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的应对之策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主观简答题
2.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在2021新高考Ⅱ卷中,如果把原文按照相关答案直接翻译或者原文照搬,不但啰嗦,而且没条理,因此可以分句进行大意概括。将“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概括为祖逖多次派兵攻打后赵,导致后赵戍守边关归顺祖逖的人太多,边境日渐狭小。将“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概括为后赵石勒对祖逖采取的一系列示好行为以及要求通史互市。将“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概括为祖逖没有将这件事向上呈报,而是任其互市,从中获利,并且禁止诸将侵犯后赵百姓。通过对上述原文内容的概括,考生不难组织答案。新高考Ⅱ卷的参考答案:
根据“君明臣直”可以知道强调君主贤明的重要性,君主贤明,大臣才能正直。文章紧接着列举了裴矩的事情,指出裴矩在隋朝虽是佞臣但却忠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变化,是因为君主。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此事例直接佐证了古人的观点“君明臣直”。
所以司马光说,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一句中“君者表也”意思是君主是表率,对于“景”的理解是重点,“景”理解错了,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想阐释君主对大臣的作用,通过后文的“景随”以及我们在《过秦论》中学过的“赢粮而景从”,可知“景”通“影”。因此本句的句意则迎刃而解,意即“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再如:2021新高考Ⅰ卷中题干明确指出所分析的话语位置在文末,此处暗示考生要从上文中梳理、筛选、归纳答案;2021新高考Ⅱ卷中“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需要考生在通读原文时关注关键词“边境”,其位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与“四年秋七月”之间,这就暗示考生要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的上文去寻找答案。
《燕昭王求士》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士》原文及翻译《燕昭王求士》原文及翻译《燕昭王求士》反映了人才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业来说非常的重要,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肯定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非常谦恭的尊重人才、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燕昭王求士》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燕昭王求士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注释1、本文选自《战国策》中的《燕策》。
2、燕昭王:燕王哙的太子,名平。
收:收拾。
破燕:失败的燕国。
破:败。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哙听从苏代的话重用其相子之,后又让子之为王;结果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攻燕,杀哙及子之。
战国策寓言故事
战国策寓言故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修齐政治家展现东方智慧和权谋的经典文献之一。
其中不乏一些以寓言的形式写成的故事,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传达智慧和道德教诲。
下面是一些与《战国策》相关的寓言故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战国策·燕说》中的故事,讲述了燕国君王与他的臣子们之间的关系。
故事中,君王为了测试他们的忠诚和智慧,放入房间里的人故意挤破水碗,并等候他们的反应。
其中一位臣子看到了破碗并没有做声,其他臣子则争相指责他的无能和冷漠。
然而,君王最后宣布这位臣子才是最聪明的,因为他没有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而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 《战国策·李悝传》中的故事,讲述了齐国大臣李悝如何教育年轻的君主。
李悝告诉年轻的君主:“望将臣之忠臣诧异,而爱臣之奴隶。
臣竟不顾天下之赤子,奉私人之私地。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读者,君主应该以天下为重,不能只看重自己的私利,而应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 《战国策·韩非传》中的故事,讲述了韩非子通过与齐国国君的互动,聪明地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故事中,韩非子通过巧妙地躲避了国君的怀疑和威胁,从而保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利益。
这个故事给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教诲,就是机敏、聪明和灵活的思维是应对危机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4. 《战国策·子夏传》中的故事,讲述了子夏通过提出一个看似愚蠢的问题,挑战了韩国国君的智慧。
国君面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束手无策,而子夏则通过积极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勇于质疑和思考,才能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仅是几个例子,寓言故事在《战国策》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这些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明确的道德教诲,告诉读者一些智慧和道德原则,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等方面的智慧,对他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烽火戏诸侯典故的寓意
烽火戏诸侯典故的寓意一、熟悉典故——烽火戏诸侯典故”烽火戏诸侯”源自《战国策·燕策一》中的故事。
相传,燕国国王喜好文艺表演,他设立了一个剧场,在剧场中竖立了烽火台。
当燕王享受剧目演出时,他突然点燃烽火,令边防士兵纷纷奔赴城墙,却发现只是一场戏耍。
这个典故被广泛解读为燕王用来测试他的臣子们之间的忠诚和智慧的计谋。
二、典故的寓意1. 智慧与谋略“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启示我们智慧和谋略在领导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燕王通过设局来测试臣子们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这展示了智慧和谋略在战略决策中的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需要具备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做到临危不乱,使组织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2. 忠诚与诚信“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强调了忠诚和诚信在领导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燕王通过这个计谋来检验臣子们对他的忠诚度。
忠诚是团队凝聚力和效率的基石,领导者需要树立起忠诚的形象,与团队成员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
领导者也需要具备诚信,信守诺言,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只有通过忠诚和诚信,领导者才能得到员工的敬重和支持,使组织发展得更加稳固。
3. 领导力和权威“烽火戏诸侯”典故还提醒了我们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燕王通过这个计谋展示了他的权威和对臣子们的影响力。
领导者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使团队成员愿意听从自己的指挥和领导。
领导者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地位和职权,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敬意。
有效的领导力和权威可以使组织团结一致,迅速应对各种挑战。
4. 智勇双全的领导者“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还强调了智勇双全的领导者的重要性。
燕王通过这个计谋展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气。
领导者需要具备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复杂和困难的情况。
智慧可以使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制定有效的计划,而勇气可以使领导者敢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并带领团队克服困难。
智勇双全的领导者能够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使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千金市骨的由来的故事
千金市骨的由来的故事千金市骨是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
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千金市骨的由来的故事吧!千金市骨战国时,燕国曾一度被齐国打败。
燕昭王继位后,决心收拾残局,招贤纳士,以便重振国威,向齐国报仇。
为此,昭王向一个叫郭隗的人求教说:“现在燕国处境困难,我想广招人才,帮我治理国家,你看怎样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呢?”郭隗没有直接回答昭王提出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郭隗说:从前,有一个国君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于是贴出告示,说愿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
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国君闷闷不乐。
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
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
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
谁知国君见花了这么多钱买回来一堆马骨头,非常生气,把这个侍臣训斥一顿。
国君说:“我要的是活马,你买了这堆马骨头有什么用?”侍臣回答说:“大王要买千里马,可3年都没买到。
其实并非世上没有这种马,而是人们不相信你真会舍得出1000两重金来买。
现在我拿500两黄金给你买了千里马的骨头,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
”国君一听侍臣说得有道理,就没有再怪罪他。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后,对燕昭王说:“大王真想招纳贤士,就先从我开始吧。
大家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重用,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还会犹豫吗?这样不愁远隔千里,人才会主动找上门来。
”燕昭王认为郭隗说得有道理,便首先重用了他。
消息传开,果然不少有勇有谋的人物纷纷来到燕国的都城。
燕昭王依靠这些人,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治理好了国家,并联合秦、楚等国一起打败了齐国,收复了失地,洗刷了过去失败的耻辱。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千金买骨”这句成语,比喻求贤才的渴望。
这句成语见于《国策·燕策一》:“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赵且伐燕文言文
赵且伐燕文言文「赵且伐燕」是西周末年及西汉时期发生的一次外战,历史上留有若干篇文言文的论述。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赵且伐燕文言文》,该文概述了赵国向介于赵国和西北边界的燕国发起的侵略,以及之后燕国应对赵国侵略的措施。
在文中,记载了赵国攻燕的原因、战争的过程、双方的通商和谈判以及最终的和解情况。
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时间了,但这份历史文件仍然传颂不停,有谁能想到这份文件,在这么久远的古代就已记录了政治策略、外交处理和军事行动的细节?《赵且伐燕文言文》,是西周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文献,该文以清晰的言辞,记载了燕国请求赵国大量粮食援助之时,却被赵国贪婪的拒绝而导致两国间紧张关系,最后赵国发起进攻,夺取燕国丰富的资源,开启了燕赵之间的大规模冲突。
《赵且伐燕文言文》以此次冲突为开端,深入解析了赵国的战争经营,构筑了著名的“赵国联军”,其中包含了赵国将士的远征队伍、各国士兵的招募、军队的支援、斗争的策略等细节。
除此之外,该文还记载了赵国攻燕的动机,当时燕国面临内部叛乱,外部势力的不断入侵,以及内外发动的内战活动,而赵国则利用此机会发动进攻,以崭新的立国统治取得对燕国统治权。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关于燕国抵御赵国侵略的措施,燕国当时企图成立“五夷联军”,但也很快因为缺乏资源而改变策略,采取数次外交谈判,但最终也没能改变赵国的侵略意图,最后只能接受赵国对燕国产生的影响。
由此可见,《赵且伐燕文言文》不仅深入分析了赵国向燕国发起的侵略,而且还描述了燕国在此次侵略中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政策等方面,将精彩绝伦的外战起因、过程、结果都娓娓道来,令人叹为观止。
从此文中,人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到西周时期社会的外交处理和军事作战的处理,而且还能借鉴历史的经验,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
综上所述,《赵且伐燕文言文》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历史文献,它不仅记载了赵国侵略燕国的原因、战争的过程、双方的通商和谈判以及最终的和解情况,而且还揭示出西周时期社会政治策略、外交处理和军事行动的特点。
权宜之计文言文翻译
古有云:“兵者,诡道也。
”故用兵之道,在乎权变。
权宜之计,即是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求取胜。
如孙子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此言权宜之计之妙也。
昔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交战,赵国虽强,然燕国地形险要,且民心所向。
赵王欲出兵,谋士赵奢献策:“宜先筑长城,固守以待燕国疲弊。
”赵王从之。
此计即权宜之计,赵奢深知燕国地形,故采取守势,待燕国疲弊,再行出击,可谓审时度势,以谋取胜。
又有秦穆公,欲吞并西戎,然西戎地形险恶,且民心不服。
秦穆公问计于臣,臣子曰:“宜先安抚西戎,待民心归附,再图吞并。
”秦穆公采纳此计,先后派遣使者与西戎和亲,使西戎归附。
此亦权宜之计,秦穆公深知西戎民心,故采取安抚策略,待民心归附,再行吞并,可谓因时制宜,以谋取胜。
权宜之计,不仅在军事上得以运用,亦可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
如春秋时期,齐桓公欲称霸诸侯,然诸侯多不服。
齐桓公问计于管仲,管仲曰:“宜先礼后兵,以德服人。
”齐桓公采纳此计,先后与诸侯结盟,以德服人,终成霸业。
此亦权宜之计,管仲深知诸侯心态,故采取以德服人的策略,以谋成功。
然而,权宜之计并非万能,亦有其局限性。
若滥用权宜之计,反致适得其反。
如三国时期,曹操欲吞并蜀汉,诸葛亮献策:“宜先取荆州,再图蜀汉。
”曹操不听,强行攻蜀,终致赤壁之战,大败而归。
此乃滥用权宜之计,曹操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攻蜀,致败。
总之,权宜之计乃因时制宜、权变而行之策。
用之得当,可事半功倍;用之不当,反致适得其反。
故用权宜之计,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方能行之有效。
古之贤者,皆能审时度势,善用权宜之计,以达治国平天下之愿。
吾辈宜效仿先贤,审时度势,善用权宜之计,以谋国家之昌盛,民族之繁荣。
夫权宜之计,虽一时之宜,然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吾辈当以此为鉴,审时度势,善于运用权宜之计,以应对世间万物之变化。
如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足不败之地,成就一番事业。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典故讲了什么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典故讲了什么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历史上有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典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典故讲了什么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
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
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
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
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
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
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
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
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
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
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
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
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
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
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
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
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投降了,赵国可就保不住了。
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分析
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分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乱世。
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而不断发动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战国时期六大国的外交政策。
一、魏国的外交政策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而且一直试图与楚国、韩国、赵国等国家建立联盟以对抗秦国。
魏国的主要外交政策是以与赵国、燕国等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基础,与韩国、齐国等国协商对抗秦国。
魏国在战争时期,采用比较灵活的战争策略,比如说,在战争开始时,假装向另一侧进攻,然后转向处理其真正的目标。
二、秦国的外交政策秦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外交,以及通过杀戮屠城的威慑力来控制其它国家。
同时,秦国还维持与齐、楚、韩、赵等国的关系。
即使一些诸侯国被秦国征服后,秦国仍然要求其君主来朝拜秦王,接受秦国的领导和统治,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但此举最终导致了入侵强敌的反叛拼死与秦国决战致死的结果——秦国在建立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三、赵国的外交政策赵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与秦国建立联盟,以便对抗韩国及秦国的扩张。
赵国在统治时期一直对战争机制进行改进,极力培养士兵的忠诚和战斗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
赵国还采取了军事训练和装备的改革,使其实力不断增强,并在与周边诸侯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四、韩国的外交政策韩国在战国时期主要是通过与齐国、赵国建立同盟来对抗秦国。
韩国也与秦国进行谈判,维护和平,同时还与魏国、燕国和赵国等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五、楚国的外交政策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是秦国的主要对手之一。
楚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与齐、赵、韩等国建立同盟,以更好地对抗秦国。
楚国在战争时期,采用的战争策略主要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先引敌入境,再突然袭击,以获得胜利。
六、燕国的外交政策燕国在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的一个较小的国家,也是秦国的一个缓冲带。
燕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与齐、韩等国保持良好关系,以便对抗秦国。
燕国在战争时期采用的战争策略是打游击战,并在关键时刻利用地形防御,获得了一些战争胜利。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轴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故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①,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驶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鸷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故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河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乱动翻译文言文
昔者,有国曰燕,国中民风纯朴,政治清明。
然而,燕国地处边陲,邻近强国,常受其侵扰。
一日,邻国遣使至燕,言欲通好,实则欲趁机窥视燕国。
燕王闻之大惊,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时有一臣,名唤子车,素以智谋著称。
子车进言曰:“大王,邻国此举,必有乱动。
吾观其使,言语闪烁,必有诈。
今若轻信其言,恐遭其算计。
不如暗中观察,待其露馅,再行应对。
”燕王深以为然,遂令子车领兵驻守边境,以防不测。
未几,邻国果有乱动。
先是,其使以礼节为由,频繁往还于两国之间,实则窥探燕国虚实。
随后,又派遣间谍潜入燕国,四处搜集情报。
燕王得报,知其阴谋,怒不可遏。
乃下令严查边境,捉拿间谍。
子车领兵巡边,昼夜不息,终于在一次夜间巡逻中,捕获了邻国派遣的间谍。
经审讯,得知邻国欲趁燕国不备,发动突袭。
燕王闻之大怒,遂召集群臣,共商对策。
群臣纷纷献策,或言加强城防,或言增兵备战。
子车则曰:“大王,邻国此次乱动,非同小可。
若仅凭城防和兵力,恐难以抵挡。
吾以为,应先发制人,趁其不备,予以痛击。
”燕王沉思良久,终采纳子车之策。
于是,燕国暗中集结精锐,待机而动。
一日,邻国使者又至,燕王亲自接见。
使者言辞谦恭,实则暗藏杀机。
燕王识破其意,遂假意答应通好,实则暗中布下陷阱。
不久,邻国发动突袭。
燕军早已做好准备,以逸待劳,一举将其击溃。
自此,邻国不敢再轻举妄动,燕国边境得以安宁。
此事过后,燕王对子车更加倚重。
子车亦不负所望,屡次为燕国化解危机。
燕国因此得以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夫乱动,实为国家之大忌。
然若能洞察先机,提前防范,则乱动之害,亦可化为无形。
是以,为君者,须明察秋毫,慎防未然。
臣子者,当忠诚智谋,辅佐君王,共保国家安宁。
是以,后世之人,当以此为鉴,警钟长鸣。
凡遇乱动,莫不审慎应对,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此乃治国之道,亦为立身之本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主旨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主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是汉代文学大家司马迁。
这篇文章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成功退赶秦军,保全了燕国的一干穷苦百姓,展现了燕国民族与燕国领袖智慧、勇气、担当和仁心。
在文字之中,这篇文章透露着作者的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怀。
在古代社会,夷齐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时代,充斥着战争、冲突和压迫。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燕国献烛之武所展现出的智谋与胆识令人钦佩。
文章描写了燕国已经被强大的秦国所围困,形势十分危急,燕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燕国的领袖献烛之武不畏强敌,运用智谋成功退赶了秦军,并化解了危机,保住了燕国的百姓。
文中燕国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艰难,但是他们依然热爱自己的家园,希望能够重新和羞辱的秦国恢复友谊,恢复国家的和平。
他们都在忍受屈辱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团结起来,将一定能够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精神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文中诗句朴实真实,语言简练明了,富有朴实的民间色彩,行文流畅自然。
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的故事,不但展现出了燕国领袖的才智与胆识,也表现了百姓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
整篇文章贯穿始终,抒发着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之情,展现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
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保全百姓安定,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不畏强敌、勇敢抗敌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与智慧的传承。
这种以诚信为基础的智慧哲学,使得燕国人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没有恐慌失控,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问题并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在于展现燕国领袖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的故事并体现了燕国百姓对国家的忠诚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优秀之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因此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在这个时期,战争已经成为各个诸侯国之间权力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军事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探索。
孙子《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兵书之一,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军事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至今仍被军事家们所借鉴。
《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的智谋和策略性,认为在战争中通过军事计划和谋略的运用可以取得胜利。
另外,孙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的基本原则,如“全军覆没”的原则,即在敌军缺乏战斗意志或士气低落时要给予致命打击,从而迅速解决战斗。
其次,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
在当时的战争中,强调使用优势兵种和灵活的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荀子是一位重要的军事思想家,他主张“以力破敌,以计取胜”。
他认为战争可通过灵活运用兵力、阵地和敌军情报来获得胜利。
他还提出了以道德来影响士气的观点,认为战争中的士兵应当相信自己的理念,为之战斗,从而在战争中表现出色。
另一个重要的战争策略是能战则战,勇于决战。
这一思想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齐国丞相士鞅主张集权主义,他认为通过军事力量的强大可以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改革和组织,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因此成功地征服了一些邻国。
这就是由于他坚决贯彻了“能战则战”的战略思想。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战争策略。
例如,兵分三路,同时进攻敌国的策略,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战争策略。
通过分兵多路进攻,可以使敌国感到压力倍增,不知应对之策。
这种战略在赵国对燕国的战争中就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将相和课文中的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将相和课文中的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序章1.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将相和课文中的“完璧归赵”被誉为一段传世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气和人情,更凸显了古代王朝的权力斗争和智谋较量。
本文将从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度分析和回顾,通过分析探讨完璧归赵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章完璧归赵的起因2. 赵国和燕国的关系在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是两个邻近的诸侯国,两国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领土争端和权力竞争。
双方曾多次交战,而由于赵国地势较低,军事力量相对较弱,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3. 燕国获取完璧的意图燕国非常渴望获取一块名为“完璧”的珍贵玉石,相传这块玉石是天子的信物,具有统治权的象征。
然而,完璧却在当时被赵国所掌握。
燕国国君鞠衍深知完璧的价值,因此决定争夺这块玉石,以增加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4. 燕国挑起争端为了夺取完璧,燕国国君鞠衍故意挑拨赵国和燕国之间的关系,通过间谍等手段制造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误会,以激起赵国和燕国之间的争端。
通过这些争端,燕国企图达到扰乱赵国秩序、削弱赵国势力的目的,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第二章完璧归赵的经过5. 赵国的状况在燕国挑起争端后,赵国遭到空前的压力。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燕国的野心和危险,不敢掉以轻心,他决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保卫国家利益和安全。
6. 赵武灵王的应对赵武灵王在面对燕国的挑衅时,没有盲目的反击,而是冷静地制定了一套应对策略。
他首先派遣间谍潜入燕国,掌握燕国军情和谍报,以便及时了解燕国的动向,为赵国做好应对准备。
7. 赵武灵王的智谋赵武灵王通过外交手段,试图改善和燕国的关系,以避免武力冲突的发生。
他派遣使者与燕国国君鞠衍进行秘密的谈判,试图通过外交和谈判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并避免由此引发的战争。
第三章完璧归赵的结果8. 赵国的胜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外交斡旋和智谋较量,赵国最终在完璧归赵事件中获得了胜利。
通过洞悉燕国真实意图和对燕国智谋的合理应对,赵武灵王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稳定和统一,并将完璧重新收回赵国。
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
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
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
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
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
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
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
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实,救燕有有名。
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
又非秦龟神而赵龟欺也。
初时者,魏数年东乡攻尽陶、卫,数年西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
故曰:龟筴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
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燕国的是赵国。
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赵国的是燕国。
剧辛效力燕国,无功可言,却导致国家危险;邹衍效力燕国,无功可言,却导致国家命脉断绝。
赵国先战胜燕国,后战胜齐国,国内混乱还趾高气扬,自以为和秦国势均力敌了,汗不是赵国的占卜灵验而燕国的占卜骗人。
赵国又曾通过卜筑而向北讨伐燕国,打算挟持燕国去抗拒秦国,兆象是“大吉”。
才开始进攻燕的大梁,秦国就从上党出兵了;赵军进至厘地,自己的六个城已被秦国攻克了;赵军进至阳城,秦军攻占赵的邺地;等到庞援引兵往南救援时,鄣一带却又全被秦军占领了。
所以我说:赵国的占卜即使对攻打燕国缺乏远见,也应对秦攻赵有所预见。
秦国根据自己的“大吉”,开辟疆土既得实惠,救援燕国又得美名,赵国根据自己的“大吉”,领土削减士兵受辱,赵王不能如愿以偿而死亡,这也并不是秦国的占卜灵验而赵国的占卜骗人。
借水行舟的故事及典故
借水行舟的典故如下:
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相争,其中赵国大军遭遇燕军追击,无路可走,只得向北面一座山走去。
到达山附近,他们发现虽然山上没有路,但是山下有一条宽阔的河流。
大将軍想到一个计策,带着所有軍士船过去,再将船拆毁,让燕军不能过来。
的问题是他没有船只,于是大将軍就找到了当地的村民借船。
村民见大军盛装而来,以为是燕国军队,拒绝了大军的哀求。
大将军用坚持不懈的劝说终感动了村民,借来了足够的船只,大军成功地到达了对岸。
借水行舟,意味着利用水的力量来推动船只前进。
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借助外力或条件来达到某个目的。
例句:
1.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借水行舟,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来克服困境。
2.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借水行舟,善于利用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来提高工作效率。
3. 在学习上,我们要善于借水行舟,善于利用各种学习方法和工具来提高学习效果。
4. 面对挑战,我们要善于借水行舟,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来应对困难。
5.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善于借水行舟,善于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善于利用周围的条件和资源,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军事历史上的巧妙战术与智慧谋略
军事历史上的巧妙战术与智慧谋略军事历史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战术和谋略,这些战术和谋略经过时间的考验,被证明是巧妙和有效的。
它们的出现和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战争,更是在背后展现了统帅和将领们杰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从军事历史中汲取的巧妙战术和智慧谋略,以展现人类智慧的辉煌之处。
巧妙战术一:孙膑燕赵骊姬之计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孙膑面对强大的秦军时,提出了著名的骊姬之计。
孙膑通过将妓女骊姬送给秦王蒙骞,使得秦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和混乱。
此时,燕军趁机发动袭击,打败了秦军,改变了整个战局。
这一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和妥协来实现战略目标,显示了孙膑的智慧。
智慧谋略一:拿破仑的包围战术在19世纪,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以其独特的战术和谋略而声名远扬。
他的包围战术被广泛运用,以迅速并有效地击败敌军。
该战术的核心是迅速围剿敌军的一部分,然后将其孤立起来,最终实现整体击溃。
拿破仑的包围战术不仅使他在欧洲大陆拥有了广阔的势力范围,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杰出战略家的智慧。
巧妙战术二:曹操的苦肉计在中国三国时期,曹操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了著名的苦肉计。
他装病并借助投降的计谋,引诱敌军入城。
一旦敌军入城,曹操及时发动袭击,大获全胜。
这一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曹操先以虚实不明的病态迷惑了敌人,然后利用敌人的自信和求胜心态,打破了其战略部署。
曹操的苦肉计展现了他出色的智慧和军事指挥能力。
智慧谋略二:斯特林格勒保卫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了德军的强烈进攻。
苏联指挥官乔治·朱可夫采取了非常巧妙的谋略,在城市内进行持久战。
他在斯大林格勒市内构筑了一系列坚固防线,并利用城市的地理优势进行反击。
这使得德军在城市战斗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斯特林格勒保卫战展示了朱可夫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也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获得重大胜利的里程碑。
结语军事历史上的巧妙战术和智慧谋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统帅和将领们杰出的决策能力的体现。
古代栽赃嫁祸的例子
古代栽赃嫁祸的例子一、什么是栽赃嫁祸?栽赃嫁祸是指某个人或组织故意将自己的罪行或错误归咎于他人,以逃避责任或追究。
在古代社会,栽赃嫁祸的行为经常出现,被用于权谋之中,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二、古代栽赃嫁祸的例子2.1 曹操株连三族2.1.1 背景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权谋高强而著称。
在公元197年,曹操领导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并开始统一北方。
2.1.2 栽赃嫁祸在统一北方后,曹操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了栽赃嫁祸的手段。
他任用了袁绍家族的旧部,但却在政治上针对他们进行打压。
曹操先是栽赃指使袁绍家族的人与其他势力勾结,试图恢复袁绍势力。
随后他又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最终以叛反的罪名逮捕了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并处决了他们。
2.1.3 结果曹操的栽赃嫁祸让他成功地削弱了袁绍家族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曹操也因为他的政治手段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被一些人批评为权谋之术的典范。
2.2 燕代二国之争2.2.1 背景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是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地区。
两国在争夺边界地区时发生了冲突。
2.2.2 栽赃嫁祸燕国的国君燕惠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采取了栽赃嫁祸的策略。
他派遣使者给赵国朝廷送去了一箱子银子,并诬陷称这是赵国的贿赂。
赵国视此为侮辱,并派兵进攻了燕国。
2.2.3 结果燕国成功地借助栽赃嫁祸策略激起了赵国的不满,使得两国进一步陷入冲突。
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击败了燕国,并夺取了一部分燕国的领土。
三、为什么会出现栽赃嫁祸的现象?3.1 追求权力栽赃嫁祸是一种可以快速破坏他人声誉和信任的方法,对于那些追求权力和地位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吸引人的选项。
3.2 懒于承担责任栽赃嫁祸可以让人们逃避责任,将错误和罪行推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和面临的惩罚。
3.3 社会动荡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栽赃嫁祸往往被用于政治斗争中。
通过诬陷他人,控制传媒和舆论,来达到政治目的。
战国策古代家的智慧谋略
战国策古代家的智慧谋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变和竞争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展开了各种智谋谋略的交锋。
这些智慧谋略,不仅是当时统治者和谋士们智慧的结晶,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反思。
本文将着重探讨战国时期古代家的智慧谋略,为我们解析这段历史的精彩。
一、虚实乖张,智慧应对古代家善于利用虚实乖张的策略,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挑战。
在战国时期,智慧谋略的重要一环即是打破敌人对我方的判断。
通过表面上的虚实乖张,使对方无法确定我方的真实意图和行动目的,从而产生错觉和误判。
例如,在《战国策》中记载,齐国大将孙膑通过布置假声和假城,成功欺骗了入侵的燕国军队。
孙膑利用虚实乖张的战术,以迂回销敌,最终占得先机,展示了他对战局的独到洞察和智慧应对。
二、合纵连横,巧妙布局古代家的另一项智慧谋略是合纵连横,即通过联合和布局来形成有利于己方的局势。
这种战略不仅在军事上有所体现,也表现在政治和外交的层面。
战国时期,商鞅作为秦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通过整合各个诸侯国的资源,建立了强大的秦国统治体系,最终使得秦国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三、用兵如神,决胜千里古代家的战略智慧表现在用兵方面的决策和指挥上。
他们利用地理环境,充分调动军队的力量,实施精密的军事战略。
在决胜千里的同时,他们能够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军队。
例如,韩非子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观点,强调了对敌方心理的攻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在敌人的内心中建立恐惧和困惑,才能够在实战中获得胜利。
这种战略的应用在战国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被后世军事家广泛借鉴。
四、治国之道,以文化博弈古代家的智慧谋略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体现在治国之道的智慧上。
他们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竞争,以及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来统治和巩固各个国家的统一。
以齐威王治国策略为例,他通过推行法律制度、改善人民生活、加强教育等措施,提升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实力。
扬长避短的典故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上穿着破草鞋,肩上挑着担子,十分狼狈地徒步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
他不顾兄嫂和妻子的嘲笑,关起门来勤奋读书,困倦时便以锥刺股。
一年之后,学业有成,苏秦又开始了他的游说活动。
此次出行,苏秦的目的是要使燕、赵、韩、魏、楚、齐六国缔结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之策。
苏秦首先北上说服了燕文候,燕文候十分高兴地对苏秦说:“我的国家是个小国,力量薄弱,西边受到强秦的威胁,南边又靠近齐国和赵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国,现在你以合纵抗秦之策来开导我,让燕国参加合纵以安定燕国,我愿意率领全国百姓听从你的安排。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向燕国发动进攻,夺取了燕国的十个城池。
苏秦得知此事,便为了燕国去游说齐威王,齐威王以上宾的礼节接见了苏秦。
苏秦首先向齐王跪拜两次,祝贺齐国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地,紧接着又仰面朝天,为齐国吊丧。
齐王非常震惊,按戈倒退了几步对苏秦说:“你这个人先是庆贺,后又吊丧,究竟是何居心?”苏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人们在饥饿的时候,所以不吃毒药附子,是因为它虽然暂时可以吃饱肚子,终究还会死去,这同饥饿而死,同样都是令人痛苦的。
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燕易王的妻子正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却和强秦结下了深仇。
您的这些做法,是想促使燕国成为进攻齐国的先锋,使强秦作为燕国的后盾,把天下最精锐的秦兵招来进攻齐国,这恰恰如同是吃了毒药附子一样。
”齐王听了,非常恐惧,问苏秦说:“如此说来,那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就是要‘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大王如能听取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谦恭地向秦国谢罪,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秦国的缘故才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定会感激大王;燕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收回了十座城池,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就是摈弃深仇而建立厚谊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国的应对之策,是在太子丹主持下完成的。
太子丹集团的抗秦谋划,有两则基本对策。
其一,军事对策。
燕国与赵嘉的代国联手,组成燕代联军,合兵抗秦;其二,秘密对策。
以政侠名士荆轲为献地特使,秘密刺杀秦王嬴政。
(代国,赵灭后赵嘉建立政权)(说明荆轲刺秦王不是单纯的行为,而是一连串针对秦国的反击行为,反映其可取性)
到太子丹逃出秦国而回到燕国的时候,燕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王翦大军压境之时,燕国是燕王喜二十八年。
这时的燕国政事,由太子丹主持。
太子丹从秦国
逃回燕国,此时刚刚过去了五年。
这位燕国太子在秦国做了十余年人质,这时已经三十岁上下了。
(说明王翦大军压境,情势紧迫,无所谓“刺激秦国,加速灭亡”,而是不出手就坐等被灭)
史记记载:太子丹为荆轲刺秦王作了许多准备
1.拜荆轲上卿,铺垫作重臣出访
2.太子丹荆轲装作奢糜,假装不想抗秦
3.精心制作复杂得无法辨识的督亢地图,赢得秦国信任
4.搜求著名匕首
5.广招助手
6.荆轲劝樊於期自杀,赢得信任
上述六项秘密准备完成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之时了。
秦国已经大举屯兵燕国边境,燕国太子丹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了。
秦国以最高礼仪接见荆轲,决定接受燕国投降,“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最高规格接待,表明秦王未怀疑燕国的投降,初步成功,说明可行性)。
秦国的盛大应对,透露出一则重大的历史信息。
秦国对燕国特使的真实性,是丝毫没有怀疑的。
荆轲不是一个神勇高明的剑客,他只是一个具有浓烈兴亡意识的政治游侠——政侠。
在战国时代,他们就是以墨家士子为代表的特殊团体——政侠群落。
这种群落的人物,皆以挽救弱势政治派别或弱势国家为信仰,平民意识浓烈,人民性极强,敢于慷慨赴死,天下名声极大。
(荆轲的刺杀行为,不是个人单纯的行为,而是基于信仰,价值观而死忠与国家的一类人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