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距种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
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我部组织遴选了2010年15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80项主推技术,现予推介发布。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2010年黄淮海主导品种皖豆28、中黄13、菏豆13、郑92116、冀豆17、晋遗30,皖豆28 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04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3-106天。
株高80厘米,主茎17节。
卵圆叶,灰毛、紫花。
有限结荚习性,抗倒伏,适合机械收获。
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2.11克。
品质:蛋白质45.83%,脂肪19.94%皖豆28历年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皖豆28在黄淮海联合鉴定中安徽8个试点汇总结果皖豆28在潘村湖农场示范现场中黄13品种来源:豫豆8号×中作90052-76。
审定情况:分别通过安徽、天津、陕西省、北京市、辽宁、四川、山西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30~135天,夏播生育期100~105天。
半矮秆,有效分枝3~5个,椭圆形叶,灰毛,紫花。
有限结荚习性。
椭圆粒,黄种皮,褐脐,百粒重23克。
粗蛋白含量43%、粗脂肪含量19%左右。
中黄13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天津市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科丰6号增产12.13%,1999~2000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16.0%;1999~2000年参加陕西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增产27.05%;2000~2001年参加北京市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增产20.1%。
适宜区域:适宜在华北北部、山西中部、辽宁南部、四川等地春播,淮河流域及淮北地区、天津市及陕西省南部等地区夏播种植。
菏豆13品种来源:菏95-1×豫豆8号审定情况:2005年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
大豆密植大垄密栽培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是在大豆三垄栽培的基础上,结合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形成的适合东北大豆产区的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既保留了大豆三垄栽培的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又结合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的缩垄增行、合理密植,自推广以来,有效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的提高一、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优点1、大豆大垄密植栽培与传统的大豆栽培方式相比较,缩小了行距,增加了株距,也就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适当缩小了,行内植株与植株之间的距离加大了,田间植株分布更加均匀,更接近于“大豆获得高产的理想种植方式———合理的相等株行距”。
2、增加了光合面积和光分布合理。
由于大垄密使植株分布得更均匀,克服了垄三栽培大行距、小株距的植株分布不匀的不足,增加了绿色面积,而且单株受光更均匀,提供了接受最大辐射光能的冠层,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产的田间分布是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里光合作用效率。
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群体的干物质重量也随之增加。
4、由于增加了种植密度,因此增加了单位面积根瘤与根瘤质量,根瘤固氮量得到增加,为大豆生长提供分更多的氮素营养。
二、大垄密栽培关键技术措施(一)选地与整地1、选地:采用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需要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没有污染、地里没有石块、适宜机械耕作的土地。
土层深厚、连片的平川地或者缓坡地,前茬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好。
2、整地:要采取秋整地措施,没有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要在秋季前茬作物收获以后进行秋深翻或者深松整地作业,深度压达到35cm以上,耙平,达到地表平整无堑沟、无土块。
(二)品种及处理1、品种选择:根据生态条件和市场需要选择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秆强、耐密植、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
2、种子精选:在正规种子商店购买的种子都是经过精选的。
如果是自留种,要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用大豆精选机选种或人工精选,清除杂质,纯度达到99%,净度达99%,发芽率达95%以上。
不同行距种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处理
A B C D E
表 1 行 距 配 比 对 大 豆 生 物 性 状 的 影 响
株高
cm
结荚 高 度
cm
1 分 技 倒炀 丁 辇 别 例 怵 r 数 ‘
/
CK
减 幅 为 1 .~ 06粒 , 次 是 处 理 D, 株 有效 粒 数 为 9 . 00 6 . 其 单 68 粒 ; 粒 重 各 处理 均 低 于 C 降 幅 为 01 1 , C 的百 百 K, . ̄ . g 以 K 6
试验 数据 用 E cl 0 3和 D Sv . xe 0 2 P 5 行 分析 。 6 5进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不 同 行 距 配 比 对 大 豆 生 物 性 状 的 影 响 .
由表 1可 知 , 各处 理 株 高 均 低 于 C 结 荚高 度 除 处 理 K;
C、 E高 于 C D、 K外 , 余 各 处 理 均 低 于 C 主 茎 节 数 各 处 其 K; 理 均 少于 C 分 枝数 除 处 理 D外 , 少 于 C 倒伏 级 别 均 K; 均 K;
最高 , 1 6 .2k /m2较 C 为 7 gh , 6 0 K增产 1 . %, 40 7 经方 差 分析 结 不显著 , 余处 理均 比对 照 减产 。 其
表 3 行 距 配 比 对 大 豆 产 量 的 影 响
∞ ∞ ∞ ∞ ∞ ∞ 果表 明 , 增产 达 极 显 著 水 平 。 处理 D较 C K略 增 产 , 增 产 但
等。 前茬 小麦 , 产量 为 75 0k/m o 0 gh 2按照 大 豆宽 窄 行 配 比方
式 不 同 , 设 6个 处 理 , 别 为 6 m:0c A) 5 m: 共 分 0c 1 m( 、5c 1 5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行距和密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大豆种植的相关问题。
一、行距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大豆的行距是指在种植时,每株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
行距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大豆植株的生长情况。
合理的行距可以提供足够的光照和空气流通,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一般来说,大豆的行距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来确定。
在北方地区,适宜的行距为45-60厘米,而在南方地区,行距应适当缩小到30-45厘米。
较大的行距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容易造成大豆植株之间的遮阴现象,影响下层植株的光合作用。
较小的行距则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二、密度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大豆的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的大豆株数。
密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大豆的生长情况和产量。
合理的密度可以使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适度,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大豆的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品种特性来确定。
在一般的农田条件下,大豆的密度一般为30-40万株/公顷。
较高的密度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容易造成植株之间的遮阴现象,影响下层植株的光合作用。
较低的密度则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但也容易造成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浪费。
三、行距和密度的综合选择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相互影响的。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要综合考虑行距和密度的选择。
在北方地区,由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一般可以选择较大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以增加产量。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光照相对较弱,一般需要选择较小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以增加光照和通风条件。
还应根据大豆品种的特性来选择行距和密度。
早熟品种的大豆生长期较短,一般可以选择较小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以增加光照和通风条件;而晚熟品种的大豆生长期较长,一般可以选择较大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以增加产量。
行距不同种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行距不同种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作者:马明阳王立峰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第20期摘要: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粮食的产量便是国民工作基础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村的粮食种植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例如,水稻的种植方式,就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插秧式,转变成了错落无致的抛秧式,更有甚者,采用了机械化的播种方式。
而后两者是在改变作物个体的不同生长环境的情况下,达到增产增质的效果。
不管是哪种种植方式,都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
而对于大豆种植行距的不同,同样对它的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豆种植行距光照产量出草率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粮食的产量便是国民工作基础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村的粮食种植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例如,水稻的种植方式,就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插秧式,转变成了错落无致的拋秧式,更有甚者,采用了机械化的播种方式。
而后两者是在改变作物个体的不同生长环境的情况下,达到增产增质的效果。
不管是哪种种植方式,都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
而对于大豆种植行距的不同,同样对它的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涉及到科技产品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
在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老话“农民靠天吃饭”,也就是说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
在我国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大豆种植面积并不广泛。
在北方,則有着大面积的大豆种植区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所以,对于大豆的种植方式,应该加以重视,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大豆不仅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的种植下,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且使用不同的种植手段和方法,也会对其产量带来直观的影响。
经过实践,不难看出大豆种植行距在大豆生产中也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大豆的种植行距直接影响大豆植株个体的生长环境,使植株个体形态发生变化,从而作用大豆总面积的生产率。
现在就以大豆种植行距对大豆生产环境造成的影响,做简要的分析。
甘蔗不同种植行距间套种大豆试验
培 和 管理 模 式 , 为其 间套 种 大 豆技 术提 供 科 学依 据 。 结 果 表 明 , 1 . 2 m 甘 蔗 种植 行 距 间种 单 行 大豆 较 有 利 于甘 蔗 和 大 豆 的产 量 形 成 , 总 产值 位 列 第 一 。 甘蔗 桂 糖 2 1号 问套 种 大 豆 以 1 . 2 m 种 植 行 距 间 种 单行 大豆 的 种 植 方 式 为 宜 。
正 常植株 进行 除 叶 , 称取 除 叶前后 的重 量 , 计 算 比率 , 并 折算 相应 的各处 理甘蔗 萌芽 、 分蘖性 状分 析
萌芽 是 甘蔗 生 长 的开始 , 良好 的萌发 , 可为 苗期 生 长打 下 良好 的基础 . 萌 芽快 对甘 蔗 的早生 快 发有 重 要 意义 , 萌 芽快 , 早 分蘖 , 可 延长 干物 质积 累的时 间 , 使 更 多 的分蘖 苗发 展 成为有 效 茎 , 有 利 于有 效茎 数 、 株高 、 茎径 等 的提 高 , 为甘 蔗高 产丰 产 打下基 础 ; 萌芽 率 是 出苗数 和下 种苗 数 的 比值 , 其 高低 决定 着 蔗 田幼苗 群体 的大 小 , 对后 期有 效茎 数影 响很 大 。从 表 I可知 , 从 整体 上 看 , 甘蔗不 同行 距 间种 相应 行数 的大 豆对 甘 蔗 萌 芽影 响不 大 . 各处 理 之 间的差异 不显 著
S u g a r Cr o p s o f Ch i n a
1 2
中 国 糖 料
2 O l 3年 第 1期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2 6 2 4 ( 2 0 1 3 ) O 1 — 0 0 1 2 — 0 2
不同行距对大垄密栽培大豆产量的影响
式免耕播 种机进行 10m 大垄密 垄上 3 栽培 , 1c 行 材 料 与 方 法
试验 地位 于海 伦农 场 现代农 业 科技 示 范园 区 , 拔 2 1 大 陆性 季风气 候 , 海 6 m, 年无 霜期 1 7 1 d左右 , 年平 均 气温 0 6C, 1 ℃积温 2 4 . 。 年 降雨量 5 4 7 m。土 壤 类 型 为黑 土 , ~ 2 c 土 层 有机 质 5 mg k 、 .。 ≥ 0 4 9 4C, 4 .r a 0 0m 5 / g
2 DY 1 二 垄 气吹 式精 量播 种机 播种 , 带宽 5 c 垄上 播 种 4行 , 边行行 距 1 c 中间行 行距 2 c 保 B 一2 苗 0 m, 两 5 m, 0m,
苗 3 5万 株/ m。 h 。每处 理 采 取 3 O株 进 行 产量 构 成 因素 分 析 , 调查 标 准 参 照《 国家 大 豆 品种 区域 试 验调 查 记 载项 目及 标 准 》 行 。 进
提高 , 虫害 发生 级别 无 明显差 异 。 病
表 1 大 豆 生 育 进 程 调 查 结 果 及 病 虫 害 、 品 品 质 调 查 结 果 商
2 2 对 大 豆 产 量 的 影 响 .
产量 结果 表 明( 见表 2 , 用 YP 8大平 原气 吹式 免耕 播 种 机播 种 的处理 1株 高 比对照 低 3 5 m, 荚 )采 1 .c 底
气候 条 件 : 动 积 温 为 2 2 . ℃, 历 年 偏 高 ; 活 55 1 较 出现 大 风 灾 害 性 天气 ; ~ 5月 气 温 较 历 年 同期 偏 高 4 05 , . ℃ 6月气 温 偏高 1 7月 气 温偏 高 1 4C; ~9月 降水 3 8 9 C, .l 4 7 、 mm, 历年 偏 少 1 3 4 m, 较 2 . r 作物 生育 期 较 a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垄上三行种植技术
1垄上三行种植技术概述1.1优势与传统大豆种植技术相比,垄上三行种植技术能够实现对耕地面积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大豆产量的提高。
而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垄上三行种植技术强调深松深翻,可以保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旱涝情况。
通过合理分布,能够增加大豆种植的数量,提升有限耕地的利用率,减少漏光现象,配合密植型栽培,可以将封垄阶段适当提前,避免草荒问题。
1.2要点在实际操作环节,垄上三行种植技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应该将苗带之间的距离增加到23cm 左右,实现精量密植,垄距可以控制在65cm 上下。
垄上三行苗带中,两侧苗带的间距为23cm ,相邻两行苗带的距离约为11cm ,如果采用单行播种的方式,米间落粒一般为13粒,这样才能保证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实现稳产高产。
2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垄上三行种植技术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有着肥沃的黑土地,同时也是我国主要大豆产业。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迅速扩大,基础农田的面积一再压缩,加上管理不当,黑龙江原本肥沃的黑土地逐渐减少,肥沃程度也在持续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垄上三行种植技术的应用,为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2.1整地整地是大豆种植的首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大豆种植中,需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地块,在秋收后做好土地深松深翻,保证土地作业质量,翻松深度应该超过22cm ,同时保证地块中土壤“平、细、实、透”,做到春旱秋防,对耕作条件进行改善,以此来保证大豆的健康成长。
另外,种植地块应该采用轮作的方式,即将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轮番种植,避免出现重茬和迎茬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选种想要保证大豆稳产高产,选种工作不容忽视,在对大豆品种进行选择时,应该关注品种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根据不同区域的天气、土壤等状况来选择,如东农55、黑农51、合丰55等,大豆种子的含油量一般不能低于21%。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
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定义、影响因素、选择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定义1. 行距:指在田间或温室内,相邻两行作物之间的距离。
通常用米或厘米表示。
2. 密度:指单位面积内作物株数。
通常用每亩或每公顷株数表示。
二、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对大豆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土质疏松、透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适合采用较宽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而土质粘重、排水性差的黄壤则适合采用较窄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气温、降雨和日照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因此在选择行距和密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
3. 大豆品种:不同品种的大豆生长发育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较窄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而晚熟品种则适合采用较宽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
4. 农艺措施:农艺措施也会对大豆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比如,施肥、浇水、除草等措施都会影响大豆株高、枝条数量和叶面积等因素,从而对行距和密度产生影响。
三、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选择方法1. 行距选择: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30-40厘米左右的行距;中熟品种适合采用40-50厘米左右的行距;晚熟品种适合采用50-60厘米左右的行距。
在具体选择时还需考虑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
2. 密度选择: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15-20万株/亩左右的密度;中熟品种适合采用12-15万株/亩左右的密度;晚熟品种适合采用10-12万株/亩左右的密度。
在具体选择时还需考虑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
四、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注意事项1. 行距和密度要适当:行距过窄、密度过高会导致大豆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行距过宽、密度过低则会浪费土地资源,影响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4”模式下不同株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5-0191-0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4”模式下不同株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姜艳艳1,王娟1,刘萍2,黄建领1,刘威1(1.阜宁县农业农村局,江苏阜宁224400;2.阜宁县陈良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阜宁224400)摘要为探究适宜江苏省阜宁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文章设定大豆9877株/0.067hm2、8979株/0.067hm2、8030株/0.067hm2、7598株/0.067hm2、7055株/0.067hm2等5种种植密度处理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大豆密度为8979株/ 0.067hm2,即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玉米株行距12.3cm×40cm,大豆株行距12.3cm×30cm,玉米与大豆间距70cm,是产量最高、产值最优的株行距配置。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株行距;产量;中图分类号S513;S565.1S344.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5.072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Spacing on Soybean Yield under the"2+4"Model of Soybeanand Maize Belt Compound PlantingJiang Yanyan1,Wang Juan1,Liu Ping2,Huang Jianling1,Liu Wei1(1.Fun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Funing224400,Jiangsu,China;2.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in Chenliang Town,Funing224400,Jiangsu,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soybean and maize belt compound planting model in Funing County,in this paper,5kinds of soybean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including9877plants/0.067hm2,8979plants/0.067hm2,8030plants/0.067hm2,7598 plants/0.067hm2and7055plants/0.067hm2,were set for comparative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soybean was 8979plants/0.067hm2,that is,two rows of maize+four rows of soybeans,the row spacing of maize plants was12.3cm×40cm, the row spacing of soybean plants was12.3cm×30cm,and the spacing between maize and soybean plants was70cm.Key words:soybeans,maize,strip composite,plant and row spacing,yield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油料和植物蛋白原料[1],是人们日常烹饪的必需品。
种植大豆的行距和株距
种植大豆的行距和株距种植大豆的行距和株距是农民在进行大豆种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的行距和株距可以使大豆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同时也可以保证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下面将从什么是行距和株距、怎样确定行距和株距、不同地区的行距和株距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行距和株距1. 行距行距指在田地上两条相邻的垄之间的间隔宽度,通常用米来表示。
不同作物对于行距的要求不同,如玉米、花生等作物需要较宽的行距,而小麦、水稻等作物则需要较窄的行距。
2. 株距株距指在同一垄上相邻两个植株之间的间隔长度,通常用厘米来表示。
不同作物对于株距的要求也不相同,如玉米、花生等作物需要较宽的株距,而小麦、水稻等作物则需要较窄的株距。
二、怎样确定行距和株距1. 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确定行距和株距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需要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对于行距和株距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高大的作物需要较宽的行距和株距,矮小的作物则需要较窄的行距和株距。
2. 根据土壤条件确定行距和株距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选择行距和株距时,需要考虑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
3. 根据机械化程度确定行距和株距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种植大豆时也需要考虑机械化操作是否方便。
一般来说,较窄的行距和株距可以提高种植密度和产量,但是也会增加机械化操作难度。
三、不同地区的行距和株距1. 华北地区在华北地区种植大豆时,一般采用50厘米×20厘米的行距和株距,也有部分农民采用60厘米×20厘米的行距和株距。
2. 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种植大豆时,一般采用60厘米×20厘米的行距和株距,也有部分农民采用70厘米×20厘米的行距和株距。
3. 华南地区在华南地区种植大豆时,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水分充足,因此一般采用较窄的行距和株距。
常见的行距和株距为45厘米×15厘米或50厘米×15厘米。
大豆玉米套种最佳行距
大豆玉米套种最佳行距
大豆玉米套种技术是在有关部门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和改进上进行的,其最佳行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特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通
过改变大豆玉米套种行距,可以增加农田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益,减
少农艺病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在平坦的区域,大豆玉米的行距至少不低于100厘米,以
保证作物的充分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坡地上,行距可以适当增加,
通常最佳行距为125-150厘米,以控制水灌溉不畅,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
发育。
另外,大豆玉米套种的最佳行距也受田间条件的限制,大豆玉米的培
育要求良好的土壤肥力,一般普通肥田的最佳行距为100-120厘米,肥力
强的田埂地、垄谷地最佳行距可以减少到90-100厘米。
通过上述考虑,大豆玉米套种的最佳行距一般不低于100厘米,有利
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效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及提高农作物产量。
大豆种植行距株距标准
大豆种植行距株距标准大豆种植行距株距标准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行距和株距的设置对其产量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豆种植行距株距标准及其主要内容。
一、行距标准1. 广义行距和狭义行距广义行距指从田间道路到相邻两条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整个田地的宽度。
而狭义行距则是指每一条沟之间的宽度,即实际进行种植作业时所需设置的宽度。
2. 行距标准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下,大豆种植的狭义行距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的狭义行距为40~50厘米左右;中晚熟品种则为50~60厘米左右。
同时,在水稻轮作或双季作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适当缩小狭义行距。
二、株距标准1. 株距的概念株距指在同一行内相邻两株植物之间的距离。
大豆株距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产量和质量,也要兼顾到耕作、施肥、喷药等因素的影响。
2. 株距标准在我国,大豆栽培中通常采用密植和疏植两种方式。
密植时,株距为10~15厘米左右;疏植时,株距为20~30厘米左右。
同时,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下,也会有所差异。
三、行距与株距的关系行距和株距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般来说,行距越宽,则每棵植物所占用的空间就越大,单株产量也会随之增加;但同时也会增加杂草生长的机会。
而若行距过窄,则每棵植物所占用的空间就越小,单株产量也会随之降低;但同时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总之,在大豆种植中,合理设置行距和株距是确保高产、高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地区、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引言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种植株行距和密度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种植株行距种植株行距是指在农田中每两个相邻作物株之间的距离。
合理的种植株行距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大豆生长发育。
影响因素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对大豆生长发育有不同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气候条件: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大豆的生长速度和需求量。
3.大豆品种:不同品种对种植株行距有不同要求。
常用种植株行距常用的大豆种植株行距有以下几种:1.窄行距种植:株行距为40-50厘米,适用于光照充足、水分充足的区域。
窄行距种植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目,提高产量。
2.宽行距种植:株行距为60-70厘米,适用于干旱地区或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
宽行距种植可以减少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目,降低竞争强度,提高每株大豆的产量。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大豆植株的数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平衡大豆之间的竞争关系,保证每株大豆获得足够的养分和生长空间。
影响因素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越高,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2.大豆品种: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有不同要求。
常用种植密度常用的大豆种植密度有以下几种:1.一般密度:每亩种植20-30万株,适用于一般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的区域。
2.高密度:每亩种植30-40万株,适用于土壤肥力较高、光照充足的区域。
高密度种植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目,提高产量。
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在确定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同时,还需要考虑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确保农田操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种植株行距和密度可以提高大豆产量,优化农田资源利用效率。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要点探究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要点探究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密植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究大豆密植栽培技术的要点。
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内增加植株的数量,通过合理调整植株间距和行距,使植株分布更为紧密。
大豆密植的行距一般为40-60厘米,植株间距为20-30厘米。
密植可以提高光、水、肥的利用效率,促进光合作用和通风,减少杂草生长,提高作物间竞争力。
大豆密植需要合理的播种量。
一般情况下,播种量为亩产量的1.2-1.5倍,播种量太少会造成植株之间的空挡,影响产量;播种量太多则会增加植株间竞争,导致营养不良。
合理的播种量可以保证植株之间的距离适中,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植株的生产潜力。
大豆密植需要合理的施肥。
密植种植增加了每亩植株的数量,植株对肥料的需求也会增加。
在密植栽培中,应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品种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
在大豆生长初期,可以适量施磷肥和钾肥,促进根系发育;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可以适量施氮肥,促进叶片和花荚的发育。
也要注意合理的施肥时机和方法,以避免肥料损失和环境污染。
大豆密植还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密植栽培容易造成植株之间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加,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在大豆密植栽培中,要加强田间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可以合理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适时清除病虫害源等。
大豆密植栽培还需要注意及时灌溉和管理。
密植栽培增加了植株的数量和根系的分布,植株的水分需求也会增加。
在大豆密植栽培中,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大豆生长的需要,合理安排灌溉。
也要注意及时除草和松土,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减少杂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大豆密植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在大豆密植栽培中,要注意合理调整植株间距和行距,控制合理的播种量,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灌溉和管理。
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
2 1 ( ) 5~ 00 1 : 9
L a n ng Ag i u t a i n s i o i rc lur lSc e ce
文 章 编 号 :0 2—1 2 ( 0 0 O — 0 5— 5 10 7 8 2 1 1 0 0 0 J
不 同株 行 距Hale Waihona Puke 下 大 豆 性 状 的 因子 分 析
因 子 分 析 法 是 把 大 量 复 杂 的 性 状 指 标 化 为 少
合 丰 4 、 丰 1 , 田 间 将 其 植 株 按 不 同 垄 上 小 5红 在 1
数 几个 综合 指标 因子 的一 种 统 计 分 析 方 法 , 在 多 指标 ( 量 ) 变 的研究 中往 往 由于 变 量 个 数太 多 , 彼 此之 间存 在着 一 定 的相 关 性 , 得 所 观 测 的 数 使 据 有信 息 的重叠 , 究样 本 的分 布规 律 比较 麻烦 , 研 因子分 析是 通过 对 变量 的相 关 系数矩 阵或协 方 差 矩 阵 内部结 构 的研 究 , 出 能 控 制所 有 变 量 的少 找 数几 个 随 机 变 量 去 描 述 多 个 变 量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在统 计分 析 中 , 一些 错 综复 杂关 系的现 象 中 从
体 冠 层 结 构 , 利 于 大 豆 群 体 对 光 能 的 利 用 和 群 有
7 l 上 播 种 两 行 , 带 宽 ( 上 行 距 ) 0e n垄 苗 垄 为 8el1 m、2c l、0 c 1 m。 行 距 ×株 距 分 别 为 : m × T 8c
6 e 、 m × 8 m 、 e x 1 e , 0 e × 8 m 、 m 8e e 8 m 0 m 1 m c
于凤 瑶 , 秀 君 , 顺 启 , 辛 周 张代 军 , 红梅 邱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朱星陶;谭春燕;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刘作易【摘要】为玉米与大豆间作共生体系的高产复合群落提供合理的田间配置技术参数,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的行距变化试验,研究高秆强势作物玉米对矮秆弱势作物大豆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玉米的行距在25~60 cm,随行距增大,大豆单株产量增加,群体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当大豆与玉米行距为45 cm 时,大豆群体产量最高(59.65 kg/667m2);随着大豆与玉米行距减小,大豆株高增加,行距在40~45 cm时,大豆平均株高为55 cm(大豆最适高度);大豆与玉米行距在40 cm以下时,玉米对大豆有效荚及籽粒的形成抑制明显,对大豆百粒重、底荚高度、主茎节数等影响不明显;大豆与玉米距离越近,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M型变化,脯氨酸含量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呈波浪形不规律变化;生产上大豆与玉米间作应选择玉米与大豆的行距在30~45 cm较为合理.【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5页(P22-25,52)【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品质【作者】朱星陶;谭春燕;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刘作易【作者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04.7贵州省及其云南省东北部、湖南省西部和湖北省的恩施州等地区属于西南山区及武陵山区的典型代表,该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春季作物生长的有效气温(日均温度>12°C)季节主要在每年的4―9月,对喜温的春季作物而言是典型的一年一熟制,玉米与大豆间作是该类地区旱地的习惯性种植方式[1-3],其特点是大豆与玉米同期播种,大豆收获早于玉米20~30 d,大豆全生育期与玉米共生,在这种大豆与玉米复合群落共生结构中,大豆与玉米的行比或株行距配置对2种作物的产量形成及品质等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玉米在群落结构中因植株高大,属强势作物,易影响弱势作物大豆的正常生长。
夏播大豆的行距和株距
夏播大豆的行距和株距
夏播大豆的行距和株距最好为30厘米,不仅可以让种子有足够的养分吸收,也利于植株后期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播种大豆前需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提高发芽率,养殖时要施加大量的磷钾肥,促进大豆发育成熟,提高产量。
夏播大豆行距和株距大约30厘米
大豆又叫做黄豆,是一种常见的作物,一般夏播大豆的行距和株距多少最合适,在播种前可以先考虑播种量以及土地大小,最好是将行距和株距控制在30公分左右,能利于大豆后期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大豆适合在6月左右开始播种,要避免雨水季节,否则土壤过于潮湿,会导致种子发霉腐烂,影响发芽率。
种植前可先将土壤翻新,有效提高土壤的疏松性,大豆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播种前先用水把土壤润湿,利于种子吸水更好的发芽。
大豆生长期间多肥料的要求极高,大豆生长发育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可在成长期按少量多次的原则施加磷钾肥,促进豆苗茁壮生长,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大豆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常被加工成各种豆制品,能有效缓解便秘,调节肠胃。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大豆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行距和密度。
行距和密度的调整能够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空气湿度、病虫害发生等因素,从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行距主要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和株间竞争,而密度则影响株内竞争和通风透光。
行距是指两行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一般以米为单位。
行距的调整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行距能够提高大豆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适当增加行距还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使植株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大豆的产量。
一般来说,行距的选择应根据大豆的生长习性、品种特性和栽培区域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在北方地区,行距一般为60厘米至75厘米,而在南方地区,行距则相对较小,一般为45厘米至60厘米。
此外,行距的调整还需要考虑到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以便农机的通行和作业。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大豆植株的数量,一般以株/亩或株/公顷来表示。
密度的调整主要影响大豆植株之间的株内竞争和通风透光性。
过高的密度会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导致养分和光线的不足,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而过低的密度则会造成无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因此,密度的选择应根据大豆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水分状况和栽培区域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在北方地区,一般的密度为20万株/亩至25万株/亩,而在南方地区,则相对较高,一般为25万株/亩至30万株/亩。
在确定密度时,还需要考虑到大豆的生长期、生育期和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以便更好地调整大豆的生长节奏和养分分配。
总结起来,大豆的行距和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行距和密度能够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株间竞争、增加通风透光性,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在确定行距和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大豆的生长特性、品种特性、栽培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机械化作业的需要,以便科学合理地调整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分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4): 642-650/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5.0064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杨峰娄莹廖敦平高仁才雍太文王小春刘卫国杨文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 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 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 (A1)、40 cm (A2)、60 cm (A3)和80 cm (A4)套作处理, 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 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 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
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 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
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 根体积却逐渐降低, 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
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 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 玉米产量逐渐增加, 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 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 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
此外,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 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 分别为1.59 (2012年)和1.61 (2013年), 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
因此, 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行距种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大豆不同行距模式栽培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大豆种植的行间距,可以提高大豆产量,以40 cm∶30 cm行距模式栽培效果最佳,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大豆;宽窄行;种植;产量
大豆是河南省主要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等行距方式种植。
而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发挥边际效应,在不减少单位面积栽植总棵数的情况下,采用宽窄行方式种植,能减少田间郁蔽,提高产量,但增产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此,笔者于2009年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进行了大豆不同宽窄行配比方式的研究,以期选出大豆的最佳种植方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用大豆品种为泛豆5号,由黄泛区农场农科所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黄泛区农场农科所试验地,土壤沙质,肥力中等。
前茬小麦,产量为7 500 kg/hm2。
按照大豆宽窄行配比方式不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60 cm∶10 cm(A)、55 cm∶15 cm(B)、50 cm∶20 cm(C)、45 cm∶25 cm(D)、40 cm∶30 cm(E),以35 cm∶35 cm为对照(CK)。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6行区,小区长6.67 m,宽2.1 m,小区面积14 m2。
试验密度均为18.75万株/hm2,成熟后每小区取10株室内考种,实收中间4行计产,计产面积9.34 m2,6月7日播种,6月16日间定苗,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1-5]。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和DPS v6.55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行距配比对大豆生物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株高均低于CK;结荚高度除处理C、D、E高于CK外,其余各处理均低于CK;主茎节数各处理均少于CK;分枝数除处理D外,均少于CK;倒伏级别均为4级,倒伏面积均达100%。
说明通过调整大豆种植的行间距,采用宽
窄行种植方式,能降低大豆株高,但对主茎节数及分枝数则影响不大。
在本年度气候下,虽然可以增加大豆植株的通透性,但并不能增强抗倒伏能力。
2.2不同行距配比对大豆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宽窄行种植,单株荚数以处理E最多,为46.2个,其余各处理均少于CK,减幅为2.2~24.6个;瘪荚数以处理E最少,为1.2个,以处理D最多,为12.6个;单株有效粒数以处理E最多,为110.2粒,其余各处理均少于CK,减幅为10.0~60.6粒,其次是处理D,单株有效粒数为96.8粒;百粒重各处理均低于CK,降幅为0.1~1.6 g,以CK的百粒重最大,为11.6 g。
说明大豆行距配比相差超过30~50 cm 时,影响产量三要素构成,不能提高单株有效荚数、粒数及百粒重,当行距配比相差在10~20 cm范围内,均能提高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且超过等行距种植。
2.3不同行距配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产量均较CK增加,以处理E产量最高,为1 667.02 kg/hm2,较CK增产14.07%,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D较CK略增产,但增产不显著,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减产。
3结论与讨论
(1)通过调整大豆种植的行间距,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能降低大豆的株高,对主茎节数及分枝数影响不大。
(2)大豆行距配比相差超过30~50 cm时,影响产量三要素构成,当行距配比相差在10~20 cm范围内,能提高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且超过等行距种植。
(3)40 cm∶30 cm模式的宽窄行种植较等行距种植增产效果最好,可较等行距增产14.07%,增产效果显著。
(4)该试验利用泛豆5号进行宽窄行试验。
泛豆5号是较耐密型、抗倒能力强、较为晚熟的品种,但目前在黄淮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如豫豆22、豫豆29、中黄13、徐豆9号等品种是否也符合40 cm∶30 cm模式种植有待进一步探讨。
(5)本年度雨水较多,并且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大豆生长中后期遇几次大风,倒伏严重。
至于在干旱年份,以何种模式栽培最佳,有待于继续研究。
4参考文献
[1] 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等.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42-44.
[2] 谷洪军,孙伟国,王忠玉,等.汉枫缓释肥料与大豆专用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4.
[3] 王芳,李传仁.大豆单株荚数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J].种业导刊,2008(11):24-25.
[4]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施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2):176-179.
[5] 班新河,许海涛.相关性分析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报,2008,36(29):1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