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的特征解读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在当今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日益受到关注。
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究竟什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又该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环境呢?师生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共同促进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角色,而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
从内涵上看,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强调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确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学习任务和期望达到的成果。
这种共同目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家前进的方向。
其次,它注重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大家通过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索未知。
再者,师生学习共同体还意味着资源的共享。
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生则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彼此的资源相互融合,为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孤独的行为,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团队活动。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呢?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位置。
而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这种关系需要被打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中学部——用“共”文化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
学校,中学部于2018年6月开始招生。
学校坚持用“共”文化引
领师生幸福成长,教师共同协作、共同进步,学生共同学习、共
同成长,学校和谐共生、共筑辉煌。
共生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共生发展为办学目标,不断践行
共生共荣的育人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共培德育、共学课堂、共
进团队、共乐校园四方面为一体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强
不息、共生发展”的校训,“善思明礼、共生共赢”的校风,“博学
创新、共生共长”的教风,“乐学创新、共享共美”的学风。
2018
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初中生共生阅读语文课程基地,以此为
新起点,追求共生文化,践行共生教育,实施共生课程,构建共
生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朝向共读、共生、共长、共享、共美的目标不断迈进。
图书漂流活动陈立芳校长与学生交流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中学部用“共”
文化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教学共生理念
教学共生理念
教学共生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这种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关键因素。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共同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共生理念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动态性,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互动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需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种理念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共生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
在实践中,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同构共生”:师生自能发展的理想境界
目的、 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 , 自 、 在 探 自悟 、 自励 、
自得 中提 高 自我认 识 、 自我 选择 、自我设 计 、 自我
建构、 自我评价的行为水准, 主地、 自 能动地 、 创造
性地实现潜能的自我开发和身心连续不断的积极
变化 , 促使 自我独立而稳 固的意识倾 向和能力素 质的形成 。中学师生 自能发展不仅包括各 自的意
课题 进行 了深入 研究 , 取得 了一 定成果 。 教育说 到底 是 人对 人 的培 养 活 动 , 育 的最 教
失彼都不能生存 的一类种 间关系 , 是生物之间相 互关 系 的高度 发展 。共 生 的生物 在生理 上相 互分 工、 互换生命 , 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 。本课题 中的“ 同构共生 ” 主要 是 指 : 两个 系 统 之 间在 某 些 结构上的相对一致性和两者间相互依存关 系的积 极面, 通过 相 互影 响 , 现 共 同发 展 , 而形 成 新 实 进 的结构 , 实现持续发展。
2 中学师生 自能发展 . 中学 师生 自能发 展是 指 中学师 生双方 经过 有
基本 的关系就是师生关 系, 教育的最终指 向就是
为 了实现人 的发 展 。教 师 、 生作 为 教 育 活 动两 学 个主体 , 二者相互依存 、 相互影响, 教师 自能发展
必然促进学生 自能发展 , 学生 自能发展又反作用 于教师 自能发展 , 只有有效融合 、 形成互动 , 方可 加 速实现 师生 共 同发 展 。孤立 地研 究必 然带来 片 面性 , 如何加强师生 自 能发展的整合研究 , 使学校
。
氆 画 跑 。
20 o 8年第 1 期( 1 总第 1 7期 ) 7
“ 构共 生 : 同 "师生蜀 锈笈展的理想镌界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成就,共同进步。
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就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内涵特征和构建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相互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自主学习和表达的空间。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规范和权威,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 相互信任:教师应该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学生也应该相信教师的指导和建议,积极接受教育。
3. 相互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探讨问题、解决困难,共同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4. 相互倾听和关怀: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也应该倾听教师的教导和建议,在困难时寻求帮助,并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平等、开放的沟通交流机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尊重。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中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3.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教导和关心,并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
4.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给予他们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共生文化”:学校教育的时代诉求
受用终身 , 无所谓发展 问题 。
无独有偶 , 对 我 国现代 教育 理论 有 着重 大影响 的苏 联教 育家 赞科 夫 的“ 发 展性 教学
理论” 虽然 着眼 于儿 童 的一 般 发展来 进 行教
其他一切有 生命 的存在物之 上 , 因此 , 他 是一
个人。 ” 对 于有 意识 的人来 说 , 要 存在 就是 要
绿色 生 态 。
关键词 : 共生文化
自能发展 自主发展
教育生态
对学 校而言 , 所谓 “ 共生文化” , 是 指以师 生共 同的生命 发展 为 旨归 , 在 师生共 同的学 习与生活交 往 中, 相 互包 容、 相互 影响 、 相互
展 自己的能力 , 完成他 的人格 , 于人类文化 上 能尽一分 子 的责任 , 不 是把 被教 育 的人造 成
为人 的本 身 。也 就 是说 , 根据 赫尔 巴特 的教
育理论 , 教师 的职业知识 、 能力一旦 形成便会
地实现身心 的连续 不 断 的积极 变 化 , 促 使独
立而稳 固的意 识倾 向和能 力素 质 的形 成 , 即 实现 自主能动发展 。康德指 出 : “ 人 能够具有 ‘ 自我 ’ 的观念 , 这使 人无 限地提 升 到地球 上
分强调 和夸 大 教育者 在教 育过 程 中的功 用 ,
2 0 1 3 年 第 5 期
教 育 研 究 与 评 论・ 中 学 教 育 教 学
麓 藿 } { 麓 隐l l
忽略和轻视受 教育 者 的能 动作 用 ; 四是 背离 教育 的指 向 , 无视受 教育者 的个性 , 强调 既定 的、 统一 的模式 目标 。其本质 , 在于强 调外铄 作用 和外 部 需要 对 人 的发 展 的 终极 决 定 作 用 。与此相 对 应 的是 , 一 切教 育成 果 被 聚焦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在当今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成长。
那么,究竟什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它又该如何构建呢?师生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学习伙伴。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成绩,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师生围绕着这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其次,是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双方地位平等,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启发。
再者,是资源的共享。
无论是知识、信息、经验还是情感支持,都在师生之间流通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是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用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
同时,教师也要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学生则要尊重教师,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
例如,在一个学期内,共同完成某个学科的知识掌握,或者共同完成一个研究项目。
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能够认同并愿意为之努力。
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方式也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构共生:素质教育的师生文化特质
素质教育是指 “ 依据人 的发展 和社会发 展的实际需要 , 以全 面提高全 体学生 的基本 素质为根 本 目的 ,以尊 重学生
பைடு நூலகம்
以往的教学环境 过分强调单 一主体 观 ,或 者承认教 师
是 教育活动 的主体 ,学生则 是被动接受 的客体 ,教育就 是
主 体性和 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 的智 慧潜能 ,注 重形成人
程 中产 生 的 独 特 文 化 。
和片面追求 升学 率 ,扼杀 了学 生 的主动性与创造 性 ,造成 了畸形发展 的学生 ,也造成 了基层教 师的身心疲 惫 ,既谈 不 上学生 的 自我 能动发展 ,更 侵害 了教师 健康 与发 展 ;或
者矫枉过正 ,认 为学 主是教 育的培养对 象 、培养 目的,一 味强调坚持 以学 生为 中心 、以学生为 主体 。这种 观念下 的
教学过 程是教育 的主要阶段 ,因此 ,师生文化 的形成
离 不 开 教 学 的过 程 。 教 学 是 教 师 教 与 学 生 学 的 统 一 ,这 种
统 一的实质是交 往 、互动 。基 于此 ,新课程 改革把 教学过
教师 、学生 作为 教学 活动 的参加 者 ,二者相 互 依存 、
相互影 响。 因此 ,教学环境 是师生双方共 同存在 的空间范
其特质 目然表现 为 “ 同构共生” 。本 文从教 学环境 、教学过程、教 学方式三个方面探 究素 质教 育下的师生文化 的同
构共 生 问题 。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文化特质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 :C 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3 【0 9 4 0 6 - 2 0 5 5 4 20 )0 — 0 7 0
的健全 个性为根本特征 的教 育。 【 ” 日素质教 育说 到底是培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教育过程中的共生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包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1. 相互尊重: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
只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学习氛围也才会更加和谐。
2. 相互理解: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生也要能够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相互理解是师生共生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对方,才能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3. 相互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困难。
只有相互合作,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4. 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促进对方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相互促进,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学习者才能更快地进步。
5. 共同发展:师生共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激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只有共同发展,教学才能更有成效,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1. 加强师生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也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议,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2.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重视学生个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4. 激励学生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教材、图书、网络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依托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1.互惠互利师生共生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彼此需要,互相促进,通过彼此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相互依存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的努力和反馈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3.尊重个性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权威,认真听取他们的指导。
4.信任与合作师生共生关系中,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信任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1.建立互信关系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化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3.给予学生支持与关心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爱和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好学生事情的引导和支持。
4.提供有效的反馈教师应该给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这样,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建立稳固的师生共生关系。
以上就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摘要】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构建条件、促进措施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师生共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共同成长,以营造更加融洽的教学氛围。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只有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关键词:师生共生关系、内涵特征、条件、措施、案例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研究目的。
1. 引言1.1 定义师生共生关系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授与接受,而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互动关系。
在师生共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取知识、经验和启示,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
师生共生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密切的情感联系和互信关系,让师生之间能够真诚相待、相互理解和支持。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通过师生共生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学生也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师生共生关系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模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深入探讨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式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要性意义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和合作。
这种关系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更好地指导和辅导他们。
师生共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对于师生双方还是整个教育体系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的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1. 相互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师生共生关系的最基本条件。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价值观念,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都要信任他们的潜力和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肯定。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相信教师的教导和指导。
2. 相互理解和关心师生之间要有相互理解和关心的情感基础。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精神世界,并且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和关怀。
学生也要理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学术要求,关心教师的工作和身心健康,建立起师生之间互相关心的良好关系。
3. 相互激励和启迪师生之间应该相互激励和启迪,共同促进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潜能。
学生也要积极接受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4. 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师生应该建立起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生也要积极与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与发展。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建立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威和压制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不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对学生进行压迫和限制,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和空间,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学校环境。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相辅相成。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十分重要,下面就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1. 互信互诚师生共生关系的首要特征就是互信互诚。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对学生的言行始终保持积极信赖的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
学生也要对教师充满信任,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关怀,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2. 相互尊重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相互尊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不偏袒,不歧视,不侮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职业精神,不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 精心关怀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三个特征是精心关怀。
教师要善于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困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而学生也要善于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工作压力,主动为老师分忧解难,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互相扶持师生共生关系的第四个特征是互相扶持。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
而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支持教师的工作,共同努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5. 共同成长师生共生关系的第五个特征是共同成长。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共同成长,相互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精心打造学校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精心打造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灵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在动力。
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需要精心打造学校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学校氛围。
下面将从学校文化的定义、特点、建设目标和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学校文化的定义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种价值观、行为准则、教育理念、传统习俗等的总和。
它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规范和信念,能够塑造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
二、学校文化的特点1. 稳定性: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 传承性:学校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传承,不断发展和创新。
3. 共同性: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4. 活力性:学校文化是活跃的,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师生凝聚力: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 塑造学校特色:通过学校文化的打造,形成学校的独特特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师生加入。
4.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1. 定位明确:学校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 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3. 价值观引导: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传统与创新并重: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传承学校的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
5. 多元文化融合:学校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包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作用以及双方共同构建的教育环境。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实现师生共生共担责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首先来看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学生在师生共生关系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努力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育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过程更加有意义。
其次是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必须建立互信、互敬、互助、互学的关系模式。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特点,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权威,遵守校纪校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和建设。
双方应该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
在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两校合并背景下的学校“共生”文化的创建
师德 标兵评 选。制定 本校师德标 兵评选 方案 ,经过材 料公
性高 中”的华丽转身 ;办学十年 ,就形成 了鲜明的 “立人教 育”特 示 ,学生打分 ,教 师投 票评选 出区师德标兵 以及校 师德 标兵。通
色。莘格 中学的教 师来 自五湖 四海 ,文化风格 更显 “和 而不同”。 过校 园 网宣传 他们 的先进 事迹 ,在教工 大会上对 师德标兵 进行
养 、自觉于 约束 的 自由”确定 为莘庄 中学教 师文化。基于 此,莘 化研 究的 良好 氛围,从 而提高全校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引领全校 师生探 索两校 “共生 文 使每位教师成为修养好 ,学生爱戴,家长称颂的好老师。
化”的创建 ,以促进学校及老 师更好地发展。
深厚 的文化底蕴 ,绝 大多数 的上 海本土 师资使 得 莘庄 中学 呈现
在 活动方面 ,工会整 合两校 原有 的优 势资源 ,走访教 师 ,去
明显的海派风格。 而莘格 中学诞 生于新世纪迅猛发展 的经济大 芜存 菁,保 留或创建 一些能促进 师德建设 的活动。
潮之 中,办学 八年 ,就 完成 了从艰难 起步到 “闵行 区实验 性示范
201 3年 ,莘庄 中学与莘格高 中两校撤二建一,变成新 的莘庄 表彰。全校教 师学习他们敬 业,乐教,爱生。
中学。这是新老 学校 的交汇,也是 海派风格与其他文 化的融合 ,
开 展读 书活 动。学校将 “根 植干 内心修 养 、自觉 于约 束 自
更是 两所优质 高 中的强强联手 。在 这种背 景下 ,新莘庄 中学既 由”确定为教 师文化的 自觉追求,读书和教书均成为教师们生活
事物 和为一体 。莘庄 中学现有 1 7O多名教职 员工 、来 自20个省 学校 向老 师们表达节 日的问候和祝福 ,带给老 师们一份感动。对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核心价值观。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关系中都是主体,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他们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互动和合作的。
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相互了解和支持。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在互动中共同探索和创造。
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关怀和共情的。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学生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理解和体谅教师的辛苦和压力。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引导和激励的。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要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共生关系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教师要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兢兢业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平等沟通、相互尊重、情感互动、学术相长等方面。
在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时,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平等沟通是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意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对话氛围。
而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沟通,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见解,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相互尊重是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权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可以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情感互动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之一。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和互信感,使教育活动充满温暖和爱心。
而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关怀和支持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要构建师生共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和辅导,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效。
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以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价。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互惠互助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内涵特征有以下几点:1. 相互尊重。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思想、知识和意见,不以身份高低为依据,而是平等对待,充分发扬人的主体性。
2. 互相信任。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学生也要相信教师的教育水准和专业能力,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3. 相互支持。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支持、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学生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教师提供理解和支持。
4. 共同成长。
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长、互相促进。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反思和改进自己,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包括课堂交流、讨论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使双方能够及时地交流和分享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与理解。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教学策略,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3. 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避免权威主义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和对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4. 建立双向的评价机制。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5. 培养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体察他们的情感状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的特征解读
作者:何忠锋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17期
摘要: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建基于校本特色,是我校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这一文化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遵循人本原则、生活原则和参与原则,具有能动性、交互性、迁移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中学共生文化;基本特征;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09-2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建基于校本特色,以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发展为旨归,整合学校教育的各种元素,促进师生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形成与之相应的共同的以包容合作为特征的观念文化、交流互惠为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及人本关爱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形成普通中学教育的引力场。
这样的校本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能动性
能动性也就是意志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活动能够相对独立地脱离生物本能的约束,而受主观意志的自由支配。
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目标指向师生主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的建构基于师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如果师生主体对自己的成长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那么他就不会注意成长过程的有效性,当然也就不会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由此可见,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的形成,其本身就离不开师生主体的主动参与。
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的能动性还体现在整个中学教育过程。
这就要求师生主体能够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发展目标,结合各种主客观条件,能动地作出科学的计划和安排。
表现在自我学习中,师生自我需要努力克服自身困难、排除客观干扰,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实现自我能动的发展;表现在师生交往中,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要不断注意自我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不断促成师生互动的正相关,达成师生自能发展的同构共生;表现在双方交往的目的上,师生主体在内驱力下,不断修正、变革、改进、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超越,不断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能动性是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
二、交互性
交互,在计算机中意思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面互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
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的作用,学生的作用缺一不可。
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巨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
实际上,中学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就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双方交往互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因此,师生主体对双方实际交往过程进行自我监察,以获取关于过程发展中的诸方面信息,并进行各自的自我不断调整,无疑具有鲜明的交互性。
也就是说,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要求师生双方不断进行交往互动、互激互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暴露各自的不足,生成教育系统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能发展的过程及其效果。
同时,在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建设中,师生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自身下一步发展不断自我校正和调整,以保证双方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双方相互刺激的最佳效果,是这一文化的重要旨归。
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注意教的艺术,精心设计和创设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面向全体教的对象,全体互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作为学生,在交往中不断反馈自身的学习信息,为教师的下一步调整提供实际依据,同时,不断监控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师生对话中反映学生对教师的诉求,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这样的师生交往,必然使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交互性是共生文化的关键特征。
三、迁移性
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
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根据其性质,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在中学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研究中,迁移性主要指向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中,师生双方的自能发展对另一方自能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尽管师生主体存在差异,但是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都是师生双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因此,师生双方的自我能动性存在着向各自相反方向迁移的潜在可能性。
教师自我学习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学习方法影响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多种知识获得方式影响着教师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需要影响这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师生之间自然产生共振互补作用。
可见,迁移性是基于师生发展的共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把握以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还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是指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人的生命发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精神的丰富、人的生存意义的升华来展开,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具有关爱情怀,活出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
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自觉渗透一种关怀意识、人文底蕴和宽松的人性基础,注重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来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完善人生,创造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
更具特色的是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命发展,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力图促进师生发展共生。
2.生活原则。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目前,教育要走进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实际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潮流。
要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就必须关注生活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发掘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教育价值。
人的出生、发展和成熟,人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价值、信仰的形成,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等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是引导学生体验世界的存在、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体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源泉。
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建设的生活原则就是要构建一个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充满温情的生活世界。
3.参与原则。
参与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参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
在参与中体验到的东西才能使我们感到真实,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参与体验是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它建立在旧有的生命感悟基础之上,在新的生命历程中生发出新的感悟。
基于师生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建设的参与原则就是要引导师生以自己旧有的经历、独特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理解、联想、领悟、建构客观的事物,与新的事物发生联系,进而生成与客体的独特意义、情感、思绪和感悟。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基于发展的中学共生文化追寻这样的一条路:像水一样温润甜美,轻松愉悦,路的尽头是必然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