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动员——政治动员内涵的政治学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动员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创新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动员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创新

总结 显示进 行现代 政 治动 员必 须方法创新 , 以遵循 传媒 动 员、 可 竞争动 员、 参与动 员三条 途径 。
关 键 词 : 治 动 员 ; 原 则 ; 策略 ; 方 法 政 中图分 类号 - 4 文 献标识码 : D6 3 A 文 章 编 号 :0 9 84 (0 6 0 —0 6 0 10 — 45 20 )3 07 —5
政 治 动 员 是 国 家 和 政 党 为 了 组 织 社 会 力 量 实 现 当 前 主 要 目标 , 进 公 民 的 政 治 参 与 , 展 促 开 广 泛 的 政 治 宣 传 教 育 的社 会 活 动 。从 历 史 上 看 来 , 一 个 政 治 系 统 中 掌握 着 国家 权 力 的行 为 主 每 体 总是 要 借 助 于 各 种 形 式 和 手 段 , 论 证 现 行 的 来
政 治组织 结构 与制 度 的合 理性 、 合法 性 , 强政 增 治行 为主 体对 现行 的政 治制度 、 治体制 、 政 政治
价 值 的认 同 感 ,从 而 保 证 政 治 系 统 内 部 的 凝 聚 力 。 政治 动 员 作 为 其 中重 要 的形 式 和 手 段 之 一 , 具 有 整合 社 会 力 量 、促 进 社 会 民众 政 治 参 与 、 调 适 社 会 心 理 和 维 持 政 治 稳 定 的 功 能 , 而 是 政 治 因 生 活 系统 得 以正 常 运 转 的重 要 保 证 。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使 我 国 社 会 各 阶层 的利 益 联 系 变 得 更 为 紧 密 和 复 杂 , 会 发 展 程 度 越 高 , 越 需 社 就 要 有 效 的政 治 动 员 。政 治 动员 的形 式 和 规 模 将 会 直 接 影 响 社 会 发 展 的速 度 与 特 征 , 别 在 我 国 经 特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内容、方法途径、作用意义以及国共两党的政治动员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当代政治动员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运用。

标签:抗日战争;政治动员;统一战线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它是现代国家和政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整合和现代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现代民族国家和政党政治建立与发展的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从民族大义出发,摒弃前嫌再次合作,并形成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抗战的胜利进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工作,积累了大量关于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理论、实践和经验的探究,国内外理论学者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的主要视角、观点和内容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层面,即专门研究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专门研究国民党的政治动员以及研究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视野下的政治动员,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包括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途径与方法、作用与意义等诸多方面。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政治动员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来保证其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争取人民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努力中,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就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政策。

孙远东在《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中认为中共的政治动员政策主要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治政”上,主要表现为在根据地的政权人员组成上搞三三制,在土地问题上进行减租减息;二是“治党”层面上,主要是整风运动。

政治动员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政治动员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思政研究政治动员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吴金萍1闫鹏"1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是关于中国抗战方针的军事、政治光辉篇章,其中深刻阐述了政治动员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政治动员思想中深挖精髓,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具体表现为:以“四个自信”为指引,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要》“十大体系”为载体,以辅导员骨干作用发为依托。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细致、统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动员一、政治动员的精神实质1.政治动员思想的提出。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批判中国抗日战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需是持久的。

在说明了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科学阐释:“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吓)8))2.政治动员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谈抗日政治动员时,比较系统地论了政治动员的目的、义、、和/(1)告知抗战的目的,动员民众思想。

在分析抗战形势时,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的政治动员,是能胜利的。

”叫80>政治动员?:“是战争的政治目的:军队和人民……其,单单说明目的,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是说,要一个政治。

”让民众在持的战争中到,到光明。

(2)明确途径和,%如进政治动员?政治动员的和是通过多种和众、进,毛泽东同志说:“怎样动员?说,,,,学,靠民众,人员。

”一形式,一方面了民众的,一持久战、全抗战的人%(3)组训民众团体,统一战线%政治动员,全国上了的抗日亡运动,动员众、、参战,、、、妇、儿童团等抗日救国群众%仅壮年、妇女甚至老人、儿童都在各自岗位上分工合作,为抗日亡做贡献,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也让人为之震撼。

我国政治动员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政治动员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 ) 国政 治 动 员 机 制 运行 中社 会 参 与 特 别是 非政 府 组 织 的 参 与不 足 二 我
公 共 危机 具 有 突 发 性 、 急 性 和 破坏 性 , 给整 个 社 会 带 来 灾难 , 紧 会 因此 对 这 类 危 机 通 常 需 要 实 行 政 治 动 员 , 励 全 社会 的 鼓
我 国 已经 建 立 起 以《 发 事 件 应 对 法 》 核 心 的危 机 管 理 法 律 体 系 , 其 中 包 括 《 防 动 员 法 》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防 震 减 突 为 这 国 、中

2 3

灾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气 象 法 》 《 华人 民共 和 国 防 洪 法 》 《 共卫 生 突 发 事 件 应 急 条 例 》 法 律 , 危 机 处 理 机 制纳 入 了法 、中 、公 等 使
罕见 的暴 风 雪 危 机 , 人 留下 深 刻 印 象 。 _ 面 对 四川 汶 J 地 震 、 海 玉 树 地 震 多 元 主 体 协 同 参 与 , 成 党 委 领 导 、 府 主 导 、 给 ”4 I I 青 形 政 社 会 各 方 面力 量 充 分 支 持 的集 体 行 动 体 系 , 是 战 胜 巨 灾 的 重 要 保 障 。我 国 的 政 治 动 员 机 制 能 够 更 加 有 效 地 对 可 能 发 生 的 这 危机进行监测预警 , 未雨 绸缪 , 备 预 案 , 旦 危 机 发 生 , 动 政 治 动 员 机 制 , 中 力 量 迅 速 抗 御 灾 变 、 止 骚 乱 , 于维 护 国 准 一 启 集 制 对 家安 全 和 社 会 和 谐 意 义格 外 重 大 ( ) 国政 治 动 员机 制 在 政 府 危 机 管 理 中 的法 制 日益健 全 三 我

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动员与党的群众路线

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动员与党的群众路线

众 工 作 的重 要性 ,牢 固树 立群 众 观点 , 自觉 贯 彻 群众 路 线 ,始 终站 稳 群众 立 场 ,不 断提 高群 众 工作 本领 ,从而 做好 了群 众 工作 。 关键 词 :政 治动 员 ;群 众 路线
从 政 治学 的意 义上 讲 ,政 治 动员 就 是 “ 发 动人 们 参 加政 治 活 动 ”。 1 9 3 2 年l 1 月4 日, 《 红色中华 》 发表题为 《 政治动员工作 》的社 论 ,明确 指出 : “ 什么叫政治动员?就是要动员群众在政治 上了解 目 前 斗争一 粉碎 敌人大举进攻的意义” 。毛泽东指 出: “ 如此伟 大的 民族革命战争 ,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是不能胜利 的。”[ 1 ] 中央苏 区时期 ,苏区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人 数众多 , 是 革命的主要力量 。而要对广大群众成功进行政治 动员 ,必须践行党 的群 众路 线。要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牢 固树立群众 观点 ,自 觉 贯彻群 众路线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 领 ,从而 做好群众工作。 1 充分认识群众工作 的■要性 。牢同树立群众观点 人 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 的英雄 。人 民群众 是革命 力量 的源泉。1 9 3 4 年1 月2 7 日,毛泽东在 《 关心群众生 活 , 注意工作方法 》 文 中指出 : “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 ,是 千百 万真心实意 地拥护革命 的群众 。这是真正 的铜墙铁壁 ,什 么力量 也打不破的 ,完 全打不破 的。”【 2 ] 革命战争是群众 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 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赢得 战争 。 毛泽东 同志很早 就充 分认识 到群众 工作 的重要 性 ,经 常深 入基 层 、深人群众进行 调查研究 。从 1 9 2 9 年1 月 向赣南 出击 ̄ 1 9 3 4 年1 0 月离 开 中央苏 区,他所做 的系统 的社会调查 ,就有 寻乌 调查 、兴国调查 、 长冈乡调查 、才溪 乡调查等 。他认为 , “ 有无群众 观点是 我们同国民 党的根本 区别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 的出发点 与归宿。从群众中 来 ,到群众 中去 ,想 问题从群众 出发就好办 。”[ 3 】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 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人 民群众不 仅是 物质财 富和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 , 而且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性力量 。必须 牢固树立 群众 观点 ,紧紧依靠群 众 ,密切联 系群众 ,充分尊重群众。

政治学原理 课程综述

政治学原理 课程综述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政党制度的典型表现——西方政党制度
(一)当代西方政党的功能
一、政治学原理课程特点及主要内容的简要分析
1、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
4、政治竞争功能。竞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利益聚合的竞争,是无序的竞争;不同利益通过政党聚合同样是为了竞争——政党的作用在于把这种竞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资产阶级政党往往把政党称为选举组织,这不但是因为选举是政党的最重要的活动,而且还因为选举的结果不仅关系到政党能否执政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治过程,关系到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重点地位,关系到政党本身的存亡。
(二)西方政党制度的类型
1、两党制是指在一国之中存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制度。在竞选中获胜的一党,行使国家权力,被称为“执政党”或“在朝党”;在选举中失败的党被称为“反对党”或“在野党”。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除对立的两大政党之外,还存在着一些较小的党派,如美国除民主、共和党外,还有共产党、社会党、社会劳工党、社会主义工人党;在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存在自由民主党等若干别的政党,甚至还存在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等地方性的政党,而这些较小的政党,在议会或总统选举中,均无法同两大主要政党相抗衡,在政治生活中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甚至还经常受到两大政党的排挤和分化瓦解,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只有两个政党,也不能认为一个国家存在两个政党就是两党制。

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导论1、政治学内涵: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一是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二是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三是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P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一是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二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三是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四是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什么是博弈,政治博弈类型有哪些?P7-9博弈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政治博弈类型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

4、如何从博弈论认识政治?P95、什么是政治学?p1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动作规律的科学。

6、什么是新古典政治学?P17在20世纪70-80年代,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政治科学都开始回归政治学最古老的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就能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制度中心论;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7、政治学分支机构有哪些?P18政治理论和方法论、本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行政管理、国际关系五个。

8、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主要内容?P22(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常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全能政体下的政策过程:政治动员视角的解释

全能政体下的政策过程:政治动员视角的解释
用的办法是夺取神圣象征的控制权 ,并用于达到控 众 的认 同聚合也具有各 自的独特性 ,全能政体 中大 制的 目的,全能政治国家的执政党一条强有力的原 众认同聚合则要复杂得多 ,由于全能政体是奠基在 则就是决心要发展一个强 大的纯 粹 的神圣象征 系 “ 政党 群众关系” 之中的一套运动模式 , 因而法律、 纪律就变异为运动中的组织工具 。尽管我们常常看
回顾与反思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全能政治发展阶段中不难发现政治动员曾经成为国家治理中政策过程的主要机制其目的在于动员群众服从政治权威为拯救大众而预设的社会变革图景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其他公共事务治理都形成了固定的以政治动员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模式
2 o 年第 5 09 期 ( 总第 18 ) 2期
了政治动员的感召力 , 获得人民群众 的积极支持 , 提 升和扩张政治动员的效能。 作为一般的规律 , 政治动

全能政体下的政策制定 : 政治动员的议题选择
最终通过政治精英 “ 运用法律手段 从现代国家治理实践来看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 员 中议题 的建构 , 修改 , 或者替 换公众价值 、 道德规 范和人际 公共政策过程都要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完成 ,但在全 来确认 、 ”】 一般来说 , 当议 能政体下的每一次政治动员却总是紧密围绕某一特 行为准则 ,【从而确保群众的参加 。 政治动员 “ 形式” 的建构会得 定公共政策而进行 的。一旦国家公共政策需要依赖 题 的合 法性 比较低时 , 政治动员才能运作展开 ,那么位于政治动员运作起 到加倍重视 ,否则执政党无法在动员 中取得优势地 位 ,使得政治领袖掌控群众资源为远 大 目 标做 出奉 点的则是政策议题 的建构。 ・ 全能政体下的公共政策大多具有激进的民族主 献。在全能政体 下,政治动员 中议题 的建构常常包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绪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1. 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是自由公民基于“契约”,在正义的原则下联合组织成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邦或国之意)2. 共和国:源于古罗马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在于其统治的正义性。

3.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

20世纪政治科学兴起后,学者就把传统上用思辨方法,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称为政治哲学。

其内容:一是对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

4.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其研究分析的方法有:权力结构分析、个体心理分析、群体行为分析、系统功能分析、角色分析、博弈分析、传播分析等。

5. 行为主义革命:概括的来讲,行为主义革命即指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大 大节 约 了政治动 员 的成本 政 治 动 员 主 体 往 往 具 有 较 强 的政 治 能 动 性 , 种 这
员 客 体 、 治 动员 目标 、 治 动员 环境 、 治 动 员 手 政 政 政 段 。善 于进行 政治 动员 . 这是 中 国共 产党 的优 势 和特 色。 革开放 以来 , 改 在市 场经 济和 民主政 治 的推动 下 . 政 治动员 的构 成要 素发 生 了一 定 的变化 。
主 体 ,t H 络 政 治 动 员 主 体 的 出 现 网 络 世 界 是 现 l ̄ 网 : 实世界 的虚 拟 , 有虚 拟性 、 放 性 、 散性 、 动性 、 具 开 扩 互
能 动性体 现 为对政 治 环境 具有 较强 的感 受能力 , 治 政
经 验 比较 丰 富 . 掌握 一 定 的政治 技 巧 , 就 是人 们 通 也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5 01 第1期
Ju a o hn qn n e i o c n e ad T c n l y S c S i c sE i n o r l fC o g i U i r t fS i c n eh o g (o i c n e dt ) N .5 2 1 n g v sy " e o  ̄ e i o o 1 0 1
便 捷性 和 隐蔽性 等特 点 . 随着它越 来越 多地 运用 到 政
治 生活 以及 政治 动员 的实践 中来 . 络 政 治动员 和 网 网
络政 治动 员 主体便 出现 了 所 谓 网络政 治 动员 , 是 就
政 治 动 员 主 体 利 用 网 络 在 虚 拟 空 间 有 目 的 地 传 播 具
收 稿 日期 :0 1 5 6 2 1 ~0 —0
政 治 动 员 的 基 本 要 素 包 括 政 治 动 员 主 体 、 治 动 政

论网络政治动员与政治稳定

论网络政治动员与政治稳定

第一、 网络时代下, 在 网络政 治动员的主体 已经不是以往权威的政府
和 政党 , 是政 治动 员 主 体 的 多 元 化 。 而 网络 的 自由性 和 隐蔽 陛给 网 络政 治 动 员 的 新主 体提 供 了机 会和 场 所 , 们 可 以借 助 于 互联 网 , 过 政府 内 的 他 绕 政 治 集 团获 得 政 治 动 员 机 会 。 网络 的快 捷 和低 成 本 , 使个 人 和 组 织 的政 治 动员成为可能, 传统 的政 治 动 员 需 要 耗 费很 大 的人 力 、 物力 和 财 力 , 网 而 络 政 治动 员 甚 至只 需 要~ 个 人 和一 台连 网 的 电脑就 可 以完成 , 大大 节 约 了 政 治 动员 的 成本 。 网络 的交 互 性 和 延伸 性为 有 同样 政 治 目的 的政治 主体提 供 了交 汇 的 可 能 , 络的 交互 陛使 得 有同样 政 治意愿 的人快 速 的找到 对方 , 网
过程 。

二 、在 网 络 政 治 动 员 中 实 现 政 府 和 公 民 双 方 面 的 良 性 互 动 ,从 而 促 进政 治 稳 定 。
由上 述 分析 , 我们 可 以知 道 , 网络 政治 动 员具 有 正 反两方 面 的作 用 , 它 既 可能 促进 政 治稳 定 , 可能 对政 治 稳定 早 成威胁 。 网络政 治参 与 的作 用 也 让 充分 得 到 发挥 的关 键在 于 : 和公 民要构 成 良性 的互 动关 系 , 政府 只强 调任 何
只能依赖于国家公共信息技术系统而存在和发展, 网络技术最终的控制权还
是 掌握 在 国家 的手 中。 第二 , 政府 能 对 网 民合 理 的 政治 诉 求 有个 积 极 的 回应 , 量 满足 普 通 尽 网民 的政治 诉 求 , 求 问题 的解 决之 道 , I 极 的 网络政 治 动员 以使 政治 寻 g导积

族性与族性政治动员——族类政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管窥

族性与族性政治动员——族类政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管窥

2 O世 纪 6 0年 代 之前 , 美国、 加拿大、 南非 、 西 欧、 拉 丁美 洲等 国家 和地 区具 有使 用 “ 种族 ” 这 一 概念 区分 不 同族类群 体 的传 统 。这些 国家或 地 区
要 么是殖 民主 义 的策 源 地 , 要 么是 殖 民主 义 的盛 行地 , 在 这些地 方 生 物学 意 义 的种 族 体 验 以及 种 族 观念 与 政 治 观 念 的交 织 体 验 是 主 流 。总 体 来
民族 在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宗 教 起 着 重 要 作 用H J 。我 国的 “ 民族 ” 在 中 国 民 族 理 论 体 系 中有 其 特定 的含 义 , 它不 同 于西 方 政 治 理论 中 的公 民 集 合体 意义 的 n a t i o n , 而是 指 作 为集 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利 益为 一体 的族类 共 同体 。
t i o n ) 界线 看待 进入 这些 国家 的 劳动 移 民 , 并 进行
的研 究理 路 和话 语 体 系 , 而族性 ( e t h n i c i t y ) 这 一
术语 的出现 , 为 我 们 较 为 准 确 地 理 解 民 族 政 治 ( 族 群政 治 、 族裔 政治 ) 提供 了效度 视 角 。 族类群 体 的名实 之别
的界定 ; 族裔政治更侧重从 国籍 、 族源 的角度考察群体政治 ( 尤其是一些欧洲传统 民族国家)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3 1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民族整合的理论 与模式 比较研究 ” ( 1 3 B MZ 0 7 1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严庆 ( 1 9 7 0一) , 男, 河北乐亭人 , 法学博士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 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 硕士生导 师、 教研室主任 , 主要从事族际政治 与多 民族 国家治理 、 民族 理论 与民族政策 、 民族 教育研究 。

浅谈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

浅谈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

浅谈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摘要】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是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治动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深厚,能够有效地传播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

他们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政治动员的方法多样,包括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激励鼓舞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的工作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抵制和反对等问题。

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大生产运动、政治动员、时代背景、特点、角色、方法、影响、挑战、重要性、社会影响、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生产运动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治动员是指政治组织和领导人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在大生产运动时期,政治动员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运用的手段,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介绍方面,大生产运动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时期。

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严重困难,军阀混战、内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争夺权力和影响,纷纷展开政治动员,希望通过宣传、组织和动员群众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

国共两党争锋相对,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也充满了斗争和对抗,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一抹亮丽风景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动员不仅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手段,也是影响和引导群众思想的重要途径。

政治动员的出现和发展,为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变数,成为当时政治竞争的焦点之一。

1.2 时代背景大生产运动时期,是20世纪初期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征是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与政治运动的频繁。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及现实启示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及现实启示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及现实启示*潘金倩孙迪亮(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

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政治动员对于苏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而且根据俄国农村的现实状况,规划设计了农村政治动员的工作路径,包括动员主体协同化、动员原则明晰化、动员载体多样化、动员方式灵活化、动员保障持续化等五大方面,从而领导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农村政治动员实践工作体系。

列宁农村政治动员思想对加强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启示在于:高度重视新时期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政治动员的自觉性;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政治动员的感召力;创新农村政治动员的方式方法,增强政治动员的实效性。

关键词:列宁农村政治动员农民十月革命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5.07“政治动员是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及其代表人物为实现某项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宣传、鼓动等行动。

”[1](P334)政治动员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启发和教育本阶级群众或本组织成员提高政治觉悟,明确奋斗目标,组成团结有力的队伍以实现既定政治任务。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工作,形成了独具俄国时代特色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

值此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深入挖掘列宁的农村政治动员思想,对于当下我国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农村政治动员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内有反革命势力阻挠破坏,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压排挤。

在此危局之下,能否赢得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成为苏维埃俄国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变量。

论政治教育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的作用

论政治教育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的作用

论政治教育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时期,通过政治教育加强人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公民意识,动员人们积极的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和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政治教育;政治动员;作用[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政治动员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政党、国家等为了组织、鼓励社会成员实现当前主要目标,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而进行的广泛的政治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能够极大地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党的执政方略、政治制度的认同,顺利实现执政党的执政目标。

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政治动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治教育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的主要任务目前国内对政治教育的界定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1〕(P98),“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2〕(P91)。

由此可见,在社会政治动员中政治教育是围绕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展开的,主要解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信仰这些根本问题。

承担着以下重要任务:(一)进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道路和途径,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方针和政策。

向社会成员进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获取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支持,为保持党的方针政策和连续性和长期稳定、社会的稳定,提供有效的社会心理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政治经济等方面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对接下来五年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规划。

政治动员分析

政治动员分析

政治动员分析政治动员是政治生活中常见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之一。

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政治生态中,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对客体实施说服、诱导、操控、影响等行为来整合资源和获取支持,并最终实现其利益要求的行为和过程。

政治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寻求政治支持的方式和促成集体行动的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凝聚资源的手段。

政治动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过程。

这一过程既充满了主体与客体的政治互动,也始终伴随着主客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间断的能量交换。

单就工具理性的角度看,政治动员若运用得当的话,其在整合政治资源、协调集体行动、调动政治参与、实施社会统合和影响政治过程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功用。

但这些功用究竟能发挥到何等程度却受到了主体、客体的主观因素制约,同时也受到了外部环境主要是政治生态的影响。

政治动员还是一把“双刃剑”。

许多动员由于各种原因还会表现出诸多的负效应,如过度的参与、动员失败对动员主体权威的贬损等。

因此,在实施动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政治动员的负效应是每一个动员主体必须妥善面对的问题。

在政治动员中,标语、口号、仪式、意识形态等符号可谓比比皆是。

“符号”在政治动员中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推进动员的常用手段。

它们在动员中不仅可以促进政治沟通,还可以强化客体对动员的认同和提高动员的效率。

因此,透过动员的符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本身还是一种价值活动。

在动员的目标上,它既可以用来为高尚的政治目标服务,又可以当作实现卑劣政治目的的手段。

在动员的手段上,政治动员也有正当与否之分。

在动员的后果上,政治动员还有建设性或破坏性之别。

因此,要全面认识政治动员,我们还必须对其做出科学的价值评判。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动员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动员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动员政治动员是指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对社会群体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协调和动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的过程。

政治动员在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实现自身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政治动员的特点在于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一、政治动员是一种目的明确,行动有限的行为。

政治动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因此它的行动是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与无目的性和随意性的行为不同。

二、政治动员是一种控制和引导的行为。

政治动员是在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的,它是一种主动性强的行为。

三、政治动员是一种群体行为。

政治动员往往涉及到大量人员的参与,由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的力量有限,它们需要通过对社会群体的动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政治动员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动员可以帮助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通过政治动员,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引导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二、政治动员可以影响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

政治动员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塑造,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地位。

三、政治动员可以加强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的组织能力。

通过政治动员,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组织和动员社会群体,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组织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政治动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宣传和教育。

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引导和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增加自己的支持者。

二、组织和动员。

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通过组织和动员社会群体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例如在选举活动中,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组织和动员支持者投票支持自己。

三、利益诱导。

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可以通过利益诱导来获得支持者,例如向部分群体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等。

政治动员在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西方政治动员理论的检验

对西方政治动员理论的检验

自二十世纪50年代,集权模式理论一直主导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知与分析。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在集权模式下,国家和政党完全主宰了社会力量,只有体制导向下的政治动员,政治参与不过是当权者用来构筑其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不具有影响政策的实质性意义。

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发生了变化,一些从体制内当权阶层中分化出来的团体开始积极地进行利益表达,执政党并不是像集权模式所认定的那样拥有绝对权力,利益集团模式(the interest group model)应运而生。

尽管遭到挑战,但集权模式中提及的政治动员理论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往往是被动地附和体制导向──一直影响西方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的看法。

70年代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研究有了新突破,政治参与的概念挣脱了民主政体的框架,选举不再被视为唯一的利益表达形式,更广泛的渠道与手段被纳入了政治参与的分析范畴之中。

80年代,比亚勒(Seweryn Bialer)在对后斯大林时代的研究中发现了该社会中的独特模式(见其着作《斯大林的后继者》[Stalin‘s Successors: 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苏联公民消极对待「高层次政治」(high politics,包括重大的社会问题、抽象的政治理念等),却积极参与「低层次政治」(low politics,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决策等)。

这一发现自然引发人们追问:该模式是苏联特有的吗?高低层次政治的分野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西方政治动员理论能否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目光很快便落到了中国身上。

然而,从纯粹的政治学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东西方学术界都相对薄弱,尤其是基于实证调查探析政治参与现状的着作甚少。

华裔学者史天健的《北京的政治参与》一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政 治 动 员
— —
政 治动 员 内涵 的政 治 学分 析 209 ) 103
张 瑞 娜
( 南京 大学政 府 管理 学院 江 苏 南京
中 图分类 号 :8 2 D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2 X( 0 1 0 0 3 — 2 1 0 9 5 2 1 )9— 0 1 0
【 关键词 】 政治动员 主体 客体 模 式 目标
l 政 治 动 员概念 考 察与 界 定 3 政治 动 员 的客体政 府 、 党 而 言 , 治 动 员 的 客 体 即 政 政 主要 是 指政 治 系统 中的 工作 大词 典》 : 为保证 作 战或 其 他重 大 任务 的 完成 而 进行 的思 政 治 动 员 主体 的政 治 活 动所 指 向 的对 象 , 指 “ 想发动 工 作 ” ; 中国小 百科 全 书》 “ 治 动员 ” 义 为 :指 一 大多 数人 , 《 将 政 定 “ 即公 民 。在现 代政 治 的视 域 中 , 主政 治 “ 民 不仅 是 一 种 定 的政 治 主体 如政 党 、 治集 团 等 , 聚集 力 量 , 现 某一 政 治 目 从 国家权 力 产生 , 政 为 实 国家权 力结 构 , 公 民权 利 保 护 的 国家 制 度 , 到 也 标而进行的政治宣传 、 政治鼓动等行为” ; 施雪华认为: 政治动 是一种公 民享有充分 自由, “ 广泛参与社会 和公共事务 的生活方 员是政 治 领导 主 体 以 自身 的价值 观 、 仰 去诱 导 和说 服政 治领 导 式 ” 因此 , 了保 证 政治 权 力 主体 的统 治 合 法 性 , 信 , 为 以及 为 了 实 现 客体 , 赢得 被领 导 者 的 认 同 和 支 持 , 得 被 领 导 者 的 自愿 服 从 和 公 民对 于政 治 过 程 的参 与 , 治权 力 主体 必须 动 员公 民支持 政 治 取 政 主动 配合 , 以实现 政 治决 策规 定 的 目标 和任 务 ” l 。 主体 的行 为 。 尽管 上述 定 义大 相径 庭 , 笔者 试 从 它们 中仍 可 找 出揭 示 其 4 政 治 动员 的模 式 和方 式 但 本质 的共 同属 性 : 政 治 动 员 的模 式 根 据 其 所 处 的不 同 的时 期分 为革 命 型 动 员 11 无论 何 种定 义 , 动员 都 可 以抽 象为 : 治动 员 的主 和参 与 型动 员 。革命 型动 员是 指 在 革 命 时 期 为 了实 现 战 争 胜 利 . 政治 政 体、 客体 、 手段 、 目标 四个要 素 。 而进 行 的军 事动 员 。 这种 动员 模 式 一 般 由参 加 和 领 导 战 争 的 政
动员 , 动员 客体 是 被 动参 与 的。 争 ” 。简 而 言之 , 与型 动员 发挥 现 代 民主 的精 神 , 调作 为 国 参 强 13 政治 动 员具 有广 泛性 。主 要 指动 员 的 客体 或者 对 象 是 家实 际 主人 的公 民通 过参 加 选 举 和 参 加 政 治 社 团 等 方 式 参 与 到 .
1 2 政治 动 员具 有 自上 而下 性 。 是指 政 治 动员 的过 程 是 由 党发 起 , . 通过 构 建 民族 危 机 或 阶级 矛 盾 为 动 员 的 议题 , 起 大 多 引 国家 到社 会 , 自上 而 下 的过 程 。 “ 个 社 会 的政 治 变 革 需 要 广 泛 数 民众 的救 亡或 者 阶 级 怨 恨情 绪 , 得 民众 对 于 战争 的认 同 , 一 获 激
上 , 他们 了解 政 治 动 员 的 目标 , 让 了解 政 治 主体 的活 动 与 自身 利 政 治 动 员 客 体 的 策 略 、 方法 、 段 、 径 , 是 政治 动 员 模 式 的 具 手 途 它 益 的关 系 , 动参 与政 治 过程 。 主 体 化 。具 体 而言 , 治动 员方 式 包括 : 政 综 上 , 治动 员 的是指政 治 主体 为实 现 特定 的 政治 目标 , 政 采用 4 1 意识 形态 型动 员 。即 政治 动 员 主体 建 立 有利 于实 现 自 . 宣传和 鼓舞 等政治 手段 , 影响政 治 客体 的 政 治态 度 , 参 与 到政 己政治 目标 的意识 形态 , 过广 泛 的政 治 宣传 将其 灌 输 给 民众 , 使其 并通 治活动 中来 的过程 。下 文对政 治 动员基本 要 素做 出详细 分析 。
在 中国 当代政 治 学 界 , 于政 治 动员 的 定 义颇 多 , 对 例如 《 治 政
的政 治 动 员 与政 治参 与 。这 种 政 治 动 员 与 政 治 参 与 … …往 往 是 发 民众 的 战争 参 与热 情 , 促进 他 们 对于 战 争 的人 力 或者 物力 的支 以政 党为 核心 展 开 。由政 党 提 出政 治 目标 , 系 社 会 大众 广 泛 参 持 , 一 动员 模 式对 于 战争胜 利 有 重 要作 用 。毛 泽 东认 为 政 治 动 联 这 与 , 实现 这一 政 治 目标 ” 去 这这 一 过程 中 , 治动 员 的 主体 是 主动 员 “ 能造 成 抗 日的热 潮 , 几 万 万 人 齐 心 一 致 , 献 一 切 给 战 政 方 使 贡
大多数 社 会成 员 , 因此 , 动 员 的范 围 上 和参 与 的 范 围上 , 就 具 政 治 过程 中 , 于政 治体 系 ( 在 也 对 包括 政治 制度 的构 建 、 治领 导 人 的 政
有广 泛性 。也 就是 说 , 治 动 员 主 体 必 须 采 取 一 系 列 动 员 手 段 , 产 生 、 共政 策 的选 择与 贯彻 等 ) 政 公 产生 巨大 的影 响力 。 将 动 员 的触角 延 伸到 每 一 个 社 会 成 员 或 者 大 多 数 社 会 成 员 的身 政 治动 员方 式 , 政治 动 员 主体 为 实现 政 治 目标 而 作 用 于 就是
【 要】 摘 政治 动 员是 政 治学上 重 要 的概 念 , 国 内政治 学界 对 政 治动 员研 究 甚少 , 其是 缺 乏 对政 治动 员概念 的准 确 界定 和 科 学 但 尤
阐释 , 本文 试 图通过 梳 理 政 治动 员 已有 研 究 成果 , 学 界定 政 治 动 员 的概 念 , 对政 治 动 员 的主体 、 科 并 客体 、 式 、 式 和 目标 等基 本 要 模 方 素 做 出深入 阐述 , 砖 引玉 , 抛 以期对 学 界研 究 有所 实 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