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2010)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概念】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
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此期也称潜伏期)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病程第2~3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 (2)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一、简介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泻和肌肉痛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脱水,甚至死亡。
本文档旨在提供伤寒和副伤寒的应急处理方案,以便在出现疫情或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并减少病情的进一步传播。
二、预防措施1.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合理饮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2.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鱼等容易受到污染的食品,彻底煮熟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食品。
3.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水源干净卫生,可以进行煮沸消毒或使用过滤器净化水源。
4.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餐具、厕所等。
5.接种疫苗: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在预防疫苗的范围和剂量内接种相关疫苗。
三、疫情应急处理方案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患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报告。
2.加强病例调查与追踪: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感染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密切接触者,做好隔离措施。
3.及时上报疫情数据:各级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疫情数据,确保信息畅通。
2. 应急隔离与治疗1.确定隔离点与医疗机构: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确定隔离点和集中治疗的医疗机构,并做好相应的人员和物资准备。
2.加强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病情传播。
3.提供适当的治疗: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液体补充,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患者的症状。
4.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对于产生的医疗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和传播。
3. 健康宣传与教育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普及预防知识,引导正确的应对方法。
2.推广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鼓励公众使用口罩、消毒液等个人防护用品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
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
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方。
㈣肠胃瘀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 (二)护理与饮食 ❖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
便性状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经 常改变体位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发热期应 多饮水,2000—3000ml/d。饮食应为流质 或半流质的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适当补足 维生素B及C,退热以后方可逐渐增加饮食, 切忌饮食不节。
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 “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
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 的诊断;若“O”>1:80,“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 断,余此类推。或发病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 倍上升, 有助于诊断。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 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
治疗
❖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心肌炎
治疗
❖ 五、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 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
1.5g口服,连用4~6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 每日2次;疗程1~3个月;氟哌酸0.4g,每日 2次,连用4周;以上可任选一种,若内科治 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胆囊切除。
伤寒与副伤寒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黄俊颖
概述
❖ 伤寒 (typhoid fever)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分别是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 丙)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为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中。伤寒 以持续高热、特殊中毒状态、肝脾肿大、相 对缓脉、玫瑰疹、血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 少为主要特点,以肠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 症。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较 伤寒轻。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
稽留热或弛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
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
大、相对缓脉;
2.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
伤寒杆
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
1:80以上“H”﹑“A”﹑“B”﹑“C”抗体凝
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
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媒介,经口而引起感染。
水源污染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消毒】
对阳光、干燥、热力、及消毒剂抵抗力弱,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概述(Introduction)定义(definition)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疾病----伤寒(typhoid 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s typhi)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肠道传染病。
历史(history)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脉型伤寒。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Etiology)1877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Karl Joseph Eberth, 45, 和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德国细菌学家Georg T. A. Gaffky年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cartnern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杆菌。
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enterobacteria ),命名为沙门菌。
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按照O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50个群,按照H抗原(鞭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2000以上血清型。
伤寒与副伤寒
33
并发症治疗
⒉肠穿孔 半卧位,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 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34
并发症治疗
⒊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 静脉补充高渗糖,ATP,VitB1等。 在足量抗生素配合下,可加用少量肾上 腺糖皮质激素。 如出现心衰,可予洋地黄强心,速尿减 轻前负荷,维持至临床症状好转。注意防止 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0
31
并发症治疗
⒈肠出血: 绝对卧床,严密观察BP、P、神志及便 血情况。 暂禁食,如出血量少,可酌情予少量流 质饮食,静脉补充热量及其他液体,注意电 解质平衡。 口服凝血酶及/或静脉输注VitK,安络血, 止血芳酸,立止血等止血药。
32
并发症治疗
根据失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病人烦躁不安,可注射安定,苯巴比 妥钠,禁用泻剂及灌肠。 必要时手术治疗。
26
诊
断
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但任何季节均可发 生。 高热持续1~2周或以上,并出现无欲貌,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血常规:WBC总数不高或低下及EBC计数减 少或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病原学检 查阳性可确诊。病原学检查阳性可确诊。肥 达试验阳性可资诊断。
27
鉴别诊断
病程第1周,需与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如:
再燃:
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 升高 血培养阳性
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20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3~4×109/L。EBC计数减少 或消失,病情好转回升。PLT突然下降应警 惕溶血尿毒综合症或DIC。 尿常规:2th周始,可有少量蛋白与管型。 粪常规:可有少许WBC。如OB阳性或肉眼 血便应警惕肠出血。
35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
六、临床表现 Manifestations
➢ 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脏回缩。 但有肠出血、肠穿孔危险。
➢ 恢复期:第5周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旺盛,但体质虚 弱,康复需1个月。
➢ 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甚至 1年,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副伤寒丙的特点
➢ 伤寒型:症状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异常; ➢ 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病程短; ➢ 脓毒血症型: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型,热程1~3周不等。半
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 包炎、心内膜炎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1.流行病学资料:
1.1 病前30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1.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1.3 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特征:
2.1 不明原因持续高热。 2.2 特殊中毒面容。
八、诊断 Diagnosis
3.实验室检测:
3.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下。 3.2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
谵妄、昏迷; ➢ 玫瑰疹(rose spots):胸、腹部淡红色丘疹,数个至十数个; ➢ 相对缓脉(relative bradycardia):体温高,脉率相对缓慢; ➢ 肝脾肿大:脾脏肿大(splenomegaly),部分肝脏肿大; ➢ 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胀,便秘,腹泻(diarrhea)等。
与临床相关的病原学特点
➢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临床上出现特征性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 伤寒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 基中生长更好;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多在39-40摄氏度之间。
2. 头痛,常见于额部和两侧颞部,呈进行性加重。
3. 全身酸痛,特别是腰骶部和四肢关节,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乏力和无力感。
4. 寒战,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5.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 粪便培养,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诊断。
3. 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对于诊断伤寒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袋状充气,肠管水平排列,可见液平面。
2. 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内、脾内低回声区。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可以做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
2. 伤寒与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1. 抗生素治疗,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2.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伤寒疫苗,有效预防伤寒副伤寒的发生。
总之,对于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希望本文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伤寒副伤寒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有些细微的差别。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持续增高,一般在第2周达高峰,然后温度缓慢下降。
2. 临床症状:典型的伤寒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脉搏与呼吸加快、相对缓脉、舌苔、脾大和肝大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逐渐上升,一般不出现明显的高热期。
2. 临床症状:副伤寒患者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喉痛、腹痛、消化不良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处理原则:
1.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2. 抗菌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3.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给予退热药、补液等。
4. 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饮食卫生的保证、避免接触患者等。
总而言之,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对症处理,并采取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谁是易感人群? 高风险人群
包括儿童、老人、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在疫情爆发期间,居住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的人群风险更高。
谁是易感人群?
旅行者
前往伤寒和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旅行者,特别 是未接种疫苗的人。
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卫生情况,并采取预 防措施。
谁是易感人群?
食品处理人员
从事食品加工作业的人员,如果不注意卫生 ,易成为传播者。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培训是防止传播的 关键。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如出现持续高热和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 症。
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何时应就医?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确 诊。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是易感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伤寒与副伤寒?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 差的地区。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引起,症状类似于伤寒。
副伤寒通常比伤寒症状轻,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的 并发症。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传播途径
两者均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食 物和水。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是传播的主要因素。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类药物,治疗6周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第2、3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 噻肟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 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25mg/Kg 1.5/d,分2-3次静滴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临床表现(1)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3.消化道症状 5.皮疹(玫瑰疹)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 释放内毒素致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 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
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 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
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 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肥达氏反应: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 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 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 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
伤寒与副伤寒(1)
伤寒与副伤寒(1)伤寒与副伤寒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之处。
下面将分别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定义1. 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消化道传播,临床上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腹痛、腹泻、便秘等。
2. 副伤寒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轻微,病情较轻。
二、病因1. 伤寒伤寒杆菌是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人际传播,一般在生活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2. 副伤寒副伤寒杆菌是副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人际传播,发生在生活卫生条件不良的地区。
三、临床表现1. 伤寒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腹痛、腹泻、便秘等,其中最为特征的症状是周期性高热,持续时间长达1-3周甚至更长。
2. 副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微,病情较轻。
四、治疗1. 伤寒伤寒的治疗主要是摄取大量液体,抗菌药物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伤寒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如葛根黄芩汤、清胆汤等方剂治疗伤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副伤寒副伤寒的治疗与伤寒相似,但患者病情较轻,治疗效果较好,抗菌药物的应用也非常有效。
五、预防1. 伤寒伤寒的预防主要是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2. 副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措施与伤寒相似,也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总之,伤寒与副伤寒虽有区别,但二者都是传染性疾病,需要我们重视防治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提高自我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健康教育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
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如河 流、湖泊等。
应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肉和生海鲜,可能 导致感染。
在处理食物时需注意卫生,确保食物彻底煮熟。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确保饮用水和食物的安全,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 食物。
在外就餐时选择信誉好的餐厅,尽量避免街头小 吃。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使用卫生间后,减少 细菌传播的机会。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共同症状
两者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乏力,随后可 能出现腹泻或便秘。
恢复期间应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
谢谢观看
人际传播
虽然主要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但人际传播也可能 发生,特别是在密集的人群中。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传播风险。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 高风险地区。
疫苗可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发病率。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安全饮食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症状与 伤寒相似,但通常较轻。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相同,通常是通过污染 的食物和水。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两者的区别
伤寒通常症状更为严重,潜伏期也较长,而副伤 寒的症状相对较轻。
诊断和治疗方式相似,但药物和疫苗的选择可能 有所不同。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
伤寒与副伤寒 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广泛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于水源、食品卫生和 个人卫生的重视
保持清洁,常洗手,妥善处理 食品,避免食用劣质或不洁食 品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推广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安全卫生标准 ,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减少食源性传染 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 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以青霉素 为首选 轻型伤寒患者可口服3-5天即可 痊愈,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副伤寒一般也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若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
总结
总结
伤寒和副伤寒是常见传染病, 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平时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饮 用未经消毒的水,食用不洁餐 饮
总结
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提高公众卫 生意识和健康素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 任
伤寒与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总结
什么是伤寒与 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 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病原体属于鼠伤寒杆菌属 ,副伤寒病原体属于伤寒杆菌 属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食物和饮 水传播,主要在夏秋季流行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类似,但严重 程度较轻
伤寒与副伤寒 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7-14 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咳嗽 等,但体温会逐渐上升
疾病的高峰期为第二到第三周 ,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腹 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伤寒轻,多数患者 只表现为轻微咳嗽、发热等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feverandparatyphoidfever)是由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发病季节,流行地区预防接种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60d,平均7~14d。
(1)典型伤寒:病程4~5周,可分四期:①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有发热、咽痛、食欲减退、咳嗽,体温阶梯状逐渐上升,5~7d达39~40℃。
②极期(病程2~3周),高热、多呈稽留热型,由于早期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使弛张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多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精神错乱和昏迷,虚性脑膜炎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一般7~14d出现胸、腹和背部皮肤玫瑰疹,经2~5d消退。
可出现食欲减退、便秘、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20%~73%的病人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即体温每升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
③缓解期(病程第4周),体温呈弛张型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此期易并发肠穿孔、肠出血。
④恢复期(病程第5周起),体温已趋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体质虚弱,约1个月后方能恢复。
(2)非典型伤寒:①轻型:体温38℃左右,症状轻,1~2周自愈;②顿挫型:初期病情重,但恢复快,1~2周自愈;③迁延型:病情不严重,但发热持续5周以上,甚至长达数月;④逍遥型:症状很轻,常因突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⑤暴发型:骤发高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谵妄,昏迷,中毒性心肌炎,全身出血现象等。
如未能及时抢救,可1~2周内死亡。
(3)小儿和老人伤寒:起病较急,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胃肠道症状明显,白细胞数常不减少,年长儿轻型和顿挫型较多。
老人易并发支气管炎与心功能不全,恢复缓慢,病死率较高。
(4)伤寒的复发与再燃:复发:进入恢复期症状消失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与胆囊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潜伏的伤寒沙门菌大量繁殖再侵入血循环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与临床相关的病原学特点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临床上出现特征性神经系 统中毒症状
伤寒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 长更好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即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 表面(Vi)抗原,在体内分别诱生相应的抗体。临床上借助 O及H抗体检测,辅助临床诊断(肥达反应)
流行特征
地区性:多见于热带、亚热带 季节性:终年可见,夏秋季最多 流行形式:
散发性: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起 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四、致病机理
Pathogenesis
按照致病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菌经口到小肠,穿过粘膜上皮进入下层淋巴小结繁
殖,部分细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 第二阶段: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后,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
一、伤寒概述
发展简史 伤寒是个古老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伤寒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医名
著《伤寒论》,但中医的伤寒与我们所讲的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伤寒不是同一概念 伤寒杆菌于1874年发现,但伤寒的存在至少几个世纪了 1948年Wood Ward开始用氯霉素治疗伤寒后,伤寒死亡率由 20%~47.1%降为1~5%,现在伤寒的死亡率更低了。 近3年来我国每年的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人数在3万至6万之间
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Beijing Ditan Hospital
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 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WS 288-2008 肺结核诊断标准 WS 289-2008 霍乱诊断标准 WS 290-2008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 WS 291-2008 麻风病诊断标准
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 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 ,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小结节称伤寒小结,也叫伤寒肉芽肿
伤寒的病理特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cytemacrophage system)增生性病变,以回肠(ileum)末 端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和孤立淋巴结增生为主
(第一次菌血症bacteremia),扩散到肝、脾、骨髓、胆囊等 到部位大量繁殖 第三阶段:经大量繁殖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 血症,释放内毒素(endotoxin),导致临床发病并逐渐加重 第四阶段:恢复阶段
五、病理表现 Pathology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直接消化道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 和食物
间接消化道传播: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 传播
水源污染常酿成暴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伤寒的病理过程分为4期,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 愈合期
病理第一期:髓样肿胀期
发病第一周,回肠下段淋 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色第二期:坏死期 发病第二周,肿胀的淋 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灶 性坏死,逐步融合扩大,
累及粘膜表层。
二、病原学 Pathogens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副伤寒甲、乙、丙分别属于沙 门菌属A、B、C群
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 周身鞭毛,运动活跃,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周身鞭毛(↓) 负染,*22500
伤寒杆菌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1~2个月,在牛 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病理第三期:溃疡期 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 落、形成溃疡。溃疡边缘稍隆起, 底部高低不平。溃疡深及粘膜下层, 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 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 出血。
2008年9月1日起实施的 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WS 215-2008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代替WS 215-2001) WS 216-2008 登革热诊断标准(代替WS 216-2001) WS 217-200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代替WS 217-2001) WS 278-2008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WS 279-2008 鼠疫诊断标准 WS 280-2008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WS 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 WS 282-2008 猩红热诊断标准 WS 283-2008 炭疽诊断标准 WS 284-2008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WS 285-2008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WS 286-200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WS 287-200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WS 293-2008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三、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Souce of infection)
患者及慢性带菌者(Patients and chronic carriers)
自潜伏期至全病程均有传染性,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强
慢性带菌者(chronic carrier)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 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排菌期在3个月之内者 称为暂时性带菌者(transient carrier);超过3个月称为慢 性带菌者
伤寒和副伤寒的概念 Concepts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 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 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副伤寒由副伤寒杆菌甲、乙或丙(salmonella paratyphi A、 B or C)感染引起,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 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均与伤寒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