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等。
2. 教育内容: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等。
教育内容应该既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也有与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特点相关的道德问题。
3. 教育方法:品德教育的方法包括模范示范、情感体验、道德讨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实践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教育评价:品德教育的评价应该全面、综合和多元化。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道德表现、道德观念的形成情况、道德判断和行为的能力等。
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指导和改进品德教育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品德的心理结构从文
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品德内容。
品德的具体内容是一定的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它是历史的,具体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品德内容。
我国古代孔丘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围绕“仁”这个核心,他提出了“智”、“仁”、“勇”三德。
孟轲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仁、义、礼、智四德。
荀况还把节操作为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
到了宋明时代,统治阶级特别强调上下尊卑,忠孝节义等品德,更把节操提到突出的地位。
近代孙中山在致力于推翻清代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又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品德要求。
在西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也提出不同的品德内容。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则以克己、勇敢、正直、虔诚、聪明、节制作为品德内容,系统地论证了聪明、勇敢、节制和正直等四种基本德性,这就是后人叫做的“希腊四大德性”。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在宣传人道主义的同时,也把仁爱、仁慈作为主要品德内容。
历史上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品德,主要表现为:勤劳、刻苦、俭朴、善良、诚实、勇敢、团结和互助等品德。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几乎可以说,人们有多少实践活动领域,就有多少品德的内容。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例如,有人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与“行”,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也有人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即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的结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只是理论的出发点或观点不同,对品德结构的认识就不同,但它不为时代、民族或阶级决定,它是指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品德的形式而言的。
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在总结品德研究的基础上,从分解特定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出发,注意各种行为的内部过程和外观行动的联系,特别是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品德结构的问题(《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英文版,1984)。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题(4)(教师版)
17、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使双方感情融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的是( )。 A、家长会 B、家长学校 C、家访 D、家长沙龙
【答案】C
【解析】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双方感情融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也有利于双 方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配合,携手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答案】A
试卷链接:/t/ddQjfcr.html
3/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解析】人格也被称为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标志着一个人的独特性。
20、1912年,英国教育家( )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A、泰勒 B、杜威 C、怀特海 D、卢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新课改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 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8、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不包括( )。 A、教学效果下降 B、人际关系紧张 C、学校陷入混乱 D、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2/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13、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这是( )。 A、选择性注意 B、分配性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答案】A
【解析】在吵闹的教室专心读书,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性,属于选择性注意。
1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关注个体差异 C、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 D、注重教育公平
二、辨析题
22、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A、正确 B、错误
【答案】1
【解析】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作 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它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是个体对道德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实际表现。
总的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包括了个体对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成分。
这些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
2015年吉林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人格的结构
2015年吉林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人格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学生反应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反应虽快,但往往出现很多错误,这主要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审查全部问题和可能的答案就匆匆解答。
沉思型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喜欢深思熟虑,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比冲动型学生更为成熟的学习策略,答案也相对准确。
针对认知风格在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冲动型的学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虑,先想后说,先思后行,克服信口开河、乱发议论的毛病,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沉思型的学生则应要求自己在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进行一些必要的反应速度训练,来提高自己灵活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又快又准。
(3)同时型一继时型左脑优势的个体往往表现出继时型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同时型加工的风格。
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考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高中教资科二7-1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思维导图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内涵
概念道德品质
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品德个体
道德社会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认识
核心部分
基础
道德情感
内心体验
内部动力
表现形式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直觉感知
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外部标志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无道德阶段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
可逆阶段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好孩子”取向阶段
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知法懂法
后习俗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儿童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原则。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的心理结构是指构成品德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愿等方面。
以下是品德的心理结构的举例,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多个方面。
### **1. 认知层面:**#### **责任心:**责任心是品德中的一项重要认知要素。
它包括对自己和他人负有的责任感,愿意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个体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关心和承担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 **道德判断力:**道德判断力是品德中的认知过程,涉及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分析和判断。
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在面临伦理困境时能够辨别对错,形成正确的判断,并在行为中表现出道德行为。
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直和公正。
### **2. 情感层面:**#### **同情心:**同情心是品德中的情感要素,表现为对他人遭受困境或痛苦的感同身受和关切。
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痛苦,并因此产生愿意帮助他人、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体验。
#### **爱心和善意:**爱心和善意是品德中的积极情感。
它体现为对他人的关爱、理解和包容。
具有爱心和善意的个体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宽容、亲切和友好的情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3. 意愿层面:**#### **正直:**正直是品德中的一项强烈意愿,表现为坚持真实、诚实和守信。
一个正直的个体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保持诚实的品格。
#### **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品德中的积极意愿,表现为愿意为社会、家庭或他人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具有奉献精神的个体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4. 行为层面:**#### **守诺行为:**守诺行为是品德的一种具体表现,指个体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和义务。
一个守诺的人在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能够建立起可信赖的品德形象。
#### **尊重他人:**为的个体能够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礼貌、包容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网络成瘾。
一、焦虑症1.含义: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症状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3.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4.焦虑品质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这些人格倾向可称作焦虑品质。
5.矫正办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单选题】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答案】C。
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远远不够。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的要求。
3.教师热爱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职业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度改变、归因训练、加强训练等。
教师尤其需要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做到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有效的干预组织干预的思路就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2015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要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5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要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年真题】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A.前习俗B.中习俗C.习俗D.后习俗答案:C。
【复习要点】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瑞士)(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美国)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岁):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练习题】1、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答案:D2、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C3、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答案:C4、柯尔伯格采用____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____水平,第一阶段____,第二阶段____;(2)____水平,第三阶段____,第四阶段____;(3)____水平,第五阶段____,第六阶段____。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真题和答案解析
一、单項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 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肓具有( )A.延续性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答:C2. 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A.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 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 社会文化传统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答: D3. 当代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肓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 顺序性B. 稳定性C. 可变性D. 个别差异性答: D4. 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这种教肓目的论属于( )A. 个人本位论B. 社会本位论C. 集体本位论D. 个别差异性答:B5. 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答:D6. 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C.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答:A7. 根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 分科课程B.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 综合课程D.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 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 信度B. 效度C. 难易度E. 区分度答:B9.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 直观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因材施教原则答;A10.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意志C. 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11. 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肓的方法是( )A. 榜样示范法B. 品德评价法C. 实际练习法D. 情感陶冶法答:C12.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洋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 适应B. 对比C. 联觉D. 合—答:C13. 小球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指人们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信念,是人们对于生命、人生、社会的一种认识,是人们对于善恶、正义的评价、选择和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内在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的个人特质、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判断能力等多个方面,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品德的心理结构。
1. 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人在天生的基础上所拥有的特有的性格和行动特征。
个人特质包括了神经易镇定或紧张、积极或消极、执着或犹豫、刚毅或优柔寡断等等。
对于品德而言,这种特质的表现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以及对于善恶、对于真理等方面的强烈的认同感。
人们的个人特质是他们的内在基础,是品德的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目标,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每个人所认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也反映出了每个人的心理结构的不同。
对于品德而言,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同和遵守,以及对于正义、爱、真理等价值的追求和实践。
品德的心理结构需要建立在优秀的价值观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保证品德的正确与稳定。
3.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包括了人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反应速度等等多个方面。
任何人的思维方式都不能受固定的定义,但它一定来源于人的天生、教育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拥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锤炼品德和品格。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指人们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情感体验和反应,包括了人们的内部情感体验和外部行为表现。
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而品德也一样,品德的心理结构需要有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同恶劣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表现则可以对品德形成极大的损害。
5. 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自主选择、按照自己的观点行动的态度。
2015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备考资料四
2015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备考资料四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2.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4.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5.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6.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8.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9.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10.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11.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12.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13.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14.“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15.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16.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1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9.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2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1.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22.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整体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23.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24.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25.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2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笔记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DOC
教师资格XX中学教育知识笔记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本文“教师资格xx中学教育知识笔记: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由出guo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的更新。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
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内容仅供参考。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一个欲望强烈而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的是非观念相矛盾。
强化练习【单选题】(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品德B.意志C.道德D.情绪【答案】A。
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单选题第七章中学德育
中学《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选择题
第七章中学德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2018下)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3.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中学德育的途径(2018下)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5.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
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019上)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
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重点,每年都考)。
论师德的四维心理结构
论师德的四维心理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教育行业中“师德”变得越来越重要。
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其涵盖了教师日常行为、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和教育教学等方面。
而教师的师德素质,则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谋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而师德素质的提高,则是需要动手在自身的心理结构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因此,本文将探讨师德的四维心理结构。
一、自我心理结构自我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思维和意识上对自己的内在要素形成的认知结构。
而要素在此指智力、动机、感情、个性、态度等元素。
在师德的四维心理结构中,自我心理结构尤为重要。
因为教师的内在价值观和态度是师德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教师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纠正自己不良的职业行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心理疾病的防范,如焦虑、抑郁等,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力和抗压能力。
二、职业心态结构职业心态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职业心态饱满、积极的教师,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向上心态。
教师的职业心态还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感受,教师需要时刻保持热情的工作状态。
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要将职业当成道德约束的工具,而是看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从而提升职业心态素质。
三、知识能力结构知识能力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深入了解学科新发展、新成果等,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技巧,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情感能力结构情感能力结构包括教师的情感表达、情感控制等能力。
这是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具有良好情感能力的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健康地认识、表达情感,并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控制能力,提高情感智慧和情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品德的心理结构
【真题回顾】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2014上半年全国统考)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D。
【相关知识点】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一个欲望强烈而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的是非观念相矛盾。
【15年考题预测】
【单选题】(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
特征。
A.品德
B.意志
C.道德
D.情绪
【答案】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