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9-转向控制-吴琦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单位代码:83266 联 系 人:蒋耀光 联系电话:(010)68379368、68745111 通信地址:北京 9628 信箱 57 分箱 邮政编码:100086 E-mail: jiangyg@ 单位网址:/
一、单位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 1968 年 2 月 20 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 力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 技术应用等业务领域。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 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并提供优良的服务。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2003 年 10 月,神舟 5 号飞船载人飞行 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 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07 年 10 月,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中华民 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成功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 舱活动。截至目前,我院研制并成功发射了 80 余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 艘无人试验飞 船,3 艘载人飞船和 1 颗月球卫星,形成了以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 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飞船七大航天器系列为主的 航天器研制业务。 我院下设多个研究所和工厂,拥有 1 家上市公司和 1 家投资控股公司,建立了 6 个国家 重点实验室。现有职工一万余人,全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 1700 余人,拥有一批国内 外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一大批正在茁壮成长的航天新生代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十分重视空间技术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自 1978 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经形成学 科专业齐全,管理体制配套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 专业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1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 个。现有 8 名两院院士、12 名国 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博士生导师 100 人,硕士生导师 300 余人。拥有包括语音教室、多 媒体电化教室、计算机房在内的研究生专用教室和研究生宿舍,研究生基础课学习阶段集中 授课,努力提升培养质量,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我院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环境优美,设有“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研究生奖学金”和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同时, 我院还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 议,每年选派优秀在读研究生赴国外进修一年,回国后进行论文答辩。 我院有许多充满荣誉与挑战的研究项目和工作,等待着同学们在学成之后大展才华,为 创造“中国航天”的更加辉煌贡献力量!

汽车系课题组汇总

汽车系课题组汇总

赖兴华 博士生 laixh06@ 黄俊
博士生 huangjun06@ 138-1080-5614 135-8180-3403
聂冰冰 博士生 nbb03@ 张帆 汪凯 王琮
博士生 zhangfan09@ 158-0131-3007 硕士生 hongk03@ 138-1179-0491
5
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会学习部
研究特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相结合
招生要求
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主动 学习成绩系排名靠前——一般前 20 2011 年计划招生: 博士生: 1 人; 硕士生: 3+1 人 ;
联系方式
• 宋健:电话: 62772514;13501164199 email: daesj@ • 于良耀:电话: 62773419; email: yly@ • 李亮:电话: 62797118; email: liangl@ • 杜永昌:电话: 13701103518 email: duyc@
6
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会学习部
课题组名:汽车产业系统工程课题组
老师介绍:李显君 ——副研,博士生导师 汽车产业系统工程学科主任 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省市及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项目近 20 项。
研究介绍 研究方向
1) 2) 3) 4) 5) 技术创新 新产品开发 产业创新系统 创新战略 竞争战略
研究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汽车结构耐撞性
结构和材料碰撞失效 车身轻量化 行人碰撞保护 乘员约束系统
2
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会学习部
其他研究项目:儿童碰撞安全
主动安全和乘员保护 低速尾撞下针对乘员颈部保护的汽车座椅设计
高效率预紧式汽车座椅安全带装置设计 基于保险杠压力变化的汽车前碰撞感应系统研究 车用材料和构件力学行为测试方法研究 汽车用泡沫材料冲击压缩试验设计与研究 点焊接头动态拉拔失效测试与仿真

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

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

第28卷㊀第2期2024年2月㊀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Electri c ㊀Machines ㊀and ㊀Control㊀Vol.28No.2Feb.2024㊀㊀㊀㊀㊀㊀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姚培煜1,㊀冯国栋1,㊀吴轩2,㊀彭卫文1,㊀丁北辰3(1.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107;2.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3.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广东深圳518107)摘㊀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精度与收敛速度受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非线性建模与拟合实现的初始位置估计方法㊂首先,建立初始位置与高频信号响应的关联模型,表明高频响应可用于直接计算初始位置,但直接计算结果在大部分转子位置易受测量噪声的影响㊂为此,提出基于多项式模型建立位置估计非线性模型,选取合适的模型参数,利用少量测试点拟合该模型,即可实现初始位置的快速精确估计,有效提高了估计精度与系统抗干扰能力㊂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提出的方法易于实现,无需复杂滤波器与观测器设计,仅需要选取少量测试点即可快速估计精确转子初始位置,在保证估计精度的同时改进了传统估计方法收敛速度慢问题㊂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高频信号注入;转子初始位置估计;多项式模型;非线性模型DOI :10.15938/j.emc.2024.02.014中图分类号:TM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49X(2024)02-0142-1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9-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5079,62103455)作者简介:姚培煜(1999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控制;冯国栋(1988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控制关键技术;吴㊀轩(1983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㊁大型风力发电技术㊁特种车辆电驱动技术;彭卫文(1987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可靠性㊁智能系统的状态监测㊁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丁北辰(1990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控制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㊂通信作者:丁北辰High precision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nonlinear modeling and fittingYAO Peiyu 1,㊀FENG Guodong 1,㊀WU Xuan 2,㊀PENG Weiwen 1,㊀DING Beichen 3(1.Schoo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107,China;2.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3.Schoo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107,China)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speed of rotor initial position estim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are limited,a nonlinear modeling and fitting method basedon high-frequency signal injection was proposed.Firstly,the correlation model between the initial posi-tion and the high-frequency signal response was established,which shows that the high-frequency re-sponse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itial position directly,but the direct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vulnera-ble to the measurement noise in most rotor positions.To solve this issue,a polynomial model was used toestablish the nonlinear model of location estimation,suitable model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and a few oftest points were used to fit the polynomial model to achieve rapid and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the initialposition,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an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in the proposed method it is easy to implement,complex filter and observer design is not needed,and only a few test points need to be selected to quickly estimate the initial position of the precise rotor,which ensures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and improves the problem of slow convergence of the traditional estimation methods. Keywords: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high frequency signal injection;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polynomial model;nonlinear model0㊀引㊀言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因其结构简单,高效率,高能量密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1-3]㊂对于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转子初始位置是保证电机启动性能的重要参数㊂具体而言,精确的初始位置能够提高电机控制性能,若初始位置误差过大,会降低启动性能,甚至会导致电机反转与启动失败[4-6]㊂转子位置可通过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获取,但增加了系统成本和体积,在低成本应用如家用电器以及超高速电机应用中,无位置传感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㊂初始位置估计是无位置传感控制的重要环节,可有效地提高系统启动与控制的可靠性㊂因此,转子初始位置估计对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十分关键㊂转子初始位置估计在文献中已有广泛研究㊂其中,利用电感饱和效应是近年来解决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重要手段,可分为脉冲电压法[7-10],高频信号注入法[11-23]㊂脉冲电压法通过注入一系列脉冲电压矢量,利用电流响应估计转子位置㊂然而,脉冲电压注入可导致转子转动,且过程耗时长㊂高频信号注入法实现简单,无需电机参数和额外硬件,可分高频旋转电压注入[11-16]和高频脉振电压注入[17-23]㊂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依赖于转子凸极效应,且需要通过坐标变换和滤波器提取转子位置㊂文献[11]对高频电流响应进行低通滤波,根据电流幅值随转子位置变化实现转子位置估计㊂文献[14]对三相高频电流正㊁负序分量分离,利用任意一相正负序相角差估计转子位置㊂文献[15]分析了旋转高频注入方法受采样㊁滤波器的影响,并提出一种补偿算法提高位置观测精度㊂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对凸极性要求不高,适用于表贴式电机㊂文献[17]针对相移问题,改用交直轴响应电流解调去除高频分量㊂文献[18]通过对虚拟直轴施加高频电压产生一系列振动信号实现初始位置估计㊂但该方法需要振动传感器,且在转动惯量较大的应用中,需要较大电流诱导转子振动㊂文献[20]在脉振注入基础上引入载波频率成分法判断磁极极性,避免二次信号注入,简化了实现步骤㊂现有高频信号注入估计方法大多通过滤波环节分离高频信号,再通过观测器估计转子初始位置㊂但滤波器对高频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产生影响,限制了系统带宽,无法同时保证转子位置的辨识精度和辨识速度㊂同时,观测器的设计也依赖高频信号响应和电机参数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非线性建模与拟合方法,实现转子初始位置估计㊂在虚拟直轴注入高频信号,解调高频电流响应即可获得初始位置,但易受转子所在位置的影响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非线性建模的初始位置估计方法,利用少数测试对非线性模型辨识,实现对转子位置的精确估计㊂此方法无需复杂滤波器和观测器设计,避免相位偏移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㊂此外,采用测试点快速拟合估计模型有效提高初始位置估计精度和收敛速度㊂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㊂1㊀高频信号注入建模永磁同步电机d-q轴电压方程可表示为:u d=Ri d+L dd i dd t-ωL q i q;u q=Ri q+L qd i qd t+ωL d i d+ωλ0㊂üþýïïïï(1)式中:u d/q㊁i d/q和L d/q分别表示d-q轴电压㊁电流和电感;λ0是永磁磁链;R是绕组电阻;ω是电角速度㊂对应的高频信号注入模型可表示为:u dh=R h i dh+L dhd i dhd t;u qh=R h i qh+L qhd i qhd t㊂üþýïïïï(2)341第2期姚培煜等: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式中下标h 表示高频分量㊂例如L dh /qh 表示高频电感,R h 表示高频电阻,初始转速为0㊂不失一般性,假设电机转子的初始位置为θ0㊂定义一个虚拟d -q 轴,其虚拟d 轴的位置为θv ,而θ0和θv 间的误差定义为Δθ=θv -θ0,虚拟d -q 轴与真实d -q 轴的关系如图1所示㊂图1㊀虚拟d -q 轴与真实d -q 轴的关系Fig.1㊀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and actualdq-axis为估计初始位置θ0,将高频电压信号注入虚拟d 轴,可表达为u dh,v =V dh cos(ωh t )㊂(3)式中:u dh,v 表示高频电压;V dh 为幅值;ωh 为频率㊂基于旋转变换可得注入实际d 轴的高频电压信号为:u dh =u dh,v cosΔθ;u qh =u dh,vsinΔθ㊂}(4)式中u dh 和u qh 为注入到真实d -q 轴的高频电压㊂将式(3)和式(4)代入式(2)可得d -q 与α-β轴下的高频电流响应为:㊀i dh =I dd sin(ωh t -φd )cosΔθ;i qh=I dqsin(ωht -φq)sinΔθ㊂}(5)㊀i αh =I dd sin(ωh t +φd )cosΔθcos θ0-I dq sin(ωh t +φq )sinΔθsin θ0;i βh =I dd sin(ωh t +φd )cosΔθsin θ0+I dqsin(ωht +φq)sinΔθcos θ0㊂üþýïïïï(6)㊀I dd =V dh Z dh ;I dq =V dh Z qh;Z 2dh =R 2h +ω2h L 2dh ;Z 2qh =R 2h +ω2h L 2qh ;tan φd =R h ωh L dh ;tan φq =R h ωh L qh㊂üþýïïïïïï(7)式中i αh 和i βh 可由abc 相电流计算获取㊂对α-β轴高频电流进行如下运算,即:M αs ≜avg(i αh sin ωh t )=I 1cosΔθcos θ0-I 2sinΔθsin θ0;M βs≜avg(i βhsin ωht )=I 1cosΔθsin θ0+I 2sinΔθcos θ0㊂}(8)式中: avg(x ) 表示x 在一个或多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例如信号x 的5个周期),I 1和I 2表示如下:I 1=0.5I dd cos φd ;I 2=0.5I dq cos φq ㊂}(9)2㊀转子初始位置直接计算2.1㊀高频注入直接计算法原理式(8)存在3个未知数,至少需要两组数据确定θ0㊂为此,将高频信号分别注入2个虚拟d 轴,对应位置分别为θv0和θv1,其中:1)将V dh0cos(ωh0)注入虚拟d 轴θv0,得到i αh0和i βh0;2)将V dh1cos(ωh1)注入虚拟d 轴θv1,得到i αh1和i βh1㊂基于式(8)以及i αh i 和i βh i ,i =0㊁1,可得:M αs0=I 1cos(θv0-θ0)cos θ0-I 2sin(θv0-θ0)sin θ0;M βs0=I 1cos(θv0-θ0)sin θ0+I 2sin(θv0-θ0)cos θ0;M αs1=I 1cos(θv1-θ0)cos θ0-I 2sin(θv1-θ0)sin θ0;M βs1=I 1cos(θv1-θ0)sin θ0+I 2sin(θv1-θ0)cos θ0㊂üþýïïïï(10)不难看出,基于式(10)可直接计算转子初始位置,定义计算出的位置为θr ㊂特别地,当选择虚拟位置满足θv0=0和θv1=π/2时,θr 可表示为:2θr =arccos(cos2θ0),sin2θ0ȡ0;2π-arccos(cos2θ0),sin2θ<0㊂{(11)其中:sin2θ0=B2C -A 2;cos2θ0=DA 2C -A 2㊂üþýïïïï(12)A =M αs0+M βs1=I 1+I 2;B =2M αs1=(I 1-I 2)sin2θ0;C =M 2αs0+M 2βs1+2M 2αs1=I 21+I 22;D =M 2αs0-M 2βs1=(I 21-I 22)cos2θ0㊂üþýïïïïï(13)图2给出了直接计算法的实施流程,高频信号依次注入得到α-β轴高频电流响应,通过式(10)~式(13)计算出转子初始位置的估计值θr ,最后使用短脉冲注入方法辨识转子磁极极性[24]㊂2.2㊀直接计算法估计误差分析不难看出直接计算法的估计误差与高频信号注入的虚拟位置θv0与θv1相关㊂定义直接计算法的估计误差为Δθe =θr -θ0㊂本节研究θv0与θv1的选择与441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估计误差Δθe 的关系,指导θv0与θv1的选择㊂图2㊀直接计算法框图Fig.2㊀Block diagram of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2.2.1㊀虚拟位置θv0和θv1选择与误差Δθe 的关系直接计算法是将式(3)中的高频信号分别注入虚拟位置θv0和θv1,获得α-β轴高频响应,对其进一步处理得方程组(10),包含3个未知量,利用数值计算可获得估计结果㊂图3为分别在2个转子初始位置θ0下选择任意不同θv0和θv1时,直接计算法估计误差的分布图,图中每个误差点都是在噪声强度为30dB 仿真环境下2000次随机试验的平均值㊂下文若无特别说明,仿真环境中的噪声强度统一为30dB㊂不难看出,当θv0和θv1越接近,Δθe 越大;当θv0=θv1时,式(10)中的方程式个数变为2个,方程组无解;当θv0和θv1的差值越大,估计误差受噪声影响越小㊂θv0和θv1分别取0和π/2时估计误差相对最小㊂图3㊀不同θv0和θv1的估计误差分布Fig.3㊀Estimation error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θv0and θv12.2.2㊀不同转子位置的误差Δθe 分析本节探讨转子在不同初始位置直接计算法的估计误差㊂图4给出了不同转子位置的估计误差㊂其中,虚拟位置设置为θv0=0和θv1=π/2;每个误差点都是对同一位置2000次随机试验的平均值㊂可以看出θ0在[0,π]上的估计误差Δθe 呈现三角函数规律变化,在θ0=0㊁π/2㊁π/4附近时θr 的误差Δθe 较小,最小误差约为0.01rad,而在θ0=π/4㊁3π/4附近时θ0的误差Δθe 非常大,最大误差为0.063rad,最大误差是最小误差的6倍以上㊂导致误差呈三角函数规律变化的原因如下:在式(10)中噪声来源于M αs 和M βs ,而在使用式(10)求解θr 时,对cos2θ0进行反三角变化求解θr ㊂对式(10)等式右边变换拆解,提取含有cos2θ0的部分为:S αs =0.5(cos θv (I 1-I 2)cos2θ0)M αs ;S βs =0.5(sin θv (I 1-I 2)cos2θ0)M βs㊂üþýïïïï(14)式中:S αs 和S βs 可以近似表示信号与噪声的比例,即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㊂当θ0接近π/4㊁3π/4时,cos2θ0趋于0,S αs 和S βs 趋于0㊂θ0趋于0㊁π/2㊁π时,cos2θ0趋于1,S αs 和S βs 远大于0㊂即Δθe 随着cos2θ0变化而波动㊂不难发现,由于测量噪声的存在,基于式(10)的直接计算法的估计误差在不同转子位置的波动非常大,特别是转子位置在π/4㊁3π/4附近的估计误差比最小误差增加了6倍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方法估计初始位置,提高估计精度和降低估计误差的波动㊂图4㊀直接计算法在不同转子位置的误差变化Fig.4㊀Error variation of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atdifferent rotor positions3㊀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初始转子位置估计3.1㊀基于多项式建模与曲线拟合的估计方法基于式(8),定义M s ≜M 2αs +M 2βs =I 22+(I 21-I 22)cos 2(θv -θ0)㊂(15)541第2期姚培煜等: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式中M s 以虚拟d 轴位置θv 为自变量的函数,且M s在θv 满足下式时取最大值:Δθ=θv -θ0=0or π㊂(16)如图5所示,考虑在一个周期内,函数M s (θv )在θv <θ0时递增,在此处后递减,这表明转子初始位置θ0可在函数曲线M s (θv )的最大值处得到㊂图5㊀θ0=π/2时M s (θv )曲线Fig.5㊀Curve of M s (θv )at θ0=π/2考虑到直接计算法受测量噪声影响较大,本文提出利用多项式函数对M s (θv )建模,进而在M s (θv )的最大值处确定初始位置θ0㊂不失一般性,本文使用k 阶多项式对M s (θv )建模,即M s (θv )=a k θk v +a k -1θk -1v+ +a 1θv +a 0㊂(17)式中a 0, ,a k -1,a k 为k 阶多项式的系数,可通过曲线拟合估计㊂当a 0, ,a k -1,a k 确定,初始位置θ0可以通过求解下式获得:d M s (θv )d θv =ka k θk -1v +(k -1)a k -1θk -2v+ +2a 2θv +a 1=0㊂(18)当k =2或3时,θ0的估计为:θ0=-a 12a 2,k =2;-a 2ʃa 22-3a 3a 13a 3ɪ[0,π2],k =3㊂ìîíïïïï(19)综上,基于提出的初始位置估计分为两步:第一步:设置N 个虚拟d 轴位置,注入高频测试信号并采集数据用于拟合M s (θv );第二步:基于最小二乘估计a 0, ,a k -1,a k ,并用式(19)计算初始位置θr ㊂图6给出了第一步的图解,假设N 个虚拟d 轴位置为{θv1,θv2, ,θv N },通过电流计算获得{M s1,M s2, ,M s N }㊂基于上述数据与最小二乘法拟合的多项式系数可表示为a =(ϕT ϕ)-1ϕT M ㊂(20)式中:a =[a 0,a 1, ,a k ]T ;ϕ=θk v1θk -1v1θv11θk v2θk -1v2 θv21︙︙︙︙θk v N θk -1v N θv N 1éë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M =[M s1,M s2, ,M s N ]T ㊂üþýïïïïïïïïï(21)图6㊀第一步的步骤图Fig.6㊀Diagram of the first step图7给出了此方法的实施框图㊂定义测试点固定间距为θL ,高频电压信号依次注入d 轴虚拟位置θv i =θv i -1+θL ,i =1, ,N ㊂采集α-β轴电流响应,利用式(15)计算M s (θv )用于建模与拟合,利用式(19)计算初始位置θ0㊂图7㊀拟合估计法框图Fig.7㊀Block diagram of fitting estimation method3.2㊀多项式模型参数选择首先,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数k ㊂一般选择k =2~4可满足估计精度要求㊂考虑到实际环境中的测量噪声,图8为使用不同阶次的多项式拟合M s (θv )㊂从表1不难发现,曲线拟合误差随着k 的增加而越小,但在θ0附近使用二阶多项式拟合即可实现较好的拟合精度㊂641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表1㊀不同阶次多项式的拟合精度比较Table 1㊀Comparison of fitting precision between differentorder polynomials参数转子位置/rad 拟合误差/rad真实位置θ00.7854 二阶多项式0.83080.0454三阶多项式0.82730.0419四阶多项式0.82560.0402图8㊀不同阶次多项式拟合M s (θv )Fig.8㊀Fitting M s (θv )with different order polynomials拟合k 次多项式最少需要k +1个拟合点,即N ȡk +1㊂其次,研究如何选取合适的虚拟位置{θv1,θv2, ,θv N },保证初始位置估计精度㊂图9给出了选择k =2㊁N =3㊁4㊁5时的估计误差㊂从图9中不难发现拟合点数量N =5较N =4拟合精度提升并不明显,但需要增加测试点;而N =4较于N =3估计精度有显著提高,且N =4对应的估计精度已满足应用需求㊂综合实现复杂度与估计精度要求,本文选择N =4个拟合点实现多项式模型的拟合㊂图9㊀不同拟合点数量的估计误差Fig.9㊀Estimation error between different number offitting points直接计算法估计的θr 可用于确定一个θ0的粗略分布区域㊂假定θ0=π/4㊁k =2㊁N =4㊂分别在区间R 1=[0,π/2]㊁R 2=[π/8,3π/8]和R 3=[3π/16,5π/16]内随机选取拟合点进行曲线拟合估计,表2是进行2000次随机实验的平均误差,表明通过θr 确定一个合适的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估计精度㊂表2㊀不同拟合点选取区间的拟合精度比较Table 2㊀Comparison of fitting precision between differentselection interval of fitting points参数转子位置/rad 拟合误差/rad 真实位置θ00.7854R 10.95280.1674R 20.95680.1714R 30.89680.1114M s (θv )曲线在峰值附近以峰值为中心左右对称,因此在两侧对称选取拟合点能有效提高拟合效果㊂考虑到估计的θr 接近峰值位置,因此本文选择在θr 左右对称地选取拟合点㊂具体而言,首先确定左侧第一个拟合点,其次在当前位置叠加θL 确定下一拟合点位置,该过程可表示为θ2=θ1+θL , ,θN =θN -1+θL ㊂(22)式中θL 对拟合结果有显著影响㊂假定θ0=π/4㊁k =2㊁N =4,图10给出了选择不同θL 时估计误差的变化曲线㊂不难看出,选择θL =0.558rad 估计误差最小㊂综上,本文选择二阶多项式四点拟合,其中拟合点以直接计算值θr 左右对称等间距θL =0.558rad 选取㊂图10㊀不同拟合点间距的估计误差Fig.10㊀Estimation error under different θL3.3㊀多项式曲线拟合法仿真实验本节通过仿真结果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㊂上文分析得出k 阶多项式参数k =2㊁N =4以及拟合点741第2期姚培煜等: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间距选择θL =0.558rad,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下文仿真实验都将使用此模型参数㊂图11是假定初始位置θ0=π/4时,分别使用直接计算法和拟合估计法进行2000次随机实验的估计误差分布㊂不难发现,相比于直接计算法,曲线拟合估计法在同一转子位置上的估计误差和误差波动都更小㊂图11㊀2000次随机实验的估计误差分布Fig.11㊀Estimated error distributions for 2000randomized tests图12为使用高频注入直接计算法和曲线拟合估计法在不同转子位置上的估计误差比较,图12(a)㊁(b)分别为30dB 和40dB 测量噪声下的结果㊂图中每点都是进行了2000次实验的平均估计误差㊂可以发现在θ0=π/4㊁3π/4附近的大部分区域,拟合误差远小于直接计算误差,差值最大的位置拟合误差较直接计算误差减小了0.0352rad,减小了56%㊂另外,对比不同噪声强度环境可以发现,曲线拟合估计法在不同噪声强度下都能够保持较大幅度的估计精度提升㊂曲线拟合法在超过80%的转子位置上估计误差小于直接计算法,在一些位置误差能减小50%以上㊂但在θ0=0㊁π/2㊁π附近其余20%的位置上,因信噪比较大,直接计算法估计误差小于曲线拟合法㊂因此在一个电角度周期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混合估计,当θ0在0㊁π/2㊁π附近小部分区域时令θr 为最终估计结果,否则进一步实施拟合方法估计初始位置,如表3所示㊂图12㊀不同转子位置上估计误差对比Fig.12㊀Comparison of estimated errors between differ-ent rotor positions表3㊀不同转子位置上3种方法的区别Table 3㊀Difference of three methods between differentrotor positions方法θ0在0㊁π/2㊁π附近其他位置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直接计算拟合估计法拟合估计拟合估计混合估计法直接计算拟合估计在所有位置上,θr 的平均误差为0.0432rad,拟合θ0的平均误差为0.0268rad,混合估计法可使平均误差进一步减小到0.0248rad㊂整体估计精度提高40%,且拟合估计值的误差波动更小㊁更平稳㊂4㊀实验验证在图13所示的PMSM 样机实验平台上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㊂实验电机的设计参数如表4所示㊂测试电机配备高分辨率光学编码器,单转脉冲数(PPR)为2500㊂从该编码器测量的转子位置将被用来评估提出估计方法的性能,不参与实际控制㊂在实验平台验证方法过程中,电机的转速与转矩都为0㊂注入高频信号的参数为:注入信号频率ωh =150Hz,注入信号幅值V dh =20V㊂选择的非线性模型参数为:k =2㊁N =4㊁θL =0.558rad㊂图14出了使用此参数对M s (θv )进行建模估计θ0的例子㊂841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图13㊀实验装置Fig.13㊀Experimental device 表4㊀实验电机的设计参数Table 4㊀Design parameters of experimental motor图14㊀实验验证的拟合估计法例子Fig.14㊀Examples of fitting estimation method verifiedby experiment首先,实验一在不同转子位置进行实验以评估提出估计方法的效果㊂图15(a)给出了电机一个电角度周期内8个位置的估计结果,不难发现估计结果与真实位置十分接近,具体误差分布见图15(b)㊂从图15可以看出,一个电角度周期内,最大拟合误差0.0412rad,最小拟合误差0.0035rad,平均拟合误差约为0.018rad㊂结果表明,曲线拟合估计法能精确估计转子初始位置㊂其次,实验二对比直接计算法与拟合估计法的实验结果㊂直接计算法从α-β轴高频响应电流计算转子初始位置,曲线拟合估计法采用二阶多项式四点非线性建模与拟合估计转子位置㊂估计结果对比如图16(a)所示,2种方法的估计误差对比如图16(b)所示㊂可以看出,直接计算法的平均估计误差为0.034rad,最大估计误差0.114rad,拟合估计的平均拟合误差为0.016rad,最大拟合误差0.042rad㊂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相比于传统高频注入法大幅提升了估计精度,降低了误差波动㊂图15㊀实验一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结果Fig.15㊀Rotor initial position estimation results inexperiment 1图16㊀实验二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结果比较Fig.16㊀Comparison of rotor initial position estimationresults in experiment 25㊀结㊀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频注入的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941第2期姚培煜等: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㊂提出的方法利用少数测试点对位置估计非线性模型快速拟合,实现简单,不依赖电机参数,无需复杂滤波器和观测器的设计㊂实验结果表明,最大误差小于0.05rad,平均误差小于0.02rad㊂与现有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具有估计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易于实现等优势,工程实用价值高㊂此外,该方法同样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上有潜在的应用前景㊂参考文献:[1]㊀SHOU W,KANG J,DEGANO M,et al.An accurate wide-speedrange control method of IPMSM considering resistive voltage drop and magnetic satu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0,67(4):2630.[2]㊀朱元,肖明康,陆科,等.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温度估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1,25(6):72.ZHU Yuan,XIAO Mingkang,LU Ke,et al.Rotor temperature estimation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in electric ve-hicles[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21,25(6):72. [3]㊀王晓远,刘铭鑫,陈学永,等.电动汽车用ANGN带滤波补偿三阶滑模自抗扰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1,25(11):25.WANG Xiaoyuan,LIU Mingxin,CHENG Xueyong,et al.Third-order sliding mode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of PMSM with filter compens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21,25(11):25.[4]㊀BRIZ F,DEGNER M.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J].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2011,5(2):24.[5]㊀YEH H,YANG S.Phase inductance and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for sensorles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drives at standstill[J].IEEE Access,2021(9):32897.[6]㊀贾洪平,贺益康.基于高频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5):15.JIA Hongping,HE Yikang.Study on inspection of the initial rotor position of a PMSM based on high-frequency signal injec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7,27(15):15.[7]㊀张树林,康劲松,母思远.基于等宽电压脉冲注入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40(19):6085.ZHANG Shulin,KANG Jinsong,MU Siyuan.Initial rotor position detection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identi-cal width voltage pulse injec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20,40(19):6085.[8]㊀王宾,彭皆彩,于水娟.一种电流合成的PMSM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0,24(8):67.WANGBin,PENG Jiecai,YU Shuijuan.Method to detect the ini-tial rotor position of PMSM based on current synthesis[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20,24(8):67.[9]㊀孟高军,余海涛,黄磊,等.一种基于线电感变化特征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新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 2015,30(20):1.MENG Gaojun,YU Haitao,HUANG Lei,et al.A novel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for PMSM based on variation be-havior of line inductances[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5,30(20):1.[10]㊀WU X,LU Z,LING Z,et al.An improved pulse voltage injec-tion based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for PMSM[J].IEEE Access,2021(9):121906.[11]㊀鲁家栋,刘景林,卫丽超.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7):105.LU Jiadong,LIU Jinglin,WEI Lichao.Estimation of the initialrotor position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5,30(7):105.[12]㊀JIN X,NI R,CHEN W,et al.High-frequency voltage-injectionmethods and observer design for initial position detec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Power Electronics,2018,33(9):7971.[13]㊀王华斌,施金良,陈国荣,等.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15(3):40.WANG Huabin,SHI Jinliang,CHEN Guorong,et al.Initial ro-tor position detection of IPMSM[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11,15(3):40.[14]㊀刘景林,鲁家栋.基于相电流正负序分量相角差的高精度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6,31(23):63.LIU Jinglin,LU Jiadong.High-precision estimation method of in-itial rotor position for IPMSM based on phase differ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quence current component[J].Transactions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6,31(23):63. [15]㊀杨健,杨淑英,李浩源,等.基于旋转高频电压注入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辨识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8,33(15):3547.YANG Jian,YANG Shuying,LI Haoyuan,et al.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for IPMSM based on high frequency rotating volt-age injec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8,33(15):3547.[16]㊀SHUANG B,ZHU Z.A novel sensorless initial position estima-tion and startup method[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1,68(4):2964.[17]㊀于安博,刘利,阚志忠,等.高频脉振信号注入永磁同步电机无滤波器初始位置辨识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21,36(4):801.YU Anbo,LIU Li,KAN Zhizhong,et al.Initial position identi-051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fication of PMSM with filterless high frequency pulse signal injec-tion method[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21,36(4):801.[18]㊀FU X,XU Y,HE H,et al.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bydetecting vibr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1,68(8):6595.[19]㊀ZHANG X,LI H,YANG S,et al.Improved initial rotor positionestimation for PMSM drives based on HF pulsating voltage signalinj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8,65(6):4702.[20]㊀李洁,周波,刘兵,等.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9):2513.LI Jie,ZHOU Bo,LIU Bing,et al.A novel starting strategy ofsensorless control for surface mounted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6,36(9):2513.[21]㊀TANG Q,SHEN A,LUO X,et al.PMSM sensorless control byinjecting hf pulsating carrier signal into ABC frame[J].IEEE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7,32(5):3767. [22]㊀吕德刚,姜国威,纪堂龙.永磁同步电机低速域改进高频脉振注入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22,27(6):32.LÜDegang,JIANG Guowei,JI Tanglong.Improved high fre-quency pulse injection control inlow speed domain of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27(6):32.[23]㊀WU T,LUO D,HUANG S,et al.A fast estimation of initial ro-tor position for low-speed free-running IPMSM[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20,35(7):7664. [24]㊀XUAN W,YAO F,XIAO L,et al.Initial rotor position detec-tion for sensorless interior PMSM with square-wave voltage inj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7,53(11):1.(编辑:刘琳琳)151第2期姚培煜等:基于非线性建模与拟合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精确估计方法。

2011年CDAJ中国区用户大会论文集目录

2011年CDAJ中国区用户大会论文集目录

2011年CDAJ 中国区用户大会论文集目录01-基于STAR-CD的非道路单缸柴油机燃烧优化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杨海涛(杨海涛 夏兴兰 郭立新 王胜利 刘敏) (1)02-基于STAR-CCM+对厢式货车外流场的大涡模拟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唐继响) (10)03-某风力发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贾志超张海凤) (15)04-基于CFD数值分析改进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性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张小矛高卫民陈明平银生张万平邬文睿丁宁) (23)05-车灯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用技术院(刘杨付杰) (31)06-圆管中泰勒流气液传质的数值模拟及场协同分析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许闽辉刘辉) (37)07-均质直喷汽油机喷油起始角对高转速下缸内油气混合过程的影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丁宁陈明张小矛邬文睿) (47)08-空气滤清器总成的气动性能优化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冯伟刘鹏) (55)09-基于STAR-CCM+的排气歧管分析及优化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C A E所(贾友昌 赵蕾 鲁建立) (61)10-基于STAR-CCM+的汽车前灯热流场分析与优化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鲁建立赵蕾贾友昌) (68)11-某微车空滤器的CFD分析优化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赵蕾贾友昌鲁建立) (73)12-高速动车组新头型空气动力学研究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李明 孔繁冰 韩璐) (79)13-高速集装箱平车空气动力学仿真研究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田丹 张济民 王永强) (85)14-汽车开发中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沈阳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郑鑫 张建立) (93)15-石英玻璃合成炉的CFD模拟厦门大学航空系 V a n d e r b i l t U n i v e r s i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王培勇 冯韬) (99)16-基于STAR CCM+的某涡轮增压发动机水套冷却性能分析与优化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发动机研究所(李相超 陈龙华 王森 张玉银 许敏) (110)17-基于STAR CCM+的3D-CAD参数化设计功能对排气系统进行优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吴春玲牟江峰刘双喜陈皓王远) (118)18-汽车空调除霜性能研究吉利汽车研究院(梁长裘 刘芳 詹佳 朱贞英 门永新 赵福全) (125)19-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换热器温差应力分析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滨海环保装备(天津)有限公司(谷芳 崔国起 黄劲松 秦竞蕊张曼) (134)20-基于STAR CCM+的汽车除霜CFD优化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訾昌陆许志宝夏广飞) (141)21-基于STAR-CCM+的轿车乘员舱热舒适性仿真分析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许志宝陶其铭) (146)22-前进气格栅在发动机舱热管理中的作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夏广飞陶其铭 许志宝) (152)23-汽油机缸盖热负荷流固耦合计算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毕鸿戈张传海赵兴天王德春) (157)24-基于STAR-CCM+的跑车减阻设计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CE)中心(张英朝邵书鑫赵婧 靳广垠) (163)25-基于STAR-CCM+的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CE)中心(张英朝赵婧 邵书鑫) (169)26-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黄淮学院(孙立旺 侯献军刘志恩 颜伏伍朱清山) (177)27-机舱热管理气流流动分析与试验相关性研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鹏 冯伟 刘二宝 赵欢欢 刘成文) (182)28-轿车后视镜气动噪声优化上海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任素雅 周健) (187)29-不同导流罩及货箱对商用车风阻特性的影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付强 马金英 张家林 范士杰) (191)30-高速动车组车内流场数值分析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韩璐 李明 李明高) (197)31-C R H3型高速列车气动头型优化计算研究北京大学工学院(孙振旭 宋婧婧 安亦然) (203)32-CMT内蒸汽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潘如东 翁明辉 王勇) (214)33-电池包热管理仿真分析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吴敏王小碧王伟民史建鹏刘晓康) (221)34-整车外流场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吉利汽车研究院(刘芳朱贞英詹佳门永新赵福全) (224)35-基于机舱流场仿真分析的空调降温性能优化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詹佳刘芳朱贞英门永新赵福全) (235)36-滚动转子压缩机吸气管路仿真分析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吕浩福 沈慧) (241)37-触媒对小排量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刘小强 王腾 张俊杰) (246)38-基于传动效率的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敏感度分析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徐俊芳 周舟) (253)39-动力传动装置轴系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杨守平张付军黄英赵长禄凌强) (257)40-基于GT-VTrain的柴油机配气机构数值模拟一拖集团技术中心(赵海峰 白鹏飞) (266)41-某1.5L增压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优化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马兵 李一 蔡金雷 李振华 黄昌瑞) (277)42-基于GT-POWER和modeFRONTIER的某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多目标优化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发动机研究所(吴胜奇 陈龙华 华寅 王森 张玉银 许敏) (282)43-基于GT-COOL的某新型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发动机研究所(黄伟 陈龙华 徐洪昌 张玉银 许敏) (290)44-基于GT-Power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优化设计一汽技术中心(岳贵平) (297)45-基于GT-POWER软件的发动机配气相位优化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发动机实验室(朱振夏 孙柏刚 李刚 欧阳煦) (304)46-基于一维-三维耦合模拟的发动机进气歧管优化湖南大学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尹凌杨汉乾邓邦林冯仁华 赵智超) (313)47-基于GT-Power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性能仿真及降噪优化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朱美颖 侯献军 刘志恩颜伏伍) (319)48-轿车车内噪声声品质改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赵楠楠 侯献军 刘志恩 袁守利 肖生浩 颜伏伍) (325)49-基于GT-Power和Star-CD的发动机进气歧管耦合计算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发动机部(邬文睿 张小红 陈明 张小矛 丁宁) (332)50-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集成优化研究衢州学院机电控制工程系(陶 薇 王 涛) (337)51-汽油发动机润滑系统一维仿真分析研究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张学恩 姜楠 王伟民 蔡志强) (343)52-基于GT-Crank的某汽油发动机曲轴系扭转振动研究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王江涛 史来锋 朱兰 蔡志强 王伟民) (347)53-基于JMAG的单相无刷直流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华中科技大学(蒋丽萍 杨凯 冯垚径) (353)54-基于JMAG的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冯垚径杨凯) (360)。

无电解电容变频器的母线电压振荡抑制研究

无电解电容变频器的母线电压振荡抑制研究

电气传动2023年第53卷第12期ELECTRIC DRIVE 2023Vol.53No.12摘要:针对传统电解电容变频器体积大、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采用薄膜电容代替电解电容构成无电解电容交-直-交结构的变频器。

针对无电解电容变频器V/F 运行在低频过程中母线电压振荡的问题,首先根据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母线电压纹波和谐振特性,采用劳斯稳定判据分析无电解电容驱动系统的稳定条件;其次根据无电解电容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振荡过程中母线电压和定子无功电流的关系;最后提出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无功电流反馈控制策略抑制母线电压振荡,提高系统稳定性。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能够在全域范围内实现感应电机的稳定运行,有效提高系统稳定性。

关键词:无电解电容变频器;无功电流;感应电机;谐振抑制中图分类号:TM732文献标识码:ADOI :10.19457/j.1001-2095.dqcd24931Research on Bus Voltage Oscillation Suppression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 -less InverterYANG Yifan 1,YIN Han 2,LU Zhiye 3,YU Xueying 3(1.Aerospac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162,China ;2.Shenyang Aerospace Mitsubishi Motors Engine Manufacturing Co.,Ltd.,Shenyang 110179,Liaoning ,China ;3.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rge volume and short service life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lytic capacitor frequency converter ,the thin film capacitor was used to replace the electrolytic capacitor to constitute the AC -DC -AC frequency converter without electrolytic capacitor.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bus voltage oscil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w frequency V/F operation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less inverter ,firstly ,the bus voltage ripple and resonance in different working mod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induction motor ,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less drive system was analyzed by using Rous stability criterion.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rive system without electrolytic capacit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s voltage and the stator reactive current during the oscillation process was analyzed.Finally ,a reactive current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stator voltage direction was proposed to suppress bus voltage oscillation and improve system stability.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an realiz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induction motor in the global rang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Key words:electrolytic capacitor-less inverter ;reactive current ;induction motor ;resonance suppression作者简介:杨逸帆(1991—),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机驱动控制与故障诊断,Email :***********************无电解电容变频器的母线电压振荡抑制研究杨逸帆1,尹晗2,陆治冶3,于雪莹3(1.航天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62;2.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79;3.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近年来,通用变频器在工业传动的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变频器拓扑普遍采用交-直-交变换结构,通过直流母线电容实现整流侧和逆变侧的隔离,同时直流电容为逆变模块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1]。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扭转驱动器的制备与测试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扭转驱动器的制备与测试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扭转驱动器的制备与测试吴佳俊 王帮峰 芦吉云 张 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摘要:研究了一种以镍钛(N i T i)形状记忆合金带材为基本驱动材料的平面涡卷式扭转驱动器㊂该驱动器利用N i T i 合金的单程形状记忆效应与回复弹簧的相互作用,实现驱动器在高低温状态下正反两向的扭矩输出㊂分析了驱动器的基本结构形式和驱动原理,探讨了N i T i 合金驱动部件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制备工艺㊂设计制作了驱动器原理样机,并测试了驱动器的输入输出特性㊂测试结果表明,该驱动器在给定的高低温环境(10~60℃)下能够在正反两个方向连续稳定地输出扭矩,最大行程范围为0~175°,最大输出扭矩达到0.33N ㊃m ㊂实测结果证明了驱动器设计方案与制备工艺的可行性㊂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平面涡卷弹簧;驱动器;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 B 381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132X.2014.12.006D e s i gna n dT e s t o f aK i n do f S M AT o r s i o n a l A c t u a t o r W u J i a j u n W a n g B a n g f e n g L u J i y u n Z h a n g Y o n g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M e c h a n i c s a n dC o n t r o l o fM e c h a n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e r o a n dA s t r o ,N a n j i n g,210016A b s t r a c t :O n ek i n do f p l a n e t u r b i n a t i o nt o r q u eo u t p u ta c t u a t o rb a s e do n N i ‐T iS MA w a s i n t r o -d u ce dh e r e i n .T h i sd e v i c ec o u l da c h i e v ef o r w a r da n dr e v e r s e t o r q u eo u t p u t c o r r e s p o n d i ng t oth ehi g h a n d 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 s t a t ew i t h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o f t h e s i n g l e t r i p m e m o r y e f f e c t o fN i T i a l l o y a n d t h e r e c o v e r y s p r i n g .F i r s t t h eb a s i cs t r u c t u r ea n da c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w e r ed e c l a r e da n dt h ed e s i g na p p r o a c h a n d i t sb a s i c p r e p a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MAa c t i n gp a r t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n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p r o t o t y p e w a sd e s i g n e da n d m a n u f a c t u r e d .T h e i n p u t ‐o u t p u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e s tw a s p r o c e s s e d .T e s t i n g r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d e v i c e c o u l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a n d s t a b l y o u t p u t t o r q u e s 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f t e m pe r a t u r e s t a t ef r o m 10~60℃.T h e m a x i m u m s t r o k er a ng ei sa s0~175°,a n dth e m a xi m u m t o r qu ei s 0.33N ㊃m.T h e r e s u l t s v e r i f y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d e s i g na n d p r e pa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t h i s d e v i c e .K e y wo r d s :s h a p em e m o r y a l l o y (S MA );f l a t s p i r a l s p r i n g ;a c t u a t o r ;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收稿日期:2013 01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5207);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Z A 5201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0 引言N i T i 形状记忆合金是最早发现的记忆合金,其制备工艺成熟㊁变形及驱动力大,成为智能材料驱动领域中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1‐5]㊂N i T i 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在温度变化和应力的综合作用下,材料内部的热弹性马氏体与奥氏体相互转变的过程㊂其基本过程可以简述如下:材料在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M S 以下受到外力加载形成马氏体单晶,出现宏观变形;之后在去除外力状态下,将温度升至高于奥氏体相变终止温度A f 时,马氏体通过逆相变回复到原本奥氏体状态,材料宏观恢复原有形状[6]㊂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研究人员设计研发了多种驱动器,其中一大类就是扭矩输出式驱动器[7]㊂现有的扭矩输出式驱动器均以N i T i 合金丝的直线变形转化为转矩输出,而本文提出的扭转驱动器使用带材而非丝材作为基础材料,以平面涡卷缩放形式而非直线拉伸形式作为驱动方式,实现了扭矩的直接输出,省去了现有扭力输出驱动器中的运动转换机构,使其结构更为紧凑㊂同时,由于本驱动器的驱动机理是利用带材的弯曲变形回复而非丝材的拉伸形变回复,故驱动器的行程也有所增大㊂1 驱动器的设计与制作1.1 驱动器的基本结构驱动器的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㊂将N i T i 合金带状材料制备成为平面涡卷形式,与回复卷簧同轴布置㊂低温状态下,S MA 卷簧在回复卷簧的预紧作用下发生变形㊂温度升高后,由于形状记忆效应,S MA 卷簧克服回复卷簧的预紧扭矩,驱动转轴转动对外输出扭矩㊂温度下降后,S MA 弹性模量数值减小,回复卷簧的预紧力克服S MA 卷簧的弹性作用力使驱动转轴反向转动,对外输出反向扭矩㊂如此往复,从而实现了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双向扭矩输出㊂1.2 驱动器的性能计算本驱动器中N i T i 合金卷簧分别在高低温状㊃1951㊃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扭转驱动器的制备与测试吴佳俊 王帮峰 芦吉云等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1 驱动器结构示意图态下的抗扭刚度㊁回复卷簧的抗扭刚度以及N i T i 合金卷簧与回复卷簧之间的预紧角度是影响驱动器性能的主要参数㊂本文研究的驱动器的性能主要是指高低温状态下扭矩输出以及最大行程㊂驱动器的性能计算方式如图2所示:N i T i卷簧在高温态下的抗扭刚度曲线用函数曲线M H(θ)表示; S MA卷簧在低温态下的抗扭刚度曲线用函数曲线M L(θ)表示;回复卷簧的抗扭刚度用函数曲线M S(θ)表示㊂M H(θ)与M S(θ)相交于点a(M a,θa),M L(θ)与M S(θ)相交于点b(M b,θb)㊂图2 驱动器性能设计示意图以受高温激励情况下输出的扭矩方向为正向,驱动器的相关性能参数如下㊂双向最大转角行程为θm a x=θb-θa高温激励状态下,扭矩输出为M(θ)=M H(θ)-M S(θ) θa≤θ≤θb低温状态下,扭矩输出为M(θ)=M L(θ)-M S(θ)图2中,M H(θ)和M L(θ)的真实数值曲线可由下文中的测试方式获取㊂分析图2可知,使用低刚度的回复卷簧以及较大的预紧角度能使驱动器的扭矩输出以及最大转角行程增大㊂1.3 N i T i卷簧的制备工艺依据受高温激励状态下工作方式的不同, N i T i合金卷簧可分为以下3种:①舒张式㊂舒张式是指将带材在大曲率半径,甚至平直㊁反曲率半径方向的状态下经过热处理定形,随后在回复卷簧的预紧作用下变形成为小曲率半径形状㊂在驱动器受到高温激励的条件下,由于形状记忆效应, S MA的卷簧舒张后涡线距变大,对外输出扭矩㊂为了便于装配,舒张式卷簧部件在存放时应使用夹具保持收紧状态,防止温度变化引起N i T i合金卷簧变形㊂②收紧式㊂收紧式是指将带材冷加工成可用最紧涡卷状态后进行热处理定形,装配上驱动器机架后在回复卷簧的作用下S MA卷簧舒张涡线距变大㊂受高温激励后由于形状记忆效应,N i T i卷簧收紧涡线距变小,带动转轴转动对外输出扭矩㊂③双向式㊂双向式类似于非接触卷簧,其热定形状态下涡线距远大于带材厚度㊂工作方式依据外力状态可以既为收紧式又为舒张式㊂以舒张式N i T i合金卷簧为例,介绍该零件的制备过程㊂N i T i合金卷簧的基本材料选用冷轧型镍钛带材,基本成分原子比为50∶50㊂驱动部件的制备流程如下:(1)截取适当长度带材,将其以较大曲率绕制卷簧,固定外形后放入马弗炉内进行热处理㊂(2)热处理工艺以中温定型为主,将马弗炉温度设定在450℃,保温1h后随炉冷却㊂(3)将热处理完毕的N i T i合金卷簧取出后,收紧至最小,并用夹具固定,防止在装配前受到温度变化而变形㊂制备所得零件如图3所示㊂图3 N i T i合金卷簧样件2 N i T i合金卷簧与驱动器的性能测试本文对一个舒张式N i T i合金卷簧的高低温抗扭钢度进行测试,并对以此合金卷簧为基础的驱动器进行性能测试㊂测试对象N i T i合金卷簧的基本材料为冷轧型带材,基本成分原子比例为50∶50㊂材料厚度为0.5mm,宽度为5mm,长度为220mm㊂定型处理前奥氏体相变起始温度A s=10℃,奥氏体相变终止温度A f=35℃㊂中温定型曲率半径为15c m㊂低温保存状态最大外径为40mm,安装用芯轴内径为16mm㊂在测试中,将低温态温度定为10℃,将高温态温度定为60℃㊂㊃2951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5卷第12期2014年6月下半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1 测试系统简介激励温度㊁驱动器转角位置以及扭矩输出,是定量描述本驱动器性能的3个主要参数㊂为了准确采集这3个参数,建立了一套专用的测试系统,如图4所示㊂图4 控温水浴扭矩测试系统使用恒温水浴锅和水泵以循环水流对测试对象进行可控温水浴㊂测试对象的扭矩输出端安装一转轮,通过拉索将测试对象的扭矩输出转化为直线拉力输出,并由H F5型拉力计记录,扭矩输出另一端连接旋转编码器作为角度位移传感器㊂测试对象的转角位移位置由螺杆升降机构控制㊂在测试过程中转动螺杆,拉力计对应转动方向进行上升或下降运动,通过拉索和转轮调节测试对象的转角位置㊂当不转动螺杆时,由于螺纹配合具有自锁性,拉力计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保证测试对象的转角位置保持不变㊂由于测试对象在高低温激励下的扭矩输出方向不同,故需要配合转轮的旋转方向选择拉索在转轮上的缠绕方向,使拉索始终处于受拉伸状态,以确保拉力计有效记录数据㊂测试完成后,将拉力计读取的拉力数值乘以转轮半径换算为扭矩,连同测试对象转角位置以及水浴温度一起进行分析处理㊂本文中使用的转轮直径为20mm,1N拉力对应0.01N㊃m扭矩㊂2.2 N i T i卷簧的性能测试驱动器的性能计算需要以N i T i合金卷簧在高低温状态下的抗扭刚度作为依据㊂因此,用上述控温水浴扭矩测试系统对其测试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驱动器在低温态时,N i T i 合金卷簧被回复卷簧收紧,故抗扭刚度的测试过程应是卷簧由舒张到收紧的过程;高温态时,N i T i 合金卷簧则是克服回复卷簧的预紧力后舒张变形,因此其测试过程应是从收紧到舒张的过程㊂为了保证对N i T i合金卷簧元件的测试结果能有效应用于上述驱动器性能计算中,测试过程中N i T i合金卷簧的变形方向应与其工作方式保持一致㊂其过程如下:(1)除回复卷簧外,将零部件进行组装,并将水浴温度上升至60℃(升温速率为2℃/m i n)后降至10℃(可通过在水浴锅内投入冰块进行辅助降温),得到初始化N i T i合金卷簧㊂(2)将测试对象固定于测试系统的水浴平台上,水浴温度保持在10℃㊂转动升降机构的螺杆使拉力计上升,拉索带动转轮转动逐渐将N i T i卷簧逐渐收紧,测试对象的转角收紧速度约为10°/s㊂记录转轴转动角度和拉力计的读数㊂(3)对N i T i合金卷簧进行60℃水浴,反向转动升降机构中的螺杆,拉力计位置下降,卷簧渐渐舒张,转角舒张速度约为10°/s㊂记录转轴转动角度和拉力计的读数㊂(4)将拉力计的拉力数值换算为扭矩值,得到测试对象分别在10℃和60℃时的扭矩转角位移的关系,如图5㊁图6所示㊂图5 N i T i卷簧输出扭矩和转角的关系图6 驱动器输出扭矩和转角的关系按照上述过程测试数据,将其作为驱动器性能计算的依据㊂2.3 驱动器的性能测试2.3.1 驱动器的转角位移和扭矩输出的关系在获取图5中N i T i合金卷簧分别在10℃和60℃时的抗扭刚度后,可以通过上述计算方式预估驱动器在高低温下的扭矩输出和转角位移的关系:图2中的M H(θ)即为图5中60℃时N i T i合㊃3951㊃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扭转驱动器的制备与测试 吴佳俊 王帮峰 芦吉云等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金卷簧扭矩和转角位移的关系㊂图2中的M L(θ)即为图5中10℃时N i T i合金卷簧扭矩和转角位移的关系㊂按照选用的回复弹簧的抗扭刚度为1.2×10-3N㊃m/(°),预紧角度为900°,M S(θ)可以表示为1.2×10-3(900-θ);计算结果见图6中的计算值㊂为了验证上述设计计算方式,对驱动器进行了一次对比测试㊂具体过程如下:(1)对驱动器进行一次初始化㊂将水浴温度上升至60℃后降回10℃㊂待转轴稳定后,此时驱动器的状态应如图2中的b点㊂(2)将已初始化的驱动器固定于水浴平台上,连接拉索,进行60℃水浴,待拉力计读数稳定后,转动升降机构的螺杆,使转轮缓慢转动,记录此过程中转轮的转角位置和拉力计的数值,直至拉力计值读数降为0,此时驱动器状态应如图2的a点㊂(3)调整拉索的安装方式准备测试反向力矩㊂将水浴温度降至10℃(直接更换水浴水源)㊂待拉力计读数稳定后,转动升降机构的螺杆,使转轮缓慢转动,记录此过程中转轮的转角位置和拉力计的数值,直至拉力计值读数降为0㊂(4)将拉力计的拉力数值换算为扭矩值,得到测试驱动器分别在10℃和60℃时的扭矩和转角位移的关系,测试结果见图6中的测量值㊂图6中,计算值与测量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证明提出的驱动器性能计算方式对实际装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㊂同时,结果显示最大扭矩输出以及最大角位移行程的测量值均小于计算值,产生这些误差的可能原因如下:①基本模型的误差㊂1.2节仅考虑温度激励对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弹性模量的影响,而实际形状记忆效应是一种涉及应变㊁应力和温度等参数的耦合复杂物理现象,其间的模型误差导致了测试结果和理论计算的误差㊂②水浴过程中,N i T i卷簧各段的升温过程不同步,使得卷簧的各段变形程度不一,导致卷簧内聚产生摩擦,降低了驱动器的性能㊂2.3.2 激励温度与驱动器的最大扭矩和最大转角的关系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可能并非只有高低温两个状态㊂因此,补充两个实验,测试在温度变化过程中驱动器的性能表现㊂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在升温过程中的不同温度下,驱动器所能提供的最大扭矩和最大转角行程㊂激励温度和最大扭矩输出关系的测试过程如下:①测试过程中,保持升降机构中的螺杆固定,通过拉索机构和转轮限制驱动器转轴转动,使其保持在初始转角为0°的位置㊂②水浴初始温度为10℃,并以约2℃/m i n的速度升温,直至水浴温度达到60℃㊂记录水浴温度和拉力计读数㊂③将拉力读数换算为扭矩,得到驱动器在升温状态时温度和最大输出扭矩的关系,结果见图7㊂图7 驱动器最大输出扭矩和温度的关系温度与驱动器的最大转角的关系测试过程如下:①将拉索和升降机构去除,测试平台仅保留转轮上的角度位移传感器和水浴循环系统,驱动器的扭矩负载始终保持为零㊂②水浴初始温度为10℃,并以约2℃/m i n的速度升温,直至水浴温度达到60℃㊂记录水浴温度和驱动器转角的数值,结果见图8㊂图8 驱动器最大转角和温度的关系3 总结与展望(1)本文以N i T i带材为基本材料设计制备了涡卷式扭转驱动器,并说明了三种不同形式的N i T i卷簧驱动部件的制备流程㊂(2)建立了水浴扭矩角位移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对测试对象的转角位移㊁扭矩输出㊁环境温度进行控制和记录㊂测试结果显示在温度范围为10~60℃时,测试对象转角行程达到175°,驱动扭矩最大输出达到0.33N㊃m㊂(3)提出了高低温状态下驱动器的扭矩输出和转角位置的关系的计算方式㊂实验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㊂(下转第1599页)㊃4951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5卷第12期2014年6月下半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构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21(11): 1270‐1274.W a n g A i l u n,H u a n g F e i.E f f e c to f C r a c k e d B l a d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n V i b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M i s-t u n e dB l a d e dD i s k[J].C h i n a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i n g,2011,21(11):1270‐1274.[3] 姚征,刘高联.基于气动载荷与叶片厚度分布的叶栅气动设计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8): 785‐790.Y a oZ h e n g,L i uG a o l i a n.A e r o d y n a m i cD e s i g nM e t h-o do f C a s c a d e P r o f i l e s B a s e d o n L o a d a n d B l a d eT h i c k n e s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J].A p p l i e d M e c h a n i c sa n dM e c h a n i c s,2003,24(8):785‐790.[4] M a r u g a b a n d h u P,G r i f f i nJ H.A R e d u c e d‐o r d e rM o d e l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o f R o t a t i o n a lS p e e do n t h eN a t u r a l F r e q u e n c i e s a n dM o d e S h a p e so fB l a d e s[J].A S M EJ.E n g.G a sT u r b i n eP o w e r,2003,125(3):772‐776.[5] 王建军,卿立伟,李其汉.旋转叶片频率转向与振型转换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8‐11.W a n g J i a n j u n,Q i n g L i w e i,L i Q i h a n.F r e q u e n c yV e e r i n g a n d M o d eS h a p eI n t e r a c t i o nf o r R o t a t i n gB l a d e s[J].J o u r n a lo f A e r o s p a c e P o w e r,2007,22(1):8‐11.[6] L iM i n g m i n g,S o n g F a n g z h e n,D i n g C h u a n g u a n g.T h eF r e q u e n c y V e e r i n g P h e n o m e n a o f t h eB e a m s o fC a n t i l e v e r S c r e e n[J].A p p l i e d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M a t e-r i a l s,2012,226/228:226‐228.[7] 曹志远.不同边界条件功能梯度矩形板固有频率解的一般表达式[J].复合材料学报,2005,22(5):172‐177.C a o Z h i y u a n.U n i f i e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N a t u r a lF r e-q u e n c y S o l u t i o n s f o r F u n c t i o n a l l y G r a d e dC o m p o s i t eR e c t a n g u l a rP l a t e su n d e rV a r i o u sB o u n d a r y C o n d i-t i o n s[J].A c t aM a t e r i a eC o m p o s i t a eS i n i c a,2005,22(5):172‐177.[8] 毛柳伟,王安稳,胡明勇.粘弹层合悬臂板瞬态响应的近似解析解[J].固体力学学报,2010,31(4): 379‐384.M a oL i u w e i,W a n g A n w e n,H u M i n g y o n g.A p p r o x i-m a t eA n a l y t i c a l S o l u t i o nf o rT r a n s i e n tR e s p o n s eo f aV i s c o‐e l a s t i cL a m i n a t e dC a n t i l e v e rP l a t e[J].C h i-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S o l i d M e c h a n i c s,2010,31(4):379‐384.(编辑 陈 勇)作者简介:秦 洁,女,1981年生㊂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发动机强度研究室工程师㊂研究方向为发动机强度试验㊁转子动力学㊂发表论文10篇㊂齐丕骞,男,1945年生㊂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㊂(上接第1594页)(4)本文提出的扭矩输出装置是一种能够响应温度变化从而输出扭矩的驱动装置,适合温差变化大且不易布置有源动力系统的环境,例如经常向阳/背阳的空间环境或者昼夜温差极大的戈壁荒漠等㊂参考文献:[1] R e y N,T i l l m a nG,M i l l e rR M,e t a l.S h a p eM e m o r yA l l o y A c t u a t i o nf o ra V a r i a b l e A r e a F a n N o z z l e[C]//S P I E’s8t h A n n u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m p o s i u mo nS m a r t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M a t e r i a l s.N e w p o r tB e a c h, 2001:371‐382.[2] N a mC,C h a t t o p a d h y a y A,K i m Y.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h a p eM e m o r y A l l o y(S M A)S p a r s f o rA i r c r a f tM a n e u v e r E n-h a n c e m e n t[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S P I E,S m a r t S t r u c t u r e sa n dM a t e r i a l s.S a nD i e g o,2002:226‐236.[3] S u l e m a nA,C r a w f o r dC.D e s i g n a n dT e s t i n g o f aB i-o m i m e t i cT u n aU s i n g S h a p eM e m o r y A l l o y I n d u c e dP r o p u l s i o n[J].C o m p u t e r s&S t r u c t u r e s,2008,86(3):491‐499.[4] Y a nQ i n,H a nZ h e n,Z h a n g S h i w u,e t a l.P a r a m e t r i cR e s e a r c ho fE x p e r i m e n t so naC a r a n g i f o r m R o b o t i cF i s h[J].J o u r n a l o fB i o n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2008,5(2):95‐101.[5] 牟常伟,王帮峰,葛瑞钧.可主动变形的波纹式蒙皮基体制备及驱动特性[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0,33(2):11‐14.M o u C h a n g w e i,W a n g B a n g f e n g,G e R u i j u n.B a s a lB o d y 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D r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C o r r u-g a t e dS k i nw i t ht h eA c t i v eD e f o r m a b i l i t y[J].O r d-n a n c e M a t e r i a lS c i e n c e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0,33(2):11‐14.[6] 杨杰,吴月华.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7] 邹秀清,董二宝,张世武,等.S MA柔性扭转驱动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 23(13):1582‐1586.Z o uX i u q i n g,D o n g E r b a o,Z h a n g S h i w u.S t r u c t u r a lD e s i g na n d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S MA F l e x i b l eT o r s i o n A c t u a t o r[J].C h i n a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i n g,2012,23(13):1582‐1586.(编辑 陈 勇)作者简介:吴佳俊,男,1984年生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㊂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适应结构以及柔性变体机构优化㊂王帮峰(通信作者),男,1970年生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芦吉云,女,1980年生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讲师㊁博士㊂张 勇,男,1989年生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㊂㊃9951㊃热载荷作用下旋转叶片频率转向特性 秦 洁 齐丕骞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梭车电液控制全轮转向技术

梭车电液控制全轮转向技术

梭车电液控制全轮转向技术
任晓力
【期刊名称】《煤矿机械》
【年(卷),期】2024(45)5
【摘要】针对现有梭车转向不能实现远程控制的问题,结合梭车全轮转向结构的特点,设计了梭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

通过计算原地转向阻力,根据液压伺服控制技术相关理论建立梭车全轮转向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负载工况下电液转向系统的控制性能、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任晓力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52
【相关文献】
1.电液控制四轮转向技术在电动搬运车中的应用研究
2.电液比例控制多轮独立转向技术研究
3.电液控制四轮转向技术在电动搬运车中的应用研究
4.农用运输车电液助力转向技术应用及控制方法研究
5.无人车全轮蟹行转向稳定性鲁棒控制与试验验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转向控制自卸车的转向控制采用的是内部液压反馈技术,通过反馈的液压数值大小进行控制。

系统包括与转向柱以万向轴连接的液压转向装置A1(图9.1)、流量放大器A2、止回阀KO1、集流器A4、两个转向助力油缸Ц1 和Ц2、变量柱塞泵 H2、两个过滤器Ф1 和Ф2、四个气动液压储能器АК1 –АК4,以及输油管。

图 9.1为转向控制液压系统图。

图9.1 - 转向控制液压系统图:А1 –液压转向装置; А2 –流量放大器; А3 –应急驱动调压阀;А4 –集流器; А5 –带电动机的应急驱动泵; АК1 - АК4 –气动液压储能器; К1 –增压阀; КО1 - КО8 –止回阀; КП1 - КП4 –保险阀; М1 –应急驱动泵电动机; МН1 –压力传感器; Н1 –应急驱动泵; Н2 –液压系统泵组; НМ1 –转向装置液压马达; Р1 –转向装置液压分配器; Р2 –转向选择液压分配器; Р3, Р4 –流量放大器的液压分配器; Р5 –压力顺序阀; Р6 –应急驱动调压阀; Р7 –用于启动液压储能器的液压分配器; Ф1, Ф2 –过滤器; Ц1, Ц2 –转向液压油缸另外,液压转向装置还包括应急驱动А5和带保险阀КП4的调压阀А3。

应急驱动泵与液压转向控制系统相连,并通过蓄电池供电的直流电机驱动。

电动机在发动机意外停止运行时自动启动,或通过仪表板上的开关启动。

9.1 液压驱动装置的操作发动机在起动后,工作液从泵H2经过全通式过滤器Ф2和止回阀KO1流向集流器A4和流量放大器。

从集流器开始,工作液对液压转向装置和行车制动系统的气动液压储能器进行充液。

气动液压储能器用于在一定压力情况下对工作液的压力进行补充和储备,以便在液压转向装置的满负荷运转时对压力进行补偿;另外当出现泵停止输送工作液时,也可使用储能器工作。

当出现发动机的突然熄火或泵发生故障时,要在系统中使用气动液压储能器,以便迅速将方向盘从中间位置转到另一端,将自卸车开至一安全地点停下来。

流向液压转向装置的液压分配器Р1的工作液,是通过流量放大器流过来的,流量放大器由液压分配器控制。

发动机运转,方向盘在中间位置时(没有转动),气动液压储能器和泵中的工作液通过集流器А4沿着管路HP流向压力顺序阀Р5,并且继续沿着管路流向流量放大器А2的分配器Р3和液压转向装置А1的分配器Р1。

将方向盘向左转,从而转动液压转向装置的液压分配器Р1,使油能够流经液压转向装置的分配器从而启动转子。

在转子的另一侧,油流经液压转向装置的液压分配器上的孔,进入液压管路L,并进而流入流量放大器的转向分配器Р2。

随着液压管路 L的压力加大,油流入液压分配器Р2阀芯的弹簧腔中。

在油压的作用下,液压分配器Р2向右侧移动(按图),这个移动促使油通过分配器Р2的管路进入液压分配器Р3。

在油压的作用下,分配器Р3向左移动(按图),并在套筒上开启足够大孔径的孔使油顺利通过。

随着液压分配器Р3的移动,液压分配器上的孔打开,来自压力顺序阀P5的油流入分配器P3中。

在压力作用下,液压分配器Р4的弹簧发生相对移动,并将多余的油通过分配器P3的预备孔注入到P3中。

流经流量放大器的分配器P3的全部油量通过压力管路输送到左转向液压油缸Ц1的活塞腔以及右转向液压油缸Ц2的活塞杆腔中。

转向控制车轮向左转动。

从液压油缸的相反方向,油被压向流量放大器,并通过分配器Р2沿着液压管路НТ流入液压油箱。

当向右转动方向盘时,油流经液压转向装置的液压分配器Р1进入液压管路R,并进而流入流量放大器的选择液压分配器Р2。

在压力的作用下,分配器Р2向左移动(按图)。

像向左转动方向盘时一样,通过流量放大器,油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流动。

沿着液压管路,通过流量放大器的液压分配器Р3,全部的油被注入到右转向液压油缸Ц2的活塞腔和左转向液压油缸Ц1的活塞杆腔。

转向控制车轮向右转动,从液压油缸的相反方向,油被压向流量放大器,并通过分配器Р2沿着液压管路НТ流入液压油箱。

在流量放大器中,还安装了保险阀КП1 和КП2,用于在出现液压油缸压力过大的极端情况时,进行降压。

方向盘不转动时,转向选择液压分配器Р2处于中间位置,并关闭通向液压油缸的通道。

这将在出现液压油缸动作时,建立一个液压“锁”,阻止任何动作发生。

当车辆快速行使遇到障碍物,造成很大冲击,力图向左转动方向盘时,液压油缸的反压腔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对保险阀进行调节,使其达到24,0 МPа的工作压力,这时阀打开并通过压力管路与相应的液压油缸腔进行互连。

同时,油缸的反压腔的压力将开始低于大气压。

为了对液压油缸腔的压力进行补偿,在流量放大器上安装了止回阀KO3 和KO4,它们通过液压回油管路把油输入到液压油缸。

对液压转向系统工作液的压力进行调节,可以通过安装在泵上的调整阀进行;正常的压力为16,0 - 16,5 MPа。

9.2转向控制装置转向柱为便于驾驶员操作,转向柱(图9.2)设计为角度和高度可调的结构。

通过手柄5向下转动来实现角度的变化。

高度调整通过手柄6的向里拉实现。

图9.2 –液压转向装置的驱动机构:1-液压转向装置;2-万向轴;3-转向柱;4- 方向盘;5- 角度调整手柄;6-高度调整手柄万向传动轴(图9.3)通过螺栓9、平键与转向柱和液压转向机构轴相连。

传动轴由两个万向节1、套管2和花键轴5构成。

花键接头用保护套4进行封盖,再用钢丝销3固定在轴和套管上。

万向节由万向节叉6以及带保险阀8和四个滚针轴承13的十字轴10构成。

十字轴被压进万向节叉并用卡环12固定。

端密封件11保护对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并阻止灰尘进入。

万向节叉同套管和花键轴连接安装时,应当在一个平面上进行。

自卸车在行使过程中,直到车辆进行大修为止,花键接头和滚针轴承里的润滑油能确保其轴的正常转动。

液压转向机构(计量泵)(图9.4)由两个部件构成:分配器组1和反馈式液压马达2。

分配器1由机体、轴筒12、套筒9、橡胶环和护圈构成的组合密封4、止推轴承5以及安装在机体顶部的防尘环13构成。

轴筒通过轴筒和套筒的凹槽用销10和板簧11固定在套筒里,这样能传递一定的力矩,使轴筒相对于套筒从两个方向能转动150。

分配器组的压力和回油管路通过止回阀16进行隔离。

反馈式液压马达2由齿圈5、转子6、盖4以及分配盘7构成。

转子到“轴筒-套筒”副的回转扭矩或反方向的回转扭矩是由万向轴8传递的。

所有的液压马达部件都用七个螺钉3组合在机体上。

橡胶密封环17和18对液压马达和分配器组的接合面进行密封。

图 9.3 –万向传动轴结构:1 –万向节;2 – 套管;3 – 钢丝销;4 – 保护套;5 –花键轴; 6 – 万向节叉; 7 – 螺母; 8 – 保险阀; 9 – 半圆键; 10 – 十字轴; 11 –端密封; 12 –卡环; 13 –滚针轴承图9.4 –液压控制机构:1-分配器组;2- 反馈式液压马达;3-螺栓;4-盖;5- 齿圈;6- 转子;7- 分配盘;8-轴;9- 套筒; 10- 销; 11- 板簧;12- 轴筒;13- 防尘环;14- 组合密封; 15- 止推轴承;16- 止回阀;17、18- 密封环计量泵和转向控制液压系统的连接是通过分配器1的机体上的五个螺纹孔实现的:P –压力管路;T –回油管路;LS –控制管路;L 和 R –对应左右转向的管路;计量泵的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在轴筒12处于中间位置时,压力管关闭,工作液停止流过套筒9的孔和套筒的凹槽。

和流量放大器连接的控制液压管路与液压回油管路接通。

随着方向盘的转动,注入管路的工作液通过套筒和轴筒进行流动,然后进入液压马达对转子6进行驱动。

从液压马达出来,工作液流入与由泵到液压缸相应腔体液压管路连接的流量放大器对应端腔体,于是方向轮开始转动。

从流量放大器的相反腔体压出的工作液,流过转向控制机构的套筒副的回油管回油。

同时,通过轴8和销10,液压马达转子开始通过轴套12转动套筒9,使之回到中间位置。

在转向控制机构的压力管路里,装有全通式过滤器,用于隔离大小为0,063 mm以上的机械杂质。

流量放大器用于传送通过液压转向助力缸以确保转向控制操作的转向控制机构所需要的大量油。

流量放大器是一种液压控制机构。

流量放大器(图9.5)包括压力顺序阀10、流量放大器套筒8、选择套6、用于调节液压系统最大压力的转向控制保险阀11、防撞击保险阀1和5,以及止回阀。

在方向盘处于中间位置时,泵中的工作液进入压力顺序阀10的腔体HP,并沿着管路Р流入套筒处于关闭状态的转向控制机构。

此外工作液还流入放大器的套筒8上的闭合区域,并通过节流孔进入压力顺序阀的腔体РР。

当腔体РР中的工作液压增加时,套筒开始移动并压缩其弹簧。

当该区域的压力达到0,0034 Мpа时,套筒关闭区域A。

工作液留在区域A里,相应地在腔体РР和管路Р里维持一个恒定的工作液压力。

在转向控制图中,流量放大器的管路РР 和LS用高压软管相连,而且压力顺序阀的套筒不发生作用。

随着方向盘的转动,工作液在液压转向机构的压力作用下,流向腔体L 或R(取决于转向)的套筒6。

当在这些腔体中的压力增大时,工作液通过节流孔С进入液压分配器弹簧的腔体。

在工作液的压力作用下,液压分配器的套筒6开始移动,工作液从套筒6的腔体В进入放大器套筒的腔体D。

从腔体D,工作液从套筒8上的孔,经过套筒和套筒9之间的管路,进入孔G,在这里工作液首次被阻滞而停止流动。

此外,工作液通过套筒8的外部凹槽进入腔体Н,并穿过阻塞孔J进入套筒8。

在工作液的压力作用下,套筒8开始移动并打开孔G,通过该孔,来自液压转向机构的工作液进入阀门6的控制腔Q。

由于套筒8的移动,孔E被打开,使工作液能通过该孔从压力顺序阀10流到套筒8的内腔。

在流入套筒8内腔的工作液的压力作用下,套筒9开始移动并打开孔К。

从套筒8的内腔流出的工作液流量由孔К控制。

套筒上的孔К的数量为7个。

通过这些孔,工作液以及来自液压转向机构的工作液流入阀6的控制腔Q。

通过管路CL 或 CR流入腔体Q的工作液全部进入液压缸,驱动转向轮左右转动。

当车轮转动时,从反方向液压缸腔流出的工作液进入放大器的腔体М,然后通过止回阀3和出口HT回流到液压油箱里。

保险阀1和5用于在压力达到顶点的极端情况下,对液压缸进行减压。

自卸车在行使过程中不需要转弯,此时阀套筒6处于中间位置,并阻止油从转向液压缸流出。

这将在液压缸上建立一把“锁”,阻止任何转动动作的发生。

当车辆快速行使遇到障碍物,造成很大冲击,力图向左转动方向盘时,液压油缸的反压腔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将保险阀的压力调整到24,0 МPа,阀将打开并与连接着左转弯管路和回油管路的液压缸的相应腔体相连,与此同时液压缸中的压力将减小至大气压。

为了对液压缸腔体中的油压进行补偿,在流量放大器上安装了止回阀2和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