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13章 产业布局与政策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主编)教学大纲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教学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的定义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特定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绩效,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三)政府管制政策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一)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01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

01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一、苏东水:产业经济学此教科书是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各大专院校采用较多的教材。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与现实产业发展的实践,围绕如何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这一中心,按照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条主线逐层展开,既同国际接轨又与实践结合。

除论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外,还适应中国特色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经济理论的要求,论述了东方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产业经济思想,吸收、体现世界产业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精华。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在广大读者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补充形成了新的专著。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一、产业的含义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三、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二、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五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三、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第二篇产业组织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第三章企业第一节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一、新古典企业理论二、现代企业理论第二节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二、东方企业的特点三、中国当代企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企业的地位二、企业的作用第四章市场第一节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市场行为一、市场行为的定义二、市场竞争行为三、市场协调行为第三节市场绩效一、市场绩效的定义二、绩效指标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第四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第五章竞争第一节静态竞争策略一、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二、价格决策——伯特兰德模型三、产品决策——豪泰林模型第二节动态竞争策略一、产量领先策略——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二、长期竞争策略——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三、米尔格罗姆一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第三节竞争的人为为人观……第三篇产业结构第六章理论发展第七章关联第八章优化第四篇产业管理第十章产业政策第十一章政策类型第十二章产业规制第十三章行业管理第五篇产业发展第十四章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章中国产业发展展望二、芮明杰:产业经济学此教材是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

二、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
1、调控市场结构 2、调控市场行为 3、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第四节 产业发展政策
一、概念: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 概念: 列具体政策的总称。 列具体政策的总称。 二、类别: 类别: • 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 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外贸政策、 业金融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业金融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三、特点: 特点: 目标综合性、 目标综合性、内容多样性
二、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从国情出发基准 赫希曼基准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
三、弱小产业扶植政策
(一)弱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指具有生命力的幼小产业和发展滞后的瓶颈产业。 指具有生命力的幼小产业和发展滞后的瓶颈产业。 (二)弱小产业扶植政策的原则 • 1、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联系 • 2、与发挥比较优势相联系 • 3、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 • 4、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的
二、产业政策的由来 三、产业政策的作用
• 弥补“市场失灵” 弥补“市场失灵” • 促进超常规发展 • 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
• 组织措施、财政措施、金融措施、外贸措施、法 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措施、财政措施、金融措施、外贸措施、 律措施、政府订购措施、 律措施、政府订购措施、国有化或私有化措施
四、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一)衰退产业概念及产生原因 技术原因、资源原因、需求变化原因、 技术原因、资源原因、需求变化原因、国际竞争原 因、体制原因 (二)调整措施 转移、收缩、改造、 转移、收缩、改造、淘汰
第三节 产业组织政策
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和类别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市场集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企业创新行为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市场绩效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产业关联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产业结构的演进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产业组织与反垄断政策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公用事业的管制政策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产业结构政策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产业分析报告写作规范与范本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习题详解。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 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 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 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 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 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 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 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5年发表《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 的新地位》,其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 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效应和扩
网络开发理论
要素: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二是 “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三是 “网络”,即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因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信网组成。
网络开发就是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之 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 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一体 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 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 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 的调度组合。

产业经济学(第四版)案例思考参考答案

产业经济学(第四版)案例思考参考答案

第二章我国航空业的规模经济1.根据民航业特征,说明民航业规模经济来源答:在技术水平与机队规模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航空公司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提高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量、周转量”来实现。

航线网络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航空公司追求运输网络规模经济过程。

运输工具的运载能力经济,指的是在运载率有保障的条件下,大型飞机的每座成本通常低于小型飞机。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型飞机往往在动力系统等技术装置方面较小型飞机更为先进,所以大型飞机飞行同等距离所消耗的燃料并不一定比小飞机多;再加上大型飞机也无须额外飞行员,维修费较小飞机也非按比例等量增加等原因,所以使得使用大型飞机较小飞机更“合算”。

机队规模对航空公司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较大影响。

在较大空间范围内,随着通航城市的增加,对运输的需求总量也会增加,这样航线、航班的增加使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航空公司的总成本呈现弱增性。

但是,当航空公司脱离自身规模水平,盲目追求市场范围的扩张时,因组织客货源及运营能力的不足,这种经济性就会丧失。

在航空业中还存在密度经济,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往返飞行频率的提高,飞机的平均利用率显著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公司一部分固定运力成本被逐渐摊薄,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

需要注意的是,密度经济效应的实现有赖于机场运营效率的提高。

如果机场不能有效调度,即使航空公司有意安排更多的航班架次,也会因无法保证飞行起降时间,最终削弱以上经济效果。

2.简述民航业网络经济的成因答:航空公司存在航线网络经济。

传统点对点航线网络结构是指在通航点之间开辟直达航线,网络中基本没有通过枢纽中转连接的通航点。

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是指选择适当机场作为中心枢纽,周边客流量较小的城市不直接通航,而是在枢纽机场通过航班衔接方式加以联接。

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结构为航空公司提供了一种用有限的机队资源覆盖最大市场范围的可能。

中枢辐射航线网络特点是航班在枢纽机场紧密衔接,旅客在不同航班之间进行中转衔接。

杨公仆版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杨公仆版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产业经济学复试习题全集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B )A产业结构 B产业关联 C产业布局D产业政策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B 企业C家庭D产业3、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B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C计量经济方法D系统动力学方法4、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B战略关联分类法C原料关联分类法D方向关联分类法5、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A农本思想B工商业思想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D农工商思想三、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A B C D )A张伯伦B梅森C贝恩D谢勒2、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BC )A产业政策制定B产业布局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A BCD)基本理论的应用经济学科A经济学B管理学 C文化学D论理学4、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ABCD )A农业 B工业C服务业D信息业5、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ABCD )A同类产品或服务 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四、辨析题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2、产业经技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3、重点产业属于支柱产业4、根据产业本身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简述产业的分类方法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1、马歇尔冲突;2、配第—克拉克定理;3、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二、单项选择:1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B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2____A____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费歇尔B瓦尔拉斯C马歇尔D霍夫曼3 SCP理论指的是BA 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三、多项选择: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 B DA 产品市场均衡B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同时达到均衡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第13章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Chapter13 - 1/2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本章教学内容
产业政策的概述 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批评与争 议产业集聚政策
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Chapter13 - 2/2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3.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的政策规定。
4.产业布局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社会生产力在空间的分布以及区域内部、区际 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总和。
Chapter13 - 4/2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13.1 产业政策的概述
产业经济学
13.3
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
案例: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枚举


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取消汽车进口数量限制,以近3年实际平均进口量作 为过渡期,以第一年发放的进口配额量为基础,年增 长15%,直至2005年取消配额。 关税每年下调10%。从2002年1月1日第一次降低汽车 关税开始,历经6次降税,至2006年7月1日起整车进 口关税平均降至25%、零部件进口关税平均降至10% 止,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

Chapter13 - 14/2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13.3
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
案例: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枚举



商务部: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 实施细则》 银监会:2003年10月3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商务部:2005年8月10日《汽车贸易政策》 发改委:2004年6月1日《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2005年4月1日《构成整车特 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 发改委:2005年11月3日《汽车产品外部标志管理办法》 商务部、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2005年2月25日发布《汽车品牌销售管 理实施办法》 发改委等部门:2006年1月实施《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 意见》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布局与政策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布局与政策

理条件的区域开始,并且随着聚集经济或因果循
环的增强作用,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逐步成为
推动性单元,使其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成为产业联合体及地理上集中的产业极,该地区
在产业上成为产业组织的核心,在空间上成为支
配经济活动空间的分布及组合的中心,在该阶段,
产业布局主要受产业极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
用与扩散作用产生影响,并逐步成为中心—外围
•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第二阶段为极核式产业布局模式或者说点状产业 布局模式;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
提高,这时,经济增长将可能在具有较好经济地
➢ 案例: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向性分析
2021/3/8
19
二、产业布局的原则与规律
➢ 产业布局的模式有两种:均衡产业布局与非均衡产业布局。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不相 同,这主要受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所影响。
➢ 产业布局的规律性,这主要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布 局模式的不同:
第一阶段为均质产业布局模式;
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并以农业为主,生产要素的流 动性受技术、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这时的产业布局以均 衡布局为主,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十分明显的产业布 局模式。
2021/3/8
20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 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 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现如 下:
同时还利用“钻石”的分析途径对产业聚集及产业群进 行了分析。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PPT课件
8
产业及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
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 分析产业间的数量比较关系主要使用两类指标: 投入指标: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重、各产业资本额及
其所占比重。 产出指标:各产业GDP及其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 各产业前后同类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具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却与工业部门 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要大于产值相对比重。在服务业内部,各产 业部门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如教育、科研和政府行政部门在劳动力的 占用上显示出其比重是上升的。
1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霍夫曼定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目标是不断地高级化,而高 级化的基础则是结构的合理化。
22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 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即 ⑴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 ⑵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⑶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 ⑷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续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1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 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
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 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与产值的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在工业和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部门 无论是产值的结构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结构比例,都处于上升的阶段。 而传统的产业部门则均有下降的趋向;

(最新)杨公仆版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最新)杨公仆版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D.国家安全目标3、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是(A )A.新产业或新产品创造B.合理的产业政策C.先进的科学技术D.经济发展水平4、产业布局条件是指( B)A.产业布局时的内部环境B.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C. 物质化的硬环境D.物质化的软环境三、多项选择题1、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有(ABCD )A.地理位置因素 B.自然因素C. 人口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2、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是(ABD )A.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B.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C.一定的产业政策的指导D.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3、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 ABCD)A.增长极发展模式 B.点轴布局模式C.网罗布局模式 D.区域梯度发展模式四、判断分析题1、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大格局起着间接的决定作用。

2、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实质是农业布局问题。

五、简答题1、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我国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什么?3、简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4、如何选择地区性产业生长点?六、论述题1、试分析地区性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四篇产业管理第十二章产业政策一、名词解释1、产业政策2、赶超战略说3、国际竞争说4、产业组织政策5、战略产业二、单项选择题1、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提出:C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法国2、产业政策对以下哪一产业的效果最明显:DA.纺织业 B.酿酒业 C.种植业 D.汽车业3、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A.产业组织政策 B.农业政策C.金融政策 D.环保政策4、产业政策评估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其理论依据是:BA.生产力标准 B.福利经济学C.凯恩斯经济学 D.国际竞争力标准5、产业政策的手段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的手段:D A.审批制 B.配额制C.许可证制 D.出口退税三、多项选择题1、致产业政策失败的主要因素有:ABCA.政策目标违背经济规律B.政策目标违背产业界的愿望与要求C.政策内容脱离具体国情D.政策执行不力2、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BCA.产业组织政策B.产业结构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战略产业扶植政策3、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ABCA.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B.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C.扩大本国出口额D.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产业政策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ABCDA.时代性 B.民族性 C.政治性 D.供给指向性5、产业政策的手段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诱导手段有:BCD A.配额制 B.税收减免C.关税保护 D.财政补贴四、判断分析1、产业政策在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付诸实施,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常充当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叉、不可截然分离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产业经济学是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产业在总产出、就业、投资等方面的比重和组织形式。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政府政策等。

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其他产业的淘汰。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了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而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则遭受了冲击。

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传统能源和重工业则受到了挤压。

3. 资源禀赋:不同国家和地区具备的资源禀赋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发展相关的产业,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会发展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

4. 政府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调控经济、制定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

例如,一些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以推动其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少行业准入壁垒、鼓励创新等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产业政策的概念与作用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产业政策具有以下作用:1. 促进产业升级:产业政策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资金和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领域倾斜,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2. 促进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行业准入壁垒、优化商业环境、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经济学 第十四章

产业经济学 第十四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产业的均衡与非均衡布局战略
根据产业布局的原则,规律及布局的理论, 根据产业布局的原则 , 规律及布局的理论 ,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 阶段及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阶段及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而采取相应的产业布局 战略. 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与非均衡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进而采取均衡或非均衡配置生产力或产业的模式以 达到均衡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目的,也即产业布局的战略必需与国 达到均衡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目的, 家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家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应该自东向西逐步转移,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应该自东向西逐步转移 , 区域经济梯度 发展及梯度转移理论适合于我国的东, 西区域经济发展实践, 发展及梯度转移理论适合于我国的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实践, 以梯度转移为内涵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也就必然对应着产业的非 均衡布局或者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布局. 均衡布局或者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布局.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区位理论
胡佛(Hoover ,1937 , 1948):考察了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的替 胡佛 :考察了运输费用结构, 代物和规模经济 伊萨德( 伊萨德 Isard ,1956 ,1975) :增加了运输和生产的其它投入品之间 的替代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区位选择矩阵 (图)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练习与思考题
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路径是怎样的? 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路径是怎样的?

产业经济学(13)

产业经济学(13)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 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 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 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 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 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
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 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 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 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 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 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 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 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 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对 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 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 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 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 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即产业布局的分散均衡。
在要素允许流动的情况下,产业聚集是一个显著的特
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群也具有生命周期。
斯旺、普瑞沃泽尔与斯多特等人探讨了产业聚集的动
态过程:积聚、起飞、高峰、饱和。
斯旺认为,产业聚集的成本起因于拥挤成本与投入及产出 市场的竞争效应。从供给角度看,聚集使房地产成本上升、 专业技术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从需求角度看,拥挤与产业 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加强将由于较低落销售、利润增长状况 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如果城市产业聚集的增长起因于循 环的自我增强的过程,那么其衰退通常来得很快并很突然, 并且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当产业聚集达到某一界点时, 产业发展将转向另外一个区域、地区或地点,这也就形成 了同一产业的多重均衡区域生产状态。
第四阶段为产业的网络布局模式或多极化与多核 心的产业布局模式。 区域核心之间的产业既存在垂直分工,同时 也存在水平分工,进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的空间布局模式。在该阶段,随着点、轴经济的 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增强,并且, 在该区域内逐步形成等级不同的核心与轴线,而 这些核心与轴线的相互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 导致一定的区域内的点与点之间,轴线与轴线之 间形成了相对复杂的网络体系,产业布局表现为 集中与分散,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优化 结构,而这种模式一般只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之内产生。
鲜菜、牛奶
城市
工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 , 1909)提出 :工业区位理论:工业 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 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 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 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
选择区位也就因指向性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布局具有以下指
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原料与市场双重指 向、劳动力指向、港口交通运输指向、科技指向、 集聚经济指向、大学及研究机构指向,生态效益 指向等等。 案例: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向性分析
二、产业布局的原则与规律
产业布局的模式有两种:均衡产业布局与非均衡产业布 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 不相同,这主要受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所影响。 产业布局的规律性,这主要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 布局模式的不同: 第一阶段为均质产业布局模式; 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并以农业为主,生产要素的 流动性受技术、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这时的产业布局以 均衡布局为主,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十分明显的产业 布局模式。
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 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 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 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 四批大雁等。 如制造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再转移 到中国。
案例:长三角产业布局状况及特征: 一是“Z”字型的沿路产业带,其中一部分包 括以沪宁铁路及高速公路为线的沿线产业密集带, 由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南京、常州及沿线 的吴江、昆山等县级市组成。另外一部分沿沪-杭 -甬高速公路及铁路沿线形成的沿线产业带,主要 由上海、嘉兴、杭州、宁波等地构成。
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以梯度转移为内
涵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也就必然对应着产业的
非均衡布局或者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布局。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 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 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 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 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 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 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 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 统扩展开来的。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产业布局的空间载体----区位(location) 是产业布局理论最基础性的概念-----区位理 论就成为产业布局最基本的理论。 区位理论被称为距离的经济学,没有运输 成本也就不会有区位问题。区位理论确定 了各种经济活动在何处进行的原则。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冯· 屠能(J.H.Von Thunen,1826) : 在《孤立国》中首次提出孤立国圈 层理论; 畜牧圈大量土地放牧或种牧草 三圃农作圈畜产品为主,1/3种燕麦、1/3稞麦,1/3休闲 谷草农作圈谷物为主,谷物与牧草和休闲地轮作 轮作农作圈谷物为主,轮作饲料 林业圈木材 自由农业圈
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产业内部的关联与 合作
• 马歇尔(1890) :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聚 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传统产业聚集理论 。 第一,企业的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 :为降低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可 能(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聚集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 服务的发展;产业聚集能产生溢出效应,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 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 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第二,提出了工业区概念与工业区理论。 第三,外部经济是指整个产业的发展或增长所引起的产业内部生 产厂商的整体成本下降,而内部经济是指企业的规模经济性 。
案例:我国产业布局的非均衡状况
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金属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纺织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 东部地区 91.3 87.0 86.8 85.6 81.9 81.8 81.7 75.8 74.7 72.3 70.3 67.2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4.2 7.0 9.3 10.2 14.7 12.4 14.3 17.8 18.5 18.6 23.4 24.5 4.5 6.0 3.9 4.2 3.4 5.8 4.0 6.4 6.8 9.1 6.3 8.3
第三阶段是极核基础上的扩展模式---点轴 模式; 随着极核功能的逐步显现,它与周边 地区的极核或周围的点等发生大量的商品、 信息、劳动力等物质流与信息流等,进而 导致连接两者之间的线路的形成与发展以 及这些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沿 线地区的经济增长。这样,极核形式的产 业布局便逐渐被以极核为中心,沿线为依 托的点轴产业布局模式替代。
第十三章 产 业 布局与政 策
产业布局与政策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则与规律
及产业布局战略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的含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 态组合与分布。 产业布局的条件: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 动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任何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都是由该地区上述 条件决定的,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对布局的条件要 求不同,因而使得不同地区适宜发展不同的产业 部门,同一产业部门布局在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 同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规模及其带 动作用密不可分,国家产业投资规模或企 业规模的布局分布特征自然决定了区域产 业的组织特征,产业内大中小企业规模的 合理规划及其组织安排是产业布局组织结 构是否合理的关键,这与区域经济的持续 发展同样有着相关的关系。
四、产业布局的导向与激励政策 主要是为促使政府部门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 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性安排。 如果从产业聚集的聚集与分散布局角度讲, 产业布局政策可以分为产业布局的集中政策(或 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与产业布局的分散政策 (或者说是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 )。
二是沿海及沿江产业经济带,其中包括上海、 南通、扬州、镇江、南京、宁波、舟山等地。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一、产业布局的投资政策
即不同地带产业的战略性投资安排,既包
括产业自身方面的投资安排,也包括为吸引产业 投资而进行的前期投资,如基础设施投资等;既 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其他投资主体的产 业投资。
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市场及技术条件,使得企业面临成本与收
益的取舍,从而也得出一个区位选择矩阵 (图)
收 与区位无关 与区位无关 自由定位 成本 与区位有关 资源或劳动力导向 为导向
益 与区位有关 市场导向 不以单项因素
二、产业布局的聚集理论
产业在空间聚集实际上是一个产业布局问题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1):通过简单
的两区域模型得出一个结论:在贸易(运输)成本高时,
两个产业同时存在于两个区域经济中,而在贸易成本低
时,产业聚集的现象首先是可能的,并且也是必需的, 甚至可能走上彻底的专业化。
三、产业聚集均衡与分散均衡
在要素不允许流动的情况下,必然伴随产业的分散布
三、产业的均衡与非均衡布局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与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进而采取均衡或非均衡配
置生产力或产业的模式以达到均衡或非均衡发展战
略的目的,也即产业布局的战略必需与国家区域经
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应该自东向西逐步转移, 区域经济梯度发展及梯度转移理论适合于我国的
对产业聚集现象的分析逐渐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研 究。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 波特教授率领由30多个由各国研究 者组成的调查组,从1986年开始,用了四年时间对丹麦、 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瑞士、英国 和美国等十个重要的贸易国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研究。 同时还利用“钻石”的分析途径对产业聚集及产业群进 行了分析。
第二阶段为极核式产业布局模式或者说点状产业 布局模式;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 的提高,这时,经济增长将可能在具有较好经济 地理条件的区域开始,并且随着聚集经济或因果 循环的增强作用,使得该地区及地理上集中的产业极,该地区 在产业上成为产业组织的核心,在空间上成为支 配经济活动空间的分布及组合的中心,在该阶段, 产业布局主要受产业极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 用与扩散作用产生影响,并逐步成为中心—外围 的产业布局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