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用)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 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 出现在大街小巷---50 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展推动;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电车(1906)、公共汽车( 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 初)、轮船(1865 20C20年代初) (4)、飞机(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这部抒情心理片是中国电 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 誉。
孤 儿 这部早期无声片已有完 可 整剧情,戏剧性强。该片商 救 业上的成功,带来中国早期 祖 记 电影的一度繁荣。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 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 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 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 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 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 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 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 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 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 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 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 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风云儿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主要的电影题材: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第18课_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8课_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认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三、教材要点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2、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管理权高度集中,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就业模式。

3、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等、靠、要”思想和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了陈旧观念被打破,劳动者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和务实。

4、国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5、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择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6、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7、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8、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

四、同步练习1、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A.新中国成立B.中共八大召开C.“文革”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供应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中国人口众多C.防止囤积居奇D.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方面的主要不同是()A.改革前可以吃饭的地方很少,改革后饮食网点密集B.改革前人们吃野菜、粗粮,改革后就不再吃了C.改革前人们关心如何吃饱,改革后更关心如何吃好D.改革前人们形成的饮食习惯在改革后都发生了变化4、改革开放后,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②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③家用电器更齐全了④居住环境明显改善⑤人们的家居观念更趋科学、合理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5、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四大件”不包括()A.洗衣机B.手表C.收音机D.自行车6、我国现行的就业机制遵循的方针,不包括()A.劳动者自主就业B.市场调节就业C.政府促进就业D.国家统一分配7、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要凭布票,买煤要凭煤票……凭票购物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低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市人口规模D.政府提倡节约资源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①计划经济的束缚②市场经济的束缚③平均主义的束缚④按劳分配的束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吃的是肉,穿的是绸,还有钱来搞旅游”。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 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 始发生质的变革。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为:生活在和平稳定年代的祖国花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主要 铁路一览表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图: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闸北分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人工接线台
图:上海电话局各局容量及 中继线分布图
当前状态
图①:可视电话已进入梅州大地
图②:移动电话普及。
图③话
通变影 讯的响 工快着 具捷人 的和们 变简的 迁便社 和,会 通深生 讯刻活 事的。 业改 的变 发着 展人 ,们 使的 信思 息想 的观 传念 递,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 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 渐向美观、适体、方便、 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提升演练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 .(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 2008宁夏 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 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 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 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 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疑难剖析
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外因: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内因: 内因 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 (1)起因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起因: (1)起因: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2)过程 由被动到主动;地域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过程: (2)过程:由被动到主动;地域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3)结果 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实质), 结果: ),导致中西 (3)结果: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实质),导致中西 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4)影响 有利于封建因素消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影响: (4)影响:有利于封建因素消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课件)
B
6.[2022·随州模拟]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 )A.交通设施改善发展B.通信产业迅速发展C.知识经济提高效率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
B
1.[2022·重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
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用哪些方式与亲友联系?
上网
通信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研读
结合右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A
2.[原创题]下表是2020年发布的近十年民生科技代表成果统计(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技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B.科学研发可以消除安全问题C.科技发展引发自然环境问题 D.我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A
卫生健康
公共安全
防灾减灾
◆制定并推广了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150余项疾病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
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 • • •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 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 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 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 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 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 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 元素 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 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四、大众传媒之影视
• 电影(1)概况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 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特点: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 阶段。 • 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 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 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对 于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实行“五保” 制度。“五保”:保吃、保穿、保烧(燃料)、 保教,使他们生老死葬都江堰市有保障。“五保” 的实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 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 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 再就业中心悉心为下岗工人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答:改革开放后。说明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 展速度很快。
四、本课小结:
吃:由吃饱到吃好,追求数量到营养质量。 穿:由自剪自缝到买成衣,款式多样,色彩斑斓。
新 时 期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生活水平提高
住:由缺房、拥挤到宽敞舒适。 行:出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 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自主就业、巿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

就业观念转变 由”铁饭碗“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到自谋职 业和自己创业。
想一想:
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 素的精神?为什么? 答:要提倡。我国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所达 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 康。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乃至到达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还要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
1、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都由国家 统一分配。
4、走的:由步行到 自行车,再到摩托车、 小轿车、火车、飞 机……
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民住宅
5、用的:用品消费经历了由少到 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的过程。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迅 猛增加。
票证时代的终结:
历史小 知识: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商品短缺,我国 对基本生活品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 放以后,逐步放宽,到1985年,国家 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 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票证供应 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结束。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 丫 • ( )
C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 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 • 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 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 )
A
• 24、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是( ) •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 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问世 • C. 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 •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A
• 25、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品牌“红金龙”香 烟的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 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 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②反映了民族 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 国人 ④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③ ( )
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丰富多彩。 电视:基本普及。 《文汇报》 互联网: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 影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生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 些?
• (1)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2)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影响。 • (3)国家政策的推动(晚清、民国、新 中国)。 • (4)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 (5)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6)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
• 2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 B、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 • C、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 • D、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 A )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保暖
时尚、个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1.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正式办理邮政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的发展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电报 1906年创设,最初用于军航之 间的通讯。 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出现标志: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 中开始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C )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 A、绿色食品 B、出门旅游 C、凭票购买 D、提前消费 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 ) D A、购买家用汽车 B、贷款购买住房 C、出境旅游 D、长期储蓄
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改 革 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改革初期:新四件 (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
目 前: 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
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超前消费
从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看消费观念
的新变化
衣 食 住
变 迁

改革开放前
蓝灰色的海洋
布票
改革开放后



物质主宰生活
物质不能主宰灵魂
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说:“在发展经济的基 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 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 高生活质量。” 请回答: (1)提出这一观点的国家领导人是谁? (2)从材料上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 前提条件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吃、穿、住、 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7、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B、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C、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 D、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 8、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 正确的是( A ) A、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B、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 C、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 D、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 保障 制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用:
城乡民民耐用消费用量迅速提高。
时代缩影:从溥仪服饰照看社会生活的变迁
晚清
民国
新中国
日益丰富的饮食饮料 建国 初期
粗茶淡饭,以吃饱为主, 许多地区还吃不饱。
以科学、营养性食品为主, 主食比例有很大改变,除 了饮茶、啤酒外,各种水 果饮料大量出现。
现在
食—吃的变化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业观念的转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 活 水 平
衣:品种大幅度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食:数量品种增加到讲究营养质量。
住:城市居民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
农民普遍把改善居住条件作为首要的选择
行:各种运输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居民出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
匮乏、单调、营 养不足
由吃饱到吃好、到讲 究营养、质量
住:
城市居民向比较宽敞、 比较舒适方向发展 农民普遍把改善居住条 件作为首要的选择
都市小区住宅
新农村建设
乡村别墅
住的变化
缺房、拥挤
宽敞、舒适
四通发达的 交通和通讯
步行、人力车、 畜力车
火车、 汽车
电话、 航空信
民航业的 发展
传真、电脑 联网、卫星 传输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 业观念。
就业 观念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识 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成为时尚。
“等、靠、要”思想 和端“铁饭碗”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初步形成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为主的保障体系。 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 最低生活保障。
邮递信件
行的变化
交通条件较差
居民出行方便
南绕城高速公路立交桥
各大城市的地铁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这 是上海的中国最大的地铁站-----徐家汇站。
深圳地铁
民航事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这是北京机场一角
人民生活 丰富多彩
北京兴起的呼拉圈热
老年人在 练书画
图为朱屺瞻 先生在作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