责,但是他们都必须遵守吏治和法律规定,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

在汉朝,官员的选拔、升迁和惩罚都非常严格。

官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升迁,而被罢免或追责的官员也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汉朝官吏制度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过程。

由于官吏失职和腐败现象的出现,统治者们开始重视官吏考察和选拔,同时还采取许多措施来加强官员的监管、防止贪污和腐败。

三、东汉官制东汉时期,官职制度和汉朝时期相似,但是在细节上又存在一些变化。

例如,东汉时期的三公,按照其功绩,会被赐予不同的尊号,以示区别。

此外,东汉时期的官员还分为义兴、廷尉、中常侍、谒者、常侍等不同的官职,以配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和需求。

东汉时期的官职制度虽然相对于汉朝时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仍旧继承了汉朝的传统,并且更加注重制度的规范性和官员的纯洁性。

这为以后的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古代官职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汉朝和东汉官制都是中国历史上官职制度的典范,虽然其具体规定和制度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注重制度的规范性和官员品质的表现。

通过对古代官职制度和汉朝官吏制度以及东汉官制的概述,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官职制度,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经典文化。

汉朝官员品级列表

汉朝官员品级列表

汉朝官员品级列表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分级内阁制度的朝代,分级内阁制度是将汉朝官员分为9个不同等级,构成汉朝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汉朝官员品级列表:一级:族、太尉、大夫、卿士
二级:尉、郎中、司马、掾
三级:主簿、从事、从士、参军
四级:侍郎、佐郎、州官
五级:尉、乡议、侍中、督邮
六级:从事、长史、史官
七级:部郎元、给事中、功曹
八级:部郎、征夷大夫
九级:军、将军、太守、司空、司马、主簿
汉朝官员的任命是经过官吏考试,最高可以到九级。

官员要经历八级考试,才能有资格参加九级考试,九级考试通过后即可任命官职,不经考试不能任官,任命的官职需要官吏登基,由汉朝皇帝下诏令任命官职。

汉朝官员衔称一直都是汉朝地位划分的重要依据,比如一级官员被称为“贵族”,九级官员则被称为“御史大夫”。

汉朝官员衔称也代表着政府官僚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架构,不仅用于下达政令,还可以用于管理官员,控制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

汉朝的官制体系曾一度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地
区的官制模式都是汉朝的官制体系的延续。

它在整个汉朝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灵活且有效的管理及治理方式,使汉朝能够得以发展壮大。

以上就是汉朝官员品级列表,其规定了汉朝官员9个不同级别,构成汉朝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汉朝乃至历史上的中国起到了重大影响,使汉朝能够发展壮大,影响到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并形成了至今为止我们所了解到的汉朝官制体系。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下面是有东汉军衔等级划分,欢迎参阅。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东汉的历史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

东汉地方官员级别划分
(原创版)
目录
1.东汉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
2.各个级别的官员职责和地位
3.级别划分对东汉政治和地方治理的影响
正文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西汉一样,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上,东汉有着更为明确的规定。

东汉地方官员分为三个级别:郡守、县令、乡亭。

郡守是东汉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管理一个或多个郡的事务,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地级市市长。

郡守的职责包括维护地方治安、管理地方财政、征发兵员等。

由于郡守权力较大,地位崇高,往往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博弈的关键角色。

县令是东汉地方中级别的官员,负责管理一个县的事务,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县级市市长。

县令的职责包括维护地方治安、管理地方财政、征发兵员、管理土地等。

在东汉时期,县令通常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但也有一些县令是由地方推举产生的。

乡亭是东汉地方最低级别的官员,负责管理一个乡的事务,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乡镇长。

乡亭的职责包括维护地方治安、管理地方财政、征发兵员、管理土地等。

乡亭官员通常是由当地乡绅或者地方豪族担任,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东汉地方官员的级别划分对东汉政治和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划分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这种划分也使得地方势力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助于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

同时,由于各级官员的职责和地位不同,也导致了地方政
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司马”本不与“太尉”并置,至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太尉不变,自此,太尉与大司马同时设置。
仪同三司:又为“仪比三司”。后汉章帝建初三年,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
4 回复:东汉官职
九卿分属三公管辖:其中,太尉负责太常、卫尉、光禄勋。
司空府
司空公:简称“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不置,设御史大夫,汉承秦制。至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御史大夫从此不设。
汉太乐律:身份卑微的人,不得给宗庙祭祀时的伴舞。舞者要选取官秩二千石到六百石间,以及爵位是关内侯到五大夫的后代,取身高五尺以上,年龄十二到三十,外表和顺,身体循理者。
大予乐丞:一人。
高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高祖庙的巡逻清扫。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世祖(刘秀)庙的巡逻清扫。
秘书郎:负责掌管校对图书。
秘书校书郎:兰台、东观为东汉藏书、著书之所,文学之士,在其中校对图书,故名“校书郎”。
校书郎中:以郎中的身份任“校书郎”的,称“校书郎中”。
著作东观:此非官职,东汉以名儒学者入值东观,撰述国史,称为“著作东观”。
光禄寺:
光禄勋: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本为郎中令,东汉时改为光禄勋。建安年间,又改为郎中令。
易博士:四名,负责教授“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种《易经》。
尚书博士:三名,负责教授“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种《尚书》。
诗博士:三名,负责教授“鲁”、“齐”、“韩氏”三种《诗经》。
礼博士:二名,负责教授“大戴氏”、“小戴氏”两种《礼经》。
春秋博士:二名,负责教授“严氏”、“颜氏”两种《公羊春秋》。
南、北庭主事,三署主事:负责在郎官中察举茂才高第者。
比二千石。负责管理“五官郎”。
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无定员。
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无定员。
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无定员。
左、右郎署:
左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左署郎”。部署与“五官郎”同。
2, 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
3, 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
4, 国家大丧时,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
5, 国家有大事时,司空、太尉共同商议对策。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名,令史、御属三十六名。
辞曹:掌天下狱讼。
大司马:古官名,汉武帝元狩四年,罢太尉,置“大司马”,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安帝地节三年,设置大司马,不用做加官,无印绶,也无官署。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又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仍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东汉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复置“太尉”。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理事务。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
驸马都尉:比二千石,无定员。负责管理副车之马。
奉朝请:既“获准参加朝会”,非官职,无定员。以外戚、皇室、诸侯担任。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无定员。属国嗣君有丧礼时,光禄大夫主持吊唁。凡是大夫、议郎都没有日常职务,随时准备受皇帝的垂询顾问、派遣。
太中大夫:千石,无定员。
中散大夫:六百石,无定员。
配铜印墨绶,戴进贤一梁冠,身着绛色朝服。
太史丞:一人。
明堂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明堂”。
灵台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灵台”;并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协律都尉:
国子监: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原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执掌教育博士弟子,国家有疑难时,负责答疑解惑。
长史:建安年间,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仅置长史一人。
太尉府:
太尉公:简称“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汉初承袭。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故太尉府无阙。

虎贲中郎:比六百石,无定员。
虎贲侍郎:比四百石,无定员。
虎贲郎中:比三百石,无定员。
节从虎贲:比二百石,无定员。
羽林左、右署:本为汉武帝设立的“建章营骑”,后更名为“羽林骑”。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羽林郎”。
骑都尉:比二千石,无定员。与驸马、奉车,并称“三都尉”,监护羽林骑。
谏议大夫:六百石,无定员。
职权:
1, 值宿禁中,负责掌管宫殿门户内的警卫。
2, 安排郎官轮班守卫,考察其道德品行并加以升降。
3, 郊祭时,负责主持“三献”礼。
光禄寺丞:一人,比千石。多以议郎、博士担任,铜印黄绶。
光禄主簿:
诸郎官:除“议郎”外,所有的郎官都要参与“守卫宫门”、“皇帝外出时的随行护驾”的任务。
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太常寺:
太常: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助祭时戴平冕七旒。以忠敬孝慎者居之。献帝建安年间,改为“奉常”。
职权:
1, 主管礼仪、祭祀。祭祀之前负责上奏祭祀的礼仪章程。
2, 举行大典时,引导皇帝行礼。
3, 考选博士时,上奏其才能高下。
4, 每月月终,巡视各处陵墓宗庙。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宣读祝文,并负责迎
神送神。
太祝丞:一人,负责小规模祭祀时的祝神。
太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名“太乐令”,东汉永平三年改“太予乐令”。掌管乐伎、乐器。国家举行大典时,负责与奏乐的相关事宜。
辞曹掾:掌管诉讼
法曹掾:掌管邮递传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
贼曹掾:掌管捕捉盗贼
决曹掾:主管刑罚审判
兵曹掾:主管军事
金曹掾:主管铸造钱币、盐铁官营
仓曹掾: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
东汉官职
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审查诸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
御属:负责太尉的车驾。
先帝陵园令: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负责守护陵园,巡逻清扫。
长陵令:二千石,因为是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故增其秩。
陵园丞:一人。
陵园校长:一人。掌管守护陵园的兵卒,负责捕捉盗贼之类的事物。
食官令: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掌管每月十五、月终以及各时节的祭祀。
秘书监
秘书令:桓帝延熙二年,设置秘书令一人,负责管理图书、校对内容。后省。
太常寺丞:一人,比千石。多用议郎、博士担任。负责掌管小规模的典礼与祭祀;领导各曹事务,并负责检举庙中非法之事。戴两梁进贤冠,铜印墨绶。
太常主簿: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管天文历法。年终时,上奏新年的年历;国家举行各种祭祀大典时,负责上奏吉日以及时节禁忌之类的事情;当国家有吉祥的征兆、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征兆时,负责记录。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名,令史、御属四十二名。
军师祭酒:建安三年,曹操在许县设置,后避司马师讳,称“司空军祭酒”。选通晓法律者担任,负责典察军中刑狱。后,废司空,改属丞相府,称“丞相军祭酒”

阁下令史:掌管府内礼仪事物。
记室令史: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
门令史:掌管府门。
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
司徒府
司徒公:简称“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时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建安末,改司徒为“相国”。
职权:
1, 执掌百姓事物,凡有关百姓孝悌、恭顺、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
羽林郎:又称“岩郎”,比三百石,无定员(百人左右)。负责宿卫侍从。照惯例挑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擅长弓马的良家子弟补任。
羽林监:左、右监各一人,比六百石。负责分别管理“羽林左、右骑”。
羽林丞:左、右丞各一人。
汉阳牧师苑令:管理设在汉阳郡马苑,由羽林郎监管。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式道:一人,不常设,以郎官兼任。皇帝出行时,负责清扫道路。返回时,负责持旌旗回到宫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