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诞生于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其中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并一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那么,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一、先秦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以诗歌形式为主,其中尤以《诗经》为代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合之一,包括了民间歌谣、乐舞歌曲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已经包含了对人生、自然、爱情等领域深度的思考,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此外,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尚书》《礼记》等为代表,它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内容深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哲学性。

二、汉唐文学汉唐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最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个时期。

首先是汉代文学,此时文学形式相对简单,以《楚辞》为代表。

它不同于《诗经》中的诗歌,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人物的刻画。

随着时代的演进,唐代文学峰回路转,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诗歌尤为著名,诸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人的诗歌名篇,至今仍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除了诗歌,唐代散文也较为发达,具有叙事性、描写性和议论性等多种特征,大多表现出日常生活和政治事件的联系。

三、宋元明清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文学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词以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意境空灵为特点,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

至元代、明清时期,古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小说的出现及其成熟,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小说,给人以较深刻的生活印象,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揭示也显得更加生动。

四、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从19世纪中期开始产生的文学形式。

这个时期的文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不仅表现出社会生活、现实人性和历史人文等多种方面。

同时,现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散文、小说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作品。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先秦文学:以诗、书、礼为主要表现形式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时期,主要表现为诗、书、礼三种形式。

其中,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以《诗经》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书法则是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而礼仪则是古代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魏六朝文学:以乐府诗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以乐府诗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

乐府诗是一种流行音乐的伴奏下的诗歌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态和人们的情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

而散文则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学形式,以叙事和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和《文选》等。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以诗词和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以诗词和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宋代则以词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元明清时期则是戏曲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元曲《西华山》和明传奇《汉宫秋》等。

四、古代文学流派:以纪实文学和小说为主要流派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其中以纪实文学和小说最为重要。

纪实文学主要是以史书和传记为代表,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

史书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史记》和《资治通鉴》等。

而小说则是虚构的故事性作品,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和《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五、文学批评与理论:以诗经注疏和文心雕龙为重要代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与理论著作。

言志发浩歌 载道著鸿文——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发展脉络及精粹赏析

言志发浩歌 载道著鸿文——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发展脉络及精粹赏析
中 图 分 类 号 :1 0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0 7( 0 ) 9 2 — 3 2 72 9 4 6 2 0 0 - 7 0 0 1 1 中华 民族数 千 年 蓬 勃 发展 的辉 煌 历 史 , 典 文学 如 大 江大 河般 汹 涌不 古 息 ; 文 明发 展 的 巨流 中 , 两 汉魏 晋 六朝 文学 生 机 勃发 , 在这 先秦 绚烂 多 彩 , 不 仅 留给 后 人文 学作 品 , 给 中华 民族 承 传 了丰厚 的精神 养 料 , 得我 们 去 而且 值 认 真 了解 品味 , 中汲 取 精神 营 养 来 滋 补心 灵 。 从
传。
悠 悠 先秦 《 经 》与 楚 辞》先 后诞 生 , 凝 结 着 先 民现 实 与 浪漫 并 诗 它 起 的精 神 光焰 , 我 们 以照 耀 。 给 1 诗 经 言 志 , 歌 现 实 。 诗 经 》是 我 国第 一 部 诗歌 总 集 , 收入 . 讴 《 共 自西周 初 到春 秋 中大约 5 0 的诗 歌 3 5 。 音 乐分 为 “ ” “ ” “ ” 0年 0篇 按 风 、雅 、颂 三部 分 。“ 风”是 地 方音 乐 , 雅 ” 周 王朝 首都 地 区 音乐 , “ ” 是 宗 “ 是 而 颂 则 庙 祭祀 的 音乐 。 经 》艺 术成 就 巨 大 , 后 世 文学 创 作 影 响 深远 。( ) 诗 对 1 深 刻反 映 社 会面 貌 的 现实 主 义 创作 精 神 。 唱 生 活和 劳 动 是 作 品主 调 , 谓 歌 所 “ 者 歌 其食 , 歌 其 事 ”堪 称 那个 时代 人 们 的生 活 现 实 , 别 是精 神 状 饥 劳者 , 特 态 、 情 世界 的缩 影 ,是我 国 古 典文 学 现 实 主义 传 统 的起 点 。( ) 、比 、 感 2赋 兴 的艺术 表 现手 法 。赋 ” “ 即把思 想 感 隋及 其有 关事 物 平铺 直 叙地 表 达 出来 。 “ 就 是借 一 个 事物 做 比喻 来表 达 本 事 或情 感 ;兴” 是触 景 生 情 , 比” “ 则 托物 兴感 , 联想 和想 象 。 些 成 为 我 国诗 歌 表 现手 法 的圭 臬 。3隔 句押 韵 , 启发 这 () 音乐感强; 叠旬 , 重章 便于 记 忆 传 诵 , 有 回旋 跌 宕 之 感 。 诗 经》 式 四言 又 《 句 为主 , 多隔 句 押 韵 , 诵读 朗 朗节奏 锵 然 , 不 少 诗章 重 复 回环 , 唱三 叹 的 且 一 艺 术 效果 , 到 今天 还 在 当 代 的许 多 经 典歌 词 中再 现 。 读 《 直 试 关雎 》 “ :关关 雎 鸠 ,在 河之 洲 。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参 差荇 菜 , 右 流 之 。窈 窕淑 女 , 窈 左 寤 寐 求之 。 之不 得 , 寐 思 服 。 哉 悠 哉 , 转反 侧 。 求 寤 悠 辗 参差 荇 菜 , 右 采 左 之。 窈窕 淑女 , 琴瑟 友 之 。 差荇 菜 , 参 左右 笔 之 。 窕 淑女 , 窈 钟鼓 乐 之 。 诗 ” 开 头 “ ” , 妙地 以河 边 双双 啼 叫的斑 鸠 引起 联 想 。同时 , 5 句 、 兴 起 巧 第 ~8 l ~2旬 , 式相 同而 只 改变 了 个别 词 语 , 形成 了反复 吟唱 的 效 果 表 3 0 句 就 诗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简介汉魏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爱情诗创作和文学风格演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表达和诠释。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的创作背景、特点和风格演变。

创作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社会不稳定和战乱频发,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

同时,时间背景也催生了许多才子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为爱情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特点与主题1.矛盾与抒发: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并通过抒发情感来缓解压力。

诗人从爱的欢乐到失落、从温柔的相思到痛苦的离别,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变化。

2.女性形象塑造: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得温柔婉约、美丽动人。

她们多才多艺、聪明伶俐,与诗人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诗人们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意境与修辞手法:精神境界是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诗作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通过自然景物和心理描写,营造出迷人而深沉的意境。

风格演变1.古文风格:初期的汉魏六朝时期以浪漫主义为主导。

此时的爱情诗多以叙事方式呈现,延续了先秦古文风格。

诗人们以辞藻华丽的表达方式,叙述爱情故事或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

2.赋与骈文影响:经过汉魏六朝时期的演变,赋和骈文开始对爱情诗有所影响。

这些文体注重修辞技巧和音律的运用,在艺术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

此时的爱情诗开始追求意境的深化和意义的抽象化。

3.乐府风格:在南朝时期,乐府派逐渐兴起并对爱情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府是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文学形式,它给予了诗人更多创作空间。

南朝时期的爱情诗通过各种节奏感强烈、表现力丰富的曲调来描绘琵琶行、长恨歌等动人场景。

总结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爱情诗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文学发展脉络呈现出典型的分阶段、分地域、分种类的特点。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又称为古代文学的实验期,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相对滞缓,文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祭祀、礼仪、文书等方面。

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是史书、经典和诗歌,其中《山海经》、《诗经》和《周易》被视为“先秦三大经典”,从而为后来文学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进入了兴盛期,文学从传统的诗经民歌逐渐转向以散文小品等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庄子》、《南华经》等。

其中,散文小品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色,表现出多才多艺,编排精巧的文学形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诗、文、辞、赋、曲等文体的艺术成就与数量都远超前代。

这个时期率先出现了以创新、个性、审美为主的文学形式,作品更加自由自在、多样化。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有着极高的地位,另外,唐代的散文、小说、曲艺等也都卓有成就。

宋代之后,古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思想,例如在文学形式上不再观念创新,注重理论的压抑,文学成果取得透彻的思想成果,使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4.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学逐渐趋于稳定,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的内涵,文学作品更侧重于描写现实生活。

明代的西峰集团将散文发挥到了极致,明清时期借助戏剧、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充分表现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向前,从而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的形成,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成熟,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逐渐形成。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同时,孔子和《庄子》等先秦学者的思想也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观的引导。

《庄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于文学表达的非言语化、隐喻化也有所启示。

进入汉代,中国古代文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汉代的文论批评理论主要集中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

刘向的《新序》是汉代文论批评的典范之作,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具备“文名、风质、意义、行亲、事功”五者之德。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注重文章的形式美,也强调作品要贴近人民生活,有社会意义。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王卓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气势权短长”、“文体之文,皆有气象之变”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气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对文学表达的技巧和修辞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

杜甫的《舆情》和李白的《将进酒》等唐代作品,以及苏轼的《赤壁赋》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唐宋时期文人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文人自转、兴化、比兴、借物、跨界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史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文学史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文学史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从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到唐宋时期的盛世诗词,再到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一、先秦文学:经典著作的创作与传承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和《论语》等文献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

《诗经》记录了先秦时期的民歌和宫廷雅乐,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尚书》记录了历代君王的政绩和治理理念,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二、汉魏六朝文学:经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汉魏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著名的作品如《红楼梦》、《诸葛亮诗》等,展示了该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其中,《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珍品中的瑰宝。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盛世诗词与大型戏曲小说的兴盛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盛世诗词是当时文学的代表,如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极致。

宋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戏曲和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民间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文学逐渐趋于成熟,小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名家如曹雪芹、施耐庵等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情节设定和人物塑造上取得了突破,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四、古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两个大的纬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史,即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主要流派。

一、文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阶段。

1.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包括《诗经》、《楚辞》等代表性著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涵盖了以周朝为主的早期诗歌。

而《楚辞》则以其浓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

2. 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涵盖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各个体裁。

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等。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唯美的意境和精致的语言风格被后世推崇。

而元曲则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丰富多彩的题材闻名。

二、文学的主要流派中国古代文学还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体裁划分为史传类、哲学类、诗词曲类等流派。

1. 史传类史传类作品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著作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作品以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

2. 哲学类古代中国的哲学类文学作品以儒家经典为代表,如《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对后世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诗词曲类诗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诗经》、《唐诗宋词》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历经漫长的发展,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遗产。

从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来看,古代中国文学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文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体论与文体
观念的演变的重要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汉书》《史记》为代表的“史书文体”;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搜神记》《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文体”;第三阶段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论语》《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文文体”。

其次,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文体观念的多元化,即不同文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文体观念的审美化,即文体的审美价值被认可;三是文体观念的科学化,即文体的科学性被认可。

最后,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
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起源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D.诗歌的特点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中国最先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古代诗歌。

周代采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名于世。

《诗经》与战国期间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泉,继《诗经》和楚辞以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崭新范本。

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代诗歌的蓬勃发展确立了重要的基础。

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能够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期间,为此后诗歌一次又一次的热潮,打下了特别重要的铺垫。

接下来我希望分点论述这一漫长期间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构造变化在这漫长期间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

如《周南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

如《召南 ?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

又如《魏风 ?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

但无论诗句字数怎样不一样,《诗经》大部分诗句以四言为主。

随后出现的楚辞打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构造变化特别大。

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

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失散》中,由于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为灵巧多变,诗意更为丰富。

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巧让诗句拥有对话性。

进入东汉此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好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即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即是一首完好的七言诗。

魏晋期间,诗坛浮现出众多大诗人。

建安期间三曹七子再一次推进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睁开拓了道路。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开始,分别探讨了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展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

一、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经典和诗歌创作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诸多不同流派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描绘生活和抒发情感为主题,形式简练,语言优美。

同时,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的交替时期,文学创作达到巅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有了长足发展。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古文观止》、《世说新语》等。

其中,《古文观止》是一部文言文的典籍,收集了一些古代文学名篇,对文言语法和修辞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三、唐宋文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尤以诗歌最为影响力巨大。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王维等都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诗作以豪放的气势、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蜚声中外。

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细腻的表达和理性思考,代表性的作品有苏轼的《东坡新事》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四、明清文学明清时期,文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与发展。

小说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外,戏曲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著名的剧种如京剧、评剧等都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多元文化的传统。

从诗经时期开始,通过汉魏六朝、唐宋、明清等阶段的发展,古代文学经历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学观念的演进—先秦到魏晋南北朝

文学观念的演进—先秦到魏晋南北朝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演进,为后世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导了文学创作和 批评的方向,影响了文现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 文化和审美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
术价值。
未来研究展望
VS
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对文化造成 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为文学观 念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汉朝继承了 秦朝的文化政策,同时又注重文化 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观念的繁荣 提供了条件。
文学观念的发展
在秦朝统一后,文学观念开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注重实用性和教 化功能,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
汉朝时期,文学观念开始注重审美性和娱乐性。汉赋、汉乐府等文学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观念从 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同时,汉朝时期的经学也影响了文学观念的发展,经学家开始注重对文学作 品的形式和技巧的研究。
文学观念的繁荣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文学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观念 的多元化和繁荣。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同时也开始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各 阶层的情感和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03
魏晋南北朝时期
概述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处 于分裂和动荡的阶段,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巨
大的变化。
文化环境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失去 独尊地位,各种思想流派开始活 跃,文化氛围变得多元和开放。
文学观念的萌芽
《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艺术的初步认识,其“赋 、比、兴”的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与五经的分类、图书的分类以及人们对典章制度的认识密切相关。

五经中的“六辞”,“八体”,实为文体论之滥觞。

汉代的图书分类,促进了文体论的生成与发展。

蔡邕的《独断》,首论君臣之八体,开文体论之先河。

刘熙《释名》,解释了典艺中的多种文体,对文体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笔的划分,标志了文体理论走向成熟。

对诗,赋,骚的认识,构成了汉魏六朝文体论的重要内容。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有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象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等重要著作。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诗文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南朝梁代的诗文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的观点;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夫物有奇而不同,有同而不奇”,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对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如钟嵘、颜之推等人。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

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

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一、古代文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1.先秦文学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对文学的创作、审美、教育等功能进行了阐述。

2.汉代文学思想:儒学独尊,文学被视为弘扬儒学、教化民众的工具。

如司马迁、扬雄、班固等,对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3.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文学开始追求个性化、抒情性,重视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

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对诗歌、散文等体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唐代文学思想: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文学创作注重艺术表现,强调意境、声律、辞藻等。

如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宋代文学思想:词的发展达到顶峰,文学创作注重情感表达,强调婉约、豪放等风格。

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元明清文学思想:戏曲、小说等体裁的发展,文学创作注重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生活。

如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文学的演变历程1.先秦时期:诗歌、散文等体裁逐渐形成,如《诗经》、《楚辞》等。

2.汉代:诗歌、散文、辞赋等体裁发展,如《史记》、《汉书》等。

3.魏晋南北朝: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体裁丰富,如《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

4.唐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体裁达到高峰,如《全唐文》、《唐宋八大家文钞》等。

5.宋代:诗歌、散文、词、小说等体裁繁荣,如《宋文鉴》、《宋词三百首》等。

6.元明清:戏曲、小说等体裁盛行,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7.反映历史变迁: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反映了我国历史时期的变迁,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风貌。

8.丰富文学遗产: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9.传承文化精神: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

10.文学创新启示:研究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文学创新。

古代文学发展演讲稿范文

古代文学发展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文学流派等方面,为大家作一番简要的介绍。

一、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尚未形成独立的门类,诗歌、散文、辞赋等均有所涉及。

其中,诗经、楚辞等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基石。

2.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汉赋、汉乐府、散文等体裁相继出现,其中《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等体裁竞相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4. 唐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具特色。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的诗歌,至今仍广为传颂。

5. 宋代:宋代文学以词、诗、散文、小说为主,其中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

6. 元代:元代戏曲、杂剧、散曲等体裁兴起,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杂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7. 明代:明代小说、戏曲、散文等体裁繁荣,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8. 清代:清代文学以小说、戏曲、散文为主,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二、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2. 楚辞: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的楚地文学作品,以抒情为主,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史记: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史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诗经·离骚:屈原所作,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 汉赋:以司马相如、杨雄等人为代表的赋体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成熟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成熟

“文”是指由声音组成的乐曲。指出音乐创 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一致性。
18
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文艺纲领 的出现:《毛诗序》 一、《毛诗序》概说
汉人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均失 传,只有毛诗得以流传至今。《诗大序》是毛诗首篇 《关雎》题下的序,由于毛诗每篇都有小序,这篇大 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故又称《毛诗大序》或《 毛诗序》。
二、《淮南子》的文艺思想
1、《淮南子》概说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主持编 写的。据《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 三篇”,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 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 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高诱《淮 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近 代梁启超:“《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 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杂家。除道家思想外,还兼 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 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 9 向。”
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诗大序》在摘编前代儒家关于诗、乐的评论文字的 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诗的性质、文体特征、表现 手法和社会作用等,集中反映了汉儒的诗歌理论观。 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19
第三节
二、《毛诗序》的文论思想 1、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情志统一”,是《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 志”诗歌本质观并吸收了《乐记》对音乐本质 的论述所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它包括“志 之所之”和“吟咏情性”两方面。也就是说《 毛诗序》首次正式将“诗言志”的内涵扩大到 了“情”。 这段话揭示了诗的产生心理原因 ,指出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 20

六朝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轨迹

六朝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轨迹

六朝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轨迹引言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本文将介绍六朝文学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轨迹。

一、六朝文学特点1. 文风变革六朝时期,受到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融合,充满豪放开放、自由奔放、个性张扬的文风开始盛行。

与此同时,传统纯正雅致的骈文逐渐衰落,辩论小说、诗歌以及散文成为主流。

2. 抒情主义崛起在六朝时期,抒情主义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这种热情洋溢的抒情体验表达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表现出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强烈而真实的感受。

3. 女性作家迅速崛起相比前代,六朝时期女性作家的数量和地位大幅度提升。

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开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新格局。

4. 文章题材多样化在六朝文学中,除抒情诗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题材丰富多样的作品。

历史传记、游记、志怪小说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长足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六朝文学的发展轨迹1. 晋代文学鼎盛晋代是六朝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过曹操、刘备及其后继者三国之间的割据与争战,形成了“曹魏”、“刘宋”以及“西晋”三个政权。

在此期间,崔涂、陶渊明、陆机等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纷纷涌现,开创了晋代文学独特风貌。

2. 南北朝诗歌交融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分裂为南朝和北朝两个区域。

南方文人以王羲之、谢灵运等为代表,注重艺术的精致与细腻;北方文人以嵇康、陶弘景等为代表则更加追求豪放和自由。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在南北朝时期融合交融,成为六朝文学发展中的一大特点。

3. 六朝散文兼容并蓄在六朝时期,散文形式开始进入全盛期。

同时涌现了赋、论等各种子体散文。

重要作家如刘勰、陆机通过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模仿,使六朝散文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结论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期,其特点和发展轨迹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原文出处】殷都学刊【原刊地名】安阳【原刊期号】200301【原刊页号】60~68【分类号】J2【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309【英文标题】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yricism"——A Concept in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Prime Qin Dynasty, Han Dynasty, Wei Dynasty to Six DynastiesWANG Chun-hong(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作者】汪春泓【作者简介】汪春泓(1964-),男,浙江嘉兴市人,1994年获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固精”这一文化传统,考察其流变,认为汉代之前文学抒情均受其节制,而六朝文学形成抒情性特质,乃与此一先秦两汉以来悠久传统的断裂有着直接关系,为研究六朝文学特质,开辟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摘要题】文论研究【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tabilizing soul" which is a important concept i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literature before Han Dynasty(included)was ruled by the concept. However, the situation was different in Six Dynastie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stabilizing soul", was abrogated. The change bring that "Express Personal Sensibility"--another literature trait formed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article gives us a new visual angle and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trait of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关键词】精气/毛诗序/先秦文学/汉魏文学/六朝文学soul/the Foreword of Mao Shi/lyricism/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参考文献】[1]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4] 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6.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忄加占@②原字滞下加心@③原字克加寸@④原字女加曼@⑤原字服加鸟@⑥原字石加敫@⑦原字马加(侵去亻)@⑧原字般下加木@⑨原字礻加右@⑩原字月加兆@(11)原字扌加离@(12)原字日加方@(13)原字亻加垂[中图分类号]I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60-09 南朝重艺术特质的文学思想倾向,最突出的是其强烈的抒情性。

本文拟探讨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抒情性所发生的根本转变,从而考察诗学思想在此期间的发展演进。

一、由先秦时期从个体之“身”到国家之“事”思想模式来探寻《毛诗序》“抒情”的结构层次《毛诗》在汉代影响不大,但是《毛诗序》对汉代诗学而言,却有代表性。

《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通过音所表现情绪的不同,可以体察到人心、政治的实情。

此处“安”、“乐”、“怨”、“怒”、“哀”、“思”等,均属于心理活动的各种形态,它们何以是测量政治良窳的指标呢?《吕氏春秋》卷二《适音》比较清晰地阐释了调和心情与音乐诗歌的关系,其曰:“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夫音亦有适。

太钜则志荡,以荡听钜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

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

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

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特,不特则怒。

故太钜、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

何谓适?衷音之适也。

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

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

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

”此说能存古义,为如何解读《毛诗序》,指明了方向,启迪后人应该回到精气说语境来重新审视这一珍贵文献。

《荀子·非相》篇说:“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

“虽强调通过后天一番“化性起伪”功夫,对铸成“心”的主体导向之重要性,但是也承认“心”是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的本体,即有形之身的根本,在各家学说中有时被称为“神”,这确是古人的共识。

而心灵因自然外物与社会纷繁的引发感召,会呈现复杂的波动变化,这最能够直接反映个体生命状态的本质,而个人的心理遭际又与大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探讨问题时,如《毛诗序》的思维方式是:“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而一人之本即“身”直至“心”,《周易·系辞下》以身及物,循微见著,由近至远,由内至外,这也是古人之共识,先秦以至汉代,诸子百家莫不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模式。

重养生遁世的一派如老庄、杨朱等,固不待言;即使是重社会功用积极入世的一派,如儒之孔子、孟子及荀子等,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共同的人生理想;甚至墨之墨翟,刑名法家之商鞅、韩非等,进言国君也无非是要君王正身以厉下,第一着眼点不出乎“己身”。

《老子》十三章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管子·牧民》篇说:“天下之本者国也,国之本者家也,家之本者人也,人之本者身也,身者治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说:“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两说完全相同,意指政治家之“身”主导国家的命运,而小民之身心状况却只是被动地折射出社会的治乱。

而要把“身”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重视养生,而养生则更重乎调适人内心的平衡,即《庄子·养生主》之谓也。

《庄子·让王》篇说:“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提出“内圣外王”说。

《荀子·强国》篇有曰:“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

”也是从人贵生乐安天性引申到礼义的建立。

对此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通国身》篇里,认为治国与治身,并无二致。

《吕氏春秋》论之极详,其《审分》篇一言以蔽之曰:“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这样个体延伸至家、国以至天下,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双向辐射其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因其连动性,当审视《毛诗序》的政治道德伦理层面意义时,绝不可割裂其与内在层面的联系,而发抉其内在层面的意蕴,藉此也能更确切地把握其政治、道德及伦理层面上的确切含义。

二、董理《毛诗序》产生所依附的重精气养生之历史文化背景养生重乎固精,这是更深层次的卫生要义,而固精与性情之调适有紧密的关系,先秦两汉时期,谈论情性大多离不开固精问题。

《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微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认为人之忧悲喜怒干扰了人心的“平正”,而葆养“精”、或“道”、或“灵气”,是“人之生”的关键,过激的心理感动,会与“精”等发生冲突,两者不能相容,而若要固精,唯有守静。

尤其应体会的是,它指出《诗》与礼乐对此养生要义能够发挥的作用,或者说,《诗》或礼乐的产生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固精养生思想尤其突出地表现在齐稷下学派著作中(注:参见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刊于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自此以降,似乎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

所不同者在于,入世的一派,从此“体”出发,尽量凸现其“用”的一面;而出世的一派,则竭力固守其“体”,见素抱朴,归根复初,防遏观念的纷乱与法令滋彰。

《庄子·在宥》篇也有相同的说法:“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荀子》与《庄子》在许多方面意见相左,然而对于这一套养生精义却所见略同,其《儒效》篇说:“此其道出乎一。

曷为一?曰:执神而固。

曷为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

”神与精同义,荀卿曾三为齐稷下祭酒,很自然地将固精说引申到治术。

其《解蔽》篇颇引述“虚静”之说,并引《诗》“采采卷耳”四句,评之曰:“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毛诗》此篇小序也同此说;《左传·昭公七年》有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

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说:“非此之谓也。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此或为荀卿所本,“精爽不携贰者”具有智、圣、明、聪的心理特点,才有资格担当觋、巫的身份。

这种养生说依《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在秦汉有较完整的承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