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遗 传HEREDIT AS(Be ijing)27(3):466~472,2005

专论与综述

收稿日期:2004

0630;修回日期:200408

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93420)和国家科技部/十五0攻关项目(2002B A711A08)资助[S upported by NationalNat u ral Sci en ce Foundation

of Ch i na(39993420)and the key Tec hno l og i es R esearch and Devel opm en tP rogra mm e of the National T enth fi ve 2year P l an (2002BA711A08)]

作者简介:张永彪(1979)),男,河南焦作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遗传学。Te:l 0871********;E 2m ai:l z_l u_er @sohu .co m 通讯作者:褚嘉祐(1949)),男,云南昆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遗传学。Te:l 0871********;E 2m ai:l chu j y @pub lic .km .yn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永彪,褚嘉祐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室,昆明650118)

摘 要: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对表观遗传疾病的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疾病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 染色体失活以及非编码RNA 调控这4个表观遗传过程相关。这4个过程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在染色体或基因簇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异常调控导致复杂的突变且表现为出生前后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的异常。对这些疾病的探讨为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进而有助于生物医学的研究。文章就表观遗传学和表观遗传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组蛋白修饰;DN A 甲基化;基因组印记;X 染色体失活;非编码RNA 中图分类号:R 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9772(2005)03-0466-07

Progress ofR esearch on Ep i genetic and H u man D i sease

Z HA NG Yong 2B iao ,C HU Jia 2You

(D e part m ent o f Ge n etics ,In s tit u t e of M e d i ca lBiolo gy,P e king Union M e d ical Colle g e ,Kunm i ng 650118,China )

Abstrac t :In the past few fears ,t here has been a nascent conve rgence of scien tific understand i ng of hu m an disease with ep i 2geneti c .Identified ep i gene tic processes i nv olved i n hu m an disease i nc l ude chro m ati n re m o de li ng ,geno m ic i m printi ng ,X chro m oso m e i nactivati on ,and noncod i ng RNAs reg u lati on .These processes i nfl uence chro m ati n structure and the reby reg u 2late gene expressio n o n the chro moso m e leve l or a c l uster of linked genes l eve.l Dereg u lati on of t hese processes res u lt i n lots of disease wh ich are character i zed by co mp l ex patte rns ofm utatio ns and assoc iated phenotypes affecti ng pre 2and postnata l gro wth ,deve l op m ent ,and neurolo gica l f uncti on .Ep i gene ti c d i seases are ill ustra ted by the array ofm ulti 2system disorders and neoplasias and i nvestigati ons of t hese diseases have an i m pac t on b i o med i ca l research and pro vide i nteresti ng models f or functi ons and m echan i s m s of epi genetic gene contro.l

Key words :ep i genetic ;h i sto ne mod ificati on ;DNA m e t hyl a ti on ;geno m ic i m pr i nti ng ;X chro moso m e i nacti va ti on ;noncod i ng RNA

表观遗传是指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

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1]

。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且这种

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2,3]

。表观遗传改变从以下3个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D NA 修饰:DN A 共价结合一个修饰基团,使具有相

同序列的等位基因处于不同的修饰状态;蛋白修饰:

通过对特殊蛋白修饰或改变蛋白的构象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非编码RN A 的调控:RNA 可通过某些机制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控以及对基因转录后的调

控,如RNA 干扰(RNA i n terference ,RNA i)[4]

。表观遗传学研究包括染色质重塑、DNA 甲基化、X 染色体失活、非编码RN A 调控4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

异常都将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导致复杂综合征、多因素疾病以及癌症。和D NA的改变所不同的是,许多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这就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乐观的前景[5]。本文对表观遗传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表观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1染色质重塑与人类疾病

核小体结构的存在为染色质包装提供了便利,但D NA与组蛋白八聚体紧密结合却为基因的表达设置了障碍,要打破这一障碍获得有活性的染色质结构,可通过染色质重塑来实现。染色质重塑是指在能量驱动下核小体的置换或重新排列。它改变了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的排列,增加了基础转录装置和启动子的可接近性。染色质重塑的发生和组蛋白N端尾巴修饰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组蛋白H3和H4的修饰。修饰直接影响核小体的结构,并为其他蛋白提供了和D NA作用的结合位点[2]。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均由各自特异的复合物来完成,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与启动子序列的特异性有关;后与启动子结合的复合物有助于维持两个复合物与启动子的稳定结合,且两复合物又可相互加强对方的功能[6]。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组蛋白修饰酶的突变均和转录调控、DNA甲基化、DNA重组、细胞周期、D NA的复制和修复的异常相关,这些异常可以引起生长发育畸形,智力发育迟缓,甚至导致癌症[7]。1.1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与人类疾病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依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来完成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根据水解ATP的亚基不同,可将复合物分为S W I/S NF复合物、IS W复合物以及其他类型的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及相关的蛋白均与转录的激活和抑制、D NA的甲基化、D NA修复以及细胞周期相关。

A TRX、ERCC6、S MA RCA L1均编码与S W I/S NF 复合物相关的ATP酶。A TR X突变引起D NA甲基化异常导致数种遗传性的智力迟钝疾病如:X连锁A2地中海贫血综合征、Juberg2Marsidi综合征、Car2 penter2Waziri综合征、Sutherland2H aan综合征和S m ith2F i n e m an2Myers综合征,这些疾病与核小体重新定位的异常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有关[7,8]。ER2 CC6的突变将导致Cerebro2O culo2Facio2Skeleta l综合征和B型Cockayne综合征。前者表现为出生后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变、进行性关节挛缩、夭折;后者表现出紫外线敏感、骨骼畸形、侏儒、神经退行性变等症状。这两种病对紫外诱导的D NA损伤缺乏修复能力,表明ERCC6蛋白在D NA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9]。S MARCAL1的突变导致Sch i m ke免疫性骨质发育异常,表现为多向性T细胞免疫缺陷,临床症状表明S MARCAL1蛋白可能调控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7]。BRG1、S MA RCB1和BR M编码S W I/S NF复合物特异的ATP酶,这些酶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成细胞纤维瘤蛋白(Reti n oblasto2 ma pr ote i n,RB蛋白)顺利的行使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生长发育以及维持基因失活状态的功能,这3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肿瘤形成[10]。

1.2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人类疾病

组蛋白乙酰化与基因活化以及D NA复制相关,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和基因的失活相关。乙酰化转移酶(HATs)主要是在组蛋白H3、H4的N端尾上的赖氨酸加上乙酰基,去乙酰化酶(HDACs)则相反,不同位置的修饰均需要特定的酶来完成[11]。乙酰化酶家族可作为辅激活因子调控转录,调节细胞周期,参与DN A损伤修复,还可作为D NA结合蛋白[12,13]。去乙酰化酶家族则和染色体易位、转录调控、基因沉默、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相关[12]。

CREB结合蛋白(CREB b i n ding pr ote i n,CBP)、E1A结合蛋白p300(E1A bi n ding pr ote i n p300, EP300)和锌指蛋白220(zinc fi n ger220,Z NF220)均为乙酰化转移酶。CBP是c A 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的辅激活蛋白,通过乙酰化组蛋白使和c A MP应答元件作用的启动子开始转录,它的突变导致Rubi n2 ste i n Taybi综合征,患者智力低下、面部畸形、拇指和拇趾粗大、身材矮小[14]。CBP和EP300均可抑制肿瘤的形成,在小鼠瘤细胞中确定了CBP的突变,在结肠和乳房瘤细胞系中确定了EP300的突变,另外Z NF220异常和人的急性进行性髓性白血病相关[15]。

如果突变导致错误的激活去乙酰化酶或错误的和去乙酰化酶相互作用,将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甲基化CpG2结合蛋白22(m et h yl cytosi n e b i n ding pro2 te i n22,M e CP2)可募集去乙酰化酶到甲基化的D NA 区域,使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染色质浓缩,Me CP2的突变导致Rett综合征,患者出生即发病、智力发

467

3期张永彪等: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育迟缓、伴孤独症[16]。若阻碍去乙酰化酶的功能,

则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17]。

染色质重塑异常引发的人类疾病是由于重塑复合物中的关键蛋白发生突变,导致染色质重塑失败,即核小体不能正确定位,并使修复DN A损伤的复合物,基础转录装置等不能接近D NA,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如果突变导致抑癌基因或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出现异常将导致癌症的发生。乙酰化酶的突变导致正常基因不能表达,去乙酰化酶的突变或一些和去乙酰化酶相关的蛋白的突变使去乙酰化酶错误募集将引发肿瘤等疾病。

2基因组印记与人类疾病

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卵子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 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18]。在生殖细胞形成早期,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记将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产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时这种甲基化模式还将发生改变;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发生时形成,因此在受精前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图1)[2]。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大约80%成簇,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于同一条链上的顺式作用位点所调控,该位点被称做印记中心(i m printi n g cen ter,I C)。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从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来看,父方对胚胎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影响其下一代,使它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方基因在遗传中的优势[18]。

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伴有复杂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行为和大脑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印记基因的异常同样可诱发癌症[19,20]。

2.1基因组印记与脐疝2巨舌2巨人症综合征(B WS)

B WS患者表现为胚胎和胎盘过度增生,巨舌

,

图1印记基因遗传的过程

条框带三角形表示有活性的父本等位基因,条框带圆形表示无活性的母本等位基因,仅有条框表示

印记被消除的等位基因。

F i g.1The i nheritable process of i m pri n ted genes Wh ite bar w it h tri angle represents exp res sed paterna l gen e,wh ite b ar w it h circle represents silenced m aternal gene,and e m p t y bar represents i m p ri nts erased i n

pri m ordial ger m ger m cells,sho wed on ly as white bars.

巨大发育,儿童期易发生肿瘤。该病主要是由11号染色体上的I GF2和CD K N1C两个印记基因的错误表达引发,I G F2为父本表达的等位基因,CD K N1C 为母本表达的等位基因[21,22]。父本单亲二体型(un i p arenta l d iso m ies,UPDs)是引发B WS的主要原因,即IG F2基因双倍表达,CDK N1C基因不表达;次要原因是母本的CDK N1C等位基因发生突变[22];极少数病例是由于母本的染色体发生移位造成CD2 K N1C基因失活和(或)造成母本的I GF2基因表达[21]。其他一些印记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过量或缺失表达也可导致类似于B WS的综合征,如原来母本表达的I PL基因的不表达或母本的A SCL2基因逃避印记都将导致胚胎的过度发育[18]。这表明父本表达的等位基因对胚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母本表达的等位基因对胚胎的发育起到限制作用。

468遗传HEREDIT AS(Be ijing)200527卷

212基因组印记与Prader2W illi/Ange l m an综合征(P WS/AS)

P WS表现为肥胖、身材矮小和轻度智力发育迟缓;AS表现为共济失调、过度活跃、严重智障、少语、表情愉悦,这两种疾病都和神经功能失调相关[20]。P WS是由于突变导致父本印记基因在大脑中高表达所致,如S NPNP基因高表达;AS是由于母本的UBE3A基因的缺失或受到抑制所致,该基因编码泛素蛋白连接酶并在脑中表达[23]。父本表达的S NR NP基因的微缺失可导致P WS,而在其上游进一步缺失则可导致AS,这说明这两个区域就是印记中心所在的位置[20]。如果缺失父本染色体上的P W S 印记中心将导致S NRNP基因以及附近的父本表达的等位基因被抑制,而缺失父本染色体上的AS印记中心则没什么变化,但若缺失母本染色体上的AS 印记中心将导致UBE3A被抑制而导致AS[24]。

2.3基因组印记与癌症

印记丢失不仅影响胚胎发育并可诱发出生后的发育异常,从而导致癌症发生。如果抑癌基因有活性的等位基因失活便提高了发生癌症的几率,例如I G F2基因印记丢失将导致多种肿瘤,如W il m.s 瘤[25]。和印记丢失相关的疾病还有成神经细胞瘤,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横纹肌肉瘤和散发的骨肉瘤等[19]。

与基因组印记相关的疾病常常是由于印记丢失导致两个等位基因同时表达,或突变导致有活性的等位基因失活所致。调控基因簇的印记中心发生突变将导致一系列基因不表达,引发复杂综合征。基因组印记的本质仍为D NA修饰和蛋白修饰,所以和印记相关的蛋白发生突变也将导致表观遗传疾病。

3X染色体失活与人类疾病

3.1X染色体失活

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为了保持平衡,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被永久失活,这便是/剂量补偿0效应[2]。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X染色体失活遵循n21法则,不论有多少条X染色体,最终只能随机保留一条的活性[26]。对有多条X染色体的个体研究发现有活性的染色体比无活性的染色体提前复制,复制的异步性和LI N E21元件的非随机分布有可能揭示染色体失活的本质[27]。哺乳动物受精以后,X染色体发生系统变化。首先父本X染色体(pater na lX chro moso me,Xp)在所有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失活,表现为整个染色体的组蛋白被修饰和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的Pc2G蛋白(Pol y co mb gr oup prote i n s,Pc2G)表达,然后Xp在内细胞群又选择性恢复活性,最后父本或母本X染色体再随机失活[28,29]。

X染色体随机失活是X失活中心(X inactiva2 tion center,X ic)调控的。X ic是一个顺式作用位点,包含辨别X染色体数目的信息和X ist基因,前者可保证仅有一条染色体有活性,但机制不明,后者缺失将导致X染色体失活失败[2]。X染色体失活过程为:X ist基因编码X ist RNA,X ist RN A包裹在合成它的X染色体上,引发X染色体失活;随着X ist RNA 在X染色体上的扩展,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修饰马上发生,这对X染色体失活的建立和维持有重要的作用[30];失活的染色体依旧持续合成Xist RNA,维持本身的失活状态,但有活性的X染色体如何阻止X ist RNA的结合机制还不明确[2]。

3.2与X染色体失活相关的疾病

和X染色体失活相关的疾病多是由X染色体的不对称失活使携带有突变等位基因的X染色体在多数细胞中具有活性所致。W iskott2A ldrich综合征表现为免疫缺陷、湿疹、伴血小板缺乏症,该病是由于WA S P基因突变所致[31]。因为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女性为嵌合体,携带有50%的正常基因,通常无症状表现,该病患者多为男性[32]。存在女性患病的原因在于不对称X染色体失活,即携带有正常W A SP基因的染色体过多失活[31]。但女性体内还存在另一种机制,通过不对称失活使携带有突变基因的X染色体大部分失活。对Pelizaeus2M erz bacher 病的研究表明这种机制的存在,它使带有突变PL P 基因的X染色体倾向于失活[33]。RTT综合征也和不对称X染色体失活有关,携带有Me CP2突变基因的女性,X染色体失活时倾向于使携带有发生突变的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失活[34]。

即便是失活的X染色体,也有一部分基因可以逃避失活而存在两个有活性的等位基因,但逃避失活的等位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很大的差异[35]。由于逃避失活而易使一些抑癌基因丧失功能,这是引发女性癌症的一个重要原因[35]。也有一些逃避失活的基因过量表达而增加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TI M P1基因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导致

469

3期张永彪等: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迟发型疾病[36]。女性易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和X染色体失活相关,因为女性为嵌合体,如果自身免疫性T细胞不能耐受两个X染色体所编码的抗原,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37]。

4非编码RNA与人类疾病

4.1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学中的作用

功能性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它们的大小可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 A。长链非编码RNA在基因簇以至于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在果蝇中调节/剂量补偿0的是ro X RNA,该RNA还具有反式调节的作用,它和其他的蛋白共同构成MSL复合物,在雄性果蝇中调节X染色体活性[38]。在哺乳动物中X ist RNA调节X染色体的失活,其具有特殊的模体可和一些蛋白共同作用实现X染色体的失活[39]。Tsi x RNA是X ist RNA的反义RNA,对Tsix起负调节作用,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中决定究竟哪条链失活。a ir RNA调节一个基因簇的表达,该基因簇含有三个调节生长的基因[38]。长链RN A常在基因组中建立单等位基因表达模式,在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中充当催化中心,对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短链RN A在基因组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可介导mRN A的降解,诱导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决定着细胞的分化命运,还对外源的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本身的基因组[4,40]。常见的短链RNA为小干涉RNA(short i n terf eri n g RNA,si R NA)和微小RNA(m icroRNA,m i R NA),前者是RNA干扰的主要执行者,后者也参与RN A干扰但有自己独立的作用机制[4]。

4.2非编码RNA与疾病

非编码RN A对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有大量的转座子,转座子可在染色体内部转座导致基因失活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然而在着丝粒区存在大量有活性的短链RNA,它们通过抑制转座子的转座而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4]。在细胞分裂时,短链RNA异常将导致染色体无法在着丝粒处开始形成异染色质,细胞分裂异常,如果干细胞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4]。si R NA可在外来核酸的诱导下产生,通过RNA干扰清除外来的核酸,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作用[41]。RN A干扰已大量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表1),为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表1部分人类疾病的RNA干扰的靶位点

Tab l e1Exa m ples of hu m an targe ts of

RNA i nterfe rence

病毒感染类型或疾病

V ir u s affected typ e and d iseas es

靶位点

Target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BCR/ABL

Ch ron icMyel o i d Leuke m i a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42]E6,E7

H um an Pap illo m a virus aff ected

轮状病毒感染[42]VP4

Rot avirus aff ected

流感病毒感染[42]核衣壳RNA转录酶

In fl uen za aff ect ed Nucleocaps i d RNA transcri ptas e 肝炎[42]Fas

H ep atitis

艾滋病病毒感染[42]p24G ag,CCR5

H I V affect ed

脆性X综合征[42]dF MR1

Fragile X s yndro m e

疟疾[42]Falci pain21,2

M al ari a

肿瘤[43,44]T rp53,Ras,EWS2FLI1,N2M yc tu m or

乙肝病毒感染[45]HBs Ag

H B V affected

丙肝病毒感染[46]HC V基因组

H C V affected HC V geno m e

大脑新皮层畸形[47]DCX

CerebralN eocortex M alf or m ati on

Do wn氏综合征[48]Dsca m

Do wn.s s yndro m e

非编码RN A不仅能对整个染色体进行活性调节,也可对单个基因活性进行调节,它们对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分裂、个体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RNA 干扰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其他物质调节RN A干扰的效果以及实现RNA干扰在特异的组织中发挥作用是未来RN A干扰的研究重点[42]。

5结束语

表观遗传学补充了/中心法则0忽略的两个问题,即哪些因素决定了基因的正常转录和翻译以及核酸并不是存储遗传信息的惟一载体。决定表观遗传学过程的主要因素为DNA修饰、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 A调控,这3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来调节染色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70遗传HEREDIT AS(Be ijing)200527卷

在生命的历史中短链RN A可能充当着保护基因组稳定性的角色[4],且RN A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有指导作用,表明RNA可能和表观遗传改变的根本诱因相关,但真正的诱因目前还不清楚。对表观遗传中各种因子的突变导致的疾病的研究将有助我们了解表观遗传机制,进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新药的研制。

参考文献(Re f erences):

[1]Wolff e A P,M atz k eM A.E p i genetics:regu lati on t h rough repres2

si on.Science,1999,286(5439):481~486.

[2]Le w i n B.G ene?.Perars on PrencH a ll press.2004.

[3]Jaen isch R,Bird A.Ep i genetic regulati on of gene express i on:how

t h e genom e i ntegrates i n tri n sic and env i ron m en tal s i gnals.N atRev Ge n et,2003,33:245~254.

[4]Cou zi n J.S m all RNA s m ake big s p l as h.Science,2002,298

(5602):2296~2297.

[5]M ati as K P.St udy of epigen eti c changes l eads t o treat m ent ad2

vances in adult leuke m i as.On colog,2003,48:1~4.

[6]N arli kar G J,Fan H Y,K i ngst on R E.Cooperati on bet w een co m2

p lexes that regu late chro m ati n struct u re and translati on.Cell,

2002,108(4):475~487.

[7]H uang C,Sl oan E A,Boerkoel C F.Chromati n re m odeli ng and

hum an d i sease.Curr Op i n Ge n etD e v,2003,13(3):246~252. [8]G i bb ons R J,M cDo wellT L,Ra m an S,O.Rourke D M,Garric k

D,Ayyub H,H i ggs D R.Mu t ati on s i n ATRX,encodi ng a S W I/

S NF2li ke p rot ein,cau s e d iverse ch anges i n the pattern of DNA

m et hy l ation.Na tRev Genet,2000,24(4):368~371.

[9]O sterod M,Larsen E,L e Page F,H engstler J G,V an Der H orst

G T,Boiteux S,K l ungland A,Epe B.A global DNA rep ai r

m echan i s m i nvol v i ng the Cockayne syndrom e B(CSB)gene prod2

u ct can p revent t h e i n vi vo accum u l ation of endogen ous ox i dative

DNA base da m age.On c og e n e,2002,21(54):8232~8239. [10]Reis m an D N,StrobeckM W,Betz B L,Sciari otta J,Funkhouser

W Jr,M urchardt C,Yan iv M,Sh er m an L S,Knudsen E S,

We i ss m an B E.Concom itant down2regu lati on of BR M and B RG1

i n hu m an tumor cell li nes:d i ff eren tial eff ects on RB2m ediat ed

growth arrest vs C D44exp res s i on.Oncogene,2002,21(8):1196

~1207.

[11]G re wal S I,M oaz ed D.H eterochrom ati n and ep i genetic contro l of

gene express i on.Scie nce,2003,301(5634):798~802.

[12]Ikura T,Ogryz ko V V,Grigori evM,G rois m an R,Wang J,H ori2

kos h iM,Scu lly R,Q i n J,Nak atan iY.Invol ve m ent of the TIP60

h istone acet y l as e co mp lex i n DNA repa i r and apop tos i s.Cell,

2000,102(4):463~473.

[13]Dunphy E L,J ohn s on T,Auerb ach S S,W ang E H.R equ ire m en t

for TAF(ò)250acetyltrans f erase activit y i n cell cycle progres2

si on.M ol CellBiol,2000,20(4):1134~1139.[14]Iyer N G,OzdagH,Cal das C.p300/CB P and can cer.On co g e n e,

2004,23(24):4225~4231.

[15]Gayther S A,Batley S J,L i nger L,BannisterA,Thorpe K,Ch i n

S F,Dai goY,Ru ss ell P,W ils on A,So wterH M,Del han t y J D,

Pond er B A,K ouzari des T,Ca l das C.Mu tati on s trun cati ng the EP300acetyl ase i n hu m an can cers.Na tGenet,2000,24(3):300 ~303.

[16]W an M,Zh ao K,Lee SS,F ranck e U.M ECP2truncati ng m uta2

ti on s cause h ist one H4hyp eracetyl ati on i n Rett s yndro m e.H um M ol Ge n et,2001,10(10):1085~1092.

[17]Johnstone RW.H istone2deacetylase i nh i b itors:noveld rugs f or the

treat m en t of can cer.Na t Rev D rug D isc ov,2002,1(4):287~

299.

[18]W alter J,Pau ls enM.I m pri n ti ng and d i sease.Se m i n CellDevlBi2

ol,2003,14(1):101~110.

[19]Falls J G,Pu lf ord D J,Wyli e A A,Jirtle R L.G eno m i c i m pri n t2

i ng:i m p licati ons for hum an d isease.A m J P athol,1999,154

(3):635~647.

[20]N i cho ll s R D.The i m pact of geno m i c i m p ri nti ng for neu robehavi or2

al and devel op m en tald is orders.J Cli n Inves t,2000,105(4):413 ~418.

[21]Brown K W,V illar A J,B i ckm oreW,Cl ayt on2S m i th J,Catch2

poole D,M aher E R,Rei k W.I mp ri nti ng m utation i n t he Beck2 w i th2W iede m ann synd ro m e l eads to b i alleli c I GF2expression through an H192i ndependen t p athway.H um M ol Genet,1996,5

(12):2027~2032.

[22]H at ad a I,Ohash iH,Fukush i m aY,Kan ekoY,I n oueM,Ko m oto

Y,Okada A,Oh is h i S,Nab etan iA,Morisak iH,N akaya m aM,

N ii kawa N,Muka iT.A n i m p ri nted gen e p57K I P2i s m utated i n Beckw it h2W i ed e m ann synd ro m e.N a tGe n et,1996,14(2):171~

173.

[23]Vu T H,H off m an A R.I m pri n ti ng of t he Angel m an synd ro m e

gene,UB E3A,is restri cted to b rai n.N at Genet,1997,17(1):

12~13.

[24]D ittri ch B,Bu iti ng K,Korn B,R i ckard S,Buxton J,Saitoh S,

N ic h olls R D,Pou st ka A,W i nterpac h t A,Zabel B,H orsthe m ke

B.I mp ri nt s witch i ng on hum an chro m oso m e15m ay i nvolve alt er2

nati ve transcri pts of the S NRPN gene.N at Ge n et,1996,14(2):

163~170.

[25]Feinb erg A P,Tycko B.Th e h i s t ory of can cer epigen eti c.Na tRe v

Cancer,2004,4(2):143~153.

[26]H arden D G.Nuclear sex i n tri p l o i d XXY hum an cell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8528969.html,n cet,

1961,2:488.

[27]E ns m i nger A W,Chess A.Coord i nated rep lication ti m i ng of

m onoall elically express ed genes al ong hum an au t os om es.H um M ol Genet,2004,13(6):651~658.

[28]Oka m ot o I,O tteA P,A lli s C D,Rei nb er D,H eard E.Ep i genetic

dyna m ics of i m p ri nted X i nacti vati on du ri ng early m ouse devel op2 m ent.Science,2004,303(5658):644~649.

[29]H aj kova P,Su ran iM A.Progra m m i ng t h e X c h ro m os o m e.Sci2

471

3期张永彪等: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ence,2004,303(5658):633~634.

[30]Csankovsz k i G,Nagy A,Jaen isc h R.Synergis m of X ist RNA,

DNA m et hylati on,and h istone hypoacetylati on i n m ai n tai n i ng X

chro m oso m e i nactivati on.J CellBiol,2001,153(4):773~784.

[31]Andreu N,Pu j o l2M oi x N,M arti n ez2Lost ao L,OsetM,Mun i z2D i az

E,E sti vill X,Volp i n iV,F illat C.W is kott2A l drich s ynd ro m e i n a fe m al e w it h ske wed X2ch ro m oso m e i nacti vati on.Blood Cells Mol

D is,2003,31(3):332~337.

[32]Pu ck J M,W ill ard H F.X Inacti vati on i n fe ma l es w it h X2L i nked

d iseas e.N E ng l J M

e d,1998,338(5):325~328.

[33]Woodward K,K irtl and K,D l ouhy S,Ras k i nd W,Bi rd T,M al2

col m S,Ab eli ovi ch D.X i nacti vati on phenotype i n carriers ofPel2 izaeus2M erz b acher d i sease:s kewed i n carri ers of a dup licati on and rando m i n carriers of poi nt mu tati on s.Eur J H um Ge n et,2000,8

(6):449~454.

[34]Young J I,Zoghb iH Y.X2ch ro m os o m e i nacti vati on p atterns are

unbalanced and aff ect t h e phenotyp ic outco m e i n am ou s e m odel of rett s yndro m e.A m J Hum Ge n et,2004,74(3):511~520. [35]L i ao D J,Du Q Q,Yu BW,G ri gn on D,Sarkar FH.Novel per2

s pecti ve:focusi ng on t he X chro m os om e i n rep roductive can cers.

Can ce r Invest,2003,21(4):641~658.

[36]Anderson C L,Bro wn C J.V ariab ilit y ofX chro m os om e i nacti va2

tion:effect on l evels ofTI MP1RNA and role ofDNA m et hylati on.

H um Genet,2002,110(3):271~278.

[37]Ste wart J J.Theory and treat m ent of t he X2i nacti vation ch i m era i n

fe m al e2p reval en t au t oi m m un e d i sease.Arch I mmunol Ther Exp

(Wa rsz),1999,47(6):355~359.

[38]Andersen A A,Pann i ng B.Ep i genetic gen e regu lati on by noncod2

i ng RNAs.Curr Op i n Cell Biol,2003,15(4):281~289.[39]Bel ets k iiA,H ong Y K,Pehrs on J,Eghol m M,Strauss W M.

P NA i nterference m app i ng de m on strates functi onal do m ai n s i n the noncod i ng RNA X ist.P rocNa tl Ac ad Sci USA,2001,98(16):

9215~9220.

[40]M atz ke M,M atz ke A,Koot er J.RNA:gu i d i ng gene s il en ci ng.

Scie nce,2001,293(5532):1080~1083.

[41]H annon G.RNA i n t erf eren ce.N a t ure,2002,418(6894):244~

251.

[42]Ch eng J C,M oore T B,Saka m ot o K M.RNA i n terference and hu2

m an d iseas e.M olGenetM et a b,2003,80(122):121~128. [43]H e mann M T,Fri dm an J S,Zilfou J T,H er n ando E,Padd i son P

J,Cordon2Cardo C,H annon G J,Lowe SW.An ep i2all eli c series of p53hypo m orph s created by s t ab le RNA i produces d isti n ct t um or phenot ypes i n vi vo.Na tGenet,2003,33(3):396~400.

[44]KovarH,Ban J,Posp i s il ova S.Potenti als forRNA i i n s arco m a re2

search and t herapy:Ewi ng.s sarco m a as a mode.l Se m i n Cancer Bi ol,2003,13(4):275~281

[45]G il adi H,K etzi nel2G ilad M,R i vk i n L,Feli g Y,Nuss b aum O,

Gal un E.S m all interferi ng RNA i nh i b its hepati ti s B v i ru s rep lica2 ti on i n m i ce.M olTher,2003,8(5):769~776.

[46]RandallG,R i ce CM.Interferi ng with hep atitis C virus RNA rep2

li cati on.Viru s Res.2004,102(1):19~25.

[47]Bai J,Ra m os R L,A ckman J B,Tho m as A M,Lee R V,LoTur2

co J J.RNA i reveals doub l ecorti n i s requ i red for rad i alm i gration

i n rat neocortex.N atN euros ci,2003,6(12):1277~1283.

[48]M udaM,W orby C A,Si m on s on2LeffN,C l e m en s J C,D i xon J E.

Use of doub l e2s tranded RNA2m ed iated i n terference to det er m ine the s ubstrates of protei n tyrosi n e k i nases and phos phatases.B i o2

c he m J,2002,366(Pt1):73~77.

ACGA2复旦2005/基因组医学0国际研讨会

为交流/基因组医学0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探讨/基因组医学0时代的新问题新观点,美国华人遗传学家学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Geneticists in A merica,ACG A)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上海市遗传学会将联合于2005年6月28~30日举办国际基因组医学大会/ACG A Internati o na l Sy mposium on Geno me Med icine2In honor of Pr o.f C.C.Tan0。

大会将特别邀请了海内外近百位知名学者来做报告,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内各大学、学术团体和政府机构的领导及专家。本次会议议题包括:1、遗传学与人类重大疾病(出生缺陷和遗传病、肿瘤和癌症、心脏和心脑血管疾病等);2、疾病的分子诊断和分子病理(分子诊断技术、预防与预后、药物遗传学、生物信息学);3、相关医疗、诊断、咨询和保健的质控、政策法规和继续教育等。

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本次大会也是复旦大学校庆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将此次大会作为校庆献礼献给中国遗传学之父)))尊敬的谈家桢先生。

本次大会将在中国生物药谷2浦东张江高科园区举办,诚挚地邀请您出席本次大会!

请登录http://lif e.f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8528969.html,/acga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472遗传HEREDIT AS(Be ijing)200527卷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及其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组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因表达发生的改变也是可以遗传的,导致可遗传的表现型变化。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基因组印记、假基因、内含子、核糖开关等。和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肿瘤、心血管病、成瘾、自身免疫系统性病等。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进行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疾病 一、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算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N、组蛋白、染色体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遗传信息的现象成为表观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1]。Epigenetics这一名词的中文译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表观遗传学”、“表现遗传学”、“后生遗传学”、“外因遗传学”、“表遗传学”、“外区遗传学”等等。表观遗传学是Waddington于1942年在描述生物体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提出的,他指出基因型的遗传(heredity)或传承(inheritance)是遗传学研究的主旨,而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则属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这个词的意思越来越窄[ 2]。1987年,Holliday指出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高等生物的基因属性:第一个层面是基因的世代间传递的规律,这是遗传学;第二个层面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活性变化的模式,这是表观遗传学。1994年,Holliday又指出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发育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生物体已分化的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某种变化可通过有丝分裂的细胞遗传下去,他进一步指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上代向下代传递的信息,而不是DNA序列本身”,是一种“不以DNA序列的改变为基础的细胞核遗传”。1999年,Wollfe把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与遗传学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的学科。它现在有很多新的定义,在非神经学中它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染色体上DNA序列的改变却能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在Allis et al最近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个是:表观遗传是和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个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3]。从1989到2008年期间和表观遗传相关的著作将近6000多本,不论人们怎样定义表观遗传学,它始终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在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方面和遗传的变化相关,是一个细胞转录水平长期、稳定的改变因素,但并不一定是必须的遗传因素。本文就针对表观遗传学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8巩固练习_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 其正确的顺序是 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A.①③②④ 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①④③② 2. (2014上海卷)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 D 、d 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 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①等位基因的分离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③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下面是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4 .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认为 () 亲代所观察到的性状与子代所观察到相同性状无任何关联 A. B. C. A. B. 性状的遗传是通过遗传因子的物质进行传递的 C. 遗传因子的是DNA 片断 D.遗传因子的遗传仅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亲本 5 .孟德尔观察出,亲代个体所表现的一些性状在 F i 代个体中消失了,在F 2代个体中又重新 表现出来。他所得出的结论是: () 只有显性因子才能在 F 2代中表现 A. B. C. 在F i 代中,显性因子掩盖了隐性因子的表达 只有在亲代中才能观察到隐性因子的表达 D. 在连续的育种实验中,隐性因子的基因型被丢失了 6.有了发现了一种现象,有三种玉米籽粒。第一种是红的;第二种是白的;第三种也是白 的,但若在成熟期暴露于阳光下就变成红的。 据你推测:第三种玉米的颜色是由哪种因素决 定的? 高考总复习8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 ① 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 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③ 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甲 1■世 £Atl Z.

浅谈表观遗传学

浅谈表观遗传学 摘要: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作用等,产生基因组印记、母性影响、基因沉默、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等效应。表观遗传变异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遗传物质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效应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生物学表型来实现。本文则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述了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以及基本原理。 经典遗传学认为,核酸是遗传的分子基础,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每个个体内虽然所有细胞所含有的遗传信息是相通的,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所表达的基因种类不同,这些来源相同的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将变成功能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从而组成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几年来发现,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也可发生能够遗传的改变,这种现象就被定义为表观遗传。它的主要论点是生命有机体的大部分性状是由DNA序列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传递的,但是DNA序列以外的化学标记编码的表观遗传密码,对于生命有机体的健康及其表型特征,同样也有深刻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作用等,通过这些调节模式,影响基因转录和(或)表达,从而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及病理过程。这些调节模式相比核酸蛋白质的经典遗传途径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表观遗传学更加关注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变异。因为表观遗传的这些调节机制易受环境影响,而任何一种调节机制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细胞状态、功能等发生紊乱,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又由于许多表观遗传变异是可逆的,导致表观遗传异常引发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因此近年来表观遗传学致病的研究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之一。 组蛋白在DNA组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利用核心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包括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及特定氨基酸残基N-末端的SUMO化传递表观遗传学信息。修饰的主要靶点是组蛋白氨基末端上的赖氨酸、精氨酸残基,这些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基因特异性表达的调控,是其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标志。正常机体内,组蛋白修饰保持着可逆的动态平衡,当平衡打破,组蛋白去乙酰化则使得乙酰基从乙酰化组蛋白转移到乙酰辅酶A上,形成了致密的染色质状态, 从而使基因转录下降或沉默。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讲的不一定对,就是自己的理解,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可以讨论。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表观遗传学概念 2、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一、表观遗传学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 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A、组蛋白、染色质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基因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其表达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化叫表观遗传改变。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有机体发育与分化过程中,导致基因发生表观遗传改变的新兴学科。 1939年,生物学家Waddington CH 首先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中提出了epihenetics这一术语,并于1942年定义表观遗传学为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 1975年,Hollidy R 对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他认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在发育过程,而且应在成体阶段研究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这些信息能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细胞和个体世代间传递,而不借助于DNA序列的改变,也就是说表观遗传是非DNA序列差异的核遗传。 Allis等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是表观遗传是与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种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二、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 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表观遗传学变化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这三个方面各自影响特有的表观遗传学现象,而且它们还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因此,表观遗传学也可理解为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DNA甲基化 组蛋白共价修饰 染色质重塑 基因组中非编码RNA 微小RNA(miRNA) 反义RNA 内含子、核糖开关等 基因印记 1、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研究得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主要 是基因组DNA上的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间的共价结合,胞嘧啶由此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比较通俗的讲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没有细胞核DNA序列改变的情况时,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遗传的改变。也指生物发育过程中包含的程序的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的对象都包括在DNA序列中未包含的基因调控信息如何传递到(细胞或生物体的)下一代这个问题。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几十年来,DNA一直被认为是决定生命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但是近些年新的研究表明,生命遗传信息从来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决定的,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在不影响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组的修饰,这种改变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发育,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领域被称为“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表观基因组学使人们对基因组的认识又增加了一个新视点:对基因组而言,不仅仅是序列包含遗传信息,而且其修饰也可以记载遗传信息。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 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系统既相区别、彼此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细胞的正常功能。表观遗传学信息的改变,可导致基因转录抑制、基因组印记、细胞凋亡、染色体灭活以及肿瘤发生等。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 调控;副突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它最早是在1939 年由Waddington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当时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1996 年,国内学术界开始介绍epigenetics 研究,其中译名有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表型遗传修饰等10 余种,其中,表观遗传学、表遗传学在科技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 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表达正确与否,既受控于DNA 序列,又受制于表观遗传学信息。表观遗传学主要通过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 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近年发现,副突变也包含有表观遗传性质的变化。 1.1 DNA 甲基化DNA 甲基化是由酶介导的一种化学修饰,即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蛋白质、DNA 或RNA上,虽未改变核苷酸顺序及组成,但基因表达却受影响。其修饰有多种方式,即被修饰位点的碱基可以是腺嘌呤N!6 位、胞嘧啶的N!4 位、鸟嘌呤的N!7 位和胞嘧啶的C!5 位,分别由不同的DNA 甲基化酶催化。在真核生物DNA 中,5- 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 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DNA 甲基化时,胞嘧啶从DNA 双螺旋突出,进入能与酶结合的裂隙中,在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催化下,有活性的甲基从S- 腺苷甲硫氨酸转移至胞嘧啶5' 位上,形成5- 甲基胞嘧啶( 5mC)。DNA 甲基化不仅可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

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理论讲义讲解

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讲义(理论教学部分) 王晓雯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遗传教研室 二O一四年二月

第一讲植物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 第一节染色体制片技术概述 1.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意义 对染色体的观察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细胞遗传学之所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通过对染色体行为观察,由些去解释一些遗传现象而发展进来的。观察染色体的目的有两个: 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变化; 观察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联会行为,了解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判断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2.染色体制片的技术流程 2.1概念 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是指显示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技术。 2.2技术类型 压片技术和去壁干燥技术是染色体制片的主要类型。 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的机械压力而使染色体分散。 去壁低渗法则是以酶分解细胞壁,以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和火焰干燥及水表面张力而使染色体自行展开。 图1.1染色体常规制片技术流程图

压片法的优点是操作快速简便,节省材料。 去壁低渗法,染色体易于展开而不易导致染色体变形,尤其对一些含较多成熟细胞的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效果较好。 两种技术成功的基础和关健是应获得大量染色体缩短适宜的分裂细胞。 第二节取材 一般来说,凡是能进行细胞分裂的植物组织或单个细胞,例如,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根尖和茎尖),幼小的花,居间分生组织,愈伤组织,幼胚及胚乳,大、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以及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过程中的两次细胞分裂等,都可以作为观察染色体的适宜材料。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的分生组织或细胞的分裂活动,既有其自身发育的阶段性,又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只有充分掌握这些组织的一般结构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了解每个具体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便于取得合适的材料。而准确的取材,是制作优良的染色体标本的基础。 1.取材部位 1.1根尖 根尖可以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图1.2根尖结构模式图 分生区:此部分约1~2mm长,多为等直径的细胞,细胞质浓厚、细胞核较大并约占整个细胞体积的3/4。分生区细胞均可进行不断的分裂活动,但是,不同部位的细胞分裂的频率是有明显差别的。此外,细胞分裂也是不同步的。 在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研究中,根尖分生组织为最主要的材料,因为取材方

支气管哮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理机制极其复杂,涉及环境因素、免疫调节紊乱、遗传背景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哮喘的表观遗传学相关研究主要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调控等方面。随着相关机制研究的深入,哮喘的表观遗传学相关药物研究也在进行中。 关键词:表观遗传;哮喘;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 表观遗传学现象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 调控等,可不改变DNA 序列而改变基因表达水平,产生可遗传性改变。表观遗传调节的异常参与了癌症、炎症、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表观遗传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将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 调控以及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DNA 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DNA碱基在DNA甲基化转移酶(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的催化下与甲基发生共价结合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大部分DNA 甲基化发生在位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和转录起始点的胞嘧啶-鸟嘌呤( CPG)[1],DNA甲基化由DNMTs催化,DNMTs包括DNMT1、DNMT3A和DNMT3B,其中DNMT3A和DNMT3B主要功能是起始甲基化,DNMT1维持DNA甲基化水平[2]。基因启动子内的CpG岛高甲基化导致基因转录沉默,而低甲基化促进转录的发生。哮喘患者的Th1/Th2细胞失衡向Th2偏移是哮喘的一个明显特征,T淋巴细胞中Th1/Th2细胞失衡,Th2占优势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由幼稚CD + 4T细胞分化为Th2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等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DNA甲基化水平与遗传相关,同时受环境、年龄、疾病影响,遗传易感个体在致病环境暴露后通过DNA甲基化促进哮喘发生发展[3],儿童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国际研究( ISAAC) 显示哮喘发病的时间趋势伴有一定地域性特点,亦提示环境因素与哮喘发病相关[4],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1.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1.2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1.3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 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2.1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2.2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

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03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 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地西他滨(DAC)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结果显示:DA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耐药性复发性恶性肿瘤的药物。 3.2HDAC抑制剂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基因沉默的另一机制,使用HDAC抑制剂(HDACI)是使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基因重新表达的又一策略。根据化学结构,可将HDACI分为短链脂肪酸类、氯肟酸类、环形肽类、苯酸胺类等4类。丁酸苯酯(PB)和丙戊酸(VPA)属短链脂肪酸类。PB是临床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HDACI,在包括卵巢恶性肿瘤在内的实体肿瘤(21例)Ⅰ期临床试验中有3例患者分别有4~7个月的肿瘤无进展期,其不良反应是短期记忆缺失、意识障碍、眩晕、呕吐。因此,其临床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确定。在VPA的临床试验中,Kuendgen等在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表观遗传学的试题例析

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44卷)第7期?59? 表观遗传学的试题例析 肖安庆1颜培辉2 (1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深圳518083;2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 摘要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例析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染色体失活和非编码RNA调控5种表观遗传学方式。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例析高考模拟题 表观遗传学是指生物体基因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的现象。该知识点是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重要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收集和改编了有关表观遗传的试题,分析了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染色体失活和非编码RNA调控这5种方式。 1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下,将DNA中的某些胞嘧啶甲基化的过程,是表观遗传学最常见的方式。 例1(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题)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部分胞嘧啶甲基化转化成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D.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解析:本题以DNA甲基化抑制基因的转录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DNA 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而不通过氢键连接;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基因转录被抑制,不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C选项的关键。题干中“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这一信息,可理解为: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 2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 组蛋白是染色体上基本的结构蛋白。组蛋白的修饰有甲基化、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等方式。这些修饰方式与基因的失活与开启、基因转录的调控、细胞周期和死亡等生理活动有关' 染色质重塑是指染色质位置和结构的变化。当染色质处于解螺旋状态,有利于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但在组蛋白修饰等方式作用下,发生染色体重塑。 例2(浙江省嘉兴市2017届高三9月模拟考试第33题改编)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MS-275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已证实MS-275可以抑制膀胱癌。研究发现,将MS-275与阿霉素(ADM)合用将产生更好的疗效。通过测定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率可判断疗效。请根据以下材料用具,回答问题。 材料与用具:膀胱癌细胞,细胞培养液,浓度分别为91、叫的MS-275溶液,浓度为n1、n2的ADM溶液,培养皿若干,CO2培养箱等。 (1)分组设计如下表' 表1MS-275与ADM联合抑癌实验分组表组别MS-275浓度ADM浓度 100 2m〔n1 (2)实验思路:①取一定数量的培养皿分成若干组并编号;②每个培养皿中均加入等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按上述分组设计加入相应试剂;③把培养皿放入_______中,培养适当时间;④分别测定各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抑制率,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研究表明,MS-275可使癌细胞染色质难以螺旋化。因此MS-275抑制癌细胞增殖,是通过MS-275使膀胱癌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期。 解析:本题以组蛋白修饰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验证MS-275与阿霉素合用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率,题②中应设置细胞培养液对照组和膀胱癌细胞组。为维持培养液的pH,题③中动物细胞培养应放在CO2培养箱中。综合运用有丝分裂的知识,根据题干有关组蛋白修饰的信息,是分析本题(3)的关键。题干“MS-275可使癌细胞染色质难以螺旋化”,可理解为:MS-275使膀胱癌细胞处于解螺旋状态,不进入分裂期,停留在间期。 参考答案:膀胱癌细胞细胞培养液CO2培养箱间。

8知识讲解_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高考总复习8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考纲要求】 1.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思路。 2.能够推导分析亲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有关比例概率方面的问题。 3.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遗传学应用题时的方法和技巧。 【考点梳理】 考点一、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考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方法 孟德尔在研究基因分离规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授之以渔”的过程重要手段之一; 学完课程以后,别的都可以忘记,这些方法会存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素养和能力。考纲也明确要求:能运用“假说—演绎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基本的生物学现象。 在孟德尔证明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时,他以“假说”作为理论依据,推导出可出现的具体事例(测交后代会出现1:1),并以实验去验证,这一发现过程就是“假说一演绎法”基本思路的完整体现。 1现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1代全为高茎,高茎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其他6对相对性状均如此。 2提出问题 (1) F1代中全为高茎,矮茎哪里去了呢? (2)为什么后代的比值都接近3:1? 3分析问题 (1)矮茎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在F1代中未表现出来。因为F2代中出现了矮茎。 (2)高茎相对于矮茎来说是显性性状。 (3)显性性状可能受遗传因子的控制,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可能有显隐之分。 4 形成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2)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演绎推理将F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 6实验验证实际结果: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l:1 7得出结论预期结果与真实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点三、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 所谓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这一科学方法证明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事实。其实,这一科学方法在解题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只是在解题中没有实验的过程,我们可以把题干中的事实作为实验的结果来支持假设。 下面举例说明:用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15∶15∶25.请判定亲本黄色圆粒基因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熟悉的比例,一时无从着手。 首先我们分别分析一对相对性状。黄色∶绿色=(9+15)∶(15+25)=3∶5,圆粒∶皱粒=(9+15)∶(15+25)=3∶5。 然后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亲本黄色基因型为YY或Yy。假设亲本黄色为YY,则F1为Yy,F1自交后代应为黄∶绿=3∶1,与事实不符。假设亲本黄色为Yy,则F1为Yy∶yy=1∶1,自交结果为3∶5,与结果相符。同理可假设圆粒的基因型,所以亲本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 【高清课堂:02-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考点四、杂交实验法及其应用

表观遗传学(总结)

1.表观遗传学概念 表观遗传是与DNA 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且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 序列的改变。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内容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随机染色体失活及非编码RNA 等调节。研究表明,这些表观遗传学因素是对环境各种刺激因素变化的反映,且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它们通过相互作用以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表型,有助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然而表观遗传学异常也是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因此,进一步了解表观遗传学机 制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关键切入点。 别名:实验胚胎学、拟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表观遗传学现象 (1)DNA甲基化 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2)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在形成早期,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记将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产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时这种甲基化模式还将发生改变;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发生时形成,因此在受精前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目前发现的大约80%成簇,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于同一条链上的所调控,该位点被称做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er, IC)。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从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来看,父方对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影响其下一代,使它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方基因在中的优势。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伴有复杂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儿

表观遗传学简介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表观遗传学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刘松鹤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以不涉及到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但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的生物现象为内容的生命学科。本文将细致的介绍表观遗传学所涉及的调控机制来加以对其了解,并将阐述其与有关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疾病 Epigenetics and i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LIU Song-h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Zibo 255000) Abstract: Epigenetics refers to not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changed, but can be by mitosis and meiosis of genetic biological phenomenon for content of lif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meticulous epigenetics involve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b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Keywords: epigenetics, control mechanism, disease 引言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fie variation)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早在1942年的时候,C.H.Waddington就首次提出了Epigenetics一词,并指出表观遗传与遗传是相对的,主要研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几十年后,霍利迪(R.Holiday)针对Epigenetics提出了更新的系统性论断,也就是人们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表观遗传学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1)表观遗传学涉及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内容(2)。 1调控机制 表观遗传学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种方式来控制表观遗传的沉默。(3)可以说,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将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1.1 DNA的甲基化 在DNA共价修饰中,最主要的是DNA甲基化,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细菌中,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家族以S一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将C转变为5一甲基胞嘧啶(5MC),在真核生物DNA中,5一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由于DNA甲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 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提出攻克癌症计划起,至今已逾30 年,全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肿瘤的研究。现在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未真正认清癌变的本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基本完成后,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成为了解肿瘤发生机制的 关键问题之一。最近,研究发现基因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基因本身,还取决于不改变基因序列的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modification)。表观遗传修饰对于肿瘤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会使基因错误地表达,引起代谢紊乱和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表观遗传修饰有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 种方式,其中,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主要的 [1-2]。

笔者对上述2 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的概念是1942 年由Waddington 提出的[3]。目前,表观遗传被定义为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也就是说基因型未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地传递下去[4]。该表现型变化因没有直接涉及基因的序列信息,因而是“表观”的,称为表观遗传修饰,又叫表观遗传变异。于是,遗传学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对人体组织中多种类型细胞 的生长和分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像X 染色体失活等一些正常细胞生理过程都是由表观遗传决定[5]。包括肿瘤细胞在内,表观遗传在控制细胞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以及一些与DNA 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例如组蛋白)的化学修饰,另外,某些非编码的RNA 也在表观遗传修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表观遗传修饰能从多个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在DNA 水平,DNA共价结合修饰基团,使序列相同的等位基因处于不同修饰状态,如DNA 甲基化;在蛋白质水平,通过对蛋白质的修饰 或改变其构象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水平,通过染色质位置、结构的变化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染色质重塑;在RNA 水平,非编码RNA 可通过某些机制实现对基因转录以及转录后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它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及大学生命科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遗传学作为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培养具有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已迫在眉睫。因而遗传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已有明显增加,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也更为紧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2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对遗传学学习目的和要求的发展概况及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存在是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为什么一个物种能够一代代地繁衍下去,仍然保持着祖上的特征特性呢?为什么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呢?这是遗传学要探究的秘密。育种的实践要早于遗传学的研究,但只有在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育种学才取得了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成就。要求掌握的概念:一、要求掌握的概念:1.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遗传保证了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性。2.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不相似的现象。变异有遗传的和不遗传的变异之分。3.基因型:即遗传型,是一个生物的基因组成,是个体全部遗传特点的总体。4.表现型:某种基因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个体发育过程而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5.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朱军习题习题答案朱军习题答案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 3 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