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泰勒简史分解
IE之父-泰勒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与泰勒制一、泰勒其人泰勒出生于1856年,高中毕业时曾考入过哈佛大学。
但是泰勒颇有一些反抗精神,他不满于父亲的安排,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背叛富有的父亲,进了费城的一家水压工厂当学徒。
那时候当学徒很苦。
泰勒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工作,最后落到自己的兜里钱没几个,都让老板赚去了。
这样,泰勒就慢慢从语言和感情上都摆脱了家庭,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和工人一起发誓合伙对抗老板。
泰勒当然也懂得了怎样磨洋工。
技术工磨洋工,看上去干活很认真的,但干活速度太慢,而实际上速度是可以加快的。
非技术工磨洋工,监工来了加快工作,监工一走,赶紧歇着。
问题是,学徒期满后,泰勒转到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厂当工人,6年之内是连升6级,从一个普通工人升为职员,又升为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总技师,一直到总工程师。
地位发生变化,薪水、待遇、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泰勒的立场也就发生了变化。
他从单纯的劳资对立观点,(劳资关系,是指劳工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走向了劳资调和观点,希望找到一种既满足老板的委托,对得起老板的提拔和信任,又能让工人受益的管理方法。
二、泰勒制的产生关键的变化在泰勒当上工长以后。
现在,泰勒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人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成本效益比最佳化。
当时有很多种办法管理工人,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计件制,多劳多得。
这样,谁磨洋工谁吃亏。
问题上,泰勒知道,计件制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单件价格,或者说确定标准件数。
超过标准件数,有一定的奖励,否则有一定的惩罚。
泰勒追问的是,这生产定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6件而不是5件或7件?能不能提高到9件、10件?泰勒懂得,定额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比如定为6件,超过1件奖1块钱,过一段时间,所有的工人都轻轻松松的超过6件,到了9件,然后老板就把这个标准提高到9件了。
经过几次反复之后,工人就知道了,不能多干,干得越多定额就越高。
泰勒简介
.数学家布鲁克·泰勒Brook Taylor18世纪早期英国牛顿学派最优秀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数学家泰勒(Brook Taylor),于1685 年8月18日在米德尔塞克斯的埃德蒙顿出生。
1709年后移居伦敦,获法学硕士学位。
他在17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于两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
同年(即1714年)出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四年后因健康理由辞退职务。
1717年,他以泰勒定理求解了数值方程。
最后在1731年12月29日于伦敦逝世。
泰勒的主要著作泰勒的主要著作是1715年出版的《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书内以下列形式陈述出他已于1712年7月给其老师梅钦(数学家、天文学家)信中首先提出的著名定理--泰勒定理:式内v为独立变量的增量,及为流数。
他假定z随时间均匀变化,则为常数。
上述公式以现代形式表示则为:这公式是从格雷戈里-牛顿插值公式发展而成的,当x=0时便称作麦克劳林定理。
1772年,拉格朗日强调了此公式之重要性,而且称之为微分学基本定理,但泰勒于证明当中并没有考虑级数的收敛性,因而使证明不严谨,这工作直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由柯西完成。
泰勒定理开创了有限差分理论,使任何单变量函数都可展成幂级数;同时亦使泰勒成了有限差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于书中还讨论了微积分对一系列物理问题之应用,其中以有关弦的横向振动之结果尤为重要。
他透过求解方程导出了基本频率公式,开创了研究弦振问题之先河。
此外,此书还包括了他于数学上之其他创造性工作,如论述常微分方程的奇异解,曲率问题之研究等。
1715年,他出版了另一名著《线性透视论》,更发表了再版的《线性透视原理》(1719)。
他以极严密之形式展开其线性透视学体系,其中最突出之贡献是提出和使用“没影点”概念,这对摄影测量制图学之发展有一定影响。
另外,还撰有哲学遗作,发表于1793年。
编辑本段2.美国陆军上将美国陆军上将泰勒1901.8.26~1987.4.19 ,美国陆军上将。
德国泰勒简史
第一章泰勒出现前,货币体系的主角之一:金古尔登14世纪以前德国本地不铸造金币(注释1)。
比如早期使用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Solidi等外来金币。
统治者仅需要打制些小银币作为辅币流通足够。
大型银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与当时的货币体系改革有关,而改革的起因就是金古尔登goldgulden。
13世纪当时欧洲用白银和食盐与马格里布Maghreb(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总称)的黄金进行买卖。
食盐贸易利润比白银贸易利润高。
为了将这2种贸易所获黄金按利润分成就需要一种支付中介。
采用金币作为支付中介比采用银币优势更大,因为当时欧洲银币作为辅币面值偏小(在欧洲金银兑换比值为1: 10-12,在马格里布只有1:6-8),所以贸易金币作为大宗贸易的支付中介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价值稳定的货币体系。
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在和马格里布贸易中铸造的金币取名Fiorino(英Flore n),它和威尼斯的zecchino(英zecchine)是市场上流通的最广泛的金古尔登和杜加特品种(注释2)。
注释1:除了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k II(1212–1250)在占领意大利和西西里后,1231年后在意大利的布林迪西Brindisi和墨西拿Messina铸造过一种叫奥古斯塔尔augustale的金币之外。
注释2:floren又叫Florentiner gold gulden(弗洛伦萨金古尔登),zecchi ne 又叫Venetian ducat(威尼斯杜加特)。
1252年第一枚Floren在佛洛伦萨被铸造出来(3.537g)。
据记载,在贸易旺盛的年份佛洛伦萨要输出35000枚这种金币,相当于1.2吨黄金。
此后Floren通过贸易进入德语区国家。
随着贸易的扩大这些国家长期习惯于铸造低值银币,如第纳尔或者芬尼等根本无法满足与Floren的兑换要求,只好用银锭来与之兑换。
因为Floren在阿尔卑斯北部地区的需求量太大,同时也出现了非授权的仿制品,1332年佛洛伦萨允许其他地区为其代铸Floren,前提是铸造的开销要得到佛洛伦萨的认可,最后法国城市Avignon被指定成为其代铸点。
泰勒_科学管理_动态PPT
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
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 由此可以非常便利地弄清每一 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
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是提前
还是滞后,亦或正常进行。所 以,甘特图对于项目管理是一
种理想的控制工具。
计件工资
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着眼于工人个人,甘特则与泰罗不同,着眼于工 人工作的集体性,所提出的任务加奖金制具有集体激励性质。 另外,每一个工人达到定额标准,其工长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奖金。 甘特认为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定额,可以拿到规定报酬,另加一 甘特所设计的这种奖金制度,矫正了工长的管理方式。过去,工长对工 定奖金。 人处于对立状态,而甘特的办法第一次把管理者培训工人的职责和工长的利 益结合了起来。工人完成定额后给工长发奖金,使工长由原来的监工变成了 如果工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定额,则不能拿到奖金。 工人的老师和帮助者,把关心生产转变成关心工人。 如果工人少于规定时间完成定额,则按时间比例另加奖金。
泰勒首次提出计划职能与执行职 泰勒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 能要分开、要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 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分工 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际是把管理职能与生产职能分开、设置 专门的管理部门。然后让管理部门找出 标准,制定标准,然后让工人按标准办 事。
泰勒提出必须废除当 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 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 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 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勒设 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 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 行“职能式的管理”。 泰 工长。 勒列举了在传统组织下作为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 一个指导工人干活的工长应 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 具有的几种素质,即教育、 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 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机智、 乱。所以,泰勒的这一设想虽 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 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 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 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 但并未真正实行。 情况等。但是每一个工长不 六、职能工长制 可能同时具备这9种素质。
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泰勒)的评价
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泰勒)的评价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首次突破了管理讨论的阅历途径这一局限性视野,首次提出要以效率、效益更高的科学型管理来取代传统小作坊式的阅历型管理,使人们熟悉到在管理上引进科学讨论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拓了管理学的新纪元。
他的思想对于组织的构建、制度规范的设定都具有重大意义。
强调制度的作用,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和激励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所在。
这种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在今日仍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泰勒所强调的精神革命,变关注安排为关注生产、强化共同利益的思想也极具开创性, 在调整资关系、营造和谐生产氛围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然而,泰勒的科学管理起始于工厂现场作业试验,存在过于重视技术、强调个别作业效率、对人的看法有偏见且忽视企业的整体功能等历史局限因素。
泰勒单纯从“经济人”假设动身,认为企业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 这就忽视了人的动机的多面性。
泰勒以机械的模式看待员工,他把员工看成进行肯定生产作业的生产工具一一活的机器。
他反对有组织的工人,排斥工人,只是主见通过经营者和工人的职能分工来建立劳资双方的协调关系,实际上这种分工会对工人的社会
地位和经济谈判地位特别不利,这也是后来科学管理运动遭到抵触的重要缘由。
读泰勒
读泰勒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②的启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经70余年了,它离我们似乎很遥远。
今天的我们呼吸着和平的空气,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
可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在中东地区,战争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即使是我国也没能完全脱离战争的危险。
近年来我国与日本、美国关系紧张,在南海、钓鱼岛、台湾等问题上矛盾重重,恐怖分子在新疆等地实施恐怖活动,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我们能说离战争很远吗?不能。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乏认为将来还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观点。
因此重新思考二战,以史为鉴仍然有其价值。
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正是一部对二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证的著作,但却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书。
一、“二战”是谁惹的祸?泰勒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争议,是因为他一反常规,反驳二战是希特勒精心策划的阴谋的主流观点,认为二战的发生是一场意外,原本可以避免的意外,而促成这场意外发生的就是当时的西方大国。
关于二战的深刻起源泰勒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第二次世纪大战的原因。
”(P14)这里泰勒首先将二战归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准确的地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凡尔赛和约》。
他认为“凡尔赛和平从一开始就缺乏道义正当性。
它不得不靠外力来强制实施。
”(P23)“答应签字是因为德国军队力量虚弱,德国人民精疲力竭,协约国封锁的压力,而丝毫不是由于信服和约条款是公正的或至少是可以容忍的。
”(P19)作者认为凡尔赛合约的签订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它是战胜国强加在德国人民身上的枷锁,引起德国国内的不满,德国民众普遍觉得受到了束缚和欺骗。
最明显的表现在一战结束后的战争赔款上。
战争赔款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的不满情绪,以至于德国民众将德国一切贫困都归因于战争赔款,兴起了“反奴隶条约”运动。
民众的普遍不满是希特勒煽动法西斯主义的土壤。
“为了使德国高兴,他们(法国,笔者注。
)在赔款上作出了一系列让步,最后他们放弃了一系列的赔款要求。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泰勒(Fredrick W. Taylor,1856-1915)是美国管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科学管理制度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科学管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在20世纪初对管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勒科学管理制度中包括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生产力。
本文将对泰勒科学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背景泰勒科学管理制度是在工业化时代兴起的,当时许多工厂都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浪费等问题。
泰勒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使他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思想。
19世纪末,泰勒开始在贝斯特尔钢铁公司担任工程师,并深入研究了工厂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
在此期间,他发现许多工人的工作方式是不科学的,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
这一情况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管理和生产效率。
二、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原则1. 科学地确定工作标准泰勒认为,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以确定最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
他主张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分解,来确定每一项工作的最佳完成时间和量。
这样一来,工人就能按照固定的标准进行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合作泰勒主张,管理层应该与工人进行密切的合作,以便将科学管理原则引入到实际生产中。
他提出了“赢得工人”(Winning the Workers)的理念,主张管理层应该善待工人,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以便促进工人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从而更好地实施科学管理。
3. 科学地设计工资体系泰勒认为,工资应该与工人的工作业绩挂钩,以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他提出了“高工资计划”(High Wage Plan)的理念,即通过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激励工人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泰勒也主张对工资进行科学地分配和调整,以反映工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泰勒
泰勒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本质剖析泰勒管理思想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在19 01年以前,泰勒管理思想是技术主导阶段,体现的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1901—1911年,泰勒逐渐认识到人的价值、人在管理和生产中的作用;19 11年后,泰勒最终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管理理论。
泰勒前期管理思想体现效率为中心。
泰勒的管理思想依据其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泰勒出身于美国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但是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从18 75 年至19 01 年,泰勒主要从事实际的操作和管理工作,泰勒做过学徒工、当过工人、车间管理员、工长和总工程师等,正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基础,并且使得他的思想有了可以实践的场所。
18 9 5年,泰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计件工资制》。
这一时期,泰勒可以说是一个效率中心主义者。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美国经济发展快速,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中又存在着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双方管理紧张等问题,工人在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磨洋工现象。
这些都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泰勒深入实践进行了探索。
他认为这些问题的所有症结所在是因为工人缺少合理的科学的工作定额,并且工人缺少科学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泰勒认为,如果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应用于管理,应用于挑选和培训工人,应用于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工作量并贯彻执行,即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那么,企业的效率必然大幅度提高。
泰勒所说的管理最初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
“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要用培训教导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规定和下达任务,用奖惩激励机制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企业效率。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
(八)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密切合作
长期以来,在劳资双方之间普遍存在相互 指责、相互怀疑甚至相互对抗的状态,因 为前者关注的是高工资,后者关注的则是 低成本高利润。对此泰勒认为,两方面必 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莫尔斯·库克,泰罗的早期合作者,其担任费城市公共工作局局长期 间,成功地把科学管理运用于市政管理,在申诉处理、财务计划、装 备更新、人事选择、存货记录、工程承包、公共关系等方面实行作业 标准化。这些革新使费城垃圾清扫成本四年中减少100万美元,公用 事业收费降低125万美元。
伦纳德·怀特,曾任美国文官事务委员会主席,亲自组织和参与了美 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工作 。他积极倡导政府公共行政改革,将科学管 理思想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促进政府工作的改革,提高行政工作 效率。
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利。 (七)实行职能工长制,即一个工长只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
化生产过程管理。 (八)工人和雇主双方合作
(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勒在1912年出版的《科学管理》一书中指出,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 力的产量。在泰勒看来,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潜力是很大的,需要做的是对工人操作的每 个动作进行研究,为每个人工作中的每一要素制 定一种科学方法,用新的科学的动作来代替旧的 单凭经验的做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五)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把管理和劳动分 离,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 工作方法。
泰勒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包括: (1)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生产作业方法的标准化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生产作业方法的标准化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理论对生产作业方法的标准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泰勒的背景和贡献、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泰勒对生产作业方法标准化的实践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泰勒是一位美国工程师,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
当时,工业革命使生产规模大幅增加,但管理效率低下,产生了大量浪费和不合理的现象。
泰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对生产作业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了标准化的概念和实践。
标准化是指根据科学原理和经验总结出的最佳实践方法,用于规范生产作业。
泰勒认为,通过标准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利润。
他的理论重点关注工人的工作方法和时间管理,通过将工作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步骤,然后优化每一个步骤的时间和工具使用,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
泰勒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和测定工作方法:泰勒采用时间测定法,通过观察工人的动作和工具使用情况,精确测量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时间,以确定最佳的工作方法。
2.精确计算工作标准:泰勒将工作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步骤,然后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每一个步骤的最佳执行时间和工具使用方式,从而建立起精确的工作标准。
3.培训和监督工人:泰勒强调工人的培训和监督。
他认为,通过培训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通过监督工人的工作过程,确保他们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操作,避免浪费和低效。
通过以上的实践,泰勒实现了生产作业方法的标准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标准化使得生产作业具有了清晰的步骤和规范,减少了工人间的差异和主观操作。
其次,通过精确计算工作标准,工人可以按照最佳方法进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泰勒提倡的培训和监督机制,使得工人能够快速掌握和遵守标准化方法,形成了团队合作和纪律性。
当然,泰勒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忽视了工人的人性因素,将他们简单看作为机器一样的工具,缺乏人文关怀。
泰勒的管理理论分解25页PPT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国际关系史学家泰勒解读
② 一般来说 ,大多数国内史学家认为 ,俾斯麦 是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1864 年 , 普奥对丹麦作战 (第一次王朝战争) ,迫使丹麦割让 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 ,由普奥共管 。1866 年 ,普 奥战争爆发 (第二次王朝战争) ,奥地利战败 ,退出德 意志邦联 ,普奥争雄局面结束 。1867 年 ,建立了以普 鲁士为盟主的北德意志邦联 。1870 年 ,普法战争爆 发 (第三次王朝战争) ,普鲁士战胜法国 ,同时兼并了 南方诸邦 ,随后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但是泰勒认为 : 俾斯麦仅仅发动了两次王朝战争 ,后来的对法战争 并非王朝战争 ,他主张王朝战争是纯粹由外交发起 的战争 , 而 1866 年 的 战 争 是 最 后 一 次 王 朝 战 争 。 (见于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170) 笔者在这里采用泰勒的观点 。
己的坚定信念 “, 在外交中就像在棋局中一
样 ,方家是不会让自己迷失在对自己行为细
微结果的猜测之中 ,他只问‘这次行动能否改 国
善我的地位 ?’然后便采取行动”。⑤在泰勒
际 关
的叙述中 ,俾斯麦的行动大都是在该信念的 系
指导之下 ,不论是德国统一的问题 ,抑或是以 研
后在结盟中遇到的问题 ,都是以该信念为最 究
了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形势 。德皇威廉一世积
极主张与俄国修好 ,维持两国的传统友谊 ,但
是在俾斯麦的压力之下 ,两位皇帝“大吵了一
架 ,直到德奥同盟确立”。在以后的外交实践
弗雷德里克·W·泰勒
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这个人就是泰勒,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
弗雷德里克·W·泰勒 - 生平简历1856年,3月20日,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
在接受中学教育后,进入埃克塞特市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专科学校学习。
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1875年,进入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当模具工和机工学徒。
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Midvale steel Works)工作。
从机械工人做起,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等职,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
1881年,泰勒开始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为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同年,在米德瓦尔开始进行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1883年,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
1884年,担任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
同年结婚。
1886年,加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1893年,辞去投资公司职务,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
此后,他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
在斯蒂尔公司,泰罗创立成本会计法。
在西蒙德滚轧机公司,泰罗改革了滚珠轴承的检验程序。
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
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大股东沃顿(Joseph Wharton)的鼓动下,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此后在伯利恒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
第八讲 泰勒原理ppt课件
课程领域很幸运,因为有了拉尔 夫·泰勒。课程领域很悲哀,因为 拉尔夫·泰勒久久不能被超越。
泰勒之后的课程理论概况
• 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生态主义课程理论 • ……
谢谢大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始终根据目标对课程 内容进行评价。” • 工作分析法
一、泰勒之前的课程思想
查特斯的课程编制模式:
•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 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 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 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将上述理想和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 加以排列。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 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 (一)教育的本质 • (二)课程的本质 • (三)课程开发的方法
——活动分析法
一、泰勒之前的课程思想
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模式: • 1.人类经验分析。 • 2.活动分析。 • 3.派生目标。 • 4.选择目标。 • 5.制定详细计划。
一、泰勒之前的课程思想
(三)查特斯的课程思想 • 美国课程论专家,1923年《课程编制》 • “首先必须制定目标,然后选择课程内容,
三、主要的课程思想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 纵向组织:即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
之间的联系。 • 横向组织:即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
联系。
三、主要的课程思想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条原则:
• 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 序列性:即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 • 整合性:即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 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
泰勒课程原理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组织教育经验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 时 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
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这具有极高
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
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缺点:
一、在“泰勒原理”的三个来源中,泰勒一直忽视了在 目标确定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和要求,而只单方面强调教 育者的要求。
二、忽视对课程目标自身的评价。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②广域课程 (broad fields)。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 课程。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④未加分化的课程。类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 陈述”。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 念; ② “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 要素”。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例如:一元一次 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 “物质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例如:“发展批判性思
泰勒所处的时代及研究
泰勒所处的时代及研究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数10年中,美国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技术进步。
但是,如何发展、组织、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业资源的低劣方式严重防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发挥潜力。
当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严重激化:资本家对工人态度蛮横,工人生活艰苦,而资本家个人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则持续用啊捣毁机器和加入工会组织领导的大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劳资关系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对于如何解决发挥劳动力潜力的问题,有人主张使用优良机器替代劳动力,有人主张试行分享利润计划,还有一些人主张改进生产的程序、方法和体制。
泰勒当时是一位年轻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是美国工程师协会的成员,因而很了解人们提出的上述一些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泰勒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不得不辍学。
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
在此期间,因为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泰勒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看到提升管理水平的极大的可能性。
泰勒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所注重的,就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
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且要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人的工资。
泰勒对工人在工作中的“磨洋工”问题深有感触。
他认为“磨洋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担心工作干多了,可能会使自己失业,因而他们宁愿少生产而不愿意多干。
泰勒认为,生产率是劳资双方都忽视的问题,部分原因是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报酬”。
此外,泰勒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过度关心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而对如何提升生产效率而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报酬则几乎无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泰勒出现前,货币体系的主角之一:金古尔登14世纪以前德国本地不铸造金币(注释1)。
比如早期使用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Solidi等外来金币。
统治者仅需要打制些小银币作为辅币流通足够。
大型银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与当时的货币体系改革有关,而改革的起因就是金古尔登goldgulden。
13世纪当时欧洲用白银和食盐与马格里布Maghreb(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总称)的黄金进行买卖。
食盐贸易利润比白银贸易利润高。
为了将这2种贸易所获黄金按利润分成就需要一种支付中介。
采用金币作为支付中介比采用银币优势更大,因为当时欧洲银币作为辅币面值偏小(在欧洲金银兑换比值为1:10-12,在马格里布只有1:6-8),所以贸易金币作为大宗贸易的支付中介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价值稳定的货币体系。
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在和马格里布贸易中铸造的金币取名Fiorino(英Flo ren),它和威尼斯的zecchino(英zecchine)是市场上流通的最广泛的金古尔登和杜加特品种(注释2)。
注释1:除了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k II(1212–1250)在占领意大利和西西里后,1231年后在意大利的布林迪西Brindisi和墨西拿Messina铸造过一种叫奥古斯塔尔augustale的金币之外。
注释2:floren又叫Florentiner gold gulden(弗洛伦萨金古尔登),zecchi ne 又叫Venetian ducat(威尼斯杜加特)。
1252年第一枚Floren在佛洛伦萨被铸造出来(3.537g)。
据记载,在贸易旺盛的年份佛洛伦萨要输出35000枚这种金币,相当于1.2吨黄金。
此后Floren通过贸易进入德语区国家。
随着贸易的扩大这些国家长期习惯于铸造低值银币,如第纳尔或者芬尼等根本无法满足与Floren的兑换要求,只好用银锭来与之兑换。
因为Floren在阿尔卑斯北部地区的需求量太大,同时也出现了非授权的仿制品,1332年佛洛伦萨允许其他地区为其代铸Floren,前提是铸造的开销要得到佛洛伦萨的认可,最后法国城市Avignon被指定成为其代铸点。
德国早在1325年就通过教皇获得金币铸造权,但真正开始铸造金币却始于14世纪中叶的布拉格。
在那里除第一批Floren外,后续铸造的Floren被称作金古尔登。
随着特里尔,科隆、美因茨主教区、法兰克福、纽伦堡获得金古尔登铸造权,这些地区铸造的Rheini gold gulden(莱茵金古尔登)成为德国货币体系核心。
奥地利、荷兰、瑞士、西班牙、法国等国的金银币也与其建立起兑换关系。
-----------------------------------------------------第二章欧洲货币改革与泰勒诞生上节说道金古尔登在欧洲贸易中很重要,所以。
随着欧洲贸易升温,大量从远东进口香料、瓷器、丝绸导致金银外流,金古尔登和作为辅币的银币成色都严重下降(注释3),严重时候成色只有以前的5%,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
为了应对危机,同时伴随着大量银矿的发现,市场需要有一种货币可以代替金古尔登,这也拉开了欧洲货币改革序幕。
注释3:15世纪末作为主要货币单位的莱茵古尔登贬值最严重的时候重3.48克,含金量只有760.4 毫克。
原因一、德国金矿枯竭;二、铸造古尔登需要大量的白银合炼,而成品价值只以黄金含量计算不符合价值规律。
货币改革之初的1472年,意大利首先尝试铸造超过6克的里拉银币Lira Tron,1474年Lira Tron达到9克。
但最终在这场货币改革取得成功并对欧洲货币史造成深远影响的是奥地利大公-西格斯蒙德。
奥地利大公西格斯蒙德(1427.10.26-1496.3.4)作为蒂罗尔的统治者(1446-1490)1477年西格斯蒙德将铸币厂从蒂罗尔Tirol的Meran迁至Hall着手货币改革。
起先西格斯蒙德采用提高含银量、铸造高面值的方法推行改革,效果很差。
这种高成色小银币的价值在市场上一直被低估。
他意识到再发行新的同形制的小银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需要有一种形制与其不同的银币改变这种状况。
1484年一种重达史无前例的15.5克的蒂罗尔银币诞生。
这是西格斯蒙德推进货币改革的实质一步。
为解决金古尔登与蒂罗尔银币兑换问题,西格斯蒙最终目的是铸造一种与金古尔登等值的银币。
1486年,又一种新蒂罗尔银币被铸造出来。
它很快有了一个新名字-古尔蒂纳guldiner(注释4),因为它所含纯银重量几乎等于1盎司,很长时间又被称为unciales。
8枚古尔蒂纳所含纯银等于1蒂罗尔马克(TM),即1古尔蒂纳的铸造标准是1/8 TM。
注释4:在维基等网站上将1486年铸造的这种银币归于Guldengroschen,即大格罗申。
不过在蒂罗尔钱币协会的网站上看不到这种说法,何况杨教授说这里不能叫大格罗申,故姑且认为维基错了。
1484年1/2古尔蒂纳,重量:约15.84,成色:<937.5,铸造标准:1/8 TM1486年古尔蒂纳,重量:31.93,成色:937.5,铸造标准:1/8 TM蒂罗尔的古尔蒂纳是一枚真正意义上的大型银币,但是它的产量很低。
原因可能是1490年马克西米连一世接替大公西格蒙德管理蒂罗尔,出台了一系列混乱的铸币制度,导致哈尔铸币厂失去银矿支撑。
虽然蒂罗尔在此后被逐渐遗忘,但它所铸的古尔蒂纳早已引起其他富银区的效仿。
1488年洛林铸造了第一枚非蒂罗尔产的古尔蒂纳,1500年萨克森安娜贝格Annaberg铸造了德国第一枚古尔蒂纳-它也是有有史以来一定种固定成色并大批量铸造参与流通的大型银币,史称Klappmutzentaler,(名字来源于币面人头上帽子可以外翻的帽沿儿)。
但是这种银币不能算是历史上首枚泰勒,因为按当时记载它只不过称为大格罗申。
klappmutzentaler,重量:约28.-29g,成色:?,铸造标准:1/8 CM(注释5)注释5:CM是当时欧洲流行的科隆马克银标准,蒂罗尔的大银古尔蒂纳采用的是蒂罗尔本地的标准TM,萨克森铸造古尔蒂纳形制的大银时已经是按科隆马克银标准了。
1518年初,波西米亚的施利克Schlick的领主-斯蒂芬在他所辖的领地发现了大量银矿,他从萨克森找来采矿技师为他炸出银矿,又从各地找来矿工为他开采。
他把这些矿场的人员安顿在约阿西姆斯塔尔镇,在1520年他死于出征之时,该镇已经有29座矿场和一个铸造厂了。
这个厂就是约阿西姆斯塔尔Joachi msthal铸币厂,它铸造的泰勒就是约阿西姆斯塔尔泰勒。
1525年左右约阿西姆斯塔尔泰勒开始被简称为“泰勒”。
最初的泰勒含纯银27.2g。
这种叫泰勒的大型银币在各处广泛传播:法国、北欧、俄罗斯甚至埃塞俄比亚。
在德国富银区的亲王也大量铸造这种银币,其代表有萨克森、不伦瑞克-吕内堡、蒂罗尔、曼斯菲尔德、斯托尔堡。
----------------------------------------第三章古尔蒂纳体系标准1524年在埃斯林根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德意志第一条货币法令由皇帝查尔斯五世颁布,史称埃斯林根帝国硬币法令。
当时帝国主币为泰勒和盾。
法令内容主要有两点:一、重申1泰勒重量为29.2克,纯度937.5。
实质是确定泰勒沿袭古尔蒂纳体系1/9CM铸造标准。
二、第二条确定了与主币配套的辅币比值,不过从历史看来,主币与辅币的比值经常变化,鲜有稳定。
1泰勒=24格罗申=288芬尼=576赫勒1盾=60克鲁泽=240芬尼=480赫勒1泰勒=1.5盾=90克鲁泽1534年萨克森与波西米亚私自将本地区的泰勒成色降至903,币重不变,变相贬值。
这反应出古尔蒂纳标准化在帝国内部执行阻力重重,泰勒开始脱离古尔蒂纳体系。
因为埃斯林根帝国硬币法令在帝国各地区执行不力,为了调和地区矛盾,1551年奥古斯堡的帝国会议颁布法令将泰勒含银纯度降至882,币重升为3 1.18克,使其与金古尔登等值,这时1泰勒等于72克鲁泽。
史称第一奥古斯堡帝国硬币法令。
1559年奥古斯堡的帝国会议再次颁布法令,泰勒减重至24.62克,含银纯度升至931。
史称第二奥古斯堡帝国硬币法令。
第二奥古斯堡帝国硬币法令还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它将辅币的铸造标准定得太高,铸造辅币没有利润。
本来帝国法令约束力就很低,各地君主都在辅币的铸造上偷工减料,导致辅币成色较低,泰勒对辅币的兑换比节节攀升。
----------------------------------------第四章帝国泰勒体系开了N次帝国会议以后,1566年在莱比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引入帝国泰勒体系。
规定帝国泰勒重29.2克,成色889,9枚帝国泰勒含1科隆马克银。
这种泰勒比以前的稍微重些。
帝国泰勒体系建立的初衷是调和帝国内部的铸币矛盾,因为铸币权是分散的,客观上来说想完全解决尚不可行,当然历史也没有给这个机会:1618年波希米亚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起义为导火索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 8)的爆发,不仅使帝国分裂,也使得帝国泰勒体系遭受严重打击。
1618-1623年被称为“剪边时代”。
据官方数字,帝国泰勒与辅币克鲁泽的兑换如下:1570年 1泰勒=68克鲁泽;1575年 1泰勒=72克鲁泽1601年 1泰勒=84克鲁泽;1611年 1泰勒=90克鲁泽1619年 1泰勒=108克鲁泽;1620年 1泰勒=180克鲁泽1622年秋 1泰勒>1000克鲁泽不过兑换比只是一个官方统计数值,在剪边时代没有上千枚的克鲁泽去兑换1枚泰勒的情况。
1622年1泰勒实际兑换150克鲁泽,因为这些帝国泰勒也是掺假货色。
战争过后,帝国泰勒的铸造越来越困难,1667年8月27日萨克森、勃兰登堡、布伦瑞克-吕内堡在辛那修道院就协定区辅币铸造问题达成共识。
史称《辛那地方货币协定》。
《辛那地方货币协定》规定区内泰勒减重至28.1克。
但实际上这种泰勒并没有铸造,因为战后“盾”这种银币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帝国泰勒的位置,特别在1670初的10年间最是明显。
所以《辛那地方货币协定》虽然就战后泰勒改革达成了一些意向协定,但战后货币体系如此混乱,会议成效不大。
1690年为了解决《辛那地方货币协定》的遗留问题,上述三个地区又在莱比锡召开货币会议将泰勒重量下降为25.9克,史称《莱比锡地方货币协定》。
根据此协定,泰勒铸造标准已经从1/9CM缩水到1/12CM。
史称莱比锡纯度。
《莱比锡地方货币协定》是得到德国绝大部分地区承认的共识。
1693年泰勒重新在德国广泛使用开来(除汉堡和吕贝克)1693年《莱比锡地方货币协定》在德国得到广泛承认后,市场上流通的泰勒分为两种,一种是按1566年1/9CM铸造标准的帝国泰勒;另外一种就是按1690年莱比锡纯度1/12CM铸造的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