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1例心理干预案例报告
直 以来哥 哥 和她都 在外 地读 书 ,父 亲 一人在 家 ,身体 状况 较差 ,但 还是 努力 支付 兄妹 的读 书费用 。患
者 与 家人关 系一 般 ,常会 与父 亲 因小事 争执甚 至无 理取 闹 ,父亲 也会 经 常批评 她 ,生活 中对 父亲 的怨 恨 较 多 ,哥哥 常年 在外 读书 ,现 在 已经参 加工作 ,二 人感 情 尚可 。患者 在学 校没 有特 别好 的朋 友 ,不太 喜 欢 自我 表露 ,经 常独来 独往 ,学习成 绩也 并不 突 出 ,在 老师 和 同学 眼里是 个不 太被 关注 的学 生 。
[ 关 键 词 ] 创 伤 后应 激 障碍 ( P TS D) ; 心理 咨询 ; 干 预 [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9 5 . 5 [ 文献 标 志 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3~1 4 0 9( 2 0 1 4 )1 5 — 0 0 5 1 —0 2
随着社 会竞 争 的 日益 加剧 ,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问题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越 凸显 ,在 高校 心理健 康教 育 和咨询 机构 ,越
长江大 学学报 ( 自科 版 ) 2 0 1 4 年5 月号医学下旬刊 第 l 1 卷 第1 5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S c i E d i t ) Ma y . 2 0 1 4 .Vo 1 . 1 1 N o . 1 5
新 开 始面对 学 习和生 活 ,初 步 完成 了预期 的咨询 目标 。
1 临 床 资 料
患 者女 性 ,1 9岁 ,汉 族 ,某高 校文 科 专业 大 二 学生 。主诉 某 年 寒假 兴 冲冲 的 回到家 里 的她 ,发 现 家 门 紧锁 ,她翻墙 进入 屋 内 ,发 现父 亲 已经离 开 了人 世却 无人 知 晓 ,瞬 间变 成孤儿 的现实 和不 知所措 的 恐惧 场 面让 张晓整 个人 顷刻 间崩 溃 。在 为 父亲追 悼 时 ,她 没流 一滴 眼泪 ,亲 戚 曾责备 她不孝 。之后她 一 直情 绪低 落 , 自责 ,曾试 图 自杀 未果 ,亲戚 将她 及 时送 到医 院 。开 学后 ,她 选择不 和 任何人 讲述 自己的
大学生心理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幼医院进行 了复查 , 检查过程和结 果与私立医院检查 的完全 一样 。 的一点是探寻出患者的应激源 。
但这并没有打消该生疑虑 , 她仍然焦虑 、 恐惧 , 并提 出回老家治疗。 弱, 精神恍 惚, 所 以, 我们决定 同意她 回家 , 但 回家前必须对 其进行 有效治疗后 由老师陪护她回家 。 的心理疏 导 , 她 的情绪 缓解 了一些 , 但仍然 没有解 决根本 问题 , 她 2 、 排除应 激源 。 这是解决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关键 。 应激性心理 因素所 导致 的应激源 , 及时排除掉应激源 , 由应激源 引发 的应激 因该生老家路途遥远 ,而且她 已经几天没有 吃东西 ,身体虚 障碍 的起 因往往是 一过 性因素,及 时找到这一因素并正确 分析这
、
案情介绍
李某 , 女, 大二 女生 , 因妇科疾 病到医院治疗 。被 医托骗至一私 形象 、 不吃饭不睡觉 , 情绪 波动较大 , 恐惧 、 焦虑、 茫然 、 悲伤 , 整个 人诊所 , 治疗后 发现 上当 , 遂怀 疑该私人诊所对其病情 进行 了不适 人 处 于 非 常痛 苦 、 混 乱 的状 态 。 当的治疗 , 怀疑药物质量有 问题 , 担心身体健康受 到永久损害 。于 是便陷入了严重 的恐惧和焦虑 , 不 吃不 喝, 严重 失眠 , 整 日哭泣 , 不
注 ,让更 多患有这类心理 障碍 的学生能在 最短时 间内得到 疏导和 心理 障碍 没有进 一步发展恶化,避免 了一起严重心理 障碍案例 的
救 治。
发生 。
【 关键词 】 应激 心理 障碍 , - 临 床表现 , 个性心理特征 , 救助方 法
( 一) 应 激 源 。应 激源 是 指 引起 引起 应 激 的各 种 内外 环 境 刺 激 ,
大学生应激教育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应对压力的能力,某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应激教育课程。
以下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应激教育案例的范文。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李,女,20岁,某高校大一新生。
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入学前,小李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家长宠爱。
然而,进入大学后,小李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她感到十分不适应。
在学习上,小李遇到了很多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在人际交往中,小李害怕与人沟通,导致她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在就业压力下,小李对未来感到迷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应激教育课程开展情况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应激的概念、类型、来源,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2. 课程内容(1)应激的概念、类型、来源(2)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及应对方法(3)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实用技巧(4)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3. 课程实施(1)讲座形式: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应激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压力应对经验。
(3)心理测评:通过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实践操作,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课程效果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5%的学生对课程内容表示满意,认为课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 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指数普遍降低,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大学生应激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了解应激知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的个案报告
绪 ,改善睡眠 ,缓解头疼 、精神不济等 PTSD的
4.1心理测 验
症 状 。
使用症状 自评量表 (SCL.90)、抑郁 自评量 最终 目标与长期 目标 :正确看待死亡 ,寻找
“记忆仪”要依赖 昂贵的药物才能使用 ,实在是用 来访者的认知与情绪表达一致 ,对 自己的心
不起 ,拼命打篮球 想 让 自己摆 脱 困境 ,没有效 果 。 理 问题 有 自知力 ,有 主 动求 医的行 为 ,无逻 辑 思
有便秘史 ,偶 尔服用减 肥药 物 。
维混乱 ,无幻想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故排除精
常从噩梦中惊醒。时有游离之感 ,行尸走 肉,几 生物原因 :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显示无生理
次差点被车撞倒。本是班上尖子生 的小希成绩退 疾病 ,脑电图正常 ,无器质性病变。服用抗精神
Hale Waihona Puke 至班上倒数。当时曾申请外宿 ,结果症状更严重 , 衰弱的药物,偶尔服用减肥药 。无家族精神病史。
于是休学半年在家疗养。休学期间在家无法学习 , 社会原因 :创伤性事件 ,堂弟溺水身亡 ,看
2。来访者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史
了症状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将该案例总结如下 。
小希的父母都是农 民,父亲 曾遭遇车祸 ,腿
1.来访者基本资料
部受伤没有完全恢复 ,家庭经济困难 。家里三姐 妹 ,小希是老二 。姐姐 已出嫁 ,妹妹在当地 “红
十字会”的资助下读大学 ,小希靠贷款和做兼 职
小希 (化名),女 ,21岁 ,某本科 院校大一 完成学业 。
个月 以上的为慢性 ,症状在应激后 6个月以上才 能正常使用 。一直在服用抗精神衰弱 的药物 ,效
出现为伴延迟起病 。创 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慢性病 果不 明显。上课无法专心 听讲 ,书看不进去 ,学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一: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导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案例一:,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案例的报告
⼤学⽣⼀般⼼理问题案例的报告⼤学⽣⼀般⼼理问题案例的报告篇⼀:⼀例⼤学新⽣因适应不良引起的⼀般⼼理问的案例报告 篇⼀:⼀例⼤学新⽣因适应不良引起的⼀般⼼理问的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鉴定 ⼼理咨询师论⽂ (国家职业资格⼆级) ⽂章类型:案例报告⽂章题⽬:⼀例⼤学新⽣因适应不良引起的 姓名: +++++++++ ⾝份证号: 所在省市:安徽省亳州市 所在单位:安徽省亳州市 ⼀例⼤学新⽣适应问题⼼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是⼀例因新⽣⼊学引发的⼀般⼼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求助者张某,⼥,19岁,某⾼校⼤学⼀年级新⽣,对⼤学环境不适应使得张某出现抑郁情绪。
在⼼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主要采⽤是合理情绪疗法,通过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积极争辩,促使求助者对其绝对性思维和错误评价进⾏思考,并使求助者认识到是由于不合理信念造成情绪问题,努⼒改变绝对化的⾮理性信念。
经过五次咨询,求助者改变了原有⼀些不良认知,最终使得不良情绪得到改善,达到咨询⽬标。
关键词:抑郁、焦虑情绪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 ⼀、⼀般资料 求助者:张某,⼥性,19岁,某⾼校⼀年级学⽣,家族⽆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
张某出⽣农村,⽗母均为农民,家中姐弟两⼈,弟弟读⾼中,家庭经济状况差。
⾜⽉顺产,母亲⾝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特殊药物。
12岁来⽉经,周期不稳定,⾝体健康,未患过重⼤疾病。
张某的学习成绩优异受⼈瞩⽬,想通过考⼤学改变命运。
⽗亲性格偏执,从⼩对张某要求⾮常严格,张某性格内向,追求完美。
⼼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抑郁⾃评量表SDS、焦虑⾃评 量表SAS、症状⾃评量表SCL-90。
结果: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提⽰有轻度抑郁。
SAS粗分45,标准分56,提⽰有轻度焦虑。
SCL-90测试:其中躯体化2.3,⼈际关系敏感2.5,焦虑2.1,偏执2.1,抑郁:2.8,总分:170分,测试结果中阳性的有:躯体化、⼈际敏感、焦虑、抑郁、偏执因⼦分⾼于常模。
大学生心理报告分析案例
大学生心理报告分析案例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师,我接触过许多大学生并听取他们的心理困扰。
本报告将分析一位名叫李明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
背景信息李明,男性,大二学生,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
他在初中和高中期间一直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社交圈广阔。
然而,进入大学后,李明开始感到压力增加,对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感到困扰。
问题描述1. 学业压力:李明在大学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任务繁重,并且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降,经常焦虑和担心考试成绩。
2. 社交困难:李明很难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
他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不太一致,导致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
3. 自卑感:李明开始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认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并产生了自卑感。
测量工具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李明的心理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测量工具:1. 哈佛大学焦虑量表(HASS)2. 社交焦虑量表(SAS)3. 自尊感量表(SES)测试结果分析1. 哈佛大学焦虑量表得分:李明的HASS得分为55分,高于平均水平(45分)。
这表明他对于学业的焦虑程度较高,对考试结果产生了过多的担忧和忧虑,导致他在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2. 社交焦虑量表得分:李明的SAS得分为48分,高于平均水平(40分)。
这显示出他对于社交场合的焦虑感较强,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忧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他人不一致。
3. 自尊感量表得分:李明的SES得分为32分,低于平均水平(40分)。
这意味着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感缺失,自卑感较强。
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分析与建议:1. 学业压力:李明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将焦虑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他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一些应对学习压力的技巧,如放松训练和时间管理等。
2. 社交困难:建议李明主动参加校园社团和活动,结识更多的人,并尝试参与他人感兴趣的活动。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习压力。
在大学阶段,学业压力是大多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明是一名大一新生,他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学霸,但是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这让他感到很沮丧。
经过与他的谈话,我发现他在高中时习惯于独自学习,而在大学里,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我建议他多参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进步。
其次,我们来谈谈人际关系。
大学生活是一个社交丰富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问题。
比如,小红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大二学生,她在班级里很难融入集体,总是感到孤独。
通过和她的交流,我发现她对自己的外貌和社交能力缺乏自信,因此我建议她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主动和同学交流,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更加开朗和自信。
最后,我们来谈谈情感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比如,小李是一个大三学生,他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他的女朋友和他分手后,他陷入了情感困扰之中,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建议他多和朋友交流,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兴趣爱好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心情得到宣泄和调节。
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让大家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案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抑郁症患者
背景:一名30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和个人生活问题,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情绪、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
实践过程:经过评估,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活动。
成果:经过12周的CBT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案例二:心理干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背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他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困扰,表现为闪回、噩梦、易怒等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暴露疗法”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回忆和面对创伤经历,帮助他们逐渐减轻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疗法,患者的PTS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创伤经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心理干预帮助焦虑症患者
背景:一名大学生,因为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持续的紧张、担忧、恐慌等焦虑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训练,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学习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精选合集)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精选合集)第一篇: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心理材料分析案例:刚高中毕业的时候,小余挺高兴的,无忧无虑,可是自从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天起,就考试莫名其妙地心烦、焦虑、紧张。
自己想了半天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怕远离父母,害怕遇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因为他的父母对他视为“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高中阶段父母为他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导致生活难以自理,与同学们的正常交往能力也受到影响。
他为此苦恼不已。
分析:这是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是因为焦虑大学生活,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
一般表现为为厌食、失眠、情绪低落、疲劳、脾气暴躁等。
主要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后来要马上离开父母了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被别人欺负了怎么办,怎样与同学进行沟通,怎样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上学焦虑症也是困扰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的重要心理问题。
对此,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去解决。
1.从自由中走出来。
高中的紧张生活刚结束,迎来的是无补课,无作业的轻松生活,因此许多学生的斗志也渐渐地没了,但要适度紧张起来,确定新的目标,新理想,不断地激励自己。
家长也应该帮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制定和学校相类似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每天的日常生活大致按照时间表进行,逐渐适应。
2.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
可以趁假期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生存技能。
如新衣服、做饭、安全用电,防骗防盗等,提高自身生存技能。
3.主动了解大学生活。
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大学生交谈,实现高中向大学的顺利过渡。
了解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4.提前入手。
到大学校园进行参观等,感受校园氛围,减少陌生感,拉近距离感。
5.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多与高中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友谊,学会与人沟通。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案例分析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案例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周聪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7期周聪(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诸暨311800)摘要:本文以笔者亲历的一例大学新生心理咨询个案为研究点,凸显了部分大学新生群体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整个心理咨询过程。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笔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低落、食欲下降、难以入睡的症状基本消失,达到咨询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情绪疗法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4-02一、基本资料叶某,男,19岁,大一新生,独生子,父亲经商,母亲全职在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身高1.70米左右,体态偏胖,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庭精神病史。
无住校等集体生活经验,自立能力较差,不爱运动也无其他兴趣爱好。
性格内向,学习刻苦、成绩一般。
进入大学后,感觉与室友关系紧张,很少与他们交往;排斥参加班级、学校活动,认为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为此情绪低落,难以入睡,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学校在对新生进行统一体检中,并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其主动到咨询室求助。
二、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开学两周以来,我努力适应大学生活,但室友经常玩乐、不学习,聊天到深夜,懒床,有时候还逃课,我和他们没共同语言,不喜欢和他们交流,感觉不是一路人。
开学以来我都在教室或者图书馆看书,直到睡觉才回到寝室,但回到寝室,受到寝室同学玩乐、聊天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入寝。
同时,班级其他同学也活泼开放,大部分同学都忙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觉得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近来感觉越来越孤独,甚至有被人搁置一旁的感受,心情很不好,食欲下降,经常难以入睡。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结果:求助者衣着整洁,谈吐正常,双眉紧锁,在谈到与同学关系时,不时叹气,表现出期待与他人沟通又很无奈的样子;在谈到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时,其表示更喜欢中学按部就班的生活,不适应大学活动多又相对自由的生活。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咨询案例分析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咨询案例分析引言:随着高中毕业,大学生活是每个学子迎接新生活的开始,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
心理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以某大学新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案例为例,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案例概述:小明是某大学新生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咨询师,接待了一位大一新生小红。
小红刚进大学,却感到十分焦虑和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
她表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经常感到孤单和无助。
小红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并且与同学之间交往很少。
她希望能够找到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1. 环境的改变:小红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高中与大学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生活节奏和社交圈子。
新的环境和不熟悉的同学使得小红感到不适应和无助。
2. 学业压力:大学的学业压力相对于高中会有所增加。
大学课程更加深入和复杂,需要更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
这对于小红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导致她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她的焦虑和紧张感。
3. 社交困难:小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导致她感到孤单和无助。
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扩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干预措施:针对小红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来帮助她进行心理适应:1. 提供信息和辅导:咨询师可以向小红提供关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帮助她了解和适应大学新环境。
咨询师还可以提供学习技巧和方法的辅导,帮助小红改善学习成绩。
2. 管理焦虑和紧张:咨询师可以教给小红一些放松和应对焦虑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的思维转换。
帮助她减少焦虑和紧张感,提高她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建立社交支持:咨询师可以鼓励小红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交活动,以扩大她的人际关系圈子。
咨询师可以提供交往技巧和人际沟通的培训,帮助小红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4. 建立目标和时间管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小红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规划,让她更好地管理学习和生活。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
本文将分析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
该大学生是一名20岁的女生,就读于某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她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是她的朋友和家人注意到她近期的情绪波动和行为改变。
她经常感到失落和沮丧,经常消极思考,并且逐渐与朋友和社交活动疏远。
她还出现了睡眠问题和食欲改变的迹象。
这些问题开始影响她的研究和日常生活。
原因分析:
通过与大学生交流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学术压力可能是导致她情绪波动和消极思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特别是在关键考试和作
业截止日期临近时。
此外,她可能也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因为她感到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不畅或社交圈子的变化。
解决方案:
针对这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与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她有机会倾诉并分享她的感受。
其次,鼓励她积极参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冥想或艺术表达。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她释放压力,并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建议她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咨询服务,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和支持。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参与身心健康活动以及寻求专业咨询,我们可以帮助这位大学生克服她的困境,提高她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的挑战。
心理评估案例
心理评估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某高校中,有一名学生小明在最近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和情绪。
为了帮助他解决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学校决定进行心理评估。
本文将详细描述小明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评估报告。
二、个人信息姓名:小明性别:男年龄:20岁教育背景:大学本科生就读学校:某高校联系方式:xxxx-xxxx-xxxx三、主要问题描述小明在最近的几个月中表现出了以下问题:1. 学习成绩下降:小明的学习成绩在最近几个学期中明显下降,无法达到他过去的水平。
2. 社交障碍:小明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常常独自一人。
3. 情绪波动:小明经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易怒的情况,他的家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4. 失眠问题:小明抱怨自己难以入睡,经常在夜间醒来,导致白天感到疲倦。
四、评估方法为了了解小明的心理状况,我们采用了以下评估方法:1. 临床面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了解他的个人背景、学习情况、家庭环境以及最近的心理状态。
2. 量表评估:使用了多个心理评估量表,包括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和社交障碍量表等,以便客观地评估小明的心理状况。
3.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收集相关信息。
五、评估结果与分析根据临床面谈、量表评估和观察记录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评估结果和分析:1. 学习压力过大:小明在大学期间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和情绪波动。
2. 社交焦虑:小明在与他人交流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导致他逐渐退缩,选择独自一人。
3. 抑郁倾向:小明的抑郁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和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
4. 缺乏支持系统:小明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无法及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导致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六、综合建议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综合建议,以帮助小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1. 心理咨询:建议小明接受心理咨询,以提供他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并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案例一,学业压力。
小明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在高中时成绩优秀,但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大的学业
压力,他开始焦虑和紧张。
他常常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和调节,缓解学业压力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案例二,就业焦虑。
小红即将毕业,但她对未来的工作感到焦虑和不安。
她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
工作,担心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小红应该通过实习和实践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寻求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案例三,人际关系问题。
小李是一个内向的大学生,他在与同学和室友的相处中常常感到困扰。
他觉得
自己无法融入集体,与他人交往时常感到紧张和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小李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和课外培训来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总结: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就业辅导等方式,大学生可
以有效地缓解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不同疾病的案例研究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不同疾病的案例研究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介入措施,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中。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研究来探讨心理治疗在不同疾病中的有效性。
案例一:抑郁症小明是一名29岁的白领,最近感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并且经常失眠。
经过严格的评估后,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小明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治疗。
治疗过程中,小明学会了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逐渐掌握了情绪调节的技巧。
经过10周的治疗,小明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心理治疗在小明的案例中表现出很好的有效性,帮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案例二:焦虑症小丽是一位22岁的大学生,她感到频繁的恐慌、害怕以及身体不适的症状。
经过心理评估,小丽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
她接受了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的治疗。
治疗中,她逐渐揭示了自己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并通过与治疗师的深入沟通,解决了这些问题。
经过一年的治疗,小丽的焦虑症状明显减少,她变得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个案例表明心理动力学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案例三:应激障碍李军是一名39岁的退伍军人,常常受到战争创伤的困扰。
他经常回忆起危险的经历,并因此感到强烈的恐怖和痛苦。
李军接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的心理治疗。
治疗过程中,他通过暴露疗法逐渐面对和处理创伤回忆,并学会了应对焦虑和恐惧的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军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这个案例表明在应激障碍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在不同疾病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有效性。
从抑郁症、焦虑症到应激障碍,心理治疗都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案例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病情和特点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心理危机干预更是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明是一名大二学生,最近他在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甚至出现了自卑和无助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来帮助他度过难关。
首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及时发现了小明的情绪异常,第一时间与他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的困难和烦恼。
老师采取了耐心倾听和理解的态度,让小明感到被关心和支持,这对于缓解他的心理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还为小明安排了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的服务。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小明得到了情绪上的宣泄和情绪管理的指导,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应对和调节。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关注和帮助身边的同学。
这种氛围的营造,也让小明感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渐渐走出了心理困境。
最后,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帮助,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关心和帮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心理康健教育案例与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分外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分外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康健,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康健教育,就成为各高校急迫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背景XXX,男,2016级机电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入学当天由班主任认领自己班学生时就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很忸怩内向,话极少,眼神非常小心,不自信。
开学一段时间以后,我做了几次比较详细的班级状况统计,包括了基本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同学评价等。
与此同时XXX同学在此进入我的视野,他家庭条件很差,前几年他患过一次大病现在已基本恢复(这里我并没有深追他的病情),是特困户,享受政府补贴,免学费等等一些信息。
性格方面:孤介,说话时语无伦次,不能正视别人进行眼神交流,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淡漠,反应迟缓,不能和同学舍友正常交往;而且非常明锐。
2016年11月份一天早上6点半的时候,我接到XXX宿舍舍长的电话,大体内容是:今早宿舍同学起床发现XXX不在宿舍,经舍员回忆凌晨大概3点的时候含混看到该同学去上厕所。
然后早上9点多,我再次接到XXX同学舍长的电话,说明XXX已找到,他自己说昨晚梦游了,目前情况安定。
我立刻将该同学的情况向系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指示先和小柯家长联系,然后带该同学去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
联系家长后,家长说以前在家就有过这样的状况,前几年他做过一次开颅手术,目前一直服用药物治疗,我建议XXX去医院做一次详细检查,家长同意,但并没有来学校与我进一步接触沟通。
联系完家长之后我直接跟XXX进行了一次很松弛的谈话,了解了他突然梦游的原因:学习压力大和自闭造成的。
大学生ptsd例子
大学生ptsd例子
某市高三女学生,寒假期间去外地见联系了半年多的网络男友,被男友在旅馆软禁3天,老板发现,报警解救。
最近出现注意力下降,易激惹,不能控制的回现当时场景等症状。
晚上经常做噩梦,醒后痛哭自责,入睡困难,前来就诊。
病情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
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
)
治疗建议: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1、可选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配合中药进行睡眠调理。
治疗的时间和剂量都应该充分,建议缓解后给予1年的维持治疗。
一般用药4-6周可以使症状减轻,但可能必须治疗12周才能获得明显效果。
2、同时可以采用认知治疗,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假设(强烈的自责,怪自己不小心,容易轻信他人)、信念来改善情绪和功能。
寒假快到了,给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们提个醒:请注意分辨,你喜欢的那个他/她,是天使还是魔鬼?。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共1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19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作者:李红燕
来源:《商情》2015年第33期
【摘要】从教多年,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案例为数不少,但因突发遭遇引发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并不常见,本文所述的就是这样一则案例。
总结、提炼此案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心理工作经验,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并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关注,让更多患有这类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疏导和救治。
【关键词】应激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个性心理特征,救助方法
急性应激心理障碍,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发病,表现有强烈的恐惧体验和焦虑,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
当应激源消除时,症状会很快消失。
一、案情介绍
李某,女,大二女生,因妇科疾病到医院治疗。
被医托骗至一私人诊所,治疗后发现上当,遂怀疑该私人诊所对其病情进行了不适当的治疗,怀疑药物质量有问题,担心身体健康受到永久损害。
于是便陷入了严重的恐惧和焦虑,不吃不喝,严重失眠,整日哭泣,不爱说话,整个人变得十分呆滞,与平时的她判若两人。
事发次日,其班主任了解到情况后,马上带她去了当地国办妇幼医院进行了复查,检查过程和结果与私立医院检查的完全一样。
但这并没有打消该生疑虑,她仍然焦虑、恐惧,并提出回老家治疗。
因该生老家路途遥远,而且她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身体虚弱,精神恍惚,所以,我们决定同意她回家,但回家前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后由老师陪护她回家。
我们先找了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师为其治疗。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她的情绪缓解了一些,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她依然焦虑、恐惧,反复念叨:我担心那家私立医院不是正规医院,他们的治疗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就是担心,我很担心,也很害怕------然后就是哭泣,整个人处于崩溃无助的状态。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要想治好她的“病”,必须对症下“药”。
这剂“药”就是证明最初给她治疗的私立医院有行医资质,不是江湖郎中。
我们立即找到了当地卫生局监督部门的相关领导,说明原因后,卫生局的领导很重视,立即出示了该私立医院具有合法行医资质,是被正式审批的正规医疗机构的相关材料,并亲自与该女生谈话,亲切劝导,耐心解释,并表示要对该私立医院私雇医托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并责令该私立医院退还了该女生的医药费。
这剂“药”非常奏效!该女生终于破涕为笑,我们崩了几天的神经也终于舒缓了。
但她还是坚持要回家,她依然心存恐惧,觉得还是回家安全。
我们没有犹豫,刻不容缓地在网上帮她订了次日回家的火车票,并由她的班主任老师亲自护送其回到老家。
回家后,她的家人又陪她去老家的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与治疗手段与前两次的检查无异。
半个月后,该女生返校,心理状态、行为举止完全恢复正常。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心理应激障碍案例。
该女生因遭遇医托被骗,进而高度怀疑私立医院是违法经营,深深担忧自身健康受到长久不可修复的损害,从而引发极度恐惧、焦虑和紧张的不良情绪。
这起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及时找到并及时排除了应激源,使其心理障碍没有进一步发展恶化,避免了一起严重心理障碍案例的发生。
(一)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引起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根据应激源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应激源划分为①急性应激源②慢性应激源。
此案例的应激源是遭遇医托,属于急性应激源。
(二)应激性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应激性心理障碍是在应激源出现后,受个体差异影响而出现的意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比如神情恍惚、不爱说话、对他人的询问不予理睬、不关注个人形象、不吃饭不睡觉,情绪波动较大,恐惧、焦虑、茫然、悲伤,整个人处于非常痛苦、混乱的状态。
(三)治疗方案
1、心理安抚。
在某人出现心理应激障碍后,首先需要进行心理安抚。
可以是同学、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但最重要的是心理教师的安抚。
心理教师的及时介入,不仅仅是帮助患者舒缓情绪,更重要的一点是探寻出患者的应激源。
2、排除应激源。
这是解决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关键。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起因往往是一过性因素,及时找到这一因素并正确分析这一因素所导致的应激源,及时排除掉应激源,由应激源引发的应激障碍也会随之消失。
事实证明,越早排除应激源,患者恢复得就越早越好。
3、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
应激性心理障碍往往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案例在应激源排除后,患者还会有一些不良情绪?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没有改变,困扰他意识混乱的的因素依然存在,此时,换一个环境,就可以立即解决问题。
此案例就是通过回家改变了该女生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其在应激性障碍中得以彻底解脱。
4、不能忽略个性心理特征。
这往往是后期治疗要考虑到的因素。
应激源所针对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多数人,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后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障碍,而有的人心理上却没受到什么影响?原因在于个性心理心理特征不同。
多疑、敏感、固执己见的人最容易受到一过性因素的刺激而导致应激性心理障碍。
在后期治疗中,还要使患者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遇事乐观、心胸开阔,渐渐淡化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才会避免再次发生应激性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避免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除了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外,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从实践中积累心理工作经验,以增强教师心理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邓明昱博士,2009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李红燕,女,43岁,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