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高校就业援助机制
五类群体就业帮扶方案
五类群体就业帮扶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面临的一个难题。
尤其对五类群体包括残疾人、困难家庭、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来说尤为严峻。
这些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应对措施,为他们提供帮扶和支持。
本文将就五类群体提供一些帮扶方案。
1. 残疾人就业帮扶方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在就业领域遇到可以说是独特的难题。
对策之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此外,对于已经就业的残疾人,可以设立相关的门户网站,将失业残疾人的信息收集到一起,提高企业和残疾人互通的机会。
另外,社会也应尽力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倡导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消除普遍存在的认为残疾人“不能做”,“不适合所施工种”的观念。
2. 困难家庭就业帮扶方案针对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政府可通过多种手段提供扶持和支持。
政府可通过设置特殊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帮助困难家庭指导创业过程,提高就业成功率。
同时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动员和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在资金扶持上多给予特殊群体优惠政策,鼓励困难家庭创业。
十分注重企业劳动的转移和转岗学习、再培训的机会,也是一种有效地解决困难家庭就业困境的措施。
3. 退役军人就业帮扶方案退役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家卫国英雄,他们的再就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政府可针对退役军人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对他们的优先就业,确保其特殊待遇和就业权益。
同时,也需要在就业场所创造一个更适应退役军人就业的环境,例如建立更多的招聘会,让退役军人有机会更好的了解工作和就业信息。
另外,可以设立特殊的军人转业指导中心,为退役军人显现出更多的就业前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农民工就业帮扶方案农民工是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群体。
政府可通过设立农民工就业信息中心,协调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劳动力的市场透明度。
另外,为了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转换和成长的支持,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有偿的实习机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让这些有潜力的劳动力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职业梦想。
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实施方案
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实施方案以我省区域内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城乡未就业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更好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坚持就业优先、创业为荣,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和效益,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让残疾人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2022—2024年全省共实现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就业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推动形成理解、支持、参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气氛。
一、实施残疾人组织助残就业行动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扶残助残社会组织和残疾人就业创业带头人等作用,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广泛社会影响、品牌化的残疾人组织助残就业服务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辐射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
总结不同类别残疾人就业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广中国盲人协会“心光绽放”、聋人协会“天籁之家”、肢残人协会“美丽工坊”、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蜗牛之翼”、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手拉手社区康复就业”等残疾人组织助残就业服务工程,实施“陇原千企万人助残就业计划”工程,打造我省残疾人文创基地和残疾妇女“美丽工坊”等品牌。
鼓励支持有一定基础的残疾人参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以帮扶残疾人就业为主题的公益慈善工程和活动。
二、实施就业困难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健全“基本就业服务援助+专项就业政策援助+困难残疾人就业援助+急难就业援助”的“四位一体”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率。
各市州残联要做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劳动工程调配工作。
有条件的地区要在辅助性就业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残疾人就业辅导员。
统筹“残疾人之家”、残疾人托养机构、残疾人职业康复机构服务功能,发挥街道、社区、残疾人亲友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各方作用,推动辅助性就业加快开展。
对符合就业援助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建立工作台账,组织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一、总则(一)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依托东河劳动保障所,以“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为对象,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地提供:岗位推荐、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就业优惠政策相关手续的办理、就业托底安置以及其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各项援助措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二)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三)就业困难人员的登记。
劳动保障站在实施失业人员动态管理的过程中,每月向申请再就业援助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确认其接受再就业援助的意愿并掌握基本情况,实施专项管理和服务。
劳动保障事务所为申请就业援助的就业困难人员登记造册、建立再就业援助个人台帐,实行综合职业素质测评,制订就业援助方案。
二、就业援助的原则(四)、坚持“立足日常、突出个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就业援助的项目(五)开展日常援助活动。
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政策培训或职业指导;向就业困难人员推荐两次就业岗位;对有培训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
(六)实施重点援助项目。
在日常援助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针对个人就业难点的援助方案,在一定时期内循序渐进地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求职技巧和短期职业经历训练、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等多层次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逐步提高就业能力。
(七)进行就业“托底”安置。
凡经过3个月的日常和重点援助,推荐就业岗位达到5次以上仍未再就业,经职业素质测评确属就业困难且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安排进入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需要进行就业“托底”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应填写《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托底”安置申请认定表》,由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进行调查核实。
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
府、 社会和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 亟待解决 、 不容忽视 。
一
当前 , 社会 、 政府 以及各 高校 对 大学 生就业 援助多 以经 济
、
就 业 援 助 的 内涵
援 助和政策 援助为主, 例如, 给家庭 经济困难毕业生提 供求 职
补助 、 设 立公益性 岗位和开展就业技 能培训以及将 未就业大 学
落实十八大精神, 重点抓政策 推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 援 助拉 动就 业和机制联动, 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
业。 但是 , 目 前 就业援助制度 尚不健全, 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 。
1 . 政 府援 助 缺 乏 时效 性
为普遍现象 。 [ 2 大学生 的实践技能缺乏 、 职业 规划意识缺乏 , 已 经成为大学生求职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纳入失业体系等 , 这种援助方式较 为单一 , 服务范围较窄 , 没 有照顾到不同类 型学生 的不同特点。
3 . 就 业援 助对 象较 为狭 隘
目前施行就业援助仅仅针对家庭经济 困难或者残疾学生 ,
对他们提供就业 帮扶 。 大学生就业援 助的对象 应该是就业 困难
是对部分有就业 困难 的毕业 生提 供的相关帮扶 措施 , 帮助就业 困难毕业 生成功就业 。目前 , 我们所提及 的就业援 助大部分 是
目前,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多为 “ 说教式”、“ 灌输式 ” 的 课 堂教学方 法, 缺乏个性 , 不能充分 调动学 生们的积极性, 缺乏 个 性化 的指导和分析。 针对创业方面的教育也处于探 索阶段 , 创
业指导教师不够专业 , 创业带 动就 业的机制 尚未形成 。
援 助这一概念 , 已经成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 的重要关键词 。 l l 党
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与实施方案
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与实施方案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为了促进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和平等权益,各国都纷纷实施了各种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并分析其对残疾人群体的影响和作用。
一、法律保障方面在残疾人就业领域,各国普遍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
通过立法,确保残疾人享有与非残疾人平等的就业机会,并且禁止任何歧视残疾人的行为。
此外,还规定了企业应有的责任,要求企业提供适合残疾人工作的机会,以及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二、雇佣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难题,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雇主招聘和培训残疾人员工。
这些政策包括减免社会保险费、税收优惠等。
例如,某国就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专项基金,通过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薪资补贴来鼓励他们雇佣残疾人。
这些优惠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竞争力,各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
这些项目旨在帮助残疾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证书。
此外,还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这些培训和帮助,残疾人能够提高就业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社会支持服务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一些国家提供了各种社会支持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就业援助、心理辅导、工作适应培训等。
通过这些服务,残疾人可以获得适当的帮助,解决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康复设施和辅助器具,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这些社会支持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五、宣传教育与意识改变除了政策和实施方案之外,残疾人就业还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和意识改变。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社会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题目: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崔建东山东省滨州市烟草公司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工作压力继续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本文基于对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从残疾人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探讨了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引导残疾人大学生尽快走向工作岗位。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更体现着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群体,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残疾人大学生改善生活状况、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有利于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教育投资,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为更好的做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有必要在新的环境里进一步深化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探索就业指导新思路、完善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及就业特点1.1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口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占残疾人口的1.13%。
可见具有高学历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比例低,人数不多。
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
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简介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是为了促进残疾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研究和生活的一项支持政策。
该制度旨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以确保残疾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学校教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实施步骤以下是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的实施步骤:1. 申请程序:- 残疾学生需要向学校的特殊教育办公室提交随班就读申请。
- 申请材料包括学生的残疾证明以及相关的医疗文件。
2. 需求评估:- 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将组织专业人员对残疾学生的个别需求进行评估。
-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学生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需要的支持和资源。
3. 支持方案制定:- 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 支持方案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研究辅助工具、家庭协助、学术辅导等。
4. 帮扶措施实施:- 学校将提供必要的帮扶措施,确保残疾学生能够顺利随班就读。
- 学校教职员工将积极协助残疾学生解决在研究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 定期评估:- 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将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 如果需要,支持方案将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帮扶制度的好处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的实施将带来以下好处:- 促进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残疾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参与研究,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 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专业支持和资源的残疾学生会增强自信,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 促进社会共融: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注,促进残疾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友善交往。
总结大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帮扶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残疾学生平等参与大学教育的政策。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资源,该制度将帮助残疾学生克服困难,实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目标。
同时,它也将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了解,促进社会共融的发展。
浅谈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有效帮扶这些群体,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问题分析1、帮扶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目前的就业帮扶政策主要以发放失业保险金、提供职业培训和岗位推荐等为主,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些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残疾人、长期失业者、退役军人等。
2、帮扶措施缺乏个性化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但目前的帮扶措施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
例如,对于年龄较大的失业者,由于其技能和体力可能难以适应某些岗位的需求,单纯的技能培训可能无法解决其就业问题。
3、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的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职业介绍信息不准确、岗位匹配不精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就业困难群体在寻找工作时可能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
三、对策建议1、完善帮扶政策,提高政策覆盖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帮扶政策,提高政策的覆盖面。
例如,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失业保险制度,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失业保险金;为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帮扶措施,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退役军人创业扶持等。
2、加强个性化帮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
例如,对于年龄较大的失业者,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对于长期失业者,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服务等。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例如,可以建立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准确的职业介绍信息和岗位匹配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
四、结论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大学毕业生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更多就业帮扶的问题。
这些特殊群体可能是身体残疾、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或特殊职业等,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面临更多的就业障碍。
本文将就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现状1. 身体残疾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往往面临就业机会少、用人单位担心用工风险大等问题。
根据中国残联发布的数据,全国残疾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远低于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地理区域的差异导致一些残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压力,有些地方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缺乏相应的帮扶措施。
2. 贫困家庭毕业生来自贫困家庭的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常常缺乏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源。
贫困地区的毕业生通常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区域发展水平,造成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较少,甚至有些人无法获得合适的工作。
3. 少数民族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他们可能受到身份的歧视和政策的限制,导致就业机会有限。
有些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往往面临更多的就业挑战,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就业市场。
4. 特殊职业毕业生特殊职业毕业生包括农民工子女、军队转业、艺术专业、体育专业等,他们的就业困难主要来自于就业途径的狭窄和就业环境的复杂。
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就业问题,军队转业人员由于专业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1. 就业障碍多、机会少特殊群体毕业生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面临的就业障碍更多、就业机会较少,很容易陷入就业困境。
2. 就业帮扶措施不足有关部门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措施不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社会认知偏见社会对特殊群体存在认知偏见,对其就业能力和贡献价值存在怀疑和排斥,造成了就业机会的局限和就业环境的恶化。
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帮扶机制方案
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帮扶机制方案一、制定帮扶政策针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制定具体的帮扶政策,明确帮扶对象、帮扶标准和帮扶措施。
政策应包括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企业参与、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
二、建立帮扶档案为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每位困难学生建立帮扶档案。
档案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技能水平、帮扶需求等内容,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
三、开展就业指导针对困难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
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施技能培训针对困难学生的技能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五、促进企业参与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
同时,政府可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奖励。
六、加强心理辅导针对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
七、完善奖励机制为激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帮扶工作,完善奖励机制。
对在就业帮扶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作用,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实现就业。
八、持续跟踪评估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进行持续跟踪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表现。
根据评估结果,对帮扶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帮扶效果的最大化。
九、调整优化方案根据实际帮扶情况和效果评估结果,对帮扶机制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优化。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活 环境 和教 育 条件 相 对 落 后 , 课 外 辅 导 、 业 素 质 教 在 专
和家庭 的原 因, 有学校 环境及 自身 的原 因。根 据 这 也 类学生群体特殊 性形成原 因, 以将他们 大体 分为几 可 类: 经济困难群体 、 心理性格 障碍群体 、 理缺陷群体 、 生
项重要课题 , 不容忽视 。
一
需 的各种入 门费 、 费、 路 住宿 费 、 包装 费等大 大增加 了
贫 困生择业 的负担 , 进一 步束缚 了贫 困毕业 生择业 的
、
高校 特殊 群体毕 业 生的界 定与 分类
所谓特殊群体 , 是指具有 比较鲜 明的群体特征 , 容 易 区分于其他组 织 , 他们有着共 同的利 益需 求 , 面临类 似的困惑。特殊群体毕业生是一个与正 常群 体毕业生
济状况 、 社会地 位 、 权益 实现 、 育资源 和机会 的 占有 教
与获得 、 竞争能力 、 自身素质等方面处 于相对不利 或 比
较 劣 势地 位 的学 生 人 群 。 高校 特 殊 群 体 毕 业 生 之 所 以特 殊 , 有 社 会 、 济 既 经
就业信 息 , 困生因此失去 了很多就业 信息 , 贫 也就失去
比较 得 出 的相 对 概 念 , 指 由于 先 天 或 后 天 原 因 , 经 是 在
手脚 , 也就 使得 他 们本 已困难 的就业 局 面更 是艰 难 。 贫 困毕业生大多来 自“ 、 、 、 、 ” 区的农 村 , 老 少 边 山 贫 地
或来 自城市下 岗职工家 庭或 多子女 家庭及 单亲家 庭 , 他们的社会经济地 位相 对低 下 , 社会 资源 占有 量 明显 缺乏 , 家庭为困难毕业 生提供 的就业 信息很少 , 尤其 是 来 自老 、 、 地区的家庭几 乎没有 给子女提供有效 的 边 少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24.06.12•【文号】•【施行日期】2024.06.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组织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国办发〔2023〕11号)、《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民发〔2022〕57号)等部署要求,现就做好2024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如下:一、推动社会组织助力拓展就业新空间。
各地要引导动员社会组织持续拓展服务空间,挖掘就业需求,进一步稳住存量岗位、扩大增量规模。
支持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积极引入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慈善项目和资金,助力基层民生保障,带动开发相应岗位。
推动专业性社会组织巩固拓展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救助、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服务空间,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见习岗位。
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政策落地与项目实施,引导社会组织开发与承接服务相适应的就业岗位。
指导社会组织结合发展需求设置见习岗位,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申报就业见习基地,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
二、推动社会组织扩大就业资源对接。
各地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联系会员、企业、高校和专业人员的独特优势,创新就业资源对接服务模式,搭建和完善就业对接服务平台。
特别是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发挥分布各行各业的优势,主动收集发布行业就业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是指针对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水平较低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而设立的一项帮助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帮助,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稳定和生活幸福。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面向就业困难学生的专项招聘计划、实习机会以及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规划。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低保、助学金等救助标准,并鼓励企业招聘就业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福利待遇。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就业机会。
社会各方也可以通过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兼职、义工等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积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
同时,社会各方也应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情绪。
总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的建立旨在为那些处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幸福。
这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共同落实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帮扶服务。
- 1 -。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吕淑惠来源:《大学教育》2017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不断完善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下,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健全大学生相比,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人很大帮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现实中残疾人大学生要实现真正就业难度依然很大。
帮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是就业,文章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86-0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残疾人大学生由其生理障碍带来的困难及其独特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使其职业发展道路往往比健全人大学生更为曲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人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和生活品质提升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1]。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已走过30年,每年全国平均有约8000名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和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虽然给予了残疾人很多关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残联也积极协调,但现实中残疾人大学生要实现真正就业难度依然很大。
一、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一)2013-2015年某残疾人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二)上述表格数据分析1.数据显示,残疾人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发展态势好,就业率逐年提升。
但用人单位真正与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比率不高,仅占10%左右。
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季被迫根据学校和家长的就业要求,草草找单位开具用工证明,但单位真正接收残疾人的不多。
2.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升学率不高,一般都是专升本。
主要因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只有近30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残疾人单考单招硕士点仅有北京联合大学1所且只招收盲生。
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方案
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方案
一、就业指导
1.为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建议和指导。
2. 针对不同专业和行业,开展相关的就业培训,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3. 把握各个行业的就业方向,及时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职位。
4. 可以通过职业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制定符合自己条件的职业规划。
二、就业推荐
1. 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援助。
2. 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职位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3. 帮助学生解决招聘时遇到的问题,例如简历头像选择,应聘时的穿衣搭配等等。
三、就业补贴
1. 对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适当提供就业补助,包括求职路费、职业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支持。
2. 针对毕业后难以立足的学生,可提供一定时间的奖学金或生活 subsidies,帮助他们渡过涉水期。
以上就是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方案,应该全面制定总的情况来考虑,以便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务必“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最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指出:要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1 我国现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要政策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出台很多政策解决高校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从2006年开始,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
1.2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责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规定,各地纷纷推出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地方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其他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就业工作。
1.3各级机构落实援助政策为了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各级机构采取各种措施,落实援助政策。
例如,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
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进行重点的帮扶。
1.4各省、市因地制宜实施援助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各省、市实施援助的措施也各不一样。
上海市为了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做出了“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
残障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析
高教论坛残障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析邹山丹(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我国现有残疾人826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残疾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约94万,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13%。
残疾人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据2006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前后有5134人和7781人残障人士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或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后与健全人一样有了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及其他因素,残障大学生的就业仍困难重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障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更需要引起关注。
解决好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对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社会表现1.1教育排斥。
残疾人歧视问题自古就有,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残疾人常会遭到嘲讽、歧视乃至遗弃,残疾人歧视的观念在社会中早已经根深蒂固。
由于残疾人生理有缺陷、有疾病症状或综合症的儿童,他们不具备接受教育的身体条件。
正是因为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只认识到了身体缺陷,而且是部分的)残疾人被排除在社会之外,被视为无用之人。
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残疾人歧视问题,但在教育、就业、住房、交通等方面依然被排斥在外。
1.2用人单位排斥。
残疾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后,拥有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劳动力水平。
但是,由于个人的生理缺陷,他们在劳动力市场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并处于劣势地位。
而用人单位拥有招聘的绝对话语权,导致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大学生二者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残疾人大学生很容易被排斥在就业机会之外。
一些企业和单位歧视残疾人,更多的企业与单位则是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对残疾人就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所以有些单位宁可交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职工。
三类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三类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三类学生”(残疾人,贫困生和农村留守儿童)是就业中最为薄弱的群体之一。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三类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残疾人就业帮扶计划残疾人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因为他们的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而很多职位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而无法胜任。
国家就此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帮扶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2.对雇用残疾人的企业进行财政扶持,鼓励企业雇用残疾人;3.减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学费等费用;4.为残疾人提供岗位适应性改造服务,使残疾人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
贫困生就业帮扶计划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在就业找工作方面比其他学生困难,因此,国家出台了贫困生就业帮扶计划,旨在帮助贫困生通往成功。
具体措施如下:1.提供专门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2.提供创业政策扶持,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3.减轻贫困生寻找工作中的经济负担,提供租房补贴等资金帮助;4.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贫困生积极就业。
农村留守儿童就业帮扶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严重的家庭寂寞感、习惯性孤立感和不尊重的身份感成为影响今后工作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国家出台了农村留守儿童就业帮扶计划,为他们打开就业之路提供了支持。
具体计划如下:1.改善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2.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学徒制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3.建立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创业资金支持;4.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康复,采取措施提高融入社会的跨越能力。
结论三类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的出台,为残疾人、贫困生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加平等,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保障。
这些帮助不仅仅体现了政府的温暖,更为这些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兰州市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申请就业援助流程
兰州市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申请就业援助流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
兰州市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
压力和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兰州市实施了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
毕业生就业援助政策。
以下是兰州市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申请就业
援助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了解政策
第二步,确认自身情况
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要确认自己是否
符合兰州市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政策的条件。
通常,特困
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以下情况可以申请就业援助:来自低保家庭、残
疾家庭、单亲家庭或父母失业困难家庭;家庭困难,无法参加自费就业培训;毕业三年内,没有就业或即将失业。
第三步,准备材料
第四步,填写申请表格
第五步,提交申请材料
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填写完申请表格后,需要将所有申请材
料和填写完毕的表格一起提交给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
局等相关职能部门。
通常,可以通过邮寄、快递或亲自前往所在区县的相
关部门进行提交。
第六步,等待审核
第七步,获得就业援助
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如果符合就业援助政策的条件,将获得相关的就业援助措施。
最后,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所获得的就业援助,积极参加培训和就业指导,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争取很快就业并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同时,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应该时刻关注就业政策的变动,及时了解新的就业援助政策和机会,为自己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大学生高校就业援助机制研究【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残疾人就业是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改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础。
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残疾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残疾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层次较低没有根本性转变。
在形势下,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工作理论和机制。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高校;就业;援助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大学生就业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数量庞大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就业无疑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引发了全社会的共同讨论和关注。
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起步较晚,而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也是在近些年才刚刚起步,根据《2010年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短短四年间,高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人数从5134人上升到8731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国各类残疾人数为8296万,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16%,而1987年的这一数据只有不到万分之一。
由此可见,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竞争日趋激烈、健全大学生找工作都十分困难的市场经济时代,生理上有种种缺陷的残疾大学生,他们就业之路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残疾大学生采取随便班就读方式,因为人数少,他们的就业关注度较低。
加之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上的种种偏见,就业呈现出异常艰难、一次性就业率低、质量较低、专业不对口、岗位偏劳动性的诸多特点。
但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残疾人学习、就业意识的逐渐唤醒,未来残疾大学生的数量将逐渐增多。
作为承担高校主要就业任务的就业指导部门,如何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且具有延续性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机制,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研究和课题之一。
第一,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人服务机制和就业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残疾大学生就业。
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对高校而言体现其人性化办学的宗旨和理念。
残疾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排斥、社会接纳度的问题,还包括教育质量不高、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个方面。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高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努力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专门化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仅有17所,年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的需求与专门化特殊教育机构的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应该超越隔离模式而采用随班就读的形式。
因此,高校作为残疾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然而据了解,我国目前一般性高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的残疾人服务机构或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使高校提供残疾人服务缺乏法律保障。
残疾大学生因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其在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健康等方面普遍滞后于健全大学生。
因此,高校在探索残疾大学生服务体系上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化特征,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将平等、多元和个性化理念贯彻到残疾人学习、生活、康复和就业等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只有这样,对残疾人事业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就业,其在整体层次上才能得到提高,在领域上才能得到拓宽,残疾人就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管理比较分散,缺乏专门指导,没有建立系统而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然而作为培养创新人才、蕴含创新思想和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环节的高等院校,不能被动等待,而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残疾人就业理论、机制并积极实践。
第二,建立科学、系统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综合性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指导中心对当地残联负责。
长期的实践证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各所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都给予相当的重视。
然而,随着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结构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更不能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的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得不在课程设置、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是教材的建设。
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出发,秉持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原则,在编写就业指导教材的过程中,一是在编写一般性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编写符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专门性就业指导教材,如此就可以根据残疾大学生生心理特点进行专门指导、个性化的一对一训练。
就业部门还可以举办专门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适时为残疾大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的专业指导。
二是将符合残疾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内容融合进一般就业指导教材,然后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万能的,也有像教学时间安排晚、课时少、指导范围狭窄等局限性。
实践证明,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高校从一开始不仅应该积极引导残疾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生涯规划,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另外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培养计划,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去。
例如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优势和不足、就业现状等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正确的导向;在公共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残疾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公共技能训练之外,还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特殊、人性化的服务,在学业评价环节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特点提供灵活多样的评估方式,例如:延长考试时间、放大字体和图片、提供语音试卷等;在形势与政策和德育课的教学中,根据残疾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心理素质较弱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逆境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法制课的教学中,将《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劳动保障法》等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课程内容,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在教学形式和管理上,专门的特殊教育院校对残疾大学生独立开班教学,而非专门进行特殊教育的高校一般采取随班就读的培养模式,但最好以“个别化教学”作为辅助。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地在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上做一些尝试。
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事物。
为了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残疾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尤其是一些特殊教育院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适合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新课程。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视,未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搭建残疾大学生就业实训平台,设立实践基地,全方位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主观意愿上,残疾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在心理上自我暗示自我否定。
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援助外,更要积极为他们联系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通过实习实践,残疾大学生不仅可以增加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提高他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锻炼职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意识。
第四,积极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层次和水平不是单凭高校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为他们寻求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首先是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残疾大学生就业最需要的是政府的主导和支持,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就业保障法》等法律文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就业保障条例和优惠政策,如按比例就业、奖励性就业等。
江苏省新制定的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在就业保障方面,制定了《江苏省实施办法》,实施“残疾人就业优先计划”;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采取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岗位补贴等政策措施;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建立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机制等等。
其次,高校应积极为残疾大学生向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等相关部门或机构争取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职业技能培训是残疾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新形势,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国残联将根据残疾人就业需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院)、特殊教育学校(院)、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和企业为载体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网络,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促进机制,提高培训就业率。
高校应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主动地与上述提供残疾人培训的机构和部门取得联系和支持,努力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残疾大学生是我国特殊人群中比较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水平、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的高低关系到未来残疾人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
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提高残疾大学生整体就业层次,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未来残疾大学生就业一定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1]牛连华.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0(6):17-19.[2]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13-14.[3]卢茜,雷江华.美国高校残疾人服务特点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9):29-31.[4]谈秀菁,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4).[5]残疾人就业促进网.全国残疾人技能与就业高层研讨会(南京)专家主要观点和建议:/html/23/n-43323.html,2011-6-11.[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fwxx/cjr/content_1840158.htm,2011-4-07.[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2011年度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情况:/special/2012gzh/2011-12/19/cont ent_30372789.htm.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