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

合集下载

国际化与本土化视角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转型

国际化与本土化视角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转型
家 共同研 讨形成 了财 经 院 校 的 “ 心 课 程 表 ”该 课 核 ,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 培养面向世界、 面 向未来 的高层次的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人才。但是我 们不禁要问, 这种全盘 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是否可以 达到预想 目 ?9 的原文教材 , 中文学那些 内 标 O 用 容就 已经 很难 了 , 英 文 就 可 想 而 知 了 。数 学 的 难 用 度已经超过了数学专业学生所要求 的水平 , 而且有 点拔苗助长的味道 , 背了数学 的教学规律 。可 以 违 说, 许多学生 以此作为出国留学的跳板, 他们也许掌 握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却不能分析解决 中 国经济和金融改革 中的实际问题 。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 困境 : 如何与 中国
势。寻找 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西方经济 学教 学模 式转型的核 心 内容。 是 [ 关键词] 经济学; 教学模式 ; 国际化; 本土化
[ 中图分类号] 620 G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2 85 (060 一 OO 3 17 — 70 20 )4 O8 0
国际化 与本 土化视角 的西方 经济 学 教学模 式转 型
张宝贵 陈伏利 ,
( 南京审计学院 a经济学 院;. . b 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 0 2 ) 1 0 9
[ 摘
要]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出现 了过分 强调经 济 学形 式 的规 范化和 国际化 , 忽视 经济 学思 想和逻 辑 的趋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4期 20 年 1 O6 1月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NigAu iUnvri o ra o dt i s y Na n e t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教育国际化是指将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而教育本土化则是强调根据本地文化和国情,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可以为本土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本土化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传承和发展本地的文化传统。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不同层面上都有体现。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国际化可以引入国际课程和教材,使学生接触到全球的知识和文化;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教育国际化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结合本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在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体现。

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教师,使其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工作;而教育本土化则要求教师具有对本地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本地特点相符的教育服务。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学校管理和国际交流方面也有所体现。

教育国际化要求学校与国际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而教育本土化则要求学校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教育政策和规划。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国际化可以为本土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只有在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本土情感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全球化以及全球本土化的思考相关综述

全球化以及全球本土化的思考相关综述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52全球化以及全球本土化的思考相关综述◎章梦娟摘要:如今中国以及国际的文化理论界,全球化再度成为一个热烈讨论且不断引发争议的理论话题。

在文化的全球本土化过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提供思考文化多样性的新形式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智慧。

进步的地理学思想应该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和承认多样性之中固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的现实,为如何与他者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求同存异确立准则,不同文化之间在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交互达成多元文化间和谐共存。

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能够深化文化间性理论,文化间性理论也能启发丰富地理学思想。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本土化;多元文化;文化间性理论;地理学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1]这是对文化全球性和地方性状况的现实描述。

近年地理学界越来越重视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间关系问题,如2004年联合国出版全球化和城市文化报告中强调应当加快建设多元文化并存的进程[2];2016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客观存在的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差异要彼此尊重[3]。

但是,由于“全球本土化”涵盖了的跨文化意义与“全球化”“本土化”之间的普遍性出现了相反的理论,导致其在地理学研究中难以得到深入拓展。

并且“全球本土化”忽略了应该要如何做到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并且通过提高这种理解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

文化间性理论为应对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的悖论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文化通过自身的关系而构成自己,也通过与别的文化关系构成自己”。

文化间性从加强文化多样性角度出发,“提供了一种适应‘超级多样性’和‘多层面他者差异’的可能路径”,不仅可以为差异文化共存提供方向,甚至可以缓解乃至消除多元文化差异引致的社会、政治危机[4,5]。

当前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间性研究涵盖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学科,是众多学者的讨论热点[6,7]。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

国 情 教 育 既 是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最 重 要 的 内容 , 也是 专业教 育 最基础 的部分, 是基础 的基础 。 要实现培养 学生 “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 维”的教学 目标 , 就
必 须培 养 学生具有 良好 的经济 直 觉。而
要具有 良好 的经济 直觉 除了必须 掌握现 代 经济学 的研 究 方法 之外 , 必 须具 有 还 良好 的人文 素养 , 必须 对 中国I 历史、 向 文 化、 社会有深 刻的了解 。 经济现象 总是发 生在活生生 的现实 中, 由于发展 阶段、 文 化传统 、 社会 制度不 同, 在西方重 要的经
经 济学教 育的国际化
中国经济 学教 育要走 国际化 道路 。 实行国际化办学 , 以让有条 件的高校另 可
辟蹊径 , 争取和利 用国际学 术资源 , 中 为 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双 赢的基础上 , 抓住全 球化条件下物质、

学研究 的独特性 , 只有这样 , 才不会 在国 际化进程中迷失 方向, 才能在世界经济学 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 力。
( ) 三 中国国情 和人 文 素养 的通识
教 育
的大 量 回国 , 人们对 经济 学教 育 和研 究 随着经 济学教 育和研 究 国际化进 程中所 出现 的食 洋不化 、生搬 硬套 等 问题 的大 量 出现 。国际化 并非 经济学 教育 现 代化 的全部 内容 , 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
国经济学 的现代化服务 。 实施 中国经济学 金 、 设备、 教师 、 师资等 ) 为我 服务, 补 弥 是努力改 革和创 新经济 学教学 管 进 我国经济学教育 的发 展。
现 实经济 问题 素 材, 可能 地 为学生 提 尽 供采 用现代 经济学 方法 来分析 中国实际 问题的机会 。

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论纲

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论纲

【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 关 中国经济学 ; 国际化; 本土化 【 中图分类号 】 (2 F9 【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 26(080—040 10-7820 )20 0—2
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的讨论 , 不仅仅是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方 向选择问题 , 也关
国经济学的发展应 当遵循经济 学最本 质、 内在 最 最一般 的规定性 。中国的经济学 又必须本土化 , 因为只有 同 中国的具体
国情相结合, 中国经济学的生存价值与应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实现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理应把
坚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 学习借 鉴西方经济学统一起来。有 效地 实现 中国经济学教 学与研究的 国际化和本土化 , 要 求在 加强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上 , 进一步 改革高校 的经济 学教 学模 式与方法。
们 的经济学要植根于我们 的民族 , 内在于我们所进行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 , 要切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 要管
用 , 能 够指 导我 们 的经 济 改革 与发 展 。和 而不 同 , 中国经 济学 的 国际化 和本 土 化 的题 中应有 之 义 。 要 是

● __一
要 实 现 中 国经济 学教 学 与研 究 的 国际化 和本 土 化 ,人们 谈 论 最 多 的还 是 马克 思 主义政 治 经 济学 和 西方 经 济学的关系问题 。其实 , 实现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 完全没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 西方 经 济学 对立 起来 。
【 收稿 日 】 07 0— 8 期 20— 92 【 作者简 介 】 唐未兵 (9 2 )湖南平江人 , 1 6一 , 经济学博 士, 湖南商学院院长 、 教授 , 湖南 大学博 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 中国经济 改革与发 展。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探讨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探讨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探讨摘要:已有一些专家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视域宏观纵论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命题,但“微观”向度和具体针对性尚显不足。

本文就如何推动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所应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铺成管见,从新的理论解读层面为更好地推动此项工程助力。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本土化;基本原则;基本问题从严复1901年翻译《原富》算起,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迄今也有百余年,然而,大规模的经济学理论教育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了经济学理论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争的萌芽;2001年11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式获准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参与全球竞争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相应地,对指导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学理论范畴中的诸多问题存在的激烈争论也渐增,而有关其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则是该争辩中最值得关注的思潮之一,在这个引人瞩目的思潮背后,凸显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繁荣壮大的中国经济实践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理论的迫切呼唤,以及对如何普及理论的正确教育方式的迫切呼唤。

从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开放、交流导致繁荣,封闭自守只能走向落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下中国经济学教育方式的发展路径选择。

这样看来,经济学教育无疑必须面向开放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经济世界,这是其教育国际化必然性的一面;而从理论指导本国实践的国别性要求出发,吸收借鉴国外经济理论营养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产生也具有必然性,而且是深深根植于“一个国家、三个世界”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习俗、民族自治特质等极不平衡的土壤之中,这又是其教育本土化的必然性一面。

在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需要一大批熟知市场机制一般运行原理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理论作指导,由此,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日益受到关注…。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策略近年来,全球化大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在面对国际化时,国家和各高等教育机构仍需探索如何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发展。

一、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

在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也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选择,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其次,它可以帮助学校提高自身的声誉和知名度,并且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最后,它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合作,并且拓宽了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的平台,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本土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虽然国际化有着诸多好处,但是完全国际化也有其弊端。

过度追求国际化,容易造成文化的失衡和传统的弱化,从而威胁着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土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土化可以意味着多个层面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是必要的。

其次,在本土化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地域、民族、生态等各方面环境的不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模式。

最后,本土化还可以促进国家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国际化和本土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二者相结合,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要制定清晰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规划。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到本土教育实践中,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分析其意义、挑战和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意义1.1提升教育质量本土化教育实践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教育趋势,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本土化教育实践,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文化、社会需求和教育实践,结合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1.2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旨在通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学生在全球化社会中的成功发展。

本土化教育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化趋势,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促进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可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体制变革。

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和需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

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挑战2.1文化碰撞与融合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进行本土化教育实践,学校往往面临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挑战。

学校需要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和融合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这需要学校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理念,寻找二者之间的共通点,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2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水平,培养师生相长的教育文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团队。

2.3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教育实践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更是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模式和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本篇文章将探讨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挑战。

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方式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融合。

国际化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共享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通过跨国教育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学习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等。

这种资源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文化交融学生在国际化教育环境中,不仅学习知识,还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文化的交融能够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与包容心,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激励竞争国际化教育还增加了教育领域的竞争。

各国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这种竞争使得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创新和实践,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然而,教育的国际化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例如,过度强调国际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和传统的忽视,进而影响学生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教育的本土化与教育的国际化相对的是教育的本土化。

本土化强调根据本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来制定教育政策与课程。

这一过程对于保持国家文化和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1.文化认同本土化教育强调对本国文化和语言的继承与发扬。

通过学习本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适应性强本土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教育机构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这种适应性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地方社会发展本土化教育还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培养适应本土市场和环境的人才,教育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然而,本土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外乡化摘要:随着中国参加世贸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学展开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开展中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外乡化是否能成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外乡化的过程将有利于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开展。

我国高等教育群众化普及程度已经到达12%左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到2001年为11.4%,从2%到8%仅用了10年时间,而西方按照正常的开展速度用了20到30年时间,我们的开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兴旺国家,这就势必造成了高等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在国外高等教育群众化的涵义包括中等教育的群众化,而国内实际情况是中等教育完全被弱化了,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高职、高专又收费太高,学生毕业以后完全靠自己找工作,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

高等教育群众化的普及程度跟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强大的关系,高等教育群众化的经济根底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二是国民人均收入提高。

个体经济较有保证,就是说百姓有较稳定的收入。

而我们国家每年因拿不起学费而不能上大学的优秀学生不在少数,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只占到贫困大学生20%左右。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群众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下岗职工子女和农村子女的高等教育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外乡化开展展望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对国外高等教育的学习和利用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今后开展趋势时,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外高等教育在我国洋为中用的历史。

1.借鉴历史,创新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第一个效仿的国家是日本,在清末民初,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国,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1922年,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日本转向美国,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主要是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和竞争意识。

1927年,中国高等教育也曾经模仿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与机遇。

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互通互鉴,而本土化则强调对地方文化和需求的适应与融合。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国际化的意义首先,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至关重要。

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提升自身的教育声誉。

比如,____(具体国家或地区)____吸引了大量留学生,这推动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其次,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企业亟需能够跨文化沟通、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人才。

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如_(具体项目或课程名称)_,让他们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展开竞争。

二、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本土化同样不可忽视。

教育本土化强调将教育与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首先,通过本土化,教育内容可以更符合当地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_(具体地区)_,学校注重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本土化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强调本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从而在社会中促进和谐共处。

三、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为了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教育机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1.课程设计: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同时保留本土文化的元素。

在______(具体课程名称)______中,可以围绕全球议题进行讨论,同时引入本土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全球视野的同时,理解本土的现实问题。

2.师资建设:引进国际优秀教师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通过国际培训和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合作交流:鼓励学校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和教师交流。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本土化发展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趋势。

国际化不仅仅是指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还包括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等方面。

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持本土特色和发展本土优势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策略需要重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基础。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高等教育才能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其次,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策略需要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

这些资源是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与本土特色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

例如,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本土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与本土经济发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此外,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策略还需要加强本土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本土化的重要保障。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本土教育体系的研究和改革,提高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例如,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与本土实际相关的课程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通过加强本土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本土需求和发展。

最后,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策略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育模式,提高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它自己的人文背景。

虽然当前的教育国际化呼声很高,但我们还是要冷静地思考教育本土化问题。

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应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校发展的“双翼”。

教育国际化不是西化、欧化,而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会通中西、学贯文理、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实,不光我们国家,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也在提倡教育国际化。

比如,英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多元化,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扩大国际视野,学会理解包容,树立全球意识。

为此,学校特别注意吸纳亚非裔学生,专门留出一定的学额给他们,还开设多个国家的语言课,把学校变成一个小“地球”,从而培养真正的地球人。

除此之外,学校在聘用教师方面,也尽可能聘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教师,以提高国际化程度。

现在我们都在实施双语教育,它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还牵涉到双文化浸润的问题。

只有从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理解通用人才通用能力的角度,只有从学生对新知识的快乐接纳和积极使用的视野,才能构建起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目标,才能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等背景文化的关系。

通过双语教育使教育对象获得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包括对两种文化的协调互补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宽容,这是我们实施双语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

重视国际知识渗透。

学科授课关注国际性大事、国际理念、知识的渗透,并适时延伸、整合。

比如,语文课从外国文学谈到风土人情,音乐课介绍外国歌曲来源及文化内涵,美术课探讨时代特点和国家文化,从问题切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可以进行“新闻播报”,全面介绍一周以来的国际大事、国际问题,介绍国际时事小新闻。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用国际化思维来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关于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关于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作者:秦品华来源:《教育》2016年第11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

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促成因素有:第一是政治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取代了意识形态至上,成了整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是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使各国经济接轨的可行性大大提高,资金过剩要向全球寻找新市场,全球化成为它们的主要出路。

第三是科技因素。

新的通信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民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后,已不满足在国内学习,而要求到国外去学习。

全球的信息同步,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因而教育也应全球化、国际化。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必须了解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社会。

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教育要适应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要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要迎接未来严峻的挑战,民族国家尤其应当保持自己教育的本土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因此,教育必须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即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一开始就是互为表里的。

在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的二元对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带有全球化的眼光主动适应、加入教育国际化的洪流,又能够保持民族国家教育的“文化独立性”,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以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为指导,正确把握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之间的“度”,以本土化为目标,以国际化为手段,保持一种胸怀开阔的批判理性。

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本土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关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但很多教学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中国具体情况的实际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应用时却常常遇到困难。

研究如何将西方经济学课程本土化,使之更适应中国国情,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性,已成为当前经济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在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方法,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背景,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在未来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加强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研究,有助于拓宽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国本土经济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深入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方法和策略,为经济学教育提供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系。

通过对实施基于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本土化的效果评估,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优势。

全球化与本土化演讲稿

全球化与本土化演讲稿

全球化与本土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话题。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两大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而本土化则强调了每个地方的独特性。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全球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商品、信息和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音乐和电影。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应对。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本土化的重要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传媒和文化活动来弘扬本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和智慧,来丰富和完善本土文化。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既要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也要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本土文化产业,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也可以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引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不断推进。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和教育的适应性,也是各国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意义与特点,以及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1. 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使得信息、技术、文化等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进行国际化改革。

这种改革不仅包括课程体系的更新,还涵盖了师资队伍、教育模式等多个方面。

2. 增强国际竞争力教育的国际化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人才流动日益加剧的今天,各国都意识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国家发展和竞争的基石。

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文化交流与互鉴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文化得以互鉴与融合,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理解与尊重。

国际化的教育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1. 文化认同感本土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反映,它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维护文化的独立性和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过度的国际化可能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疏离,进而影响国家的文化传承。

2. 适应社会需求本土化的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都各不相同。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计划。

3. 促进社会稳定当教育体系能够反映和促进本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目标时,能够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教育的本土化有助于培育出具有共同认同的人群,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
'学
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
中国经济学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

实行国际化办学,可以让有条件的高校另辟蹊径,争取和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服务。

实施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改革和创新经济学教学
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

中国目前的经济学教育管理制度,还保留着
经济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当前的
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

而要加快中国经济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监控制度和激励机制,如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引进先进教材,传授前沿知识;规范成绩考核,实施全程式培养;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等等。

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
联盟
争力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
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

教育资源是开发和
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

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

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

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
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

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xa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