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家训特征及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五 则使命之 臣 , 其识变 从宜 , 取 不辱 君命 ; 六则兴 造之 臣。 取其 程功节 费, 开略有术 。’ ' 在儒家文化 中, 究竟什么才是治国之能臣的标准 还处于 模糊理想状态 时, 家训的作者则往往能根据 时世 的需要 , 明确 为能 臣贴
利 用‘ 尊祖 ’ 的情绪, 培植 ‘ 敬宗 ’ 的习惯。倘继祖之宗, 被诸庶所敬 , 则是 无 形之 中, 收了统 治的效用 ; 这于建立社会秩序 , 何等 重要 !” 家训通过 借用父子 、 弟等血缘关系 以确立权力 的继承和发展 , 兄 实现 了政 治与家
学》 , 中 颜之推就 表明 了对儒 家经典 的态度 : 明 《 经》 “ 六 之指 , 百家之 涉 书, 纵不能增益地行 , 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 得以 自资。” 在那个 社会动荡 的年 代, 颜之推 毫不避讳的把儒 家经典称 为一艺 , 并引用谚语“ 积财千
万, 不如 薄伎 在身 ” 来进一步阐 明当时的读书观。这一点恰恰体现 了家 训教育的灵活性特征。在 《 氏家训 ・ 颜 涉务》 , 中 关于人才培养 的问题 , 他 提 出了六 种标准 : 国之用材 , 较不过六 事: “ 大 一则朝廷 之 臣, 取其鉴达
二、 家训 的血缘性特征 使得以家庭为单元的教育具有 以身作则 、 上
行下效的示范性 宗法家族存在的前提就是以家族成员的血缘 为基础 。 以这么说 , 可
家族成 员凭着血 缘关系, 潜意识形成 一种 家族认 知心理 , 由于这种认 又 知心理获得家族认 同感。这~血缘性特征, 自古至今并没有发生本质 的
家 训对家庭教育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家训从诞生 的那 一天起就是 为了适应和加强本家族 以宗族 为范围的族权 统治,使家族 更好的适应 社会和 时代的发展。史学家周谷城认为 :宗法制于天 然的血统关系 中, “

古代家训及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及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

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涵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家诫或家规。

家训是指对子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畴。

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

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

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容。

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

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

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

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的教诲训示。

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

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

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

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

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胡林翼(1755-1816)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被誉为“江宁贾谊”。

胡林翼家训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读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入手,探讨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一、胡林翼的读书思想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崇尚经典胡林翼认为,经典是“立身安国之本”,是人生修养的根本。

他主张读书要以“大经小史”为主,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和领悟,认为只有以经典为师,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在家训中说:“读书读经。

为学修身……不读古者,未为读书。

”可见他对经典的重视和崇尚之情。

2. 勤奋求知胡林翼提倡读书要勤奋求知,他强调“读书勤”,认为读书之道在于勤奋不倦地去求知。

他在家训中说:“三日无书,面目可无光。

”可见他认为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不读书就无法有所作为。

3. 学以致用胡林翼主张读书要求取实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在家训中说:“读书吾事”,意思是要将读书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来对待,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民谋福祉。

4. 崇尚道德修养在家训中,胡林翼多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贤者”。

他说:“读书者为知之基,贤者为行之本”,可见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1. 培养正确的读书态度胡林翼提倡对经典的崇尚和勤奋求知的精神,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往往迷失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之中,缺乏对经典的尊重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我们需要培养正确的读书态度,崇尚经典,勤奋求知,注重学以致用,使读书成为人生修养的一部分,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2. 提高学习的实践性胡林翼主张学以致用,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启示。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虽然学历不低,但却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

12大明清名门家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12大明清名门家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12大明清名门家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在横纵交叉的社会与历史中,为什么有的家族绵延数十代,兴旺千百年,而有的家族却在短暂的辉煌中悄然谢幕?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始出处。

道德传家久。

《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句,能成为古今家训中的高频句子,似乎也说明了这点。

在每个具体的家族和家庭生活场景中,家训是治家的智慧;在家族和家庭保持延续的长河里,家训又是传承的智慧。

一、明·王阳明家训01.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

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02.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认错。

二、明·姚舜牧家训03.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教育子弟,关键是培养其朴素、踏实的德性。

04.无哲不愚。

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三、明·吴麟徵家训05.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06.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

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年轻时,机会多的是,来日方长,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多读书,加强自身修为才是首要的。

07.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四、明·吕坤家训08.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

防家两字,曰盗与奸。

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积德、勤俭可以兴家旺家。

败德、妄为必定败家亡家。

五、清·王夫之家训09.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的启示

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的启示

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的启示
1.以自身行为给孩子做榜样,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正是这一理念前半部分的阐释。

晚年的苏序为了督促儿子们读书,自己也开始读书,先让自己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

并且教导孩子读书的时候必须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读,而不是盲目看一遍。

在现代家庭教育之中也是可以借鉴的,即遵循孩子的兴趣而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愿意学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2.有远见卓识,且审时度势
现代教育背景之下,面对高考中的各项改革,面对自主招生、奥赛等各项及第捷径的终结,有的家长心烦意乱,有的家长则处变不惊,早就为孩子做好相应的打算,这就是差距。

3.善于鼓励,引导孩子奋发上进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倘若父母能够从烦躁、无耐心中稍稍分享出一丝丝的鼓励,在孩子看来,都是莫大的赞许,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动力。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被教育生生灭杀的,面对教育,我们或许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来自同一家族。

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

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是出于这些家族。

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

望族的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

早在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

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

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

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为官廉明清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面。

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

陆?d,乾隆时期清廉守节的楷模。

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以后的会按时送来。

陆?d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

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陆?d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从陆?d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相承。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胡林翼(1870-1927),字宗原,号二谷,江苏扬州人。

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教育家、官员、实业家。

胡林翼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注重家训教育,家族智慧得以延续。

胡林翼在家学习期间,受到父亲胡石人、外祖父李希嘏耳濡目染,而具有良好的家风家训。

胡林翼于1921年,在慧净居言教授课程时,所提出的《胡氏家训》即是家族智慧的汇集。

《胡氏家训》共分四卷,篇幅达四十余万字,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思想。

本文就从《胡氏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入手,探讨其现代启示。

一、勤奋读书《胡氏家训》中提倡勤奋读书。

家训中有一句话:“读书不觉日已高。

”这表明为了读书,即使夜已过半,胡林翼的子女们也不觉得疲惫。

由此看出,在胡家,读书是一件高尚、优美乃至愉悦的事情。

同时,胡氏家训也让子女们明白,勤奋读书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旧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速。

如果一个人不勤奋读书,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会在职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只有不断地勤奋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二、虚怀若谷《胡氏家训》中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要“虚怀若谷”。

这个谷代表子女们的心胸应该广阔,知识、智慧、阅历一应俱全,不仅仅是精通某些特定学科。

这一思想告诫子女们,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所有道理,而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去学习。

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同样重要。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都需要有一颗敢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的心,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不断探索《胡氏家训》中,还出现了这一思想:“孜孜矻矻,不辍探究;般般精微,历历细求。

”这让子女们能够明白,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追寻,需要精心钻研。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同样重要。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需要人才来推动。

而这些人才,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得出更多的重要发现和新的成果。

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家庭的巩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西周,成熟于隋唐,完善于明清。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认真研究家训,探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有着现实意义。

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

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

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惠泽后世蔚然成风。

《颜氏家训》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即孔子说:“少年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样自然而然。

”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

”这话说得对极了。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

权贵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

《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朱熹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

《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老夫子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

于是,家训或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这是家训的作用效果。

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寓意

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一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家规家训旨在塑造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家族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其寓意:1. 《朱子家训》: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等理念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尊师重道、知书达理、敬老慈幼、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提出了要求,还强调了家族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曾国藩家书》: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充满了对家族成员的教诲和期望。

他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勤俭持家、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诚实守信、待人以诚。

他还教导子孙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3. 《钱氏家训》:钱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其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家训教导子孙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诚信友善、重义轻利等,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家族荣誉感,鼓励子孙不断学习和进步。

4.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所著,旨在教导子孙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颜之推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与他人相处,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5. 《袁氏世范》:南宋时期袁采所著的家规家训,旨在教导家族成员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袁采强调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以达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这些家规家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旨在塑造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家族成员。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这些家规家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昆山朱柏庐家训

江苏昆山朱柏庐家训

江苏昆山朱柏庐:律己修身垂训后世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9-08 10:00分享朱柏庐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他上侍奉母亲,下抚育弟妹,辗转流离,备极艰辛。

待局势稍定,方返故里。

因敬仰晋人王裒在父亲墓前搭草庐而居、攀柏树悲号之义,自号柏庐。

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和《孝义篇》中,朱柏庐都无一例外被列为“孝义第一”。

以号明志,朱柏庐始终未入仕,早年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学问,遂撰写《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

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教书育人之余,朱柏庐最看重的是读书。

他在《治家格言》中写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志欲大,心欲虚。

尽孝悌,敦读书。

学如是,斯远到。

勉之哉,及年少”。

朱柏庐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在日常生活中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读书,但由此提炼出一部《治家格言》,流传后世。

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生活中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

他常常对妻子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七十岁生日时,家人给他祝寿。

亲友们纷纷登门,十分热闹。

很多亲戚朋友送来了礼品,他一律谢绝。

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

过生日那天,他请亲戚朋友们吃饭,用的几乎都是素菜。

妻子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看不起,他却笑笑说:“自奉必须俭约。

”晚年间的朱柏庐辍教著书、博学勤笔,除了《治家格言》,还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数十册典籍。

《朱子家训》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家训家规的背景与内涵
一、家训家规的背景与内涵
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家族制 度。在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繁荣与传承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 至关重要。因此,家族中的长辈和智者会制定一些规矩和准则,以规范家族成员 的行为,保持家族的稳定和繁荣。这些规矩和准则就是家训家规。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明清江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以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为中心。 这些城市的书坊、印坊、纸坊等印刷机构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经营种类繁多。 江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印刷材料,如纸张、墨、颜料等,以及高水平的印刷技术 和人才。
内容摘要
印刷业在明清江南地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 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化产品,对于社会文化的发 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印刷业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印刷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 的支撑。
教育成果
在科技水平方面,江南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农业为 例,江南地区的农书《沈氏农书》和《补农书》等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详细 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科技的进步。此外,江南地区的纺织、造船、制瓷等领 域也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
教育成果
在经济影响方面,明清江南的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一方面,江南地区成为全国商 业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贸易;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也辐 射到了海外,如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到达马六甲海峡进行贸易往来。这些商业贸易 不仅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二、明清家训家规文化的特点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是一些蕴含着家族智慧和家族文化精髓的言传身教,这些家训大多为一些名门望族所创,代代相传至今。

它们蕴含着家族的传承和团结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家训的起源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是家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代一代的家族成员传承下来,构建了家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训源于古代家族礼法,在先祖之魂的庇佑下,家族成员感恩尊重祖先,并从中受到启示,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些精华的智慧被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被尊为家族的精神血统。

家训的意义在于,它是家族文化的最精华的表现之一,代表了家族的文化底蕴、智慧和精神遗产。

它是家族内部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传承了家族的民族传统和家族的团结精神。

家有家训,身为家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和维护家族的价值观和秩序,自觉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并传承下去。

二、历代名门家训的特点历代名门家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们蕴含着家族的文化基因和传承理念,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和家族文化形态。

1.古代家训立志达成古代家训着重于家族内部的精神凝聚和成员的立志达成。

《孟子家说》中孔子为孟氏家族所写的家训,“立身、修德、取义、止惡”是家训的核心。

这种家训强调家族成员要以立身的目标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步,通过修身养性、取义行善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在修身过程中发扬家族的民族传统,传承家族的灵魂。

2.明清时期的家训注重家庭教育明清时期是家训跃升为主流的时期,秉承着儒家的思想,家训开始注重家庭教育。

几乎所有的名门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比如明朝马家的“马氏家训”、清朝严家的“严氏家训”等,这些家训除了包含教育成员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外,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方面,比如怎样培养儿女的文化素质,怎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现代家训文化倾向于实用性现代家训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出一种实用性的倾向。

家训除了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理念外,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解决当代家庭问题的方式。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三苏家风长久以来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三苏(苏轼、苏辙、苏秦)兄弟各自不同,但它们的家风和家训却有着深远的共性和持久的影响力。

通过三苏家风家训,可以明确地看到他们对文化和思想的态度,以及他们追求自然、求知、自强不息的精神观。

首先,三苏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礼仪,讲究彬彬”的精神,认为这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根本基础。

他们注重他人的尊重,努力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积极反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

苏轼曾经写过“乡里学,不怕十年,事事从容,六亲不让”,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礼貌、文雅、谦虚和宽容方面的观念。

其次,三苏家中最重要的是“努力求知,不断追求”的精神,主张家庭成员都要培养知识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塑造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苏轼曾经写过“图南山,公卿翰,若不学,耻不起”,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努力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理念。

第三,三苏家中最重要的是“认清自然,珍惜节俭”的精神,主张家庭成员认清自然规律,珍惜物质财富,遵守礼仪,节俭节约,增加社会财富。

苏轼曾经写过“为家节用,毋弃毋浪,始忧以来,莫在贪狂”,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认清自然、节俭节约方面的观念。

最后,三苏家中最重要的是“自强不停,终有所成”的精神,主张家庭成员以自我奋斗的精神,激发我们内心的活力,不断努力,终有所成。

苏轼曾经写过“少壮勿用,毋把福擘,岁月易逝,日日急功”,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自强不断、不惜废寝忘食的理念。

三苏家风家训有助于我们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调整自我,努力求知,锐意进取,终有所成。

尊重礼仪,讲究彬彬;努力求知,不断追求;认清自然,珍惜节俭;自强不停,终有所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坚守信念,肯努力,终将实现我们的理想。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金陵人,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学者、思想家。

苏轼和其弟苏辙、苏辉构成了苏杭文学三贤代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仙”。

苏轼主张艺术自由,追求自由表达,热衷宪宗文学与社会文学,推崇精神文学,弘扬了文章及书法等多种艺术,是宋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受到太极八卦文化的影响,他的父亲苏洵教他爱学习、重和平,让他坚持原则,苏洵也希望他能够像他一样有才能,获得成功,他给了苏轼“游刃有余读书”的家训,也就是要求他努力学习,以赢得有余之功。

苏轼的家风可谓崇尚文,放眼整个宋朝,苏家以文质彬彬之风熠熠生辉,明显展现出仁义道德的家风,以此塑造出一个正直正义的模样。

苏轼的家风是以自强、求实、修身、坚强、有礼仪、正气、勤奋积极的态度贯穿始终。

他的家风追求的是崇高的的精神境界,修养的是美的心灵,要求的是礼乐之美,要求爱国、崇尚贤良、反对小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弘扬道德言行,鼓励好学、乐于助人,以文明凝练历史,把立身处世、急就成功放在首位。

另外,苏轼的家庭对家训也非常重视,他的母亲、父亲和兄长苏辙经常给他讲授家规家训,让他学会谦虚、宽容、勤奋,让他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今生今世中以正直的态度奉献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以有序的生活节拍,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促进自身的进步。

此外,苏轼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有三种种类:一种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另一种是遵守家庭规范,最后一种是能够发展自己的智慧。

他要求学生要勤奋,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切忌不怠慢,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尊重他人观点,不擅行欺诈、偷盗等事情,要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环境,使大家能够在共同的学习中进步。

苏轼的家风家训和教育观点,为后世播下了深刻的精神种子,也给人们无数的启示:在世上,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追求自己的真理,要不断自强不息,要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进取;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要修养良好的德行,爱岗敬业、忠诚奉献;要尊重他人,不论谁也不可屈就于利益;要勇于接受挑战,同时保持自我的正义感;要时刻有活力,规避迷失和贪婪,正视一切的考验。

苏门家风家训

苏门家风家训

苏门家风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贯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庭准则和家族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家训里记录着家族的典型事例、经验教训、家规和家族价值观等。

据记载,在文化古国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家为单位的家训教育,这是中国家族文化非常美好的一部分。

苏门家族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大家族,拥有着丰富的家风家训。

据史料记载,苏门家族自汉景帝时期便开始辉煌兴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

苏门氏族谱中,每一代都有着详细的家训教诲,不断传承下来。

家训的传承和沉淀,有助于家族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家庭和睦、家族茁壮成长。

苏门家训的特点是以“勤谨诚实”为核心。

在家族文化中,“勤谨诚实”是苏门家族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在明清两朝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各个世代,苏门家族鼓励年轻人要勤奋努力,培养一份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同时也要具备严谨的工作素养,脚踏实地,踏实做事、勇于担当。

诚实也是苏门家训的重要元素。

在任何场合,开诚布公的表现自己的观点,是苏门家族所提倡的处世之道。

苏门家训的另一特色是推崇仁爱和感恩。

苏门家族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情感的纽带和义气铁证。

在家族文化里,重视敬老尊贤,尊重长辈,关爱弱者,是苏门家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生活中,苏门家族的人物也经常会通过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记载中提及,苏门书家的祖先苏辙为了感激一位曾经指点他的老人,先后写诗三首表达感激之情,是苏门家风家训中体现了感恩的重要部分。

苏门家风家训还倡导拥有“礼仪之邦”的家风。

在《礼记》中所载的家规中,苏门家族也给出了详细的礼仪规范、家训准则和思想教育,其中强调“礼”和“仁”,并详细阐明了“礼”和“仁”的内涵和社会价值。

在家族文化里,苏门家族的成员注重守礼仪,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还体现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想认同等层面。

总的来说,苏门家风家训是苏门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明代王锡爵家族的家风家教及其启示

明代王锡爵家族的家风家教及其启示

2022年第2期(总第362期)The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传统文化明代王锡爵家族的家风家教及其启示李思成摘要:明代是科举高度繁荣的时代,诞生了众多父子相继、兄弟联捷的科举家族。

苏州太仓的王锡爵家族正是其中佼佼者,并形成了不攀附权贵、清白正直的优良家风。

目前学界已经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家教对科举家族的发展延续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氏家族家风家教的具体分析,发现其家庭教育中蕴含了以身作则、平等交流和自立自强等理念,并因此在科举上大获成功。

王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仍有积极启示,值得借鉴。

关键词:明代王锡爵科举家族家风家教作者简介:李思成/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邀研究员(成都 610023)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无法被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国古代社会学校教育尚不普及,因而家庭教育更受重视[1],形成了悠久的家风家教传统[2]。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后,历代涌现出许多在科举上大获成功的科举家族,他们通常数代成员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考中举人、进士乃至三鼎甲。

为这些科举家族的形成和延续打下良好基础的往往并非其权势、财富和知识等优势,而是其优秀的家风家教。

[3]部分为官、做人均较为出色的科举家族所形成的良好家风家教传统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有积极启示,值得传承与借鉴。

本文以明代苏州太仓的王锡爵家族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具体互动案例进行分析,尝试发掘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王锡爵家族的科举成就与家风特征王锡爵家族是明代苏州地区最成功的科举家族之一,其核心人物王锡爵(1534~1611),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一甲第二收稿日期:2021-10-12名中“榜眼”,初授官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首辅。

[4]他的文集《王文肃公文集》是探讨王氏家族家风家教的重要资料。

王锡爵之弟为王鼎爵(1536~1585),字家驭,号和石,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学副使。

《家风家训》观后感500字

《家风家训》观后感500字

《家风家训》观后感500字金茵小学三年级三班田铭泽看完了《家风家训》,我感触很深。

首先讲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训》。

当时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在朝为官,被称为湖南双雄,都是一代明臣。

《曾氏家训》主要讲的是以诚为本,以孝为先,修身齐家,心系天下。

曾国藩晚年都在坚持每天读书。

他教育子孙:人之气质唯有读书可以改变。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家风传承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后讲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它一共十二篇,四万多字,加的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读书做人是颜氏家训的根本。

最后讲的是李世民的《帝范》。

讲述的是从个人修养到治国根本,还讲到了钱镠的《钱氏家训》,说到钱氏后人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多位进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伟长就是钱氏后人。

他放下美国的八万美元的年薪,毅然回国。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所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家庭能做得就是树立纯正严明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我们个人能做得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名人家训中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道理,勤奋学习,诚为本,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指导教师:刘华杰拓展阅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 周公的《诚伯离书》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清代后期,虽然传统家训走衰落,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宋代以来继续转衰的时期,但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发展史上,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之后才逐步走向衰落。

研究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及其变革,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家庭教育,并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道德建设服务,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明清时期家训发展的历程明清时期,家训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明初至清代前期: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家训数量无法确切知道,但有些材料可以参照。

有人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1](P70),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

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族谱的发展中得到佐证,因为族谱中大都附有本家族先人的族规族训、家法家诫之类的家训。

据资料记载,直到宋代末年,族谱的编修尚不普遍,当时的学者欧阳守道说,现今“世家”,也少有族谱,虽是“大家”,但也“往往失其传”[2](《黄师董族谱序》)。

而宋以后族谱的编修才日益普遍,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国,无论是大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谱的修撰一直盛行不衰。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明代和清代(前期)是中国家训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家训不仅体现在著作数量的增多,也体现在家训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

明清时期的家风家训与家族文化

明清时期的家风家训与家族文化

明清时期的家风家训与家族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强调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家族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入人心。

在这个时代,家族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社会单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家族文化不只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感召与积淀。

在许多家族的历史中,家风和家训是家族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代表了家族的价值观和优良传统,也是家长和后代的一种生活准则。

因此,明清时期的家风家训和家族文化成为家族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1. 明清家族及其家风在明清时期中,家族文化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

根据史书记载,许多皇族的家族文化都非常显著。

比如,明朝皇族的家族以孝顺、正直、勤俭、礼仪、忠诚、信用、勇敢和公正作为家训。

而清朝皇族的家族则以尊卑有序、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谦虚和忠诚效力为家风。

与皇族家族不同,普通家族的家风主要是围绕着孝顺、敬老尊师、正直守信、勤俭节约、坚持家风和扩大人脉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同时,在这些家族中,由于大部分家族文化转化为家训,因此这些家族的家训非常具有代表性。

比如,盛产名人的胡氏家族的家训中就以“话不设群,心无二用”、“布施防贺,民视如宝”等语言为主。

2. 明清家族文化的传承家风、家训和家族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期,许多家族将三个方面的传承作为他们建立家族长期存在的目标。

因此,这些家族中许多人在传承家族文化方面,都非常注重口头和书面的交流。

比如,在崇尚忠孝的胡氏家族中,长辈通常会向后代介绍胡氏家族的历史,并传授家训给后代。

同时,在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中也培养了专门的家族文化负责人,来保持和传承家族文化,这些负责人通常是当前的家族长辈,他们会负责记录家族的历史,整理家谱和收集家族的物品。

通过这些方式,他们通常能够将家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并保持家族的存在。

3. 明清时期家族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家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家族的内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例如,皇族家族以崇孝、忠诚等家风作为传统,许多微臣亦会模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1 .4 3, No .6
NOV .,20 17
明清 时 期 苏 州 家 训 特 征 及 现 代 启 示
郑 庚
( 苏州大学 社会 学院, 江苏 苏州 2 1 5 1 2 3 )
[ 关键词 ] 家训 ; 禁戒 ; 治 生 [ 摘 要 ] 明 清 时期 苏 州 地 区 家训 特 征 鲜 明 , 是 商 品 经 济 在 家庭 伦 理 关 系 上 的 深 刻 反 映 。 就 其 内容 而 言, 较 其他 地 区 家训 更 加 强 调 修 心 、 品性 、 读书, 尤其 强调“ 治 生” 之道, 又 极 力 禁 戒 由于 商 品 经 济 发 展 所 带 来
的 消极 影 响 , 以统 一 商 品 经 济 与 传 统 伦 理 观 念 的 关 系 。今 人 应 站 在 历 史 的 立 场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历 史 观 和 方 法 论 的指 导 下 , 以“ 扬弃” 的 态度 , 对其加 以分析 继承 , 使之 适应 时代要 求 , 发挥 其在传 承文化 、 立 德 树 人 中 的 应
文 化特 色 。
如所 周知 , “ 修身 、 齐家 、 治 国、 平天 下” 是儒 家 传 统 修身 思想 的核 心 , 以“ 修身” 为基 点 。《 大学 》 有云: “ 自天 子 以至 于庶 人 , 壹 是 皆 以修 身 为本 。 ” 修 身 的方 式 多种 多样 , 而 苏州 家训 则普 遍 强调 “ 养 心” “ 品性 ” 与“ 读书” 。
展 的 重要 方 面 。 明清 时 期 的苏 州地 区 , 既 是 文 化
高度 发展 的地 区 , 也 是经 济最 为 发达 的地 区 , 是 全 国 经济 的重 心 。其特 点 是农 工 商 并 举 , 市 场 意 识 强烈 , 经 济 观念 突 出 , 体现在家训中, 也 有 鲜 明 的 地 方特 色 。分 析 苏 州 家 训 的 特 点 , 既 是 把 握苏 州 地 区文 化发 展 、 社会 特 点 的组成 部分 , 对 考察 传统 区域社 会 史也 有着 方 法论 意义 , 更 是分 析 、 继承 传 统 文化 的组 成 部分 。
前 提 。因相关 资料 丰 富 , 难 以一 一 比较 分析 , 现 就 其要 者 , 略 陈于下 , 就 教 于专 家 。
[ 收稿 t e l 期] 2 0 1 7 - 0 9 — 1 2 [ 作者简介 ] 郑 庚, 男, 江苏阜宁人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 。
1 . “ 养心Biblioteka 。《 迩言家训》 将养心 、 正身 、 谨言、 积 德视 为“ 修身 ” 之 四途 。所 谓 “ 养心” , “ 心者, 一 身之 主宰也 ” [ 2 ] 。对 于“ 养 心” 之道 , 苏州 家训 或 力
“ 义塾 ” , 作 为家 族子 弟读 书受 学 的学 堂 , 如 彭 氏家 族 在“ 南 园 东偏 添建 庄房 , 专设 一斋 , 名 日‘ 庄塾’ , 课 本族 子弟 之无 力读 书者 ” r 1 。
倡“ 寡 欲” ; 或 主张 禁 “ 懈 怠” “ 放肆” _ 3 ; 或 主 张“ 正 心” [ ; 或 主张 “ 知足” [ 引。吴 中 叶 氏 阐释 “ 修 身 之
第 4 3卷 第 6 期
2 0 1 7年 1 1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海 内上下 进退 之权 , 苏 人 以为雅 者 , 则 四方 随而 雅
明清 时 期苏 州 家 训 的 构 成 , 除 了单 行 本 的家 训、 族规、 格言之外, 更 多 的是 以族 谱 序 言 的方 式
呈现的, 其 内容 除 了和 其 他 地 区 家训 一 样 正 面叙 述 纲常 伦理 及 日常 礼仪 之 外 ,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是重 视教育 、 严格戒律、 农 商并 举 , 凸显 了苏 州 地 方社
己、 待人、 勤俭、 谦恭、 无争、 自省 、 行善 、 积 德 等方
面 提 出道德 要 求 , 规劝 子女 遵 行 。而 苏 州 家 训 较 之 他处 , 具 有 更 为 浓 厚 的人 文气 息 。明 人 王 士 性 《 广志 绎 》 日: “ 姑 苏人聪 慧好 古 , 亦善 仿 古法 为之 , 书 画之 临摹 , 鼎彝 之冶 淬 , 能令 真赝 不 辨 。又善 操
有作 用。
[ 中 图分类号] K 2 4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5 1 7 0 ( 2 0 1 7 ) 0 6 — 0 0 6 6 — 0 5
家 训 是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组 成 部 分 , 它 源远 流

长, 其 内容 因时间 和 区域差 异 而有所 不 同 , 与社会 经 济结 构 、 区域 文 化 紧 密 相关 。考 察 不 同 地 区 家 训 的内容 与特 点 , 是 研 究 区域 社 会 变 迁 与 文 化 发

劝 诫
“ 劝诫 ” 是 通过 规劝 、 训 诫 的方式 对子 女 、 族人 进 行 思想 道德 修养 方 面 的教育 , 为 子女 、 族人 的成 长提 供导 向与 指 引 。这 是 传 统 家 训 中 最 常 见 、 最 主体 的部分 。一 般 说 来 , 家训 多从 立 志 、 正心 、 克
会 发 展 的历 史 特 征 。而 这 一 切 , 都 以道 德 修 养 为
之, 俗者 , 则 随而 俗 之 , 其 赏识 品第 本 精 , 故 物 莫 能
违。 ” [ ] 明清苏 州 才子 辈 出 , 清雅 文 玩 、 服饰 屋 宇 更 是 影 响各地 。在 这 种 浓厚 的文 化 氛 围之 下 , 苏 州 家 训对 于 自身修 养 上 的要求 亦 呈现 出颇 为鲜 明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