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00)一、培养目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着重于药品研发、生产工艺、药品流通及安全用药等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重点培养专业博士研究生解决制药工业领域内重大应用性课题或新药创制研究的关键技术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博士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方向1. 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2. 药物制剂工艺技术研究3. 药物分析测试与质量标准研究4.微生物与生化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5.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6.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7.药物安全有效性评价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培养方案的正常要求者可3年毕业。
四、应修总学分数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修博士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15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必修课(公共课、管理类课程、科研素养类课程)2.选修课(与研发方向相关的专业类课程)六、中期考核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淘汰制,具体办法及考核时间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1)学位论文的选题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关注制药工业领域内重大应用性课题或新药创制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突出课题的实用性。
体现工程博士在课题工作中科研素质、研究方法与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
注重课题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程博士研究生将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以专业或学院为单位组织考核专家(含校外具有实践经验、具有研发经历的高级技术人员),对工程博士的选题、课题设计、参考文献资料、课题预实验结果等进行综合考核,专家审核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者,提交论文撰写计划,方能正式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对不适宜进行工程博士继续培养的研究生进行淘汰。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每隔3~5个月,工程博士研究生在本专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对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和难点给予及时指导,以便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硕士阶段: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中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2.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空气调节与制冷技术、空气洁净技术、通风系统与设备、燃气供应与利用、供热系统与设备等专业课程。
此外,还包括科研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
3.实践环节:
实验室实践:通过实验室实践,学生能够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领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
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在校期间,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实习,了解行业现状和实践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深入掌握所选专业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2.具备研究工作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具备扎实的实验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5.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课程设置1.学位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学术研究方法课程等。
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术研究方法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学术研究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会议报告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写作能力。
3.科研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实践,进行实验室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三、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在入学时将分配一名导师,导师需具备博士学位和一定的科研经验,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导师与学生需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讨论和指导。
四、学位论文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价值,能够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学校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术资源供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六、培养方式1.学术研究导向的培养模式:学生需深入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工作,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2.导师指导的培养模式:学生需与导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讨论,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七、学习周期通常情况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为3-4年。
学生需完成学位课程、学术研究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总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代码:081404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民用与工业建筑、运载工具及人工气候室中的温湿度、清洁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以及为实现此环境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冷热源及能源转换设备、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
本学科以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人工环境学等理论为基础,并利用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技术,从事人工环境控制、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空调用冷热源技术、供热工程与太阳能利用、暖通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供燃气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本学科具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科方向相互支持且稳定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在建筑节能理论与新技术、新型制冷空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暖通空调在线监测与优化控制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特色。
拥有“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示范实验室、“电力生产与控制”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转换”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沙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平台,拥有一大批具有鲜明能源与动力工程特色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实验系统与设备,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保障。
二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概况;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设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1所示。
表1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引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并组成以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组长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华电(保定)2012年研究生拟录取名单11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50201 050201 050201 050201 050201 050201 050201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鄢小安 100792066 608 358 250
吕占杰 100792065 596 366 230
尤林
100792069 556 320 236
王文平 100792067 555 342 213
邓雁敏
朱登杰
陈沫
徐成龙 100792071 606 366 240
李俊
100792072 563 342 221
姓名
杜龙敏 谢琦
马勇
项斌斌
赵媛
谢一锋
齐易光
吴婧 董国静 闫建亮 张贺程
李尧旭
彭迁
胡芳媛
李娜 翟晓坤 唐利梅 沈晨 杨泽兵 陈文哲 孙香菊 王璀灿
复试编号
100792001 100792003 100792004
100792006
100792007 100792008 100792009 100792011 100792012 100792013 100792014 100792016
韩纪坤 100792027 630 382 248
赵英娲 100792033 630 359 271
郭莎莎 100792023 624 395 229
黄烨
100792029 623 373 250
尚彦飞 100792030 620 372 248
大连理工大学 2014年考研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参考书目 考试重点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简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依托于学科实力雄厚的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
1999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0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具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2008年获辽宁省重点学科。
目前,该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该专业博士点的学科,是大连理工大学“211”与“985”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本学科具有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术队伍。
现拥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6人(博导1人),专业教师博士化率100%。
该学科研究方向特色显著,人才培养模式新颖,试验设备先进。
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已与美、加、日、韩、俄、芬兰、瑞典、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建立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现有在读留学生1人。
该学科以“211”和“985”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已建成“低碳建筑技术与环境安全”学科平台,具有广泛的社会服务和科研合作基础。
先后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企业委托以及国际合作研发项目等,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该专业重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该专业紧抓学科发展契机,以尽早建成“办学层次高、规模适度、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的新学科。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代码研究方向名称01空气环境健康与安全02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与节能调控技术03城市集中供热与区域能源规划及能效提升04太阳能复合能源建筑技术与高效换热装备05气候适应性建筑环境调控体系的基础及技术【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2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初试信息)专业/领域信息考试科目考试单元参考范围备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101思想政治理论1国家统一命题。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2种。
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4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doc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9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6种。
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5个一级学科,31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排名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天津商业大学--专业列表--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动力工程系--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大庆石油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西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环境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天津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专业列表--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专业列表--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广州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是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研究室内人工环境、空调系统及空调冷热源、设备及其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研究以及人民生活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本学科以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为基础,并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主要从事人工环境控制、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空调用冷热源技术、供热工程与太阳能利用、暖通空调系统自动控制、建筑节能、燃气供应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有下面4个研究方向:01(全日制)建筑节能与能源高效应用技术02(全日制)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03(全日制)空调与制冷新技术04(全日制)飞行器环境控制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301] 数学一[835] 传热学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初试总分为500分。
复试科目:①暖通空调(包括空气调节、供热工程)②制冷技术(同等学力加试同名笔试科目)2022年考研复试分数线:285分。
招生主要事项:1.学制2.5年,除专项计划外,不招收定向就业考生。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3.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费8000元/学年,同时设立奖助学金用于支持学生完成学业;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1.《传热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陶文铨2.《暖通空调》(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马最良,邹平华,陆亚俊编著3.《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石文星,田长青,王宝龙编著研究生毕业前景:面向建筑和市政工程技术人员,供热系统、通风与空调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及运行管理人员等职业,暖通空调工程建设、热力生产和供应等技术领域。
专业名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2
1
S031C04
高等流体力学
36
2
1
非学位课
必修
环节
S031D01
双语教学(或专业外语)
30
1
2
S031D02
学术报告
2次
1
D
本专业
选修课
S031D03
数值传热学
30
2
2
S031D04
暖通空调系统模拟与仿真
30
2
2
S031D05
暖通空调系统实验测试技术
20
1
2
S031D06
热力循环分析
30
2
2
专业名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专业代码:08140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1.制冷与热泵理论及技术;
2.人工环境控制理论与技术与低能耗建筑;
3.暖通空调清洁能源技术与能源高效转换技术;
4.空调、供热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模拟研究。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学位课
A
S031D07
室内环境控制与室内空气质量
30
2
2
S031D08
暖通空调制冷新进展
20
1
2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的2-5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目录
补修本科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时
补修学期
传热学
专业基础
70
1
工程热力学
专业基础
56
1
流体力学
专业基础
80
1
空调工程
20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身心健康。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1.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供热及建筑节能技术主要从事室内外供热管网的节能研究,集中供热系统及设备的开发研究,室外管网的调节运行管理技术。
2)空调系统及换热设备的节能技术主要从事空调制冷设备及系统的节能研究,包括干燥设备及各种热交换设备的节能研究。
3)新能源及高效传热技术主要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高效传热技术。
4)洁净空调技术主要从事高精度空调工艺及洁净空调技术研究,包括冰蓄冷空调设备的理论及设备开发,低温送风技术。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五、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1.考试课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为试卷上的单独一道大题,不超过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代码0814)
二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代码0814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暖通空调学科第一个硕士点,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为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专业为广东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重点专业。
本学科方向针对华南地区夏热冬暖气候特点,开展空调理论、通风技术及微纳系统传热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1)空调理论与节能技术研究。
针对华南地区热湿气候特点,对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湿特性、室内空气品质与热舒适、空调系统控制与节能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建筑热湿动态模型及空调系统控制模型,完善了热湿地区空调系统的设计理论、控制方法和节能技术,解决了室内热舒适和空调节能的部分技术问题,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2)建筑通风理论与技术研究。
在对岭南建筑、地铁、机场等多种建筑类型进行大量通风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了自然通风、火灾通风、大空间通风等通风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岭南建筑通风降温评估模型及大空间排烟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广州亚运体育馆等大型工程项目中。
(3)微纳系统传热与流动研究。
以微米和纳米尺度系统的传热机理研究与流动规律分析为突破点,针对微纳米尺度绝热材料芯片填充材料开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完善了微纳米尺度传热与流动理论,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Int J Heat Mass Transfer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本专业带头人为周孝清教授,现任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本专业学术梯队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7人,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到位研究经费630余万元,在空调理论与节能技术、建筑通风理论与技术、微纳系统传热与流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75篇,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形成了创新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术特色。
三、培养目标
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较为宽广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应用理论或实验的研究方法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严谨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办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及研究业务指导,研究生办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管理。
对研究生的培养贯彻课程学习与科研或工程设计并重,以使研究生既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能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年度考核、中期筛选、论文工作中监控手段有机结合,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博士生不实行学分制,除前沿讲座、开题报告及教学实践之外,其余课程控制在5~6门左右。
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硕士学位(学历)及跨专业考取的博士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所录取专业的硕士生主干课程(不少于三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填写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
实践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工程应用课题或项目,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
2、依托学校、学院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由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3、鼓励导师联系实践单位并推荐学生实践学习,该单位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及科研条件,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有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能
满足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4、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提交《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实践学习计划》,包括:实践预期目的、实践方法、实践内容概要,在导师和部门领导批准之后,自行联系实践单位。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以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但必须附加汉语摘要。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双盲抽查,并且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
研究生生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应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不包括增刊、特刊、论文集)上公开发表至少3篇论文,其中SCI、EI索引论文不少于1篇,且署名单位为广州大学。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广州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学术指导,督促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
做好从答辩资格审查到学位授予审核各环节的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术规范审查。
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答辩申请,以便及时送审论文,保证评阅专家有足够的评阅时间。
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申请论文答辩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到研究生处办理推迟答辩手续。
在作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时,必须经过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含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黄裕建,应用数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2].王补宣,工程传热传质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
[3].张寅平,张立志,刘晓华,莫金汉,建筑环境传质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学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寅平,朱颖心,杨旭东,赵彬,刘俊杰,室内空气品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董春桥,智能建筑自控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傅德薰,马延文,计算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陈友明, 王盛卫,建筑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分析新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10].杨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1].陈霖新等,洁净厂房的设计与施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3].张葛祥,MATLAB仿真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14].姚俊,simulink建模与仿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8
[15].左然,施明恒,王希麟主编,可再生能源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6].江亿等,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2011年
[17].陶文铨,数值传热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8].ISO 16484-5/ANSI/ASHRAE 135-2010 BACnet—A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
[19].刘卫华主编,制冷空调新技术及进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0].期刊:暖通空调
[21].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
[22].期刊:太阳能学报
[23].期刊:制冷学报
[24].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25].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6].期刊:HV AC Transactions
[27].期刊:Energy and Buldings
[28].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9].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30].期刊:Ener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31].期刊:Applied Energy
[32].期刊:Energy
[33].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4].期刊:Solar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