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5
《莎菲女士的日记》
故事与人物: 莎菲 苇弟 凌吉士 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 典型:
倔强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和爱情的真谛; 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声色诱惑的危险;
反抗却带有病态,重感情更爱幻想,勇敢而又软弱;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8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7
(三)艾芜的小说
《南行记》:
边地各色流浪人的生活故事
人生世相的展示与剖析 社会批判性
艾芜“南行”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山峡中》: 漂泊知识者的独特眼光和发现; 边疆异域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刻画; 命运各异的流民形象的生动塑造; 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与很强的主观抒情性。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7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色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型 与病态; 注重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的描写,热衷于变 态人格与畸型心理的展示; 在刻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溶合到客体的 描写之中; 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和电影镜头的切换手法, 造成如跳跃的镜头组接般的快速的节奏; 常采用幻觉、通感、反讽等手法将主体感觉外 化。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8
(四)东北流亡者作家群的小说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端木蕻良:《
《第三代》
鴜鹭湖的忧郁》《科尔
沁旗草原》 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骆宾基:《边陲线上》 罗烽:《归来》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9
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在原始幽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和人生理想; 熔写实、抒情、象征于一炉; 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静,风格平和冲 淡而隽永、悠远、淳厚。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3
三、海派小说与施蜇存等人的创作
海派文学: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在现代大都 市上海,形成了典型的消费文化环境,一些新 文学作家,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社会性 的主流文学拉开了距离,迎合大众阅读口味, 向世俗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具 有较浓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 最初的“海派”小说家是张资平,叶灵凤等, 他们由20年代的“纯文学”作家转化而来,随 后,由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 觉派小说在上海风靡一时,形成了30年代海派 小说的创作高潮。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14 Prof.
莎菲的苦闷,是五四青年在时代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境 地的真实写照; 笔触细腻、大胆、敏锐、深刻; 善于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性格。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6
(二)柔石的小说
《旧时代之死》(1929) 《三姐妹》(1929) 《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 《二月》对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思考的结晶。 萧涧秋,陶岚,文嫂 以展现一代知识分子徘徊不定的精神面貌和彷徨苦 闷的心灵世界见长; 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善于渲染环境,抒情的风格。 《为奴隶的母亲》浙东农村“典妻”的故事 农村劳动妇女为奴隶的人生悲剧(春宝娘) 强烈的控诉性和深沉细腻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京派小说
京派,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活跃 于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小说创作成 就最显实力,这派小说文化意蕴深厚,风格 平淡、从容、淳厚、悠远,善于挖掘普通人 生命的庄重、坚忍和风俗人情之美,在新旧 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 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代表作家有沈从文、 废名、萧乾、芦焚、凌叔华、林徽因等。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4
(一)丁玲的小说
来自百度文库
丁玲(1904—1986) 丁玲的主要作品: 《梦珂》(1927)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 《韦护》(1930) 《水》(1932) 《母亲》(1933) 《1930年春上海》(1930) 《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 《夜》(1941) 《在医院中》(19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0
废名的小说
《竹林的故事》(1925) 《桃园》(1928)《桥》(1932) 《莫须有先生传》(1932) 废名小说的特色:
注重作品的抒情性、情趣和境界; 着力刻画幽静的农村风物;
展示平和纯朴的人性;
从“桃园”般的自然美景中发掘孤独清幽而略带忧
郁的审美情趣。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1
萧乾、芦焚的小说
萧乾的小说
《篱下》《矮檐》
《梦之谷》《印子车的命运》
芦焚(师陀)的小说
《谷》《人下人》《里门拾记》《无望
村的馆主》《结婚》《果园城记》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2
京派小说的特色
中国现当代 文学
(1917——2000)
上编 中国 现代文学
(1917——1949)
第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一、左翼小说作家群与丁玲、柔石等的
小说 二、京派小说 三、新感觉派小说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3
一、左翼小说作家群与丁玲、柔石等的小说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强化小说的社会政治 功能和阶级性,提倡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对小说文体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吸 引和培养了大批激进而有才华的作家,是当时 最有影响和生气的小说创作群体。 蒋光慈、柔石、胡也频、茅盾、丁玲、张天翼、 艾芜、沙汀、叶紫、欧阳山、吴组缃、萧红、 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
《都市风景线》 (刘呐鸥,1930年)
《公墓》(穆时英,1933年) 《白金的女体塑像》 (穆时英,1934年)
《将军的头》 (施蜇存,1932年)
《梅雨之夕》 (施蜇存,1933年)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6
新感觉派重要代表作简介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 (穆时英) 《石秀》 (施蜇存) 《梅雨之夕》 (施蜇存)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刘呐鸥)
系
叶灵凤的小说
《菊子夫人》 《鸠绿媚》 《红的天使》 《时代姑娘》 感伤的恋情小说 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 30年代都市病态的标本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5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于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 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新感觉 派的出现与日本文坛新感觉派的影响有关,具 有现代派小说的某些特质。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代表作:(小说集)
《莎菲女士的日记》
故事与人物: 莎菲 苇弟 凌吉士 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 典型:
倔强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和爱情的真谛; 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声色诱惑的危险;
反抗却带有病态,重感情更爱幻想,勇敢而又软弱;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8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7
(三)艾芜的小说
《南行记》:
边地各色流浪人的生活故事
人生世相的展示与剖析 社会批判性
艾芜“南行”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山峡中》: 漂泊知识者的独特眼光和发现; 边疆异域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刻画; 命运各异的流民形象的生动塑造; 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与很强的主观抒情性。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7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色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型 与病态; 注重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的描写,热衷于变 态人格与畸型心理的展示; 在刻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溶合到客体的 描写之中; 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和电影镜头的切换手法, 造成如跳跃的镜头组接般的快速的节奏; 常采用幻觉、通感、反讽等手法将主体感觉外 化。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8
(四)东北流亡者作家群的小说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端木蕻良:《
《第三代》
鴜鹭湖的忧郁》《科尔
沁旗草原》 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骆宾基:《边陲线上》 罗烽:《归来》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9
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在原始幽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和人生理想; 熔写实、抒情、象征于一炉; 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静,风格平和冲 淡而隽永、悠远、淳厚。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3
三、海派小说与施蜇存等人的创作
海派文学: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在现代大都 市上海,形成了典型的消费文化环境,一些新 文学作家,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社会性 的主流文学拉开了距离,迎合大众阅读口味, 向世俗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具 有较浓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 最初的“海派”小说家是张资平,叶灵凤等, 他们由20年代的“纯文学”作家转化而来,随 后,由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 觉派小说在上海风靡一时,形成了30年代海派 小说的创作高潮。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14 Prof.
莎菲的苦闷,是五四青年在时代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境 地的真实写照; 笔触细腻、大胆、敏锐、深刻; 善于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性格。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6
(二)柔石的小说
《旧时代之死》(1929) 《三姐妹》(1929) 《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 《二月》对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思考的结晶。 萧涧秋,陶岚,文嫂 以展现一代知识分子徘徊不定的精神面貌和彷徨苦 闷的心灵世界见长; 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善于渲染环境,抒情的风格。 《为奴隶的母亲》浙东农村“典妻”的故事 农村劳动妇女为奴隶的人生悲剧(春宝娘) 强烈的控诉性和深沉细腻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京派小说
京派,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活跃 于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小说创作成 就最显实力,这派小说文化意蕴深厚,风格 平淡、从容、淳厚、悠远,善于挖掘普通人 生命的庄重、坚忍和风俗人情之美,在新旧 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 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代表作家有沈从文、 废名、萧乾、芦焚、凌叔华、林徽因等。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4
(一)丁玲的小说
来自百度文库
丁玲(1904—1986) 丁玲的主要作品: 《梦珂》(1927)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 《韦护》(1930) 《水》(1932) 《母亲》(1933) 《1930年春上海》(1930) 《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 《夜》(1941) 《在医院中》(19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0
废名的小说
《竹林的故事》(1925) 《桃园》(1928)《桥》(1932) 《莫须有先生传》(1932) 废名小说的特色:
注重作品的抒情性、情趣和境界; 着力刻画幽静的农村风物;
展示平和纯朴的人性;
从“桃园”般的自然美景中发掘孤独清幽而略带忧
郁的审美情趣。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1
萧乾、芦焚的小说
萧乾的小说
《篱下》《矮檐》
《梦之谷》《印子车的命运》
芦焚(师陀)的小说
《谷》《人下人》《里门拾记》《无望
村的馆主》《结婚》《果园城记》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2
京派小说的特色
中国现当代 文学
(1917——2000)
上编 中国 现代文学
(1917——1949)
第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一、左翼小说作家群与丁玲、柔石等的
小说 二、京派小说 三、新感觉派小说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3
一、左翼小说作家群与丁玲、柔石等的小说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强化小说的社会政治 功能和阶级性,提倡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对小说文体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吸 引和培养了大批激进而有才华的作家,是当时 最有影响和生气的小说创作群体。 蒋光慈、柔石、胡也频、茅盾、丁玲、张天翼、 艾芜、沙汀、叶紫、欧阳山、吴组缃、萧红、 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
《都市风景线》 (刘呐鸥,1930年)
《公墓》(穆时英,1933年) 《白金的女体塑像》 (穆时英,1934年)
《将军的头》 (施蜇存,1932年)
《梅雨之夕》 (施蜇存,1933年)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6
新感觉派重要代表作简介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 (穆时英) 《石秀》 (施蜇存) 《梅雨之夕》 (施蜇存)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刘呐鸥)
系
叶灵凤的小说
《菊子夫人》 《鸠绿媚》 《红的天使》 《时代姑娘》 感伤的恋情小说 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 30年代都市病态的标本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5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于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 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新感觉 派的出现与日本文坛新感觉派的影响有关,具 有现代派小说的某些特质。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代表作:(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