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称由来

合集下载

苏州为何又称“姑苏”

苏州为何又称“姑苏”

苏州,又名姑苏,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最早在苏州建立都城的是西周的吴王诸樊,他在当地建立“吴子城”。

继任的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扩建这座城,因近姑苏山及姑苏台而称“姑苏城”。

伍子胥建城远在商、周时期,苏州是吴国领土。

当时中国西北周族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弟弟季历继承王位,而离家南迁到今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建立吴国,以今日的苏州为其辖地。

春秋时期,楚人屡次侵扰吴国。

吴王诸樊于是向东南迁徙,选取今日的苏州作为国都,命名为“吴子城”。

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吴王阖闾即位,命伍子胥扩建姑苏城。

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之子,因遭陷害逃亡至吴国,被吴王阖闾重用为大将。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开始建造姑苏城。

吴国的都城原来方圆只有3里,经伍子胥扩建后,面积大了16倍,周长47里。

这座新城经多次水土测量和观天才建成,设陆门水门各8个,以象征天之八风、地之八卦。

城内宽广的街道和密集的水道纵横交错,城内有城,城外有廓,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城址及基本格局。

奠定苏州城格局的《平江图》北宋末年,苏州称平江府,是江南重镇之一。

南宋年间,金兵南下,将吴中地区夷为平地。

宋高宗赵构为避战火,拟迁都平江,于是下令按都城格局重建平江府。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新建的平江府已历百年发展,著名的《平江图》碑也在同年刻成。

图碑完整地记载了南宋苏州城的基本面貌,其布局至今仍无大变动,许多地名也一直沿用。

平江府略呈长方形,设计重点是利用水利条件,达到排污泄洪、军事防御的作用。

城内布局严整,分内外两重城垣,设水门陆门各5座。

6条南北纵向的水道,与14条东西横向的水道相互连结,并与城外水系相通;坊巷和民居则邻河而建。

如是者水陆两道依傍而平行,格局有如两棋盘重迭在一起。

《平江图》奠定了今日苏州的具体格局。

但城市发展,人口日增,长方的古城不免变得拥挤,于是苏州人开始走出古城。

现今苏州城的布局称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古城区,两翼分别指古城东面的苏州工业园和西面的高新科技区。

苏州

苏州

苏州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太湖东岸、长江三角洲中部。

苏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城”,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历史悠久,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苏州城为中国现存古老的城市之一。

中文名称:苏州、蘇州、蘓州外文名称:Suzhou/Сучжоу/وجوس/쑤저우/Soochow别名:姑苏/吴都/吴中/吴郡/东吴/平江行政区类别:地级市(较大的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江苏省下辖地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相城区、吴江、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政府驻地:姑苏区三香路998号电话区号:国际:(+86)512;国内:0512邮政区码:215000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太湖流域、江南面积:8488.42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人(常住人口,2013年底)10方言:吴语—吴语太湖片—苏州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太湖/金鸡湖/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观前街/虎丘/寒山寺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火车站:苏州站、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等车牌代码:苏E地区生产总值:13000亿元人民币(2013年底)人均生产总值:18853美元(2013年)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市花、市树:桂花、香樟市歌:《苏州好风光》现任领导:市委书记石泰峰、市长周乃翔历史名人:孙武/陆逊/范仲淹/唐寅/顾炎武著名官员: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著名高校: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骑行追踪……。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被称为“人
间天堂”。

以下是关于苏州的一些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

这个典故源自于宋朝
文学家陆游在他的一篇词作中所提到的苏州风景:“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

他以这句话形容了苏州和杭州两座城市的美丽景色和繁荣状况。

苏州古城内有许多古代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
沧浪亭等。

这些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世界
园林之都”。

拙政园是一座古老而精致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
之一。

留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沧浪亭
则位于苏州古城的滨河地带,是中国最古老的独立园林。

苏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虎丘和平
江路古街。

虎丘是苏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传说中的吴王夫差曾经在虎丘修建了一座宫殿,后来被鲧山大夫炸毁。

平江路古街是苏州最具特色的老街区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
文化风貌。

在文化方面,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乡和丝绸之都。

苏绣是苏州
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建筑
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苏州人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智慧。

总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
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既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这次真长知识了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大国,其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让我们见识它的博大精深,那么你是不是知道中国各省名字背后的由来呢?你又是否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省份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了解中国34省名字的由来!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苏州历史

苏州历史

苏州虎丘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 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 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 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标志。景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重点公园、全国文明单位,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
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的憨 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 和尚。自小患有眼疾, 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 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 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 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 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 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 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 他傻,戏言道,“如果 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 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 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 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 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 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 见了光明,这个时候, 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 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 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 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 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 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 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 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 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 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 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但三 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 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 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 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 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 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 为二,就是您看到的这块巨石了。 但是吴王是个暴君,当他正想提 剑杀死干将,以确保宝剑举世无 双时,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 剑干将,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 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了剑 神。
拥翠山庄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内西侧,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一亩余,此园依山筑屋,层造而上,各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 有小园林之胜。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 野开阔。在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 秀丽风景,别有情趣。 陆羽井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 羽是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 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他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 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三泉”。 冷香阁 冷香阁位于拥翠山庄北面,是品茶观景的最佳场所。在其 庭中植梅三百株,每逢仲春,红苞绿萼,疏影暗香。阁之上下 都是五楹,东、西、南三面环以廊,高爽幽静,别绕清趣。

历史苏州

历史苏州

(即梅里,又作蕃离),在今苏州横山(即七子山)。
泰伯在位四十九年,无後,临死前三让其弟仲雍。泰伯卒,葬于横山,仲雍乃继位。仲雍死後葬于今常熟虞山(在古吴语中,“虞”即“吴”)。
但这段历史过于久远,已经难以确切考证了。
春秋·吴——强吴时代、争霸舞台
苏州城建造者伍子胥
吴国国君自泰伯传至寿梦十九世,国势始强,开始称王,别筑城,于今天的苏州平门西北二里地为宫室并迁都于此。自寿梦开始,吴国有了
综述——自古繁华、长盛不衰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或写为勾吴,“句”读音“勾”)、吴、阖闾大城、吴县、会稽、泰德、吴州、吴郡、平江、隆平等。
苏州别称有吴城、吴都、吴大城、阖闾、姑苏、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东楚、长洲、茂苑、吴宫、吴苑、苏台、
第二大城市[1]。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以会稽郡过大,分故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郡治故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浙江以东仍为会稽郡,
郡移治山阴县(今绍兴市)。是为“吴会分治”。
Template:东汉吴郡
三国·吴——东吴故都、孙氏基地
东汉末年,吴郡的孙氏崛起,成为後来的三国之一。
南朝——王畿重镇、东南雄藩
南朝置吴州。
隋——始得今名、运河都会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
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楚州、扬州、苏州、杭州)之一。
唐——江南首郡、东吴雄州
Template:江南道
实际其繁荣程度已经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纽约。并且在苏州周围开始出现城市化趋势出现了大量规模可以与府城县城匹敌的

苏州风土人情

苏州风土人情

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 朗…… 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 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 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
叶圣陶 《游拙政园》
狮子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市

太湖
上海 海
Location
沿海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
中國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
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 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 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北京 天津
南京
上海
苏州◆
廣州 香港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 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 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 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 论、等量齐观了。
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 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 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 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海南
臺灣
苏州高新区
苏州介绍
位置: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东靠上海,南 临浙江,西濒太湖,北依长江。 面积: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 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590.97万,其中市区人口216.87余万。 区划: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 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 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121个镇。 市名由来: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苏州,又称姑苏城。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本文导读:南京是我国历史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在这里修筑了越城,当时称“范蠡城”。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在这里设金陵邑。

“南京”一名始于明。

明初在这里建都。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这里作为“留京”还保留着应天府的建制。

明英宗正统年间,撤销应天府,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和曾做过京都的缘故,正式将此命名为南京。

清代称江宁府。

辛亥革命以后,又改称南京,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京口,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

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

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改为丹徒。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

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

常州常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受封此地,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并有过毗陵、毗坛、晋陵、长春、武进等名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常州府于常熟县,管理周围县域。

后割常熟县入苏州府,常州府遂移于晋陵,辖晋陵、无锡、义兴(宜兴)、江阴县4县,“常州”之名由此至今从未改变!无锡无锡是我国著名工业、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

“无锡”之名源于汉。

《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

故此地原名“有锡”。

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这一传说在《东周列国志》中,则被艺术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当地百姓告诉王翦,此地盛产锡,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

公元前514年

公元前514年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

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似乎也有些烫”。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34个省级行政区名字由来

34个省级行政区名字由来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来由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各城市别称由来

各城市别称由来

各城市别称由来要哪个城市的?广州叫花城,昆明叫春城,新加坡叫花园国家。

花园都市:保加利亚的首都索菲亚,到处是花昆明是春城~~~!!广州也叫羊城城市的别称杭州--杭城宁波--甬城温州--鹿城绍兴--越城嘉兴--秀城湖州--湖城金华--婺城衢州--柯城丽水--莲城舟山--岛城济南--泉城大庆/东营--油城南京--石城常州--龙城徐州--彭城潮州--凤城上海--申城成都--蓉城平顶山--鹰城蚌埠--珠城福州--榕城广州--羊城花城深圳--鹏城东莞--莞城哈尔滨--冰城长春--春城吉林市--江城樟城--南昌十堰--车城青岛—岛城烟台—港城重庆--山城武汉--江城长沙-星城湘潭-莲城洛阳-花城郑州-绿城安庆--宜城太原--龙城柳州--龙城南昌--洪城南宁——邕城西安--古城唐城汉城常德---柳城北京--首都鞍山-钢都自贡-盐都抚顺-煤都重庆-雾都景德镇--瓷都中国一些城市别称的由来(355)(2007-08-19 12:12:28)最近碰到不少小学生及家长向我问一个相同的问题:花城是哪里?江城是那个?日光城又是哪里?因为以前教过初中历史地理,后来又上小学的社会,所以对这些简单的地理历史知识还是有些了解,现就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网络资料转发,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广大博友补充完善。

(上图为广州城越秀山一尊五羊雕像)山城(雾都)——重庆。

现重庆市政府所在地,因城市依山而建,城与山共为一体,所以得名。

因山城地形起伏较大,街道多狭窄盘旋,所以重庆少汽车,旧中国有钱人多以“滑竿”做交通代步,现在摩托车是为主要交通工具。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热冬暖, 无霜期长,秋多阴雨, 冬多云雾, 日照时数少,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

最多年份达148天, 故有“雾都”之称。

蓉城(锦城)——成都,四川省会。

五代后蜀王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驰名天下,在城西南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城”之称。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扩建都城,这就是苏州市的前身。

苏州的名字在隋朝开始使用,源于城西南的姑苏山。

苏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孙策在苏州的吴郡(即苏州)开创基业的故事,以及苏州人陆逊、陆绩、朱桓、陆抗等人对吴国的贡献。

此外,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苏州的传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泰伯和仲雍的传说。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从而把王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主动避让到江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勾吴之国”。

泰伯和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的复仇计划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传承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漫长岁月,苏州名字几经变迁,从4000年前的古干国到3000年前的句吴(勾吴),再到吴、阖闾大城、吴县、会稽、泰德、吴州、吴郡、平江、隆平、苏州,还有吴城、吴都、吴大城、阖闾、姑苏、吴门、东吴、吴中、吴下、东楚、长洲、茂苑、吴宫、吴苑、苏台、苏郡、中吴、阊门、金阊、苏城等别称。

这其中,最常用的名称当然是“苏州”,而第一别称则莫过于“姑苏”。

“姑苏”一词到现在至少已叫响2400年:市地方志办副主任陈其弟介绍,目前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国语》,这部典籍的《吴语》篇记载:“入其郛,焚其姑苏”,说的是越国攻入吴国,焚烧了姑苏台;《越语》篇也提到了“姑苏”一词。

《国语》是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陈其弟认为,地名的形成应该早于文字记载,因此“姑苏”一词实际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

“苏州”一词不过1400多年历史: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平定陈朝,当时的“吴州”改名“苏州”。

金阊的历史2100多年:得名于金阊亭。

据作家郑凤鸣考证后认为,金阊亭在阊门外上塘街普安桥附近,这座亭子与西汉时的苏州人朱买臣有关,是其手下为谢罪而建,至今有2100多年历史。

金阊后来也一度成为苏州的别称。

民国时期在阊门南面开辟金门,后来又出现了“金阊镇”这一地名。

1955年起,阊门、金门一带开始被称为金阊区(1966年—1979年曾更名为延安区)。

平江的历史1037年:地方志专家林锡旦介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已有“平江节度使”的称号,这样算来,“平江”一词到现在有1037年历史,起初的意思是“平定江南”。

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于是“平江”成为苏州的正式名称,南宋时期所刻苏州城区地图起名为《平江图》。

元朝苏州改称平江路,明初又改称苏州府,“平江”一词使用频率下降。

不过清朝又出现了一条道路叫平江路。

苏州的别称

苏州的别称

苏州的别称
在史书、文章、诗词中,人们常用“吴”来代指苏州,如吴都、吴宫、吴苑、吴地都成为苏州的代称。

此外,如苏州话称吴语或吴侬软语;山歌称吴歌;画派称吴门画派;中医称吴门医学。

“吴”成为苏州的代称,这要说到春秋时期的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勾吴”,成为吴国开创者,也是苏州称“吴”的由来。

以后从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城,到南北朝,历一千余年,苏州一向称作吴县、吴郡、吴州。

到隋朝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这便是苏州得名的开始。

之所以叫“苏州”,相传因城西有姑苏山,吴王在山上筑有姑苏台。

由此苏州又称“姑苏”,也是由此而来。

“姑苏”在诗中运用得就更多了,唐代张继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杜荀鹤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之句。

在古诗词、对联中,苏州还有“茂苑”的别称。

吴王阖闾、夫差在行宫建苑囿,“茂苑”原为吴王的园圃,后被用来泛指苏州。

唐代置县取长洲苑为名,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

白居易在诗中常用“茂苑”来代称苏州,“茂苑绮罗佳丽地”、“曾赞钱塘嫌茂苑”。

苏州的别称,还有用“平江”、“长洲”、“金阊”等,这都和苏州的建制、历史有关,宋代苏州就称“平江府”。

(摘自《苏州园林》袁学汉龚建毅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三版第一次印刷)
古代苏州的六座城门:阊门、胥门、匠门(将门)、盘门、齐门、葑门。

说说苏州市的来历

说说苏州市的来历

说说苏州市的来历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

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

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

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

勾吴也被误写为匀吴)。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

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城市,不只有风景名胜,更有城市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看似简单的名子,其实是历经沧桑慢慢的发展改变,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在当今的社会地位。

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江苏省的“五大州”,其背后有没有什么关系。

苏州市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

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2016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万亿元,经济规模十分庞大,一直稳坐江苏第一名。

徐州市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

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设立徐州府,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改名徐州市,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战争淮海战役、徐州会战的主战场就是在这里展开。

扬州市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公元前486年便有建城史,历史上,扬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扬州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

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

常州市常州,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

历史上有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的称呼,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于1949年设市。

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代工业发祥地。

泰州市泰州,简称“泰”。

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

南唐时(公元937年)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

苏州历史文化的代名词,“姑苏”从哪里来?

苏州历史文化的代名词,“姑苏”从哪里来?

苏州历史文化的代名词,“姑苏”从哪里来?苏州自古富盛名,昔为江南雄州,今为国之最强地级市,在历史沿革、文化衍变中,别称很多,吴、姑苏、吴县、东吴、吴中、平江均是苏州的别称,而姑苏最广为人知,无论建制如何变化,姑苏都附着于这片土地,眼下仅是“姑苏蓝氏”也能让人们对“姑苏”充满想象。

姑苏始终作为苏州的别称而存在,被文人墨客写入诗词中,如李白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白居易的“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杜牧的“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等,历代文人对“姑苏”有情怀。

在2500年里,苏州地区建制多变,不变的是姑苏总依附于其中,由此承载了苏州的语言、历史、文化,甚至地理形态。

“姑苏”源于何处传说,胥是大禹在太湖地区治水时的助手,在水灾弭平后被奉为“水平王”,胥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吴”,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胥”,加上当地土语的发声词“姑”诞生了“姑胥”这一名称,“姑胥”后来衍变为“姑苏”。

姑胥之“胥”是否来源于传说中的人物有待考证,因为“胥”即使来源于人名,也应该是受阖闾之命营建阖闾大城的伍子胥。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为避让君位而迁江南,泰伯被拥为君长,驻梅里(在今无锡)建“勾吴”,到公元前585年,勾吴国君已传十九代,公元前561年,诸樊(吴第十九代国君)迁驻地到苏州一带,阖闾继承诸樊的国君之位后,营建新的都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阖闾之命“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建筑阖闾大城,此为苏州建城之始。

泰伯、仲雍迁江南后入乡随俗,到了春秋时期,吴、越仍保留有古越人的语言,古越人语言同上古华夏语言相融衍变成古吴越语(现代吴语前身),在地名中,古人在用A语言音译B语言地名时,如果无法在A语言中找到能与B语言地名对应的词,往往会采用反切之法。

因此,“姑胥”要么是“勾吴”衍变而来,要么是古越人遗留的地名衍变而来,“姑胥”或曰“姑余”,或曰“姑苏”,这是语言的衍变,它们在古吴越语中都是相通的,因此后来文献均认同姑胥、姑余、姑苏“其实一也”。

苏州的景色和人文

苏州的景色和人文

水文化是苏州的特和个性
• 优美的城市都是一个城市的精与气、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 良好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人文环境的首要构件,是该城市自古至今不断地追求真善 美的凝聚和结晶,是包含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正在凝结和发展着的城市的内 在气质、价值观念、市民心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的抽象和总结, 城市精神又是体现城市独特个性特征的符号系统。城市精神作为城市长期实践的精 神积淀,成了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纽带、心理依存、行为导向和实践哲学,成了城 市的本质形成和展开的思想基础以及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 用时间和空间的眼光和意识考察苏州的城市精神,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苏州的传 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地认识 苏州的城市精神是在苏州这一特定的一方水土上孕育形成的。苏州是古老而常新的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技艺精巧的工 艺美术,享誉艺苑的吴门画派,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以及字正腔圆而荡人肺腑 的吴侬软语等,都是吴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 苏州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属于“南甜”风味.不仅选料严谨,制 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 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苏州的饮食
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 -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苏州小吃亦闻名天下,津津豆腐干、松子糖, 玫酱粽子糖、西瓜子,虾籽鲞鱼,枣泥麻饼,方糕、定胜糕、海棠糕、梅 花糕、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
•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 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民国3年 (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 民国16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苏省会迁至镇江,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同年6 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民 国19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民国22 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吴县属于第三区,区署设苏 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区改称无锡区,区署驻无锡。民国25年(1936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仍隶 吴县。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1月19日,苏州沦陷。次年5月,日伪江苏省政府 在苏州成立,管辖苏南地区十六个沦陷县城,吴县属之。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东 路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将东路地区先后划分为三个级六个行政区,苏州均隶属于苏南第一行政区 督察专员公署。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塘市成立。次年2月,苏州县政府成立,苏州县 人民自卫会撤销。由于日伪残酷清乡,民主政权相继撤销。至民国34年(1945年)7月,在苏两北行 政办事处的基础上,吴县抗日民主政权恢复成立。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江苏 省消亡,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州仍称吴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销,又隶属第二行 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9] •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下设13个镇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 1950年5月各区公所撤销,由公安部门接管。1951年11月初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决定按 原区公所辖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1)苏州市为省辖市。(2)设立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常熟 市和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太湖办事处(相当于县)1市8县1处,专 署驻苏州市。(3)设立松江专区。松江专区辖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宝山、 嵊泗、上海10县,专署驻松江。同年,太湖办事处改为震泽县,苏州专区辖1市9县。同年6月26日, 嵊泗县划归浙江省领导。1954年,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并仍接受苏州专署督导。1956年,将宜兴县 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辖9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名称由来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

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

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

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

“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

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

“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苏”(“蘇”,“苏”的繁体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

于是“姑胥”就变成“姑苏”了。

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街道名称的由来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

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五卅路: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声援。

后用上海退回的捐款修筑了此路,取名五卅,以作纪念。

宫巷:玄妙观在唐代曾名紫极宫、开元宫,巷正对宫门口,故名。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路,因基督教青年会的名。

仓街:清代为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仓,故名。

司前街:古名织里桥南街。

后在此设司狱司署,遂改名司前街。

皮市街:因古代皮市所在得名。

书院巷:以宋代鹤山书院的名。

长洲路:以旧长洲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元和路:以旧元和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学士街:古名药士街,因药士得名。

或因明代大学士王鏊住宅在此而该称学士街。

枣市街:约在宋朝,这里以枣子市场为主,故名。

留园马路:清末盛宣怀所筑。

原称五福路,俗名留园马路,是苏州最早的一条马路。

南浩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南濠街,后称南浩街。

百家巷: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旧学前:长洲县学原设于此,明嘉庆二十年县学东迁,此处即称为旧学前。

吴趋坊:吴趋是宋以前的得古坊。

吴趋即吴地歌曲。

古吴路:以旧吴县县衙所在而得名。

北局: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遂称此处为北局。

察院场:明代曾设都察院与此,故名。

范庄前:宋代范仲淹所创义庄所在地,故名。

憩桥巷:相传吴王率军出征时曾在此憩息,旧有憩桥,巷因桥得名。

羊王庙:因古有羊王庙而得名。

南朝刘宋时,羊玄保任吴郡太守,为官清廉寡欲,离任后百姓思之,故为其立祠庙,原称羊太庙,演变为羊王庙。

皇废基:元末张士诚占领苏州称吴王,将春秋时的子城作为王府。

1367年,张士诚兵败纵火将王府烧成一片废墟,故有皇废基质称。

锦帆路:原为河,即子城城濠,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

近代填河筑路,仍名锦帆。

专诸巷:专诸为春秋时勇士,为阖闾刺死吴王僚,被杀后,相传葬于此地,故名专诸巷。

朱家园:北宋末,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致富,自营园林于此,名“同乐圃”。

朱家园即其遗址。

宜多宾巷:原名糜都兵巷。

糜都兵系宋代武将糜登,都兵为其职衔。

糜凳曾练兵以抵御北兵入侵。

里人追念,将其故里名为糜都兵巷,后讹为宜多宾巷。

富郎中巷:宋代刑部郎中、秘书监富严所居,故名。

侍其巷:宋代“善士”侍其沔所居,故名。

铁瓶巷:相传有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

尚书里:古名修竹巷。

明代尚书吴宽居此,遂于宏治17年改名为尚书巷,后改巷为里。

闾邱坊巷:北宋时为朝议大夫闾邱寿终宅第立坊,因名得坊。

孔付司巷:原名孔夫子巷,因古有孔夫子庙。

明代付司孔镛居此,遂更名为孔付司巷。

胡厢使巷:原名胡厢使桥巷,俗名胡厢使巷。

厢使为古代官名。

大儒巷:古为大木巷,转为大树巷。

后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转为大儒巷。

燕家巷:因原有燕国夫人庙,故名。

船坊巷:据《平江城防考》,舫是“坊”之讹称,船舫巷原为船坊巷。

此处是古代船坊所在地,故名。

石匠弄:古有石作居此,故名。

唐家巷:古名官太尉桥巷。

明代有千户唐岳住此,因改唐家巷。

醋库坊:为官立储醋场所,即醋库所在地,故名。

庆元坊:南宋时武状元周虎将军居此,庆元2年立坊名庆元坊。

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对雍熙寺的名。

明初,在雍熙寺故址三茅观巷:有一道观曰三茅观而得名。

吴殿直巷:宋代天圣年间殿中丞吴感所居,故名。

慕家花园:清康熙年间,由慕氏所建遂园,俗称慕家花园,因以命巷。

颜家巷:以宋代工部侍郎颜度居此而得名。

社坛巷:旧长洲县社稷坛所在,故名。

东麒麟巷:古名骑龙巷。

相传附近河中有龙潭,曾有万鲤来潮之异,故名骑龙巷,今讹作东麒麟巷。

邾长巷:本作朱张巷,元代时有逸民朱清、张瑄居此,故名。

今讹为邾长巷。

丁家巷:宋代淳化年间丞相丁谓故里,故名。

潘儒巷:宋代章倞居此,名章桥巷。

明代潘时用居此,改称为潘时用巷,今转作潘儒巷。

桐芳巷:元末张士诚曾作桐芳阁于此,故名。

窑基弄:相传古窑所在,曾于蔡汇河头东掘得古陶器如韩瓶状者无数。

接官厅:此乃是清代迎接官吏的埠头,原有屋三间。

皇亭街:原有康熙御碑亭一座名万寿亭,俗名皇亭,街因此得名。

朱进士巷:明代进士朱纨所居,故名。

彭义里:清代彭氏义庄所在,故名。

五龙堂:五龙堂建于唐贞元年,宋淳熙年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

弄名以此名。

镇扶司前:明代镇扶司衙门设此,故名。

文丞相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名。

文天祥号文山,南宋末年任右丞相。

小仓口:清吴县和丰仓所在,故名。

皇宫后:因在万寿宫后而得名,万寿宫俗称旧皇宫。

百狮子桥:以桥命巷。

百狮子桥为一宋桥,以桥栏雕百狮闻名,现已拆除,仅留弄名。

草鞋湾:以三多桥得名。

三多为旧时祝词,即多福多寿多子。

梅家桥弄:宋代诗人梅晓臣(圣俞)居此,故名。

铁局弄:元至正年有铁匠局在内,故名。

书院弄:再旧学前原平江书院旁而名。

蒋庙前:因蒋侯庙得名。

承天寺前:因承天寺得名。

承天寺为一古佛寺,宋代名能仁寺。

雍熙寺弄:因雍熙寺弄得名。

“雍熙”取自宋代年号。

祥符寺巷:因祥符寺得名,北宋有“大中祥符”年号。

狮林寺:因狮林寺得名。

狮林寺建于元代,寺后之花园即狮子林。

天官坊:此乃明代为大学士王鏊宅第所立得坊。

文衙弄:因明代大学士文震孟居此,故名。

恤孤局:亦称恤孤局前。

恤古局是过去抚育孤儿得机构。

占鱼墩:本作鲇鱼墩,以形名。

佑圣观弄:因佑圣观得名。

佑圣观为一道观。

宝莲寺前:因宝莲寺得名,宝莲寺为一古佛寺。

北浩弄:因阊门以北一段护城河称北濠而得名。

今讹为北浩弄。

席场弄:旧时居名多在此织席,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