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检测十五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5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5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三、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其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完成3~4题。

3.终碛堤上的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 B.有层理结构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4.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5~6题。

5.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6.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 B.喷出岩C.变质岩 D.沉积岩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km,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7—9题。

7.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A类大陆边缘的是A.我国东海岸 B.墨西哥西海岸 C.新西兰东海岸 D.菲律宾东海岸8.下列山脉属于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的是A.阿特拉斯山脉 B.西高止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9.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①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②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③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④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10—11题。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跟踪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岩溶通道形成的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是( )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D.寒冷湿润4.该区域除图示岩石外,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形成有( )①大理岩②板岩③石英岩④片麻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我国东南沿海侵蚀海岸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台湾岛东岸受海水侵蚀较西岸严重,主要原因是东岸()A.海平面上升 B.风浪大C.降水量大D.河流输沙量大6.图中所示沿岸寒流受盛行风影响,其最强盛时段是()A.3—5月 B.6—8月 C.9—11月D.12—2月天山大峡谷高大山体由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组成,峡谷细长陡峭,崖壁下部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分布。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海水侵蚀8.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上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形成神钟山地貌形态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侵蚀B.断裂抬升C.搬运堆积D.岩浆喷发10.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A.山峰海拔高度高B.山体抗侵蚀能力强C.山峰相对高度大D.节理的倾斜角度大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1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二、非选择题13.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甲为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的大西洋海岸最大的沙丘——皮拉大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高中地理一轮考点规范练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答案)

高中地理一轮考点规范练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1广西桂林期末)桂林地区遍布峰林、峰丛,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行走于这些峰林、峰丛之间,仔细观察灌木之下的岩石,就会发现许多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化石,下图为桂林某岩壁上的珊瑚化石。

据此完成第1~2题。

1.构成桂林地区峰丛的岩石,按成因属于()A.石灰岩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2.推测图中岩石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A.海洋B.沼泽C.沙漠D.丘陵(2021广西梧州期末)紫砂岩是由细小的黏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黏土页岩,是高温制作宜兴紫砂壶的主要原料。

下图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紫砂岩的类型对应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4.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与下列哪一作用过程的原理相似?()A.①B.②C.③D.④(2021八省联考)夷平面是指各种外力作用占主导,侵蚀山地,形成的起伏平缓、近似平坦的陆地平面。

川藏铁路经过的横断山区在地貌上表现为三级夷平面和其间的三级斜坡过渡带。

下图示意川藏铁路毛垭坝—巴塘段沿线夷平面。

读图,完成第5~6题。

5.形成最早的夷平面及其形成时期的地壳运动特征是()A.高原面夷平面、地壳持续抬升B.高原谷地夷平面、地壳运动稳定C.高原面夷平面、地壳运动稳定D.高原谷地夷平面、地壳持续抬升6.过渡带形成过程中,横断山区()A.河道变弯B.河谷加宽C.河谷加深D.河床抬高我国西南地区有一种间歇涌水泉,当地人称之为潮汐泉,即使在晴朗无雨的天气,泉水照样有规律地间歇涌出。

潮汐泉的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的判断,最合理的是()A.该地地质历史时期为温暖的浅海环境B.该地人类活动不合理易导致土地红漠化C.该地岩层破碎,断层发育较多D.该地气候湿润,旱灾发生频次低8.下列关于潮汐泉的说法,正确的是()A.潮汐泉每次涌出水量雨天比晴天多B.潮汐泉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C.潮汐泉的涌泉现象与地表植被无关D.潮汐泉每天涌出次数夏季比冬季多读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1米的速度后退。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9、10、11、1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5、6、7、8、1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4一、选择题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佳木河下游的乌尔禾雅丹,被誉为我国最瑰丽的岩石雅丹,又被称为“魔鬼城”。

据此回答1~2题:1.塑造乌尔禾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2.构成乌尔禾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1.B 2.C第1题,乌尔禾雅丹地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B对。

降水少,河流少,流水作用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C错。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沙丘、沙垄地貌,D错。

第2题,图片中构成乌尔禾雅丹地貌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C对。

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没有层理构造特征,A、B、D错。

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冷却凝固作用B.②—变质作用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外力作用4.在图2中广泛分布的岩石,按其类型应为图1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3.B 4.A第3题,读图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熔再生。

故选B 。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沉积岩,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为沉积岩。

故选A。

(2019·福建龙岩高三质检)我国南方花岗岩区分布着许多“崩岗”地貌(下图),深厚的风化壳是崩岗形成的基础。

下表示意福建省不同高程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崩岗面积。

据此回答5~6题:高程/m 土地面积所占比例% 崩岗面积/hm25.南方花岗岩区风化壳厚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强劲B.气候暖湿C.太阳辐射强D.昼夜温差大6.形成崩岗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断裂下陷D.地壳上升解析:5.B 6.A第5题,南方花岗岩区风化壳厚度大是因为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水、光照以及生物等因素,和风力关系不大。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doc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doc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9·山东济宁期末)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是1963年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最高海拔155米,岛屿四周由火山灰组成,中部是较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

下面图一为岛屿位置,图二为岛屿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1.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玄武岩D.大理岩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的,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

2.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应位于大西洋,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处,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A.侵蚀、侵蚀B.侵蚀、堆积C.堆积、侵蚀D.堆积、堆积答案 B解析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应是沙丘地貌。

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推测甲区域为风蚀坑;乙区域位于沙丘东侧,等高线较稀疏,坡度缓,主要风力作用是堆积,B项正确。

4.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答案 C解析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侵蚀侧为迎风地带,堆积侧为背风地带。

结合上题分析,甲位于迎风一侧,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

(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莫赫悬崖(见图)位于爱尔兰西海岸,是欧洲最高的悬崖,绵延8 km,远眺大西洋,非常壮观。

悬崖的石灰岩基底是由无数细小海洋生物的骨骼在3亿年前堆叠起来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答案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微点2图解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微点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微点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沉积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外力作用。

(4)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5)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6)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7)岩浆:三进一出。

(8)岩浆岩:一进三出。

(9)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10)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A 2.C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训练(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胀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

第2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2016·衢州模拟)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

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石岩组成的岩石。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4.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堆积B.流水侵蚀C.风化作用D.人为破坏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作用影响。

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

第4题,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

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D.⑤属于沉积岩6.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D.③⑤①②④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②⑤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③属于沉积岩,④属于侵入岩附近的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

第6题,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是先沉积,后侵入,再变质。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

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C.甲、丁 D.乙、丙2、抛物线形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最低的部位最可能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迎风坡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背风坡风力受阻挡而减小,迎风带来的物质因风速降低而堆积。

由“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可判断位于迎风坡的甲、丁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作用,凸出的乙、丙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

故选D项。

第2题,甲、丁位于迎风坡,且甲比丁受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更强;同时甲处风力强而蒸发强,土壤中水分最少,故甲处植被覆盖度最低。

故选A项。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B.风力侵蚀残留C.地壳运动使地形抬升D.流水沉积作用4.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判断图片中地貌形态。

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

故选D项。

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重而残留物少,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检测题及详解―第十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检测题及详解―第十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检测题及详解―第十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检测题及详解――第十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据此完成1~2题。

1.该小组选择的地形区中,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华北平原⑤长江三峡⑥海南岛A.①②③ C.①③⑤B.④⑤⑥ D.①②⑥2.该小组对地形区进行“微观”研究,下列地貌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上的冰斗――地壳运动 B.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沙丘――风力搬运 C.雅丹地貌――风力沉积D.海南岛“南天一柱”――海浪侵蚀解析:1.D 2.D 第1题,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海南岛“南天一柱”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2021・淄博一模)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 A.沉积岩 C.喷出型岩浆岩B.变质岩 D.侵入型岩浆岩4.有关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页岩形成的年代最晚,不可能有化石B.甲处河谷的形成是因为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C.乙处岸边河水比对岸河水浅 D.大坝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解析:3.B 4.C 第3题,矿床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之间,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受此影响原有的石灰岩容易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第4题,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泥沙沉积,河水较浅;甲处河谷是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页岩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2021・信阳模拟)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5~6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

下面三幅图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以及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

完成1~3题。

1.依据图片推断,景观图中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中的( )A.c bB.a bC.b aD.a c2.依据图片推断,形成黄山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C.搬运积累、固结成岩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3.形成张家界的峰林、黄山的“怪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风化作用B.流水积累、风力侵蚀C.风力积累、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流水积累【解析】1选B,2选B,3选A。

第1题,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的判读。

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石英砂岩为沉积岩;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主要为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示意图中a通过变质作用形成c,说明c是变质岩;岩浆可形成b,说明b是岩浆岩;则a为沉积岩。

因此张家界和黄山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和b。

第2题,考查地质作用的判读。

组成黄山的岩石为花岗岩,主要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

第3题,考查地质作用的判读。

张家界的峰林是经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而黄山的“怪石”是花岗岩经球状风化形成的。

冻融分选作用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先冻结,水向石块四周迁移并在其四周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产生分别。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C.风力侵蚀 D.冰川堆积解析:刃脊、角峰地貌是冰川侵蚀地貌,而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故B对。

答案:B8.北大山石林是由平顶山地貌演变而成的,其演变( )A.受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B.反映北大山所受的断裂作用强于平顶山C.由地震的崩塌作用造成D.反映北大山地势和纬度高,更易被侵蚀解析:流水的化学侵蚀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而北大山石林主要是花岗岩,所以A 错;断裂作用形成的是裂谷或断层,地震崩塌作用形成的地貌都会有棱角锋锐的岩石,图示岩石明显是外力侵蚀形成, B、C错;外力侵蚀作用在地势高处表现的更明显,在低洼处表现为沉积作用,结合图示位置,可知北大山地势和纬度较高,故更易被侵蚀,D对。

答案:D9.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代表地质环境,箭头线代表地质过程。

有关地质环境和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I——变质环境①——沉积作用B.Ⅱ——熔融环境③——重熔再生作用C.Ⅲ——变质环境⑤——变质作用D.Ⅱ——沉积环境②——重熔再生作用解析:该图示的突破点在于形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所以Ⅱ——熔融环境,②——重熔再生作用,③——冷却凝固,I——沉积环境,形成沉积岩,①——沉积固结成岩作用,Ⅲ——变质环境,⑤——变质作用,故答案选C。

答案:C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图,“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和图中“变质作用”的信息,可确定丁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甲为岩浆;由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确定乙为岩浆岩;剩下的丙为沉积岩;“猴子”由花岗岩组成属于岩浆岩。

答案:B11.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解析:“猴子”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地质作用主要为风化作用。

高考一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考试题(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2021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2021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4题。

4.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2021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5—6题。

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2021年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8.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2021年天津卷)读图,回答第9题。

9.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2021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11.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2021年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检测:课时质量检测(十五)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

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出的箭头。

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对。

A、C、D错。

选B。

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

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

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对。

A、B、D错。

选C。

(2020·广东省高三六校联考)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

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

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洞瀑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3~5 题。

3.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 )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②①③④4.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 )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5.图中,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坚硬B.河流较多C.降水较少D.断裂较少解析:3.B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绝壁处有地下暗河的出水口,说明悬瀑应在河流流水溶蚀后发生在陡崖处形成悬崖式瀑布,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碎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后来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悬瀑形成,故选B。

第4题,由图可知,悬瀑底处海拔低于溶洞、暗河及瀑布顶端,说明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溶蚀,C对。

降水大小及发育的河流流量大小与否对悬瀑形成无关,A错。

悬瀑不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差,是流水下蚀形成的,B错。

河流下蚀速度快于溶蚀,下蚀后分离的岩体在流水溶蚀下,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形成,与溯源侵蚀无关,D错。

故选C。

第5题,读图可知,湘西峰脊峡谷地区峡谷众多,而形成峡谷的基础是断裂发育,在断层处,岩石破碎,被流水侵蚀形成多个峰脊,而台地峡谷区域台地较少,是由于断裂较少,故选D。

(2020·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

如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7.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8.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解析:6.C 7.D 8.B 第6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

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白垩纪(14 500万年前~6 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

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

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

第7题,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为褶皱。

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

甲丁处背斜,其中丁处岩层由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D正确。

第8题,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

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

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

故B正确。

(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检测)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

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下图示意风化壳的厚度和与气候的关系。

据此完成9~10题。

9.风化壳厚度与下列因素大致呈正相关的是( )A.降水B.气温C.蒸发D.风力10.下列有关风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冻土带不存在风化壳B.沙漠区非化学风化最强C.高温使热带风化壳最厚D.森林生长促进岩石风化解析:9.A 10.D 第9题,据图可知,风化壳厚度与降水量多少呈正相关,故A正确。

第10题,读图可知,冻土带存在风化壳,为角砾带,故A错误;非化学风化形成的角砾带在热带雨林带分布最厚,故B错误;由第9题可知风化壳厚度与降水呈正相关,即使最厚的风化壳分布于“热带雨林带”,也并非高温使风化壳最厚,故C错误;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寒带森林”风化壳都相对较厚,加之森林(生物)生长会破坏岩石,故D正确。

(2020·德州模拟)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回答11~13题。

11.从6 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陆进海退河流泥沙堆积B.陆进海退海潮、海浪堆积C.陆退海进河流冲刷D.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12.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冲刷B.海浪侵蚀C.海浪堆积D.流水堆积13.从2 500年前至今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少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的速度相当解析:11.A 12.C 13.D 第11题,从图中分析,从6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变迁特点为陆进海退,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海河入海口附近,河流夹带泥沙沉积形成,所以A项正确。

第12题,因为贝壳堤主要是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所以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浪堆积,C项正确。

第13题,图示南部地区两条贝壳堤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合二为一,说明在两堤形成的过程中,该地海岸线没有发生大的变迁,说明该地海底较稳定,泥沙沉积速度和地壳下沉速度持平,D项正确。

两条贝壳堤在北部分开,走向不同,与海岸线并不平行;因不同海域海浪堆积强度不同,所以贝壳堤不一定与海岸线平行,A项错误。

该地为同一海域,海平面高度相同,B项错误。

南部河流为黄河,因含沙量较海河大,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多,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2020·广东仲元中学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6CO2+6H2O 叶绿体C6H12O6+6O2CO2+CaCO3↓+H2O Ca2++2HCO-3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

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

试分析原因(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由公式6CO2+6H2O 叶绿体C6H12O6+6O2,CO2+CaCO3↓+H2O Ca2++2HCO-3可知:钙华的沉积与溶解与CO2的含量有关;而水中CO2的含量受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较大。

当水中CO2含量少时,化学式CO2+CaCO3↓+H2O Ca2++2HCO-3向左进行,钙华沉淀;当水中CO2含量多时,化学式CO2+CaCO3↓+H2O Ca2++2HCO-3向右进行,钙华溶解。

由化学式6CO2+6H2O 叶绿体C6H12O6+6O2可知: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钙华的形成条件主要有:石灰岩、水分与CO2、植物作用、低温。

结合横断山区的实际情况即可。

第(3)题,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总称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正地形,都是在高温多雨的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

其成因复杂,是岩性纯、厚度大、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岩地区,经过地表流水的侵蚀、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隙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