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函数的概念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 重 难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 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 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知识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1、 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E (3,2 ),F (- 1, - 3),G (0,1 ),H (- 2,0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x 轴上的点 __________ 标为零;y 轴上的点 __________ 标为零;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 _______ ,纵坐标为 _______ ;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 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坐标1、授课内容探究过程: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 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 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 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 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为以后学习正比例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千克瓜子需付款y元,用x的代数式表示y,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千克、付款金额y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解:C=2冗R或C=n d.在公式中,2n或n是常量,半径R或直径d、圆周长C都是常量。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8.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其他类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定义要素。

2.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3.能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

2.讲授法: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4.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例、图片、动画和练习题的PPT,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函数的知识。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如“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时间与所经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阐述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通过PPT 展示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讲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加深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 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x,y是变量,y=±2xB.人的身高与年龄C.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上海市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函数的认识

上海市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函数的认识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学校:年级:初二课时数:2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学科组长签名组长备注课题函数的认识教学目标函数的认识重点、难点函数的认识考点及考试要求教学内容函数概念变量: 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常量: 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函数: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变化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函数解析式: 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定义域: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y=来表示.这里括号内的字母x表示自变量,括号外的为了深入研究函数,我们把语句”y是x的函数”用记号)x(fy=表示时,)a(f表示当x=a时的函数值.字母f表示y随着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函数用记号)x(f函数的概念1. 下列各式中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A) y x =(B) y x =- (C) y x =± (D) y x =-2. 圆的周长公式2C r π=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r ,π是变量,2为常量 (B) r ,C 是变量,π,2为常量 (C) r 是变量, 2,π,C 为常量 (D) C 是变量,r ,,2π为常量3. 关系式(1)1x 2y +=;(2)x y =;(3)1x y 2-=;(4)x1y =;中,y 是x 的函数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4. 下列图像不是函数的是 ( )A B C D5. 底边长为10的三角形的面积y 与底边上的高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其中 是自变量, 是函数;6. 某种弹簧原长20厘米,每挂重一千克,伸长0.2厘米,挂上重物后的长度y(厘米)与所挂上的重物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其中 是自变量, 是函数;7. 已知定活两便储蓄的月利率是0.0675﹪,国家规定,取款时,利息部分要缴纳20﹪的利息税,如果某人存入2万元,取款时实际领到得金额y(元)与存入月数x 的函数关系式是 ,其中 是自变量, 是函数;8. AB 两地的距离相距10km ,小王由A 骑车到B ,速度为每小时12km ,在小王由A 到B 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量?其中那些是常量,那些是变量?变量的取值有何限制?9. 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作为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kg)除以人体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0-35之间,身体质量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身体质量指数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1)设一个人的质量为w(kg),身高为h(m),写出他的身体质量指数P 与w ,h 之间的关系式. (2)王老师的身高是1.70m,那么他的体重在什么范围内属于正常?(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0. 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某市通过拆迁旧房,种草,植树,修建公园等措施,使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近几年年底统计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 2006年底的绿地面积为多少?比2005年底增加 了多少公顷?(2) 2004年至2006年这三年中,绿地面积增加最多 的是那一年?(3) 试列表给出最近三年绿地面积增长百分率(保留2个有效数字)11.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m s ,到达坡底时小球的速度达到40/m s , (1)求小球的速度v(/m s )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 的取值范围; (2)求3.5s 时小球的速度;(3)求n(s)时小球的速度为16/m s定义域与函数值 1. 求函数的定义域 (1) 211y x =+ (2) 4x 4x y -+=(3) ()051y x x =+++ (4) 33112x y x x -=--- (5)32x y x +=- (6) 3x1y = (7) 11y x =- (8) 35x y x +=-2. 如果函数2x 1)x (f -=,那么=)3(f _____________3. 已知函数253y x =- (1)当x=—4时,求函数的值。

【最新沪科版精选】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doc

【最新沪科版精选】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doc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精品【初中语文试题】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8.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意义,并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函数关系。

同时,通过正比例函数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求解函数的值,以及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数学符号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函数关系。

2.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求解正比例函数的值。

3.能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并能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形和表格展示函数关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意义。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包括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形的展示。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意义。

例如,提问:“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它在3小时内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可以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函数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 课题 函数的概念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 课题 函数的概念学案 (新版)沪科版

课题: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1.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2.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学习重点】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学习难点】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1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列关系式实质上就是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然后用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字母.注意:变例中π是常数,π、2都是常量.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景导入:设热气球从海拔500m处的某地升空,它上升后到达的海拔高度h m与上升时间t min的关系记录如下表:时间t/min01234567…海拔高度h/m500550600650700750800850…(1)在这个问题中,有两个量.(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平均每分上升50米.(3)上升后10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1000米.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变量与常量阅读教材P21~P2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问题1中哪些量是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哪些是不变的量?什么叫变量?什么叫常量?答:问题1中高度h、时间t是变化的量,每分钟上升30米是常量.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2.问题2中变量是什么?问题3中变量、常量分别是什么?答:问题2中变量是某一时刻用电负荷y与时间t,问题3中常量是1256,变量为制动距离s与车速v.典例:(1)寄一封质量在20g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80元,则寄x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y为________,其中常量为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2)某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8米,把长增加x米,宽增加y米,变为正方形,则y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__,其中常量为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分析:(1)邮资y=每封信的邮资·x,即y=0.8x;(2)变化后的长为12+x,宽为8+y,所以有12+x=8+y,即y=x+4.解:(1)y=0.8x,常量为0.8,变量为x、y;(2)y=x+4,常量为4,变量为x、y.仿例:分别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1)设地面气温是20℃,如果高度每升高1km,气温就下降6℃,则气温t(℃)与高度h(km)的关系式是t=20-6h,其中变量是t、h,常量是20、-6;(2)一个长方体盒子的高为30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V(cm3)与底面边长a(cm)的关系式是V=30a2,其中变量是V、a,常量是30.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变例:设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为C,则C=2π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常量是π和2 B.常量是2C.用C表示r为r=C2πD.变量是C和r解析:π与2是不变的常量,A正确,故B错误;等式两边同除以2π可知C正确;r是自变量,C是因变量,都是变量,所以D正确,故本题选B.知识模块二函数的相关概念阅读教材P22~P2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问题2中的图象,回答:(1)这个问题中,有2个变量.(2)任意给出这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如 4.5h、20h,这一时刻的用电负荷y MW(×103兆瓦)是10×103兆瓦、16×103兆瓦.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答:唯一确定.(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18×103兆瓦,10×103兆瓦.它们分别是在13.5h,4.5h达到的.2.什么是函数?理解函数的定义应注意什么?在上面三个问题中,每个变化过程都只涉及两个变量,当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这个量叫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这个量叫因变量)的值.函数: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注意:(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2)有两个变量(字母x与y只是代号);(3)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范例:写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购买单价是 2.5元的圆珠笔,总金额y元与圆珠笔数n支的关系.解:y=2.5n,常量2.5,变量y、n,自变量n,因变量y.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变量与常量知识模块二函数的相关概念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上海)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18.1 函数的概念(1) 教案

沪教版(上海)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18.1  函数的概念(1)  教案

18.1 函数的概念(1)[教学目标]1、知道数量、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并能在具体问题中认识并分清变量和常量;2、在具体情境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理解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初步理解函数概念,初步感受变化与对应的思想;3、在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初步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两分钟预备铃观看视频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四季的变化、日出和日落、怒放的花朵、舞蹈中律动的节奏,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着。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不妨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身边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变化的世界,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而函数正是体现运动变化的基本数学概念,它从数值角度刻画事物变化的过程,表达变量之间的变化联系。

二、创设情境,观察概括情境1视频《加油的过程》(观看过程中随意按暂停键)问题1在汽车加油的过程中,涉及了哪些量?此处用体积描述油量,用金额描述汽油的单价和总价。

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像时间、面积、速度、温度、长度、体积等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称之为“量”,同时我们用“数”来表示量的大小。

数与度量单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数量”。

问题2在加油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哪几个量发生了改变?哪几个量没有发生改变?油量和总价一直在不停地变化着,可以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的量叫做变量。

而单价一直保持数值不变,是 6.51,像这样的量叫做常量。

在汽车加油的过程中,汽油的单价是一个常量,始终是6.51,而油量和总价是两个变量,他们不断变化着。

为了方便描述,不妨用字母表示变量,用x表示油量即变量x,用y表示总价即变量y。

沪科版数学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沪科版数学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函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二)能力训练点:培育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育学生会运用运动、转变的观点试探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彼此联系和有规律转变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①常量中写不写1;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前面咱们已经明白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转变的一些大体问题,这实际上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大体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请同窗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刻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试探:在整个的售米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转变的?这其中有无不变的量?由学生讨论回答.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钱、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转变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问题2:咱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咱们明白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仁慈.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咱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咱们将会发觉水面上有如何的转变?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那么,在这一转变进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如何转变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又是如何的呢?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取得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如何取得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那个比值是什么呢?由上面的两个例子咱们能够看到,在某一具体进程中有些量是能够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咱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进程中都维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咱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1)从大连到北京,若是咱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维持不变,在这一进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那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刻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2)从大连到北京,若是咱们一部份人坐火车,一部份人乘飞机,在这一进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刻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能够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转变进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如何彼此制约、彼此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大体概念——函数.此刻,咱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第一,咱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进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给学生必然的时刻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肯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元,咱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如何的关系式呢?(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这两问主如果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咱们应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2)半径r与面积S有如何的关系呢?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肯定值与它相对应.类似于这种变量间彼此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咱们就再也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一路特点,你可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窗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能够加以肯定表扬以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窗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以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必然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转变进程中有两个量x与y,若是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以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概念中“唯一的”的理解.练习:1, 2, 3.口答.2.补充:(出示幻灯)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与函数,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由学生加以讨论回答.答:(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注意学生在说明原因时的语言,必然要正确.)提问:由练习(4)说明了什么问题?(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进程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因此本节课从两个实际问题入手,第一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接着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函数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唯一的”这三个字的含义,可给出数字,让学生代入式子中加以验证,最后又给出一道补充练习题,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四)总结、扩展教师提问,学生试探回答1.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你可否举出函数的例子?那个问题的答案不肯定,主如果为了让学生熟悉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的进程中,若发觉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3.这节课咱们还学习了常量和变量,请你回答:自变量和函数是什么量?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数学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12.1.2函数的教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2函数的教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2函数的教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掌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3.能够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

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函数模型。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函数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对函数的概念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巧妙的引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活动:倾听并参与讨论。

2.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教师活动:1.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引入函数的定义;2.介绍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函数的表示法。

学生活动:仔细听讲,做好笔记。

3. 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教师活动:1.通过图像展示和示例讲解函数的图像特点,如增减性、奇偶性等;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函数的极值、零点等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教师互动。

4.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教师活动: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应用领域;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函数模型。

学生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5. 深化训练和拓展思维教师活动:提供一些与函数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并积极思考问题。

6. 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学生活动:记录重点内容,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并且能够初步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

但教学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对基本概念加强讲解,并给予更多的例子和练习题进行训练。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学生的巩固和拓展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学生练习 课本P29,第1、2
四、小结
在数学学习中体会“问题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形结合是一种解题模式,掌握一定的规律,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31,第4、5
2、《基训》
教学后记:
14.1正方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术语,掌握三角形三边的隔阂。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模版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变体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所在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看清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在y轴上找出形心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点,这一点既满足地理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座标为(3,-2)的点.下面拜托同学们在中才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战略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 Ⅱ.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和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函数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3.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具。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函数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一次函数的性质,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18.1 函数的概念(1)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量的意义,知道常用的数量,能在具体实例中认识并分清变量和常量.2.知道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理解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含义,从而理解函数的概念.3.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在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 观看视频,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变化的世界里. 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为引出数学中刻画运动变化的概念——函数作铺垫.二、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数量人们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量”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同时用“数”来表明量的大小.数与度量单位合在一起,就是“数量”.例如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用下列数量来描述它的特征:平均半径:6371.22千米表面积:81011.5⨯平方千米体积:1210083.1⨯立方千米质量:241097.5⨯千克地心最高温度:不超过5000℃以用数量描述地球特征为例,使学生知道,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时间、速度等常用的数量. 并通过数量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4.【情境三:温度变化问题】某气象站测得当地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2)填表:时间(时)0 3 8 14 21 24温度(℃)进一步感受变量之间确定的依赖关系的含义. 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不是只有解析式,还有图、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提供铺垫.三、概念讲解,获取新知. 1.上述三个情境,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2.三个情境中的变量有什么取值范围吗?3.概念:在某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情境1和情境2中,这种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4.为什么研究函数呢?函数的概念,要指出其中到“变化过程”和“变量的取值范围”,但主要强调“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 完善概念时可结合前问题再具体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研究函数的目的是研究变化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内化新知,归纳概括. 练习:气温的摄氏度数x与华氏度数y之间可以进行如下转化,华氏度数y是不是摄氏度数x的函数?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函数的概念,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海拔高度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h/m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 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教师多媒体出示:x -3 -2 -1 0 1 2 3 y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v/(km·h-1) 0 10 20 30 40 …s/m 0 0.4 1.6 3.5 6.3 …(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 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11 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教版(五四学制)数学八上 18.1-2函数的概念 教案(表格式)

沪教版(五四学制)数学八上 18.1-2函数的概念 教案(表格式)
在函数用记号y=f(x)表示时,f(a)表示x=a时的函数值.
5、已知f(x)= ,求f(0), f(-1), f( ),
f(a)(a≠1) .
分析 函数f(x)= 的定义域是不等于1的所有实数.分别用0,-1, ,a代替函数解析式中的x,就得到函数值.
三、练习:
P58/1-3
四、小结:
1.函数的定义域;
2.函数的值域;
3.用记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
五、作业:
练习册:习题18.1(2)
拓展:
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以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已经学过的数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关注函数的自变量取值有一定范围,从而引出“函数的定义域”.第3、4两题是补充的题目,意在让学生感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仅要考虑解析式本身有没有意义,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y
2、思考上一题中两个函数自变量的取值有何不同?
3、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它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的函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4、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20,长为x,宽为y,那么y与x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如果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为了深入研究函数,我们把语句“y是x的函数”用记号y=f(x)来表示.这里括号内的字母x表示自变量,括号外的字母f表示y随着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同一问题中同时研究几个不同的函数时,表示函数的记号中,括号外的字母可采用不同的字母,如f、g、h和F、…,以示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
重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
知识回顾Array平面直角坐标系:
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
E(3,2),F(–1,–3),G(0,1),H(–2,0)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
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
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
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
探究过程: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千克瓜子需付款y元,用x的代数式表示y,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千克、付款金额y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
解:C=2πR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或直径d、圆周长C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
表示,如例题(2)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知识点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在x 的允许范围内,变量y 随着x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y 叫做因变量。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至于这两个变量是否一定要用字母x 、y 来表示,不一定。

其二:自变量x 虽然可以任意取值,但在很多问题中,自变量x 的取值是有范围的,如x 表示时间则x 一般在正数范围内取值;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其三:对自变量x 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这里确定与对应对理解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至于唯一确定是中学阶段对函数概念的一种界定。

例题二:(1)2x+1是不是变量x 的函数?为什么?
(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y 是不是x 的函数?为什么?
解:(1)因为x 是变量,代数式2x+1的值也是一个变量,且随着字母x 的取值而唯一确定,所以变量2x+1是变量x 的函数。

(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因为x 、y 可以取不同的数值,
所以x 、y 是变量。

当x 取确定的值时,可由y=3
26x -求出y ,即y 的值随之唯一确定。

所以在这个二元一次方程中,y 是x 的函数。

练习: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G=mg,其中,m 表示质量,G 表示重力,g=9.8牛/千克,物体所受的重量G 是不是它的质量m 的函数? 知识点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 是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符号“y=f(x )”表示y 是x 的函数,f 表示y 随x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

如函数y=x+10(4<x<10),它的值域是14<y<20
例题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32x -2x (2)y=321
+-x x
(3)y=x 25- (4)y=x
x 3134-+ 分析:(1)是整式函数,整式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是分式函数,分式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是二次根式函数,二次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4)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综合,要注意综合考虑
解:(1)定义域是全体函数
(2)2x+3=0,即x=-2
3
(3)5-2x ≥0,即x ≤52
(4)⎩⎨⎧-≥+031034 x x 解不等式组得⎪⎩
⎪⎨⎧-≥3143 x x 即-43≤x<3
1 练习: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
(1)y=2x+5 (2)y=213-+x x (3)y=43-x (4)y=
4
1--x x 例题4:已知f(x)=123+-x x ,求f(-21)的值 分析:函数与函数值是不同的概念,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
而函数值指的是当自变量取某一数值时,函数的一个对应值,求f(-2
1)得值,就是当x=-21时,求y=1
23+-x x ,的值,只需要把x=-21代入后计算即可。

解:f(-21)=1)2
1(2)21(3+-⨯--⨯=-423- 练习:已知f(x )=
4
32++x x ,求f(-2),f(-21),f(0),f(2) 练习:把下列x 与y 的关系写成y=f(x)的形式,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1)8x+7y=16 (2)xy=9 (3)x=1
1+-y y (4)(x+2)(y-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