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副伤寒PPT优秀课件
㈠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最早的症状 是发热,可有畏寒,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 3~7日达高峰,39-40℃,伴有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腹痛右下腹轻压痛。部分有肝脾肿大。病理: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临床表现
㈡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临床表
现。
病理:肿大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可散发、地
方性流行、暴发流行。 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 ,儿
童、青少年多见. 伤寒杆菌没有动物储存宿主.
发病机制
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致病性、 及宿主的防御能力。
胃酸的PH值<2,很快杀灭菌 细菌>10^5才能发病,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异常(胃内胃酸减少、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
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污染-----最主要-----暴发流行 食物污染-----主要-----食物型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散发流行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
寒菌苗的。病后免疫力持久。很少再次 发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 壁的淋巴组织,特别是回肠下段的集合 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伤寒杆菌一 方面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 殖;进一步侵犯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 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 属于潜伏期。患者无症状。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繁殖再 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血液中 的病菌很快进入肝脾、胆囊、骨髓和淋 巴结等组织器官,肠壁淋巴结出现髓样 肿胀、增生、坏死,临床上处于初期和 极期(病程第1-3周)。
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最早的症状 是发热,可有畏寒,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 3~7日达高峰,39-40℃,伴有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腹痛右下腹轻压痛。部分有肝脾肿大。病理: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临床表现
㈡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临床表
现。
病理:肿大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可散发、地
方性流行、暴发流行。 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 ,儿
童、青少年多见. 伤寒杆菌没有动物储存宿主.
发病机制
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致病性、 及宿主的防御能力。
胃酸的PH值<2,很快杀灭菌 细菌>10^5才能发病,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异常(胃内胃酸减少、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
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污染-----最主要-----暴发流行 食物污染-----主要-----食物型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散发流行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
寒菌苗的。病后免疫力持久。很少再次 发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 壁的淋巴组织,特别是回肠下段的集合 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伤寒杆菌一 方面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 殖;进一步侵犯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 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 属于潜伏期。患者无症状。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繁殖再 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血液中 的病菌很快进入肝脾、胆囊、骨髓和淋 巴结等组织器官,肠壁淋巴结出现髓样 肿胀、增生、坏死,临床上处于初期和 极期(病程第1-3周)。
伤寒与副伤寒ppt
1.病原学
伤寒杆菌在培养皿
伤寒杆菌
2.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潜伏期和恢复期带菌)。
2.2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 2.3 人群易感性 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 均属易感。
2.4 流行特征 时间:任何季节,以夏秋季多见。 职业:农民、学生、工人、散居儿童 、干 部等。 年龄:任何年龄(3个月~75岁)。
事业单位医疗考试研究院
传染病学
主讲人: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伤寒与副伤寒
一、难点:
1. 2.
一、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 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 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5.治疗
5.1一般治疗
5.2对症治疗
5.3病原治疗
6.预防
6.1控制传染源 6.2切断传播途径
6.3保护易感人群
二、副伤寒
副伤寒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 组细菌性传染病,副伤寒的临床疾病过程和处 理措施与伤寒大致相同,儿童以副伤寒乙较常见。
谢谢观看
某灾区发生伤寒流行
3.临床表现
3.1 潜伏期:7~23日,一般 10~14日 3.2 典型病例有四期经过: (1)初期(侵袭期) (2)极期(典型表现期) (3)缓解期 (4)恢复期 3.3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中毒 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
伤寒患者体温图
4.诊断
4.1流行病学特点 4.2临床症状及体征 4.3实验室依据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6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个人卫生和规范化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风险、维持个人健康。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同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同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 Vi抗体的效价低,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 者。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伤寒与副伤寒
六、临床表现 Manifestations
➢ 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脏回缩。 但有肠出血、肠穿孔危险。
➢ 恢复期:第5周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旺盛,但体质虚 弱,康复需1个月。
➢ 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甚至 1年,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副伤寒丙的特点
➢ 伤寒型:症状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异常; ➢ 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病程短; ➢ 脓毒血症型: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型,热程1~3周不等。半
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 包炎、心内膜炎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1.流行病学资料:
1.1 病前30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1.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1.3 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特征:
2.1 不明原因持续高热。 2.2 特殊中毒面容。
八、诊断 Diagnosis
3.实验室检测:
3.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下。 3.2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
谵妄、昏迷; ➢ 玫瑰疹(rose spots):胸、腹部淡红色丘疹,数个至十数个; ➢ 相对缓脉(relative bradycardia):体温高,脉率相对缓慢; ➢ 肝脾肿大:脾脏肿大(splenomegaly),部分肝脏肿大; ➢ 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胀,便秘,腹泻(diarrhea)等。
与临床相关的病原学特点
➢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临床上出现特征性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 伤寒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 基中生长更好;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件
h
27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1、轻型: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
抗菌素、曾接受伤寒疫苗预防者。全身毒血症 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健康。易漏诊、误 诊。
h
28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2、爆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
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 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如能及时诊断,进 行有效的病原、对症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
h
13
(三)易感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 的个体, 均属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再次发病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夏秋多见。 儿童和青年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常见的 传染病,
h
14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数量 、致病性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淋巴组织 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 结节”。
h
8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h
9
生存能力: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 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 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 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 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h
10
流行病学 Epidemioligy
•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 临床表现。
• (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 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 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 现谵妄、甚至昏迷。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ppt课件
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 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 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 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 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 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 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 少等。
热,毒,肿,缓,疹,低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 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 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
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1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 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 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 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 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 少等。
热,毒,肿,缓,疹,低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 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 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
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1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鉴别诊断
与感冒的鉴别
与肠阿米巴病的鉴别
伤寒和副伤寒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于感 冒,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不会出 现持续发热。
肠阿米巴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 状,但大便检查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与伤寒和副伤寒不同。
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
急性胃肠炎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 状,而伤寒和副伤02
03
04
玫瑰疹
伤寒患者胸腹部出现的红色斑 丘疹,多在2-4天内消退。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白细胞减少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减 少。
相对缓脉
脉率较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 例。
并发症
肠出血
伤寒和副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肠穿孔
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能 导致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中毒性心肌炎
影响心脏功能,可能导致心律 失常和心力衰竭。
中毒性肝炎
影响肝脏功能,可能出现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
01
伤寒与副伤寒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伤寒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 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伤寒的诊断 。其中,血培养阳性是确诊伤寒 的依据。
副伤寒
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与伤寒相似, 但副伤寒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 乙、丙三种沙门氏菌,与伤寒不 同。
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丙 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与伤寒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引起全身性感染。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 其他疾病。
发病机制:当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它们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同时, 细菌本身也会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
伤寒与副伤寒 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广泛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于水源、食品卫生和 个人卫生的重视
保持清洁,常洗手,妥善处理 食品,避免食用劣质或不洁食 品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推广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安全卫生标准 ,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减少食源性传染 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 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以青霉素 为首选 轻型伤寒患者可口服3-5天即可 痊愈,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副伤寒一般也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若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
总结
总结
伤寒和副伤寒是常见传染病, 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平时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饮 用未经消毒的水,食用不洁餐 饮
总结
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提高公众卫 生意识和健康素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 任
伤寒与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总结
什么是伤寒与 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 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病原体属于鼠伤寒杆菌属 ,副伤寒病原体属于伤寒杆菌 属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食物和饮 水传播,主要在夏秋季流行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类似,但严重 程度较轻
伤寒与副伤寒 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7-14 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咳嗽 等,但体温会逐渐上升
疾病的高峰期为第二到第三周 ,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腹 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伤寒轻,多数患者 只表现为轻微咳嗽、发热等症状
沙门氏菌病-动物传染病-PPT课件
• 成年鸡
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 或表现母鸡产蛋量与受精率降低;极少数精 神萎顿,腹泻白色稀粪,停止产卵;个别呈 “垂腹”现象
鸡白痢的病理变化
• 病死雏鸡:
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肝散在坏死点 肺脏可能褐色、实变、有坏死灶
• 成年鸡:
卵巢变形,呈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 或有长柄 卵巢变色,呈灰、白、黄、红、褐色等,卵 黄液油脂状、浑浊、稀薄或呈干酪样,有的 卵泡呈充满透明的囊泡
仔猪副伤寒
• 扁 桃 体 坏 死
仔猪副伤 寒
• 耳 朵 淤 血 、 耳 尖 干 性 坏 疽
犊牛副伤寒
• 脾 脏 肿 大 、 如 橡 皮 样
• 据病原体的抗原结构不同,分为三种
鸡白痢: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 禽伤寒: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禽副伤寒:由其他有鞭毛、7dayshotels 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 • 可广泛感染各种动物和人
鸡
白
痢
•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 的鸡传染病,主要侵害2-3周龄以内 的雏鸡,以白痢为特征,并呈急性 败血症经过,成年鸡多属隐性和慢 性经过。
诊
断
• 初步诊断 • 确诊: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病料的采取:采取病畜禽的血液、内脏器官、 肝脏、脾脏等 镜检:
诊
断
分离培养和鉴定: • 培养: • 生化反应: • 血清学反应: • 试管凝集试验——马副伤寒 • 血液或血清平板凝集试验——鸡白痢、 禽伤寒
防
制
全面实行种鸡群净化措施(鸡白痢的检疫) 孵化时,用2%来苏尔等喷雾消毒孵化前的种蛋、 每次孵化前孵化室及所有用具等,要用甲醛消 毒 免疫预防:仔猪副伤寒活疫苗 药物预防和治疗 生物学预防:微生态制剂
伤寒与副伤寒科普讲座PPT课件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与伤寒相比,副伤寒的病情较轻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病菌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和腹痛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感染的食物,如未经煮沸的牛 奶或生的蔬菜 饮用干净的、煮沸过的水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与感染者接 触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伤寒与副伤寒科普讲座 PPT课件
目录 简介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的预防措施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结论
简介
简介
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与副伤寒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有一 些区别
简介Leabharlann 本讲座将重点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基本 知识和预防措施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结论
结论
伤寒与副伤寒都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 染病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饮食安全 和定期接种疫苗
结论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和副 伤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伤寒的基本知识
主要症状为高热、腹泻和消化道不适 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 液检查
伤寒的预防措施
伤寒的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生的 或未熟透的食物 饮用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伤寒的预防措施
定期接种伤寒疫苗,提高免疫力 在旅行前注意目的地的卫生环境和饮食 安全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期:第二次菌血症再次侵入肠淋 巴组织—加重已致敏肠淋巴 组织的炎症反应—肠出血、 肠穿孔 恢复期:机体免疫—细胞内细菌渐 被消灭—病变愈合
慢性带菌:
少数胆囊带菌者
持续发热机制: 单核-吞嗜系统和中 性粒细胞释放内源 性致热源
病理特点
淋巴系统特点:全身单核吞嗜细胞系统的增 生性反应
特征性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 滤泡 儿童病理特点:肠淋巴结肿大,充血。少 见溃疡
名词解释
复发: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 再燃: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 持续5-7天后才回到正常,血培 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象 白细胞减少(3-5)×109/L 中性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对诊断、病情评估 有一定参考价值
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爆发流行 食物污染——群体流行 生活接触——散发病例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轻壮年多
时间:终年可见,夏秋为多 病后:免疫力持久(2%第二次发病) 伤寒、付伤寒无交叉免疫
发病机理
第一次菌血症: (潜伏期) 伤寒沙门菌经口—胃—小肠繁殖—侵入 肠粘膜淋巴管—肠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 巴结继续繁殖—胸导管进入血流 第二次菌血症: (初期) 伤寒沙门菌经血流—肝脾、胆囊、骨髓 继续大量繁殖—再次入血—释放内毒素 —临床症状
结果判断: 应用标准试剂,未经免疫者 “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 “H”抗体的凝集效价1/160 每5-7天复查一次逐渐上升,价值较大 Vi抗体升高,提示带菌状态,平稳下 降提示带菌状态消除
判断结果注意点
早期:“O”抗体上升,“H”抗体不上 升 免疫:“O”抗体不上升,“H”抗体上 升 已用有效抗菌药:抗体效价可不高 交叉反应:沙门菌D群与A群 可有假阳性、假阴性
伤寒副伤寒
概
述
定义: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
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增生 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全身中毒 症状,消化道表现。相 对缓脉、肝脾肿大、皮 疹、白细胞减少
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 沙门菌属中D群 生物学特点:G 、无夹膜无芽胞、有鞭毛, 胆汁培养基更佳。 理化特点: 自然环境生活力强,耐低温 热、干燥抵抗力弱 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原: 内毒素
支气管肺炎:病程极期或后期, 继发感染
其他: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 合症、急性胆囊炎、血栓静 脉炎、脑膜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确诊 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 血培养 后期 骨髓培养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有上呼吸道症状,少有 神经系统毒血症状及脾 肿大,无玫瑰疹,肥达 反应与血培养阴性 疟疾恶性疟:有持续性高热但体温 波动大,血片检查发现 疟原虫
伤寒杆菌的抗原
菌体抗原——“O”抗原 鞭毛抗原——“H”抗原 表面抗原——“Vi ”抗原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粪便 排菌量:潜伏期— 少量排菌 2-4 周— 排菌最多 传染性最大 恢复期— 少量排菌 极少数持续排菌>3月,偶有终生排菌
名词解释
暫暂时性带菌者:排菌期限<3月 慢性带菌者: 排菌期限>3月 慢性带菌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对缓脉,可并发心肌炎 肝脾肿大:一周末时出现,质软有压痛 皮疹:7-13天 胸腹部 淡红色小斑丘疹 10个以下 2-4mm 压之退色
缓解期(3-4周) 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 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 恢复期(第5周) 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体弱、慢性疾病、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
肥达氏反应
原理: 应用血清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 中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鞭毛 “H”抗原及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 抗原“A”、“B”、“C”的相应抗体
时间:一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 >70%,效价亦较高。维持数月 少数 抗体出现较迟或效价较低 10%-30% 始终阴性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已杆菌的共 同 抗原,高效价的”O“抗原不能区别三个不 同 的病原菌感染,可从特异性鞭毛抗体的效 价的升高来区别。
伤寒沙门菌培养
血培养: 最常用的确诊依据 1-2周阳性率80%-90% 第3周50%,第4周不易检出 复发时再度阳性 骨髓培养:已用抗菌药,血培养阴性者 阳性率高于血培养,持续 时间较长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高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很少应用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不作常规
钩体病:疫水接触史,眼结膜充血, 腓肠肌痛与压痛,血清凝 溶试验阳性,钩端螺旋体 分离培养阳性 流行性斑疹伤寒:有高热、皮疹、 神经系统症状。有虱咬史 外斐反应阳性
肝脾特点:肝脾肿大
镜下特点 淋巴结: 淋巴窦内大量巨噬细胞 脾:红髓充血 肝: 细胞肿胀、变性、 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 7—23天,一般10—14天 初期(第1周): 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 食欲减退咽痛咳嗽 特点:体温呈阶梯式上升
极期(2-3周): 发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
消化道: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右 下腹压痛
并发症
肠出血:2-4周。诱因:饮食不当、腹 泻。大出血可有休克表现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占3%-4% 2-4周。好发部位:回肠末端 穿孔前可有腹痛、腹泻、肠 出血。穿孔后有腹膜炎症状
中毒性肝炎:
多见, 常见于1-3周。 2-3周后恢复 中毒性心肌炎:常见于2-3周,有严重 毒血症者 支气管炎: 病程早期,多为继发 感染
临床类型
轻型: 原因: 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年 幼儿童 特点: 发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 典型临床经过者
迁延型 原因: 机体免疫力低 特点 : 病程5周以上,肝脾肿大显箸 消遥型 特点: 毒血症状轻,易漏诊
暴发型特点 起病急,毒血症重。高热、中毒 性脑病、肝炎、心肌炎、DIC等 小儿伤寒特点 弛张型热,常见胃肠道症状、肝脾 肿大、并发支气管炎 老年伤寒特点 发热不高,易虚脱,并发症多,病程 迁延,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