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重/难点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难点分析:突出物理的实验特色。

学生对实验也特别感兴趣,但他们不懂得怎样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告诉他们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告诉他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推理,猜想,如果没有实验误差的话,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之了解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力争通过此过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突破策略一、力的合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同学们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学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学的同学用不同学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学的目的。

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学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学的。

学生活中还有好多例子可以说明同学样的问题。

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学生了同学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学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学,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用两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

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泡沫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利用多媒体模拟试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学生回答如何帮助老大爷拉车。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未学过有关多力分析的内容,只是在高中时学过简单的受力示意图,因此初学受力分析的基础在接受上有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通过设置一个老大爷拉车情景引入新课。在其很艰难拉车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向量图解法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图解法和数值计算法来进行力的合成计算,并能够解决与力的合成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用向量图解法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使用向量图解法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2. 能够将力的合成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网球运动员击球、拖拉机拉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实验观察(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安排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和合成力的大小,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使物体产生相应的效果。

引入向量的概念,并解释向量的表示、相加和相减。

4. 向量图解法(25分钟)讲解向量图解法的步骤和原理。

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向量图解法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5. 练习和应用(20分钟)布置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向量图解法进行力的合成计算和解决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指导学生总结力的合成的方法和应用,并引导他们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7. 展示和评价(15分钟)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8. 课堂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2.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3.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科书;2.展示工具:投影仪或白板;3.实验器材:拉力计,吊篮。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计算这些力的合成?”–激发学生思考,进入下一环节。

2.知识讲解–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示意图可以使用Markdown的公式来表示:$F = \\sqrt{F1^2 + F2^2 + 2F1F2\\cos\\theta}$。

其中,F1和F2是要合成的两个力,$\\theta$是两个力之间的夹角。

–引导学生理解以上公式的含义: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合并成一个力,合成力的大小由各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共同决定。

可以通过教材上的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3.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

–将两个力用拉力计分别测量,并确定夹角。

–计算力的合成,用吊篮进行验证。

4.例题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力的合成,并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强调解题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杠杆原理、平衡力的计算等。

–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更复杂的力的合成问题。

6.总结和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解答学生提问,澄清他们的困惑,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引导。

四、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以及例题练习和拓展应用,使学生逐步掌握力的合成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于复杂情况的力的合成还存在一定困惑。

因此,在下节课中,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复杂力的合成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力的合成+精品教案

力的合成+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小朋友抢小熊的图片,此时小熊同时受到两个力,向左的拉力F1、向右的拉力F2,这两个力方向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ppt12、13、14、15】实验器材:橡皮筋、细绳、滑轮、钩码实验设计:同一直线同方向的二力合成①橡皮筋原长AE,用同方向力F1和F2作用在橡皮筋同一点,使其伸长到AE’,记录F1、F2的大小和方向。

②撤去F1、F2后,用力F作用在橡皮筋上同一点,使其同样伸长到AE’,记录此时F的大小和方向。

同一直线反方向的二力合成①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F1、F2作用在橡皮筋同一点,使其伸长到AE’,记录F1、F2的大小和方向。

②撤去F1、F2后,用力F作用在橡皮筋的同一点上,使其同样伸长到AE’,记录此时F的大小和方向。

记录数据: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都被拉伸到AE’,每次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力F 就是力F1和F2的合力。

实验结论:1.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 F1 + F2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F1 - F2【ppt16】总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板书】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记录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ppt17、18】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两道习题,熟练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ppt19】进行小结。

【ppt20】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回答加深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理解。

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个力叫分力。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及教学处理】“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学习它不但是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需要,也是为以后学习速度的变化、动量的变化等矢量运算做准备,但矢量的运算法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为此可关注以下几点:1、对于本节教学,改变了过去一贯采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实验归纳法”。

2、学生对矢量的认识还很肤浅,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注重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就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教学活动应该会比较顺畅,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

3、教材在第一章第2节中已经设置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通过对两段互成角度的位移的合成,体验矢量相加的“三角形定则”,虽未提到“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已为后面有关矢量合成的研究埋下伏笔。

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水到渠成。

4、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过程依据的是“等效替代”思想,学生只有领悟了这一思想,才有可能以它为指导思想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才有可能灵活应用。

5、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来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生经过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3、会定性分析合力随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4、知道共点力的概念,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两个力的合力。

5、能区分矢量与标量,能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等效替代”思想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过程。

2、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课堂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及一些器材的等效替代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力的合成的研究与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教学器材】演示用器材:重力为2~3N的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强磁铁1块,教学用圆规1只、尺子1根学生实验用器材:按每四人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引出概念引入情境:(幻灯片)两位小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的情景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幻灯片:切换到一只大手替代两只小手的情景)点评:(幻灯片)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刚才的问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设计说明>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则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

所以,“等效”思想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

引出概念:(幻灯片)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resultant force),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components of force)。

二、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一)提出问题设置陷阱:(幻灯片)如果两个小孩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大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一般回答:400N;可能回答:小于400N(一般是已预习过的学生或是参加竞赛的学生)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做实验<设计说明>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演示1: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小孩的手”),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基本验证了“合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

提问:两个小孩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演示2: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学生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点评:(幻灯片)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与标量有本质区别的认识,还可以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两力的合成究竟应怎样进行?有了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产生探求真知的强大动力。

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过渡引导: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后,还想到了什么?还做了哪些?我们刚才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想做些什么?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老师鼓励: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探索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究。

(二)探究过程(分四人小组进行)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分力的关系是怎样的?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设计说明>若猜想不出可能的关系,也可先进行探索,科学研究过程不一定按死板的模式进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组讨论:……<设计说明>尽量先让学生提出,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对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给予说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性实验的参考思路>①刚才我们随意地画了个合力与分力的草图,称不上力的示意图,更谈不上力的图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应该怎样做?(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准确图示)②在哪里画?(白纸上)③怎样做实验才能直接读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数据并且直接把这些力如实地画到白纸上去?(将“水桶”、弹簧秤等都处于一个竖直面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方案,教师一一作出评价,例如将挂“水桶”的绳子绕过定滑轮后沿水平方向,然后分别用一只弹簧秤和两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住……)④在没有定滑轮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吗?提醒按现有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强调根据现有器材进行设计会体现一种实际工作能力,至于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若能利用其它器材进行替代来进行实验,则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能力了。

(“水桶”可以用橡皮条替代……)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①制订具体的操作方案②为了分析合成情况随夹角大小的变化,按夹角不同分四大组:第一组30°~60°、第二组60°~90°、第三组90°~120°、第四组120°~150°③注意用铅笔记录和画图。

④每个小组中的四人分工: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建议四人中,二人可以马上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另外二人中,一人看幻灯片中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用以对比本小组进行的情况,必要时可调整本组的做法,另一人则关注黑板处演示小组的操作过程,也可加以参考。

(此时请刚才提出“橡皮条方案”的小组上台演示:将粗大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已吸附于黑板的强磁铁上,然后用演示弹簧秤进行操作。

)<设计说明>这样安排的意图:一是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做。

二是在操作上,既让学生有根据自己计划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探究的机会,又让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提醒或演示小组的做法,从而有可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三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⑤可在学生画出各力的图示后告一段落。

<说明>弹簧秤可以只用一个,分别测出两个分力,虽然操作较麻烦,但可避免两个测力计的不一致性带来的系统误差。

5、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想、得出结论: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若有困难则进行引导或暗示:力是矢量,我们进行的是矢量的合成,我们曾学过哪些矢量的合成?……我们学过哪些矢量?……学生:位移的合成教师在黑板上“提水桶”问题的受力示意力附近,画出位移合成的“三角形关系”图,使学生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类比,更易产生灵感,从而发现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