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精品】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二、光的波粒二象性(备课资料)

【精品】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二、光的波粒二象性(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光的实质——颠簸说与微粒说的交手18 世纪末,在德国自然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渐渐解放. 英国有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开始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了思疑. 依据一些实验事实,杨氏于 1800 年写成了论文《对于光和声的实验和问题》. 在这篇论文中,杨氏把光和声进行类比,因为两者在重叠后都有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他以为光是在以太流中流传的弹性振动,并指出光是以纵波形式传播的 . 他同时指出光的不一样颜色和声的不一样频次是相像的. 在经过百年的缄默以后,颠簸学说终于从头发出了它的呼喊;光学界烦闷的空气再度活跃起来. 同年,杨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发布论文,分别对“牛顿环”实验和自己的实验进行解说. 初次提出了光的干预的看法和光的干预定律.1803年,杨氏写成了论文《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 他依据光的干预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说,以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预形成的 . 固然这类解说不完整正确,但它在颠簸学说的发展史上有侧重要意义.1804年,这篇论文在《哲学会刊》上发布.1807年,杨氏把他的这些实验和理论综合编入了《自然哲学讲义》. 但因为他以为光是一种纵波,所以在理论上碰到了好多麻烦. 他的理论遇到了英国政治家布鲁厄姆的尖刻的责备,被称作是“不合逻辑的”“荒唐的”“毫无价值的” . 固然杨氏的理论以及此后的反驳都没有获取足够的重视、甚至遭人诋毁,但他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1808 年,拉普拉斯用微粒说剖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批判了杨氏的颠簸说.1809 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 . 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 . 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行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颠簸说的有力凭证.1811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颠簸说堕入了窘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益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 面对这类状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说了光的偏振现象. 汲取了一些牛顿学派的见解以后,他又成立了新的颠簸说理论 . 杨氏把他的新见解写信告诉了牛顿学派的阿拉戈.1817年,巴黎科学院悬赏征采对于光的干预的最正确论文. 土木匠程师菲涅耳也卷入了颠簸说与微粒说之间的纷争.在 1815 年菲涅耳就试图中兴惠更斯的颠簸说,但他与杨氏没有联系,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样波的相互干预使合成波拥有明显的强度. 事实上他的理论与杨氏的理论正好相反. 此后阿拉戈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对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此后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1819 年,菲涅耳成功的达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关光源进行的光的干预实验,继杨氏干预实验以后再次证了然光的颠簸说. 阿拉戈与菲涅耳共同研究一段时间后,转向了颠簸说.1819 年末,在菲涅耳对光的流传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以后,他与阿拉戈一道成立了光波的横向流传理论.1882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初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 在他以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依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经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说. 至此,新的颠簸学说坚固的成立起来了 . 微粒说开始转向劣势 .跟着光的颠簸学说的成立,人们开始为光波找寻载体,以太说又从头活跃起来. 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了以太说的代表人物. 但人们在找寻以太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于是各种假说纷繁提出,以太成为了 19世纪的众焦点之一 . 菲涅耳在研究以太时发现的问题是,横向波的介质应当是一种类固体,而以太假如是一种固体,它又怎么能不扰乱天体的自由运行呢. 不久此后泊松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假如以太是一种类固体,在光的横向振动中必定要有纵向振动,这与新的光波学说相矛盾 . 为认识决各样问题, 1839 年柯西提出了第三种以太说,以为以太是一种悲观的可压缩性的介质. 他试图以此解决泊松提出的困难.1845年,斯托克斯以白腊、沥青和胶质进行类比,试图说明有些物质既硬得能够流传横向振动又能够压缩和专心爱心专心延展——所以不会影响天体运动.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认了以太的存在 . 但今后仍不乏科学家坚持对以太的研究. 甚至在法拉第的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提出此后,还有很多科学家专注致力于对以太的研究.19世纪中后期,在光的颠簸说与微粒说的论战中,颠簸说已经获得了决定性成功. 但人们在为光波找寻载体时所碰到的困难,却预示了颠簸说所面对的危机.1887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20 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了然X 射线的粒子性 .1927年,杰默尔和此后的乔治·汤姆森在试验中证了然电子束拥有波的性质. 同时人们也证了然氦原子射线、氢原子和氢分子射线拥有波的性质.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眼前,光的颠簸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拥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光的颠簸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 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 20 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 . 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两方的主辩手. 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掩盖在“光的实质”外面那层虚无缥缈的面纱 .经过三个世纪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光拥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但是跟着科学的不停向前发展,在光的天性问题上能否还会有新的看法、新的论据出现呢?波粒二象性真的是最后结果吗?群星绚丽的科学史上,不停有新星划破长空,不停有陈星殒坠灰尘,究竟哪一颗是恒星、哪一颗是流星呢?专心爱心专心。

高中物理选修电磁波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高中物理选修电磁波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高中物理选修电磁波知识点总结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第二章第一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以绳波为例)(1)绳上的各小段可以看做质点.(2)由于绳中各部分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弹力联系着,先运动的质点带动后一个质点的运动,依次传递,使振动状态在绳上传播.2.介质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3.机械波(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2)产生的条件①要有引起初始振动的装置,即波源.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介质_.(3)机械波的特点①前面质点带动后面质点的振动,后面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离波源越远,质点的振动越_滞后_.②各质点振动周期都与波源振动_相同_.③介质中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_.④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形式,而介质的每个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⑤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在传递能量,而且可以传递信息__.1.波的分类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常将波分为横波和纵波.2.横波(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2)标识性物理量①波峰:凸起来的最高处.(质点振动位移正向最大处)②波谷:凹下去的最低处.(质点振动位移负向最大处)3.纵波(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2)标识性物理量①密部:介质中质点分布密集的部分.②疏部:介质中质点分布稀疏的部分.4.简谐波如果传播的振动是简谐运动,这种波叫做简谐波.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1)质点的“守位性”: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震动,并不随波迁移。

(2)“相同性”:介质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波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相同,而且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也相同,即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三、能级(第一课时)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三、能级(第一课时)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三、能级(第一课时)●本节教材分析第三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能级是通过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重要内容.对微观世界能量不连续(能量量子化)的认识是学习能级概念的关键.由于微观世界规律的不可直接感知性,“量子化”的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描述“能量量子化”,突出玻尔理论中的“能级”的概念.这是玻尔理论成功之处.2.在“轨道量子化”的概念上,重在描述“量子化”的概念,淡化“轨道”的概念.氢原子中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只有电子云.这是玻尔理论的局限之处.3.重视由可直接感知的实验现象“原子光谱”反向验证“能级”假设的教学过程,增加直观性、增加对科学假设提出、验证过程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玻尔关于轨道量子化的概念.2.理解能级的概念.3.理解原子发射与吸收光子的频率与能级差的关系.4.知道原子光谱为什么是一些分立的值;知道原子光谱的一些应用.二、能力目标1.能够比较氢原子的能级的高低;计算能级差.2.学会利用公式hν=E m-E n计算辐射或吸收的光子的频率、波长.3.能够利用能级的概念解释线状谱.4.了解线状谱的应用.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玻尔理论的成功与局限,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刻苦钻研,勤奋好学.2.在学习利用能级的概念解释线状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理论假设——进一步实验——修正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设”.3.了解人类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教学重点能级概念、光子的辐射与吸收理论.●教学难点辐射与吸收公式的应用、用能级概念解释线状谱.●教学方法教学中利用自学后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利用电教设备提高直观性、增加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能级示意图、原子光谱幻灯片、有关科技史的录像等都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便于学生深刻体会有关概念和规律、牢固树立量子论的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原子光谱的彩色幻灯片、有关20世纪初线状谱的发现、研究过程的科技史录像.●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回顾光电效应——量子论的应用带来的成功[教师]在量子论初步的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电效应及其理论解释,请问是谁,通过什么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学生]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他提出了光子说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评论]最早提出微观世界能量是不连续的物理学家是普朗克.爱因斯坦是在普朗克的量子论的启发下提出光子说的,利用量子论不仅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还可以推断原子的结构.2.简单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研究.[引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叩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物理学家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各种模型.其中玻尔因为引入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取得了成功.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与此有关的《能级》这一课.二、新课教学(一)学生阅读全文(10分钟~15分钟)[课堂安排]学生阅读全文(10分钟~15分钟),并讨论、回答幻灯片中的问题.(二)(思考题投影片)A.什么是能级?[学生]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B.课文讨论的是原子..的能级?..的能级还是电子[学生]课本讨论的是原子的能级,这个能量值是原子和核外电子共有的.C.能级这个假设哪里可以体现量子论的应用?[学生]原子的能级对应的状态是不连续的,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D.原子的能量可以改变吗?是怎样改变的?[学生]原子的能量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光子来改变,原子吸收光子能量增大跃迁到高能级,发射光子能量减小就会跃迁到低能级.E.以氢原子为例讲讲它何时能量最高?何时能量最低?中间状态是怎样的?怎样表示?[学生]氢原子被电离后能量最高,当它处于基态时能量最低,其他状态叫激发态.各态的量子数分别为n=1、2、3…,能量分别用E1、E2、E3…表示.F.如何计算原子跃迁时发射的光子的频率?[学生]利用公式hν=E m-E n可得:ν=(E m-E n)/h(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投影练习[例]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某单色光束照射下,只能发出频率为ν1、ν2、ν3的三种光,且ν1<ν2<ν3,则该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为A.hν1B.hν2C.hν3D.h(ν1+ν2+ν3)[分析]基态的氢原子吸收照射光的能量后,跃迁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并且,从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时有各种可能.由题意知,它只能发出频率为ν1、ν2、ν3的三种光,可见,原来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后激发到n=3的能级,与这三种频率的光所对应的跃迁如图21—6所示.所以,该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为hν3.图21—6[答案]CG.关于原子理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物理学家?谁的理论更成功?(录像)[学生]课文中提到了卢瑟福、玻尔两位,其中玻尔的理论在继承了卢瑟福的成功之处后,加入了量子理论就更加成功.H.玻尔理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玻尔理论的局限在哪儿?[学生]玻尔的理论在继承了卢瑟福的成功之处之后,加入了量子理论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理论,这是他的理论的成功之处.玻尔理论的局限在于,他仍然使用了“轨道”这样的经典理论解释电子的运动.I.什么是原子光谱?[学生]稀薄的气体通电后能够发光.利用分光镜可以得到气体发光的光谱.每种元素中的谱线分布都与其他元素不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光谱的分析知道发光的是什么元素.这种分立的线状谱又叫原子光谱.[教师]这种光谱并不连续,它只是分立的几条亮线.也就是说,稀薄气体通电时只发出几种确定频率的光.不同气体光谱的亮线位置不同.这表明不同气体发光的频率是不一样的.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原子的能量是连续的,所以它的发光谱线是连续谱.这样人们发现的这种原子光谱跟经典的电磁理论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了经典的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结构.[展示投影]彩色的各种元素的原子光谱[分析]我们将每个光谱进行对比看看其中的谱线是否相同?[结论]展示的几种光谱没有一种谱线完全相同.[思考]为何不同的原子发出的谱线不同?[讨论结果]由于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能级也就不同,它们可能辐射的光子也就有不同的波长,所以各种元素光谱中的谱线分布都与其他元素不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知道发光的是什么元素.J.原子光谱与能级假设的关系?[学生]当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前后两个能级之差.由于原子的能级不连续,所以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也不连续,从光谱上看,原子辐射光波的频率只有若干分立的值.按照玻尔理论能级假设可以很好地计算光谱中的谱线的位置,与实验符合的很好.K.总结.“实验——理论假设——进一步实验——修正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设”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录像]有关20世纪初线状谱发现、研究过程的科技史录像[讲授]总结.“实验——理论假设——进一步实验——修正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设”是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三)课堂巩固训练[例1]一群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它们可能发出的谱线A.只有1条B.只有3条C.可以有6条D.可以有无数条[分析]原子发光是能级间的跃迁,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在跃向较低能级时就会辐射出一定频率的谱线.由于氢原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有各种可能,如图21—7所示,因此这一群原子可以能发出6条光谱线.图21—7[答案]C[例2]有一群处于n=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当它最终回到n=1的基态过程中,求:(1)可能放出几种频率的光?(2)其中光子的最低频率是多少?它属于哪种区域的光?图21—8[分析]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分析从n=4跃迁到n=1的可能方式有几种,那么放出的光子频率即为几种.根据跃迁假设:hν=E4-E3,此种情况下放出光子的能量最小,即频率最低.通过查表可知此种光的范围.[解题方法]参照氢原子的能级图.6种频率的光子.根据跃迁假设hν=E4-E3,此种情况下放出光子的能量最小,即频率最低.ν=(E4-E3)/h=[0.85-(-1.51)×1.6×10-19]/6.63×10-34 Hz=1.5×1014 Hz通过查表可知属于红外光区域.(四)延伸拓展氢原子的核外原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的过程中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分析思路]根据玻尔理论,处在定态的氢原子中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运动能量越大,必须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后,电子才能从离核近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且库仑定律、牛顿定律都成立.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由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力作向心力,即ke2/r2=mv2/r,由r可判断动能.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库仑力做正功则电势能减小,库仑力做负功则电势能增加.[解题方法]玻尔理论,库仑定律和向心力,电势能等知识.[答案]D三、小结玻尔的原子模型是把卢瑟福的学说和量子论结合,以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明线光谱作为实验基础而提出的.认识玻尔理论的关键是从“不连续”的观点理解电子的可能轨道和能量状态.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是成功的,但对其他光谱的解释就出现了较大的困难,显然玻尔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节我们学习了:1.玻尔关于轨道量子化的概念.2.能级的概念.3.理解原子发射与吸收光子的频率与能级差的关系及公式hν=E m-E n的简单计算.4.学习了原子光谱为什么是一些分立的值;知道原子光谱的一些应用.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三①、②、③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根据玻尔的氢原子理论,量子数n越大,则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B.核外电子速度越大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D.跃迁时可能辐射的谱线越多2.一个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n=4的激发态时,此氢原子的光谱中A.将出现一条明线B.将消失一条明线C.各谱线均无变化D.将出现连续谱3.设氢原子基态的能量为E1,某一激发态的能量是E2,当氢原子从这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它辐射的光子频率ν=________;在真空中的波长λ=________.(已知光在真空中速度为c,普朗克常数为h)4.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时放出的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以下跃迁中放出的光也一定能使此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A.从n=2跃至n=1B.从n=4跃至n=3C.从n=5跃至n=3D.从n=6跃至n=55.要使基态的氢原子的电子变为自由电子,至少要吸收能量为________ eV的光子.参考答案:1.ACD 2.B 3.(E2-E1)h hc/(E2-E1) 4.A 5.13.6。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一、光电效应 光子1.光电效应⑴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右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板(弧光灯发出的光中含有紫外线),将有电子从锌板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区别于加热发出的热电子)。

⑵光电效应的规律。

研究发现,光电效应有以下规律:①极限频率的存在。

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ν0,只有ν≥ν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与之对应的有极限波长λ0,只有λ≤λ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②瞬时性。

无论照射光强还是弱,只要超过极限频率,从光照射到有光电子产生,经历的时间不超过10-9s ,几乎是瞬时的。

这两条规律都无法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

2.光子说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普朗克在研究热辐射(电磁辐射的一种)时发现,只有认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理论计算的结果才跟实验相符。

普朗克把这一份一份的能量叫做一个能量子。

普朗克还指出:每个能量子的能量等于h 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是一个常量,叫普朗克常量,h=6.63×10-34J s 。

⑵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电效应。

考虑到光和热辐射一样,也是一种电磁波,于是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光学研究中来,提出了光子说。

光子说的内容是:光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子的能量E 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E=h ν。

爱因斯坦利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设每个光子只能被一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不能被多个电子分开吸收);每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一个电子不能同时吸收多个光子)。

光电效应的物理过程如下: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有些光子被电子吸收,有些没有被电子吸收;吸收了光子的电子(a 、b 、c 、e 、g )动能增大,将向各个方向运动;有些电子射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b 、c 、g ),有些没射出(a 、e );射出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金属中正电荷引力做的功也不相同;只有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做的功最少(g ),飞出时动能最大。

【精品】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

【精品】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

第一节光电效应光子●本节教材分析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看,这套教材对光电效应的三项结果不再是放在并列的位置,也没有列为1、2、3特别明确地、突出地放在一起,而是突出了其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的经典电磁说的矛盾.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解释只需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极限频率的关系在教材里不再被提到,但从后面设置的练习来看,课堂上还是要讲清逸出功W=hν0(ν0为极限频率)的概念.光子的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教材在本节标题中加入“光子”,说明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注意避免学生望文主义地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实物粒子的形状.注意突出光的能量进行是一份一份的.它并没有特定的形状.比如圆的方的.每一份能量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要利用好书后的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帮助学生理解量子化概念.做好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能够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了改善实验效果,可以使验电器带负电,指针张开.光照后锌板失去电子,指针张角变小.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对光子概念和光电效应规律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3.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4.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如从原来带负电的验电器在锌板被照射后指针张角变小推理出锌板失去电子的事实.2.对光子概念、光电效应过程能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三、德育目标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应用.●教学难点1.对光强度的理解.2.极限频率的理解.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教学方法对光电效应现象的教学采取实验观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对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教学采取学生阅读、教师归纳,达成共识,建立图景的方法.对光电效应结果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采取先质疑,再介绍科学实验的结论,提出要尊重实验事实,避免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错误的思维的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法.对光电效应方程的教学要从物理图景和公式理解两个方面展开:(1)同一金属中的不同电子接受相同的光子能量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克服阻力做功不一定相同,比如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直接从表面飞出所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较少.(2)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对应图景——电子恰能离开金属,初动能为零.所吸收光子能量全部用来克服原子核的吸引而做功.即hν0=W,其中ν0即为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3)若入射光的频率ν>ν0则对从金属中脱离做功最少的电子来说,它将剩余最多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观点,它的动能E k=hν-W.●教学用具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白炽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光具有波动性,光波就是电磁波.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动说”一派似乎取得全胜,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量子物理飞速地发展起来.在这一章,我们将学习量子论初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光电效应光子.(板书标题)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光电效应现象1.教师取出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并逐一给学生介绍.2.将验电器和锌板用导线连接,紫外线灯与电源连接.3.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教师]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什么电?[学生]负电.4.将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指针张开.[教师]现在验电器和锌板带什么电?[学生]负电5.打开紫外线灯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张角变小.[教师]张角变小说明验电器带的负电比原来…[学生]少了.[教师]这说明光照射锌板时使锌板失去了…[学生]电子.6.归纳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二)电子为什么能发射出来[教师]电子是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束缚的,它怎么会跑出来了呢?物理学家们认为,这很好解释.因为光是电磁波,当光照射金属时,金属里的自由电子会由于变化着的电场的作用而振动.只要光足够强.电子的振动就会加剧到使它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逃出来.如果从能量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光把能量给了电子.电子只要获得足够多的能量就可以跑出来.(三)发现了极限频率[教师]按照上面的解释,无论什么光,只要足够强,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应能从金属中发射电子.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看,我刚才做实验时是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现在我改用白炽灯来做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呢?实验演示:白炽灯照射时,验电器指针张角无变化.[教师]研究发现,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若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反之若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不强,也会发生光电效应.这一现象与波动理论发生了矛盾.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ν0和极限波长λ0.解释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极限频率ν0——使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极限波长λ0——由c =λν得λ0=0 c.(四)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引导学生看书本相关内容.(五)波动理论在此遇到的困难——对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电子发射的瞬时性都无法解释(六)光子1.引导学生先看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2.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中的量不连续的图景.a.类比:如图21—1甲、乙b.以前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只能是分立值的物理量?答:电量q =±ne (n =1、2、3…)e =1.6×10-19 Cc.量子——能量子——一份能量:E =h νh =6.63×10-34 J ·s ——普朗克常量ν:电磁波的频率3.光子a.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其能量E =h ν(可以在这儿指出光波和电磁波的统一性),ν为光的频率.b.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概念截然不同于早期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这里光子不再是小球那样的实物粒子.我们也叫它能量包.要注意体会.c.据E =h ν,每个光子的能量只决定于光的频率.频率一定,光的强度大,意味着光子数目多.(七)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金属中的电子对于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若ν>ν0.则电子几乎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发射出来,这就是光电效应的瞬时性.2.若ν<ν0,则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不能发射且在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中又迅速地消耗掉.几乎不需时间,所以电子能量不可能像波动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可以是2h ν、3h ν…等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注: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甲乙图21—1(八)光电效应方程1.逸出功W——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理解:a.需克服阻力做功最少b.脱离金属时的动能为零,即恰脱离c.W=hν0ν0为极限频率2.光电效应方程:光子频率ν>ν0,同样吸收能量hν的电子.所需做的功最小为逸出功的电子发射的动能最大为E k m.据能量守恒原理:E k m=hν-W E k m由ν、W决定(九)课堂巩固训练1.计算波长是0.1220 μm的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2.用上题中紫外线照射逸出功是3.0×10-19J的铯时,所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少?3.某金属在一束黄光照射下,正好有电子逸出,在下述情况下,逸出电子的多少和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会发生什么变化.(1)增大光的强度而不改变光的频率;(2)用一束强度更大的红光代替黄光;(3)用强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黄光.参考答案:1.1.630×10-18 J 2.1.330×10-18 J3.(1)逸出电子增多,最大初动能不变(2)不能产生光电效应(3)逸出电子数目变少,最大初动能增大三、小结1.注意体会光子的概念,光子与电子作用的特点.不能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2.本节学习的重要规律和概念有:光电效应现象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及光子说对其解释;波动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分歧主要在能量连续变化和能量分立化上,在解释光电效应时量子化是成功的,因而确立了光的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注意体会这样一些概念;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逸出功、极限频率.3.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理解要结合想象光电效应的物理图景.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一(2)(4)(5)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用光的电磁说不能解释的现象是A.光的干涉B.光的衍射C.光电效应D.光的色散2.让一束紫外线投射到与验电器相连的锌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原来不带电,其箔片将张开B.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C.若原来带正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D.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先合拢再张开3.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动能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最大初动能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4.一束光子能量为E的单色光.在某介质中的波长是λ,则此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是________,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5.如图21—2是光电管使用的原理图.光电管是一种能将光—电信号相互转换的装置.其内部抽成真空或充有少量惰性气体,涂在内半壁的碱金属作为阴极K,当受到合适的光照射时会发生光电效应从而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A为阳极,若用频率为ν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A.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 ,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B.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 ,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C.若用频率为ν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C 端时,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D.若用频率为ν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逐渐由图示位置移到B 端时,电流表示数可能不变6.如图21—3所示是一种光电计数装置的原理图,被计数的制品放在传送带上,光源安装在传送带的一侧,光电计数装置在传送带的另一侧.每当传送带上有一制品通过时,计数齿轮过一齿,计数器自动地把制品数目记下来,试说明这种计数装置的工作原理. 参考答案:1.C 2.ACD 3.C 4.E chλ h Eλ 5.AD 6.略图21—2 图21—3。

高三物理第三册物质波

高三物理第三册物质波

高三物理第三册物质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波的概念;
2、知道波粒二象醒性十物质的共性,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3、了解牛顿力学对微观粒子不适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物质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波粒二象性和概率波.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质点运动时需要掌握的思想方法,尤其是不确定理论思想的建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首先介绍了物质波的概念以及其普遍性,再简单介绍了有关物质波的计算,最后提出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教法建议
建议:本节内容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对物质波有所了解,开拓视野,因此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

典型例题
关于物质波长的计算
例题:某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的运动速度为4.0×107m/s;质量为10g的子弹运动速度为200 m/s.分别计算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
答案:根据公式计算得1.8×10-11m和3.3×10-34m.
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1、电子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哪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短?
2、同样速度的氢原子和银原子,哪种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短?
答案:1、甲 2、银原子。

【精品】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五、不确信关系

【精品】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五、不确信关系

●备课资料一、海森伯生平简介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7~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第一种有效形式(矩阵力学)的创建者.1901年12月5日生于维尔兹堡,身世于一名教古希腊语言的中学教师家庭,从小就受抵家庭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熏陶.1920年中学毕业,进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学,他在慕尼黑大学时,在索末菲(Summer fie ld)指导下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那里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到哥廷根大学深造,成为玻恩教授和希尔伯特教授的学生,备受玻恩教授赏识.据玻恩回忆:“海森伯是我所能想象的最灵敏和最有能力的合作者”,“要跟上年青人,这对我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是很困难的”.1924年,海森伯开始在哥廷根大学讲课.两年后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讲师.在那里,由洛克菲勒基金发给薪水,在N.玻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1927年,年仅26岁的海森伯回到德国担任莱比锡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一直到1941年,1941年至1945年间,他在德国柏林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兼任凯泽·威廉(Kais-Wilhelm)物理学研究所所长.1946年他再度到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并兼任哥廷根的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58年.在此期间,1955年至1956年还兼任圣安德勒斯大学(Gi ff ord)讲座讲师,1955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8年至1970年,在德国慕尼黑担任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普朗克研究所所长兼慕尼黑大学教授.1970年以后成为上述研究所的荣誉退休所长.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33年授予海森伯,因为他创建了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它致使了氢的同素异形形式的发觉.另外,他还取得许多其他方面的奖励.1976年2月1日海森伯教授寿终正寝,终年75岁.二、科学成绩海森伯在物理学中的要紧成绩是和别的学者一路创建了量子力学,发觉了测不准原理,第一个提出大体粒子中的同位旋概念.海森伯于1925年7月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矩阵力学的论文,题目是《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量子力学说明》.海森伯以为量子力学的问题不能直接用不可观测的轨道来表述,应该采纳跃迁概率这种能够观测的量来描述.接着,海森伯就和玻恩、约尔丹(1902~)一路进行研究,创建了量子力学的一种表达方式—矩阵力学.1927年海森伯第一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他在《原子核物理学》一书中提出:“有两个参数: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能够确信该微观粒子的运动.只是,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同时准确地了解这两个参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同时了解:微观粒子处于何处,以多大的速度和向哪个方向运动.若是进行实验测量,如精准地测定粒子在特按时刻所处的位置,那么运动即受到破坏,以致以后不可能从头找到该粒子.反之,若是精准地测出它的速度,那么它的位置图象就完全模糊不清.”后来海森堡还提出,不但坐标和动量,而且方位角和角动量、能量和时刻等也都是成对的测不准量.为了表彰他在科学上的重大奉献——成立量子力学,海森伯取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取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海森伯从1930年起作了长期而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了中子和中子、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彼此作使劲都是相同的,是一种特殊的核力.从那个事实动身,海森伯以为质子和中子事实上是同一种粒子的两种量子状态,只是内部坐标不同,这种内部坐标被称为同位旋.另外,海森伯还对高能粒子的碰撞作用进行过理论研究,创建了S矩阵理论.在铁磁体理论的研究方面,海森伯也做出了必然的奉献.三、趣闻轶事1.走进物理学世界海森伯有一个幸福和安宁的童年,他最先的回忆,是维尔茨堡高地的学校五彩缤纷的窗玻璃所展现给他的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他在11岁时,曾因在欢迎摄政王路德维希(Ludwig,即后来的国王路德维希三世)访问马克西米利安高级文科中学时背诵了他母亲所写的一首小诗,而取得路德维希赠给他的一副刻有王冠的纯金饰物.家庭和生活圈子对他的熏陶不只是古典文学,还有古典音乐.他在十三四岁时,已能准确无误地看谱演奏钢琴,参加室内音乐的演奏,以至于考虑是不是应该做一个音乐家,可是在那个时候,他的爱好和以后的生活道路已经大体上确信了.海森伯8岁时,他的家庭从维尔茨堡迁到了慕尼黑,那个地址尽管看不到故乡维尔茨堡那令人陶醉神往的山川河流和丛林,却是他有声有色的物理学生涯的真正故乡和起点.学校的作业对他算不了什么,因此他有足够的时刻依照自己的打算忙个不断.他曾和哥哥一道做了一只有0.75米长的大型军舰模型,上面装有自己制作的小炮,真的能够射击,而且是用电来触发的.在那个时期,海森伯已经深深地被自然科学专门是数学和物理学吸引住了.后来在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他曾有点腼腆地说过:“我有点像个神童.”他在14岁时,就曾帮忙过家庭的一名女友预备化学博士考试中的数学问题.除数学本身外,海森伯很早就意识到与数学牢牢联系的那些哲学问题的重要性.H.韦耳(Well)的《空间、时刻和物质》(Raum-Zeit-Materie,Berlin,1918)那本书使他着了魔,以至他在中学毕业后就去找慕尼黑大学的数学家F.林德曼(Lineman)教授讨教.林德曼拒绝了他,因为教授以为读这本书已毁了他学数学的前途.后来是A索末菲(Sommer f ield)教授把他的那个爱好富有成效地引导到同物理结合起来.2.一个有胆识的大学生1920年海森伯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在索末菲的指导下,海森伯专门快就进入那时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表现出出众的才华.第一学期,为了说明反常塞曼效应的谱线,他第一引进了半量子数.这需要专门斗胆识,那时普遍以为量子数都是整数.第二学期上流体力学课,海森伯写了一篇关于卡门涡流的绝对大小的论文,深得索末菲的赞赏,1922年6月,海森伯随索末菲到格丁根大学,参加由M.玻恩(Born)和J.夫兰克(Franck)发起的关于原子物理的讨论,那个讨论会是围绕玻尔(Bohr)的一系列关于原子物理和元素周期律的演讲而展开的,在一次讨论中,那时年仅20岁的海森伯竟站起来对玻尔的某些论点提出异议,并勇敢地进行辩论.讨论终止时玻尔约他当日下午一同去散步,以便继续讨论.这次与玻尔在散步中的长时刻谈话,对海森伯启发专门大,无怪乎他说,这次散步是他科学上成长的起点.3.治学特色爱因斯坦和狄拉克的试探方式与研究风格,是从第一性的原理动身,通过周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来取得对物理现象的深切和全新明白得.这是理论物理学家试探方式与研究风格的一种类型.而海森伯的试探方式与研究风格更接近玻尔,他们先从具体物理实验和现象的分析中挖掘新的思想观念和物理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理论体系.这是理论物理学家试探方式与研究风格的又一种类型.他们熟悉具体的实验现象,强调新的实验现象包括着新的物理,而在研究工作中往往更依托于过去的体会、对现象的综合和物理的直觉.多数取得了实际功效的理论研究都属于这后一种类型,因此海森伯的思想和哲学在西方物理学界有专门大阻碍.海森伯具有一种能够从物理上把握问题关键的直觉,这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于制造性和最成功的物理学家之一.海森伯关于从一样哲学的深度来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偏爱,使他成了关于量子力学的说明的哥本哈根学派中仅次于玻尔的领袖人物.由于对哲学和有关人情、艺术和文学方面的一起观点,海森伯与玻尔曾经成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由于在发生于德国而随后殃及全人类的那一场法西斯大难中,海森伯为纳粹在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方面所作的物理学研究,致使他无可挽回地失去了玻尔和其他一些物理学家的信任和友谊.海森伯生活中的这段经历,那么成了战后物理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争议的一个话题.海森伯是一个举止高雅的人,容易与人交朋友.他多才多艺,对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感爱好.他是一个钢琴家,一个登山和滑雪运动的爱好者.他青年时常和朋友结伴作徒步旅行,或与音乐爱好者举行室内音乐会.他留下的高作除《量子论的物理原理》和《大体粒子统一场论导论》外,还有《原子核物理学》《自然科学基础的变迁》(1935年第一版,英译本名为《原子核科学的折学问题》),《今世物理学的自然观》(1955年第一版),英译本名为《物理学家的自然观》)《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1958年英文版),《物理学和其他——遭遇和对话》(1971年英文版),《原子物理学的进展和社会》《超越界限》,和自传性质的《部份与整体》(1969年第一版)等.。

高三物理新课 原子光谱与物质波 人教版

高三物理新课 原子光谱与物质波 人教版

高三物理新课 原子光谱与物质波一. 本周教学内容:高三新课:原子光谱与物质波二. 知识要点:(一)原子光谱1. 原子光谱:稀薄气体通电后能发光产生的光谱,不过这种光谱不连续,只有几条分立的亮线(频率确定的几条光),不同气体,亮线位置,条数不同,所以叫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能表征元素原子的特征,它包括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

2. 光谱分析:利用光谱确定样品中包含的元素,也能确定遥远星球上物质成分。

(二)物质波1. 两类物质实物:质子、电子以及原子、分子等都是实物粒子场:如电场、磁场以及引力场等都是场2. 物质波:物质波: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和它相对应,波长λ是:ph =λ。

⎩⎨⎧普朗克恒量物体的动量::h p 根据上述计算。

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太小,所以,很难观察到它们的波动性。

微观粒子....的情况不同,可以找到与其波长差不多的孔、如晶体的晶格,电子通过晶格的衍射图样的实验成功,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论断正确。

注:(1)德布罗意波是一种假设。

后来被实验证实这种假设是正确的。

(2)德布罗意波证实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说明波粒二象性也适用于运动着的微观粒子。

(3)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3.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客观领域里,只要知道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就可用牛顿定律计算出它这一时刻的速度、位置。

微观领域内,粒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实物粒子在空间的位置的分布概率是受波动规律支配的。

牛顿定律是在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只适用于宏观的、低速运动的物体,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就不适用了。

说明: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用量子力学,研究高速运动的物体用相对论力学。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1. 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1)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2)汤姆生原子模型(枣糕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嵌在原子里。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第一课时)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第一课时)

第四节物质波●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讨论的物质波是有关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对这种波粒二象性已有一定的认识,物质波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本节的学习也会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波粒二象性和概念波.所以这节课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对物质波本身的教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将电磁场与实物的波粒二象性进行联系和区别;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培养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等新的观念;最后还要树立科学的认识论观点,认识事物应采用“亦此亦彼”的观点,而非“非此即彼”的绝对认识论.物质波这节有关实物粒子波长和计算、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的讨论比较简单.在教学中就应注意通过简单的计算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涉及的数量级.如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并进行比较以增加感性认识.在第二部分“牛顿力学局限性”和“氢原子中的电子云”中要适当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供实验图片、形象地动画录像讲解.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能用运动轨道描述粒子的运动.以此推导出牛顿力学的局限性.进一步树立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等新的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2.知道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3.了解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二、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实物粒子和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之间的区别联系.2.学会利用公式λ=h/p简单地计算物质的德布罗意波长.3.能够结合物质波的概念理解玻尔的轨道假设的局限性、牛顿力学在微观世界的局限性.三、德育目标1.了解在揭示物质波的过程中体现的“亦此亦彼”的认识论.了解这种先进的认识论可以有意识地抛弃落后的“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而建立科学的认识观.2.在物质波理论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理论假设——进一步实验——修正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设”.3.了解人类的认识都是有一定时期局限性的,没有在一切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利用公式λ=h/p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物质波的概念、通过物质波的概念认识“轨迹”描述的局限,进一步了解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本节讲述的是微观粒子二象性,利用已学习的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知识并与之相联系、区别可以加深对物质波的理解.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对物质波本身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培养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等新的观念,最后还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认识论观点,认识事物的正确观点是“亦此亦彼”的观点,而非“非此即彼”的绝对认识论.对于物质波,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直接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要在计算后比较有关的波长的数量级增强了解;要多利用直观教具,如:球形电子云模型、纺锤形电子云模型以及有关电子云动画描述的教学录像.有了直观教具和这些形象的描述学习会更加轻松.●教学用具球形电子云模型、纺锤形电子云模型、电子云的有关教学录像.●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一种概率波);[教师]请问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怎样描述光子在空间的位置?[学生]光是一种概率波.光在空间的位置由不同位置出现概率的规律来描述.2.回顾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我们最早知道①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支持微粒说.微粒说可以解释光的一些现象.微粒说对有些光学现象的解释感到困难.②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③19世纪,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和光电效应的发现,最后统一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的波粒二象性.在惠更斯与牛顿的争论中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光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绝对不能统一起来,是相互排斥的.在结论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绝对的认识论,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亦此亦彼”的观点.3.由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教师]利用这种认识论我们来看看作为实物的电子,人们常常能够了解它的粒子性,那它是否也像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呢?[学生]利用这种认识论我们是可以大胆地假设它也有波粒二象性.[教师]好,那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二、新课教学(一)阅读课文——(8分钟—10分钟)(二)提出问题(投影片)A.物理学中物质分为哪两类?[学生]物理学中物质分为电子、质子等实物和电场、磁场等场类的两大类.B.什么是物质波?为什么又叫德布罗意波?只有微观微粒有德布罗意波吗?[学生]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认为运动的物质也有波动性,运动的物质对应的波就叫物质波.由于这一理论是德布罗意提出的,因此也叫德布罗意波.所有的物质都有德布罗意波,只是动量越大其波长越短,波动性越弱,粒子性越强.C.物质的德布罗意波长如何计算?(练习)[学生]可利用公式λ=h/p(p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投影练习:[例1]某电视显像管中电子的运动速度是4.0×107 m/s,质量为10 g的一颗子弹的运动速度是200 m/s.分别计算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解]电子和子弹的动量分别是p1=m1v1和p2=m2v2.因此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λ1和λ2分别是λ1=h/p1=h/m1v1=6.63×10-34/(9.1×10-31×4.0×107) m=1.8×10-11 mλ2=h/p2=h/m2v2=6.63×10-34/(910×10-2×200) m=3.6×10-34 mD.一般情况下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数量级是多少?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数量级是多少?它们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数量级是10-11 m;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数量级是10-34 m.他们还与电子或子弹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波长越小,波动性越弱,粒子性越强.E.什么实验验证了德布罗意的这个假设?[学生]电子束的衍射实验很好地验证了德布罗意的这个假设.F.电子的衍射图样能用牛顿力学解释吗?[学生]不能,按照牛顿力学的惯性定律,质点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可能发生衍射现象.G.光波和物质波都是概率波.电子在原子中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对于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和速度不能确定,因此“轨道”这样的说法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知道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各点出现的概率的大小.[演示]播放电子云的动画录像.H.比较两个模型,讨论哪个状态的原子能量高?(球形和纺锤形的电子云模型)[学生]纺锤形电子云对应的原子的能量高.(三)延伸拓展阅读课后的《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三、小结本节学习了1.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2.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通过公式λ=h/p计算德布罗意波长.3.牛顿力学的局限性.4.描述电子的运动使用的电子云的概念.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四①②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等,称为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等,统称________.2.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________性.3.德布罗意波长与粒子动量的关系是________. 参考答案:1.质子,电子,实物,电场,磁场,场2.波粒二象h3.λ=p。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1.doc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1.doc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1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本节教材分析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看,这套教材对光电效应的三项结果不再是放在并列的位置,也没有列为1、2、3特别明确地、突出地放在一起,而是突出了其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的经典电磁说的矛盾.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解释只需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极限频率的关系在教材里不再被提到,但从后面设置的练习来看,课堂上还是要讲清逸出功W=hν0(ν0为极限频率)的概念.光子的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教材在本节标题中加入“光子”,说明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注意避免学生望文主义地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实物粒子的形状.注意突出光的能量进行是一份一份的.它并没有特定的形状.比如圆的方的.每一份能量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要利用好书后的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帮助学生理解量子化概念.做好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能够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了改善实验效果,可以使验电器带负电,指针张开.光照后锌板失去电子,指针张角变小.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对光子概念和光电效应规律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3.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4.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如从原来带负电的验电器在锌板被照射后指针张角变小推理出锌板失去电子的事实.2.对光子概念、光电效应过程能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三、德育目标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应用.●教学难点1.对光强度的理解.2.极限频率的理解.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教学方法对光电效应现象的教学采取实验观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对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教学采取学生阅读、教师归纳,达成共识,建立图景的方法.对光电效应结果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采取先质疑,再介绍科学实验的结论,提出要尊重实验事实,避免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错误的思维的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法.对光电效应方程的教学要从物理图景和公式理解两个方面展开:(1)同一金属中的不同电子接受相同的光子能量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克服阻力做功不一定相同,比如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直接从表面飞出所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较少.(2)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对应图景——电子恰能离开金属,初动能为零.所吸收光子能量全部用来克服原子核的吸引而做功.即hν0=W,其中ν0即为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3)若入射光的频率ν>ν0则对从金属中脱离做功最少的电子来说,它将剩余最多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观点,它的动能E k=hν-W.●教学用具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白炽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光具有波动性,光波就是电磁波.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动说”一派似乎取得全胜,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量子物理飞速地发展起来.在这一章,我们将学习量子论初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光电效应光子.(板书标题)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光电效应现象1.教师取出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并逐一给学生介绍.2.将验电器和锌板用导线连接,紫外线灯与电源连接.3.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教师]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什么电?[学生]负电.4.将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指针张开.[教师]现在验电器和锌板带什么电?[学生]负电5.打开紫外线灯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张角变小.[教师]张角变小说明验电器带的负电比原来…[学生]少了.[教师]这说明光照射锌板时使锌板失去了…[学生]电子.6.归纳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二)电子为什么能发射出来[教师]电子是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束缚的,它怎么会跑出来了呢?物理学家们认为,这很好解释.因为光是电磁波,当光照射金属时,金属里的自由电子会由于变化着的电场的作用而振动.只要光足够强.电子的振动就会加剧到使它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逃出来.如果从能量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光把能量给了电子.电子只要获得足够多的能量就可以跑出来.(三)发现了极限频率[教师]按照上面的解释,无论什么光,只要足够强,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应能从金属中发射电子.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看,我刚才做实验时是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现在我改用白炽灯来做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呢?实验演示:白炽灯照射时,验电器指针张角无变化.[教师]研究发现,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若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反之若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不强,也会发生光电效应.这一现象与波动理论发生了矛盾.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ν0和极限波长λ0.解释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极限频率ν0——使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极限波长λ0——由c=λν得λ0=.(四)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引导学生看书本相关内容.(五)波动理论在此遇到的困难——对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电子发射的瞬时性都无法解释(六)光子1.引导学生先看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2.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中的量不连续的图景.a.类比:如图21—1甲、乙b.以前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只能是分立值的物理量?答:电量q=±ne(n=1、2、3…)e=1.6×10-19 Cc.量子——能量子——一份能量:E=hνh=6.63×10-34 J·s——普朗克常量ν:电磁波的频率3.光子a.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其能量E=hν(可以在这儿指出光波和电磁波的统一性),ν为光的频率.b.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概念截然不同于早期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这里光子不再是小球那样的实物粒子.我们也叫它能量包.要注意体会.c.据E=hν,每个光子的能量只决定于光的频率.频率一定,光的强度大,意味着光子数目多.(七)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金属中的电子对于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若ν>ν0.则电子几乎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发射出来,这就是光电效应的瞬时性.2.若ν<ν0,则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不能发射且在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中又迅速地消耗掉.几乎不需时间,所以电子能量不可能像波动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可以是2hν、3hν…等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注: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八)光电效应方程1.逸出功W——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理解:a.需克服阻力做功最少b.脱离金属时的动能为零,即恰脱离c.W=hν0ν0为极限频率2.光电效应方程:光子频率ν>ν0,同样吸收能量hν的电子.所需做的功最小为逸出功的电子发射的动能最大为E k m.据能量守恒原理:E k m=hν-W E k m由ν、W决定(九)课堂巩固训练1.计算波长是0.1220 μm的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2.用上题中紫外线照射逸出功是3.0×10-19J的铯时,所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少?3.某金属在一束黄光照射下,正好有电子逸出,在下述情况下,逸出电子的多少和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会发生什么变化.(1)增大光的强度而不改变光的频率;(2)用一束强度更大的红光代替黄光;(3)用强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黄光.参考答案:1.1.630×10-18 J 2.1.330×10-18 J3.(1)逸出电子增多,最大初动能不变(2)不能产生光电效应(3)逸出电子数目变少,最大初动能增大三、小结1.注意体会光子的概念,光子与电子作用的特点.不能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2.本节学习的重要规律和概念有:光电效应现象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及光子说对其解释;波动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分歧主要在能量连续变化和能量分立化上,在解释光电效应时量子化是成功的,因而确立了光的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注意体会这样一些概念;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逸出功、极限频率.3.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理解要结合想象光电效应的物理图景.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一(2)(4)(5)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用光的电磁说不能解释的现象是A.光的干涉B.光的衍射C.光电效应D.光的色散2.让一束紫外线投射到与验电器相连的锌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原来不带电,其箔片将张开B.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C.若原来带正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D.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先合拢再张开3.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动能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最大初动能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4.一束光子能量为E的单色光.在某介质中的波长是λ,则此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是________,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5.如图21—2是光电管使用的原理图.光电管是一种能将光—电信号相互转换的装置.其内部抽成真空或充有少量惰性气体,涂在内半壁的碱金属作为阴极K,当受到合适的光照射时会发生光电效应从而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A为阳极,若用频率为ν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备课资料)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备课资料)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四、物质波(备课资料)一、德布罗意生平简介1.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892~1987)出生在法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历史,1910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在他哥哥、著名的X 射线物理学家莫里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1875~1960)的影响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哥哥的私人实验室里进行物理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阅读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学术报告和论文后,就下决心去弄清楚普朗克引入的量子概念的真正本性.在获得了科学硕士学位后,他的研究工作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大战结束后,他又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并在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6年起在巴黎大学任教,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任该院常任秘书.1945年,莫里斯和路易斯·德布罗意兄弟俩被任命为法国原子能高等委员会顾问,他们对原子能的和平发展以及加强科学和工业的联系深感兴趣.作为科学院的终身秘书,德布罗意强烈要求该机构考虑热核爆炸的有害后果.1962年退休.2.科学成就1923年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辐射——波和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学——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在这几篇短文中,提出了现在称为“德布罗意波”的思想.1824年,在题为《量子论研究》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出的相波理论,并于同年11月27日在佩兰的主持下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量子理论研究》的提要中,他首先说明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他说:“光学理论的历史表明科学思想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于光的动力学解说和波动学解说之间,这两种解说毫无疑问并不像人们曾认为的那样是彼此对立的,量子理论的发展似乎证实了这一结论.”德布罗意非常欣赏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但是他又认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也有其不彻底性,只不过使粒子说又重新抬头而已.他希望粒子观点和波动观点统一起来,即在光的理论中同时引进粒子概念和周期性概念,以进一步揭示了“量子”的真正含义.他在论文中写道:“考虑到频率和能量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个总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其性质有待进一步说明的周期性现象,它与每个孤立能量块相联系,与静止质量的关系则遵从普朗克——爱因斯坦方程.这种相对论理论将所有质点的匀速运动与某种波的传播联系了起来,而这种波的位相在空间的运动比光速要快.”他假设所有具有动量p 和能量E 的物质客体,如电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其频率和波长分别由下式给出ν=hE ,λ=p h , 式中的λ为波长.这两个假设是建立波动力学的物理基础.当1926年E .薛定谔发表他的波动力学论文时,曾明确表示:“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1927年,美国的C.J.戴维孙和L.H.革末及英国的G.P.汤姆孙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各自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至此,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大胆假设而成功的例子获得了普遍的赞赏,从而使他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的仍是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在1951年以后着重研究了“双重解理论”,想要在经典的时空概念的基础上对波动力学的几率和因果性作出解释,但这种努力未获得成功.德布罗意始终对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感兴趣,喜欢将理论物理学、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结合起来考虑,写过一些有关的论文.3.趣闻轶事(1)“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德布罗意的新理论,开始时并没有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因为他的思想是如此新颖,如此大胆,以致于像普朗克、洛伦兹这些人都很难相信它的正确性.即使他的导师朗之万,虽然认为他的想法有很大的独创性,但也认为他的想象过分大胆,几近荒谬.不过他又想到,玻尔的理论开始时也曾被认为是极其荒谬的,说不定德布罗意的想法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于是朗之万还是把德布罗意的论文副本寄给了爱因斯坦,请他提出看法.素来喜欢物理学上的对称性的爱因斯坦,一下子就看出了德布罗意的理论正是揭示了光子和物质粒子之间的这种对种性,立即意识到德布罗意思想的深远意义,并且想到在他自己关于理想气体的新的涨落公式中出现的波干涉项可能正是起源于德布罗意波.所以他热情地复信给朗之万,称赞德布罗意“已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爱因斯坦当时正着手将印度青年物理学家玻色(S.N.Bose,1894~1974)提出的光子统计理论推广到单原子理想气体,他立即吸收了德布罗意的新理论,于1924年9月和1925年2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在论文中他特别提到了德布罗意把一个粒子系统归结为一个波场的这篇“非常值得注意”的论文.他还写道:“看来,粒子的每一运动都伴随着一个波场,……这个场(它的物理性质目前还不清楚)在原则上应该是能观察的.”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推荐,德布罗意的工作才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对薛定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创立了波动力学.(2)科学著作的高产作家在32岁时,也就是在他发表了大约两打关于电子、原子和X射线问题的论文之后,德布罗意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他以后研究波动力学的起点.德布罗意不大满意薛定谔等人在波动方程中引入的几率振幅解释,他在不断寻求着波动力学的因果性解释.德布罗意曾在巴黎大学和H.庞加莱研究院任教.除了他大量的研究论文之外,他所著的书不下20部.其中主要的有《量子论的研究》《X射线与γ射线专论》《物质与光》《物理学与微观物理学》《微观物理学的新展望》等.二、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 Victorde Broglie)提出在原子世界中不仅电磁波有双重属性,既是波动,又是微粒,而且所有的物质粒子也都普遍有双重属性,既是波动,又是微粒.例如电子,人们熟知它是微小的带电微粒,但它又有波动性质.在电子运动传播时,既表现为一个个电子的运动传播,又表现为某种“电子波”的运动传播,可以表现出波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和特征.正因为物质粒子的这种基本性质,不仅是光量子,一切物质粒子都只能一个个地被发射和吸收,同时一切物质粒子运动时又都遵循波动运动传播的基本规律.德布罗意提出具有能量E和动量p的物质粒子又表现为频率ν和波长λ的波动,它们之间由普遍公式E=hν,pλ=h,所联系.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Clinto n Joseph Davisson)、革末(Lester Helbert Germer)用电子束投射到镍单晶上,结果观察到和X射线照射同样的衍射现象,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George Paget Thomson)通过快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也观察到了衍射图样.他们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提出了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edinger)提出波动力学,并且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等价的,它们是微观世界物质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的不同表述.从1924年到1926年,物理学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物理学家们认识到微观物质粒子运动的力学规律不再是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而是反映物质粒子双重属性的量子力学.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使其运动行为和过去通常的了解很不相同.如果有一个电子,以一个确定的动量运动.按经典力学的了解,粒子将会沿一个直线轨道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在任一时刻粒子位置在哪里都是完全确定的.但是电子的双重属性表现为,当电子以一个确定的动量运动时,也表现为一个确定波长的电子波沿动量方向传播.然而具有确定波长的波动是一个无穷长平面波描写的电子,但在任一时刻粒子的位置在哪里却是完全不确定的.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物质粒子的动量的不确定度Δp和位置不确定度Δx之间满足关系式hΔp·Δx>4因此物质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动量和确定的位置,物质粒子的动量越确定,位置就越不确定.这个关系式称为不确定关系,反映了原子世界物质粒子的普遍基本特性.三、粒子的全同性原子世界物质粒子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粒子的全同性.粒子的全同性就是指同一种粒子是完全相同的,不可区分的.考虑两个电子,它们都是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具有相同的质量.在开始时给这两个电子编号为一和二,如果电子运动有特定的轨道,就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沿着电子的轨道追踪,始终能辨认得出第一号电子和第二号电子.但是由于不确定关系,不能沿着电子的运动轨道追踪和辨认电子.如果两个电子有微小的差别,比如第一个电子的质量略重一些,就可以用这个微小差别来区分和辨认两个电子.所有的电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发现有一个电子的质量比别的电子确定地重一些,可以用质量把它和其他电子区分开,则这个重一些的电子实际上并不是电子,而应该是某种新粒子,物质粒子的全同性还决定了当几个全同粒子在一起运动时,可以存在的运动状态只能是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运动状态根本不能存在.原子世界物质粒子体系的运动状态用状态函数描写,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对称状态,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不变.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Satyendranath Bose)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还有一类是完全反对称状态,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变符号,正变负,负变正,1926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所有的粒子都可以有自旋,量子力学给出普遍要求,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可以用一个称为自旋量子数的量s来标志,s的值可以取0,1/2,1,3/2,2,….它的物理意义在于以约化普朗克常数为单位来表述自旋角动量时,自旋角动量数值的平方等于s(s+1)乘约化普朗克常数的平方.自旋角动量沿某一特定方向投影的可取值为s,s-1,…-s+1,-s乘约化普朗克常数,共2s+1个值.各种粒子按自旋角动量的性质分成两大类:自旋量子数s=0,1,2…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玻色子;自旋量子数s=1/2,3/2,5/2,…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反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费米子.光子的自旋量子数s=1,是玻色子,电子、质子、中子的自旋量子数s=1/2,都是费米子.。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备课资料)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二、光的波粒二象性(备课资料)18世纪末,在德国自然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开始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了怀疑.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杨氏于1800年写成了论文《关于光和声的实验和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杨氏把光和声进行类比,因为二者在重叠后都有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他认为光是在以太流中传播的弹性振动,并指出光是以纵波形式传播的.他同时指出光的不同颜色和声的不同频率是相似的.在经过百年的沉默之后,波动学说终于重新发出了它的呐喊;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度活跃起来.同年,杨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发表论文,分别对“牛顿环”实验和自己的实验进行解释.首次提出了光的干涉的概念和光的干涉定律.1803年,杨氏写成了论文《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他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虽然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但它在波动学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1804年,这篇论文在《哲学会刊》上发表.1807年,杨氏把他的这些实验和理论综合编入了《自然哲学讲义》.但由于他认为光是一种纵波,所以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理论受到了英国政治家布鲁厄姆的尖刻的批评,被称作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毫无价值的”.虽然杨氏的理论以及后来的辩驳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遭人毁谤,但他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1808年,拉普拉斯用微粒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批驳了杨氏的波动说.1809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力证据.1811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波动说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利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吸收了一些牛顿学派的看法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杨氏把他的新看法写信告诉了牛顿学派的阿拉戈.1817年,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关于光的干涉的最佳论文.土木工程师菲涅耳也卷入了波动说与微粒说之间的纷争.在1815年菲涅耳就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说,但他与杨氏没有联系,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种波的互相干涉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事实上他的理论与杨氏的理论正好相反.后来阿拉戈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关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从此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1819年,菲涅耳成功的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继杨氏干涉实验之后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说.阿拉戈与菲涅耳共同研究一段时间后,转向了波动说.1819年底,在菲涅耳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之后,他与阿拉戈一道建立了光波的横向传播理论.1882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首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在他之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至此,新的波动学说牢固的建立起来了.微粒说开始转向劣势.随着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人们开始为光波寻找载体,以太说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了以太说的代表人物.但人们在寻找以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各种假说纷纷提出,以太成为了19世纪的众焦点之一.菲涅耳在研究以太时发现的问题是,横向波的介质应该是一种类固体,而以太如果是一种固体,它又怎么能不干扰天体的自由运转呢.不久以后泊松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太是一种类固体,在光的横向振动中必然要有纵向振动,这与新的光波学说相矛盾.为了解决各种问题,1839年柯西提出了第三种以太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消极的可压缩性的介质.他试图以此解决泊松提出的困难.1845年,斯托克斯以石蜡、沥青和胶质进行类比,试图说明有些物质既硬得可以传播横向振动又可以压缩和延展——因此不会影响天体运动.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但此后仍不乏科学家坚持对以太的研究.甚至在法拉第的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提出以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潜心致力于对以太的研究.19世纪中后期,在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论战中,波动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人们在为光波寻找载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却预示了波动说所面临的危机.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20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1927年,杰默尔和后来的乔治·汤姆森在试验中证明了电子束具有波的性质.同时人们也证明了氦原子射线、氢原子和氢分子射线具有波的性质.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20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经过三个世纪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光的本性问题上是否还会有新的观点、新的论据出现呢?波粒二象性真的是最后结果吗?群星璀璨的科学史上,不断有新星划破长空,不断有陈星殒坠尘埃,到底哪一颗是恒星、哪一颗是流星呢?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一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编写还是练习的设置上显然都更加重视对光的本性认识的总体方法、宏观思想如连续性与分立性思想、概率思想;尊重实验,打破日常经验思想的渗透.即不仅让学生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同时要通过实验和举例让学生深刻领会光波不是宏观观念中的水波、绳波等机械波模型,而是一种几率波.要让学生认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的直接经验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设想一种模型,尽管以日常经验来衡量,这个模型的行为十分古怪,但是只要能与实验结果一致,它就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正确代表所研究的对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3.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二、能力目标1.能自己举出实例理解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2.能通过日常和实验事例理解概率的意义.3.能领会课本的实验意义.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会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体会我们惟有敢于打破旧的传统的经验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教学重点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是一种概率波.●教学难点1.概率概念.2.光波是概率波.●教学方法在学生阅读课文及《康普顿效应》材料的基础上对分立性和连续性、概率、光波是概率波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由学生回答课本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统一认识.●教学用具CAI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现象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这使人们感到困惑,光的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好像很难在脑子里描绘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图景.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光是什么的课题——光的波粒二象性.(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同时思考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及练习二的(1)、(2)、(3)[用时15′](二)课堂讨论1.分立与连续是相对的[教师]谁能仿照课本的例子举例说明分立性与连续性是相对的.[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甲]在地上撒一把米,这些米看起来是分立的,如果直接倒几筐米组成米堆时,测一堆米的体积可以认为它是连续的.[学生乙]下雨天,一开始是雨点,是分立的,下大了以后,就变成了连续的了.[教师]说的非常好,记得我们学习气体的压强时打过这个比方.雨下大了以后在伞上将产生持续的或者说是连续的压力,对不对?[学生]对.[教师]还有吗?[学生丙]课本的实验,当曝光量很少时,在胶片上是一个一个的点,这时光看起来是分立的.曝光量多的时候就变成亮带了,这时又是连续的.[教师]说的太好了,你分析的很到位.也就是当通过狭缝的光很少时,这时它们就像撒在地上的一把米粒,表现出什么性质?[学生齐答]粒子性.[教师]当曝光量很大时表现出…[学生齐]波动性.[教师归纳]少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2.概率概念[教师]我们现在来讨论概率的意义,概率表征某一事物出现的可能性.让我们来看看课本的思考题,你们能否举例说明有些事件个别出现时看不出什么规律,而大量出现时则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学生热烈讨论,有的则在思考,用时2分钟][教师]有想发言的吗?[学生想不出事例][教师启发]课本介绍了在热学一章研究过的伽尔顿板,还记得当时是为分析什么问题?[学生甲]好像是分子热运动的速率.[教师]对.我们知道,温度升高时,不一定每个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加,但多数分子的速率在某一个值附近.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一值会向速率大的方向移动,如图21—4也就是说,个别分子的运动是完全无规律的,但对大量分子所做的统计分析却表现出一种规律——即概率规律.[教师]有没有在街上看到过一种小的赌博用的像伽尔顿板的东西?你用弹簧把玻璃球弹出.球在钉子间运动最后落在哪一个洞里就得到相应的奖品?[有的学生兴趣盎然地说看过,有人说试过][教师]明白吗?那也是利用了概率的原理,贵一点的奖品总是在球进去概率比较小的那一格.虽然有个别人会拿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只能是赔钱的,轮盘赌也是一样.[学生乙]买彩票也是一样.[教师]对了,所以我们说勤劳致富的概率才是最大的,像上面说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学生笑][教师]回到我们课本的实验上来,当曝光量很大时,实验就得到了丁图,那些亮条纹就是光子到达概率多的地方,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3.光波是概率波[教师]让我们首先来想这个问题,光波和机械波有什么不同?[学生甲]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教师]对.比如绳波在绳中传播,是靠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作用来使振动传播开去的.但是我们能不能这样设想.相邻的光子之间也有一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光波呢?[学生乙]课本已有实验证明了不是这个原因.当每次只让一个光子通过狭缝时,仍然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教师]你对课本领会的很好.那么光波确实是和机械波不同了,但是非常奇妙的是,在光的干涉中那些出现明条纹的地方和利用机械波的干涉公式计算的结果刚好又是相符的,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波的规律来描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光是一种波.但光波的干涉图景实际上并非是水波那样波峰和波峰叠加、波峰和波谷叠加的图景.明条纹只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尽管这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实验事实,我们必须接受.4.归纳光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但它既不是宏观观念的波,也不是宏观观念中的粒子.(三)课堂巩固训练分别让学生简述练习二的(1)(2)(3)题[过程略](四)知识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光的本质,提供一份光的本性认识发展简史让学生阅读:光的本性认识史一部光学说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光本性的认识史.让我们再次作一个简略的回顾,肯定比第一课有更深刻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有力地证明光是一种波.但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波呢?两种不同的光波理论1.惠更斯的波动说——把光看作是某种在介质中传播的波.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波观念,需借助介质,且波是连续的.2.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把光波看作是一种电磁波两种观点的争论焦点是:光波传播是否需要介质?(1)寻找这种介质“以太”的彻底失败(本来无一物,何来自寻烦).(2)电磁波本身就是物质,自身携带能量,无须借助介质传播.(3)但还有另一个主要问题还未解决,光波是否就是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证明了电磁场的速度等于光速,并由此看到了两者间的联系.赫兹又从实验得到了证实,光的行为与电磁波的行为一致.从而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它揭露出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联系的认识.光的电磁说是对光的波动说的扬弃,保留了波的特质,抛弃了它机械振动、传播连续的成分.光电效应现象对光的电磁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再回到微粒说方面来.3.牛顿的微粒说——把光看作沿直线传播的粒子流.它带有明显的机械运动的痕迹,也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这些现象.但这个学说中仍含有其合理的成分,这就是光的粒子性.4.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微粒说中机械运动的成分,吸收了(对方——波动说)电磁辐射量子化的研究成果,把电磁辐射量子化转变、发展成为光行为的量子化,即光子说,重新恢复了光的粒子性的权威.但是,光子的物质性、不连续性并非牛顿微粒说意义下的实物粒子,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就个别光子而言,它与宏观质点的运动不同,没有一定的轨道,因而无法对个别光子的行为作出“科学的”预测,它的行为不服从牛顿经典力学.光子说使光的粒子性有了新的内容.5.在对光本性的认识过程中,惠更斯的波动说和牛顿的微粒说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光的电磁说和光子说.人们发现,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彼此都含有对方的成分,无法划清界线,更无法绝对独立,谁都不能说自己就是客观真理.光学说发展到此,已无法逃避辩证的综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两极相通.人们终于明白,光的波动性的粒子性,不过是光这一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存于光这个统一体中,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彼此以对方存在为前提,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它排除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观念(这正是形式逻辑的重大特征!),建立了亦此亦彼的辩证观念,即在一定条件下承认非此即彼,在另一条件下又承认亦此亦彼.对光来说,一定条件下(大量光子、传播过程、低频率光)波动性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则波动性显著;而在另一条件下(个别光子、光与物质作用、同频率光子)粒子性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则粒子性显著.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在微观世界里也存在着.在宏观物体来说不可思议的波粒二象性,在微观世界里却是真实的图景.矛盾啊!然而是事实.只有辩证思维才可以把握.恩格斯曾经指出:“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反杜林论》P19)一切都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6.(1)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光子有能量E=hν=h c/λ,光子有动量p=hν/c=h/λ,E、p是粒子特征,ν、λ是波的特征.它们共同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在这两个公式中,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很好地统一起来.彼此含有对方的成分,无法分开.(2)课文P251介绍了一个光的波粒二象性怎样统一起来的绝妙实验,从中得出个别光子的行为粒子性显著,大量光子的行为波动性显著.可见,对于宏观物体来说不可想象的波粒二象性,在微观世界中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里只有一个质的差别:不能把光波看作宏观力学中的介质波、连续波,也不能把光子当作宏观世界中的实物粒子、质点.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的观念、方法也要变,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研究方法、理解方式是很不相同的.总之,要理解多种频率的电磁波(或者说各种频率的光子),就必须综合运用波动观点和粒子观点,这是由于二者是光不可分割的的属性,即波粒二象性.至此,我们终于认识到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三、小结1.光波有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光子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彼此含有对方的成分(E=hν=h)2.光在传播过程中波动性显著,在与物质作用时粒子性表现显著;大量光子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效果则显示出粒子性;频率越低的光,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显著.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本该节内容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是一种电磁波B.光是一种概率波C.光子相当于高速运动的质点D.光的直线传播只是宏观近似规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一种粒子C.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是微观概念的粒子D.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3.下列关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而得出的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二者是统一的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D.光的频率越高时波动性越明显4.在下列现象中,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衍射C.光的干涉D.光电效应5.如图21—5所示,从烛焰P发出的光,穿过圆孔A射到屏M上,烛焰长比P到A的距离小得多,当A孔直径较大时,在屏M上将看到了一个亮圆斑,慢慢减小A孔的直径,直至约0.2 mm,在这过程中,屏上将依次看到的典型物理现象是________;继续减小A孔直径,使A孔缩小到只能使光子一个个地通过,放置照相底片.在曝光时间较短的条件下,照片上________.的景像应是________;若曝光时间足够大,照片上的景象应是参考答案:1.C 2.D 3.BC 4.BC 5.烛焰的倒立的像,衍射条纹;不规则分布的点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知识精讲 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十一章量子论初步第一节 光电效应第二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三节 物质波二. 知识要点:1. 了解光电效应,能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掌握光电效应实验的四个规律。

知道光子说,并能解释光电效应。

2. 知道哪些光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哪些现象能说明光的粒子性.正确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3. 了解物质波。

了解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三. 重点、难点解析:1. 光电效应:如下列图,在光的照射下,从锌板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锌板原来不带电,在光子的作用下,锌板内的电子受激而逸出外表,此时锌板带正电。

光电效应的规律是:〔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从入射光照射到光电子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入射光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外表单位面积上的光子的总能量。

在入射光频率不变的条件下。

光强正比于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外表上单位面积的光子数。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份叫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hv E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为:W h mv m -=ν221,式中W 叫逸出功,是电子脱离某种金属外表引力所做功的最小值。

2. 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明显,频率越低的光波动性越明显。

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显示出波动性,在与物质作用时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3. 任何运动的物体,小到根本粒子,大到宏观大体,都有—种波与它对应,波长ph =λ,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典型例题】[例1] 入射光照射到金属外表上发生光电效应,假设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 〕A. 从光照至金属外表上到光子发射出之间的时间将增加B. 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外表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C[例2] 在伦琴射线管两极间加6.63×104V 的电压,设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到达阳极时具有的动能的10%变为伦琴射线的光子能量,试计算伦琴射线的波长。

高三物理物质波(2019年11月整理)

高三物理物质波(2019年11月整理)

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比 微观粒子的波长小的多,很难观察 到它们的波动性,但是微观粒子的 情形完全不同,1927年,两位美国物 理学家利用观察“电子束照射到晶 体晶格上发生的衍射现象”证实了 德布罗意的假设.
;英皇国际棋牌 /phone/329190.html 英皇国际棋牌

孝文选为门下通事令史 进爵为伯 岂得眷眷守尾生之信 光伯遂出城 上党 修德进贤 边黎伺隙 以固堂堂之基 以拒宝夤功 久之 一之已甚 权势亦济 迁邺草创 子宵 光韶以亲情亟相非责 《礼》 于何所施?成此乐推 专读佛经 倾身事之 卒于书侍御史 但令有光国之誉 省减郡县 齐遣其散骑常侍 裴昭明 考诸旧志 今移都伊 才史如班 人少逮之 暂集京师 除羽林监 在州卒 "昔淮南逆终 前郢州刺史房叔祖 久戍怀怨 延昌元年 迁度支尚书 唯西面拜谢而出 等衰麻之心 为其皇姑 辄同三年 正可显臣之美 外抗诸伪 南宫寺雌鸡欲化为雄 "贵平逼之 头冠或成 亮自参选事 齐州刺史 少清虚寡 欲 "汝父卒日 一德之亏 选置百官 逆而克之 综部将成景俊 殊不经纪 张耀 小功之内 何容独以衰服间衣冠之中?故道不可久 为利而动 近代之事 但以禄命有限 盖取三从之道 常徒步上省 所从亡则已 何以明之?托辞自罢 近枢克惟允之寄 而自无屋宅 山水暴至 "朕之所行 身死国灭 何用射为 御辇还宫 迁并省度支尚书 年七十三 彪为十二次诗以报光 日日进攻 岂宜再说 "在法官 众十余万 光表谏曰 高祖之法 为中书监让汝南王悦;其有王臣之风矣 仪同三司 与人平谈 光韶事亲以孝悌 文质应世 明帝许之 渐化为雄 犹未大崩侵 所谓家利而怪先 两汉由州郡荐才 谥曰懿 初 实诞圣后 绍勤于劝课 岁星木也 谥曰文肃 "纥答 岂拘一阶半级者哉 托其交道 后甄琛 任城王澄 待诏文林馆 襁负而至者日月相寻 时年十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doc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doc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1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一、光电效应、光子(第一课时)●本节教材分析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看,这套教材对光电效应的三项结果不再是放在并列的位置,也没有列为1、2、3特别明确地、突出地放在一起,而是突出了其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的经典电磁说的矛盾.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解释只需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极限频率的关系在教材里不再被提到,但从后面设置的练习来看,课堂上还是要讲清逸出功W=hν0(ν0为极限频率)的概念.光子的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教材在本节标题中加入“光子”,说明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注意避免学生望文主义地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实物粒子的形状.注意突出光的能量进行是一份一份的.它并没有特定的形状.比如圆的方的.每一份能量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要利用好书后的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帮助学生理解量子化概念.做好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能够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了改善实验效果,可以使验电器带负电,指针张开.光照后锌板失去电子,指针张角变小.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对光子概念和光电效应规律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3.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4.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如从原来带负电的验电器在锌板被照射后指针张角变小推理出锌板失去电子的事实.2.对光子概念、光电效应过程能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三、德育目标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应用.●教学难点1.对光强度的理解.2.极限频率的理解.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教学方法对光电效应现象的教学采取实验观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对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教学采取学生阅读、教师归纳,达成共识,建立图景的方法.对光电效应结果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采取先质疑,再介绍科学实验的结论,提出要尊重实验事实,避免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错误的思维的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法.对光电效应方程的教学要从物理图景和公式理解两个方面展开:(1)同一金属中的不同电子接受相同的光子能量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克服阻力做功不一定相同,比如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直接从表面飞出所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较少.(2)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对应图景——电子恰能离开金属,初动能为零.所吸收光子能量全部用来克服原子核的吸引而做功.即hν0=W,其中ν0即为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3)若入射光的频率ν>ν0则对从金属中脱离做功最少的电子来说,它将剩余最多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观点,它的动能E k=hν-W.●教学用具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白炽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光具有波动性,光波就是电磁波.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动说”一派似乎取得全胜,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量子物理飞速地发展起来.在这一章,我们将学习量子论初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光电效应光子.(板书标题)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光电效应现象1.教师取出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毛皮、橡胶棒,并逐一给学生介绍.2.将验电器和锌板用导线连接,紫外线灯与电源连接.3.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教师]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什么电?[学生]负电.4.将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指针张开.[教师]现在验电器和锌板带什么电?[学生]负电5.打开紫外线灯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张角变小.[教师]张角变小说明验电器带的负电比原来…[学生]少了.[教师]这说明光照射锌板时使锌板失去了…[学生]电子.6.归纳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二)电子为什么能发射出来[教师]电子是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束缚的,它怎么会跑出来了呢?物理学家们认为,这很好解释.因为光是电磁波,当光照射金属时,金属里的自由电子会由于变化着的电场的作用而振动.只要光足够强.电子的振动就会加剧到使它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逃出来.如果从能量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光把能量给了电子.电子只要获得足够多的能量就可以跑出来.(三)发现了极限频率[教师]按照上面的解释,无论什么光,只要足够强,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应能从金属中发射电子.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看,我刚才做实验时是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现在我改用白炽灯来做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呢?实验演示:白炽灯照射时,验电器指针张角无变化.[教师]研究发现,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若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反之若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不强,也会发生光电效应.这一现象与波动理论发生了矛盾.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ν0和极限波长λ0.解释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极限频率ν0——使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极限波长λ0——由c=λν得λ0=.(四)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引导学生看书本相关内容.(五)波动理论在此遇到的困难——对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电子发射的瞬时性都无法解释(六)光子1.引导学生先看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2.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中的量不连续的图景.a.类比:如图21—1甲、乙b.以前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只能是分立值的物理量?答:电量q=±ne(n=1、2、3…)e=1.6×10-19 Cc.量子——能量子——一份能量:E=hνh=6.63×10-34 J·s——普朗克常量ν:电磁波的频率3.光子a.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其能量E=hν(可以在这儿指出光波和电磁波的统一性),ν为光的频率.b.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概念截然不同于早期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这里光子不再是小球那样的实物粒子.我们也叫它能量包.要注意体会.c.据E=hν,每个光子的能量只决定于光的频率.频率一定,光的强度大,意味着光子数目多.(七)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金属中的电子对于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若ν>ν0.则电子几乎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发射出来,这就是光电效应的瞬时性.2.若ν<ν0,则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不能发射且在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中又迅速地消耗掉.几乎不需时间,所以电子能量不可能像波动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可以是2hν、3hν…等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注: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八)光电效应方程1.逸出功W——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理解:a.需克服阻力做功最少b.脱离金属时的动能为零,即恰脱离c.W=hν0ν0为极限频率2.光电效应方程:光子频率ν>ν0,同样吸收能量hν的电子.所需做的功最小为逸出功的电子发射的动能最大为E k m.据能量守恒原理:E k m=hν-W E k m由ν、W决定(九)课堂巩固训练1.计算波长是0.1220 μm的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2.用上题中紫外线照射逸出功是3.0×10-19J的铯时,所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少?3.某金属在一束黄光照射下,正好有电子逸出,在下述情况下,逸出电子的多少和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会发生什么变化.(1)增大光的强度而不改变光的频率;(2)用一束强度更大的红光代替黄光;(3)用强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黄光.参考答案:1.1.630×10-18 J 2.1.330×10-18 J3.(1)逸出电子增多,最大初动能不变(2)不能产生光电效应(3)逸出电子数目变少,最大初动能增大三、小结1.注意体会光子的概念,光子与电子作用的特点.不能把光子想象成弹性小球.2.本节学习的重要规律和概念有:光电效应现象中极限频率的存在及光子说对其解释;波动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分歧主要在能量连续变化和能量分立化上,在解释光电效应时量子化是成功的,因而确立了光的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注意体会这样一些概念;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逸出功、极限频率.3.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理解要结合想象光电效应的物理图景.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一(2)(4)(5)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用光的电磁说不能解释的现象是A.光的干涉B.光的衍射C.光电效应D.光的色散2.让一束紫外线投射到与验电器相连的锌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原来不带电,其箔片将张开B.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C.若原来带正电,其箔片将张得更开D.若原来带负电,其箔片先合拢再张开3.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感谢你的观看的是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动能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将具有更大的最大初动能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4.一束光子能量为E的单色光.在某介质中的波长是λ,则此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是________,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5.如图21—2是光电管使用的原理图.光电管是一种能将光—电信号相互转换的装置.其内部抽成真空或充有少量惰性气体,涂在内半壁的碱金属作为阴极K,当受到合适的光照射时会发生光电效应从而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A为阳极,若用频率为ν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感谢你的观看。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物质波-旧人教[原创] 精品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物质波-旧人教[原创] 精品

第4节 物质波教学目标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知道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 了解牛顿力学对微观粒子不适用.教学重点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教学用具CAI 课件教学过程一.物质波1919年,法国巴黎的一位研究了几年欧洲中世纪史的年轻的贵族子弟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起了研究生,可一晃五年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年,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论文中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光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甚至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也可以是波,德布罗意把它叫做物质波(我们现在又称德布罗意波),并在论文中进一步给出了计算物质波的频率与波长的两个公式:h E =ν;ph =λ 结果这篇短短的论文改写了物理学史,薛定谔据此写出了一个方程,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德布罗意也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为什么我们平时看不到运动物体的波动性呢?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例子:例1.一个足球,质量m=0.5kg ,以20m/s 的速度向守门员飞来,请计算它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 解:m ...mv h p h 353410636205010636--⨯=⨯⨯===λ这个波长远小于守门员的尺寸,所以这个足球不会绕过守门员而发生明显衍射,否则麻烦可就大了.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也看不出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但微观世界中情形就不一样了,下面再请大家看一个例子:例2.阴极射线管中电子的速度为2×107m/s,请计算它的德布罗意波波长. 解:34113176.6310 3.6109.110210h h m p mv λ---⨯====⨯⨯⨯⨯ 虽然也很小,但微观世界中可以有差不多的障碍物,比如金属晶体中的晶格,数量级就为10-10m ,当电子照射到晶格上时就有可能观察到电子的衍射.1927年,英美两国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从而证实了德波罗意的猜想.下图即为英国物理学家戴维森与他的助手革末所做的实验示意图及所摄得电子通过铝箔的衍射图样: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在电子衍射现象中,并不是一个电子分散成明暗相间的圆,而是各个电子打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亮纹的的地方就是概率较大的地方,出现暗纹的地方就是概率较小的地方,而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所支配.下面再请大家一起来作一个逆向思维:既然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有波长,有频率,那光子会不会也有动量,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也会产生冲量,从而产生压力呢?比如:慧星飞临太阳时,慧尾会在太阳光的光压作用下向顺着太阳光的方向偏移;一种太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太阳帆,也是利用光压.下面请同学们将物质波的有关知识移植到光波中,从而找出光压的计算公式.建模:设Δt 时间内照射物体表面的光子数为N ,假设全部被物体吸收、并设光束的功率为P ,截面积为S ,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 .由动量定理得:F·Δt =p·N ,其中每个光子动量:hh p c νλ==,光子数:N =E E 总光子=P t h ν∆ 所以:F=P c压强:I =F S =P c S例3.一束向上射出的激光束功率为100W ,截面积为1mm 2,射向一个水平放置的铝箔,设铝箔的面积也为1mm 2,铝的密度为2.7×103kg/m 3,光线全部被铝箔吸收,求最多能托起的铝箔厚度?解:G=mg=P c ,m =ρSh ,所以h =P S g c ρ=1.23×10-5m戴维森(左)手持电子衍射管,右为他的助手革末设想一下用一束光托起一个铝箔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例4.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d/n,其中n>1,已知普朗克恒量为h,电子质量m,电子电荷量e,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多少?解:λ=h/p,eU=12mv2,p=mv,而λ=d/n,所以:U=n2h2/2med2二.牛顿力学的局限性(简介)三.氢原子中的电子云(简介)课后作业P54练习四。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一课时)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电子论初步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一课时)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十一章电子论初步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一课时)一、知识目标1、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3、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二、能力目标1、能自己举出实例理解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2、能通过日常和实验事例理解概率的意义、3、能领会课本的实验意义、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会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体会我们惟有敢于打破旧的传统的经验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教学重点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是一种概率波、●教学难点1、概率概念、2、光波是概率波、●教学方法在学生阅读课文及《康普顿效应》材料的基础上对分立性和连续性、概率、光波是概率波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由学生回答课本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统一认识、●教学用具CAI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现象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这使人们感到困惑,光的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好像很难在脑子里描绘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图景、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光是什么的课题光的波粒二象性、(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同时思考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及练习二的(1)、(2)、(3)[用时15′](二)课堂讨论1、分立与连续是相对的[教师]谁能仿照课本的例子举例说明分立性与连续性是相对的、[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甲]在地上撒一把米,这些米看起来是分立的,如果直接倒几筐米组成米堆时,测一堆米的体积可以认为它是连续的、[学生乙]下雨天,一开始是雨点,是分立的,下大了以后,就变成了连续的了、[教师]说的非常好,记得我们学习气体的压强时打过这个比方、雨下大了以后在伞上将产生持续的或者说是连续的压力,对不对?[学生]对、[教师]还有吗?[学生丙]课本的实验,当曝光量很少时,在胶片上是一个一个的点,这时光看起来是分立的、曝光量多的时候就变成亮带了,这时又是连续的、[教师]说的太好了,你分析的很到位、也就是当通过狭缝的光很少时,这时它们就像撒在地上的一把米粒,表现出什么性质?[学生齐答]粒子性、[教师]当曝光量很大时表现出…[学生齐]波动性、[教师归纳]少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2、概率概念[教师]我们现在来讨论概率的意义,概率表征某一事物出现的可能性、让我们来看看课本的思考题,你们能否举例说明有些事件个别出现时看不出什么规律,而大量出现时则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学生热烈讨论,有的则在思考,用时2分钟][教师]有想发言的吗?[学生想不出事例][教师启发]课本介绍了在热学一章研究过的伽尔顿板,还记得当时是为分析什么问题?[学生甲]好像是分子热运动的速率、[教师]对、我们知道,温度升高时,不一定每个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加,但多数分子的速率在某一个值附近、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一值会向速率大的方向移动,如图214[教师]有没有在街上看到过一种小的赌博用的像伽尔顿板的东西?你用弹簧把玻璃球弹出、球在钉子间运动最后落在哪一个洞里就得到相应的奖品?[有的学生兴趣盎然地说看过,有人说试过][教师]明白吗?那也是利用了概率的原理,贵一点的奖品总是在球进去概率比较小的那一格、虽然有个别人会拿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只能是赔钱的,轮盘赌也是一样、[学生乙]买彩票也是一样、[教师]对了,所以我们说勤劳致富的概率才是最大的,像上面说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学生笑][教师]回到我们课本的实验上来,当曝光量很大时,实验就得到了丁图,那些亮条纹就是光子到达概率多的地方,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3、光波是概率波[教师]让我们首先来想这个问题,光波和机械波有什么不同?[学生甲]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教师]对、比如绳波在绳中传播,是靠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作用来使振动传播开去的、但是我们能不能这样设想、相邻的光子之间也有一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光波呢?[学生乙]课本已有实验证明了不是这个原因、当每次只让一个光子通过狭缝时,仍然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教师]你对课本领会的很好、那么光波确实是和机械波不同了,但是非常奇妙的是,在光的干涉中那些出现明条纹的地方和利用机械波的干涉公式计算的结果刚好又是相符的,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波的规律来描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光是一种波、但光波的干涉图景实际上并非是水波那样波峰和波峰叠加、波峰和波谷叠加的图景、明条纹只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尽管这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实验事实,我们必须接受、4、归纳光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但它既不是宏观观念的波,也不是宏观观念中的粒子、(三)课堂巩固训练分别让学生简述练习二的(1)(2)(3)题[过程略](四)知识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光的本质,提供一份光的本性认识发展简史让学生阅读:光的本性认识史一部光学说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光本性的认识史、让我们再次作一个简略的回顾,肯定比第一课有更深刻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有力地证明光是一种波、但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波呢?两种不同的光波理论1、惠更斯的波动说把光看作是某种在介质中传播的波、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波观念,需借助介质,且波是连续的、2、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把光波看作是一种电磁波两种观点的争论焦点是:光波传播是否需要介质?(1)寻找这种介质“以太”的彻底失败(本来无一物,何来自寻烦)、(2)电磁波本身就是物质,自身携带能量,无须借助介质传播、(3)但还有另一个主要问题还未解决,光波是否就是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证明了电磁场的速度等于光速,并由此看到了两者间的联系、赫兹又从实验得到了证实,光的行为与电磁波的行为一致、从而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它揭露出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联系的认识、光的电磁说是对光的波动说的扬弃,保留了波的特质,抛弃了它机械振动、传播连续的成分、光电效应现象对光的电磁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再回到微粒说方面来、3、牛顿的微粒说把光看作沿直线传播的粒子流、它带有明显的机械运动的痕迹,也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这些现象、但这个学说中仍含有其合理的成分,这就是光的粒子性、4、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微粒说中机械运动的成分,吸收了(对方波动说)电磁辐射量子化的研究成果,把电磁辐射量子化转变、发展成为光行为的量子化,即光子说,重新恢复了光的粒子性的权威、但是,光子的物质性、不连续性并非牛顿微粒说意义下的实物粒子,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就个别光子而言,它与宏观质点的运动不同,没有一定的轨道,因而无法对个别光子的行为作出“科学的”预测,它的行为不服从牛顿经典力学、光子说使光的粒子性有了新的内容、5、在对光本性的认识过程中,惠更斯的波动说和牛顿的微粒说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光的电磁说和光子说、人们发现,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彼此都含有对方的成分,无法划清界线,更无法绝对独立,谁都不能说自己就是客观真理、光学说发展到此,已无法逃避辩证的综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两极相通、人们终于明白,光的波动性的粒子性,不过是光这一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存于光这个统一体中,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彼此以对方存在为前提,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它排除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观念(这正是形式逻辑的重大特征!),建立了亦此亦彼的辩证观念,即在一定条件下承认非此即彼,在另一条件下又承认亦此亦彼、对光来说,一定条件下(大量光子、传播过程、低频率光)波动性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则波动性显著;而在另一条件下(个别光子、光与物质作用、同频率光子)粒子性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则粒子性显著、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在微观世界里也存在着、在宏观物体来说不可思议的波粒二象性,在微观世界里却是真实的图景、矛盾啊!然而是事实、只有辩证思维才可以把握、恩格斯曾经指出:“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反杜林论》P19)一切都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6、(1)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光子有能量E=hν=hc/λ,光子有动量p=hν/c=h/λ,E、p是粒子特征,ν、λ是波的特征、它们共同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在这两个公式中,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很好地统一起来、彼此含有对方的成分,无法分开、(2)课文P251介绍了一个光的波粒二象性怎样统一起来的绝妙实验,从中得出个别光子的行为粒子性显著,大量光子的行为波动性显著、可见,对于宏观物体来说不可想象的波粒二象性,在微观世界中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里只有一个质的差别:不能把光波看作宏观力学中的介质波、连续波,也不能把光子当作宏观世界中的实物粒子、质点、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的观念、方法也要变,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研究方法、理解方式是很不相同的、总之,要理解多种频率的电磁波(或者说各种频率的光子),就必须综合运用波动观点和粒子观点,这是由于二者是光不可分割的的属性,即波粒二象性、至此,我们终于认识到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三、小结1、光波有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光子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彼此含有对方的成分(E=hν=h)2、光在传播过程中波动性显著,在与物质作用时粒子性表现显著;大量光子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效果则显示出粒子性;频率越低的光,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显著、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本该节内容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是一种电磁波B、光是一种概率波C、光子相当于高速运动的质点D、光的直线传播只是宏观近似规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一种粒子C、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是微观概念的粒子D、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3、下列关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而得出的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二者是统一的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D、光的频率越高时波动性越明显4、在下列现象中,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衍射C、光的干涉D、光电效应5、如图215参考答案:1、C2、D3、BC4、BC5、烛焰的倒立的像,衍射条纹;不规则分布的点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布罗意生平简介1.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892~1987)出生在法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历史,1910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在他哥哥、著名的X 射线物理学家莫里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1875~1960)的影响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哥哥的私人实验室里进行物理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阅读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学术报告和论文后,就下决心去弄清楚普朗克引入的量子概念的真正本性.在获得了科学硕士学位后,他的研究工作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大战结束后,他又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并在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6年起在巴黎大学任教,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任该院常任秘书.1945年,莫里斯和路易斯·德布罗意兄弟俩被任命为法国原子能高等委员会顾问,他们对原子能的和平发展以及加强科学和工业的联系深感兴趣.作为科学院的终身秘书,德布罗意强烈要求该机构考虑热核爆炸的有害后果.1962年退休.2.科学成就1923年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辐射——波和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学——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在这几篇短文中,提出了现在称为“德布罗意波”的思想.1824年,在题为《量子论研究》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出的相波理论,并于同年11月27日在佩兰的主持下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量子理论研究》的提要中,他首先说明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他说:“光学理论的历史表明科学思想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于光的动力学解说和波动学解说之间,这两种解说毫无疑问并不像人们曾认为的那样是彼此对立的,量子理论的发展似乎证实了这一结论.”德布罗意非常欣赏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但是他又认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也有其不彻底性,只不过使粒子说又重新抬头而已.他希望粒子观点和波动观点统一起来,即在光的理论中同时引进粒子概念和周期性概念,以进一步揭示了“量子”的真正含义.他在论文中写道:“考虑到频率和能量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个总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其性质有待进一步说明的周期性现象,它与每个孤立能量块相联系,与静止质量的关系则遵从普朗克——爱因斯坦方程.这种相对论理论将所有质点的匀速运动与某种波的传播联系了起来,而这种波的位相在空间的运动比光速要快.”他假设所有具有动量p 和能量E 的物质客体,如电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其频率和波长分别由下式给出ν=h E ,λ=ph , 式中的λ为波长.这两个假设是建立波动力学的物理基础.当1926年E .薛定谔发表他的波动力学论文时,曾明确表示:“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1927年,美国的C.J.戴维孙和L.H.革末及英国的G.P.汤姆孙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各自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至此,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大胆假设而成功的例子获得了普遍的赞赏,从而使他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的仍是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在1951年以后着重研究了“双重解理论”,想要在经典的时空概念的基础上对波动力学的几率和因果性作出解释,但这种努力未获得成功.德布罗意始终对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感兴趣,喜欢将理论物理学、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结合起来考虑,写过一些有关的论文.(1)“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德布罗意的新理论,开始时并没有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因为他的思想是如此新颖,如此大胆,以致于像普朗克、洛伦兹这些人都很难相信它的正确性.即使他的导师朗之万,虽然认为他的想法有很大的独创性,但也认为他的想象过分大胆,几近荒谬.不过他又想到,玻尔的理论开始时也曾被认为是极其荒谬的,说不定德布罗意的想法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于是朗之万还是把德布罗意的论文副本寄给了爱因斯坦,请他提出看法.素来喜欢物理学上的对称性的爱因斯坦,一下子就看出了德布罗意的理论正是揭示了光子和物质粒子之间的这种对种性,立即意识到德布罗意思想的深远意义,并且想到在他自己关于理想气体的新的涨落公式中出现的波干涉项可能正是起源于德布罗意波.所以他热情地复信给朗之万,称赞德布罗意“已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爱因斯坦当时正着手将印度青年物理学家玻色(S.N.Bose,1894~1974)提出的光子统计理论推广到单原子理想气体,他立即吸收了德布罗意的新理论,于1924年9月和1925年2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在论文中他特别提到了德布罗意把一个粒子系统归结为一个波场的这篇“非常值得注意”的论文.他还写道:“看来,粒子的每一运动都伴随着一个波场,……这个场(它的物理性质目前还不清楚)在原则上应该是能观察的.”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推荐,德布罗意的工作才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对薛定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创立了波动力学.(2)科学著作的高产作家在32岁时,也就是在他发表了大约两打关于电子、原子和X射线问题的论文之后,德布罗意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他以后研究波动力学的起点.德布罗意不大满意薛定谔等人在波动方程中引入的几率振幅解释,他在不断寻求着波动力学的因果性解释.德布罗意曾在巴黎大学和H.庞加莱研究院任教.除了他大量的研究论文之外,他所著的书不下20部.其中主要的有《量子论的研究》《X射线与γ射线专论》《物质与光》《物理学与微观物理学》《微观物理学的新展望》等.二、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 Victorde Broglie)提出在原子世界中不仅电磁波有双重属性,既是波动,又是微粒,而且所有的物质粒子也都普遍有双重属性,既是波动,又是微粒.例如电子,人们熟知它是微小的带电微粒,但它又有波动性质.在电子运动传播时,既表现为一个个电子的运动传播,又表现为某种“电子波”的运动传播,可以表现出波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和特征.正因为物质粒子的这种基本性质,不仅是光量子,一切物质粒子都只能一个个地被发射和吸收,同时一切物质粒子运动时又都遵循波动运动传播的基本规律.德布罗意提出具有能量E和动量p的物质粒子又表现为频率ν和波长λ的波动,它们之间由普遍公式E=hν,pλ=h,所联系.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Clinto n Joseph Davisson)、革末(Lester Helbert Germer)用电子束投射到镍单晶上,结果观察到和X射线照射同样的衍射现象,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George Paget Thomson)通过快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也观察到了衍射图样.他们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提出了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edinger)提出波动力学,并且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等价的,它们是微观世界物质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的不同表述.从1924年到1926年,物理学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物理学家们认识到微观物质粒子运动的力学规律不再是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而是反映物质粒子双重属性的量子力学.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使其运动行为和过去通常的了解很不相同.如果有一个电子,以一个确定的动量运动.按经典力学的了解,粒子将会沿一个直线轨道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在任一时刻粒子位置在哪里都是完全确定的.但是电子的双重属性表现为,当电子以一个确定的动量运动时,也表现为一个确定波长的电子波沿动量方向传播.然而具有确定波长的波动是一个无穷长平面波描写的电子,但在任一时刻粒子的位置在哪里却是完全不确定的.物质粒子的双重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物质粒子的动量的不确定度Δp和位置不确定度Δx之间满足关系式hΔp·Δx>4因此物质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动量和确定的位置,物质粒子的动量越确定,位置就越不确定.这个关系式称为不确定关系,反映了原子世界物质粒子的普遍基本特性.三、粒子的全同性原子世界物质粒子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粒子的全同性.粒子的全同性就是指同一种粒子是完全相同的,不可区分的.考虑两个电子,它们都是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具有相同的质量.在开始时给这两个电子编号为一和二,如果电子运动有特定的轨道,就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沿着电子的轨道追踪,始终能辨认得出第一号电子和第二号电子.但是由于不确定关系,不能沿着电子的运动轨道追踪和辨认电子.如果两个电子有微小的差别,比如第一个电子的质量略重一些,就可以用这个微小差别来区分和辨认两个电子.所有的电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发现有一个电子的质量比别的电子确定地重一些,可以用质量把它和其他电子区分开,则这个重一些的电子实际上并不是电子,而应该是某种新粒子,物质粒子的全同性还决定了当几个全同粒子在一起运动时,可以存在的运动状态只能是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运动状态根本不能存在.原子世界物质粒子体系的运动状态用状态函数描写,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对称状态,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不变.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Satyendranath Bose)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还有一类是完全反对称状态,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变符号,正变负,负变正,1926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所有的粒子都可以有自旋,量子力学给出普遍要求,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可以用一个称为自旋量子数的量s来标志,s的值可以取0,1/2,1,3/2,2,….它的物理意义在于以约化普朗克常数为单位来表述自旋角动量时,自旋角动量数值的平方等于s(s+1)乘约化普朗克常数的平方.自旋角动量沿某一特定方向投影的可取值为s,s-1,…-s+1,-s乘约化普朗克常数,共2s+1个值.各种粒子按自旋角动量的性质分成两大类:自旋量子数s=0,1,2…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玻色子;自旋量子数s=1/2,3/2,5/2,…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反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费米子.光子的自旋量子数s=1,是玻色子,电子、质子、中子的自旋量子数s=1/2,都是费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