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读书笔记2篇

合集下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一:周国平是个哲学家,即使他的*难以读懂,却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在《只有一个人生》中,“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这句话用朴实的文字,却说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想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

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这句话比较难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追求绝对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他只会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标。

在《失去的岁月中》,“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

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

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他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这句话点名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与悲伤,从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记录下时间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二:这本周国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静地放在抽屉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节奏,让我一直没有时间翻开它,期中监考后的小憩时光,拿起这本封面厚重肃穆的散文集,打开一个智者的心窗,我惊异地发现,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温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个长者在跟我谈心,尤其这样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探寻的兴趣,“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什么是幸福,走过人生几十载,越来越发觉,幸福其实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平淡而安静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种幸福,偶尔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就会心怀感恩。

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看到他们衰老而慈爱的脸上溢出满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戏,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许多,多了童稚的欣喜。

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为还有自己能挥洒的小小舞台。

周末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能够睡到自然醒,能够安享一顿美美的早餐,那种满足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还有很多很多的点滴,很多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幸福源于感动!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幸福。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周国平,一个名字,一个代表着中国当代散文的名字。

他的散文作品如同一本关于生活、自然、人情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情的关怀。

读完周国平的散文集,让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周国平散文集》中,他以平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用心去观察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用情感去感悟生活,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普通的事物变得有趣起来。

在《周国平散文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然的描写。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文字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周国平的散文中还充满了对人情的关怀。

他用温暖的文字,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传递着对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中有着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和人情的真挚。

在读完《周国平散文集》之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懂得了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他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他的散文让我懂得了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体验生活,用爱去珍惜生活。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之,《周国平散文集》是一部充满温馨和力量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散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体验生活,用爱去珍惜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一直觉得哲学是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哲学是男人的事。

女人,只需走进在哲学引领下的某门子科学。

在朋友的启迪下,走进了周国平。

现在正读着他的第五本书,以后还会读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再来写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动,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浆急需找到一个喷发口,只有喷射而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放松。

周国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称作哲学散文。

如果但让你去读哲学,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把哲学的道理寄托在散文里,你就会觉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仅不厌倦,而且会进入亢奋。

每天读着他,都能从他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光明。

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里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厌倦。

那些文章安抚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剂疗伤的心灵良药,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搀扶着你走进平静。

沉稳的、凝重的哲学力量在散文这条长河里缓缓流淌,在河的两岸,你会领略到绿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们。

乘着他给你带来的诺亚方舟,去发现生活,发现自我,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他载你前行的旅程里慢慢成长。

他让我懂得了孤独和无聊的区别。

无聊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是不断思索的充实。

走进孤独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进孤独的人生是最丰富的人生。

在孤独里,你会静下心来,进入书的世界,与一切高尚的心灵对话。

虽然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你已触摸到他的脉搏,你会在不知不觉里让自己的脉搏和作家的脉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

在那种境界里,你已经忘却你是作家,还是作家是你。

在孤独里,你会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难题一样去苦思冥想,一个生活的细节涌上心头,一个深深的哲理便随之诞生,你悟出的这个哲理就不只是对这一生活细节的解释,而是对你人生里想不开的诸多事的诠释。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一)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国平散文精选》的书籍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个人生”这六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

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认为这应该与那些平庸乏味的书并无多大的区别,可当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我立刻否认了刚刚那个愚昧的想法。

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为我们解答很多让人迷茫无助的问题,很多让人困扰纠结的疑难。

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会以至国家的事例来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周国平老师自身出发,从他身上选取大众化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让深有同感的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感触。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所折服。

难道不是如此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但相较于宇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

每个人都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而最该令我们思考的是,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达到自己的理想了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么。

还是,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疆界,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上帝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

而日后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不外乎是我们后天在这片疆界上是如何驰骋的。

如果你是失败的,那么你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这片疆界上过的舒坦,安闲即可。

而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时,你难道不想想这是为什么么,不错,每个人都有一个疆界,可你只是安守这个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则想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这个疆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辽阔,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所以他们那个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让人嫉妒羡慕……放下书本,让思绪飘飞。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读一本好书,写下读后感,以下就是来自笔为整理的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欢迎阅读和借鉴。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散文集【第一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含意的人动物。

”在苍茫大地上,有朝生暮死的飞虫,有乔松之寿的乌龟,当然,也有居于其间的人因。

有趣的是,只有人类惶恐于此命——长生不老,是人们追寻的终极。

可是人们殊不知啊,人,本就是永恒的。

每个人出生,老去,死亡,又重新投胎为人,如此往复,不正是永恒的吗?已经得到了永恒,每一个瞬间才变得重要、值得珍藏。

若是为了追求永恒的而忽视永恒中的每一个segment,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压根都不太喜欢哲学,一年特别是在半年第三世界哲学史的熏陶后,更是闻哲学色变。

与其他哲学家相异,写信给周国平的文字不是写给他们“圈内人”看的。

西方哲学用生动的文字表达高深的哲学思想,是周先生的一大本领。

《人与永恒》算是他的一些随笔,你却能看出他领悟的那些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人与永恒家教随笔【第二篇】:《人与永恒》读后感初次接触周国平,是在很久之前,书店看到他的桑泰《妞妞》,翻了介绍,知道是写他女儿的。

又一次去书店,看到小半个展馆放的都是他的书,才知道他写过许多书,了解到他是学哲学的。

后来关注王小波,看小波的书,也认得了那句名言“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遂对其另眼相看,也开始热议他的书。

去年曾淘到一本《妞妞》,鼓气再三,还是没敢翻开,实在怕自己承受不了要不然那种悲伤。

如今发现他的书旋即再版,没流泪还是出手了,就从《人与永恒》这本有名的随笔集开始探寻他的罢。

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里面是一条一条的随笔,按照相似的主题并肩分类到一起。

第一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二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三条……第四条……好吧,我不抄了,看这情形,只怕要抄上以大半本书了,改变策略,这本还是加入里头书的行列,时常翻看、多多回味吧。

他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不愧是学过哲学的,感觉他的话都好有哲理啊,有些需要闭上双眼,驱除杂念,仔细地咂摸咂摸其中的滋味。

周国平读书笔记2篇_其他范文

周国平读书笔记2篇_其他范文

周国平读书笔记2篇1、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

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

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

——《灵魂的高贵.有所敬畏》2、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灵魂的高贵.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3、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灵魂的高贵.在黑暗中并肩行走》4、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

1 / 8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

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

——《灵魂的高贵.勇气证明信仰》5、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

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

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

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

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篇1周国平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者。

他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在那段青涩懵懂的岁月里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与启发。

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来自于性格上的相似。

同样是内向而又敏感,所以常会对他的想法深有感触,有着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灵犀相通的默契。

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爱看他的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自闭,喜欢独处。

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学感悟。

哲学从死亡开始。

当混沌的心触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与悲伤开始翻腾,从此留下一片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对死亡的感伤的加剧,对生的疑惑也不断扩大。

而这时,周国平用他的哲学视角给了我许多启发。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

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

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

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安静)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

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

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

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珍宝,珍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呼唤。

《珍宝,珍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受,虽然都是些零碎的详情,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裂,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

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渐渐成长的惊喜。

孩子布满神性才智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索。

我在读《珍宝,珍宝》时刚刚做了父亲。

初为人父的紧急和喜悦让我在捧读《珍宝,珍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

书里所描述的一些详情,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将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慧、可爱,甚至如“啾啾”一般优秀。

或许会吧,我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受都是不能复制的。

但是,我从《珍宝,珍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当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主动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

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洁赐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

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暖和、父母的关心,由于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

《珍宝,珍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珍贵的财宝,而对全部的父母而言则供应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

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

阅历告知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假如不准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忘却直至吞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详情怎么也回想不起来。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作家、散文家,他的文集《周国平文集》是一部集合了他多年思考和创作的精华之作。

通过阅读周国平的文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生、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周国平的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在文集中多次提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和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功名利禄或物质财富。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其次,周国平的文集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在文集中多次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指出了人们在追求利益和权力时所表现出的贪婪和冷漠,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

他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要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这些观点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希望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周国平的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文学享受。

他的散文清新优美,语言简练流畅,思想深刻丰富,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他的文集不仅是一部思想的精华,也是一部文学的佳作,让人在阅读中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周国平的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他的思想和文学造诣让我深深地敬佩和钦佩,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观察。

读完他的散文,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周国平的散文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他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生活中微小的、瞬间的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散文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也传递着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例如在《新鲜活泼》一文中,他描述了农村的一种特殊景象——“盖了一座新房子,似乎房子里出了点什么事”。

他通过对这一情景的描写,不仅唤起了我对家的思念之情,更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空虚。

周国平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细节的观察,揭示了生活中的美丽和矛盾,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和体验生活。

其次,周国平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将自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窗外的麻雀》一文中,他以麻雀为主题,描述了麻雀在寒冷的冬天,用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气挺过寒冷的过程。

通过对麻雀的细腻观察,周国平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对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再次,周国平的散文作品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描写,深入探索了人类的情感和心理。

在《多愁善感》一文中,他以一个小男孩在电视上看到向日葵的画面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对向日葵的思念,以及自己在成年后对向日葵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对男孩对向日葵的情感的描写,周国平揭示了人性中脆弱和敏感的一面,并使我明白了成长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周国平散文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给我带来了心灵的触动。

他用平凡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共鸣。

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良善和对生活热爱的作家。

他的文字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温情,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善良的人所带给世界的美好。

读书笔记之周国平

读书笔记之周国平

《成为你自己》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一提醒、鼓励和指导。

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好的书籍是朋友,也仅仅是朋友。

一切高贵的感情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语言都拙于言辞。

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亲疏随缘,一个人能在对方身上看到什么,大致也取决于他自己拥有些什么。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真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回忆的境界。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

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的赚钱和花钱。

塞涅卡:“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才发现他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一直用着它们,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我们拥有它们。

”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不高估命运的价值,只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们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他。

一个人如果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要奢侈起来是没有尽头的。

《人性观察》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人在失去较差的之时,就去创造更好的,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有大的改变都很难。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永远是孩子,谁也长不大,有的保留着孩子的心灵,有的保留着孩子的脑筋。

谁也不相信自己明天会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到头来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健康与健康是相似的,病态和病态却不尽相同。

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第1篇】人生有很多无奈,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死。

生命是一次无法返程的旅行,我们都是这次旅行中孤独的流浪者。

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无论你身在何方,心在何处。

有人习惯了在人群中的表演,妙语连珠,插科打诨;抑或故作深沉,悲天悯人。

当独处的时候,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孤寂。

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会离开你;与你相守一生的爱人,会离开你;你的亲生骨肉,也会离开你。

你赚来的万贯家财,最终不会属于你……,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所以,活着,快乐的活着的是因为我们有爱,有希望。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可避免的要离去,孤独是生命的根本境遇。

为了战胜孤独,社会性、爱,才有价值。

爱我们自己吧,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的肉体,我们一生中,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来伺候他,喂它,洗它,替它穿衣,给它铺床,有时候,还需要让它挨一刀-------为了美容或者为了让它康复继续伺候它。

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饿着、冻着,不要生活的恶劣的环境中,不要放纵自己的肉体,声色犬马,纵情狂欢,每天要好好休息,养好血气,有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们的肉体更好为自己服务。

不管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还是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老和死亡,最终,我们的肉体与我们的灵魂一道走向不归之路。

除了爱自己的肉体,我们还要善待自己的心灵。

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是我们自己。

认识爱,欣赏爱,守住爱,做个清明宁静的自我,仰不负天,俯不愧地,守住自己身上的灵性,让自己的心处在平和、善意之中,也就不会沉沦于世,随波逐流。

爱我们大自然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失去了大自然的庇佑,人类将无所依靠,无法生存。

近些年,汶川、舟曲……,一个个让人窒息的自然灾害事件,让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

那是我们自己虐待环境后,遭到的惩罚。

光爱自己,不爱大自然,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不是真爱,更不是大爱。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周国平作品读后感1“读一本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最近我读了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写的《周国平作品精选》,读后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感悟有三:一是正确看待“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

只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能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

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事了。

二是靠自信来赢得大家心。

在与人交往中,自信心就如同吸铁石的磁力,会把许多有能力的人吸引过来。

老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只有你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和你一起干活的人才会有信心、有兴致。

相信自已能行,便会攻无不克。

有人说:“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但是,自信不是自负。

只觉得自已行,别人都不行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三是培养责任感。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到对家庭、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到对国家、对整个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个人只有对自已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家庭和工作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

我想,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责任感,正确看待“得”与“失”,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多彩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也必将会更加出彩。

周国平 读书笔记

周国平 读书笔记

周国平读书笔记近几日又将周国平的《周国平论人生》重读一遍,虽无十分亲切之感,也引起我再度思考他所讲的哪些问题。

时隔两年,再读到当年令我兴奋不已的句子,已经不再能使我心潮澎湃,却似旧日老友重逢,淡淡温馨宁静,彼此情谊心知肚明,真似那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读书与交友似乎是一样的,一生中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真正能反复玩味咂摸的不过几个作者或作品,那种一见钟情的触点之感也不过存在于有限的作品和有限的话语片段中,我想对于我,周国平算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朋友,他的思想极易引起我的共鸣。

我同样喜爱刘墉、郑渊洁、余秋雨,而能带给我持久思索与践行的只有周国平。

是因为他把哲学用通俗化的语言讲出来击中了我的心坎么?哲学本无雅俗之分,在我眼中哲学至今都是一个很空洞模糊的概念,我很难发自内心地说我热爱哲学,毋宁说我热爱自然、生命、美好和永恒。

给我这些思考空间,可触可感,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留给以此谋生的人去吧,我只求以此来丰富我的人生。

虽然周国平字里行间思想随意的.流露并无极端阴冷之意,至少比史铁生的文章看似轻松,我却从中吸取到许多凝重的气息,时常让我陷入忧郁。

犹如当年读海子,总是把消极无奈思想摄入体内。

有一段时间认为是自己的错,再过久一点重读时,发现这些文字原本藏着黑色的调子,无形中的一股力量把我带入忧郁、痛苦、无奈的场之中。

是啊,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我怎能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年轻人的通病,周国平那句“否定人生的悲剧性必然没有真正理解人生”也应是他年轻时所发的感慨吧。

年长至今,带着娇妻幼女坐在海德堡的草地上观赏天鹅时,想必他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想吧。

周国平的东西永远只能是小众的读物,连前卫的王小波还能引起潮流热读,他却必将在沁着墨香的书屋一角,静静等待一两个敏感而安静的读者。

他不可求世人歌咏他的言语如同“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一般,他就是站在哲学与世俗边缘,守护着自然与美的寂寞者,他就是周国平1)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

最新周国平文章读后感

最新周国平文章读后感

我觉得阅读有时就是寻找一种共鸣。

阅读周国平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热销,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先是《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然后是《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

我知道周国平的名字是在一本杂志上,介绍他当时的新作《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一直喜欢读他的文章,喜欢他的真诚。

周国平对读者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尼采著作的研究与翻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尼采曾是当时年轻人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

那时候形成一股比较强烈的“尼采热”。

读尼采不仅仅是人们内在的需要,还是一种时尚。

他曾经把一个鲜活的尼采引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在这个时候,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更多读者了解周国平,是他的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

与众多同时代的哲人不同,周国平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摆脱了学术的艰涩,虽然质朴无奇,却异常地贴心、动人。

他曾在《守望的距离》再版序言中这样写道:“为自己写作,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他没有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为后代带来什么,只期待阅读他文字的人们一点思考也就足矣。

周国平认为新思想无非是看事物的一个新角度,仅仅是一个角度,“有时思想孕育于沉默,而靠淡泊催产。

有时思想孕育于淡泊,而靠沉默催产”。

当然必须警惕的是:“谎言重复十遍就成了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成了谎言。

”他的作品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真思考,用真诚一点一点表现出来。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我觉得这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这正是我内心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是我所恐惧的,我害怕自己一无所成反倒忘记了回家的路。

周国平还告诉我们:“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

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

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各自的朝圣路》是一本谈哲学的书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篇一今天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各自的朝圣路》,这个作品是先生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读了以后,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

先生字里文间的智慧、宽容和沉静的力量让人心跳加速,这种感觉很少有,相比较我之前读过的作品,有很大不一样的感受。

之前自己一直在读席慕容老师、张海玲女士的作品,总觉得能写出温暖人心的句子的女子不简单,却没想到先生作为一种非职业的散文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依然能拨动人心,让人不得不反省自己。

这本书写了有关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的故事。

先生在书中那种淡漠追求,让自己能够归于平淡的态度,着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想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去生活,会使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满价值,充满意义。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孤独,都会感觉孤单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让这种情绪无限滋长。

我们也许不能像一本本书那样去阅读和理解认识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追求内心的充实,去追求心中的那份光明,鼓励自己去努力感受这份特别意义的光明,找到自己的麦加,让自己过最内在的精神生活。

先生在书中有提到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先生说:“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路。

……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单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是的,先生相信在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麦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麦加,都能获得自己心灵的光明,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那么你呢?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篇二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

周国平经典随笔

周国平经典随笔

周国平经典随笔周国平经典随笔(8篇)周国平经典随笔1"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

"这是我的一则随感中的话,发表以后,招来好些抗议。

有人责备我受了蔑视女人的叔本华、尼采的影响,这未免冤枉。

这则随感写在我读叔本华、尼采之前,发明权当属我。

况且我的出发点绝非蔑视女人,我在这则随感中接着写的那句确是真心话:"老天知道,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多么爱女人,也多么爱哲学!"我从来不认为女人与智慧无缘。

据我所见,有的女人的智慧足以使多数男人黯然失色。

从总体上看,女性的智慧也决不在男性之下,只是特点不同罢了。

连叔本华也不能不承认,女性在感性和直觉方面远胜于男性。

不过,他出于哲学偏见,视感性为低级阶段,因而讥笑女人是长不大的孩子,说她们的精神发育"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

我却相反,我是把直觉看得比逻辑更宝贵的,所以对女性的智慧反而有所偏爱。

在男人身上,理性的成熟每每以感性的退化为代价。

这种情形在女人身上较少发生,实在是值得庆幸的。

就关心的领域而言,女性智慧是一种尘世的智慧,实际生活的智慧。

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好作形而上学的沉思。

弥尔顿说:男人直接和上帝相通,女人必须通过男人才能和上帝相通。

依我看,对于女人,这并非一个缺点。

一个人离上帝太近,便不容易在人世间扎下根来。

男人寻找上帝,到头来不免落空。

女人寻找一个带着上帝的影子的男人,多少还有几分把握。

当男人为死后的永生或虚无这类问题苦恼时,女人把温暖的乳汁送进孩子的身体,为人类生命的延续做着实在的贡献。

林语堂说过一句很贴切的话:"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

"如果世上只有大而无当的男性智慧,没有体贴入微的女性智慧,世界不知会多么荒凉。

高尔基揶揄说:"上帝创造了一个这么坏的世界,因为他是一个独身者。

"我想,好在这个独身者尚解风情,除男人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性别,使得这个世界毕竟不算太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读书笔记2篇1、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

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

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

——《灵魂的高贵.有所敬畏》2、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灵魂的高贵.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3、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灵魂的高贵.在黑暗中并肩行走》4、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

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

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

——《灵魂的高贵.勇气证明信仰》5、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

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

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

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

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

——《灵魂的高贵.智慧和信仰》6、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

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

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

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

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灵魂的高贵.苦难的精神价值》7、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灵魂的高贵.精神栖身于茅屋》8、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

如同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

”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创作过程无疑能够抵御忧郁,——《灵魂的高贵.孤独的价值》9、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

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

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

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

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

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

——《灵魂的高贵.灵魂的在场》10、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灵魂的高贵.守望的角度》11、只听真话,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听,包括誓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艺术创造等等,资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倘若有人因为资格老而嫉妒后来者的成就,那么,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后。

——《灵魂的高贵.读圣经札记》12、对于我来说,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

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唯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

许多好像必须做的事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

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

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

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灵魂的高贵.孤岛断想》13、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安静的位置.成功的真谛》14、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

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

——《安静的位置.寻求智慧的人生》15、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安静的位置.记住回家的路》关于《周国平自选集》读书笔记周国平读书笔记(2)| 返回目录201x年4月25日星期一小雨过程:在读《周国平文集》的过程中,感受很多,但总是感到自己的理解有些凌乱,但按照《易经》的解读,任何问题都有阴阳两方面的表述,如对爱我不想从正解来说,而从另类上来讲什么是爱:爱是人类在敬畏以后,产生的一种精神需求。

想一想,人的天性中不足正如英国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霍经所言:人类有两大基因工缺陷:自私和贪婪!而如何平衡两大缺陷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利用“恐惧”,因为“恐惧”能平衡自私和贪恋。

电影《XX》的编剧因为理解到这一点,面对人类的自私只能无奈的设计这样的台词:“当我们不为他人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我们以放弃他人生命,来开创我们的未来,我们怎样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两个问题的设计都考虑到人惧怕恐惧的弱点,谁都不想让人认为自己失去了人性,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多少的没有人性。

这种平衡就是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宿命,也许这也是人性所决定的。

比如对父母迟早要离去的恐惧,造就了我们要对父母全身心的尽孝道,因为我们是无法阻止深爱自己的人慢慢的老去,最终离我们而去。

“因为孩子的出现,让成人找到入天堂的入口”我们有一种自己百年之后有人怀念祭奠的内心需求,总是恐惧失去了生命延续和精神寄托的主体,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子女付出无怨无悔,最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让成人找到了进入天堂的入口,可能这种说法太直白了一些,有人不爱听,呵呵但实际上我想要引起大家思考的是:每个人自己在生命历程中做人做事,有多少是因恐惧而做出的判断,而又有多少真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而做出的选择!正如我在读《周国平自选集》的过程中,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面对是非判断的时候人总有两种天然态度:否定的总是那些自己认为1、无足轻重的人,2、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人,3、自己嫉妒的人。

而我们肯定的常常是与这三方面相反的人们。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会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实际上每个人的判断都要时间,正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在比较当中才有合适的判断,时间很重要,也许效率低,但这是我们做到公正选择的必要条件。

而如何才能产生恐惧呢?按我肤浅的理解应该粗分为三种产生方法:一是宗教、二是法治、三是文化。

同样,我们对善良的追求,从另一角度理解,也可能是因为恐惧的原因,因为我们恐惧,因为“头顶三尺有神灵”,我们选取的是善良。

正如对道德的理解一样: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由此衍生出正义和仁慈。

看来善良和道德也许是因为恐惧衍生出来的,面对国人语言表述的阴阳两面性,这种因恐惧而衍生出来的道德和善良却不能人人都认可,相反还会找一些堂皇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正如《道德经》所言: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也就是说: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

呵呵我们的国学很多道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但我想要说的是,你给自己或他人给你命名的所谓“高尚”还真不如“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谈到“问心无愧”别人是否认可则不好说,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共鸣,但无论如何,我们心怀恐惧和敬畏则是必须的,因为敬畏让我们求善,因为敬畏让我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到他人,关注到人类文明能否健康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