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小学语文 5年级 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商品,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阐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并教会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成语故事的基本内容和道理。
但对于成语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待人的品质,懂得说话办事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成语的内涵,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相关成语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他所说的话。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让学生明白,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学习和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进一步理解成语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造句,老师适时点评。
通过造句,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道理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会诚实做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课文相关图片3.学生作业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楚国人和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楚国人的言行有哪些矛盾之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楚国人的矛盾之处。
提问:楚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处理的?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小故事。
提问:你们的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5课《自相矛盾》(部编版)
4.语言表达:学习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表达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自相矛盾》一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增强语言积累与应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自相矛盾的现象,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相矛盾的危害,培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自相矛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们在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时,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课文中的故事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试图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成语的内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
(4)培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
举例: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相矛盾的危害,从而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理解并避免自相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5课《自相矛盾》(部编版)
《自相矛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弗”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明白故事的寓意。
三、谈话导入教师说一句话,如“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前后矛盾),进而引出课题《自相矛盾》。
四、初读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
3.点名读、齐读。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盾和矛的?(一)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1.“誉”是什么意思,“之”又指什么?(誉:夸耀,夸奖;之:他的盾)2.“莫”指什么,“坚”和“陷”是什么意思呢?(莫:没有,坚:坚固,陷:穿破)3.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楚国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物品能穿破它。
”)4.这样的盾会是什么样的?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吗?(刀枪不入,水火不容;坚不可摧)5.想象此时楚人夸赞自己盾的表情?(骄傲,自豪)(二)矛(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楚国人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
”)2.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把矛,你觉得是什么?(锋利无比)3.同学们联系前面,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前面说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穿破;后面说矛锋利无比,什么都能穿破。
想用楚国人的矛戳他的盾,看看会是什么结果)4.课文中有人问出来了,楚国人是怎么回答呢?(楚国人没有能回答出来)5.为什么楚国人不能回答那个人呢?(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6.分角色表演六、品读这则寓言故事这给你什么启示呢?(说话做事三思后行)七、小结作业作业: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现代故事。
八、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一、自读课文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二、进一步理解课文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四、明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体悟《自相矛盾》中的思维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第一关复习导入预习检测1. 看图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共38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相矛盾》故事的主要内容与寓意。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及相关语法知识。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自相矛盾》的内涵,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提升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等教具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话题,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学生提出自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二)学习活动1.学生听读课文《自相矛盾》,理解故事内容。
2.分组讨论,总结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并分析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并进行词汇解释和操练。
4.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注意语调和表达。
5.小组展示,每组以图文、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相矛盾的意义与生活联系。
2.提出类似情境,让学生分析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自相矛盾的有效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启示。
四、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以《自相矛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
3.总结本节课教学经验,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相矛盾》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道德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自相矛盾》,使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概念,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并能够准确解释和举例说明。
2.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3.学具:学生课本、笔、笔记本4.其他:准备有关“自相矛盾”的情景故事或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见到过的矛盾现象,如“明天去看电影”与“明天要去上课”之间的矛盾。
2.准备情景故事,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讨论与分析(20分钟)1.以“自相矛盾”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展示准备的矛盾现象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逻辑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相矛盾》写一个小故事,展示自相矛盾的矛盾场景。
2.学生戏剧表演,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勇于提出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自相矛盾》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成语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运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看待矛盾,学会辩证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故事中发现矛盾,理解矛盾普遍存在的道理,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从而达到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通过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3.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道理,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语。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之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教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引言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入主题《自相矛盾》。
2. 学习内容1.讲解故事《自相矛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分段逐句解读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之处,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3. 生字词语1.教师呈现生字词语,讲解词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并做相应练习,巩固生字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4. 课堂讨论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有什么启示?2.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5. 拓展延伸1.拓展故事主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现象。
2.帮助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道理,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6.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自相矛盾》并思考: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2.布置生字词语的笔记或造句作业。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思考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和调整。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将在故事《自相矛盾》中感受矛盾的魅力,思考矛盾的智慧,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矛盾理解为发展的机遇,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的内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上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说话办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故事寓意和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小组讨论表格。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 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结束后,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你们认为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15自相矛盾(教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15. 自相矛盾(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课文《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尧和韩非子之间的故事。
陈尧有两个宝贝:一张羊皮和一副矛盾。
他向韩非子炫耀自己的宝贝,却不知韩非子早已看穿了他的矛盾。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激发学生兴趣:讲一个有关“羊皮和矛盾”的谜语,引导学生猜测谜底。
1.2 揭示课题:羊皮和矛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故事的课文——自相矛盾。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交流3.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3.2 学生讨论:陈尧为什么炫耀自己的宝贝?他为什么会输给韩非子?4. 实践运用4.1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4.2 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自相矛盾楚国商人陈尧羊皮矛盾说话、做事要一致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举例子说明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尝试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说话、做事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在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好处时,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引出了一个寓言故事。
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故事,领悟到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3.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如:“楚国人为什么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其中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生字词“细腰”、“修长”、“抵抗”、“倭寇”的意思和用法。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大意。
4.能够通过短文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内涵,掌握生字词的词义和用法。
•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备课资料:教案、课件、笔记本、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进入课堂氛围。
•让学生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5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跟读课文,并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听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并做简要复述。
3. 深度讨论(20分钟)•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例如:“为什么作者用‘自相矛盾’形容蛇的脑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4. 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就“自相矛盾”的含义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其他类似典故或故事,探讨“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自相矛盾”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课后作业1.默写并背诵课文《自相矛盾》。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3.写一篇日记,描述一个自相矛盾的场景或事情。
七、教学反思•老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改进教学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生字词的用法,并能够运用“自相矛盾”这一主题进行写作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自相矛盾 2 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2.运用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体验情感、仿写句子的能力,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自相矛盾)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5.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鬻盾吾盾弗能夫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言文)(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
(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板块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1.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而设计。
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3.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其人弗能应也)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5.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